㈠ 95後美女蔣涵萱的「人體書法」火了,但這真的是藝術嗎
1位亭亭玉立、明眸善睞的年輕女子,在身體上塗滿水墨,蠕動在畫布上,用「人體書法」的形式為大家獻藝。中國90後書畫家蔣涵萱這種展現書畫魅力的方式,在國外走紅。
雖然我不太懂書法,但記得馮驥才有一篇小說,寫的就是這碼子事。好好的不用毛筆寫字,出各種幺蛾子,最後被眾人恥笑,有點濫竽充數的諷刺意味。
故事叫《黃金指》,說一位將軍喜歡書畫,一位嶺南畫家黃金指,用手指頭畫畫。
某次將軍問他,聽說有奇人會畫畫,也是不用筆的。
黃金指於是說,有一位畫壽桃的,用屁股畫。
將軍只當笑話,但不久,有人見黃金指混得風聲水起的,就來踢館了。
一位是一筆畫出幾米長的線,中間不間斷,另一位是用舌頭畫畫的(這都什麼跟什麼,好好畫畫不行嗎?)
黃金指害怕了,就作弊,在畫長線的先生下方墊石子,在舌頭作畫的墨水中加胡椒粉。
但人家畢竟是高手,都輕輕巧巧避過去了,黃金指還沒等和人家賽一程,就灰溜溜落荒而逃了。
無論書法還是書畫,需要的是正確的傳承,不需要為了流量、為了成為網紅,而去做人體亂畫這樣的事情。無論什麼年代,都需要對我們的書法和繪畫藝術保持最基本的尊重,而不要玷污了這些傳統藝術。大家覺得是藝術嗎?
古今中外,向來不缺這種人,不得不說是人類的一種悲哀,藝術的一種悲哀、書法的一種悲哀。
㈡ 她是美女書法家,還是80後,你猜她一幅字賣出多少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張華仁書法作品《厚德載物》!張華仁的隸書:氣勢渾厚、茂密凝重、結體方正、分布均勻、磅礴壯嚴、奔逸超縱、神采奕揚!
㈢ 蔡禮禮書法作品
蔡禮禮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女書法家。書法才氣非常之高。其作品是受到廣大書法迷友的認可。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蔡禮禮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蔡禮禮 書法作品欣賞
蔡禮禮書法作品圖片1
蔡禮禮書法作品圖片2
蔡禮禮書法作品圖片3
蔡禮禮書法作品圖片4
清代著名女書法家
歷代女性文人書家大多出於樂戶與仕女二門,清代亦不例外。樂戶不過是藝妓的別稱,因為謀生的需要,她們從小就要接受專門的才藝訓練,琴棋書畫酒色才藝俱佳為其謀生的基本功夫;而後能有幸與文人士大夫往來結緣,才藝方能更上層樓,得以名流千古。此一階層分布於各大都市,而以京都與吳越江淮尤勝,女史柳如是、董小宛等人更是鶴立秦淮,名著千秋。仕女一門則賴有官賈家庭的蔭庇與書香門第的影響,因自身興趣的需要,往往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培養,因而才藝得以發展提高。仕女們或隱身民間,或悠遊文士,或可躋身宮廷,或叱詫風雲,大都能安享藝術人生,如姜淑齋、王端淑、孫雲鳳、張綸英、吳藻、秋瑾等人即是如此。清初之姜淑齋(生卒年不詳),名如璋,以字行,別號廣平內史,清初膠州人,活動於公元十七世紀,清代康熙年間著名女書法家和詩人,清代女史書法當推其為首。
柳如是(1618~1664),名隱,後更名是,一字靡蕪,號我聞居士,又稱河東君。經歷了明清易代之際,她10歲時因家庭窘迫被賣入娼寮,因天資聰穎,國色天香,詩文丹青出色,名列“秦淮八艷”之冠。其風神才藝,300多年來世所艷傳,於今未沫。
柳如是在琴、棋、書、畫、詩詞諸方面,都堪稱奇絕。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陳寅恪和著名作家郁達夫都對其贊譽有加。柳如是端凝堅勁的書法正是其性情、眼界、心胸的外化和顯現。翁同龢對其書法大加稱許:“鐵腕拓銀鉤,奇氣滿紙。”但她的書法藝術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柳如是的書法師承,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稱:“河東君所與往來之名士中,李存我尤以工書著稱,河東君(柳如是的號)之書法當受存我之影響無疑。”柳如是流傳下來的書法主要有《湖上草》和望海樓楹聯墨跡,另有少量 對聯 書法。
清·柳如是《題望海樓》楷書對聯
《題望海樓》為柳如是楷書對聯,聯語為“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深得“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褚遂良法度,並化古為我,自成風格。王端淑多才多藝,工詩文、善書畫。畫宗倪、米,兼工花卉。畫、書、詩外尤長史學。據清代王士祿《宮闈氏籍芝文考略》載,王端淑酷愛讀書,自經史及陰符、老莊、內典、稗官野史,無不瀏覽淹貫,可謂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並“以才情學問自負,欲奄有眾長,故詩文諸體,靡不涉筆。”對王端淑的多才,清代福建莆田女畫家、女詩人林文貞有詩《自題秋蘭便畫寄映然子》專門稱贊。清代惲珠《閨秀正始集小傳》稱其天資高邁,尤擅小楷,楷法二王。祝嘉《書學史》將其列為清代女書法家予以介紹。
王端淑(約1620—1700),字玉映,號映然子、吟紅主人,又號青蕪子,明末著名文臣王思任之女,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才女。王端淑自幼濡染家學,書畫兼工,清代張庚《畫征錄》稱其工詩文,善畫。
王端淑多才多藝,工詩文、善書畫。畫宗倪、米,兼工花卉。畫、書、詩外尤長史學。據清代王士祿《宮闈氏籍芝文考略》載,王端淑酷愛讀書,自經史及陰符、老莊、內典、稗官野史,無不瀏覽淹貫,可謂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並“以才情學問自負,欲奄有眾長,故詩文諸體,靡不涉筆。”對王端淑的多才,清代福建莆田女畫家、女詩人林文貞有詩《自題秋蘭便畫寄映然子》專門稱贊。清代惲珠《閨秀正始集小傳》稱其天資高邁,尤擅小楷,楷法二王。祝嘉《書學史》將其列為清代女書法家予以介紹。
清·王端淑《跋張翀西園風度》手卷題詩
王端淑跋《張翀西園風度手卷》題詩,款署:“甲寅(1674)五月,山陰吟紅女史玉映王端淑。”鈐印:“式好堂、王端淑印、玉映。”翁方綱評之題曰“卷尾題者俱一代知名之士,而女史王玉映益有三絕之能,並稱重於藝林者,可不寶諸。”足見其佳。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又名宛君,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皆因仰慕唐代詩人李白而取。南京人,因父母離異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與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等八人,被當時人稱為“金陵八艷”。董小宛自小聰穎,八歲時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學詩、習書畫、作戲、操琴,十三、四歲的時候,琴棋書畫莫不知曉,詩詞文賦樣樣精通。
董小宛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奇情,還有雅趣。她熱衷於食譜研究,通詩文,善書畫,尤善畫桃花,落筆生姿。小宛畫的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15歲時作品《彩蝶圖》現 收藏 在無錫市博物館。書法擅小楷,初習鍾繇,轉從《曹娥碑》,蠅頭小楷工整俊麗,筆精墨妙,精美絕倫。墨跡今已相當罕見,僅金箋紙扇面小楷《秋閨詞自作七言詩十一首》。
清·董小宛《秋閨詞自作七言詩十一首》
《秋閨詞自作七言詩十一首》,金箋紙扇面小楷,縱18.5厘米,橫51.4厘米。吉林省博物館藏。此幀董小宛楷書秋閨詩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作品,對考證董氏與冒襄的感情經歷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細品詩境,感懷傷秋,可感受到在封建禮教重重束縛下一個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聲。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盡得遠古書家精髓。
孫雲鳳(1764~1814),字碧梧,令宜(春岩)長女,袁枚弟子。能詩,善寫花卉。其妹雲鶴、雲鸞、雲鴻、雲鵲、雲鵑並能詩、畫,自幼都聰慧乖巧,同入袁枚門下學詩習詞,都成了出類拔萃的角色。雷縉《閨秀詩話》記載,孫雲鳳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八歲時,父親以《詩經》句出對:“關關雎鳩”,她立刻應聲而對:“嗈嗈鳴雁。”
清·孫雲鳳《論希白作字》
《論希白作字》,孫雲鳳扇面行書。袁枚《隨園詩話》有雲:“孫雲鳳詩既佳,書法亦秀媚。”其書法靈動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閑適,正合於其師袁枚“性靈”之主張。法度相宜,而才情橫溢,視為佳構。
張綸英(1798~?),字婉紃,室名綠槐吟館。張琦三女,適孫劼。江蘇武進人。工書,為包世臣所稱頌。性婉柔,體弱若不勝衣,而下筆則剛健沉毅。日本、高麗諸貢使,輒購其書以歸。 張綸英善北碑,以鄭道昭為法,所書神似唐代書法家李邕。其隸書沉穩稍腴,古樸茂實。筆法篆、真、隸互用。她的魏碑大氣磅礴,不斤斤計較於一點一畫的得失。但也不是一味的霸悍,而是剛中有柔,體現出女性書法的陰柔之美。趙之謙特別稱道張綸英,以為“國朝書家無過陽湖女士張婉釧名綸英,鄭僖伯以後一人也”。張綸英書法對趙之謙影響較大。其傳世墨跡有《楷書宋庭瑜妻》立軸、隸書四條屏等。
清·張綸英《隸書四條屏》
《隸書四條屏》,紙本隸書,單條縱116厘米,橫30厘米。此書用筆中鋒為主,兼用側鋒。行筆則寓圓於方,方圓結合。結體方正,外緊內松,寬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傾之勢,奇正相生。《越縵堂 日記 》贊其“善學北碑,筆力超勁,備篆隸之法”。
清·張綸英《楷書宋庭瑜妻》
《楷書宋庭瑜妻》立軸,金箋楷書,縱122.1厘米,橫29.厘米。此書寫於方格金箋紙上,運筆婉轉流麗。這件楷書作品可能為通屏中的一條,故只有章而無款。所寫的內容也是前代女性 文章 中的嘉話,作者心手雙暢,氣勢非凡。因她書作傳世不多,書學史界在論說清代碑學家的時候,往往對她忽略不提,這是值得 反思 的。
吳藻(1799-1862),字蘋香,號玉岑子,安徽黟縣人,父葆真,字輔吾,向在浙江杭州典業生理,遂僑於浙江仁和(今杭州)。她痛恨封建禮教束縛,創作雜劇〈飲酒讀騷〉。劇中主角為“生長名門,性耽書史,自嘆巾幗,不愛鉛華”的謝絮才,她將自己畫為男子,對影讀《離騷》痛哭。自然謝絮才即吳藻本人的自我寫照。
卒年六十四。著有《香南雪北廬集》、《花簾書屋詩》、《花簾詞》、《讀騷圖曲》。《藝林》、《杭州府志》、《西泠閨詠》、《兩般秋雨庵 隨筆 》、《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畫錄識余》等有載。
清 吳藻 致沙馥信札
吳藻不僅工詩詞,也能書,善畫蘭。嘉慶一七九六―一八二o)時與朱魯南(沂)等九十餘人,結金陵畫社,馬掬村(士圖)有畫社丹青引詠之。其書未入碑學時流,而獨步二王帖學一路。其《致沙馥信札》,剛健灑脫不亞須眉,毫無女子纖軟柔弱之質,是難得的上乘書作。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閨瑾,字睿卿,一作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1877年清光緒三年生於福建廈門。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工詩詞,作品宣傳民主革命、婦女解放,筆調雄健,豪放悲壯,感情深沉。有《秋瑾集》。秋瑾書法源出歐陽詢,字形稍扁,女書的娟秀與內質的剛毅合二為一,書風開張卻不失凝重。
《行書詩冊》筆力清剛,結字雅正,似有歐字之骨,北海之雄,更有其詩風豪邁雄渾,欣賞其字如睹其人,激昂憤發之情溢於字里行間,殊覺有一股磊落正大之氣橫陳眼底!
清·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作於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秋瑾以身許國的決心和敢作雄飛的魄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全詩豪言之崢嶸風骨,撐起的正是詞人颯爽的英姿。清紹興府將此詞稿作為“罪狀”公布,可見此詞革命性之強。筆墨間英氣閃耀,氣息類魯公之祭侄文稿,贊為逸品。
㈣ 二王書法作品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王文學和王樹明先生被稱之為當代二王,可見他們的書法造詣確實是非常之高。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二王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二王書法作品欣賞
二王書法作品圖片4
當代二王書法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
以電視劇《李衛當官2》《楊翠喜案》《王安石變法》《大唐茶聖》《宋太祖開國》等享有盛名的知名作家、編劇、歷史學者 ——尚志發先生,曾為王文學先生書寫此入得蘭亭出得蘭亭一文,在人民網、新華網等均有登載。
松嫩兩江酹酒而歌,蒼穹下就是故鄉黑龍江肇源縣。故鄉曾是遼朝黃龍府之域,又是大金國“肇基王績”之地。千年古韻,蒼涼遼闊。近百年來,蒙漢雜居,文化雙流,草原與驛站共處,農耕與漁獵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興嘆。書家王文學老先生便崛起在這里。
文學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習褚遂良、孫過庭、歐陽詢諸人。八十餘年忘我臨池,晚年大倡晉唐書風,大袖煌煌,聲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漢隸、南北碑板、晉唐行草於一爐的《王文學書法作品集》赫然問世。其中所書《蘭亭序》可稱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無不震驚。自《蘭亭序》問世至今,1700餘年,臨《蘭亭序》者當在千百人。今日所見上品不過唐之虞、歐、馮、褚四位。宋元明清雖不乏大書家,卻無人能及唐四家。現代諸書家亦有臨跡,但其晉唐工夫與神韻則相去甚遠。可以說,自唐四家之後,臨《蘭亭序》者,1400年間,得神韻者唯文學先生!蘭亭神韻“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晉書·王羲之傳》)觀先生所書,用筆細膩洗練,結構智巧多變,精神自在,風神流美,天質自然。把先生所臨與唐四家同懸一室,亦難分伯仲。
當今書壇,審美多元。但是,無論如何,主流是傳統經典書法。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之精髓。代表著中國書法精神。自晉唐以來至今日,學《蘭亭序》者,聲息噪雜,其中“出蘭亭”說,頗能代表一些人之心聲。所謂“出蘭亭”,即主張“入得蘭亭,出得蘭亭”,“寫自己之蘭亭”雲雲,此說圓滑周到且豪情萬丈,卻經不起書法史的考問:“到底有誰入得蘭亭了?”入者鮮見而自詡“出蘭亭”者甚眾。所謂“出蘭亭”者,不過成了一些人知難而退的托詞。文學先生所書《蘭亭序》及《十七帖》與文書雙絕的孫過庭《書譜》都可謂大得晉唐之風的神妙之品。文學先生確是可稱“入得蘭亭出得蘭亭的”。文學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質,飄逸中透著風骨,便是對晉唐書風的升華。這種升華反映在他的創作作品中,如此選入作品集的諸篇行書:李白《塞下曲》、張九嶺《感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陸游《冬夜讀書》。榜文“仁者得其壽”、“學海無涯”、“玉振金聲”、“閑雲野鶴”,及大字“龍”、“虎”、“福”、“壽”,都是書中佳品。
“書為心畫”書法是心神之作。歷代書家無論功業大小,其書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會列印出人生與社會的背景。文學先生為人真誠、謙和,文雅溫善。於新中國崛起之初,肇源百廢待興之時,為城中僅有幾位文化人之翹楚。懂教育,通文學,喜書法,勤筆耕。苦寒絕域下,在國家與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際,先賢挺身於前沿,為時代弄潮頭。文學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創肇源文化事業於艱難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級中學,第一次有了電影院,有了書店、圖書館、文化館、美術社、文工團、評劇院、廣播站、放映隊等等。越來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這些,才使得若干年後,肇源出了大學生、教授、作家、詩人、曲藝家、書法家、畫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國,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這么說,前輩王文學老人是肇源現代文化教育事業當之無愧的奠基者。幾十年繁雜細碎的公僕生涯,“苦寒絕域”的邊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氣息貫通,激盪飛揚,點線之間便是無我境界。
文學先生之書法自新世紀以來,備受書家關注,已經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僅國內收藏,日本、德國等藏界也有搜羅。(尚志發)
王樹民,號·之一堂。一手能寫十幾種書體,其多幅作品被多國國家領導人、各界友人及藏家收藏,頭頂文化藝術領域多個“家”和“大師”的桂冠。但誠實的黑龍江肇源人證明其降生時並未見閃電、彩虹和祥雲。
王樹民長得很“正統”,架秀琅眼鏡,不苟言笑,肢體淺淺浮現謙恭含蓄的學者氣質。其父王文學老先生的書法造詣可與虞、歐、馮 褚等唐四家的墨跡媲美,但卻兩袖清風,一生清貧。豐厚遺產當數卓越家族的DNA。
王樹民是老三屆,出校後即當知青,早年本該擎起祖傳毛筆的手,卻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舉起了鋤頭,接受了勞動人民的再教育,後在工廠當過學徒,其後又供職於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09年前的兩年內他相繼痛失雙親,大孝之人感懷父德光輝普照、感恩母愛神聖無邊,感傷書法界魚蟲混雜、追名逐利眾生浮躁。於是,發誓傳承世代家族書法藝術,弘揚我中華傳統藝術之瑰寶。遂修行體悟,靜心凝神,專注於書法藝術。經勤學苦練後一手能寫甲骨文、石鼓文、篆書、漢簡、隸、楷、行、草等十多種字體,可謂變化自如、妙筆生花,其作品堪稱一部書法藝術發展史。世人驚為奇才!
王樹民現身兼數職:北京黑龍江商會副秘書長,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拍賣網特聘專家,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名家聯合會榮譽副會長,中華民族聯合會書畫藝術院副院長,青島黃海學院特聘教授。
為何謂為奇才?於是深究。
其一奇,行為奇!不走尋常路:一般書法練習者都是從楷書入手,普遍只練一兩種字體,王樹民練字卻是從文字演變初始的甲骨文開始,而且各種書體都寫。他認為楷書只是工具字而已,但甲骨文、金文、篆書較難書寫,必須很好的掌握中鋒用筆,寫得好與否的關鍵是控筆力度,只要善於控筆,書寫其他書體就容易多了。他臨帖的方式也極其獨特,不描紅、不雙鉤、不一筆一劃臨摹。他的獨特方式為意臨、意寫,只要他用心觀摩過的名碑名帖,憑借“法力”便能很深的領悟個中真諦,下筆時給力就已成竹在胸。初學時揮灑之墨跡高懸於四壁,謂之練習亦作品,作品亦練習。
其二奇,思想奇!不想尋常事:練書法和行事一樣,眾人最忌“眼高手低”,而他最講求的就是“眼高手低”。高為標准高,不入法眼的一掠而過,目標所及都是晉唐前的名碑名帖。不能不折服初學時他選練的字竟然與高等教育書法教材的選擇驚人的雷同。低為姿態低,低頭苦練、低調做人。他的成功口訣是:先天才氣+內在修為+後天歷練。在王樹民的心中,成敗在於一個“法”字,他認為好的碑帖就是法,法是去蕪存精、自然堆砌、水到渠成,法是起也是始。法到好時就是和古人氣息貫通,交疊融合,你中有我。 他坦言搞藝術的人大都追求個性,而他追求的卻是同、是共性,同即是去俗,去俗即是拋棄其個性,忘掉自我。個性與生俱來,人皆有之,而傳統藝術最需要的就是維護,學習傳統藝術的秘訣在於求同而不再於存異,超越和創新在沒達到某種高度時簡直就是扯淡之說。君不見晉唐書法的豐碑高高屹立,現代書法家只可仰視而不可褻玩焉!只有先忘了我最後才會有真我,當然,也不是所有書法追求者忘了我就會有真我。王樹民最熱望的就是能及早達其父王文學之項背——入得蘭亭,出得蘭亭。
其三奇,出身奇!不是尋常人!不做尋常夢! 王樹民不是尋常人,他出生在世代書香世家,祖祖輩輩都是文化人,爺爺乃松花江東名士,為私塾先生,父親是跨世紀書法大家,真跡收藏於《王文學書法作品集》,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凡有幸一睹《蘭亭序》之臨跡者,無不驚嘆其風骨之非凡,神韻之唯美!據說王老故去後王樹民破碎了眾多巨賈豪商想高價收藏的美夢。其母一生執教40餘載,桃李天下,賢德雙修,陪伴其父臨摹大家真跡,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亦是幾近痴迷,所書之字功底扎實,神韻兼具。王樹民固執的完整保存著父母的書法真跡,他捍衛的應該不只是藝術尊嚴、家族榮譽,更是一份厚地擎天的父子母子情意。
憑心而論,相對其父母和某些書法家,王樹民本人全心提筆練字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自幼隨父母識文習字,目睹其父母寫字近60載,賞閱歷代名碑名帖幾十年,看的時間可謂長達生命的三分之二!其父母之真傳和其他大家之心得早已入骨至髓!成為奇才絕非偶然。
王樹民也不做尋常夢:雖然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使他得天獨厚,但他從不驕矜虛妄,從他食指和中指上厚約0.3公分的老繭可觀其用功程度。他曾為其作品不能與其父作品一同登堂入室而深深羞愧,他曾為被商業文明侵蝕的神聖書法藝術悲哀和焦慮,而且悲哀和焦慮還在延續……。所以“每天進步一小步”是他的座右銘,他以頑強的意志學步、同步、超步,他矢志不移的要把偏執狂才能大成的藝術精神進行到底。
若要問王樹民的字究竟書寫得如何,曾有專家學者驚嘆為: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因本人水平實在有限,不敢妄加評價,還是請你自個去欣賞吧。相信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眼光是趨同的,即便是不懂書法之人看到王樹民的字都會和我一樣,為之眼前一亮,為之精神大振!
奇才書法藝術家王樹民已經成功了,但是他懷揣著不尋常的夢,他認為傳統書法藝術的頂峰無極限,所以他依然在書法藝術的漫漫長路上努力追索,繼續登頂。 讓我們向奇才書法藝術家,向有所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書法藝術家致敬!
㈤ 書法的精髓是什麼,是寫一手漂亮的字嗎
我國書法是一種漢字書寫的傳統藝術,它分為毛筆書法,硬筆書法等。對在書寫中的運筆,點畫,結構和布局的方法和規律上有一定的要求,是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含義,運用筆法和結構書寫,使欣賞的人在感官上產生美感。我們稱之為書法。我國的毛筆書法歷史悠久,在我們使用硬筆後,硬筆書法也應運而生。許多人為了有一手漂亮的字體而練書法。那麼書法的精髓是什麼呢?是寫一手漂亮的字嗎?
簡單地說,書法是有情感的,能夠體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比如狂草豪邁不羈,簪花小楷秀麗文靜;而只是寫漂亮的字,就等於是只會技巧,與書法之間的區別就是形似而神不似。
㈥ 書法的精髓是什麼
書法的精髓
書法的精髓有三個:創體、表美、蘊意,從藝術上講,重點是表美。
這個美本身就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在的表現,譬如架構美、形態美、筆畫美、文體美、行筆美、表意美、語感美、敘事美等等。書法是表現文字張力的一種手段,是把文字賦予美的含義並表現出來的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而文字又是歷史與文化的紀錄,於是書法本身就蘊藏著歷史沿革的軌跡和文化事件的勾勒。也正因為如此,書法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書法即有「道」也有「術」。書法的道來自書法本身的存在,它把語言變成文字,並把文字進行美化以彰顯文字本身的魅力,同時又記錄和表現了文字對事物的描述。書法的術是書法的技巧和能力的體現,它讓行書者即書法的屬主不僅對書寫文字的形體瞭然於胸,而且對筆墨紙張及運用技法也能駕輕就熟,讓表現的過程行雲流水、筆走龍蛇、潑墨揮就,使表現的結果能部分直至完全地表達出作者的心境和期望。書法的主體是文字,而文字又是書法的「非物質」載體,是確立書法潤筆蘸墨之意義的真諦。
文字出現在語言之後,文明出現在文字之後,而書法出現在文明之後卻又是對文明確立的最好詮釋。關於中國的文明史的確認,有多種說法: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應該從殷商時代算起,距今3千多年,理由是,殷商時期的青銅文化遺留下來的物證和甲骨文,已經足以證明當時人們採用象形文字來正式記錄王朝更迭及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國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的文明歷史更早,至少應該在黃帝之後的夏朝,距今4千多年,而聲稱為炎黃子孫的中國人,其有文字記錄的歷史距今應該至少有5千乃至6千多年。由於先秦時期的歷史多為「口傳歷史」,時間、事件和人物難以合理匹配,跨度大、謬誤多、還有許多銜接不上的斷代,因此任何所謂的定論都難以讓人信服,比如黃帝的歷史就有1千多年的時間跨度:從公元前4390年到公元前2600年。之所以要提及文明史的認定,因為不同的標准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書法文明史也如此。
一個民族的文明史要比一個國家的文明史長。但國家可以使民族更凝聚使文化更強大。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中國文明史是不等長的。不斷的考古發現和科學考證表明,中國以當前國土范圍之上的文化所滋養和產生的「中華文明」,其重要體現暨「中國文字」最早出現在1萬年前。寧夏衛寧北山區大麥地的岩畫群中發現的「圖畫文」,即使不是中國文字的源頭也一定對中國文字的形成產生過影響或有某種關聯。「圖畫文」比甲骨文要早幾千年,用礦物顏料塗抹在崖壁上,一般都呈赭紅色,含有氧化鐵成分,而用甲骨文記述事物在中國已有5千多年可考證的歷史。新疆喀納斯湖上的「吐魯克岩畫」與「圖畫文」在表現狩獵和動物上的形體很相像,如果能測定兩地「圖畫文」處在相同年代,則說明人類早期遷徙活動和對待事物的認識與描述大體相同。我認為,任何民族的文字都應該是從「計數符」和「象形字」開始的,西方也不例外,這才符合人類的思維和言行習慣。
文字的記錄方式就是書寫。其實「書寫」已經是比較高級的階段,最早的書寫應該是塗抹或塗畫。早期的書寫難於保存,於是出現了雕刻。雕刻的成本高,於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受」。紙寫之前的文字記載用的是「絹寫」、「簽寫」或「簡刻」,做成用於給皇帝批閱的「竹簡上疏」及給大臣們瀏覽的「國家文件」,這個成本是很高的,一般百姓哪裡見得著?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筆硯,墨的出現最早。殷商時期就有制墨工藝了。竹簡出現在戰國時代,毛筆出現在秦始皇時代,紙的出現是在西漢晚年,而硯的出現與墨差不多,是在殷商時期。文房四寶是構成中國古代乃至現代書法文明的基礎物質條件。
由於象形文字本身就是從構畫開始的,因此,中國書法與繪畫能夠很自然地、輕松地結合一起,相映成輝。江南許多書法藝人可以把任何「字」都變成「畫」寫成「字畫」,光是一個「龍」的寫法就有無數種。但西方不同。西方文字經過了「抽象成型」階段,讓文字先「字母化」,再由字母組成文字及詞句。這是一次「造字文化運動」,由此建立了「文字文明」[詳見wj《西方文字文明考》],使西方社會能把大量的語言通過語音拼寫方式用文字記錄和表現出來,唯此而讓西方人獲益匪淺——由於文字的原因,西方人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以及行為達到的領域總是要快於我們。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西方書法就沒有這么好的自然條件,呆滯單一的字母組合不可能表現出那麼豐富多彩的書寫藝術。因此,書法只有在中國並因中國而在東方才有強大的生命和至高的境界。日本、韓國的書法源於中國,與中國共同形成了東方書法,但萬源同宗,世界書法只要研究中國就足夠了。
中國書法啟蒙於商,形雛於周,建立於秦,成就於漢,發揮與晉隋、輝煌於唐宋,直至今日。早在殷商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甲骨文,在龜甲和骨片上刻字鑿畫,記錄事件或表示信仰。隨著殷墨的出現,開始在刻鑿的凹處點上墨汁,凸顯痕跡。這些活動不僅是祭祀和士大夫之間「重大國事」交流的需要,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文字最初的美感,之後,刻意酌墨的書刻行為便延展開。那時還沒有專門的刻工和書匠,只有靠祭司或士大夫自己親力親為了。可以想像,他們在刻出一組好字、點上墨汁之後,多麼有成就感的欣賞自己的「書法作品」。
漢字真正形成是在西周晚期。大篆的出現,使文字「線條化」了,於是,文字由「畫」向「字」邁出了一大步,刻畫也變成了刻字。書寫文字的美感就這樣第一次的體現了出來。創造大篆體的人當然就是書法家,可能不止一個人。但這個叫「史籀」的文官,作為周宣王的太史授命建立了大篆書體,又稱「籀文」,是在金文之後真正意義上的「方塊字」(金文[注]與契形文字很相像),奠定了漢字的基礎,成為中華文字的主流,也是中國字的鼻祖。西周在宣王時期曾經「中興」過一陣,文字文化也隨著國運和政治的需要而中興。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現在的中國字也許是另外的樣子。宰相李斯奉秦始皇命廢除六國文字,在大篆的基礎上創造出「小篆」,使文字的書寫筆畫更簡潔清晰、字體更規范標准,也更容易辨認和流通,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容易產生歧義而繆及四方了。於是,李斯也成為了一個書法家。出土於唐朝的前秦時期的「石鼓文」,字勢雄渾厚朴;用筆勻圓挺拔,行列均衡疏朗。蘇東坡稱為:「上迫軒頡相唯諾,下揖冰斯同筘鞧(筘鞧:緊縮小心之意)」,對其書寫刻畫端秀大氣之美倍加贊譽。石鼓文不僅是中國最有價值的古代書法的大成之作,還側面驗證了中國文明的發祥地,即:「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河南,中國文明的發祥地在陝西」。
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是漢字走向現代的幾個重要階段。隸書的起源也是在秦始皇時代,由小吏程邈始創,最初成字三千,始皇觀之大悅遂赦其罪而升為御史。隸書的「隸」就是下屬佐隸的意思。從隸書開始,文字由士大夫的把玩逐步進入了民間。隸書完全改變了篆體橫豎線條隨意變化的書寫方式,點,橫、豎、撇、捺、橫折、豎彎、提……,漢字筆畫的基礎由此形成。所謂「橫豎之間有形體、點捺之間有招式。」當然,程邈也是書法家。隸書之間還有不同,「秦隸」稱為「古隸」,「漢隸」稱為「今隸」。今隸又稱「八分書」,其特點:撇、捺分別從兩旁翹起,像八字,始創人王次仲,與程邈時代大致相同,但成就時代卻在東漢,代表人物叫蔡邕,是東漢靈帝時代的人。從古代書法美學的角度看,今隸比古隸容易表現,但從現代書法美學看,所有的隸書都太呆滯而扁平,缺乏生氣和動感,不能激勵人們的想像空間。也有把唐楷稱為今隸、把漢隸稱為古隸的。而我認為前面的說法更為妥當。
楷書稱為「正書」或「真書」,始成於東漢,距今也有兩千年歷史。那時,筆墨紙硯皆已具備,書寫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於是中國真正的書法時代開始了。東漢時代有許多書法大家,以隸書見長,留刻於碑文之上,如:《華山廟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可惜未有姓名而不知所為何人也。楷書的名家很多並自成一體,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多為唐宋文人。從篆書彎彎曲曲,到隸屬一波三折,再到楷書秀麗挺拔,書寫速度加快了許多,表現力也大大提高。無數文物證明,漢字形體的藝術表現在這段時期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和發展。事實上,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都是在漢朝有所成就的。楷書之後,漢字的藝術書法作品便如雨後春筍般,在華夏大地開始迸發。
草書最早始發於漢,為「隸草」,即為了快速書寫隸書之便而形成的手法。草書形成於漢卻成就於唐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岳父在世的時候給我講解過懷素的狂草,我印象頗深,後來又看過《自敘帖》,那流暢回轉、奔放不羈的風格的確讓人有視覺的沖擊和感悟的震撼。不過狂草可不好認讀,有時我契形文字看懂了還沒看懂狂草。那過於簡化並彎來扭去的線條,只能表達讓人意會而無法言傳的含義。狂草於是向「純藝術」方向走得更遠。
行書的產生自當在草書之後,約於東漢末年,形式卻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為了書寫方便而又兼顧了美觀。行書的出現對中國近代乃至現代書法史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書法上說的行雲流水、筆走龍蛇就是形容行書的。即能疾寫飛書又易讓人辨讀,唯行書最佳耳。行書的變異體行草,為書法藝術表現的寬度並同時又降低其藝術表現的難度立下了磐石砥柱之功。我們可以說,秦代是中國文字建立的時代,漢代是中國書法建立的時代。中國書法的偉大文明,從漢代就拉開了序幕。隨著中國封建王朝鼎盛時代的到來,中國文字文化的絢爛花朵已無法抗拒的向世人綻放。唐詩宋詞華麗篇章所形成的文學盛匯給書法藝術賦予了更長久的生命、更牢固的地位、更深刻的內涵。
自古代「創體」以來,中國書法雖在文體上格局若定,但在「表美」和「蘊意」上卻行無止境。美的表現之藝術價值追求更高,意的感悟之文學內涵探究彌深。於是,中國書法的精髓不僅在於表現外型的美,還在於表現內涵的深。
㈦ 女演員孫儷沉迷書法,曬書法對聯,隸書端莊大氣,嚴謹有法度,你認可嗎
眾所周知,孫儷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演員,要演技有演技,要顏值有顏值,是眾多粉絲所喜愛的明星演員。除了主業演戲之外,我們還發現孫儷還有一個比較傳統的興趣愛好,那就是書法,她會時不時地曬出自己的書法練習作品,曬自己的書法日常。
就是孫儷正在聚精會神地寫對聯,看起來很是認真,雖然在坐姿上需要調整,但是這恬靜的一面,也是非常好看的。我們可以看到她正在紅紙上習「福」字,這是用隸書寫的「福」,哪怕是這樣倒著看過去,也刻意看出孫儷是有著不錯書法功底的演員。她寫的福字,在筆畫上就比較嚴謹,一筆一劃都非常的穩健、有力道,令人敬佩。
孫儷在練習書法中以楷書為主,兼之草書和隸書,她對諸體都有涉及。她是一個有毅力和恆心的人,她在練習書法的時候,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練習書法堅持打好基本功,著名演員張鐵林這樣評價說:孫儷的書法有血有肉,深得筆法精髓。
對書法而言,孫儷可以說是著半路出家,她為何在幾年時間中書法就練得這么好,除了她有學習書法的天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能夠勤奮刻苦學習,對書法藝術很專注,學習也有悟性,加之她還拜著名書法家童衍方先生為師,給她學習書法很大的指導。書法書法,書而有法,臨帖學習古人之法,吸取傳統優秀作品中營養才是正確的學習路子,可見孫儷在學習書法中沒有走彎路,使她書法藝術功底提高很快。
㈧ 王嘉贏書法作品鑒賞
王嘉贏老師,漢族,出生於1991年,甘肅禮縣人,筆名,夢化蝶。現居西安。2015年畢業於北京師范,職業書法家。現兼職西安文理學院書法系兼職講師,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蘭亭書法研究會理事。 王嘉贏老師長期從事書法藝術創作,書法理論研究及書法教學工作,是一位頗有實力的美女書法家。
王嘉贏老師書法藝術特點。
王嘉贏老師酷愛書法藝術,自幼勤勉學習不輟。雖兼長於草,行,楷等各體,但最善行書,尤喜蘭亭,長期精研王羲之書法體勢,心摹手追,專心致志,終得書聖書法之神韻。其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作品多次入圍中國書法蘭亭獎,深受書法愛好者喜愛,欣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