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國新旗袍與清代奇女之袍,的主要差別有哪些呢
清代旗女之袍和民國新旗袍的區別:清朝旗女之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寬松肥大;民國新旗袍是屬於時尚,稱身適體,短袍窄袖。
『貳』 從身著旗袍的清朝婦女和男子穿的馬褂可以看出與唐朝相比有哪些變化
清朝時的旗袍是沒有腰身的,那種寬大恰恰是一種保守意識。女子不能露出曲線,要穿的肥肥大大的。到民國時期,旗袍的裁剪才漸漸開始注重線條美,穿到身上能看到腰身了。
『叄』 清朝女人的服裝,為何看上去臃腫肥寬,絲毫沒有美感
其實,我覺得清朝女人的服裝,為何看上去臃腫肥寬,絲毫沒有美感?這樣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
在清代的時候,清代的滿族女子從發飾,旗袍以及鞋子上都是很有特點的。比如:滿族女子的袍,一般來說都是長袍,可以掩蓋自己的足部。袖口往往是平的,而且很大,十分有特點。衣服的袖口,衣襟等等都有各種顏色的邊緣,領口也是很有特點的,分為高低兩種。沒有領子的則用圍巾纏繞起來。袍身往往初較寬大,後漸趨狹窄。在袍子的外面通常會有坎肩或者馬褂來搭配。其中的飾品通常會用各種顏色的邊緣來搭配。這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旗袍的起源。
總之,我認為清朝女子的服裝還是比較好看的,至於臃腫的說法,應該是個人審美的問題吧。
『肆』 民國旗袍女子是誰
1、阮玲玉她是上世紀上海的第一個骨感美人,丹鳳眼,瓜子臉,瘦削但不失豐滿,天生自帶一種幽怨的氣質,以一襲旗袍加身,可以稱得上三十年代旗袍的形象代言人,她就是被譽為「中國的英格麗·褒曼」的阮玲玉。從老照片來看,阮玲玉的妝容精緻嫵媚,復古的波浪卷,盡顯高級感,而她以一襲旗袍著身的身影也成了上海的一段傳奇。2、胡蝶民國電影皇後胡蝶被譽為「中國的葛利泰· 嘉寶」,她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電影皇後,主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主演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首個代表中國電影界出訪外國的女明星論演技,胡蝶並不在阮玲玉之上,正如其所言,「阮玲玉演得了我演過的角色,但我演不了她演的角色。」論姿色,胡蝶留給世人的印象多是雍容華貴、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形象,她無需言語,只需盈盈一笑,旗袍下的身段,就是一幅十里洋場光怪陸離的畫卷。3、周璇把旗袍穿成傳奇的民國女子,還有「金嗓子」周璇。從周璇留下的珍貴的照片來看,她真的極美,素凈的臉上薄施脂粉,彎彎的眉毛下,一雙朦朧的睡眼,加上一身精緻的旗袍,她的舉手投足之處,皆是東方式的嫵媚、優雅與溫婉。4、夏夢稱為中國的「奧黛麗赫本」的夏夢,美貌與演技並存,與石慧、陳思思合稱「長城三公主」,說是20世紀中國男人的夢中情人也不為過。夏夢偏愛旗袍,一領一衩一窈窕,穩重大方,不失分寸,難怪金庸對對她一見傾心了。金庸曾贊美道,「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同時,金庸把無盡的相思寄文中,黃蓉、小龍女……那些絕色美人大都有夏夢的身影,足見其魅力所在了。不可否認,看完民國時期的旗袍美女影星,風情萬種簡直驚艷了時光
『伍』 清朝女人的衣服
清代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表現在三點:一是發髻。旗女梳旗髻,初期是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的兩個抓髻,帶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俗稱「小兩把頭」。這種發式是用本人頭發梳成,無法戴分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發展,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叉子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它運用一種新型的梳頭工具——發架,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睛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發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發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發梳成扁平狀,末端用發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年輕的戴艷麗的珠寶首飾,顯的朝氣活潑,年老的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其端莊與穩重。到清代末期,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發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個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裱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在一邊。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還是慈禧太後的獨創發明。清代旗人女性的法式經歷了「小兩把頭」、「叉子頭」、「大拉翅」都有明顯的滿族傳統特色,點綴這幾種法式的頭飾也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的主要首飾,它長約32-35厘米之間,寬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梳「叉子頭」或「大拉翅」起到橫向連接的作用,其質地有金、銀、玉、翠、玳瑁、珍珠、寶石、檀香木等。在扁方一寸寬的狹面上,能製做出花鳥魚蟲,瓜果文字等惟妙惟肖的圖案,旗人婦女戴扁方故意露出兩端的花飾,有的還在扁方一端的軸孔中垂一束綠穗,走起路來,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美麗的的儀態。簪:也是裝飾「叉子頭」、「大拉翅」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頭花也是旗人婦女常用的裝飾品,因其花朵大,覆蓋面廣,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立春戴絨春幡,清明日戴絨柳芽花,端陽日戴絨艾草,中秋日戴絨菊花,重陽日戴絨茱萸,冬至戴葫蘆絨花。流蘇:流蘇與古代八大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象,其形式多種多樣,頂端有龍鳳、雀頭、蝴蝶、鴛鴦、蝙蝠等。
漢族婦女的發型與滿足婦女絕然不同,是在腦後梳髻,俗稱「盤頭」或「挽」。這種平髻多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得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陸』 楊紫的民國造型好驚艷,穿旗袍上衣配麻花辮,你覺得怎樣呢
穿上民國風服裝的楊紫,扎著復古的麻花辮,身材婀娜多姿,整個人看上去仙氣飄飄,楊紫好像瘦了很多,整個人都非常清新活力,有點像是民國時期的學生,在人群中十分搶鏡。
『柒』 王寶蓮 清朝末年大家閨秀
20世紀30年代的天津素有「夜上海」之稱,在人們眼中,那時的天津已經是開放、時尚、繁華的大都市,笙歌夜夜,燈火通明。據老人們講,當時天津的大飯店、西餐廳都設有豪華舞廳,舞女、女招待、舞客等經常出入於此。據了解,舊天津的舞場,始於1923年前後。那時建立的平安飯店、天津飯店、起士林飯店以及後來建立的大華飯店、國民飯店、西
湖飯店等均設立舞場。國人在津經營的首家舞場當屬1927年舊歷正月初十,廣東商人在法租界27號創設的福祿林舞場……
禁舞之聲見報端
開放天津辦舞廳
舞場的出現,引起不小的轟動,吸引很多人。但是一些人反對跳舞,關於禁舞的消息先後見諸報端。1927年5月28日,王小隱在《北洋畫報》上發表《打倒跳舞之運動》一文,文中描述一人在某飯店裡不懂規矩亂跳舞。飯店經理很難堪,所以打倒跳舞運動已經成為現在津門的主要問題。「一男一女手拉手跳舞是一件傷風敗俗的事情,跳舞和曲線美是兩回事。不過這僅僅是我個人意見,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針對此文,1927年6月1日《北洋畫報》再次出現《飯店跳舞會應否取締之商榷書》一文,指出近日出現一些傷風敗俗的事情,確實是人類的難堪。但是,跳舞運動是中外古今一直延續下來,無論文明野蠻時期都存在,從來沒有廢除過,況且跳舞不外乎是一種娛樂方式……
那個期間,《北洋畫報》上這類文章此起彼伏,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1927年7月20日《北洋畫報》刊登「禁舞運動的尾聲」:「近日接到名流某某來信,稱『跳舞有傷風化……如果該區內有跳舞場,應該立即禁止營業。』起士林是外國人經營,而且是外國人運動的公共娛樂場所,不便於禁止……這幾天特三區的天升屋頂花園甚為熱鬧,由此可見禁舞運動歸於失敗……」
幾曲周折終不滅
天津思想最開放
1931年春,在社會各界的一片爭論中,巴黎舞場開幕了,又為天津增添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巴黎舞場即現在的中原公司樓上。據報載,這家舞場當時是天津最摩登的跳舞場,前面是舞技嫻熟、如花似玉的平、滬舞女伴舞,配以婉轉悠揚的美妙音樂助興,舞客購票跳舞,門票5角,舞票1元3角。
1933年10月,日本人在日租界壽街的浪花食堂開設金船舞場,專以日本舞女為招牌。此後,隨著特三區天升影戲院中的天升、意租界的福樂麗舞場的相繼開幕,天津舞業漸呈規模。1934年冬,天升奉令停業。時隔不久,福樂麗也宣告倒閉。
1936年春,在卡爾登舊址又建起了櫻花館,特一區出現了加利奧加、北平以及意租界回力球場原有的宴舞廳等舞場,天升趁機再度復業。1936年7月,聖安娜舞場的出現標志著天津舞業步入成熟階段,而永安、麗都、仙樂、小總會等舞場的相繼建立,將天津舞場業推上鼎盛。
胡曼麗、笑憶等是天津第一代舞女的領軍人物。1933年7月,北平市長袁良發起禁舞運動後,北平舞女無處謀生,王寶蓮、董慧君,張麗麗等相繼來津。舞女由此分成了平、津兩派:平派以王寶蓮為首,津派則以胡曼麗領軍。1936年選舉舞後時,兩派競爭異常激烈,王寶蓮終於成為天津第一個舞後。後王寶蓮嫁人,胡曼麗遂以老牌舞星而稱雄舞壇。同年,天升舞場復業,為振興業務又將以鄧愛娥為代表的諸多滬上舞女邀請來津,好比為天津舞業吹來了縷縷南國之風。
為了吸引舞客,各舞場使出渾身解數。金船舞場有日本舞女表演日本舞蹈,巴黎舞場和回力球場也常有外籍男女兩人的精彩表演。夢不來兮舞場則每兩年發起一次天津小姐的選舉。最為出奇制勝的當屬大華飯店的舞場,它數度邀請西洋舞蹈家梵天閣女士表演極其暴露的跣足香艷舞,觀者蜂擁而至。巴黎舞場時尚選美吸引眾人目光,讓人為之一震,其中1936年舉辦的選美活動很吸引眼球。
巴黎選美出新意
鮮花數量定皇後
1936年7月8日晚,巴黎舞場燈火通明,當一個個身穿旗袍的靚麗女子先後出現在觀眾面前時,台下一片驚呼,人們立即將目光聚集在這些面帶微笑、體態豐盈的舞女身上。每個舞女身前有一個紙糊的花籃,上面有寫著各自名字的紙片……
原來這是在夏季舉行的一次夏令皇後競選,當時名媛名花濟濟一堂,競選方式別具一格。如果有人為舞女購花隨即插在花籃上。以現場定價兩角的花朵為計分單位,凡購買5元的花朵即算25票,購買10元的花朵為50票。據1936年7月14日《北洋畫報》記載,當晚有3朵花的人寥寥無幾,胡曼麗、郝安娜、高安娜、沈美秋等名花都請假沒有來,所以市面不振。那些號稱「大頭」的有錢人不肯為這些舞女出錢,平常的舞客覺得用自己的錢購花很不值,所以當時購花數量也不多,勝負難以預料。
11日晚上決賽的時候,這些舞女雖然到場,大都預感不會有人送花,突然有幾個舞女的盤中突破零的紀錄。午夜3時,答案揭曉,最後競選結果出人意料,就像賭博一般開出「冷門」,平日生意極佳的兩三個舞女竟然名落孫山,最終落選,原來一直推捧她們的熟客都沒有到場。最終,舞女郝幼娜以1410分被選為夏令皇後,得到銀制梳鏡一套;徐愛利以751分為第二名,得到指甲器具一套;李露露以650分為第三名,得到粉撲一個。郝領獎的時候表情羞澀,音樂師漢士君為她加冕,郝逃避,硬塞給她,她將冕冠用手臂夾著,加冕成了「夾」冕。
選美標准分時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據悉,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化妝品的使用以皮膚美白、頭發潤黑為目標,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護發則有生發油、凡士林等。
天津早期選美的評判標準是人們永遠談論不完的話題。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的標准各不相同。雖然每個人的眼光和角度不同,但是大體還是將解放前的美女劃分為三個階段:
1920~1929年 這個時期的評判標准可以概括為有身段的才女。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五四」運動就像一陣清勁的風,一下子給曾經壓抑沉悶的社會注入了新鮮空氣。人們認為這個時期的美女應該是活潑、靈動的窈窕淑女。
1930~1939年 因為借鑒很多國外的東西,這個時代是中西合璧的女裝佔主角。巴黎的新款漂洋過海,幾個月後上海就開始流行。其後,全國其他城市也開始流行。作為發達的商埠城市,天津吸收接納比較快。通過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圖更是讓人感受到這時候的美女是西方體態豐盈的身材與東方女性的文靜相結合。
1940~1949 這個時候的美麗標准可以概括為知識型女性。因為戰爭,40年代是很難界定美麗標準的。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在物資貧乏、人心不穩的時候,很多愛國女性投入到救國運動中,因而受到更多人的尊敬,所以人們的審美角度也開始由單純的外表美轉向內在的氣質與修養的選擇中。
發式流行求時尚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身著時髦服裝,發式也很有特色。為此,記者采訪了天津圖書館民國研究室王向峰。據介紹,當時天津比較流行垂絲劉海,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前面的齊眉穗兒剪成一條直線,一直延續到今天。另一種是將前面的齊眉穗兒剪成圓弧形,就像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風聲鶴唳》中梅玲的發型。
「短發在那時是主流,將額前的頭發用卡子別在兩側,顯得很精緻。另外在20世紀30年代,一些雜志上女士燙發的照片很多,這和當時理發技術設備的引進有關,也與開放的審美趣味有關。另有一些齊肩的長發燙成波浪式的花紋,給人以成熟的美感。」王向峰拿著一張短發照片給記者看。
「比如這張照片,一頭烏黑的卷發,配上一頂米色的編織帽,青春氣息很濃。手編帽子在當時很流行,勾出來的花紋十分精細,戴在頭上顯得歐味十足。」
「當年我也愛跳舞」
20世紀30年代前後,各個舞廳生意興隆,除了巴黎舞場,平安飯店等地方,還有一處名門顯貴經常聚會的地方,它位於賽馬場旁邊的英租界。一幢古香古色的小洋樓內,委婉動聽的音樂不絕於耳,室內富麗堂皇的設計,地面鋪設細木彈簧地板,兩側設有連列式柱子,木製編花屋頂,頂上吊掛吊扇,英式壁燈裝點,粉色荷花的手工式樣,讓人備感溫馨與浪漫,一對對情侶手牽手在優美旋律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我很快就學會了跳舞」
這個格調高雅的地方就是當時達官顯貴濟濟一堂的「鄉誼會」俱樂部。據97歲高齡的原女青年會總幹事鄭汝銓回憶:「俱樂部的二層是當時很流行的大舞廳,木結構彈簧地板,舞池可以容納三百人齊舞,這在當時已經是很有檔次的聚會場所,後來這里改名為天津幹部俱樂部,女青年會在這里經常搞活動,我也很喜歡跳舞,經常和同事們一起到舞廳去玩。開始,我不會跳舞。一有時間,我就到一個義大利朋友家裡和她學,我已經不記得她的名字了。在我的印象當中,她的交際舞跳得相當棒,名師出高徒,我感覺交際舞很好學,只要根據節拍記下舞步就可以,再加上舞廳里有男舞伴帶著,不久我就學會了。」
「那時女裝旗袍佔主流」
舞會上,每個舞女的打扮光彩照人,婀娜多姿。那時時尚服裝是什麼樣子的呢?20世紀初,也是我國清末民初的那一段,服飾文化的面貌最能反映當時東西文化交匯的特徵,尤其是天津。看慣了當今最時尚的另類服裝,我們回頭看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的服裝。
鄭汝銓向記者講述了服裝歷史:「一般參加舞會的人都會身穿旗袍。旗袍指清代的旗人的袍子,當時有單、夾、襯絨和絲綿袍之分。清代的旗袍重於掩飾身體,所以大都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及腳。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到了三四十年代頗為流行,是當時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30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貼身了。到了30年代中期,旗袍盛行,加了長度,兩邊還開高衩,腰身緊綳,著意凸顯女性的曲線美。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大高領,袖子短至肩下2至3寸,甚至沒有袖子。如今的旗袍加入了很多現代設計元素,不同的設計師也都有各自的喜好和不同的表現方法。主要表現在下擺的變化,有A式的、不對稱的、拼圖式的等等,用料也更為講究。」
「舞場男裝多西裝」
「男士的服裝一般選擇西裝。天津、上海等地的租界也是各國最新時尚薈萃的舞台。洋人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無不開風氣之先,而常與他們打交道的中國人也不甘寂寞,男人們的新款西裝,小姐太太們花枝招展的女裝,十分自然地與歐美電影中的服飾潮流呼應著。那一時期的服裝也是越來越簡潔、舒適。摩登的男男女女們總是出現在最熱鬧的場合,乍一看,往往讓人誤以為古老的中國文明已然與西方文明同步了。雖然這還限於一些小圈子,而它的影響很廣泛。」「我們平時穿短上衣,大衣襟,右邊系扣子,分為單層、夾層和棉質、皮質。下身一般會穿肥褲角的褲子,質地是棉布,穿在身上很舒適,動作方便。」
隨手翻翻當年的《北洋畫報》果然看到不少新款服裝及其插圖。服裝式樣變化最快的是旗袍,幾乎是一年流行一個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裝。衩高及臀、且腰身也變得緊窄的旗袍使中國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裝中的性感成分。服飾是文化,不是僅僅被表面的美所吸引,它蘊含著人的心理、民俗、藝術審美、記載並體現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捌』 性感大長腿江南旗袍美女,旗袍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和國外大氣漂亮的晚禮服一樣,旗袍也是我國的標志性服裝之一。旗袍甚至一度被稱為女性國服,可見旗袍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多重要了。如果說要怎樣展現東方的美麗,那麼旗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旗袍款式立體剪裁修身,而且能特別完美的詮釋身體的輪廓和線條,打造出獨特的S型女性曲線。
旗袍因它大氣溫婉的特性,在江南地區十分流行。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穿上一身修身的旗袍和素雅和大氣。帶上一把油紙傘或拿著一把小小的扇子在紅牆碧瓦真走一走,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之間都極盡女子的風韻,可謂是讓人移不開眼睛。
『玖』 民國時期的旗袍美女:坐姿風情萬種,站立更顯誘人
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是從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這段時間中國處於特殊時期,軍閥混戰,但此時的文化發展倒也沒慢下來,還是有許多仁人志士涌現,女性在這段時間也逐漸登上歷史舞台
民國美女穿旗袍,從後面拍著視角,顯得更加誘人,圖為一群穿旗袍的民國美女,個個在江邊眺望,誰能猜到她們都在幹些什麼嗎?
『拾』 中國清朝古代女子服飾,裙子前面有一條長長的布,還綉得很好看
這種叫做馬面裙,漢族婦女有穿裙子的傳統,起初清朝貴婦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參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滿漢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滿族婦女也開始流行穿漢族的裙子,馬面裙就是其中一種,特點是裙子前後有平幅的裙門和裙背,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可以刺綉各種紋飾(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單片,就是明朝命婦禮服中的蔽膝,會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鑲嵌墜角。清朝禮服里是沒有的,綉花部分其實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門)。
論理宮里的禮服是不含這種裙子的,晚清的格格們在家大概可以趕趕時髦,進宮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後的老照片是不是這樣。還珠等清宮戲把裙子穿越了,是因為這樣上面掐腰小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實在是很好看很顯身材符合現代觀眾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腰身。清朝公主格格們穿照片上這樣可愛的小短馬褂,也要罩在沒有腰身的長旗袍外面,當時漢族婦女才能穿短衫長裙,本來是歧視漢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滿族mm的身材啊,民國以後,旗袍大褂有了腰身,並漸漸縮短,露出裙子,後來成了裙褂的習慣款式,就像圖上這樣,其實是經過民國時期改良過的褂裙。樓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別管古代人是不是穿過,現在就是個穿越的時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