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每個朝代女子衣服名字
笄: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中記載「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中記載「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由笄發展而成,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俗稱搔頭。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註:「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梳: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古代女子內衣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干凈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這種衣服男女皆可穿著,是最常見和盛行的一種女裝服飾。
二、漢代直裾女服
直裾
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直裾起初是一種非正式裝扮,古代的褲子大多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然後用帶子系於腰間,若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但是,隨著漢代服飾的日益改善,有襠褲出現,直裾逐漸普及,最終並替代了深衣。
三、襦裙
襦裙
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上衣叫作「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
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襦裙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漢代由於深衣流行,所以穿襦裙的婦女逐漸減少
㈢ 唐代女子的服飾有幾種
1、儒裙裝
這個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個漢服文化。而這個衣服也是分為了兩個部分,上衣叫做儒,而下裝就叫做裙。所以說結合起來就是襦裙,而這個從字面意思上就能夠與當時的儒家思想結合到一起,並且當時的唐朝也算是比較推崇儒家思想,雖然說這個襦裙裝在其他的朝代都有,但只有在唐朝的時候發展的樣式以及服裝品牌最多。而這也是為當時的唐朝女子增添了很多的外貌色彩。
㈣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服飾介紹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的建立。根據有關數據記載,在先秦時期就相繼建立了服制,並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說文解字》說:「上日衣,下日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周天子賞賜給屬下「赤帶」是一塊紅色的布,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志,又叫韋,衣服是右衽窄袖長衣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是襟,裙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袖長褲革帶皮靴。趙武吳王毅然進行了變服。廢掉下裳而改穿褲,與當時東胡族的褲褶相似。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點是短小而具有寬廣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種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點,廣秀則是從胡服的窄袖演變而來。
胡人因為習慣了在馬上賓士,而且經常是沒有定所,需要將隨身應用的對象附在身上,所以他們就將皮革做的腰帶上附加上若干小環,然後把隨身物品銓在革帶上。這樣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遺失,趙武吳王也採用了這種腰帶。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深衣。深衣的特點:長衣大袖,以男女的禮服最為顯著,是服裝式樣的和結構的基本特徵。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都穿深衣。貴族的冕服為禮服。平民的深衣為吉服。短褐為裳服,深衣連結鉤邊,穿時要拿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極際紳士。邊帶氣語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的環相連接,叫代子鉤絡帶。
古時的深衣式樣、規格、結構和縫制都有制度規定,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著,只是顏色、服飾和衣料有所不同。後來演變成袍式的大袍寬衣。這種服式一直流行於以後各個封建朝代,是我國古代服裝的典型服式。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夾絲綿,充填些粗麻叫做濕袍,袍固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穿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期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秦漢時期的女子服裝:身穿大袖寬衣,下著長裙,腳穿高頭絲屐,這是秦漢時期女子服裝比較普遍的風格。貴族女子的肩壁上纏巾幗,裙,襦上外用絲綉,絲屐上綉花。庶民女子壁上不纏巾幗(圍巾)只用一塊布覆上,衣袖沒有貴族女子的那樣寬大,裙也沒有那麼長,為了勞動方便,裙外還要架一條圍裙。到了秦漢,女子服裝有了一些變化,「上短下長」,上衣之裙只到胸部並且窄小,袖子仍寬大,即所謂「窄衣大袖」。下裙之長曳地,尤其貴族女子的裙更長,甚至走路時要用兩婢提攜。
秦漢時期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禮記》曰:「衣不帛襦褲。」這是因為襦和褲都是內衣,儒家崇尚簡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罔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元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 褲腳管,上締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褲。《釋名》曰:「絝也。而服名絝別也」。絝是內衣,只能外露的,絝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年底勞作時穿短衣,則絝內吊一兜褲吊,就像用來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子閣》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 短如牛鼻,統稱 鼻褲。司馬相如帶單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爐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魏晉南北朝
在我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基本上處於分裂狀態,各個朝代的服裝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女子服裝:從服式來說,受胡服的影響比較大,衣袍外為左襟,並且上短下長是其特點。「下衣」是指褲服到胸,裙長戔地,貴族女子的裙長要戔地 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開領大袖衫,衣長僅覆腰,下著長裙,裙長至足,腰系長帶。
隋唐時期
隋在公元581年滅了北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公元589年滅陳後,統一了中國同南北朝一樣,統一使得南北的服飾進一步融合,時間不長,隋被唐所代替,唐從此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衣冠服飾制度,經過了長期的承襲、演變、又加上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廣泛的交流,因而顯示出上承歷代服飾,下啟後世服飾的重要特點,在服飾風格上顯示出華麗、清新、博人。
婦女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它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它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當時另一種沒有袖子的服飾是「和尚」與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見到這種裝束。而還有一種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飾叫「縵衫」,它的形制特別短小,一般是舞樂女子穿的,據說舞女剛露面時,多穿著縵衫,等眺到一半時,舞女們就都脫去縵衫露出裡面穿的有綉文的美麗的衣裙來,令賓客們眼前煥然一新。
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可以說是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蕭灑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服飾把隋唐美人秀美豐滿的風姿顯露得淋漓盡致。
背子、半臂、背心、輛襠這四種服飾,男女都穿。其中背子在宋代的變化較多,背子又叫褙子。雖然這種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宋元明清時期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
宋代婦女服裝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綉為裝飾。大多是圓領、交領、直領、對襟,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綉羅並加上刺綉。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餘大多數的民間女子是不準穿的。後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綉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並不綉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了白色規定作為「凶服」外,其餘的沒有什麼限制,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女子喜歡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經濟實用,除了頭髻外,穿衣盡量節約衣料,這樣既便於行動,又誇張了女性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著一種翻領款式取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在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綉邊裝飾。翻領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時還要戴帔帛,腰裡系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住身體,前後兩側縫的地方開衩,衣衩處有許多衣扣作為裝飾,叫做「密四門」,人稱妖服,是古代的奇裝異服之一。
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於騎馬,有錢人家的女子也愛在家裡穿。這種習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宮廷中)還仍然保留著。
宋代婦女的褲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數著裙子,裙子大多把褲子都掩在裙內。不過也有單穿褲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過這是低等婦女的裝束。宋代的褲上有綉花,而且還保持著無襠的褲。
當時婦女的貼身內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狀差不多隻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較長。抹胸有時還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婦女等同男子一樣在腰間圍一個腰圍,即「腰上黃」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
元代婦女服飾
元代婦女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較瘦俏的背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後來受蒙古族婦女服飾的影響,穿一種黑褐色粗布或絹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帶的長袍的人漸漸多起來。另外,這一時期在婦女中還流行各種單,夾棉的對襟衣和半袖襖,這是與唐宋時期的服飾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婦女的服飾就帶有她們本民族的特點了。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於現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季節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式對襟,盤領或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系結嚴緊,是服飾的新變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到了清代,除了在家裡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裙是一種便服。長襖的式樣是盤領、交領或對襟,領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領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綉。
明代由於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裙上綉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綉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綉。
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
清代婦女的服飾
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盤領、直領等領一改而成了高領。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後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後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後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漸漸變小。圓領、右衽、高領或低領,清末時高領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的變化來區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後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綉鑲邊。襖的質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雜、精美、當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暈耀光華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風格,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綉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麼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餘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民國女子服飾
發展到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這個時期的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的特點,使之變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式服裝,且不斷創新,不斷變化。主宰其變化者即為上海的服裝界。在當時曾流行著一首歌謠:"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可見當時女裝變化之速及人們對上海服裝款式的迷戀。這個時期旗袍式樣的變化主要是在領、袖和衣長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便是盛夏,在薄如蟬翼的旗袍上,也必配以高聳及耳的硬領。但不久,又流行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省去了領子。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又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在一個時期內,曾經流行長的,走起路來元不衣邊掃地。以後,又改為短至膝蓋,甚至露出了大腿。
從20世紀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變化緩慢,總的趨勢是日益簡便,身長及袖長大多縮短,領子亦多用低式,尤其是在夏季,大多不用袖子,並且省略了許多繁瑣的花邊裝飾,使其更加簡潔、輕便和適體。
長期以來,中國婦女服裝的裁製方法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狀態,沒有明顯的曲折變化。這種服裝通常用木箱貯藏,可以折疊得方方正正。20年代以後,中國婦女有了"曲線美"的意識,一改傳統習慣,開始將衣服裁製得稱身適體,服裝上不僅裝有墊肩、硬領,而且打有胸襇,故在貯藏時適宜以大櫥懸掛,很少折疊存箱。在款式上,這個時期的婦女上衣腰身都比較窄小,領子縮得很低,袖子也略有縮短,衣服的下擺多製成弧型,並且在領、袖、襟、裾等各個部位緣以花邊。裙子也明顯縮短,從足背上升到膝下,裙褶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裙子的邊緣也綉有各種花邊,有的還加上五彩珠寶,使之閃閃發光。民國時期的婦女頸間喜掛項鏈,有的項墜被製作成雞心形小匣,內貯玉照。耳際則懸掛著耳環、耳墜,由於在當時不尚穿耳,耳環多採用活動夾子。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以套手錮或戴手錶為尚。胸前則佩有別針。婦女外出時,一般還拎著小巧玲瓏的提兜和製作精美的絹傘。上層婦女所用的首飾力求配套,無論在質料、款式還是色彩上,都要求一致。在佩戴方法上,因年齡的不同,也有些差異:如年輕婦女以戴長耳墜為多,中年婦女則戴緊貼耳垂的米粒式、圓珠式或環形耳環;年輕婦女的項鏈一般掛得較高,墜飾的色彩比較鮮明,老年婦女則多佩掛金銀鏈條。
㈤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按朝代分)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