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寫真 > 穿蒙古裙美女牽馬照片

穿蒙古裙美女牽馬照片

發布時間:2022-07-19 16:21:23

㈠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

衣: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食: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住: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行: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1)穿蒙古裙美女牽馬照片擴展閱讀: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

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經典的蒙古族傳統舞蹈大致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

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雅托噶」(「蒙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戰鼓等。

網路-蒙古族

網路-蒙古族食俗

網路-蒙古族服飾

㈡ 蒙古族衣,食,住及特別風俗習慣方面特色

蒙古族風俗習慣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眩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蒙古族服飾概述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㈢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穿什麼的

蒙古族風俗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製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 」的意思。 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積雪,下雨時包頂不存水。包的門方長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包的百葉哈納是用數根相等的細木棍和牛皮繩連結而成,用時拉開便成圓形的蒙古包牆,搬遷時折疊,又能當勒勒車的車板。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煙通氣,又可採光。
4、生產風俗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
勒勒車,也叫「大樣車」,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製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於半身的長度。它可以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於婚喪嫁娶,適應於草原、沙漠上通行。
庫房車,車體上放置一木製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櫃,櫃外用鐵皮包封,或圍生牛皮,可防風、防水、防潮。櫃內可儲藏糧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車,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來拉飲用水,平時蓄水用。
駱駝,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別是在冬季,牧民放牧願騎駱駝,騎乘較暖,忍苦耐勞,幾天不喂草、不飲水也能過的去,冬季行路。搬運主要依靠駱駝,在沙漠中,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
5、祭祀風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 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八月間。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相傳游牧時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賜,因此,祀天、地諸神時,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
(3)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神的風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稱作「酒注禮」,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據說它的意思是說,神不僅要吃肉,也要飲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祭祀時,各戶都走近火邊,念著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燒,燒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用火可以驅逐一切邪惡。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貴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也有這種禮祭,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娛樂風俗
(1)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賽手不穿靴襪,只穿華麗的綵衣,頭上束著紅、 綠綢飄帶,顯得既輕便又英武。當駿馬疾馳的時侯,賽馬人騎在馬上如騰空一般,表現出嫻熟的騎藝。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輪著摔,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雙數,總數不能出現奇數。摔跤手的服飾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條綉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牛皮製做,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卓都格),背後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優勝者脖子上常套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頂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於軍事訓練,後改為娛樂的活動。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4)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愛的民族樂器,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草原牧民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琴聲優美動聽,有人形容:「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
(5)音樂、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每當宴會,慶祝節日, 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 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日、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四股胡琴、蕭等。
(6)「好來寶」:是蒙古民間獨特的曲藝形式,是一種說唱藝術。它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一般是兩人拉著四胡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說唱演員不但能拉會唱,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有隨編隨唱的本領,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較濃,如今在錫林浩特市有時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來寶」人數不等,有自編、自拉、自演,典調動聽,形式多樣且好看。
(7)蒙古象棋:類似國際象棋,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有深淺兩色間隔排列的64個小方塊,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諾顏(王爺),哈屯(王後),也稱波日斯,各一枚,哈薩嘎(車),駱駝,馬各2枚,厚烏(兒子)各8枚。 對奕時白格先走,以後雙方輪流走一著,吃掉對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車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著,雙方任何一個「厚烏」到達對方最末一格時,都可變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個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對方的「烏努欽厚烏」(孤兒)。「王」被對方將死,就算輸棋,雙方均剩「王」或雙方只剩同色格的單駱駝算和棋。
(8)「沙嘎」那達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種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綿羊),寬凹面四」牙瑪」(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馬),窄凹面則「烏和日」或「特模」(牛或駱駝)。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它源於摔跤、射箭、賽馬三項競技,現已成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民間體育活動的隆重集會。

㈣ 《你好星期六》全員蒙古族服裝,誰的造型最亮眼

《你好星期六》全員蒙古族服裝,其我認為其中造型最亮眼的有:

蔡文靜鄂爾多斯傳統服飾造型好美呀,秒變塞外公主,太喜歡姐姐這樣的穿搭了,蔡文靜就是一個行走的衣架子吧,蔡文靜曬出自己在《你好星期六》中的造型,穿上鄂爾多斯傳統服飾的蔡文靜簡直不要太美!這套服飾和頭飾的精緻程度肉眼可見,但大概也只能在綜藝節目中得以一見,正經的影視劇中塞外公主的造型大概可比這要簡潔的多了。還有阿雲嘎秒變套馬的漢子,他真的很適合蒙古服飾。

㈤ 為什麼男裝紐扣在右,而女裝紐扣在左

男生襯衣扣子是在右邊,而女生扣子在左邊的原因:1,男裝在古代是由自己來扣扣子的,釘在右邊方便,所以男裝往往也是左壓右的,而女裝恰恰相反,在古代女裝往往是由僕人來扣扣子的,所以為了方便僕人扣扣子,一般都釘在左邊,同理,女裝一般是右片壓左片的。

世界90%以上的人(無論男女)都是右撇子,用右手從右邊扣扣子要容易多了。17世紀扣子最初問世的時候,只有有錢人的外套上才釘扣子。按當時的風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則由僕人幫著穿。女士襯衣上的扣子釘在左邊,極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僕人們(多為右撇子)。男士襯衫的扣子在右邊,不僅因為大多數男人們是自己穿衣服,還因為用右手拔出掛在左腰上的劍,不容易被襯衫給兜住。

㈥ 蒙古風洛麗塔小裙子正式出現,漢文化元素表現明顯,你會為它買單嗎

在豐富多樣的洛麗塔服飾中,有著這么一種蘊藏著東方韻味的服裝款式,它們或許融入了漢元素的復古柄圖,或許結合了中華風格的服裝款式,也或許巧妙運用中華風格的色彩,呈現了東方氣息濃郁的洛麗塔服飾。人們將這漢元素與西洋風格的奇妙邂逅,稱為「中華風洛麗塔」。

巧妙結合兩種不同風格的服裝款式,以及運用具有漢元素特點的圖案與設計加以裝飾,往往更能夠讓人有「驚艷」之感。那麼有哪些中華風洛麗塔能夠成功「俘獲」你的芳心呢?

㈦ 為什麼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導讀

很多事情我們習以為常,但卻不知來源,比如為什麼男裝紐扣在右而女裝在左?為什麼是上廁所下廚房?十二生肖到底為什麼沒有貓?羊到底是怎麼了要替罪?本文為你解釋這些為什麼,33個有意思的歷史緣由。

為什麼男裝紐扣在右,而女裝紐扣在左呢?

紐扣最初問世時,只有富人的外套才釘紐扣。按當時的風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則由僕人幫穿。女士襯衣上的扣子釘在左邊,極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僕人們(現在方便男人脫)。男士襯衣的扣子在右邊,除了自己穿衣服,還因為用右手方便拔出掛在左腰的佩劍,這樣就不容易被襯衫兜住。

為什麼是上廁所、下廚房?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五行,五行分別對應五個方位。古代廁所建造在北面偏東的位置,廚房要建造在南面偏東。去南方時,習慣說南下(皇帝下江南),去北方時,習慣說北上(北上抗日)。當要去廁所時要去院子的北面,所以說上廁所。當要去廚房時,要去院子的南面,所以說下廚房。

俗語為什麼是不三不四?

古人稱天為一、地為二。所以天地相加為三,三即成為整體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對於四則稱之"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剛、四大家、四體、四藝、四書等等。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為不端的人統稱為"不三不四"。

李耳為什麼叫老子不叫李子?

第一種說法,老子生下來就是白鬍子白眉,耳朵又大,所以又叫老子又叫李耳。顯然這種說法很科幻、很胡扯。第二種說法更貼切一些,李耳本來就姓老,名老聃,即李姓源於老姓。而且李姓淵於老虎圖騰,苦縣一帶虎被稱為"狸兒",所以李耳只是"狸兒"的誤傳罷了。

佛家弟子為什麼都姓釋?

釋姓是漢人姓氏之一,一般為漢傳佛教出家人統一使用之姓氏,並未收錄於《百家姓》中。中國出家人以釋為姓,始於道安禪師。佛教初期魏晉沙門,以師為姓,故姓各不同。道安以為,根本道師乃釋迦世尊,故"以釋命氏",後來他譯《增一阿含》,有"四海出家,同稱釋氏"之語。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有民間神話傳說用"鼠騙貓"的說法來解釋這個問題,但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古時無貓,貓原產於埃及,何時傳入中國已不可考,民間傳說則由唐三藏從印度帶回(其實是漢朝)。所以貓在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十二生肖早就排完成定論了。而且,十二生肖中已經有了老虎這只大貓,所以小貓就不用值班了。

人為什麼要打呵欠?

打呵欠這種行為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有兩個原因。一是打呵欠似乎沒有任何作用。但打呵欠的時候,如果你想抑制它,你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抽搐,面部會因痛苦而扭曲,你感覺血液似乎要從鼻孔里湧出。同樣困擾科學家的還有呵欠的傳染性。看看,你剛打呵欠了吧?

回復姓氏為什麼要免貴?

在夏商周之時,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通志·氏族略》有雲:"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氏不同姓可通婚,同姓不同氏不可通婚。秦統一以後,姓氏合二為一。因姓氏還是貴者,所以往往要問"貴姓",而有人問"貴姓",才能回答"免貴姓某"。當然,如果你姓張和姓孔,你就不需要回答免貴了,因為這是老天爺和孔聖人的姓噢。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數學獎?

諾貝爾在遺囑中提到:獎勵那些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發明或發現"。他不認為數學是人類可藉以得益的實踐科學,因而數學被排除在諾貝爾獎之外。其實是諾貝爾曾向一位女士求婚,而她卻嫁給了名叫米泰萊弗勒的數學家,還共同欺騙了諾貝爾,諾貝爾終身未娶,他恨數學啊。

本命年為什麼要穿紅?

風水位理學認為,逢本命年時,生肖守護神要去天庭參拜,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述職,這時對人的保護就會減弱,妖魔邪祟就會乘虛而入,紅色能夠去災辟邪。這與"過年"貼春聯的來歷也有關聯,所以人們用穿紅衣服,系紅腰帶來去災辟邪,後來被人們發揚光大,連內褲襪子都要紅色。

百家姓開頭四姓為什麼是「趙錢孫李」?

明清文獻記載,《百家姓》是宋朝初期,由一位吳越地區的儒家學者最先編輯。所以他用了當朝皇帝的姓氏為第一姓;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孫"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李"是後唐皇帝李後主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開頭四姓"趙錢孫李"次序的由來。

犬子的來歷

"犬子"本是司馬相如小名,《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他長大後,也覺得名字不好聽,加上又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但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斷為人所知。人們便爭相效仿,謙稱自家兒郎,用上了"犬子"一詞。那麼龜兒子呢?

二百五的來歷其一

蘇秦一直努力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但蘇秦在齊國的時候被刺客殺了,齊王為了抓出刺客,特貼出告示,聲稱蘇秦為大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告示一出,立刻有四個上鉤,聲稱是自己所為。齊王正恨刺客牙癢,怒: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順便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過年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北宋神宗年間,某年春節夜晚,有個副宰相王韶的小兒子南陔,跟隨大人在街頭觀燈遊玩時,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筆錢財。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車子經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放下南陔倉皇逃跑。後來,宋神宗得知此事後,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從此"壓歲錢"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國人為什麼把說大話叫吹牛?

從前宰羊時放完血,屠夫會在羊的腿上割開一個小口,把嘴湊上去使勁往裡吹氣,直到羊全身都膨脹起來,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誰要說可以把牛皮吹起來,那就是說大話了,因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堅韌,根本吹不起來。所以"吹牛"就是說大話的代名詞!

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來歷

宋時宰相王安石中年喪妻,續娶了一妾名喚姣娘。老夫少妻的生活,使得姣娘私下與年輕僕人偷情。王安石知道後,本來火冒三丈,但一忍再忍,乾脆在中秋節對詩的時候,誘使姣娘講出實情,但姣娘一句"宰相肚裡能撐船"讓王安石深知其苦,即賜銀千兩,送姣娘與僕人成婚。

為什麼是替罪羊而不是替罪狗?

聖經《舊約》:挪亞後有個叫亞伯拉罕的閃族人,他99歲得一子。一天,耶和華突然降臨,要他殺子以撒獻祭。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隨父親上山,亞伯拉罕准備好一切,正將兒子放上祭壇欲動刀時,天使飛來拉住其手,不準他殺子,告訴他只是耶和華的考驗,並改用羊來做為祭品。這就是替罪羊的來歷

拍馬屁是怎麼來的?

一說是元代蒙古人有個習慣,兩人牽馬相遇,要在對方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騎手遇到烈性馬便拍拍馬屁股,使馬感到舒服,隨即乘勢躍身上馬,縱馬而去。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贊一番。

哪壺不開提哪壺的來歷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一個小茶館。知縣白老爺是一個貪財好利的主兒,經常來白吃白喝。雖然父子倆受不了,有氣,但也沒辦法。有一段時間老掌櫃病了,小掌櫃司爐掌壺。等老掌櫃病好以後,發現縣太爺再沒來了。問其緣由,小掌櫃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為什麼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漢朝,長安街上有個夫妻開的豆腐店,老闆娘生得漂亮,風情萬種,人稱"豆腐西施",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引得周圍男人老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闆娘調情,趁付銅板時摸摸老闆娘的纖手等。後來,"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孺子牛的來歷?

齊景公非常疼愛庶子荼,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戲,竟然口裡銜根繩子,讓荼牽著走。不料,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齊景公臨死前遺命立荼為國君。景公死後,陳僖子要立公子陽生。齊景公的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

為什麼高貴的女婿要叫金龜婿?

金龜婿與唐代官員的佩飾有關。唐初規定,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魚符以不同材質製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能佩戴金龜(或金龜袋)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後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

智囊一詞的來歷

戰國時期,秦惠王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子疾。公子疾初任庶長,因戰功封為嚴君。秦武王時,與甘茂分別為左右丞相。公子疾為人滑稽多謀,但因患癭疾,頸前長了一個大囊腫,被秦人戲稱為"智囊"。"智囊"一詞後來逐漸轉意,由指人身體上的囊腫,變成指聰明的人。

為什麼富家子弟叫紈絝子弟?

古代人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所謂裳就是大裙子。一走,兩腿呼呼進風。有錢人為保暖,兩條小腿各套上長筒襪,這種襪子叫"絝"。更有錢人用細滑的絲織品做襪子,就叫"紈"。西漢宮女穿"開襠褲"說的就是這種襪子(那時候沒內褲)。這也是"紈絝子弟"一詞的由來。

為什麼要把男寵叫面首?

南朝時,劉宋前廢帝劉子業繼位後,大肆淫亂宮闈。不僅霸佔自己的親姑姑,而且強令內侍當眾強暴各叔王的妃子、公主。劉子業的姐姐山陰公主劉楚玉有樣學樣,請求劉子業賜了自己30個"面首"。面:即面貌漂亮。首:即頭發烏黑,說這樣的男子腎強。從此,面首就確定為男寵代名詞。

男女之事咋稱「桃花運」?

桃花運曾有朝代認為是女子涉淫行為,但是《詩經》中有一首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描寫的卻是女子出嫁時的美好情景。又有《周易》里"子午卯酉"是地支中代表"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四個方向的,當"四象交會"桃花會盛開,此時求感情最好,因此人們把愛情稱作"桃花運"。

一天三餐制是怎麼來的?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諸侯三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這歸功於宋代經濟的繁榮,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豐富,所以才加一頓晚飯。

為什麼要用豎中指罵人?

"豎中指"最早出現在英法百年戰爭末期。英國弓箭手讓法軍損失慘重,法軍發誓在擊敗英軍後,將英軍弓箭手拉弓的中指斬斷。但結果法軍慘敗。在法軍撤退時,英軍弓箭手紛紛伸出右手中指,炫耀他們依然存在的中指。這一侮辱性的手勢迅速在西方國家"走紅"。

壓箱底是什麼東西壓了箱子底?

中國古代有一種性教育工具是"壓箱底"。它是一種瓷器,有的比拳頭還小一些,外形多作水果狀,有蓋,內藏一對呈交合狀的男女。平時,人們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兒出嫁前,母親把"壓箱底"取出來,揭開蓋以示女,讓她體會"夫妻之道"。

為什麼是男戴觀音女戴佛?

關於開運飾物,現如今的佩戴習慣一般是男戴觀音女戴佛。身為女子,世事煩擾,難免愁腸百結,佛的寬容、大度、正可化解種種愁緒,所以"女戴佛"的"佛"指的並不是佛陀釋迦牟尼,而是彌勒菩薩。男人多戴觀音,是讓男人少一些殘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觀音一樣的慈悲與柔和。

為什麼狗狗大便前要轉圈?

經過「專家」對37個品種的70隻狗在兩年時間里的1893次排便和5582次排尿發現,狗狗在開闊的地方排泄時,它們的身體全部傾向於南北方向分布,所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狗狗排便前要不停的轉圈,它不僅要甩開自己毛毛,而且在尋找身體所適合的磁場。當然,在有狗繩和牆根的情況下,狗狗是不會再找磁場的。

㈧ 蒙古人的生活習慣

他們喜歡住帳篷,喜歡喝馬奶酒,喜歡格鬥、就是摔跤。

㈨ 各個民族風俗習慣 包括節日名稱 多答的加分

關於風俗: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打招呼:與藏族人打招呼時,一般在其名字後面加一個"啦"字,以示尊稱,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其次,在飲食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等規矩。
西雙版納是中國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風俗禁忌大多與佛教有關,到西雙版納旅遊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遇上傣族群眾在祭祀寨神時,千萬別進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頭。進寺廟參觀一定要脫鞋。 進了傣族群眾家,千萬不能窺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從或堂的三角架上跨過。蒙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貌。他們以蒙古包為中心的待客禮儀,主客之間都要有許多規矩,要分別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於門外西側;要「淺茶滿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邊界,要扶客人上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後方可返回包房。
人應在包房後下馬;勿手持馬鞭進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騎馬闖入羊群,不得追打獵犬和看家犬;不要稱贊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經允許不要進入包房;在包房內不要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要吐痰,不要從主人的衣帽、枕頭、被褥上跨過;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門欄;不要用煙竿、筷子、剪刀指別人的頭部;禮品要成雙,送接禮品用雙手,忌用單手,更忌左手接禮;告辭時從左側離開包房,出門後,不應馬上上馬或上車等。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鍾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後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鮮族有熱情待客、尊老愛幼的傳統。客人進門前,要先乾咳一聲,或以「在家嗎?」向主人示問;脫鞋進門,進門上炕;對長者起立讓坐,為長者讓路;讓客人吃飽吃好;客人吃飽,湯匙應放在桌上,或放在湯碗內;請可、客吃飯,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離席;對稀客、貴客要以酒相待;節日飲食要與鄰居分享。朝鮮族家庭禮節嚴格,講究父慈子孝,晚輩敬重長輩。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單獨設席;晚輩要待長者用餐後方可舉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煙,如無法迴避也要轉身而飲;對六十歲的老人,全家要舉行慶花甲儀式,跪拜敬酒祝壽。朝鮮族的禁忌有:嚴禁同宗、表親通婚;不喜食羊、鴨、鵝及油膩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湯,但婚喪及佳節時禁止殺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內參觀或想體驗當地民俗而住進船形屋,記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風俗。在船形屋內有禁忌:不得戴草笠進屋,不得在屋內吹口哨,不得在屋內扛鋤頭……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據說是屋場「多陰」「鬼神佔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間,天葬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喪葬形式。對於天葬,民間有許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觀看。天葬令旅遊者充滿肅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驅使,想見識一番為人之常情,但旅遊者應充分認識到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場觀看天葬。

關於民族:
滿族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後來,滿族政權還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席捲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發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系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聚居區。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回族喜歡環清真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的生活習慣有較深的宗教烙印,嬰兒出生要請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起名字,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去世後要請阿訇主持葬禮。回族忌食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歡戴白帽或黑帽。

苗族

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東部地區),後來不斷遷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現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能歌善舞,蘆笙是他們最喜愛的樂器。苗族的蘆笙舞蜚聲國內外。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少數在廣西。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有定期趕集貿易的習慣。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

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阿詩瑪》是著名的彝族民間敘事長詩,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和四川省東部等地。在唐宋時期,土家人手工生產的溪布、水銀和硃砂遠近聞名,成為貢品。「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族的兩朵藝術之花之一,它編織精巧,色澤絢麗,有100多種圖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藝術之花是擺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樸優美,生活氣息濃厚。

土家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黃果樹瀑布周圍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興義、安順地區的幾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綉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布依族居住區風景秀麗,除了黃果樹瀑布外,還有被譽為「貴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裡土地肥沃,適宜農耕,盛產木棉、劍麻、竹筍、香蕉、黃果以及松杉、青岡等建築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兩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林業。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樹建造木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或堆放雜物。飲食以大米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飲米酒,用油茶待客。

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為便於活動,袒出右肩或雙臂,兩袖系於腰間。男子將發辮盤於頭頂上,女子將發辮披在肩上。農區女子大多在腰間系一條圖案絢麗的圍裙。農區以糌粑為主食,喜歡喝酥油茶;牧區以牛、羊肉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區不吃飛禽和魚。獻哈達是藏族一種獨特的禮儀。哈達是特製的絲織長巾,一般分白、黃、藍三色,在拜訪謁見時雙手獻上,表達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灣島的山地、東南沿海縱谷平原和蘭嶼上。由於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誘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稱。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各地語言差別較大,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綉,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

高山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魚為主,同時飼養雞、犬、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或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制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制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註:硨磲音為車渠,一種蛤)
佤族: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佩戴銀、竹、藤製的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製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畲族:畲族男子過去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綉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對自然之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除此,紅、黃、黑也是畲族婦女服飾常用的顏色。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景頗族: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飾在藏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製作的精美首飾。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坎肩多以黑、紫或鑲邊的藍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綵帶。下穿緋紅色鑲白邊的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未婚婦女著紅色,已婚婦女穿藍色或黑色。足蹬彩雲綉花長筒鞋。姑娘梳根發辮,已婚婦女梳雙辮,末梢綴珊瑚、松石,外面戴織錦氈帽。土族婦女的傳統頭飾最講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串在一起,長長地垂在胸前。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為刺綉、盤線。
滿族: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坎肩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製作精緻,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還綉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結辮。而婦女的發型則富於變化,不僅留發、結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綉,服飾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羌族: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羊皮坎肩兩面穿用,晴天毛朝內,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腰帶和綁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織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歡在腰帶上佩掛鑲嵌著珊瑚的火鐮和刀。女子衫長及踝,領鑲梅花形銀飾,襟邊、袖口、領邊等處都綉有花邊,腰束綉花圍裙與飄帶,腰帶上也綉著花紋圖案。婦女包帕有一定的講究,姑娘梳辮盤頭,包綉花頭帕。已婚婦女梳髻,再包綉花頭帕。腳穿雲雲鞋。喜歡佩戴銀簪、耳環、耳墜、領花、銀牌、手鐲、戒指等飾物。羌族婦女挑花刺綉久負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過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綠小條繩腰帶,膝下系黑藤,裹紅布包頭。婦女上穿花衣,下著筒裙,崇尚黑、藍色,發式為挽髻於腦後,戴青綠珠,飾海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環。現代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男子頭飾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布朗族很早就會用藍靛染布,用「梅樹」皮、「黃花」根作原料,經過一定加工程序,分別染成經久不褪的紅、黃色,極具大自然的風韻。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輔以必不可少的刺綉。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婦女穿各種顏色和質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撒拉族婦女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制的手鐲,銀耳環等首飾。姑娘從小就開始戴頭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邊褲。上衣的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一寬兩窄,十分別致。毛南族衣料多為青、藍色,以銀質的手鐲、項圈、麒麟等裝扮,藍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塊綉著精美花紋的長方形圍腰,更顯得婀娜多姿。「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婦女視為精美、珍貴的裝飾品,帽頂編幾十個蜂窩眼,內襯以油紙及花布,使蜂窩眼與周圍花紋相映襯,極其美觀。防雨防曬,美化容顏,兼具實用與裝飾兩種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現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少數散居在雲南、廣西地區。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居全國平均數之首,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錫伯族: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對襟短衫。長袍的樣式是大襟右衽,左右兩邊開衩,喜歡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還喜歡穿紅、綠、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擺處多褶的連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禮服飾特別講究,面料質地優良、色澤鮮艷,製作精緻考究。並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則喜歡戴各色頭巾,老年婦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頭巾包頭,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綉花鞋。刺綉是錫伯族婦女必備的技能,擅長將花鳥魚蟲等圖案綉在服飾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出門喜歡背「筒帕」和「戶撒刀」。男子包頭和婦女衣飾都有著婚否的區別。未婚婦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盤於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並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也有穿對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婦女的銀質裝飾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釘四顆銀紐扣,掛銀鏈,拴銀盒,還在銀盒內裝著石灰、檳榔等物。

閱讀全文

與穿蒙古裙美女牽馬照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0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89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59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68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892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36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98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8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39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65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15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02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98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45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58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97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6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17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