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女人最愛哪款衣服
古人雲: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每個人都要穿衣服,而衣服作為一個人的襯托,這就至關重要了。在中國史上,服飾的款式和所用材料及顏色層出不窮,它們各自有這自己的特點也反映了它們所在朝代的文化,那麼古代的美女們最愛穿哪款衣服?讓我們來看看千百年來,服裝與女人之間的哪些事兒。
原始社會的女人主要是用骨針把動物的皮毛穿起來作為衣服,主要是為了保暖和展示狩獵戰果。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那時已經開始有上衣下裳了,其中上衣代表天,因為天未亮時時黑色的,下裳象徵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所以夏朝的女人們只要是穿上黑下黃名叫玄端的衣服。 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穿這種衣服,這是當時夏朝的法服。
商朝的服飾有著嚴重的等級制度,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兩截:叫上衣下裳,而上衣中有兩種短衣叫襦,一種齊腰,一種至膝蓋或到足踝。但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只能穿用毛布做成的齊腰上衣,大體上與男裝相同。而貴族婦女是這個時代的服裝主角,可以穿用綢料做成長到足踝的上衣和皮袍。她們可以各種不同的祭服和禮服(禕衣、闕翟、鞠衣、展衣、祿衣)其中祿衣是王後燕居時的常服。而貴族的女兒出嫁時穿的叫純衣。這些貴婦們的服裝大多數是青色,五彩色,有褕翟紋十二章紋或類龜紋。商朝服飾的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
周朝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那時的女子禮服,王後已經開始穿翟衣,當時王後有六種翟衣類禮服。而周朝的新娘結婚時穿的是黑色的火禮服,拜見公婆時時穿的是宵衣。周朝女裝的線條卻是有一定曲度的,從而體現女子的陰柔之美和表現出女子溫柔如水的性格。女裝的衣袖是寬大的,並且下垂,讓人穿起來有一種飄逸的感覺,從而體現出女子典雅的氣質。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里子的寬大衣服。這個時期,游牧民族穿短衣、長褲、靴子。戰國時候的楚國、秦國的女子們最流行的服裝是「連身衣」,按當時的叫法應該是深衣和袍服。顏色多種多樣,灰白、黃、棕、紅棕、紫紅、藕色等等,其中紅色、棕色、黃色是當時姑娘們最喜歡的顏色 。
秦朝的服裝大氣古樸,秦始皇贏政在統一六國後,制定了衣冠服飾制。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根據五行學,來穿相應的顏色,因而秦的服色和旌旗都以黑色為主。秦朝的服裝也有它的特點,女服裝的袖口有一定的皺折。女子開始在腰間繫上裝飾物,穿拖地長袍。男女裝的領口都有三重皺折,名為「三重衣」,這是當時常穿的衣服。
漢朝的服飾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貴族們穿綾羅綢緞。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擺增大。當時最有名的是留仙裙。地位最尊貴的女性穿廟服、蠶服、蠶衣等。漢朝的服裝有著它獨有的濃郁的時代特點。它們都有著精美華麗的紋樣。女裝的袖口更加寬大,這是為了方便女子隨身攜帶物品,此時的服裝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它們的領口很低。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 胡服便成了當時最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女裝特點是領口低,袖口肥大,寬博。它的腰帶位置很上,在領口下端,而且與袖口一樣都是很寬大的,並有布條墜下。服裝色彩比較多,線條曲折多變。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唐代的襦裙線條柔和細長,有如行雲流水顯得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當代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在各朝各代中以唐朝的女服最為華麗和高貴。由於在當時,唐朝人以肥為美,因而唐代女子的服飾都是寬大、寬松的。它讓女子看起來有俏麗修長的身材,和給人一種雍容華貴之感。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的服裝設計給人一中清新秀麗的感覺,服裝線條並沒有什麼曲度,比較平直。宋代婦女的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以石榴花的紅色最為奪目。衣裙中多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元代女子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較瘦俏的背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於現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明朝的服裝多綉以花鳥圖案,仿自唐宋。女子在這種服裝的襯托下顯得秀氣與大方得體,亭亭玉立又不乏羞澀的美感。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立領是旗袍的前身,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到了明朝的後期已經在中原和江南地區廣泛流行起來。百子衣也是當時最流行的服裝之一。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和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而禁止使用大紅色、鴉青色和明黃色等濃艷的色彩。
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漢族中的貴婦也流行穿旗袍。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的和諧、協調。情景交融、意象統一的美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品質。
㈡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
1、春秋戰國——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3、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下擺寬松,俊俏瀟灑。加上豐盛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5、宋——襦裙外穿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㈢ 戰國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
戰國時期的服飾屬於漢族服飾,是漢族傳統服飾之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深衣服,其次是北方少數民族服裝不同於中原的脫衣腰帶胡服。
考古發現的服裝器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很難長期保存至今,所以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樣式,除了出土的服裝器物外,還依賴於出土的無花果URE、雕塑、繪畫等間接信息作為補充。
受當時政治文化的影響,百家爭鳴。儒家主張《憲章》文武兼備,禮儀之邦,深受道教和法家思想的影響,反映了當時各國服裝美學的真實特徵。
(3)戰國時期美女的衣服擴展閱讀
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漆盒裝飾人物圖案十分簡潔,但風格逼真。它坐在房間的中間,是但是主要的舞者。站在戶外跳舞,穿著長袖、寬下擺、V形十字領長袍、緊身腰帶、美體。這幅漆盒人物畫也是一件苗條的腰裝。此外,所有的角色都穿著白領、袖口、裙擺和腰帶。
河南洛陽金村漢墓出土的戰國青銅麻雀女,有項圈式,可以在項圈上加一個項圈來製作。這條裙子及膝,中短裙。腰間有一條皮帶,皮帶上掛著一組玉帶。穿皮靴,頭發左右兩邊有兩條長辮子。
㈣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女子衣著穿戴
三國時期女子穿戴的是漢服。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漢服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4)戰國時期美女的衣服擴展閱讀:
東漢男女服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代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女子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清代,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東漢服飾一改西漢孝文帝提出的女子襦裙不能拖地的規定,拖地之風始於西漢昭宣時期,發展於西漢末期成平之朝,盛極於東漢。也就是說漢文帝的曾孫漢昭帝時期西漢女性貴婦的裙擺已經有非常誇張的拖尾了,之後一直有增無減,東漢更是力求奢華,連平民女裝也有拖地後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朝服飾
㈤ 古代女人服飾有哪些名稱
1、春秋戰國——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3、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下擺寬松,俊俏瀟灑。加上豐盛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5、宋——襦裙外穿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㈥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按朝代分)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㈦ 日本戰國時期男子女子服飾描寫
男子因為階級不同所以有明顯的差異,基本就是這樣.
如果你要平民的建議看看犬夜叉
㈧ 春秋戰國妃子服飾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婦女以深衣為尚,其禮服為曲裾繞膝式和直裾式,衣襟繞轉層數比戰國時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擺部也有所增大。但是凡穿深衣的婦女,腰身都裹得很緊,另綴一根綢帶系扎,或系於腰間,或束在臀部,由衣襟末端的地位而定。曲裾繞膝深衣分為窄袖和寬袖二式。後夫人服飾均為深衣制,凡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及皇後謁廟之服,皆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隱領袖以絛;皇後以下至二千石夫人皆以蠶衣為朝服,貴人穿蠶服,純縹上下;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入廟佐祭之服,皂絹上下,助蠶之服,縹絹上下。
戰國時期,由於連年戰爭,各種禮儀逐漸廢除。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所見彩繪木俑,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所謂"繞衿謂裙"就是指這種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的式樣,反映了古人設計思想的靈活巧妙,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制衣用料輕薄,為防止薄衣纏身,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飾雲紋圖案,這即是「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
㈨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女子穿的衣服是怎麼樣的
上圖中的如姬就是魏國王室,她的裝扮基本可以反映魏國上層的女子服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