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睢縣白樓鄉有哪幾個村
睢縣白樓鄉下轄23個村,分別是於庄村、高樓村、許樓村、大徐村、龐庄村、五穀台村、欒樓村、郭樓村、黎庄村、大劉樓村、小徐村、沙沃村、勞樓村、大宋村、沙卯劉村、陶河村、大郝村、盧關村、大鄭村、沈廟村、大李村、付樓村、金陳村。
白樓鄉位於睢縣東南部,鄉政府距縣城25公里,全鄉總面積33.8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北界有豫東第一大河惠濟河,隔河與河堤鄉相望,西與平崗鎮毗鄰,西南與周口市太康縣交界,東南與柘城接壤,東北與寧陵相連,北有惠濟河、南有蔣河穿境而過,全鄉流程13公里,流向西北至東南。
⑵ 周口市淮陽縣白樓鄉有沒有小鄧村謝謝……
有的 我是大鄧的 和小鄧庄挨著呢。
⑶ 韓是滿族的什麼姓氏是什麼旗是老吉林市人
韓姓起源
1、黃帝的後裔,據《世本》記載,黃帝娶了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而身為五帝之一的顓頊,就是韓流之子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遂為韓姓。 2、封地而得名。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以邑為氏。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今山西翼城,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世稱「韓武子」,名韓萬,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因唐邑臨晉水,叔虞子改稱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後有韓氏。(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 3、古國名。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4、「韓」「汗」同音,就改姓韓。北魏孝文帝時代,鮮卑族「出大汗」因「韓」「汗」同音,就改姓韓。同時韓姓的還有三字姓「破六韓」。 5、明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清滿州八旗「罕札氏」取「罕」與「韓」諧音,改韓姓;甘肅循化廳土司,撒拉回人,取韓為族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漢姓韓氏;黑龍江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取漢姓韓為姓;彝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等。今回、保安、土家、達斡爾、苗、蒙古、壯、白、黎等民族均有韓姓。也有少數韓姓為異國韓姓,如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為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志和系倭國人等。
韓氏分布
目前全國共有約1165萬韓姓人士 下面是資料上顯示的100餘萬。 河北省(約20000人) 1、河北省永年縣田寨,約有1500人; 2、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台城鄉東郝村,約有2000人。 3、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八特村約有2000人。 4、河北省永年縣韓店,約有2000人; 5、河北省永年縣柳村,約有1000人; 6、河北省永年縣韓庄,約有1000人; 7、河北省永年縣段庄,約有1000人; 8、河北省魏縣韓小汪村,約1000以上; 9、河北省肅寧縣邵庄鄉北廟頭村,約2000人; 10、河北省樂亭縣迎好村,約有2000人; 11、河北省南和縣大郝村、崗頭村; 12、河北省青縣塔寺庄、大勃留村、上伍村約有2000人; 13、河北省新樂市小牛村,約有3000人; 14、河北省曲陽縣韓家村,約有4000人; 15、河北省永清縣三聖口鄉,約有 人; 16、河北省寧晉縣侯口鄉營台村,約有 人; 17、河北省元氏縣曠村,約有2000人; 18、河北省蠡縣西滑村,約有1000人; 19、河北省大城縣馮各庄村 ,約有500人; 20、河北省新樂市前宣村,約有1500人; 21、河北省任丘市鎖井村,約有1500人; 22河北省永年縣龍泉,約有2000人; 23、河北省曲周縣第四疃鄉韓庄,北辛庄約有680人; 河南省(約19600人) 1、河南扶溝曹里韓家村,約有2000人; 河南省伊川縣白元鄉良寨村,1000餘人; 河南省孟津縣橫水鎮,大約20000人; 洛陽市澗西區七里河村大約2000人; 2、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半坡店鄉西老河寨村,約有5000人; 3、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六塔鄉西韓家村,大約1000人; 4、河南省湯陰縣西柳圈村,約有2000人; 5、河南省泌陽縣羊冊鎮廣灣村,約有600人; 6、河南省項城市韓老家村,約1500人; 7、河南省項城市韓小庄,韓嶺,韓腰庄約2000人; 8、河南省沈丘縣留福鎮化庄村,約有1500人; 9、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韓閣村,約有1500人; 10、河南省獲嘉縣韓小營村、大張卜村。 11、河南省許昌縣桂村鄉周胡村,約1000人 12、河南省許昌縣尚集鎮灣店村,約800人 13、河南省許昌縣尚集鎮大韓村,約2500人 14、河南省許昌縣尚集鎮水口張村,約500人 15、河南省許昌縣小召鄉韓集村,約1000人 16、河南省西平縣人和鄉大韓村,約2000人 17、河南省偃師縣大口鄉韓村, 約1500人 18、河南省尉氏縣韓佐村(鄉) 約 韓氏1860人 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東萬村 約 1200人 19、河南省長垣縣前孫東村 約 韓氏1200人 21、河南省長垣縣西韓板城、東韓板城和寺門村 約 韓氏約1800人 22、河南省新野縣韓營村,約800人 23、河南省鎮平縣高丘鎮韓營村 約 韓氏3000人 高丘鎮陳營村 約 韓氏500人 蘆醫鎮韓溝村 約 韓氏1000人 石佛寺鎮韓沖村 約 韓氏1000人 遮山鄉和南召縣地擔溝村 約有1000人 24、河南省輝縣市趙固鄉韓營村 約韓氏1500人 25、河南省伊川縣水寨鎮上天院村,約1500人 山東省(約73400人) 1、山東省滕州市東沙河鎮韓樓村 約有1500人; 山東省滕州市級索鎮前韓庄、後韓庄 共有約2000人; 2、山東膠州市韓姓 約有5000人 3、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梁寶寺鎮約有人口50000人; 4、山東省泰安市韓家結庄2000人;泰安市王莊韓家2000人;泰安市韓家嶺1000人;泰安市滿庄鎮(各村) 約有1500人;泰安市昇平街韓家1000人; 5,山東省兗州市新驛鎮韓馬村, 約有1100人; 6、山東省莘縣古城鎮坊子鋪村2000多人; 7、山東省茌平縣韓集鄉,東韓集和西韓集約有2000人; 8、山東省微山縣夏鎮蔣庄村,約有2000人。 9、山東省臨清市大辛庄鎮後八里村,約2000人。 10、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2000人 11、山東省鄆城縣大人鄉韓垓村,約3000人 12、山東省定陶縣冉固鎮韓廟約有800人 13、山東省巨野縣田莊鎮丁官屯東隅村3000人 14、山東省膠南市韓姓 約有5000人 15、山東省濰坊昌邑市北孟鎮上坡村 約1000人 16、山東省濰坊安丘市班家莊村 約1000人 17、山東省濰坊安丘市管庄鎮於家河村 約1000人 18、山東省濰坊峽山區大行營村 約1000人 19、山東省莘縣觀城鎮韓樓村 約2000人 20、山東省曲阜市城東韓家村 約1000人 21、山東省泗水縣南玉溝、北玉溝村 約500人 22、山東省鄒平縣韓店鎮韓店村約有1000人 23、山東省梁山縣韓垓鎮韓垓村月有1500人 24﹑山東省莒南縣板泉鎮大韓家嶺約有1500人 25、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陳家莊子村約2000人 26、山東省兗州市顏店鎮紅廟村約300人 27、山東省德州市孔鎮鎮韓橋村約400人 山西省(約12500人) 1、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峪口鎮韓家山村,約2000人; 2、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曲峪鎮韓家山村,約700人; 3、山西省陽泉市盂縣萇池鎮南興道村,約500人; 4、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化峪鎮化峪村,約200餘人; 5、山西省朔州市藏寨鄉韓家坊村,約1500人; 6、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城關鎮韓村,約500人; 7、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鳳城鎮龍泉村,約900人。 8、山西省應縣南旺庄村,約1000人 9、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洪濟屯村,約600人。
⑷ 眾鑫沙發好還是雅森沙發好
兩款牌子的沙發,應該都是比較好的,你可以根據自己家裡的裝修風格,任選一款就可以了,都是比較的實用和漂亮。
⑸ 韓姓在古代是誰的後裔
二、起源 1、以人名為姓。傳說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遂為韓姓。 2、封地而得名。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世稱「韓武子」,名韓萬,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 3、古國名。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4、「韓」「汗」同音,就改姓韓。北魏孝文帝時代,鮮卑族「出大汗」因「韓」「汗」同音,就改姓韓。 戰國韓國歷代王侯世系表 王侯 在位年代 (公元前) ‖ 韓武子 || 424-409 || ‖ 韓景侯 || 408-400 || ‖ 韓烈侯 || 399-387 || ‖ 韓文侯 || 386-377|| ‖ 韓哀侯 || 376-375 || ‖ 韓懿侯 || 374-363 || ‖ 韓昭侯 || 362-332 || ‖ 宣慧王 || 333-312 || ‖ 韓襄王 || 311-296 || ‖ 韓釐王 || 295-271 || ‖ 桓慧王 || 272-239 || ‖ 韓王安 || 238-221 || 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定伯生輿,輿生獻子厥,蓋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獻子生宣子,宣子生貞子,貞子生簡子,簡子生莊子,莊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與趙、魏俱列為諸侯,是為景侯。 [編輯本段]三、韓氏分布 河北省 1、河北省永年縣田寨,約有3000人; 2、河北省永年縣龍泉,約有2000人; 3、河北省永年縣韓店,約有2000人; 4、河北省永年縣柳村,約有1000人; 5、河北省永年縣韓庄,約有1000人; 6、河北省永年縣段庄,約有1000人; 7、河北省魏縣韓小汪村,約1000以上; 8、河北省肅寧縣邵庄鄉北廟頭村,約2000人; 9、河北省樂亭縣迎好村,約有2000人 10、河北省南和縣大郝村、崗頭村 河南省 1、河南扶溝曹里韓家村,約有2000人; 2、河南省湯陰縣西柳圈村,約有2000人; 3、河南省泌陽縣羊冊鎮廣灣村,約有600人; 4、河南省項城市韓老家村,約1500人; 5、河南省項城市韓小庄,韓嶺,韓腰庄約2000人; 6、河南省沈丘縣留福鎮化庄村,約有1500人; 7、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韓閣村,約有1500人; 山東省 1、山東省滕州市東沙河鎮韓樓村 約有1500人; 2、山東膠州市韓姓 約有5000人 3、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梁寶寺鎮約有人口500000人; 4、山東省泰安市滿庄鎮(各村) 約有1500人; 5,山東省兗州市新驛鎮韓馬村, 約有1100人; 6、山東省莘縣古城鎮坊子鋪村2000多人; 7、山東省茌平縣韓集鄉,東韓集和西韓集約有2000人; 山西省 1、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峪口鎮韓家山村 約有2000人; 2、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化峪鎮化峪村,約200餘人; 陝西省 1、陝西 臨潼鐵爐鄉斜韓村、上咀村、下咀村、南韓村 約2000人; 安徽省 1、安徽定遠縣西北區域 約有3000人; 2、安徽肥東縣西北區域 約有5000人; 3、安徽靈璧縣韋集鎮龍崗村韓庄約有600人; 4、安徽靈璧縣朝陽鎮韓家村約有600人; 5、安徽泗縣草溝鎮瓦韓約有人口500人; 6、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火龍崗鎮的義興行政村韓家山和鴨蛋口,共約500人; 江蘇省 1、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通洋鎮塘合村,約2500人; 2、江蘇省宿遷市的沭陽縣、宿豫區約有韓氏人口3000人; 3、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西橋頭村和韓家村韓氏人口約3000多人; 浙江省 1、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韓田村,人口約1000人; 四川省 1、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合面鎮雲地村7社,大部分姓韓,約500人; 湖北省 1、湖北省麻城市龜山鄉韓家盪,韓家灣,月形塘約1200人; 廣東省 1、廣東揭西縣河婆鎮韓屋樓,下馬石,宮墩,明山樓,河皮塘,共有1萬多人 。其中韓屋樓現有5000餘人。 2、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石龍坑村,有3000多人。 福建省 1、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韓厝樓村、東嶼村,約1000人。 雲南省 1、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新安村。
⑹ 南和縣閆里鄉大郝村總人口是多少
南和縣閆里鄉大郝村總人口數應該在1800多人
⑺ 徐州銅山邢氏從何牽來
邢姓起源與歷史
邢氏周公後代 發源河北邢台
邢氏甲骨文為「井」,在商末為子姓大族。後武王滅商,在子姓井氏地盤上再封姬姓周公後裔邢。另外,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於鄭,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陝西鳳陽。周穆王(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實際滅亡。井叔後裔也稱邢氏。
邢姓,《左傳》上所載的:「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說明得最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們是3000年前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後代。當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黃帝子孫。
這個榮耀姓氏的始祖,根據老證,是周公的第4個兒子,由於被封食采於邢而得姓。關於邢氏的這段源流,是詳載於《姓纂》一書。該書指出:「周公第四子封於邢,後為衛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當年的邢國,爵位為侯,位置就在現在河北省,邢台縣的西南。這個國家在周代初年雖然有如曇花一現,國祚並不很長,到了春秋時代就被強鄰衛國所並滅。然而,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聲名響亮的邢姓,堪稱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發源之地河北邢台縣,在歷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這個地方,在秦朝時被置為信都縣,不久之後楚霸王又將之改為襄國,並且成為「常山王」張耳的王都。南北朝時,石勒又在這個地方建立他的趙國,一直到宋朝之時,才定名為邢台,以迄於今。因此,邢台縣之地一直聲名響亮,來自該地的邢姓人,可以說是與有榮焉。
春秋時代的邢國在被衛國並滅之後,周公的這一支子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遷,仍然在家鄉過老日子,有的則不甘忍受亡國之恥,陸續出奔到其他各地,開創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從河北播遷到了別的地方的。
當周公的邢姓後裔陸續出現於春秋諸國,並逐漸鋒芒嶄露時,位於現在山西一帶的晉國,又出現了另一支以邢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書所記述的:「晉大夫韓宣子之族食采於邢,後以為氏,望出河間」。
春秋時代晉國的韓氏,是一個極為顯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貴為上卿,後後來更進一步與趙、魏兩家分割晉國為三,揭開了歷史上所謂戰國時代序幕。這個顯貴的家族,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後裔唐叔虞,則他們的子孫後來由於食采於邢而以地為氏,發展成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組成分子,就實質而言,實在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因為較早出現於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則兩支邢氏的得姓盡管在時間和地點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實際上根本就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發源之地,就是《史記秦本紀》所記載「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個邢丘之地,該地的位置,已知即為今河南省溫縣東方的平邢故城。這項具體的證據,十足顯出了邢氏的源遠流長。 山東省臨沂地區莒南縣還有一個邢家水磨,這個村莊絕大部分都是姓邢的
另外,少數民族有的改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滿州人、滿州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漢姓邢的。
綜上,古老的邢姓來源有三,其中主要的兩支是黃帝後裔,其具體情況如下:
1.出自製禮作樂的周公姬旦的後裔
2.出自春秋時的晉國
3.少數民族有的改為邢姓。
邢姓現狀
邢姓尋根:邢台市(古邢國,邢姓起源地)
邢姓郡望:河間郡(今河北省河間縣,因地處黃河與永定河之間而得名)。
邢姓堂號:北彥堂(指三國時邢顒學問道德比別人好)。
現有村為邢氏:
位於河北省深州市的深州鎮大邢庄,有將近1000戶姓邢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柴庫村,多數姓氏為「邢」。
位於河北省邢台市的邢家灣鎮,邢姓較多 。
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南豐鎮邢庄村,全村96%的人都姓邢。
位於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方里鄉-邢占村,全村95%的人都姓邢。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單集鎮---邢樓村,1000多戶。
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從古至今留傳著四大姓氏「邢、孔、趙、李」的排名說法,全縣邢姓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各行各業均冒尖邢姓不在少數,可見相當壯觀。現主要集中在臨城(原薛城)、肇倩、下塘、古柏、固城等鄉鎮;而且還有緊鄰僅幾里地之遙的大邢村(地屬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湖陽鄉),村東緊臨「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石臼湖。現高淳臨邊地區古屬吳國固城(古意為固若金湯戰略之地),此地周邊邢姓大多為春秋戰國時遷徒至此的。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邢崗村委邢寨近三百戶人家多為邢姓,村北有一冢子較為傳奇。
河南省開封市杏花營鎮邢堂村。
浙江金華市金東區曹宅鎮五塘頭村.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周村,有一百多家姓邢的.地地道道的邢台人.有絕對的歷史證據;另越劇之鄉紹興嵊州也有邢姓望族。
還有安徽省臨泉縣宋集鎮邢庄,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屯子鄉荊寨村,邢氏100多家.
安徽省太和縣邢小街行政村,包括邢灣、邢范庄、邢小街三個村基本都是邢姓,
河北滄州吳橋縣邢家窪村,大部分為邢氏,
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常樂村,大部分為邢氏。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於集鎮有邢庄,該村絕大多數都姓邢,有800多戶,鄰村沙店集也有百餘戶邢氏。
河北省大城縣臧屯鄉——邢莊子村,全村邢氏10000多戶,山東省招遠市有兩個邢家村,及其周邊,總共約有10000餘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雁塔區有邢屯,有邢氏100多家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十八里鋪鎮小營村邢氏100多家
山東省棗庄市滕州市鮑溝鎮邢寨村有邢氏將近1000多戶,臨近有個村子叫邢庄,有500多戶。
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陳固鄉邢庄村,有邢氏兩百多戶,全村人口共計1100多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姓邢。
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王二崗村有邢氏二三百戶,擁有比較健全家族族譜。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亭口鎮杏家莊村,古名為邢家莊村,由於近年來謝氏人口增加改名為杏家莊,有邢氏兩百多戶,全村人口近3000人,其中60%姓邢
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後刁村,大部分姓邢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磁村鎮小邢村,大部分邢姓,據了解為在明朝時從河間府遷入此地,共遷入兄弟四人,現在居住這為老大後人,老二後人遷往章丘,老三、老四後人現在住淄博市桓台縣邢家鎮
河南省新鄭市邢庄村,全村90%都姓邢;獅子邢村,大部姓邢。
江蘇省常熟市辛庄鎮呂舍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姓邢。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閆里鄉大郝村,有部分姓邢,大約有幾十戶。
安徽省明光市橋頭鎮楚塘村邢庄,大約400戶,村西北有大片墳冢,經歷無數代,家譜無考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東圍溝二村大部分姓邢。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大邢屯村(後劃分為鄭東新區),村中上千戶,95%為邢姓。
邢姓名人
古老而光輝的邢姓,名人載滿史書。如:三國時有邢貞,太常奉策;北齊有邢峙,國子助教;魏文帝時的邢庸,南北朝時的邢邵,唐乾天年間的邢濟,會昌年間的邢群,真是不勝枚舉。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獻之;清朝有邢謝;當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軍將領邢士第,哲學家邢賁思,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邢新會,等。
邢峙
字士峻,河間鄚人也,少好學,耽玩墳典,游學燕、趙之間,通《二禮》、《左氏春秋》。天保初,郡舉孝廉,授四門博士,遷國子助教,以經入授皇太子。
峙方正純厚,有儒者之風。廚宰進太子食,有菜曰「邪蒿」,峙命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所宜食。」顯祖聞而嘉之,賜以被褥縑纊,拜國子博士。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民吏愛之。以年老謝病歸,卒於家。
邢巒
河間莫人,北魏官吏、學者。博覽書傳,有文才幹略。累官散騎常侍兼尚書。後因大敗仇池氐人楊紹先等其他戰功,升殿中尚書。
邢劭
河間鄚人,北齊官吏、文學家。十歲能屬文,少年聰慧,才思敏捷。官至國子祭酒、太常卿兼中書監。文章典麗,富於收藏。有《邢特進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陽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
河間鄚(今屬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義首領。公元528年起義於北海(今山東省濰坊),自稱漢王,年號天統,擁眾十萬,威震各地。後被鎮壓。
邢顒
河間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潔,時論稱「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歷官侍中、尚書僕射、司隸校尉、徙太常等,並被曹氏父子賜封為「關內侯」。
邢群
唐會昌年間在任戶部員外郎處州刺史時,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離任之日,百姓扶老攜幼含淚送別。
邢煥
開封祥符(今屬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為康王趙構之正妻。高宗即位後,封其女為皇後、其官歷任樞密都承旨,慶遠節度使。
邢昺:
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濟陰郡人。太宗時擢九經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禮部尚書。真宗初,設翰林侍講學士,昺任此職,帝命昺坐講《春秋》於殿上,並參與校定三《禮》,三《傳》等。
邢寬:
廬州府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樂年間中狀元,本來孫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寬為刑寬,故點為狀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署國子監事。
邢侗
字子願(1551-1612),臨邑(今屬山東省)人,明代書畫家。萬曆進士,官至陝西行省太僕卿。善畫能詩文,尤以書法著名。其字為海內所珍,與董其昌、朱萬鍾、張瑞圖並稱。有《來禽館集》。
邢澍
甘肅省階州人,清代官吏、史學家。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聞,精考碑版,工行楷。與孫星衍同撰《寰宇訪碑錄》,另有《關右經籍考》、《兩漢希姓錄》、《金石文字辨異》等。
邢居實:
鄭州陽武(今屬河南省)人,北宋詩人。幼以奇童稱。八歲作《明妃引》,知名於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馳名。有《呻吟集》。
邢抱撲
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遼國大臣。歷官政事舍人、翰林學士、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等職,後拜參知政事,按察諸道守令。屢決滯獄,以平民冤。官終南院樞密使。其弟邢抱質,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
紹興府新昌(今屬浙江省)人,明代醫葯學家。屢試不第,棄儒學醫,處方多靈驗。 -----zhuosn
⑻ 韓姓在古代是誰的後裔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為韓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