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寫真 > 福建美女博士照片

福建美女博士照片

發布時間:2022-06-30 06:19:15

Ⅰ 林蘭英 百科名片 林蘭英林蘭英,女,福建莆田人,半導體物理學家。1940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師范大

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庄才偉(A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於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閩南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庄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典風味的精緻建築峙立江東,背倚鼓山,面俯閩江之流,遠山凝翠,江帆如畫,不愧為一所實施大學教育的好學府。

民國十二年(1923),庄偉才校長積勞病逝,由高智(John Gowdy))繼任。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為紀念庄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並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民國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隻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協和學院」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性。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民國二十六(1937)並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准備。這時該校文學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學系;理學院共分生物、化學、醫預、數理4學系。

抗戰開始,福州地處沿海,深受日寇威脅,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在邵武除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舊址的樓房數十餘座外,又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作為男生宿舍和圖書館。當時群山環抱中的邵武,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兩個中學的舊址,校舍矗立,綠樹如蓋,環境之幽靜、寬敞,於戰時可稱首屈一指。最難得的是該校重要的圖書,幾已全部運到了邵武,在戰時能夠儲備這樣完整豐足的圖書,的確是十分的可貴的。邵武校舍分為東、北門兩部,相距約2華里,文學院、農科及總辦公廳設在東門,理學院設在北門。當時校舍有樓房30餘座,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一部分系新建,林場佔地1000餘畝,遍植馬尾松。農場150畝,附設倉庫加工場、水碓及制茶試驗所。園藝場135畝,蕃殖各種果樹苗木,達20餘萬株,花卉2000餘盆,校內並自備電廠及印刷所。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游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盪然無存。

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於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復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一月六日林校長積勞成疾,卒於紐約。三月校董會聘陳錫恩博士繼任校長,六月底陳氏任期屆滿,赴美國加州大學復任。由校董會推楊昌棟博士代理校長。1948年10月,楊請辭職,12月校董會准楊休假,另組校政委員會主持校務。先後擔任校政委員會主席的有林冠彬、鄭德超、王調謦等教授。

學校的行政組織:校長由校董事會推選,下設校長室,校長室下分學制組織,管轄3個學院。並設教務、訓導、總務3處,秘書及會議2室。

此時,學校文、理、農3學院的學系設置是:文學院設中文、歷史、外語、教育四學系;理學院設物理、化學、生物三學系;農學院設農藝、園藝、農業經濟、農業教育四學系(民國三十二年文學院教育系被取消後轉辦此系,民國三十七年又停辦此系,復辦文學院教育系)。在理學院生物系和化學系中,設有醫學預科(簡稱"生物醫預"和"化學醫預"),專為北京協和醫院和山東齊魯醫學院培訓醫大前四年基礎課。學士學位要修滿136學分。

協和大學三個學院的成就,各有所殊,文學院中的文史系,後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出版《福建文化》、《協大藝文》等定期刊物。福建的國學,晚清以來,素具淵源。西洋哲學系,後來改為外文系,教授幾乎都屬於外國籍,某一時期陣容之強,為他校所不及。歷屆畢業生,或在東南亞一帶奠下了事業,或在全國各地工作,都不乏傑出人才。教育系,在福建是師資儲備之所,全省執掌學校行政者,不少出於此系,校中又附設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深入農村,為農民輔導教育。該系畢業的,有一批無名英雄,視教育為終身事業,盡瘁於桑梓以終老。

理學院,設備最稱完善,如生物學系,實驗室中每人便有顯微鏡一架,該系著作較多,其中若干著作已刊入商務印書館的大學叢書,其他如單行本,或定期的刊物,都不乏出版。化學系的葯品與實驗器材之豐,為東南諸大學屈指可數者,無論那一種的實驗,該系都可應付裕如。物理系,則自備發電廠和修理廠,包括鋸木及一切機械的修理。化物兩系,平時也在刊物出版。

農學院,曾在邵武附設高級農校,訓練農業人才。農經、農藝、園藝、與農教四學系的研究風氣,也不在文理學院之後,東南各報副刊,時常為該院各系專辟旬刊或半月刊,刊載各種專題文章,作者中不少是各系學生,也不乏教授的作品。除農藝系附設農業試驗場外,園藝系也設有園藝試驗場,並有加工的產品外售。此外,每個系都辦有一種或數種不同名稱、不同內容的定期刊物。

福建協和大學是人才薈萃之所,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先後在這里任教。如著名文學家、文論家、教育家葉聖陶、郭紹虞,名儒陳寶琛入室弟子陳易園,嚴復的哲嗣、著名教授嚴叔夏,著名專古學家、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著名黃麻遺傳學者盧浩然,著名動物學家、兩棲爬行動物國際委員會委員丁漢波,著名微生物學家、"慶大黴素"發明者王岳,著名昆蟲學家、博士生導師趙修復,以及著名學者陳文淵、陳錫恩、陳興樂諸博士。

協大畢業生在科技、農業、教育方面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鄭作新(中國鳥類世界聞名的學者,曾被美國國務院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林蘭英(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黃維垣(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廈大教授)、唐崇惕(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等。還有著名農業專家李來榮(原福建農學院院長,國際上著名園藝學家)、張先光(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教授,進入世界名人錄的著名禽病專家)等。

福建協和大學英文名為"福建基督教大學",但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宗教教育趨於淡化,師生思想逐漸進步。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領導的進步團體"福建滌社"出版了《收回教育權專號》,該校教授陳錫襄就主持籌備召開"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會"。二十六年(1937)十月,協大百餘名師生舉行抗日救亡大會。本世紀3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就有共產黨員組織讀書會,進行革命活動。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中共協大支部在學校駐地魁岐鄉舉辦民眾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參加學習,並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本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該校已有3個共產黨支部,黨員學生數十人。歷來福州各校師生發動的愛國民主運動,該校都是主力之一。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我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經過周密的策劃,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沖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浩浩盪盪地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沿途群情激奮,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有的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此舉也得到了福州各大專院校學生的聲援和支持。

學校員生人數:1947年第一學期有教員63人,職員51人,學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

圖書設備:計有中文76,913冊;西文25,505冊;又中文雜志17,843冊;西文雜志15,605冊,總共合計135,857冊。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並成立福州大學。兩校合並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

協和大學辦學35年,共培養畢業生1300多人。

Ⅱ 中科院的一個女博士,猜猜她有多大了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數學家王貞儀(-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從事數學(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華羅庚,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他進入金壇縣立初中後,其數學才能被老師王維克發現,並盡心盡力予以培養。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後,被破格任用為助教。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年3月,他應邀訪問蘇聯,回國後不顧反動當局的限制,在昆明為青年作「訪蘇三月記」的報告。年9月,華羅庚應紐約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不久,妻子帶著三個兒子來到美國與其團聚。

年,華羅庚毅然放棄優裕生活攜全家返回祖國。年3月,他到達,隨後擔任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等職。50年代,他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下著述頗豐,還發現和培養了王元、陳景潤等數學人才。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從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足跡遍及27個省自治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並於翌年入黨。

晚年的華羅庚不顧年老體衰,仍然奔波在建設第一線。他還多次應邀赴歐美及香港地區講學,先後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還於年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74歲
回答者:lionel_future - 兵卒 一級 7-20 10:13

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
他的家庭,從曾祖父起,大都對天文、歷法和數學很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親自觀察天象,進行推算,終於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在漢以前,中國一般用三作為圓周率數值,即...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科學家小時候勤奮學習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
教育故事>>名人故事:中國科學家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基礎教育網 墨子[公元前-年] ,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他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創立了墨家學派,倡兼愛學說,《墨經》並非墨子一人所著,但書...

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
劉徽(生於公元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uot;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uot;,這可視為中國古代...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美女教授:拒絕美國國籍、百萬年薪,毅然回國任教北大,知道是誰嗎

她的一席話,可以說道出了最純粹也最簡單的道理,讓同學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所以作為老師,她不僅能孜孜不倦地傳授知識,也能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影響身邊的年輕人,做他們的榜樣。

所謂的美女博士,是別人加註在她身上的標簽。而她的美,不光是表面美麗的容顏,而一種是由內而外的,全方位的,透著生機的美。俗話說「美人在骨不在皮」,她的「骨」,是她自身堅強,努力,智慧,有主見的性格以及那份對祖國的深沉厚愛和責任感吧。

Ⅳ 90後美女李琳,剛畢業被名校聘用,高年薪還有安家費,她到底有何本領

在我國以「文治」著稱的宋朝,宋真宗趙恆大筆一揮寫下《勵學篇》勉勵世人讀書,其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尤其朗朗上口。

在教育性別平等的當代,「顏如玉」們也有機會從書中汲取知識,自己築造「黃金屋」了。

一則「28歲美女博士受聘名校,獲220萬安家費」的消息一出,立刻就沖上了熱搜榜,網友們紛紛評論,「人家不僅比我美還比我有才啊」!

一、北大女博士李琳受聘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在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官網上可以輕易查詢到北大女博士李琳的簡介。

科學家沒有國界,科學研究也沒有兩性之分,真正成功的「男女平等」教育就是一視同仁的「社會人教育」。

男女兩性不是天然的敵人或對手,無論男性或女性,都不必太過糾結自身的性別特徵而做出任何妥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角色、社會角色。

每個孩子從小接受教育的真正平等意義,就是讓每個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不受制於固有觀念,激發個人潛能,積極進取並取得成功的權利。

Ⅳ 美女博士回國創業,創千億市值,為何被譽為矽谷女神

是因為這位博士的顏值非常高,並且能力也非常的強,又是做軟體的。

Ⅵ 福建一高校女老師因港風顏值走紅,港風的氣質美女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福建一高校女老師因港風顏值走紅,港風的氣質美女都有下列的特徵。

一、一頭濃密的黑發

“港風美人”最讓人模仿不來的是,她雖然塗了一張復古的口紅,但卻給人一種柔弱的感覺,嘴唇紅潤,牙齒雪白,給人一種少見的嫵媚,港風化妝用粉紅的口紅要比大紅更有魅力,不需要特殊的手法,只需要把唇膏塗抹在唇部即可!

這可能也是真正的佳偶天成吧,比現在那些高科技的網紅美女不知道高了多少個檔次。

Ⅶ 一位女博士自發的研究室照片是誰

美女博士實驗照事件是由起於一個美女博士在網上[1] 曬出實驗室制服照,欲征男友回家過年[2] ,美照一發立即引來無數圍觀。這位美女博士在南師大讀的本科,目前已經從英國利茲大學化學專業博士畢業,留校做博士後研究員。她稱自己並沒有網上征男友回家,而是有人盜用了她的照片發的。但表示仍是單身。
美女博士實驗照瘋傳網友,她甜美的外貌,清秀的五官,秒殺不少宅男的心啊!據說,該美女博士為了征一個男友回家過年,為此她海量的生活照網上曝光,看到這樣的美女,不僅擁有美貌也擁有智慧,你敢娶她回家嗎?[1]
都說女博士是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類存在。然而,一位將近30歲
美女博士實驗照
的女博士自發實驗室美照驚艷了網友,該美女博士自稱博士太皇太後,是奮斗在化學實驗室一線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因馬上就放假了,父母一直催促,美女博士還希望征個男友一起回家過年。

Ⅷ 這個美女博士叫啥名字

張欣妍是天津南開大學一名90後在讀女博士

Ⅸ 她原本是清華美女教授,卻因院士身份赴美攻克難題,如今怎樣了

我們國家出現了很多在國外留學,盡量吸收更多的知識,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屬於自己的力量的,這樣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是也是有很多不一樣的人,她們,為了更高的學術追求和更多的金錢利益方面的誘惑,她們棄國歸美,祖國辛辛苦苦培養她們,為她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學習條件,而她們在,吸收了更多的知識,不返回來建設自己的國家,而是去到美國,這位女博士名字叫做顏寧。

因為她畢竟學成歸國,代表著她喜歡中國,愛中國,想為中國的發展做出屬於自己的貢獻,我們都說科學無國界,所以做科學問題,科學研究沒有任何國界可言,只是只要在為世界做貢獻,那她就是最棒的,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評論去留言評論,謝謝。

Ⅹ 福建一女大學老師酷似「港風女神」,這位老師的課堂有多受歡迎

從福建這位港風女神大學老師的課堂上的滿員情況就能看出她有多麼受歡迎了,整個教師可以說是座無虛席,不僅沒有任何一名學生會曠課甚至連遲到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面對如此港風女神范兒的老師,上課玩手機走神不聽講那都是完全不存在的現象,很多網友看到被分享出來的圖片紛紛表示這絕對是別人學校的老師。

對於這樣的情況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說“要是當年我能有這樣的女神級別的老師講課,清華北大都不在話下”,當然這樣的評論我們都當笑話一笑而過就可以了,但是從這樣的評論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其實人們對美的認知度還是很高的,美女帥哥老師走紅也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提醒眾學生的是,顏值雖高但是知識照樣不能少學哦。

閱讀全文

與福建美女博士照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2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1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65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1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00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39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0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93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44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69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17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10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4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48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75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0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63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21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