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畫排名
10:百駿圖
中國國畫多以山水濃墨見長,十六世紀時一位義大利的傳教士郎世寧來到了中國,它將西洋油畫與中國國畫相融合,創造出了一幅名震中外的巨作——百駿圖。這幅畫僅僅是郎世寧的稿本就被大都會博物館收入館中珍藏 ,而絹本更是被台北博物館當成鎮館之寶收藏。既講究西方繪畫中的立體效果,重視寫實和結構准確的合理性,又將中國國畫的寫意融匯其中,雖然用的不是油畫用的油彩,卻栩栩如生,
9:漢宮春曉圖
仇英平以極其華麗的筆墨表現出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極勾描渲敷之能事,,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除卻美女群像之外,復融入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文人式的休閑活動,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8: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裡。而在相隔數百年後,《剩山圖》與《無用師券》在台北故宮能夠合並展出,更是讓這幅名震天下的畫卷再次獲得了世人的矚目。
7: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是宋徽宗趙佶的親傳弟子,作為宮廷畫師的王希孟在十八歲時就完成了這幅《千里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畫中具有突出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圖》展現出了宋徽宗時期對天下江山渴望與嚮往,王希孟師承宋徽宗,畫面細致入微,並充分體現出北宋時期院畫風格之工整與嚴謹。
6:韓熙載夜宴圖
南唐因為李煜而被富裕了一股文藝的色彩,但南唐不僅僅只有李煜一個書畫家,南唐顧閎中所作的《韓熙載夜宴圖》更是世間難得的佳作。顧閎中通過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將五代十國士族階層奢華的生活描繪的淋漓盡致,不同物象的筆墨運用又富有變化,尤其敷色更見豐富、和諧,仕女的素妝艷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鮮明對照,將五代十國這個思想與戰亂紛飛的時代完整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5: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它詳細的描繪了整個汴京的繁榮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4:五牛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在歷史畫作中描繪勞動人民的畫作卻並不多見,在少之又少的畫作中韓滉的《五牛圖》成為了最珍貴的記載。畫卷中五頭牛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除此之外只有一片小樹林別無他物,恰恰是如此簡單的構造卻最直接的展現出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一面,沒有鶯歌燕舞沒有琴棋書畫,只有最平凡的勞作。
3:唐宮仕女圖
張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畫大家,他們不僅能夠表現上層社會婦女的姿容情態,而且還善於巧妙地刻畫出「金井梧桐葉落黃」這種宮女被冷落的凄涼情調。《唐宮仕女圖》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調,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2:步輦圖
唐朝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時刻之一,而閻立本的《步輦圖》更是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步輦圖》通過描繪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場景,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洛神賦圖
這幅畫是東晉大家顧愷之根據曹植所作的《洛神賦》創作而成,顧愷之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力,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形象表現為畫面上具體的形象,表現出《洛神賦》中充滿詩意幻想的浪漫意境。隨著畫卷展開,觀者在畫家的思路的引導下,思想情緒不由自主地隨著人物的心情或驚喜或悲痛。
② 古畫美女圖
你出多少錢?
③ 你如何評價古畫中唐代的美女呢
唯一一個例外,就是盛世大唐。大唐人的審美觀: 講究的是豐肥濃艷,欣賞的是珠圓玉潤的豐滿性感。大唐對胖為美的心態,正是體現了唐朝國力強盛,開放兼容的心胸,體現著唐朝人的驕傲和自豪。
一,唐朝發揚繼承了鮮卑游牧民族風氣,對婦女崇尚體健肥碩。
④ 中國古代名畫有哪些 十大名畫
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
1、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
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畫卷從右端開始,第一段描繪了黃昏,曹植率領眾隨從由京城返回封地,經過洛水之濱時停駐體息。在平靜的水面上,風姿絕世、含情脈脈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從容,凌波而來。
柳岸邊,曹植身體微微前傾,伸出雙手擋住眾隨從。隨從們目光呆滯,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視著前方水面上美麗的洛神。
畫家巧妙地通過這一瞬間動作,不僅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曹植見到洛神的驚喜之情,而且將曹植被洛神的絕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內心活動表現的極為生動。
曹植解玉佩相贈表達對洛神的深切愛慕,洛神指潛淵為期,曹植又怕受騙,心情矛盾。於是便斂容定神,守之以禮,二人情意纏綿。
洛神與諸神仙嬉戲,風神收風,河神撫平水波,水神鳴鼓,女蝸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間、水中若隱若現,舒袖歌舞。
通過女神與眾神仙的歡樂、嬉戲的熱鬧場景,為洛神與曹植即將分離做了鋪墊,襯托出女神無奈和矛盾的內心狀態。
第二段描繪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別離時的情景,這是故事情節的高潮。畫家大力描繪洛神離去時的陣容,場面宏大激揚,熱鬧非凡。六龍駕駛著雲車,洛神乘雲車向遠方駛去,鯨航從水底湧起圍繞著車的左右。
六龍、文魚及鯨的描繪細致,動態生動奔放。雲車、雲氣都作在天空中作飛馳狀,離別場面熱鬧異常、如醉如痴。
在岸邊,曹植在眾隨從的扶持下,目送著洛神漸漸遠去,眼神中傾訴著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洛神不停的回頭望著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與依戀。隨著二者距離越來越遠,襯托出曹植與洛神心中無奈分別的苦痛,使畫面中無法相守的悲傷氣氛更加濃烈。
最後一部分描繪了就駕啟程。表現洛神離去後,曹植對她的深切追憶與思念。曹植乘輕舟溯流而上追趕雲車,希望再次見到洛神的倩影。但是無奈人神相隔,早己尋覓不到洛神的蹤影。
思念與悲傷之情不能自己,以至於徹夜難眠,在洛水邊等待到天明,流連忘返的場景。直到隨從們驅車上路,曹植仍然不斷回頭張望,最後懷著不舍和無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歸途。
曹植的無限悵惘之情生動地呈現在畫卷上,使觀者被洛神與曹植間的真摯感情所感染。
2、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3、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
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4、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重彩仕女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漢宮春曉圖》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題,用長卷的形式描繪後宮佳麗百態;畫中後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故事。
除卻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種文人式的休閑活動:包括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鬥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等。
5、百駿圖
《百駿圖》是義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創作的繪畫作品,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圖稿本為紙質,原作分別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紙質稿本)和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
此圖為一長卷,從右至左,畫面開始是兩棵參天的老松樹,透過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馬人搭建的簡易白色帳篷,有三個身穿滿族服裝的牧人在帳篷前,二人倦怠地或坐或卧,還有一人雙手拄著套馬桿立在那裡,看著不遠處的馬匹,一隻牧犬從帳篷內伸出了半個身子。
6、步輦圖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
閻立本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
閻立本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
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7、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是一幅中國畫作,作者是唐代張萱、周昉,該畫描述唐代美女眾生像。主要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
8、五牛圖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為黃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令各異的牛。從右至左,首匹為棕色老牛,描繪成一邊咬著東西一邊在雜木旁蹭癢癢的情狀,意態悠閑。
次為黑白雜花牛,身軀壯大,翹首搖尾,步履穩健;第三匹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老態龍鍾。
第四匹為黃牛,軀體高大,峻角聳立,回首而顧;第五匹牛,絡首而立,體態豐厚,凝神若有所思,雙眼流琢出倔強的個性。
9、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繪畫作品,現存宋摹本,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幅無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殘題「熙載風流清曠,為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雲篆書題「夜宴圖」三大字。卷後有南宋史彌遠「紹勛」葫蘆印,清·宋犖鈐「商丘宋犖審定真跡」一印。
拖尾有行書「韓熙載小傳」,後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題詩,又積玉齋主人題識。後隔水清·王鐸題跋,後有「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長跋及清內府諸收藏璽印。
10、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
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
《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千里江山圖》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傢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⑤ 我在古畫里看到的四大美女董小宛是其中之一,百度怎麼改成楊玉環,楊貴妃禍國姎民歷史上沒有把她列入四大
董小宛並不是。正統說法依然是西,王,貂,楊。
何況唐之衰落並不是僅怪楊玉環,是多方面的,宦官權重,丞相無能,皇帝好色……
望採納。
⑥ 古代的美女為什麼都是單眼皮
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這在晉朝、唐朝可能是出於寫實,宋朝以後雖出現了雙眼皮的肖像畫﹐但美女圖中卻仍只見單眼皮美人。這些古畫中的單眼皮、雙眼皮,透露出些什麼訊息呢? 族群遺傳學 經常翻閱畫冊,不期然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 這是為什麼?我開始思索。單眼皮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之一,其起因是由於上眼瞼的上方脂肪較多,形成一道褶襞,將上眼瞼蓋住。這樣看來,古代的漢人是「純系」的蒙古人種啰? 但所謂「古代」,要看古到什麼時候。秦、漢以前,漢族的血統或許較純,這從出土的秦俑可以得到證明。秦俑臉寬、鼻扁,而且都有一雙單眼皮的鳳眼,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種。但是到了晉室東渡之後,漢族的遺傳結構就不可能再像秦、漢時那麼「純粹」。公元四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五胡亂華),結果入侵的異族大多被漢族同化,南下避難的漢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燦爛的大唐文明,就是這次民族大融合的結果。 根據族群遺傳學,如無重大外力干擾,在有限的時間內,族群的基因組成維持恆定。對漢族來說,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正是「重大外力干擾」。「干擾」的結果,漢族的遺傳結構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民族大融合 這種變化可以從唐代壁畫及唐代雕塑看出端倪。壁畫和雕塑中都出現了凸鼻凹目的胡人,而且為數相當多。雙眼皮也出現了,但似乎未見出現在漢人臉上。雙眼皮仍未大量出現,可能和這些壁畫及雕塑全都存在於北方有關。當時北方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而被北方漢族同化的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應該都是相當「純粹」的蒙古人種。盡管北方漢族的遺傳結構變了,但就眼皮來說,蒙古人種特徵之一的單眼皮,似乎並未受到多少影響。傳世唐代仕女圖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雙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這應是反映了當時體質人類學實況,而非僅僅出於審美的考量。 類似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宋代再次發生。從南宋起,中國的文化中心遷移到長江流域。漢族的向南拓展,使得許多東南亞系統的民族融入漢族。同時,入侵北方的遼(契丹)、金(滿)等異族被漢族同化。大約從元朝起,南方土著大多皆已漢化,北方漢族已不再大量添加新血,南北各地漢族的遺傳結構基本已經定型。 從民族學的角度看,與其將漢族視為一個民族,不如視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北京中國大網路出版社的一位維吾爾族朋友曾和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什麼是漢族?從來沒人說清楚。在我看來,就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以外的亂七八糟的一大群。」他的說法雖然戲謔了一些,但也並非全無道理。漢族以共同的表意文字、儒家思想及「天下」觀念為凝聚力,將不同方言甚至血緣的族群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而成為一個超大民族。在人類的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十分罕見。 肖像的訊息 宋代繪畫重視寫實,題材多樣,不避世俗。從宋代的人物畫中,應可窺見宋人的體質及形貌。大約從元朝起,文人畫家取代了職業畫家,成為畫壇主流。文人畫重視一己心靈感受,不重視所描繪對象是否形似。當文人畫橫掃畫壇的時候,只有肖像畫和民間廟牆畫未曾受到影響。雖然肖像畫家每每被視為畫匠,但上自朝廷、下至民間,都需要肖像畫家為人寫真、傳神。從歷代傳世肖像畫中,可以看出許多有趣的訊息。 筆者曾隨手翻閱手邊的畫冊,發現在歷代帝後中,宋太祖(趙匡胤)是單眼皮,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卻是雙眼皮;元世祖(忽必烈)是單眼皮,其皇後(徹伯爾)卻是雙眼皮;明太祖、馬皇後、明成祖是單眼皮,明宣宗卻是雙眼皮;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是單眼皮,清高宗(乾隆)和他的貴妃慧賢卻是雙眼皮……。在歷代畫家中,宋徽宗、倪瓚(雲林)、惲壽平(南田)、金農(冬心)是單眼皮,沈周(石田)、徐渭(文長)、曾鯨(波臣)、陳洪綬(老蓮)、王時敏(煙客)是雙眼皮……。 如果查閱更多的古人畫像,相信可以得出南、北的單、雙眼皮比例。要是和現今的比例相比較,或許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訊息。以台灣來說,台灣人的遺傳結構顯然變了。1949年東渡的150萬軍民,不但為台灣帶來了新的文化,也改變了台灣人基因組成。這一歷史變局,為族群遺傳學和人類學、社會學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材料。 南方民族的融入 唐代以後的雙眼皮增多,可能和西域胡人(屬高加索人種)的混入和南方開發有關。唐代大批西域胡人來到中國,不可能不和漢人通婚。另一方面,南方的土著雖屬蒙古人種,但混有地中海人(屬高加索人種)、矮黑人的血統。過去他們分布至華南(甚至華中),隨著漢族向南拓展,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向南逃遷。從中南半島人、馬來西亞人及中國南方少數民放身上,應可看出華南原住民的原始形貌。 寒舍附近有一處泰勞宿舍,下工時間隨時有大批男女泰國勞工在附近游盪。我曾刻意打量這些泰勞,他們大多有一雙滾圓的大眼睛及雙眼皮。泰族原來住在華南,於二至十世紀移居泰國。 筆者曾到過內蒙草原牧區,接觸過尚未漢化的蒙族。我注意過這些被視為典型蒙古人種的蒙族,他們的確大多有一雙細長的鳳眼,也的確大多是單眼皮。從他們五官和樸直的神情,我不期然地想起了兩千多年前的秦俑。 從秦俑清一色的單眼皮,到偶而出現雙眼皮的唐代壁畫和雕塑,到宋代以後肖像畫的雙眼皮增多,這些事實告訴我們:隨著民族融合,漢族的遺傳結構已一變再變,早就和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時不一樣了。 傳統審美觀的沒落 盡管肖像畫中的男女人物有單眼皮也有雙眼皮,但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卻無所例外地都是單眼皮。這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為人畫像,必須忠於事實,但繪制仕女圖卻無此限制,只要依照約定成俗的審美觀,就可以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歷代的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如唐人崇尚穠艷豐肥,明、清崇尚纖弱輕柔,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在繪畫中,從現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畫──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戰以前,對單眼皮和細長鳳眼的偏好從來沒有變過。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序。程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總之,在中國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凌越之前,中國人對於美人的認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這種中國人的自家標准,大約在抗戰前後被徹底摧毀。去年(1997)年十月,我曾到中正藝廊參觀「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從展出的「月份牌畫」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勢的過程。月份牌畫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種參用西畫技法的仕女圖廣告畫。早期月份牌畫所畫的美女,體態較為纖弱,眼型以細長鳳眼、單眼皮居多。到了後期,體態普遍較為健美,眼型則以雙眼皮、大眼睛居多。轉變的軌跡清晰可尋。 那天,我被一張賣陰丹士林布的月份牌畫吸引住,圖中穿天藍色陰丹士林旗袍的美女不是李麗華嗎?走近細看,果然是她。除了有她的簽名,還有她手書的一句廣告辭。我仔細打量她的眼睛,是單眼皮,不是雙眼皮。記憶中,李麗華從來就是雙眼皮,怎麼被畫成單眼皮?我明白了,這幅大約作於抗戰末期或勝利初期的月份牌畫,才是她的真面目啊! 中國人將單眼皮割成雙眼皮,象徵著傳統審美觀的沒落,也象徵著文化的沒落。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出由夏入夷的陰霾呢?
記得採納啊
⑦ 十大古畫除了清明上河圖還有哪些
包括《清明上河圖》,按照習慣排序介紹如下:
1、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2、唐·閻立本《步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3、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唐宮仕女圖》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
《虢國夫人游春圖》縱51.8厘米,橫148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搗練圖》縱51.8厘米,橫140.8厘米,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簪花仕女圖》縱46厘米,橫180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揮扇仕女圖》縱33.7厘米,橫204.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宮樂圖》縱48.7厘米,橫69.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4、唐·韓滉《五牛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今天我們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5、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縱27.9cm 橫69cm。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韓熙載夜宴圖》全長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畫面以屏風相隔。第一段描繪韓熙載在宴會進行中與賓客們聽歌女彈琵琶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韓熙載和他的賓客們全神貫注側耳傾聽的神態。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親自為舞女擊鼓,所有的賓客都以贊賞的神色注視著韓熙載擊鼓的動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聲中。第三段描繪宴會進行中間的休息場面,韓熙載坐在床邊,一面洗手,一面和幾個女子談話。第四段是描繪韓熙載坐聽管樂的場面。韓熙載盤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個女子說話,另有五個女子做吹奏的准備,她們雖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動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繪韓熙載的眾賓客與歌女們談話的情景。
6、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 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依山臨水,布置以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並穿插捕魚、駛船、行路、趕腳、遊玩等人物活動。形像精細,刻畫入微,人物雖細小如豆,而意態栩栩如生,飛鳥雖輕輕一點,卻具翱翔之勢。山石皴法以披麻與斧劈相結合,綜合了南、北兩派的特長。設色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統一的藍綠色調中求變化。用赭色為襯托,使石青,石綠顏色在對比中更加鮮亮奪目。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綉,分外秀麗壯美,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山水畫作品,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少見的巨制。卷後有當時蔡京的題跋,證明此畫是真跡無疑。
7、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圖》畫卷是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8、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9、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為裝飾性繪畫來說屬於巨制。漢宮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
10、清·郎世寧《百駿圖》
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目前保留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郎氏善畫馬,《百駿圖》是其平生百餘幅馬作品中的傑作。此圖描繪了姿態各異的駿馬百匹放牧游息的場面。全卷色彩濃麗,構圖復雜,風格獨特,別具意趣。
⑧ 你覺得哪位明星長得像古畫里邊的人
我感覺在現在的明星當中,最具有古風特點,像古畫里走出來的人,要數胡歌為最。我感覺胡歌在電視劇琅琊榜中的形象,就彷彿古代才子梅長蘇穿越了時空來到了現代一樣,我認為胡歌是明星里長得最像古畫裡面的人物。
⑨ 收集描寫古代美女帥哥發式的描寫
鬢發低垂斜插碧玉瓚鳳釵;
風髻霧鬢斜插一朵牡丹花還真有點:黛眉開嬌橫遠岫,綠鬢淳濃染春煙的味道;
頭上倭墮髻斜插碧玉龍鳳釵;
林黛玉頭上「挽著隨常雲髻」;
薛寶釵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兒」
王熙鳳「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
第八十九回中黛玉頭上插著「赤金匾簪」;
第三回中,王熙鳳「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
第五十一回,襲人回娘家時,「頭上戴著幾枝金釵珠釧」;
低垂鬢發斜插鑲嵌珍珠碧玉簪子,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一頭黑發挽成高高的美人髻,滿頭的珠在陽光下耀出刺眼的光芒;
《髻鬟品》記述「煬帝宮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前者指發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則指一種捲曲的發髻,形如翻開的兩瓣荷葉,唐代還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頭上就是這種髻。 《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夢見了一位龍女,請她演奏音樂,龍女是「容貌艷異,梳交心髻,大袖寬衣。」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發分為兩股,交叉盤繞而成。
《十髻謠》中有說同心髻:「桃葉連根,發亦如是。蘇小西陵,歌聲相似。」
詩人王建的《宮詞》說:「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須。」這種髻叢叢疊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華麗光彩。
隋唐代的偏髻也叫側髻,如隋代盧思道說:「側髻似能飛。」岑參《後(和諧)庭歌》:「美人紅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也是墮馬髻之類的高髻,側向一邊,似如飛動。唐代仕女們騎馬是最喜歡梳的。由於有秦羅敷梳倭墮髻的詩句,所以詩人韋庄《晚春》詩又稱它為秦氏髻:「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類似於它的是拋家髻,把發髻向前拋出。
鳳髻,五代馮延已有詞句:「鳳髻不堪重整。」似乎是插鳳釵,也可能是鳳形的發髻。
詞人牛嶠《女冠子》組詞,描寫女仙(女道士)的姿態之美:「綠雲高髻,點翠勻紅時世。」高髻上點綴翠鈿,和紅妝互相輝映。
顧敻也有《荷葉杯》詞:「金鴨香濃鴛被,枕膩,小髻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憐么憐?憐么憐?」寫那閨房中金鴨爐里透出香霧靄,鋪設的鴛鴦被和枕頭都被熏得香濃。女郎的小髻上簇插花鈿,腰肢如柔軟的柳枝,臉如柔紅的蓮花,叫人生出無限憐愛......
白居易《井底引銀屏》詩有「嬋娟兩鬢秋蟬翼」、「暗合雙鬟逐君去」的句子。寫那情竇未開的女孩,梳著雙鬟蟬翼;一旦遇到令她傾心的少年,就把雙鬟合攏,梳成一個發髻,和愛人一起,走向新的生活。
。「麗人綺閣情飄搖,頭上鴛釵雙翠翹。低鬟曳袖回春雪,聚黛一聲愁碧霄。」這是韋應物《長安道》詩中寫的盛唐佳人,行走在華麗的閨閣里,心旌搖盪,綿綿思念,把象徵愛情的鴛鴦釵和雙翠翹插上鬟髻,來表述心事。還有把假發充進大鬟,鬟中有金屬絲骨架支撐,叫做梁,並插上花鈿、簪釵等,極為華貴。詩人段成式作的詩《柔卿解籍戲呈飛卿》就詠及這種發型。柔卿原是一位歌伎,和段成式的好友溫庭筠(字飛卿)相戀,但是好事多磨,柔卿身份特殊,無法和溫庭筠相聚。經過一番努力,柔卿才得解脫出歌伎之籍,和溫庭筠長相廝守。所以段成式寫詩祝賀。詩里描述柔卿的發式和裝扮說:「出意挑鬟一尺長,金為鈿鳥簇釵梁。鬱金種得春茸細,添入春衫領里香。」這位美麗女子,頭上有一尺多寬的大鬟,有金質的花鈿和鳥雀形釵,柔薄的春衫中又透出融融馨香......這么大的發鬟,也不是詩人的誇張。西安鮮於庭誨墓出土的一件唐三彩女俑上就有寬達一尺多的大鬟,我們可以感受到唐代女子不凡的胸襟,想見千百年前那位歌女柔卿的魅力。
高而尖的烏蠻髻,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數民族婦女發型創造的,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類,後來傳入中原,經過改造而成烏蠻髻。《苗俗紀聞》說:「婦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鑒人,婀娜及額,累疊而銳,倘所謂烏蠻耶。」《太平廣記》記載唐代英姿颯爽的女俠紅線,「梳烏蠻髻,貫金鳳釵。」烏蠻髻高而尖銳如劍,比較利落,符合紅線作為劍俠的性格。再插上一隻金鳳釵,卻別具女兒家的嬌媚。
還有更多的可以到下面兩個網站去看下~
希望對你有幫助!
http://lvch2.blog.163.com/blog/static/4985365200953112429584/
http://hi..com/xiaxiasun/blog/item/d047ac51e0332b2743a75b36.html
⑩ 求幾幅中國古代名畫及作者 急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唐·閻立本《步輦圖》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韓滉《五牛圖》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清·郎世寧《百駿圖》
可以說將近有七個半現藏中國(不含台灣)。詳細情況如下:
1、《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
2、《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3、《唐宮仕女圖》:《唐宮仕女圖》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
《虢國夫人游春圖》縱51.8厘米,橫148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搗練圖》縱51.8厘米,橫140.8厘米,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簪花仕女圖》縱46厘米,橫180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揮扇仕女圖》縱33.7厘米,橫204.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宮樂圖》縱48.7厘米,橫69.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4、《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韓滉(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
5、《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縱27.9cm 橫69cm。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6、《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 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
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
7、《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
8、《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
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9、《漢宮春曉圖》,台灣故宮博物院珍藏(根據「漢宮春曉圖古畫郵票」
台灣【志號品名】特91 說明得知)。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為裝飾性繪畫來說屬於巨制。漢宮
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
仇英(仇,音Qiú),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約生於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10、《百駿圖》,該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目前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義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
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駿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