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苗族舞蹈有那些特點
1、民間舞蹈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其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苗族人民酷愛蘆笙,有「蘆笙民族」之美譽。
2、舞蹈節奏
每到節日,人們在蘆笙、銅鼓和木鼓伴奏下,隨著節奏特殊性,敲擊鼓心、鼓邊、鼓槌形成三種不同的音效組成樂句,不同的節奏變化下翩翩起舞。鼓點剛勁有力,節奏的處理緩而不懈、快而不亂。
3、舞蹈體態
舞蹈時的體態、動律以及不時出現的順邊甩手、擺臀,不僅體現了苗族舞蹈輕快活潑的風格,同時也有炫耀本民族美麗服飾的舞姿、鼓譜以及手持蘆笙的方法等,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4、基本手型
自然掌形:四指自然並攏,虎口自然張開,掌心放鬆。 掌形:四指並攏,虎口自然張開,五指平伸。空握拳:空心握拳。
5、動律
上挑動律、下沉動律。(過程中上身以腰為軸後倒、前收胯,前腆腰後撅臀,動作粗曠奔放,體現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特徵)。
6、基本手位:
壓裙手:雙手體旁斜下按掌,指尖略上翹。
開花手:
1、雙開花:雙手體旁斜上托掌。
2、單開花:一手雙開花,一手壓裙手。
壓鈴手:雙手肘架起,手尖於腹前相對。 弓形手:一手體旁沉肘屈臂,一手體旁架肘屈臂,空握拳。
② 民族舞蹈類型和種類
1、木鼓舞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語漢音,或譯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為唯一的伴奏樂器,鼓手敲擊,形成復雜多變的舞調。節奏為四、六拍。以胯為支點,頭、肩、手、腰、腿 、腳扭擺、甩動、踢蹬,轉體自然,常以急速逆轉形成強烈對比。
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處處強調動作的粗獷奔放,灑脫豪邁,如狂飈林柿,飛瀑墜崖。木鼓舞所表現的是苗族祖先遷徙途中披荊斬棘,勇住直前的艱難歷程與精神。舞者多為青年男女;圍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則內外數圈,女在內,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場休憩,新來者可隨時加入。
2、古瓢舞
「古瓢舞」是流行於丹寨縣雅灰地區苗族村寨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狀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個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鳴箱。古瓢琴既是男青年們舞蹈時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樂器。
3、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同時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樂器為銅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圍成圈,內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擊鼓,舞者面向圈內,隨鼓點節奏,緩慢變換不同的舞步,雙手自然擺動,聞鼓而舞。
4、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純自娛性酒後熱情奔放的、寓體育運動於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數人持板凳相擊為鼓點,眾人圍於外而舞。鼓點多採用4/4、3/4拍節奏,眾人時而聚攏,時而散開,且舞蹈動作較大,顯得粗獷、豪放、激揚,表現了苗族人民豪放、熱情好客的氣質。
5、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是黔東南苗族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會,並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獨特的生活美學觀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聰明的,反之則認為沒有出息。
6、多耶舞
多耶是一種大型的歌場對唱舞蹈。侗語「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領眾和的歌曲。多耶是數十上百男女青年圍在一個場中的對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前導之」的記載。
7、賜魚舞
賜魚舞是在「拾官人」活動中所跳的一種原始漁獵舞蹈。裝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夾著腌魚的木棍沖著看熱鬧的某一人跳著武術性的原始舞蹈。這人就必須走進場來與原始人同舞,雙方舞到腳步、頭姿、手勢相合時,「原始人」夾的腌魚正好落到對方口中為止。
這時「原始人」又去夾魚賜與另外的人。若雙方步調不一致,一場賜魚舞要很久才能結束,因此。很多侗寨絕大多數青年男子都會跳這種武術性的舞蹈。
8、獅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種舞蹈活動,主要分慶賀舞、戲獅舞和綠獅舞三種形式。慶賀舞是舞獅隊在節慶之日舞著獅子挨門賀喜。獅子到達一家門前,主家用竹竿舉著鞭炮鳴放迎接。獅子隨即在門前跳著喜慶舞。主人賜紅包錢,獅子以嘴含之,然後致謝。伏地叩拜,後退三步告辭。另去別家慶賀。
9、龍燈舞
是正月舉行的一種慶賀活動。舞龍身者腳步一致,手勢諧調,與舞龍頭者動作吻合,使所舞的龍跟著龍寶進行飛舞翻騰各種動作,到各家門前慶賀。
10、侗族蘆笙舞
蘆笙舞跟笙曲一樣多已消失,現流傳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賽場狂歡舞兩類。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現在腳步變化多樣,在笙曲由一個音段轉到另一個音段時,上身與頭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隨著一個右擺的舞姿變化。
這種笙舞主要是笙隊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進行曲中緩步入場的蘆笙舞蹈。蘆笙的狂歡舞蹈是在賽笙坪上舉行的大型性蘆笙舞蹈。這種蘆笙舞蹈節奏強烈,動作迅猛,感情奔放,猶如雷鳴電閃、狂風卷刮,氣氛如火,十分熱烈。
(2)男生湘西苗族舞蹈圖片擴展閱讀:
民族舞蹈發展歷程(原始階段):
一、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勞動者的動作的單純的再現」.《尚書》中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意思是拍打著石刀、石斧之類的勞動丁具作為伴奏.化裴成各種野獸的人群翩翩起舞。
《呂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舞者拿著牛的尾巴,跺著腳邊舞邊唱。舞蹈實際上是原始人類勞動場面的虛擬性再現。亦見於彩陶盆上的原始集體舞。
二、巫舞
「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個人展開雙手,各執牛尾而舞的樣子。據說夏禹曾親自編舞。到商代.成湯也善跳巫舞.宮廷流行「巫風」。春秋戰國時期.楚地巫風極盛.美麗的女艱扮演成雲神、水神、山神等,載歌載舞,場面宏大而隆重。
③ 中國少數民族有哪些舞蹈
1、蒙古族如安代舞、擠奶舞、筷子舞以及盅碗舞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帶領和指揮下,人們圍成圓圈,在經常變換舞圈運轉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邊唱邊舞。
2、苗族如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等,其中以蘆笙舞流傳最廣。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
3、藏族如娛神舞、囊瑪、弦子等舞蹈,其中囊瑪主要流行於拉薩地區;弦子舞流行於康、衛藏地區。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
4、哈薩克族如哈熊舞、孤雁舞等。哈薩克人是馬背民族,他們的舞蹈就以表現馬背生活為主。舞蹈多以騎馬生活為題材,雙臂多用動肩,步法上多用馬步,舞蹈語匯中常見擠奶、剪羊毛、擀毛氈等。
5、朝鮮族如農樂舞。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倻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
6、傣族如孔雀舞、孔雀舞、大象舞等。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④ 苗鼓的藝術形式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藝術形式,其歷史悠久,在湘西苗區代代相傳。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獨特、種類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團圓鼓舞」等,
湘西苗鼓的藝術風格十分獨特。在表演上,因表演者的表達情緒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此外根據鼓聲傳遞的內容,還可以展現出多種多樣的舞蹈姿態。如表現生產勞動的動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穀,還有紡紗、牽紗、織布、砍樹、鋸料、扯爐、打鐵等。表現生活方面的動作有洗臉、美女梳頭。模仿動物的動作有: 大鵬展翅、水牛擦背、雞公啄米、黃牛擺尾、猴子摘桃等。這些動作在代代相傳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動作及特點。
苗族鼓舞表演形式的多樣化。一般根據其表演人數不同,可分為雙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女子雙人鼓舞、女子單人鼓舞、四人跳鼓舞、團圓鼓舞、多人鼓舞、盾牌鼓舞等。 「雙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橫於木架上,兩女各打鼓的一邊,同時起舞。鳳凰縣就有這樣的風俗:新郎在春節時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門口設有一面大鼓,新郎和新娘進門之前必須合跳一次花鼓舞,於是就逐漸形成了一男一女的雙人花鼓舞。
猴兒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較原始的一種舞蹈形式,後來的單人鼓舞、雙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猴兒鼓舞即是一種以摹擬猴子動作為主,圍繞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屬於單、雙人鼓舞的范疇,舞蹈除摹擬生產勞動以外,還要隨著鼓點摹擬表演猴子摘桃、抓癢撓腮、戲鼓等動作,樣子滑稽、詼諧風趣。其中夾雜著很多高難技巧 ,舞姿非常輕盈敏捷,情緒激昂。此舞既可化妝成猴相表演,也可摹擬猴兒狀表演,都非常的引人入勝。
女子單人鼓舞是苗族女性們最熟悉的一種舞蹈。表演時將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選出一婦女兩手拿鼓棒一根,由另一個敲邊進行伴奏,或敲包包鑼與大鑼進行伴奏。舞蹈者根據敲邊的節奏,打鼓起舞。主要舞蹈動作有梳頭、照鏡、紡棉花、織布、插秧等等。
男子單人鼓舞主要是由一人敲邊伴奏,另一人擊鼓表演。動作粗獷有力,節奏緊奏鮮明。打法有兩種: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種是赤手握拳打鼓。這種鼓舞的動作最多,有穿襠、轉身、翻身、扯須、挖土、播秧、割谷、打穀、推磨、上山、下山等等。
團圓鼓舞是流傳在古丈縣一種較古老的集體歌舞。起舞前,選一人在坪中央打鼓,眾人隨其節奏舞蹈,鼓停舞不停。因參加人數太多,只從其中選出幾個代表性的人來,每唱完一段山歌,群喊「阿荷」,氣氛異常熱烈,然後又繼續打鼓跳舞。主要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三套。男的多跳大擺,女的跳小擺和細擺。團圓鼓舞的特點是節奏鮮明,動作以腰和肩的擺為主,快速時加以手的擺動。
湘西苗族鼓舞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典型而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有著很深的藝術底蘊和實用價值。它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情質朴,勤勞勇敢,團結同心而富於理想、熱愛生活的性格特徵。它以其獨特、多樣的表現形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社會功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成為民族藝術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