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人是如何打理胡須的呢
古代男人都以鬍子為美,對鬍子的修剪保養等操作出乎我們的想像原創呆小啾2020-10-11 16:22:40
古詩有雲「霞友中條鬍子金,金波玉灧滌胸襟。」時至今日,鬍子的意義已並非古代那麼非同一般了,現在的男士多會選擇乾乾凈凈地剃須,讓自己臉部舒爽整潔。但是古人並不會這么干,他們的么鬍子可金貴著,他們都以"美髯公"作為男士的審美標准。而古代男子是怎麼保養鬍子的呢?
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鬍子伴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認知觀念的改變而改型,做個"美髯公"也好,做個"仁丹"紳士也好,我們都要有自己的風度。
❷ 謝靈運須垂至地,張居正須長至腹,古人鬍子到底有多長
其實古人的鬍子到底有多長我們也不知道,畢竟也沒現代人見過,只能借閱古書猜測,但是古代的衡量和我們現代又不一樣。我們只能得知,古人十分重視自己的胡須。
在古代人看來,胡須是一個男人雄性之美的象徵,他們十分重視自己的鬍子,這也是身份的象徵。在他們看來,鬍子和頭發一樣,都是受之父母的,不能輕易刮掉。
即使古人以鬍子為象徵,但他們也不是就從來都不刮的,畢竟太長了也不好打理,生活也不方便。他們會適當地剪短,不會任由鬍子長得太長,他們也會修剪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❸ 三國時期,男性以「美髯」為美,為何古人以長鬍子作為審美標准
中國古代人非常著重自已的儀表,其中有個審美標准叫"美須髯”。受儒家文化影響(身之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代男子成年之後都要留有胡須。但中國人胡須比較稀疏,特別強調以多須為美,而且把各部位胡須加以細華。
不同地方的胡須有專有名稱,嘴巴上的稱貲(zi),嘴巴下的胡須稱作糶,臉兩側的胡須稱作髯。秦漢時期以多須為美,關雲長腮下五Liu長髯,世稱"美髯公”慕煞許多人。古人開始的時候把胡須統稱為"須”,形容一個人生氣時稱"須發皆張。"“須眉"則是男人的代名詞。
當然,有美髯就會有丑髯,五胡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淵的弟弟劉曜,“身長九尺三寸,垂手過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須髯不過百餘根,而皆長五尺。”胡須只有一百多根,稀稀拉拉,還都有五尺長,丑的有特點。還不能刮掉,沒辦法,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古代還有以“髯”為綽號者,晉代名士郄超,是大司馬桓溫的參軍,因為是美須髯,人稱“髯參軍”。唐初傳奇“中風尖三俠”中的“虯髯客”張仲堅,他的須髯是自來卷。宋代《清異錄》中還記載了一位滑州賈寧,仁義寬厚,常賑救飢民,因為多須髯,人稱“髯佛”。
現代醫學說,須髯長什麼樣是遺傳,基因決定的,應該是有道理的。可是看明代皇帝畫像,從朱棣到明孝宗都算是“美須髯”,從明武宗正德皇帝開始到崇禎,風格全變了,也許是基因變異,也許是明朝皇帝的身體素質一代不如一代。《黃帝內經》說: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從須髯竟也能看出王朝的興衰。清代也如此。
須髯作為男性象徵之一,在古代很受重視,在今天則是剃須刀的大市場。我自己就是絡腮大胡須,可惜老婆不讓留,三天刮一次,缺少了陽剛之氣。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