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美女 > 帥哥美女們跳的鍋庄舞太美了

帥哥美女們跳的鍋庄舞太美了

發布時間:2023-05-24 15:19:59

1. 鍋庄舞-高原人民的激情

      藏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說到藏族舞蹈大多數人腦子里會立馬浮現出「鍋庄」二字。鍋庄舞,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2006年5月20日,鍋庄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鍋庄舞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而豐富完善的。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鍋庄、火塘是神靈集聚之地,是維系個人和家庭命運的所在。圍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圍火而舞的傳統形式的保留,人們通過舞蹈把祈求、祝願傳給神靈的同時,還可以得到神靈的感召和庇佑。鍋庄舞在藏區真正的流傳得益於藏傳佛教的發展。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為鍋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給了鍋庄舞新的生存空間。

到明清時期,舞蹈藝術有很大發展,各種民間舞蹈如《卓舞》(亦稱鍋庄舞)、《果諧》、《堆諧》等形式仍在群眾中流傳發展。卓舞的漢文記載多見於清代或清代以後的史籍、志書和游記中。清人李心衡《金川瑣記》中亦有藏民「俗喜跳鍋庄舞嘉會」,「男女紛沓,連臂踏歌」的記載。「鍋庄舞」一詞也就是在這時才出現的。

鍋庄舞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庄舞」、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庄舞」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庄舞」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農區鍋庄舞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庄舞(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昌都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庄舞」發祥地。根據昌都縣鍋庄舞的歌詞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昌都鍋庄舞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

鍋庄舞主要依靠的腿部動作,主要體現在踏步、躲步、擦腿、跨腿、踏瞭腿和端腿等方面,這些動作都要求膝蓋鬆弛、顫動,其基本特徵是膝關節有規律的顫動和屈伸橘乎,前伍凱這種顫動又有輕柔和激烈之分。而上身的動作卻比較少,也都是跟隨腿部的動作來配合著揮動衣袖,其腿部的動作通常是矯健有力又不失靈活多變。之所以會這樣跟藏族人們的居住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知道藏族人多數居住在海拔較高的青藏高原,高原氣候惡劣、寒冷,因此,他們需要穿上很厚實的藏袍,這些不利於他們很好的表現自身慧喚的肢體動作,在寒冷的環境中人們不自覺的形成了躁腳取暖的習慣,也正是因為這樣,藏族人在舞蹈中腿部動作較多。

作為民間舞蹈之一,鍋庄舞具有自娛自樂性,是從藏族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而來,同時也在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與渴望,從形式看也與藏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鍋庄舞普遍走入人們的生活,藏族文化不斷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到豐富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也逐漸受到關注,走進藝術舞台。

每逢夜晚,西寧市的新寧廣場的音樂響起,人們有用歡快的舞步轉圈起跳,夜雖微涼,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卻也蔓延開來……

2. 鍋庄舞是怎麼樣的一種舞蹈

「鍋庄」--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鍋庄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庄」,近代有稱「歌庄」,唯《衛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石樁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說》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性組織叫「鍋庄」'這類商行收購土產,代辦轉運設有客錢,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攜驟宿幫居其中。晚上,他們往往在院內曠地壘石支鍋熬茶抓糟袍,茶餘飯後不時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境。在西藏,鍋庄以昌都鍋庄最為有名。時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曠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著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毛腿,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飄逸灑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啟唱,歌聲嗦亮穿透力強,舞群和著歌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啞」的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鍋庄舞形式多樣,反映勞動生活的叫「羊毛鍋庄」;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庄」;表現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鍋庄」(雜以模擬兔子跳的動作)、「醉酒鍋庄」(有摹仿醉漢神態,顯示身體靈巧的嬉戲動作)。鍋庄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純朴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驟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大,具有明顯的體育舞蹈訓練價值和鍛煉價值。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鍋庄舞的健身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3. 羌族舞蹈「喜事鍋庄」究竟是怎樣跳的

羌族人民在歡度年節、舉行婚禮或親朋聚會時最愛跳喜事鍋庄。大家邊唱邊舞,通宵達旦,非常熱旁消鬧。喜事鍋庄包括在傳統婚禮儀式上跳的「儀禮舞」、「祝賀舞」以及「農節舞」、 「游戲鍋庄」等。

在舉行傳統的羌族婚禮時,首先由村寨的歌舞能手各組成十二人的「迎親客」(男方)和「伴 娘」(女方)。娶親這天,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當迎親客臨近寨門時,伴娘們將早已准備好的清水,毫不留情地向迎親客們潑灑,阻繞他們進寨,待迎親客交出「進門禮」方能通過。進寨後便舉行「恰午米」(羌語)儀式,由迎親客演說人類來源以及新人的戀愛經過等內容。演說畢,宴席開始,調皮的伴娘將席上的筷子換成麥桿,使迎親客眼見佳餚美酒卻無法用餐。口齒靈俐的伴娘還以迎親客的相貌等為題,即興編詞,邊唱邊舞,妙趣橫生,並向火塘內加旺柴火,使他們大汗淋漓狼狽不堪。

在眾人開心捧腹大笑中,女方的親友們(必須是已婚婦女)跳起抒情優美的「儀禮舞」。這些婦女身穿紅裙,腰拴紅皮帶,在火塘前站成半圓隊形,高唱喜歌「日西熱啦」,祝願人丁興旺、和睦相處。舞者二人一對,互抓舞伴的紅皮腰帶,做碎步並抖動上身,然後依次舞蹈。其動作特點是上身不動,髦腰轉胯。「儀禮舞」至今仍保留在茂汶縣赤不蘇區的維城(古代的「南水」羌部中心地帶)和理縣姚坪羌寨(這里曾是古代「白狗羌」部的中心地帶)。

相傳「儀禮舞」在古代由巫主持儀禮時表演,後演變成婦女唱跳,但仍保留有碎步、頂胯轉臀等特色。迎親的第二天早晨,伴娘為新娘梳妝打扮,唱起了「穿戴歌」,然後由一同齡青年把新娘背出寨門,新娘身著紅衣,手舉紅傘,騎上駿馬,在伴娘和迎親客的簇擁下,浩浩盪盪前往新郎家。

儀式和宴會結束後又開始歌舞。「祝賀舞」就是在宴會上由親友們跳的舞蹈,歌詞簡朴,內容緊密結合婚事,舞蹈動作開始大多是右腳向左腳前方踏一次或兩次,稱「一步踏」 或「二步踏」。

婚禮離不開酒,其中有以酒為題的酒舞,舞蹈模擬孔雀形態,動作生動活潑。一年四季在不同的農事季節,羌族人民也喜跳鍋庄舞,又稱「農節舞」。

在金秋時(十月初一)舉行的「日沒兒者」節,流傳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當日男性均穿婦女的紅裙,手執羽毛到山上唱、跳整日,迎接歌仙,祈福滅災。「俄約糾」節在五月初一舉行,祈求山神不降冰雹,不鬧洪水,含有祈年和還願之意。節日中要跳「神前忙」鍋庄,有低身繞腳拍手的動作。五月初五端陽節,是理縣一帶羌寨的重要節日,以祭祀山神為主,當日要跳「瓦沙瓦足貼」 舞,跳時雙 *** 替向左、右邁步,雙臂平伸隨腳步上下舞動,如雄鷹飛翔。浦溪一帶的運森知羌寨,在臘月三十夜晚要跳「米全米全」鍋庄舞。當客人來到寨樓前,主人便敬以青稞美酒,然後男女相對,手持擀麵棍而舞,情緒極為歡快。

帶有游戲色彩的鍋庄舞又稱「游戲鍋庄」,如卡子羌寨的游戲鍋庄,舞者拉手站一橫排,領頭人帶著大家走一圈後,眾人依次從第二、三名的腋下鑽過去,將自己的手背在右肩上,又接著走一圈,從第三、四名腋下鑽過,一直到把所有人的手都背在肩上,就像一根扣環鏈子,然後又從最後三名的腋下鑽出,直到解脫。跳時踏步而行,歡笑之聲不絕。

由於流傳地區不同,春碼喜事鍋庄的風格特點也各具特色。茂汶縣常見的鍋庄舞有25種,在內容上歌頌母親的頗多,頌揚愛情的較少。舞蹈在室外舉行,場面很大,全村的人均可參加。由於舞蹈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隊形變化較多。舞時,站成兩排,兩人相對而跳。動作有「兩邊翻」,又叫「強多強」,即向左右兩邊翻跳;「四角翻」又叫「惹英波」,即向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翻跳;「跳三方」又叫「西來瓦夏」,即向左右和前方翻跳。從這些動作的名稱中,可以看出該舞的特點。

此外以歡樂的呼聲來定舞名的也頗多,如「山山裡」、「來來索」、 「北北索」,都是舞蹈時所出現的歡樂疊句。茂汶縣赤不蘇區的「柒朵納依瑪瑪卡」在整個鍋庄舞中,出現了左腳在較低位置上蹁腿的獨特動作,舞時拉手站成橫排,當右腳踏下時,左腳在低位蹁腿,由於連繼踏腳蹁腿而出現臀部的擺動。汶川縣、理縣地區常跳的鍋庄舞有:「青菜花」、「白菜花」、』優西衣」、「木西」、「周周來」等二十餘種,其內容多與生產勞動、農業豐收緊密相連。如理縣薛城鍋庄「篩篩」,表現在打穀場上,人們在篩麥揚灰時想到豐衣足食,彷彿聽到鏟子鍋在里「叮叮當當響」個不停的聲音。佳山鍋庄「玉米轉轉」也與收獲有關。總之汶川縣、理縣一帶的鍋庄,步伐帶顫,喜扇翅或步行拍手,情緒開朗歡快;卡子鍋庄含有特殊的柔韌性;還有的鍋庄詼諧幽默,富有特色的動作是逗腳,如膝向內拐,左手側伸於左腳的上方,手掌向上翅時,左腳微抬起。

4. 春熙路最美跳舞藏女子是誰

這位跳舞女孩叫瑪吉,是一名來自四川的小學生。當時她正在春熙路上練習藏族舞蹈「弦子」(也可以稱為「堆諧」)。

春熙路的藏族女孩從一個簡單的商業街區變成了獨一無二的「西南第一街」,吸引著無數國內外觀光客慕名而來。春熙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街道,覆蓋北新街以東、總府路以南、紅星路以西、東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以及臨街區域。整理一份最火春熙路跳舞的藏族美女榜單(排名不分先後)。

卓瑪的介紹

卓瑪,藏語意指仙女,這里指跳藏族鍋庄美女。在四川,不僅僅是指四川省,而是象徵民族團結大家庭。春熙,雙關語,指成都春熙路;也喻明媚春光,吉祥如意,各民族歡聚一堂,笑語熙熙,載歌載舞,國泰民安的一派祥和氣氛。城未眠,指成都春熙路藏族鍋庄舞延續到子夜。

詩寫的是成都春熙路藏族鍋庄舞,美麗的藏族女孩,名叫扎西青措,甘孜州人,清純而漂亮,舞極好,藏族服飾得體大方得體。她是四川、成都的一張靚麗名片。

扎西青措的頭埋在長長的水袖下,樂聲起,水袖猛然甩開,那妖艷般的臉龐展現在眾人眼前。踏著碎步往後退了幾步,飛快地旋轉起圈來,藍色的水袖隨身起舞,一邊旋轉一邊慢慢的飛起,在空中定格,如仙如幻,迷醉眾人。

5. 青年鍋庄舞的介紹

青年鍋庄舞,是羌族未婚男女的習俗。鍋庄」舞的隊形基本呈圓圈狀,但有封口與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間隔站位的區別。舞隊所採用的形式和名扒橋仔稱,多根據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內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邊唱邊跳,少有樂器伴奏。速度和節奏取決於歌詞內容和舞者的情緒。春汪因此,在青年們所跳的各種「鍋庄」中,還分別有歌頌美好生活的抒情鍋庄,有夾帶游戲的趣味性鍋庄和以詼諧幽默、情調濃郁,表達男女間愛情等不同形式的鍋消數庄。

6. 普米族鍋庄舞簡介

普米族的舞蹈根據不同來源,可以分為宗教舞蹈和生活舞蹈。喪葬儀式中為亡靈開路是跳的驅邪舞,進行「送替神」等巫術活動這類的稱之為宗教舞蹈。生活舞蹈中的代表就是鍋庄舞。那麼什麼是鍋庄舞呢?一起來看看。

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內容十分豐富。既有自娛性與交際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蘆笙舞》;又有模擬性和禮儀性的舞蹈,如《仆瓦磋》;圓磨還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靈的祭祀舞和喪葬舞,如《醒橘稿斗鷹磋》、《寨細磋》等。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獵、紡織等生產敬叢勞動的生活為多,用葫蘆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剛健明快,並配以優美生動的曲調。

跳鍋庄是普米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時在院內或場壩上舉行。跳舞時,總要在中間燃起一堆火,與室內的鍋庄相似,所以叫跳鍋庄。此外,常見的舞蹈還有「初歹」(即「打跳」)、「初及」、「帕手拉」、「洗麻舞」等,多為集體舞蹈。跳舞時無論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歡聚一堂,往往跳至深夜不知疲倦。

普米族的傳統舞蹈「打鍋庄」就屬於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時分在院子或者場壩上舉行。跳舞時,在場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與屋內的鍋庄相似,故被稱為打鍋庄。鍋庄舞舞蹈動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獵、紡織、洗麻等方面的生產勞動形象。傳統的`鍋庄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現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幾種曲調。

鍋庄舞舞步剛健明快,熱情奔放,動作幅度有大有小,邊唱邊舞,保留了古代歌樂舞三位一體的特點。普米族舞蹈大都帶有集體舞的性質,無論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當中。同時普米族舞蹈的動作簡單易學,又經常到公共場地進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幾乎每一個普米人都會跳鍋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區也因此成為歌舞之鄉。

7. 鍋庄舞的風格特色

鍋庄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鍋庄舞有許多舞蹈名稱,亦即曲牌和詞牌,叨嘮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鍋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轉舞)兩大類。鍋庄邊舞邊唱,多為問答對唱比賽。
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庄舞的分類
鍋庄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庄」、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庄」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庄」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群眾鍋庄」和「喇嘛鍋庄」、城鎮鍋庄和農牧區鍋庄的。
鍋庄舞有古舊鍋庄和新鍋庄之分,古舊鍋庄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較喜歡此調,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蓮花生大師的誕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輝煌的寺院》、《銀光閃爍的王宮》、《福氣財運行戚降此地》、《豐收啊豐收》等,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
新鍋庄的歌詞內容、舞姿都比較靈活,多反映生產勞動,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活動,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新鍋庄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鍋庄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地區,有的地方稱鍋庄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稱「擦拉」(意即玩藝)。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之前。它是隨著藏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吸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鍋庄舞有「擦尼」(古舊鍋庄)和「擦司」(新鍋庄)之分。擦尼相傳在吐蕃祖孫三法王時就已流傳於迪慶,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原始宗教形態,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年大都喜愛擦尼,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蓮花生大瞎哪師的誕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輝煌的寺廟》、《銀光閃耀的王宮》、《福氣財運降地此》、《豐收呀豐收》等。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擦司的歌詞內容、舞姿等都比較靈活,反映生產勞動,歌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的歌詞比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青年人通過擦司歌詞中的比喻配對來表達相互愛慕的情意。如檀香樹與孔雀鳥配對,松柏與鸚哥配對,楊柳樹與布穀鳥、雪山與馬鹿、森林與獐子、草原與花、魚與水配對等。
鍋庄舞(特別是擦尼)的歌詞,有一套比較嚴謹七妙的排比和比喻規律。唱詞規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薩和家鄉。這種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詞中最為突出,擦司歌詞亦採用這種固定格式,但可以靈活運用,即興編唱,任意發揮。鍋庄舞有許多舞蹈名稱,亦即曲牌和詞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稱,又是曲眚和歌詞的詞牌。若領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調,舞伴們磨帶碼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傳統歌詞。
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產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年輕人喜愛擦司,舞時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圓圈。人數不限,順時針舞動。上身前俯,顫膝幅度較大,踏跺動作較多,腳跟擊地或擊靴。男子兩胯向左右晃動,手只隨身擺動,女舞者左臂夫腰或拉手,右臂隨動作前後擺動。有順圈走步、壓腳跟、猴子對腳、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動作。
鍋庄邊跳邊唱,多為問答對唱比賽。在傳統式的對歌比賽中,誰掌握的傳統歌詞全面,誰就能取勝。在即興問答比賽時,誰想像豐富,思維敏銳,勝利就屬於誰。
迪慶各地的鍋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欽奔子欄一帶的鍋庄舞曲調低沉典雅、渾厚豪邁、凝煉深沉,拖腔多而長,猶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灑脫、豪放穩健,猶如雄鷹展翅。輕快活潑與豪放相濟。跳舞時,參舞者皆彎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穩緩慢,臨近結束時動作小巧迅速,變化較快,歌舞都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德欽一帶的鍋庄舞自始至終有嚴密的順序,一般程序為:儀瓦(鍋庄序歌)、央卓(招福鍋庄)、思卓(迎賓鍋庄)、堆卓(贊頌鍋庄)宗卓(相會鍋庄)、主卓或彰卓(辭別鍋庄)、卦卓(挽留鍋庄)、扎西巨(鍋庄結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個程序的鍋庄都有數調或數十調曲子,但跳唱必須按程序來進行,跳完這道程序後再跳下一道程序。
舞蹈流派
迪慶藏族鍋庄舞,廣泛分布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從麗江石鼓轎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畫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測,鍋庄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迪慶藏族鍋庄舞以德欽縣奔子欄鎮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鎮、小中旬鎮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欄在待客時以鍋庄歌舞形式表現系列禮儀程序,有「祝福鍋庄」、「逐客鍋庄」、「贊頌鍋庄」、「相會鍋庄」、「辭別鍋庄」、「挽留鍋庄」、「送別鍋庄」、「祈福鍋庄」等種類,在全國各藏區十分罕見。其曲調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個部分。
香格里拉鍋庄分古、新兩種,「擦尼」是古鍋庄,歌詞內容、舞步形式都較古老,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質,有專門的動作和歌詞,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愛;「擦司」是新舞,系隨著不同時代而新編的歌舞。迪慶藏族鍋庄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
鍋庄舞·昌都鍋庄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西藏自治區
流行在藏東康巴人中間的昌都鍋庄,舞姿瀟灑,氣勢高昂,充分顯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為代表的藏東「康諧」,則更為優美與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優美的體態和迷人的歌喉。
在西藏,昌都鍋庄廣為流傳。每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時,廣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男性穿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女性隨後唱和,歌聲嘹亮,穿透力很強,舞者和著歌曲「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呀」(擬聲)地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蹉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換動作。男性動作幅度很大,伸展雙臂猶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顯現出健美、明快、活潑的特點。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達,舞畢由長者或組織者敬獻美酒、哈達,兄弟姐妹情誼藉此得到升華。
鍋庄舞形式多樣,從內容上看,反映勞動生活的叫「羊毛鍋庄」;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庄」;表現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鍋庄」(雜以模擬兔子跳的動作)、「醉酒鍋庄」(有摹仿醉漢神態,顯示身體靈巧的嬉戲動作)。鍋庄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純朴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驃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很大。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鍋庄舞的健身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鍋庄的節奏可以分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節奏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的熱烈場面。這時,隨著序舞,慢板卓舞後,舞蹈者的情緒達到一發不可收的藝術激情。於是,他們忘了周圍一切,只顧盡心、盡力、盡情地去舞、去跳,從而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一種群體的偉大。
昌都鍋庄的分類
從地域特點來看,昌都鍋庄可分為農區鍋庄(包括城鎮)、牧區鍋庄、寺廟鍋庄三大類。
農區鍋庄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庄(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農區鍋庄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後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
牧區鍋庄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庄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庄的一大特點鍋庄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庄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
寺廟鍋庄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其要求嚴格,如預先指定領舞者(多為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要求服裝統一等等。這種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穩重,舞姿端莊、含蓄,表達厚誠之情。
鍋庄舞·玉樹卓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卓舞種類繁多,其內容以對家鄉、自然風光等的歌頌為主,同時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現廣泛內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聲三個部分。玉樹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較強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濃的「法」卓(藏語稱「曲」卓)兩類,整體結構由從慢到快兩部分組成,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玉樹卓舞的動作主要圍繞甩袖來進行,表演時常常有幾十人、上百人共同參與。舞者的袖子很長,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動作優美瀟灑,手臂旋轉自如,運動路線變化多樣。
腿部的動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著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移動,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周身協調配合。整個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性舞蹈陽剛、帥氣之美充分展現出來。女子舞蹈動作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動作基本與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較小,展現出女性柔美秀麗和溫柔端莊的特性。
玉樹依舞
玉樹「依」的產生比「卓」早。舊石器晚期原始人為了表達內心情感、傳遞住處根據日常勞動呼聲、勞動節奏,發現原始音樂,隨藏族語言的出現和發展,繼而產生了歌,後又有謠,隨著它們的發展和完善,便產生了「依」這種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其唱詞內容多為贊美自然、宗教、勞動,歌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產資源,贊頌勤勞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頌黨、歌頌社會。「依」的舞蹈動作和技巧都來源於生活,從騎馬、狩獵、趕羊、打場、擠奶、剪毛、打酥油等生產勞動姿態中吸取動作發展提煉而成,是反映玉樹藏族人民生活風貌的網路全書,有笛子、牛角胡等器樂簡單的伴奏,亦可無器樂伴奏。
「依」是歌舞結合的形式,舞姿輕快活潑,生活氣息濃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動作和技巧來源於生產生活,涉及騎馬、狩獵、趕羊、打場、擠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動,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樹依舞形式活潑自由,不僅在喜慶節日中跳,還在日常休閑男女群眾歡聚一起時舞蹈,對舞蹈者的人數、年齡、性別、服飾、場合無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眾基礎。
白龍卓舞
稱多縣白龍村,白龍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賓和寺廟宗教活動時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間古典舞蹈「白龍卓舞」主要發源和流傳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村的空格、布熱、上、下開哇和東郭四個村寨里。「白龍卓」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白龍卓」作為一種藏族民間傳統的古典舞蹈,早在遠古時期它只在祭祀、迎賓和寺廟節慶上演出,並且只允許成年男子參加。
白龍卓舞以詩體的語言,通過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賓和寺廟宗教活動時表演的舞蹈。白龍卓舞存世約有30多種,以詩體的語言,通過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萬物。白龍卓舞舞姿粗獷飄逸,曲調莊重飽滿,蘊涵了藏民族對精神、信仰、價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鮮明,極具美學價值。
許多白龍卓舞藝人相繼去世,斷層嚴重,文化空間越來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搶救和保護。

8. 作文題目民族舞蹈——鍋庄

我與鍋庄舞 對於從小生活在草原地區的我來說,鍋庄舞已經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和鍋庄舞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我第一次接觸鍋庄舞,還是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我看到藏族同胞們在草原圍成一個一個的圈,跳著優美的舞蹈。那優雅的舞姿,那動聽的音樂,還有洋溢在他們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動了我。從那時起,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學習它,然後融入其中,和他們一起跳著歡快的舞蹈。 終於,蒼天不負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師教我們跳了鍋庄舞,伴著歡快的音樂,和小朋友們圍著圈跳著歡快的舞蹈,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也是從那時起,鍋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考上大學之後,我早盯想我可能不會再那麼輕易地接觸它了,心裡不免有些失落。可是當我聽說蘭大有民族體育舞蹈課時,我不由得興奮起來,毫不猶豫的選了這門課。可是當我上了這門課時,才知道自己對鍋庄舞的了解還很淺薄。對鍋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鍋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紀之前,有著悠久的歷史。
鍋庄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
「天
上有多少顆星,果桌就有多少調;山上有顆樹,果桌就有多少詞;氂
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 ,這是人們對「果桌舞」的
贊譽。它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起源於西藏,分布於西藏昌都、
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該舞蹈動作有力,舞姿矯健奔放,有模擬禽獸的動作,如唯渣模擬山鷹的各指睜悄種

形態。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
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
「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庄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稱鍋庄為「擦拉」(意為玩藝),在部分地方稱鍋庄為「卓」(意為舞蹈)
。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
鍋庄舞有
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9. 春熙路街拍鍋庄舞網紅有哪些

春熙路街拍鍋庄舞網紅有扎西青措,雍吉拉姆,西饒姐姐。
1、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成都春熙路鍋庄舞扎西青措,美麗的藏族女孩,甘孜州人,清純而漂亮,舞極好,藏族服飾得體大方得體,是四川、成都的一張靚麗名片。
2、雍吉,全名雍吉拉姆,成都鍋庄舞藏族美女領舞,網紅七絕,始見雍吉驚秀色,翩翩藏舞動成都,被稱為鍋庄舞皇後。
3、西饒姐姐是春熙路街拍鍋庄舞一位跳藏舞的女性,因其藏舞優雅,姿勢動人,廣泛受到網友的關注轉發。

閱讀全文

與帥哥美女們跳的鍋庄舞太美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08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06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71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8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18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12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12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02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57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63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78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45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49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23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64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093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11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71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0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