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副名畫四隻手四隻腳的沒有穿衣服的男人
《維特魯威人》
維特魯威人(VitruvianMan)維特魯威是公元1世紀初一位羅馬工程師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馬可·維特魯威(MarcusVitruviusPollio)。當時他寫過一部建築學巨著叫《建築十章》,其內容包括羅馬的城市規劃、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等各個方面。由於當時在建築上沒有統一的丈量標准,維特魯威在此書中談到了把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築的丈量上,並總結出了人體結構的比例規律。此書的重要性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現,並由此點燃了古典藝術的光輝火焰。在這樣的背景下,達·芬奇為此書寫了一部評論,《維特魯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後為這部評論所作的插圖。准確地說,這是一幅素描,畫幅高34㎝,寬25㎝。問世以來,一直被視為達·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於義大利威尼斯學院。
[編輯本段]構圖介紹
此畫的構圖由一個圓圈、一個正方形和一個裸體男人構成:正方形下邊的邊線外切於圓周,外切點剛好是這條邊線的中點;人體仰面躺在圓圈與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圍內,頭部的頂點與正方形的上邊線相切,切點也正好是邊線的中點;兩腳並攏於圓圈與正方形下邊線的切點上,軀干與正方形的上下兩邊的邊線垂直,兩手平伸成180度,兩手的指尖剛好抵達正方形左右邊線,並與之垂直。在此基礎上,人體在畫面中又擺出第二種姿勢,兩腳分開,腳掌面與圓圈相交;兩手上舉至正方形上邊線與圓周的交匯點上,剛好與頭頂同高。整個人體,無論是第一個姿勢還是第二個姿勢,都在圓圈和正方形內顯得十分對稱。
人們看重這幅畫的對稱與諧調。許多年以來,這幅畫作的基本構圖被視為現代流行文化的符號和裝飾,廣泛應用於各種招貼畫、滑鼠墊和T恤衫。
其實,顯示人體的對稱美,並不是這幅畫作的全部意圖。細心的人還會發現,在人體的輪廓線之外,軀乾和四肢上還畫有一些切線。這些切線都畫在人體的關鍵部位:軀乾的切線分別在膝關節、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線與兩個乳頭相交)和兩個肩頭之間。在兩手平伸的姿勢中,分別在兩手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也描著切線。這些切線是人體結構的分割線,用以說明人體結構的某些規律性。
在畫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處,是達·芬奇親筆寫下的註解文字。這些文字是理解這幅畫作的關鍵。然而在過去1000多年中,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國藝術史學家的足夠重視,在包括《西方美術史》在內的眾多有關西方的藝術著作中,不僅沒有提及這些註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畫時對畫面上下的文字進行了剪裁,使讀者無法看到文字。
這副圖的下面達芬奇自己的描述:
……建築師維特魯威在他關於建築的作品中談到,人體的自然尺寸是按如下原則分配的:4指為一掌,4掌為一尺,6掌為一腕尺,4腕尺為一人的身高。這種丈量方式可以用到建築中去。假如你伸開雙腿、抬高你的胳膊直到中指與你的頭頂等高,你會發現,你張開的四肢以肚臍為中心,而你雙腿間的空間會是一個等邊三角形。一個人從發根到下巴頦的長度等於他身高的八分之一;從胸部頂端到頭頂的距離是人身高的六分之一,從乳頭到頭頂的距離等於雙肩的寬度,並且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從肘到腋窩的長度是人身高的八分之一,從肘關節到手指尖的長度是人身高的五分之一。生殖器的起始點是人身體的中分點。從腳底板到膝蓋下的距離與生殖器起始點到膝蓋下的距離相等,都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從下巴頦到鼻子和從發根到眉毛的距離都與耳朵的長度相等,並且都是面部長度的三分之一……
[編輯本段]創作經過
根據丹·布朗的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全球上映,引起廣泛關注。《達·芬奇密碼》一書中的第一個密碼即是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臨死前所擺放的達·芬奇著名畫作《維特魯威人》的造型。
列奧納多·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所有偉大藝術家中涉獵面最廣的一位,他不僅是畫家,制圖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還是音樂家和哲學家。同時他也是最神秘的一位。盡管幾百年來他的偉大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卻始終像謎一樣難以捉摸,令人好奇。而他的許多生平亦不為人所知。
《放飛的心靈:達·芬奇傳》(〔英〕查爾斯·尼科爾著朱振武等譯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為傳說中「文藝復興天才」和「全能的人」背後的這個多元發展、有創造性的和具有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的個體描繪了一幅最令人信服和最為隱私的肖像。此書追溯描寫了列奧納多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包括他創作《維特魯威人》的經過。
[編輯本段]達·芬奇與解剖學
最早可以確定列奧納多·達·芬奇對解剖學產生興趣的素描和筆記作於15世紀80年代末。這些素描和筆記只是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大成就的開端。就他的實際貢獻或影響力來說,他在解剖學方面取得的成績要遠大於他在工程、發明和建築方面的成績。他繪制的人體圖和記錄的相關筆記要比前人在這方面的成就更為嚴格和准確。他的人體解剖素描為揭示人體器官提供了全新的視圖,就像他的機械素描與機器的關系一樣。進行這種探索需要頑強的意志和勇氣,會受到傳統禁忌的阻礙和教條主義者的質疑,而且還需要在屍體冷卻之前在緊張的時間內,進行令人厭惡的解剖。列奧納多的解剖活動體現了他「勇於實踐」的工作理念,這是對先哲——加倫、希波克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被普遍接受的智慧的剖析和再評價,這三人當時依然是醫學派別的主流。
傳統觀念認為解剖學太過古怪,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樣子生出來的,因此不能像機器那樣被大卸八塊。早期的人文主義者科盧切·薩盧塔蒂就曾寫道,解剖學揭示了「自然所一直精心隱藏的東西」,「我不相信如果在看到人體深處的時候,有人能不潸然淚下。」列奧納多的解剖活動至少有一次使自己與教會發生過對立。那是1515年的羅馬,一個居心叵測之人「千方百計阻撓我進行解剖,不僅在教皇面前公開指責我,還在醫院里喋喋不休」。
達·芬奇的解剖活動屬於科學研究,同時也與藝術領域有著緊密聯系,解剖學拉近了科學與藝術的距離,或者表明兩者之間根本就不存在什麼距離。解剖學同幾何學和數學一樣,都是繪畫的基礎。在一幅畫出頸部和肩膀神經的解剖圖的下面,列奧納多寫道:「這種表現形式對一名優秀的繪畫者十分重要,就好比優秀的語法家要知道單詞的拉丁文起源一樣。」你是否還記得,《最後的晚餐》中列奧納多用人物的緊綳而又扭曲的頸部肌肉來表現當時戲劇性的一刻。列奧納多對解剖學的興趣,就像稍晚一些對光學的興趣一樣,是他從事繪畫的必然結果,也許更准確地說是他在米蘭作坊向弟子和學徒傳授繪畫技藝的必然結果。「畫家哲學家」的理想觀念也隨之產生,列奧納多的藝術是建立在他對描繪之物的深厚的科學知識之上。他也是自此開始發奮撰寫小冊子和專題文章,這些文章在他死後被收錄進他偉大的《論繪畫》中。
[編輯本段]達·芬奇對人類靈魂的研究
達·芬奇應該可能跟韋羅基奧學過解剖。佛羅倫薩15世紀70年代的藝術表現風格,比如安東尼奧·德爾·波萊沃洛的繪畫和韋羅基奧的雕塑,都帶有強烈的人體解剖的細節和戲劇性。波萊沃洛對人體肌肉曾做過十分細致的研究,這顯然是藉助解剖進行的,隨後他創作了著名的《裸體人大戰》。列奧納多應該知道佛羅倫薩的解剖專家安東尼奧·貝尼維尼,他倆可能還彼此相識,貝尼維尼還是洛倫佐·德·美第奇的朋友。貝尼維尼研究過心臟和其他內部器官的功能,但他主要的興趣在於在死刑之後解剖屍體,尋找犯罪行為的體內表徵。他的專著《隱藏的原因》講述了他在進行20次這種解剖之後的調查結果。
也許佛羅倫薩還有其他人在解剖學上影響過他,但是列奧納多對解剖學的興趣表現得最為強烈的時候還是在米蘭。1489年,列奧納多曾打算出一本關於這方面的「書」,這實際是一本手抄本專著。有一些文字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有一些殘留下來的草稿和目錄列表,其中一張草稿的寫作日期是1489年4月2日。列奧納多後來給這個計劃中的書起名為《論人體的形態》,再一次證明了解剖學與繪畫之間的關系。
1489年,36歲的列奧納多開始思考世界通用的死亡的象徵:人的頭骨。在藏於溫莎皇家圖書館的三頁紙張上,他描繪了八幅關於頭骨的習作,有側面圖,有截面圖,還有從上方斜看頭骨的圖。這些素描畫得巧妙精緻,陰影效果優美,神秘怪異。不同的習作選取不同的角度——有畫臉部的血管,有的表示眼眶和顎骨之間的關系,還有的是俯看顱骨的空腔,描繪了顱內的神經和血管。但他繪制這些習作的主要興趣出現在畫邊的註解上。他的興趣不在科學研究,而是形而上學方面。其中一幅頭骨習作被按比例畫成方形,列奧納多在畫邊上寫著,「a-m線與c-b線相交的地方,就是各種感覺的交匯之所」。
他這里特意強調的「各種感覺交匯之所」就是亞里士多德曾假設的「共通感」。「共通感」被稱為大腦三個「腦室」中最重要的一個,另兩個一個是「印象區」,用以收集原始的感觀數據,另一個是「記憶區」,用以存儲加工後的信息。
「共通感」因此就成為理智、幻想、智力,甚至是靈魂的來源。列奧納多說道:
似乎靈魂就寄居在這個器官之內……名叫「共通感」。「共通感」並不是像許多人想的那樣遍布身體各處,而是應該集中在一個地方,因為如果靈魂到處都是的話,感官器官就用不著匯聚到一起……因此「共通感」就是靈魂之所在。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我們會冒出這樣一個不同尋常的念頭:如上圖所示,在溫莎這幅成比例的頭骨習作中,列奧納多用坐標方格找出了人類靈魂的實際位置。得出這樣的結論似乎太過簡單了。列奧納多其實是在提出問題,而不是得到結論。
[編輯本段]維特魯威人素描
在一張頭骨習作的背面他留下了日期:1489年4月2日,並記著還要研究的項目的列表。列表先是有關人的頭部和臉部,然後轉到頭骨部分:是哪一根肌腱導致眼睛的運動,以至於一個眼睛的運動又帶動另一個眼睛的運動?又是那些肌腱導致皺眉。……
他的問題的范圍突然變得寬泛起來,從大笑和驚訝表情的肌肉運動,突然轉向,描述人類的起源,人是怎麼會在子宮里的,為什麼八個月大的嬰兒不能在體外存活:人為什麼打噴嚏。人為什麼打呵欠……
他接著轉向人體的肌腱和肌肉體系——「使肩膀到肘部運動的肌腱」,「使大腿運動的肌腱」等等。
伴隨《論人體的形態》的研究還出現了一系列素描,這些素描用平面展現了人體比例,展示了人體各器官之間的數學比率。列奧納多這里又一次受到維特魯威的影響。維特魯威是羅馬公元一世紀偉大的建築家和軍事工程師,惟有他的著作提出了關於人體和諧比例的理論和實踐。溫莎皇家圖書館藏有一些列奧納多這方面的素描,它們大約作於1490年,其他一些素描已經失傳,但《惠更斯抄本》里收錄了一些摹本,這是一個16世紀下半葉匯編的一個手抄本,大概是米蘭藝術家季羅拉莫·費奇諾編纂,他曾是列奧納多早期助手弗朗切斯科·梅爾茲的弟子,因此有機會接觸梅爾茲收集的大量列奧納多的資料。
這些人體比例習作中最為著名的一幅,實際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素描之一,就是那幅人稱《維特魯威人》的素描,又稱《神聖比例》,該圖已成為列奧納多和他的雄心壯志的一個標志。就像大多數負有盛名的作品一樣,這幅作品常被單獨放在名譽的聚光燈下探討,而不是放在其誕生的背景里考慮。
《維特魯威人》是一幅鋼筆畫素描,畫在一張大紙上(13.5×9.5英寸),現藏於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為弗拉·喬康多於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維特魯威作品的對開本,裡面有一張依照這幅素描作的版畫。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寫的小字。圖畫上面的字是這樣寫的:
建築家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學著作中說,大自然把人體的比例安排如下:四指為一掌,四掌為一足,六掌為一腕尺(cubit)〔指前臂的長度,該詞來自「肘部」的拉丁文cubitus,四肘尺合全身……
這些人體比例是從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第三卷第一章中節選的,書的後面寫得越來越詳細:「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長度為身高的五分之一;肘部到腋窩的長度為身高八分之一……」素描下面是用手指和手掌為單位作的比例尺。
畫中描繪了一男子,他擺出兩個明顯不同的姿勢,這些姿勢與畫中兩句話相互對應。雙腳並攏、雙臂水平伸出的姿勢詮釋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話:「人伸開的手臂的寬度等於他的身高。」畫中人因此被置於正方形中,每一條邊等於96指長(或24掌長)。另一個人將雙腿跨開,胳膊舉高了一些,表達了更為專業的維特魯威定律:
如果你雙腿跨開,使你的高度減少十四分之一,雙臂伸出並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與你頭部最高處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你會發現你伸展開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臍,雙腿之間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畫中擺出這個姿勢的人被包在一個圓里,他的肚臍就是圓心。
這幅素描的一個魅力在於抽象的幾何學與觀察到的身體現實的相互作用。畫中人的身體只畫了主要幾部分,但輪廓優美,肌肉結實。這人的雙腳實際似乎是踩在正方形的底邊之上,或是抵在圓形的弧線上。這兩個姿勢給人一種運動的感覺,也許是體操運動員的動作,實際上是一個人在上下擺動雙臂,如同小鳥擺動翅膀一樣。人體的線條清晰而簡約,但臉部的處理卻有些不同。臉部畫得要更深刻一些,陰影處畫得更富有戲劇效果:這是一張怒視前方的臉。
有人會猜想這個《維特魯威人》是否就是作者的自畫像。仔細想想也許不是,因為該素描作於1490年,而畫中人看起來遠不只38歲。另一個可能就是,這張臉解釋了隨後文字中描述的人體比例,比如發根到眉毛的距離等於下巴尖端到嘴部的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張臉是完美的,起到了示範作用。然而這幅畫似乎是對上述抽象的生物幾何學對稱規律的完美詮釋,因此圓圈中這個表情嚴肅的人似乎應該是個大人物,而不是無名小卒。他眼眶深陷,目光犀利,一頭濃密而捲曲的長發,頭發從中間分開。至少我要說這幅《維特魯威人》帶有自畫像的成分,這體現了自然和諧的人,同樣也體現了惟獨能理解這些真理的人——藝術家、解剖學家、建築家列奧納多·達·芬奇。
⑵ 巴蒂斯圖塔職業生涯中最悲壯的一戰
繼巴喬和雷東多之後,巴蒂斯圖塔也向喜愛他的球迷們道別了,這位36歲的前鋒,宣布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
巴蒂2005年3月14日在他所效力的阿拉比俱樂部對外界宣布退出卡達聯賽,並與該俱樂部終止了合同關系。隨後,有些歐洲媒體猜測巴蒂斯圖塔是被俱樂部解聘的,原因是他在本賽季開始後一直受傷病困擾僅參加了3場比賽,並且沒有進球。然而,卡達當地媒體報道,巴蒂脫離阿拉比俱樂部是經過「各方廣泛協商」後的結果。2003年,巴蒂斯圖塔轉戰卡達聯賽,並同阿拉比俱樂部簽訂了為期兩個賽季的合同。合同規定,巴蒂斯圖塔將得到760萬歐元的酬勞。
巴蒂退役之後將有可能回到他所熟悉的佛羅倫薩,他表示:「佛羅倫薩是我的第二故鄉。」他一直在關注著佛羅倫薩的表現,就在兩個月前羅馬對佛羅倫薩的比賽中,巴蒂還回到了佛羅倫薩觀看比賽,當記者問他:「你將來是否會成為佛羅倫薩的教練?」巴蒂笑道:「我現在不會考慮這些,這太復雜了。」巴蒂斯圖塔曾經表示,他不會成為一名教練,但是他有可能以另一種方式回歸佛羅倫薩,比如進入管理層。 巴蒂只屬於佛羅倫薩 無論巴蒂斯圖塔走到哪裡,他都和佛羅倫薩這座城市聯系在一起。不管是在羅馬還是在國米,抑或是遙遠的卡達,佛羅倫薩城裡的那座塑像一直在提醒著人們,巴蒂不曾離去,他還會回來。他的「Batigol」是雷霆萬鈞的象徵,而那一抹紫色,也成了無數球迷心中無上的圖騰。
1995年,佛羅倫薩降級了,勞德魯普走了,埃芬博格走了,留下來的是巴蒂。為了他的諾言,為了他的忠誠,更為了佛羅倫薩的人民,他留在了乙級聯賽。而當時對他早已垂涎三尺的國米主席莫拉蒂在眼看自己手中的巨額支票毫無用處後,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年輕人,他的忠誠會讓他丟掉世界足球先生。」然而巴蒂卻在佛羅倫薩一踢就是10年。
當年的那不勒斯把馬拉多納看成他們的基督,而佛羅倫薩也同樣把巴蒂看作他們的守護神。巴蒂的雕像豎了起來,甚至人們還要選他當市長。在佛羅倫薩的10年,巴蒂給球隊帶來了兩個足協杯冠軍和一座義大利超級杯冠軍。這個超級杯冠軍是在聖西羅球場戰勝AC米蘭得到的,比分是21,巴蒂梅開二度。在攻入第二個球以後,巴蒂沖向攝像機,大吼著「伊蓮娜,我愛你!」從這時候起,全世界的女人為之傾倒。
2000年的5月14日,巴蒂為佛羅倫薩踢了最後一場比賽,當他完成帽子戲法後,躺在對方球門里的他伏在草坪上抽泣。一個賽季後,巴蒂和羅馬一起回到佛羅倫薩,在打入制勝一球後,巴蒂走向佛羅倫薩球迷的看台,向球迷們揮手,淚水在他的臉上流淌;而佛羅倫薩的球迷們面對他們昔日的守護神,在歡呼,在雀躍,彷彿這位戰神剛剛攻破的仍然是對手的大門。只此一幕,觀者無不落淚。 世界盃,戰神永遠的痛
11年前的美洲杯,一位弱冠少年仗劍出手,以6個進球幫助阿根廷捧回美洲杯,而他在決賽中更是梅開二度,被他擊敗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風光無限的狂人伊基塔。這個少年就是巴蒂斯圖塔。兩年後,相同的場面再次發生,只是他的腳下敗將變成了花蝴蝶坎波斯。然而這一切只能在美洲杯的賽場上發生,三屆世界盃留給巴蒂的只有無盡的惆悵。 1994年,阿根廷被大麻擊敗
美國世界盃對於阿根廷來說是一段不願回憶的過去,上帝拋棄了馬拉多納,馬拉多納拋棄了阿根廷。而對於巴蒂來說,他的第一次世界盃卻是以最輝煌的方式開始,以最離奇的方式結束。
首戰希臘,阿根廷在馬拉多納的帶領下40狂勝,人們看到了又一個偉大射手在世界盃的賽場上崛起———巴蒂在首戰中就完成了帽子戲法。次戰阿根廷再度以21拿下奈及利亞提前出線,然而馬拉多納被查出服用大麻,他被直接驅逐出世界盃的賽場。這樣的打擊顯然讓阿根廷主帥巴西萊始料未及。阿根廷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接連輸給了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 1998年,巴蒂難擋博格坎普
時光回到1998年的法蘭西,巴蒂在小組賽與牙買加的比賽中上演了帽子戲法,這也讓他成為惟一在兩屆世界盃上都有帽子戲法的球員。阿根廷在16進8的比賽中遇到了英格蘭!這場擁有世界盃歷史上最精彩的上半場的比賽最終以阿根廷的點球勝出而結束。然而博格坎普槍斃了阿根廷人,他的一傳一射再一次讓藍白軍團飲恨出局……
從1994年至1998年的這四年,巴蒂與帕薩雷拉的矛盾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鐵腕治軍的帕薩雷拉曾經以頭發為由拒絕了雷東多和巴蒂,然而為了自己的世界盃夢想,巴蒂最終向帕薩雷拉屈服,剪去了自己的長發。 2002年,最悲壯的告別儀式
在阿根廷開赴日本前,貝爾薩在走上飛機時振臂高呼:「我們的目標就是冠軍!」然而這句話最終被媒體視為一個巨大的笑話,頭號奪冠熱門阿根廷甚至沒有沖出死亡之組。
世界盃前的一年內,阿根廷瘋狂的表現讓他們理所當然地和法國一起成為媒體最為看好的球隊。巴蒂的頭槌幫助阿根廷艱難地拿下了奈及利亞,然而對陣英格蘭,小貝復仇的點球射入了阿根廷的心臟,他們不得不與瑞典爭奪最後的小組出線權。最後的結果就是巴蒂的淚水,那個場面令全世界球迷為之動容,阿根廷沒有拿下瑞典,巴蒂以最意外的方式告別了世界盃。 有一個男人叫巴蒂
2005年3月14日,一個可以預見卻無法接受的日子,從卡達的炎炎沙海到亞平寧的嫵媚港灣,巴蒂留下的背影讓所有人動容,之於潘帕斯高原,人們會說:「愛已逝,心已死。」
這是屬於一個男人的告別儀式,平靜而沉重,既然無法繼續用腳說話,那麼我選擇離開。當傷病無情侵蝕戰神的身體後,他深邃的眼眸中,每個人都能讀出壯志未酬的悲愴,而對於奇幻迷離的黑白世界,又一個傳奇落下了大幕,留給世人的卻是:眷念,無盡的眷念。
你可以陶醉於小羅的翩翩舞姿,你可以沉溺於舍瓦的驚艷一擊,但阿爾諾河會告訴你:戰神只有一個。忠誠、堅毅、毫不畏懼……10年光陰灑向古城的斑駁掠影,「鮮花之城」終未圓夢。從佛羅倫薩到羅馬,一粒弒舊主的進球成為巴蒂心中永遠的痛,而他的憂傷也告訴人們:這里沒有猶大。
人生如夢,總有陰晴圓缺,戰神向世界詮釋了英雄本色,他的足球夢想卻逃不過命運的捉弄。2002年的艷陽高照抹不去阿根廷出局的陰影,一個男人的眼淚更讓所有人無法釋懷,日本、法蘭西、美利堅……當最後一次努力化為泡影,大力神杯之於巴蒂已如「鏡中花、水中月。」
再堅強的男人也敵不過歲月,再完美的戰士也無法迴避傷病,巴蒂老了,就像所有的夢總有醒的那一天,巴蒂退役的消息終於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日子叩響了球迷的心門,而我們的悲傷與失落卻無以復加。
阿根廷詩人安東尼奧·波契亞寫過:「今天將要結束,明天也將結束,難以結束的是昨天。」當巴蒂在故鄉的廣袤草原上尋找足球之外的閑暇時,所有熱愛他的球迷都無法忘記他在綠茵場上的錚錚如鐵,失去你,還有什麼理由能讓我牽絆?
因為,有一種花朵叫百合,有一種顏色叫藍白,有一種愛意叫忠誠,有一種男人叫巴蒂。 哈斯勒也選擇了退役
晨報訊繼阿根廷戰神巴蒂斯圖塔宣布退役之後,德國隊獲得1990年世界盃和1996年歐錦賽的功勛名將,矮個中場哈斯勒日前宣布退役,今年他已經38歲。
目前哈斯勒名義上還屬於德國乙級聯賽的溫特哈興隊,不過由於膝蓋的傷勢他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回到球場,於是終於作出決定退出了足壇。在接受德國《圖片報》的采訪時哈斯勒承認,自己這次的確是退役了,2003年他曾在德甲慕尼黑1860隊退役過,但不久繼續復出參賽。
哈斯勒職業生涯長達20年,101次代表德國出場,他在卡爾斯魯厄隊起家,並曾在羅馬和尤文圖斯度過了非常成功的一段時光。他是德國足壇少有的技術型球員,同時也是一棵常青樹,邵佳一還曾與他共同效力於慕尼黑1860俱樂部,從他身上獲益良多。
⑶ 耶穌的12門徒是沒有女性的,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中為什麼會有女性出現
耶穌的12門徒是沒有女性的,說到達·芬奇,我們很容易認為他是文藝復興的三大大師之一。有兩幅非常著名的畫,一幅是《蒙娜麗莎》,另一幅是《最後的晚餐》。所以人們可能認為達·芬奇是一個畫家或藝術家。他還是發明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雕刻家、數學家、哲學家、寓言家、音樂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植物學家、作家、建築工程師、軍事工程師等等……他被稱為文藝復興的完美代表,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唯一的全才。恩格斯說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父親把達·芬奇帶到佛羅倫薩後,他基本上是獨自一人,因為他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對繪畫特別感興趣。每天,他拿著畫筆畫他看到的一切。他的父親看出他在繪畫方面有些天賦。他十四歲時,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薩,在著名的大師維羅基奧的畫室里當學徒。達芬奇成為徒弟後不久,就成為老師的「首席畫家」,獨立完成了《報信》、《聖母與聖子》等多幅宗教畫。有一年,他的老師接到一個作業,要畫一幅名為「耶穌的洗禮」的畫。
⑷ 請問這張圖片叫什麼很像知道,我想更深得去理解這幅畫。謝謝
名字:Pietà (Michelangelo)
具體的可以搜索給你的關鍵詞「Pietà (Michelangelo)」。
谷歌亂譯的:
Pietà (Michelangelo)
從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這篇文章是關於最早和最知名的由米開朗基羅聖母憐子圖。三個相關的雕塑佛羅倫薩聖母憐子圖或沉積(米開朗基羅),」聞名的聖母憐子圖,帕萊斯特里納聖母憐子圖。遺憾
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年1498年至1499年
類型大理石
尺寸174厘米×195厘米(68.5英寸x 76.8英寸)
位置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The Pietà (1498–1499) is a masterpiece of Renaissancesculpture by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housed in St. Peter's Basilica in Vatican City. It is the first of a number of works of the same theme by the artist. The statue was commissioned for the FrenchcardinalJean de Billheres, who was a representative in Rome. The sculpture, in Carrara marble,
was made for the cardinal's funeral monument, but was moved to its
current location, the first chapel on the right as one enters the
basilica, in the 18th century. It is the only piece Michelangelo ever
signed. This great piece of artwork is the first ever of Mary and Jesus
after he was crucified, that shows Mary with a solemn face instead of a
depressed sad face.
這個著名的藝術作品描繪耶穌的身體上一圈,他的母親瑪麗,耶穌受難後。會議的主題是北方血統,深受當時在法國,但尚未在義大利。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憐子圖的解釋是唯一的先例。這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因為它結余古典美與自然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這座雕像是由米開朗基羅的最高度完成的作品之一。
內容1 說明2 詮釋3 先決4 完成後的歷史5 副本6 參考7 其他參考
簡介
結構是金字塔形的,和頂點恰逢瑪麗的頭。雕像跌衣紋瑪麗的衣服,逐步擴大基地,各各他的磐石。數字是相當的比例,由於難以描繪了一個完全成熟的男人在一個女人的腿上抱全長。瑪麗的身體大部分被掩蓋了她巨大的帷幔,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顯得相當自然。米開朗基羅聖母憐子圖的解釋是,因為他遠不同於那些先前創建由其他藝術家雕刻一個年輕漂亮的瑪麗,而不是一個50歲左右的老年婦女。[ 1 ]
標記的受難被限制在很小的釘痕,並說明在耶穌身邊的傷口。
基督的臉上不露的激情的跡象。米開朗基羅並不希望他的版本的聖母憐子圖代表死亡,而是顯示「被遺棄的宗教視野和寧靜的面對兒子」,[ 2 ]因此,人與神之間的共融的聖表示,通過基督。
詮釋
麥當娜表示作為非常年輕的,這個特點有 不同的解釋。其中之一是,她的青春象徵她廉潔純度,,米開朗基羅自己說他的傳記和同胞的雕塑家阿斯卡尼歐Condivi
難道你不知道,貞潔的婦 女保持新鮮,遠遠超過那些誰不純潔嗎?更多的情況下的處女,至少淫盪的慾望,可能會改變她的身體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人有多少?[ 本帖需要引用 ]
另一種解釋建議,米開朗基羅的治療的前提下,影響他的激情為但丁的「神曲:非常熟悉他的工作,當他去博洛尼亞他支付好客通過背誦經文。在天堂(這首詩的cantica 33),聖伯納,聖母瑪利亞祈禱,說:「 處女座馬德雷菲利亞德爾陀FIGLIO 「(處女媽媽,你的兒子的女兒)。據稱,這是因為,基督是三位一體的三個數字之一,瑪麗將是他的女兒,但她也是誰承擔他。
第三個解釋是一個由Condivi建議通過後不久,上面引述的:簡單地說「這樣的新鮮度和血氣方剛的青年,除了保持自然的手段,協助天災」。[ 需要的引證 ]
然而,另一個博覽會觀眾認為實際上是尋找抱著嬰兒耶穌,瑪利亞的形象。瑪麗的年輕的外觀顯然是寧靜的面部表情,加上手臂的位置可能表明,她看到她的孩子,而觀眾看到的圖像的未來[ 引用 ]
最後,一個現代的解釋表明,規模較小基督有助於說明他的軟弱,而在他的死亡狀態,不再是生活,他現在出現在他母親的腿上小[ 引證需要 ]
雕塑在解釋其名稱,可能會追本溯源:「值班的孩子欠他們的父母,稱為pietas,由羅馬人相關責任人欠他們的神「(詹姆斯·傑弗斯,希臘羅馬世界:探索新舊約時代背景早期基督教,唐納斯格韋,伊利諾伊州兩大出版社,1999年)。
先決
遺憾
雖然瑪麗悲傷的過死的基督在佛羅倫薩藝術畫描繪的是一個先例,主題似乎已經小說義大利雕塑。然而,有pietàs在北方藝術雕刻的傳統,特別是在德國,波蘭和紅衣主教的祖國法國。此外,教會的聖多米尼克在博洛尼亞有一個德國雕刻的聖母憐子圖。這導致一些人認為,捐贈者有這些造像記當工作被委託。
完成後的歷史
整個過程花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本聖母憐子圖「的第一家,南耳堂的聖彼得紅衣主教選擇他的陪葬教堂附近的羅馬陵墓聖誕老人彼得羅妮拉的教堂。以後被拆毀教堂布拉曼特在他的大殿重建。[ 3 ]據瓦薩里,在安裝後不久,他的米開朗基羅聖母憐子偷聽(或詢問遊客的雕塑家)有人句話,這是工作的另一名雕刻家,克里斯托弗·索拉里,於是米開朗基羅雕塑簽署。米開朗基羅雕刻MICHAELA [N ] 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 [美國] FACIEBA [T] )(米開朗基羅,佛羅倫薩,窗扇跑過瑪麗的胸部。簽名遙相呼應所使用的古希臘藝術家,阿佩萊斯和Polykleitos。這是唯一的工作,他曾經簽署。瓦薩里,米開朗基羅後來很後悔的自豪感和他的爆發,發誓從未簽署另一份工作,他的手還報告軼事。[ 4 ] [ 5 ]
在隨後的幾年中持續的聖母憐子圖的傷害。瑪麗的左手的四個手指,打破在移動過程中,於1736年恢復由Giuseppe Lirioni的,學者劃分,是否恢復了自由,使手勢'修辭'。最實質性的損害發生在5月21,1972年(五旬周日)當一個精神錯亂的地質學家命名的Laszlo Toth的走到進入教堂和攻擊的雕塑與地質學家的錘子,同時高喊「我是耶穌基督。」 [ 6 ]圍觀了許多件大理石飛走。後來,一些作品被退回,但許多人,包括瑪麗的鼻子,這必須從塊切出她的背部重建的。
副本和波茲南
襲擊事件發生後,工作精心修復,並返回,只是右邊的入口,其在聖彼得之間的聖門和壇的聖塞巴斯蒂安,現在受防彈有機玻璃面板。
雕塑被運到紐約在1964年才能成為梵蒂岡館在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在那裡它被觀看了數以百萬計的正選賽。副本被運往事先確保雕像可以傳送而不被破壞。這個副本是在聖 若瑟修院,伍迪,在揚克斯。
⑸ 這照片上的人叫什麼名字
曼努埃爾 魯伊·科斯塔(Manuel Cesar Rui Costa )
國籍:葡萄牙
位置:中場
生日:1972年03月29日
身高:180公分
體重:74公斤
職業生涯:
1986-1990年 本菲卡青年隊
1991-1994年 本菲卡
1994-2001年 佛羅倫薩
2001-2006年 AC米蘭
2006-2008年 本菲卡
現從事工作:本菲卡俱樂部經理
[編輯本段]★序★
如果說巴喬是一種憂郁美,巴蒂是一種激情美,那麼,魯伊在我們記憶根子里屬於的是古典美! 幽雅的步伐,美妙的閱讀比賽,還有,華麗的那一腳傳球.而且,還有球襪永遠只穿到護腿板中間.這似乎成了一種標志,屬於古典美的一種標志.而一頭不長不短的曲發,也像散發出一位古典葡萄牙人或是法國人身子里的浪漫氣息.而魯伊科斯塔,作為一名足球運動員,他用雙腿演繹的何嘗不是華麗樂章,絢麗舞步. 每一次起腳。每一個落點,都詮釋著優雅的內涵。
如果把齊達內比是一代狂放宗師的話,那科斯塔無疑就是一位總在尋覓最佳句子的詩人
坦率說,你真的很難地為魯伊定位出他這許多年來綠茵生涯的價值,就在你為他的一個個致命而准確的傳球嘆為觀止時,在你為他每一次美倫美奐的綠茵獨舞擊節叫好之際.你也許會驚訝的發現,這樣一個經年一遇的足球天才竟然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沒有獲得任何個人榮譽,如果我們非要給其加點個人榮譽的話,也許只有2000年時,魯伊在葡萄牙足球先生評選中以微弱劣勢敗給菲戈名列第二位,這,不知是否算得上魯伊多年職業生涯的的唯一個人榮譽.
與其他個性十足的球星相比,他只是神色淡淡地咀嚼著口香糖,閑庭信步一般飄悠於綠茵場上。魯伊·科斯塔的跑動是一種絕佳的韻律,如騰躍草原上小鹿的協調與輕捷。他不像國家隊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隊友菲戈那樣喜歡和對手閃電般的賽跑,也不像巴西人德尼爾森誇張輕浮的「剪刀腳」。他的時空感掌握得出神入化,在細微的擺動中,利用對手剎那間的錯愕飄然而過。他從不奢侈地不斷過人,惟一醞釀的是在風雲稍變中窺測殺機、致命一送。在任何地方,他都是球隊強壯的心臟。曾幾何時,葡萄牙人早就是佛羅倫薩的中場大腦,完成BATIGOAL的,當然是巴蒂斯圖塔,創造BATIGOAL的,是魯伊·科斯塔! !!!!當阿根廷人用勢大力沉的射門包攬了全部的贊譽和勛章時,科斯塔會微笑著上前擁抱他,像簇擁著鮮花的一片綠葉。這種微笑是一種耕耘者寬慰欣然的愉悅,彷彿辛勞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化為果實的瓊漿。科斯塔像一個幕後謀略家,看著自己的妙想奇思成為豐沛的勝利。他是一個天才的劇作者,他的靈感迸發激活了台前明星的潛能———不論是巴蒂是戈麥斯抑或是現在的舍甫琴科、因扎吉。
[編輯本段]★成名里斯本★
魯伊·科斯塔1972年出生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乙級的法菲俱樂部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9歲那年,葡萄牙足壇名宿尤西比奧慧眼識珠,將自己心目中的希望之星帶到了本菲卡青年隊,少年魯伊的足球生涯就此開始.19歲那年,科斯塔已經成為葡萄牙家喻戶曉的一名球星.他帶領葡萄牙青年隊在1991年於本土舉行的里斯本世青賽上一舉奪魁,並在數萬家鄉球迷面前打入決賽關鍵點球。 1991年6月30日,魯伊·科斯塔和後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菲戈、拜亞、若熱·科斯塔、沙維爾等隊友一起,在昨天的這座光明球場——當地人習慣叫盧斯球場、改建前叫里斯本本菲卡球場——捧起了世界20歲以下青年隊冠軍獎杯。決賽對巴西隊,科斯塔打進一個點球,球隊奪冠,他居功至偉。此後這批青年軍成為了葡萄牙國家隊的中流砥柱,也因此被稱為「黃金一代」。憑借在世青賽的出色表現,魯伊·科斯塔得以加盟了葡萄牙三強之一的本菲卡,並隨隊獲得1993年葡萄牙杯和1994年葡超聯賽冠軍。光明球場是魯伊·科斯塔夢開始的地方。
[編輯本段]★唯美紫百合★
1994年,在獲得一個葡萄牙杯賽冠軍和聯賽冠軍後,魯伊開始憧憬自己的未來,他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展現自己的才華,至於路在何方,當然是已經歷練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小世界盃的義大利甲級聯賽.幾經權衡之後,魯伊選擇了紫百合佛羅倫薩隊,理由很簡單,這里的球風具有著和他驚人相似的古典浪漫氣息.在這里.他遇到了一個被稱為戰神的同樣偉大的球員,兩個人聯手,在佛羅倫薩締造了一段偉大的友誼,並讓剛剛重生的紫百合怒放著向巔峰無限接近。
那是一個多麼振奮人心的時代,在遙遠的亞平寧的綠茵場上,足球與紫色的佛羅倫薩隊服一起火焰般騰空而起,交織著纏繞著升向世界的頂端,發出耀眼的光芒!
可是,幸運之神並沒有一直眷戀著佛羅倫薩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如同《雙城記》中一段開場白:「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
為了一生追求的意甲冠軍,巴蒂轉投了羅馬。對於這樣一個為了佛羅倫薩幾乎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的英雄,對於這樣一個在意甲拼搏了多年卻始終無法染指意甲冠軍的球星,縱使有無數的個人榮譽也顯得那麼蒼白,他只不過是想用最後一點時間去還自己一個夢而已。只是,不一定人人都是這么想的,當看見佛羅倫薩城中那座曾經被人們無數次膜拜的巴蒂雕塑被摧毀時,我的心碎了,你的心碎了,佛羅倫薩人的心也碎了。
對於佛羅倫薩來說那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因為隨後他們便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全世界人都目睹了那個瞬間,悲痛萬分的佛羅倫薩人用盡一切力量來挽救心愛的球隊,球迷甚至准備集資買下自己的球隊。只是,一切似乎都無濟於事,一切都來得太晚了,而你只能默默地注視這一切,默默地等待著那未知的將來。原來有時候英雄也是很悲哀的,原來英雄只是用來錦上添花的,他們並沒有辦法挽救自己的球隊。 誰都知道巴蒂和魯伊是佛兩面不倒的旗幟,而現在,當一面旗幟黯然消失時,為了不讓紫百合的球迷過度悲傷,魯伊選擇了留守.他默默戴上了巴蒂留下的象徵責任於榮譽的紫百合軍團隊長袖標,用一己之軀挽救著搖曳中的紫百合.然而,讓大勢已去之時,魯伊一個人終無回天之力,就在巴蒂離去的第二個年頭,為了避免俱樂部破產,他被迫轉會去了米蘭,相信淚灑米蘭機場的那一幕曾經令很多球迷動容.科斯塔對紫百合的真摯情誼日月可鑒.!
七年時間,魯伊為佛羅倫薩出場215次,貢獻了38粒進球和那無法數清次數的助攻。在這里,讓他達到了職業生涯的頂峰,魯伊在佛羅倫薩度過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黃金歲月。
[編輯本段]★似水聖西羅★
在米蘭,科斯塔終於站在了世界足球之顛,接下來的02--03賽季,可以說是魯伊職業生涯的頂峰,在人們猜測魯伊和里瓦爾多誰會是新的組織者的時候,安切洛蒂做出了他執教生涯中最漂亮一次變化.由於舍瓦的受傷,人們驚喜的發現米蘭的"四個十號"同時出場了.里瓦隱蔽在因扎吉身後充當二前鋒;西多夫變身為左前衛;皮爾洛被改造成後腰;魯伊則成為進攻的組織者.這個賽季里一次次的新傷舊痛絲毫熄滅不了因扎吉火一般的激情和勇氣,一步步地從中心向邊緣滑落也絲毫改變不了魯伊科斯塔水一樣的冷靜和堅韌。當如火般激情四射的因扎吉遭遇水一般的含蘊十足的魯伊科斯塔時,紅黑軍團所展示出的攻擊力無疑是巨大的。從技戰術的角度,因扎吉不知疲倦的奔跑和魯伊科斯塔輕緩細密的游移,因扎吉飄忽無常的跑動和魯伊科斯塔妙到巔毫的傳球,因扎吉一泄千里般的絕地沖擊和魯伊科斯塔優雅自如的閑庭信步。一個以搶點而聞名的殺手,一個以妙傳為已任的大師,因扎吉和魯伊科斯塔的組合讓我們體會到了什麼叫優勢互補,什麼叫相得益彰,什麼才是雙劍合璧! 其中的經典戰役就是憑借魯伊的四次助攻和因扎吉的"帽子戲法"客場橫掃拉科魯尼亞.他在前腰位置的夢幻表演,難以置信的4次助攻,實現了AC米蘭隊的4個進球,連拉科球迷都為他嘆服鼓掌;
同樣在那個賽季的冠軍杯,AC米蘭1:0戰勝皇馬,他在比賽第40分鍾一腳驚世駭俗的★●60米的短傳●★撕破皇馬的防守,助攻舍甫琴科打進了全場惟一進球嗎? 但魯伊終於在自己三十一歲的時候站在了"歐洲之巔",盡管他早已具備這個能力. 03--04賽季,米蘭終於拿到了聯賽冠軍,但這時的魯伊卻已不是主角.他可以在競爭中擊敗與他同齡的前"世界足球先生"里瓦爾多,卻無法追趕年輕且富有朝氣的卡卡.盡管他可以在對佩魯甲的比賽中中途上場,打進那個讓"蜘蛛人"卡拉奇目瞪口呆的任意球;盡管他可以在對切沃的比賽中臨危授命,在0-2落後的最後時刻替補登場,右路一記精妙的弧線球幫助舍甫琴科破門得分。但更多的時候他是在場下看著卡卡的表演,在訓練場上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教給這位"追風少年".接下來的兩個賽季,卡卡逐漸成為米蘭新的進攻旗幟,但魯伊不服命運的坎坷!不服安胖子的視而不見!魯伊就是魯伊!魯伊是藝術的象徵!是米蘭的10號! 所以,在"聖誕樹"下上場的魯伊從不讓人失望,但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魯伊正在一步步退出米蘭的舞台.
一個義大利聯賽冠軍,一個義大利杯賽冠軍,一個歐洲冠軍杯冠軍,一個歐洲超級杯冠軍,魯伊結束了自己的紅黑生涯,.留下了一次次精採的演出在今後的一段時間仍被人們銘記於心;而他留給米蘭的五十四次助攻的紀錄,同樣也會在一段時間內塵封.
[編輯本段]★夢回本菲卡★
在與AC米蘭解約之後,魯伊-科斯塔回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所有人都會銘記住兩個日子:5月25日和8月22日。前一個日子,魯伊-科斯塔正式離開AC米蘭加盟本菲卡;而8月22日則是魯伊-科斯塔在重新回到本菲卡之後打入首粒進球的日子。
[編輯本段]★黃金一代★
1993年3月31日,葡萄牙國家隊在小城貝爾納迎戰美國世界盃的預選賽對手瑞士隊,當時,黃金一代中很多人都已經順利入選國家隊,本菲卡俱樂部的青年才俊魯伊·科斯塔只能算是一個「後進分子」,人生中第一場國家隊比賽不算圓滿,1比1,結局也不算太壞。只是葡萄牙最終沒有去成美國,魯伊·科斯塔在世界面前再次閃光的時間又往後推了兩年。
1993年6月19日,在貝薩,同樣是美國世界盃的預選賽,葡萄牙人屠戮了地中海小國馬爾他隊,大家都上去「捅刀子」的時候,外表善良的科斯塔也沒有客氣,比賽的第9分鍾,他打進了本場比賽全隊第二球,也是個人職業生涯在國家隊的第一球。
1995年11月15日,又是在光明球場,這個命里註定是科斯塔發光發亮的地方,作為1996年英格蘭歐錦賽預選賽決定生死的關鍵戰役,葡萄牙隊主場剿滅愛爾蘭,比分是3比0,很多資深的葡萄牙球迷會清晰地向提起這段歲月的人描述:那是個大雨之夜,在魯伊·科斯塔的率領下,葡萄牙隊的表演幾乎貫穿全場。天下著大雨,在當時的愛爾蘭隊門將阿蘭·基利看來,這雨其實是科斯塔一人造成的:他一個人就進了三球,上演了帽子戲法。黃金一代全面走向成熟標志著葡萄牙足球度過青黃不接的陣痛期,重新回到歐洲頂級球隊行列中。在這個過程中,魯伊·科斯塔把握和完成了個人的歷史使命——一直作為中場指揮官,引領著球隊崛起的方向。
2004年6月24日,光明球場,葡萄牙與英格蘭四分之一決戰的第109分鍾,魯伊·科斯塔在禁區前起右腳抽射,皮球以一種極富力量感的方式進門——撞橫梁、彈進網窩。只可惜這是一個不幸「流產」的銀球。否則,科斯塔在國家隊的最後一個進球將被賦予更濃的歷史意義。
2004年7月4日,在光明球場,在歐錦賽決賽上,在自己父母結婚33周年的紀念日上,在葡萄牙足球創造歷史的時刻,揮手告別,這是一個從沒有說過期待完美的人所能得到的最完美結局。
[編輯本段]★優雅的人品★
溫暖如冬陽,無私到偉大
他是世界足壇最出色的球員
� ——AC米蘭前鋒安德烈·舍甫琴科�
在魯伊身上找不到緋聞,找不到不和諧。不論是在紫百合,還是AC米蘭,就算他為新主對陣老東家,都有球迷前去接機。未曾給過他噓聲,相反歡呼甚至超過對自家球員,這便是RUI的魅力。
1997年9月6日,德國柏林,魯伊·科斯塔領受個人職業生涯中唯一的紅牌——不是因為向對手飛鏟、不是因為對觀眾豎中指,更不是在一個裁判和電視機都看不到的角落朝誰臉上吐口水,這些常規的「染紅」方式都不適合這個優雅的葡萄牙人。當時葡萄牙隊1比0領先,在75分鍾時,主教練想把筋疲力盡的科斯塔換下,讓速度和體力更好的塞爾吉奧·孔塞桑去對付德國人,就在換人時,法國籍的主裁判馬克·巴塔在經過仔細測算科斯塔走下場的速度後,得出了「這個葡萄牙人在拖延比賽時間」的結論,並對他出示第二張黃牌。
一個天才中場,一個為藝術而生的中場,一個凝眸,微笑,旋轉,瀟灑而又飄逸的中場,一個在不經意間,他已經輕易躲過了對手一次一次的瘋狂的逼槍與圍追的中場,一個隨心所欲,收發自如,舉重若輕,無所不能的中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同伴在綠茵場縱橫馳騁.這樣的逆境,恐非等閑的艱難險阻所能比擬。他卻淡然處之,無論是替補席上,還是綠茵場上,他的神情永遠平和從容。在有限的上場機會里,他依然是藝術足球、唯美足球的化身。時間總能成為悲劇的製造者,在殘酷的時間面前,青絲變成白雪,少年也將老去。十年魂夢,風雲天涯。
他將足球升華為藝術,他是上帝寵愛的舞者。遺憾的是,優雅的藝術足球正在變得越來越稀少。古典境界的足球,現實存在的生存空間並不廣闊,它依然是一種理想,是一種不世出的自我表達。幸運畢竟只是浪漫的偶然,正所謂驢飲非品,古典也不可能量販。無論時光如何流逝,他們為足球歷史留下的經典,為所有球迷製造的歡樂,都不會被我們遺忘……他默默地佇立在高樓上眺望遠方,時辰已近黃昏,風柔柔吹過,誰能理解這時離愁的情緒?魯伊科斯塔的足球生涯也已經到了黃昏之時,但無論你走到哪裡,你對藝術的那份執著,永遠牽引著我們。。。。。。。
[編輯本段]Piango, piango come un bambino
Piango, piango come un bambino,像一個孩子一樣哭泣,哭泣!18年後,我終於要離開心愛的足球場了。除了悲傷,更多的是歡喜和榮耀之情,作為世界最佳球隊的一員,看到你們沒有忘記我,這讓我像孩子一樣高興。我看了信,留下了激動而驕傲的眼淚。所有的人今晚都會和我在一起,我從心底里感謝你們。 ----------------魯伊的信
2008年的5月12日,魯伊宣布正式退役。在2008賽季最後一戰中,本菲卡3-0大勝塞巴圖爾隊,身披10號球衣的魯伊-科斯塔在本場比賽中表現出色。90分鍾過得很快,其實看似漫長的18年職業生涯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鮮花、掌聲、喝彩,一些球迷走入場中,向魯伊-科斯塔送上了紀念品、圍巾、鮮花,在球迷們的歡呼聲中,魯伊向了看台,開始與熱愛他的球迷們擁抱,此時,這位36歲的足壇老將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了,當然,這是幸福的眼淚,「在我的球迷們的歡呼聲中退役,戴著驕傲退役,我現在感到非常的幸福,」魯伊說道,「退役令我感慨,但是我為我的職業生涯感到驕傲」…… 其實這是他早就做出的決定,本菲卡是他最後歸宿,盡管走時他帶著蒼老的的容顏,但這顯然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的光芒已經照遍了這個世界,在無數球迷心中,無論魯伊耀如太陽,或是暗如燭火,所有人都會記得這為綠茵場上的一位大師,他的優雅和感動,依然同在!他的光輝早已烙在每個人的心中,直到永遠!!
記憶總是那麼的美好與簡短,魯伊科斯塔,當愛從往事成了永恆,10號從未被封存,屬於Rui的10號被定格的是那份過往的歲月同榮譽,在很多年以後,拾起那件被記憶再度勾起的10號,心裡的牽掛也將一絲不變,只因在微醺歲月里,能有幸生在能看著魯伊科斯塔踢球的年代.這是作為魯伊球迷的我們所高興,所覺得珍惜一生的 ~
[編輯本段]此後,江湖再無古典大師
綠茵場的舞者走了,藝術的指揮棒也被帶走了,足球世界中最後一扇透著純潔照耀四方的光的窗,也被無情的關上了,從此足球將徹底飛離他最原始的碼頭,而最終飛向功利的彼岸。FOOTBALL GAME,永別了~
姓名:瑪麗亞·尤里耶夫娜·莎拉波娃(Мария Юриевна Шарапова)
粵語名:舒拉寶娃
昵稱:Маша ,瑪莎,莎娃。
國籍:俄羅斯
出生地:尼雅干(俄羅斯西伯利亞)
居住地:布拉登頓(美國佛羅里達)、曼哈頓(美國紐約)
家人:父親尤里·沙拉波夫(Юрий Шарапов),母親伊蓮娜(Елена)
生日:1987年4月19日(復活節)
身高:6英尺2英寸(1.88米)
體重:130磅(59公斤)
愛好:讀書、跳舞、集郵
握拍:右手握拍,雙手反拍
贊助商:Nike
球鞋:Nike Air Zoom Mystify II
球拍:Prince O3 speedport
教練:父親Yuri,Michael Joyce
轉入職業時間:2001年
單打最高排名:1(2005年8月22日)
雙打最高排名:41(2004年1月14日)
單打冠軍頭銜:20 (3個大滿貫)
雙打冠軍頭銜:3
[編輯本段]早年經歷
「I hope my example helps other teens believe they can accomplish things they never thought possible」
——Maria Sharapova
莎拉波娃早年的成長經歷是一個關於勇氣、犧牲和奮斗的勵志故事。1986年7月,俄國建築工人尤里•莎拉波夫為了躲避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污染,帶著懷孕的妻子葉蓮娜離開家鄉高梅爾,遷移到西伯利亞的小城尼雅干。 第二年的4月19日,他們的女兒出生在那裡,取名瑪麗亞•尤里耶夫娜•莎拉波娃。兩年後,全家搬到了黑海邊的索契,卡費爾尼科夫的家鄉。在那裡,4歲的Maria第一次拿起了球拍——一個削短了的舊球拍。從那時起,她每天和爸爸走上30分鍾的路,到一個廢棄的公園里,對著一面破牆打球。她喜歡打球,而且打得不錯。1993年,尤里帶Maria到莫斯科參加一個網球訓練營,網壇的傳奇人物納芙拉蒂諾娃在那裡偶然看到了Maria的擊球,立刻發現她天賦過人,她建議尤里帶女兒到美國接受專業訓練。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尤里和葉蓮娜決定,為了Maria的前途,全家遷往美國。1995年3月,尤里和Maria來到邁阿密,葉蓮娜沒得到簽證,留在俄國。父女倆還不會說英語,兜里只有七百塊錢。著名的尼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拒絕了Maria的申請,理由是年紀太小。尤里沒有放棄,一邊打零工掙錢,一邊繼續帶著Maria訓練。半年後,Maria終於成為尼克網校的學生,學費就是尤里的工資。在網校住宿的幾個月里,Maria只有周末才能見到爸爸,平時要不斷忍受比她大得多的孩子們的嘲笑和捉弄,這段經歷令她記憶深刻,也堅定了她成功的決心。96年6月,葉蓮娜終於獲得簽證來到美國,一家人團聚了,Maria也搬出網校和家人同住。2000年11月,在網校5年的艱苦訓練後,Maria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獎杯:Eddie Herr冠軍賽少年組冠軍。一個未來的球後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編輯本段]職業生涯
2001-2002年
2001年4月29日,Maria參加了第一項職業賽事:ITF的Saratosa站,首戰告負。01年只有這一場比賽。2002年,她開始進入WTA級別的賽事,在印地安維爾斯站闖入第二輪,日本公開賽止步第一輪。獲得了三個ITF巡迴賽的冠軍。值得一提的是,Maria在這一年澳網和溫網的少年組比賽中都獲得了亞軍。02年全年戰績是28勝5負。
2003年
Maria在03年繼續取得穩定的進步。10月,她在日本公開賽上拿到了第一個WTA巡迴賽冠軍。在決賽第三盤的搶七中,她一度以2-5落後,但接下來連得五分,力克對手Kapros,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寫下了新的篇章。11月的魁北克站,Maria拿到了第二個WTA冠軍。除此之外還有一個ITF巡迴賽冠軍,兩個雙打冠軍(都與塔納蘇甘搭檔)。四大滿貫中溫網成績最好,打到了第四輪。
這一年,Maria開始戰勝一些排名前20位的選手:伯明翰精英賽擊敗第15位的德門蒂耶娃,溫網打敗了第12位的多克奇。她的排名在6月16日進入了前100,9月22日進入前50名。全年戰績38勝13負。
2004年
Maria的事業在0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她獲得了大滿貫。澳網和法網,她分別打到第三輪和八強。這一年的溫網是她第7次參加大滿貫,身份是13號種子。1/4決賽,Maria5-7,7-5,6-1逆轉淘汰日本名將杉杉愛。半決賽2-6,7-6(5),6-1逆轉淘汰達文波特。決賽6-1,6-4完勝衛冕冠軍小威。獲勝後,Maria倒地掩面而泣、與父親相擁還有用手機給母親報喜的場景成為全英俱樂部經典的一幕。她成為97年16歲的辛吉斯之後最年輕的溫網冠軍,也是大滿貫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之一(僅次於塞萊斯、奧斯汀和辛吉斯)。此後在美網她止步第三輪。Maria這一年還贏得其他4站冠軍:伯明翰、首爾、東京、年終總決賽,都是在下半個賽季。總決賽最後的對手還是小威,Maria4-6,6-2,6-4再次上演逆轉,在第三盤中她曾一度0-4落後。另外,與基里連科合作在伯明翰贏得第3個雙打冠軍。
Maria在04年多次戰勝TOP10選手,排名也一路飆升。4月5日進入前20,7月4日溫網奪冠後進入前10,11月14日總決賽奪冠後進入前5。全年戰績55勝15負,冠軍數量5個(僅次於達文波特的7個)。獎金數額250萬,位居女子球員之首。
2005年
Maria在05年表現相當穩定,在所有參加的賽事中都至少打到了八強。四項大滿貫,她都輸給了最後的冠軍:澳網半決賽,錯過3個賽點後輸給小威;法網1/4決賽輸給復出的海寧;溫網半決賽不敵大威;美網半決賽盡管挽救5個賽點,還是被克里斯特爾斯淘汰。在東京、多哈、伯明翰三站奪冠。
這一年對Maria而言最值得紀念的事情是,她登上了世界排名第一。她的年初排名是第4,2月東京奪冠後升到第3,4月11日升到第2。8月22日,Maria成為WTA有史以來第15位世界第一,她是俄羅斯女球員中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人。05年在第一位總共停留7周。全年戰績53勝12負,其中溫網結束前的成績是41勝7負,溫網後由於受到傷病困擾,只取得12勝5負。
2006年
2006上半年,Maria仍然保持了不錯的勢頭。她在澳網進入半決賽,輸給了海寧。在3月開始的北美背靠背兩站比賽中,Maria表現優異,她在印地安維爾斯戰勝德門蒂耶娃奪冠,隨後在邁阿密站的決賽中惜敗於庫茲涅佐娃。不過,接下來法網第四輪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不敵薩芬娜,溫網半決賽負於巔峰狀態的毛瑞斯莫,都沒達到預期的目標。後半個賽季Maria狀態驚人,她先是拿下聖迭戈站的冠軍,又在美網連克兩大高手後加冕:半決賽6-0,4-6,6-0大勝排名第一的毛瑞斯莫,決賽兩個6-4擊敗排名第二的海寧。這是Maria的第二個大滿貫。她把狀態一直保持到賽季末,連拿蘇黎世和林茨兩站冠軍,在年終賽半決賽負於海寧之前,取得了19連勝的佳績。
全年的戰績是59勝9負,僅次於海寧的60勝8負。取得5個冠軍。排名從年初的第4一路上升到第2,但由於總決賽輸給海寧,沒能坐上年終第一。
2007年
07年是Maria事業的一個低谷。肩傷整整困擾了她一年,導致發球質量下降,進攻失去利器。年初,她一路殺進澳網決賽,卻以1-6,2-6的懸殊比分輸給了小威。法網有所突破,闖進半決賽,但又大比分輸給伊萬諾維奇。溫網第四輪再度不敵大威。美網之前,Maria狀態有所回升,在聖迭戈衛冕。不過慘痛的失敗接踵而至:美網第3輪,她敗給了波蘭小將拉德萬斯卡,早早出局。由於整年只獲得一項冠軍,下半年因傷退出多項比賽, Maria險些失去參加年終總決賽的資格,最終因為大威臨時決定退賽,她才有機會作為替補飛赴馬德里。然而,總決賽上Maria面貌煥然一新,她小組賽三戰全勝,半決賽淘汰查克維塔澤,決賽與如日中天的海寧激戰3小時24分鍾後惜敗—這是WTA07年最精彩的比賽。出色的表現讓人們對她的08賽季再次充滿期待。
排名方面,澳網後一度上升到第一,保持了3周,此後逐漸下滑,有兩周時間降到第6,年終總決賽後回到第5。全年戰績40勝11負。
2008年
08年澳網,Maria僅以5號種子的身份出戰,而且遇上了險惡的簽表。她第二輪淘汰達文波特,第四輪淘汰德門蒂耶娃,與頭號種子海寧在1/4決賽重逢。她以6-4,6-0的比分終結了對手的32連勝。半決賽,6-3,6-1勝揚科維奇,決賽7-5,6-3勝伊萬諾維奇,拿下職業生涯的第3個大滿貫。面對多位高手的攔截,Maria七場比賽一盤不失,3次零封對手,勢不可擋,摘取了含金量極高的一個大滿貫桂冠。接下來兩個月,她把連勝紀錄擴大到18場(其中包括首次為俄羅斯出戰聯合會杯,以及多哈站的奪冠。4月,Maria在愛美麗島贏得自己第一個土場賽冠軍。),在Indian Wells被同胞庫茲涅佐娃終結。賽季中段,她的狀態有所下降,羅馬站三場比賽均遭遇苦戰,法網第4輪拿到賽點的情況下被老對手薩芬娜逆轉,然後在溫網第二輪爆冷輸給同胞庫德里亞澤娃。8月初在蒙特利爾站,Maria肩傷復發,不得不退出北京奧運會和美網。9月宣布因傷退出全年所有比賽。
排名方面,5月19號重新登頂世界第一,後半個賽季因為退出,排名持續下降,年終排在第9。全年戰績32勝4負,勝率高於以往各年。獲得3個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