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樣過年會更有「年味兒」
離家好多年,一年回家次數也不多,春節就更顯得彌足珍貴。雖然有一些東西跟以前不一樣了,但我家裡依然很有年味兒,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家是怎麼過的。我家是蘇北城市,春節一直遵循著幾乎萬年不變的時間表,以及一些總會出現的春節食物,這也算是一種過年的儀式感吧。
年二十九之前:備年貨,給親戚拜年,剪好頭發,因為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是不能理發了。除了飯桌上的,每年姑姑們都會給各家添置春節零食——老八樣(蜜三刀,羊角蜜,麻片,條酥,江米條,金錢餅,花生糖,山楂糕)+炸麻葉子+炸丸子+小兒酥糖。
② 古代時春節有哪些風雅的習俗
「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皆服青幘」,古人相信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屆時天地邊都是一片翠色,故此當時的朝廷中人為了和天地聯系起來,也將身穿青衣作為一種儀式。並且在其他的季節也有不同顏色的服飾,像是立夏的紅衣、立秋的白衣和立冬的黑衣等等。
楚辭有言: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古時候的人對酒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故此在守歲的時候他們也要喝酒,這種酒被稱為是「屠蘇」,和現在的葯酒有些相似。有道是「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大文學家蘇轍如是而言。喝酒時從年歲最小的開始,一直到最年長的那位,寓意著年輕人又年長了一歲,而老人則又是延壽了一年。
還有就是裝飾了,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彩」就是五色綢緞的意思,而「燕」則被認為是春天最有活力的鳥兒,有道是春風臨、玄鳥至,所以製作這樣的頭飾也是為了迎接春日的到來。採花也是一種儀式,不過那時候盛開的花朵並不是很多,所以這樣的習俗只有貴族才有,民間的話酒多是用彩紙剪出花朵的樣子,並且還是紙張盛行之後才有的。
③ 俗語:「好漢不掙臘月錢,好漢不掙六月錢」,為啥這樣說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老一輩人說的「好漢不掙臘月錢,好漢不掙六月錢」,就很有一個時代的特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所說的情況吧。
好漢不掙臘月錢這句話是有特定背景的,在那個人們靠種地為生的年代,到了臘月,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萬物歸藏,農民們辛辛苦苦一年,就靠著冬天這段時間休養生息,再者就是天寒地凍的,不過做什麼活都是很艱苦的條件,所以人們不會在六月的時候掙錢。並且就算是出去打工,在臘月的時候很多的商業也都歇業了,工廠都要在元旦前趕工完成,到臘月的時候也放假了,不是你願不願意打工掙錢的問題,而是沒地兒掙錢。
小編有話說:凡事都有兩面,冬天天氣寒冷,人們不願意工作,又想回家過年,但是每年的臘月基本上都是所有行業最忙的時候,年終的盤點,結算都要再年前忙完,所以臘月不賺錢有點說不過去。接著我們再看六月,雖然高溫天氣讓人不舒服,但是也催生了高溫經濟,比如夏天的時候,炎熱的天氣也讓人們變得越來越「宅」,在家點外賣,出門要打車。
就連夏天的避暑旅遊活動也很受歡迎,冷飲、水果、空調電扇、涼席、防曬霜、遮陽傘、遮陽帽等夏季用品銷量大增,這些都讓很多人能夠賺一筆。所以怎麼能說「好漢不賺六月錢」呢?很多真正的「好漢」就是要趁機抓住這個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