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一版本的《伊豆之舞女》(見插圖)是吉永小百合版的還是山口百惠版的
是吉永小百合,川端康成和女主演(舞女)小百合的合影。這是1963年版的《伊豆舞女》,川端康成1972年自殺身亡,山口百惠主演的版本攝於1974年。
B. 《伊豆的舞女》男女主的愛情為什麼不能有結果
伊豆的舞女男女主人公只是萍水相逢,男主人公有學業,女主有工作。並且地位懸殊,所以沒有在一起。
《伊豆舞女》的結局,其實就是很多年輕人人生當中那段懵懂初戀的縮影。大學生對小舞娘的朦朧情感,到底是愛情還是單純的愛惜,也許連川端康成也說不清楚。
大學生和小舞娘,懵懂的初戀情感,彼此說不清道不明,結局也只有無疾而終。但正是這種真實的描寫,才更能走進讀者的心,引發讀者的共鳴。
內容梗概
《伊豆的舞女》描寫的是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郁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寫了從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後「我」和薰子的離別的過程。
C. 伊豆的舞女男女主人公為什麼沒有走到最後
伊豆的舞女男女主人公只是萍水相逢,男主人公有學業,女主有工作。並且地位懸殊,所以沒有在一起。
《伊豆的舞女》作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傑出的短篇小說。1926年1月至2月間由「文藝時代」發表。
《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凈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伊豆的舞女的劇情簡介:
即將就讀東京某高等學校的川島(三浦友和)趁開學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迴賣藝的歌舞伎藝人,因被其中一個梳著古代發髻、背著大鼓的嬌小玲瓏舞娘吸引,他決定與他們一起上路,路上,他得知該舞娘叫熏(山口百惠)。
川島不計歌舞伎藝人地位卑微,常邀請他們到他住的旅館玩耍,而在和熏有過單獨相處後,他更被其純潔無瑕的美震撼,陷入矛盾中,一面為自己難以抑制的沖動而苦惱,一面為她在表演時可能受到侮辱惴惴不安。熏在兩人的交往中,也漸漸生出真情。可是兩人也只能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伊豆的舞女
D.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 伊豆の踴子 (1974)
導演: 西河克己
編劇: 若杉光夫
主演: 三浦友和 / 山口百惠 / 中山仁 / 佐藤友美/ 石川さゆり / 浦辺粂子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1974-12-28(日本)
片長: 82分鍾
又名: 伊豆舞女 / The Izu Dancer
E. 《伊豆舞女》的6個版本
這6個版本的電影《伊豆的舞女》分別是:1933年版,田中絹代主演;1954年版,美空雲雀主演;1960年版,鱷淵晴子主演;1963年版,吉永小百合主演;1967年版,內藤洋子主演;1974年版,山口百惠主演。
F. 如何評價《伊豆的舞女》里的男主人公
年輕,無力改變她的命運.
清澀,不懂如何愛一個人.
可憐,始終無法抓緊愛人.
配角,女主角的陪襯,只是她不幸命運的敘述者
G. 日本片《伊豆的舞女》主演是誰
《伊豆的舞女》有兩個版本
原著:川端康成
1933年 黑白片 五所平之助導演 田中絹代 大日方傳
小林十九二主演
1974年 導演 西河克己 主演 山口百惠 三浦友和
H. 《伊豆舞女》的6個版本
1.《戀愛花開 伊豆舞娘》(1933年,松竹,五所平之助導演,田中絹代、大日方傳主演,黑白,默片),是第一部電影化作品。
2.《伊豆舞娘》(1954年,松竹,野村芳太郎導演,美空雲雀、石濱朗主演,黑白電影)
3.《伊豆舞娘》(1960年,松竹,川頭義郎導演,鱷淵晴子、津川雅彥主演,彩色電影)
4.《伊豆舞娘》(1963年,日活,西河克己導演,高橋英樹、吉永小百合主演,彩色電影)
5.《伊豆舞娘》(1967年,東寶,恩地日出夫導演,黒澤年男、內藤洋子主演,彩色電影)
6.《伊豆舞娘》(1974年,東寶,西河克己導演,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彩色電影)
電視劇∶
1.《伊豆舞娘》(1961年,NHK,山本勝、小林千登勢主演)
2.《伊豆舞娘》(1973年,KTV,栗田裕美(栗田ひろみ)、小林芳宏主演)
3.《伊豆舞娘》(1992年,TBS,小田茜、萩原聖人主演)
4.《伊豆舞娘》(1993年,TX,木村拓哉、早勢美里主演)
5.《早安少女組。新春愛的故事》1st story「伊豆舞娘」(2002年,TBS,後藤真希、小橋賢兒主演)
廣播劇∶《伊豆舞娘》(1991年,TBS,增田未亞、中村彰男主演)
電視動畫∶青春動畫全集《伊豆舞娘》(1986年,NTV,島本須美、神谷明配音)
舞台劇∶
《伊豆舞娘》(1957年,光本幸子主演)
《伊豆舞娘》(1969年,光本幸子、有田正治主演)
I. 伊豆的舞女的人物介紹
「我」與舞女「熏子」三次相遇,是在去下田的途中。最初,舞女給我的印象看上去約莫十七、八歲的光景,豐盈而漆黑的頭發,大發髻古雅而又奇特,鮮花般嬌美的面容,眼角處塗抹著古色的胭脂紅。很顯然,從舞女的頭發以及她裝扮成一幅妙齡女子的樣子,「我」將14歲的舞女誤認為十七、八歲。換句話說,舞女身上並未表現出年幼的特徵,相反卻透漏著成年人穩重成熟的一面:美麗善良、舉止文雅、恭順謙和。從文中部分細致的描寫中,不難看出,舞女的行為舉止的確讓人難以想像她還是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孩子,相反卻處處顯示著她成熟懂事、喜歡幫助別人的這種成年人應有的氣質。在這之後,隨著旅途的不斷接觸,看上去十七、八歲恭順溫良的「熏子」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羞澀、天真、清純、童心未泯。
舞女的身邊只有24歲的哥哥榮吉,卻再沒有其他的男性,所以,不知是由於不太接近男人而感到害羞還是因為是注意到「我」而感到害羞。漫漫的巡迴藝人生活四處飄零,無所依靠,所經受的艱辛也比常人要多得多,盡管如此,舞女仍保留著這種純朴的羞澀。漂泊的藝人生活經歷一點兒也沒有損傷舞女,也許正是這種生活經歷反而使她保留了單純、質朴的心。她有一種在一般女孩身上所沒有的那種未經世的性魅力,純潔無瑕。即使知道她只有14歲,仍被她吸引的是那份質朴、純真。看到童心未泯的「舞女」的身姿,「我」對舞女有了更新鮮的印象。另外,由於「我」是無意識之中知道舞女還是天真無邪的少女,所以,心中產生一種舞女的印象沒有破壞的安全感。進一步說,「舞女」的姿態,如下面描寫的一樣:
「我一開始朗讀,她就立即把臉湊過來,幾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認真,眼睛裡閃出光彩?全神貫注地凝望著我的額頭,一眨也不眨。」讓人感到她是一個比14歲更小的活潑可愛的小女孩。這一句強調描寫了舞女真正是清純如水、不知男女之情的少女。可是,「我」將回東京之時,舞女卻表現得與眾不同。
綜上所述,文雅、恭順、清純、活潑、可愛而又童心未泯的舞女「熏子」的人物像已躍然紙上。身份職業使她顯得低賤,可外表卻具有脫離塵世的純美,心靈沒有在骯臟的藝妓生活中被玷污,依然高尚美好。 小說中「我」平等待人的品質是鋪墊這場溫馨之旅的基石。一路走來,作為大學預科生的「我」接觸到的人形形色色,尤以社會下層人居多,但卻能始終保持謙和與關注的態度。正是這種品質,贏得巡迴藝人的信任與尊重,也是「我」能與他們相伴旅行的基礎。《伊豆的舞女》「自始至終都帶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小說以「山路變得彎彎曲曲」起筆,不禁讓人聯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艱難。加之此刻陣雨來襲,而此時「我」正獨自旅行來到伊豆則更給人以孤寂寥落之感。一股陰郁哀怨的基調由此而生。停留在山頂茶館的片刻,「我」見到了茶館老太婆的老伴——「他渾身青腫,活像個溺死的人」。這位老者由於長年患中風病,瀕於癱瘓,身旁的一些治療就診的書信和紙帶已堆積如山了。就是對待這樣一個在老太婆自己看來都是「有失體面的模樣」,「我」沒有厭惡嫌棄,言行之中卻充滿了關注。耐心地聽著老太婆的敘述,之後又留下一個五角錢的銀幣。在與老太婆這段簡短的會面中,「我」雖說話不多,但每句幾乎都充滿著對老頭子的同情與關切。在茶館與其道別時就「由衷」地說道,「老大爺,請多保重,天快變冷了」,而在老太婆執意多送「我」又一程時,第二次離別前,「我」對老太婆說的還是「老大爺一個人在家」,這其中盡管也包含著「我」想盡快擺脫老太婆去追舞女一行的托辭,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心中存有對老頭子的關切與愛心。老太婆稱呼「我」為「少爺」,並且老太婆作為一位長者卻要對「我」這個二十歲的高等學校學生使用敬語「您」,這些都體現出「我」與老太婆之間身份地位的差別。而「我」的言行舉止之中毫無不敬怠慢之意,這無疑都給二位老者以溫馨之感,以致在「我」同老頭道別時,盡管老頭子非常的吃力,他仍努力地轉動著他黃色的眼睛,微微地點點頭。而這段對於「我」能平等待人的品質的描述恰是為「我」與巡迴藝人之間交往做下鋪墊。
「我」對舞女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確實始於舞女的美貌,並因她的身份、職業產生過一時的邪念,但最終,舞女的纖塵不染、純真無邪和質朴善良凈化了「我」的心。作品中, 作者也是把初戀少女的純潔視作一種人生理想來渲染的。
文章結局部分寫道: 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這實際上是在悲哀中由於人們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理想境界。「我」感到一切都融為一體了,開始自然地接受別人的好意,也自然地去幫助弱小。原本孤僻、內向,拒絕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我」,心靈得到了徹底的凈化。但「我」對舞女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卻不得不在青春的遺憾與嘆息中走向哀婉的結局。青年學生感覺體驗到的環繞舞女的社會氣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兒根性」的心靈底色本來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涼的基調。
J. 主演過《伊豆的舞女》的兩個時代的男神,他們都是娛樂圈的典範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凈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碰巧的是,原來日本的兩個時代的男神都曾做過這部劇的男主角。日本1974年西河克己執導電影,男主角是70年代的男神三浦友和。日本1993年恩地日出夫執導的電視劇,男主角是21世紀的男神木村拓哉。
兩個時代的男神的婚姻都極為美滿,婚後幾乎零緋聞。
1980年28歲的三浦友和與一代女神山口百惠因戲生情,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後的山口百惠甘願退出演藝圈,全心全意做一個全職太太。三浦友和娶了山口百惠後,成為全民公敵的境地,人們不能原諒他將自己的「女神」拐進家庭,即便是百惠的決定,而媒體從早到晚盯著他,一定要找出他哪怕任何一點失誤、不檢點,好證明他配不上她,但三浦都一一克服了,才有世無爭了後來的幸福家庭,祝福。
2000年28歲的木村拓哉與和歌手工藤靜香(30歲)因共同的興趣——沖浪而結緣,兩人抵受住公眾的壓力,選擇婚姻。而工藤靜香到今時今日依然是全日本最討厭的女人。木村拓哉也受到所屬的事務所封鎖,當年即將上影的日劇《律政英雄》(HERO)也對木村的演出部分不作宣傳。但木村最終靠其演技與實力,將這部日劇刑事劇《HERO》成為民放日劇史上唯一一部每集收視率均超過30%的電視劇。木村拓哉與工藤靜香的婚姻一直十分穩定,而婚後工藤靜香就退出了娛樂圈,專心在家中相夫教子,雖然他們婚後的生活很低調,但是看得木村拓哉很愛太太。
可以說兩個時代的男神竟有如此相同之處:他們顏值都很高;他們都很早就成名,一直活躍在銀幕;他們都十分敬來愛業並獲獎無數;他們的太太都當時的一代女神;婚後的他們都是零緋聞,對太太十分專一,因此婚姻也非常美滿。這些相比起現在娛樂圈裡面的大部分的明星夫婦來說,都是比較難得的楷模,他們實屬娛樂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