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熱下寒是什麼原因,怎麼解決
上熱下寒體質者,雖然下焦寒涼,冬天怕冷,手足冰涼。但由於上焦虛火旺,往往吃些熱性的食品或補益性食品容易上火。如吃羊肉、辣椒後易起口腔潰瘍,或牙痛;有的面部或後背起粉刺或痤瘡。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這種體質者對如何調理一籌莫展。上熱下寒體質者調理有妙招,患者無需過度擔心。在生活中可以從中草葯、日常飲食、生活起居、運動等方面來改善。
中草葯
驅寒氣,疏肝解郁排三濁,健脾補腎培補氣血,然後引氣血下行,並配合十指梳頭法和熱水泡腳,讓氣血形成大循環。臨床上對這種體質的患者應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調病的同時會兼顧把體質也調過來,先把虛火引到下焦以斂上越的陽氣,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虛火。而不能用單純的寒冷葯物瀉火,否則會傷害身體的元陽。
日常飲食
要以平性食品為主,如麵食類:大米飯、饅頭;大米粥、南瓜粥、銀耳粥、八寶粥。蔬菜類:白菜、茄子、豆角、西紅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保證一日三餐吃熱、吃飽、吃好,勿過飽而傷害脾胃之氣。少食煎炸、燒烤食物,可改為水煮、清蒸等烹調方式。無論冬夏都應少食啤酒冷飲、生冷硬食物。
❷ 都說寒從腳起,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
“寒從腳起”只是一種結論性的說法,身體的寒氣是往下走的,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老寒腿”一類的病症。實際上這類說法,並不是特別完善。有時候光腳也有好處,很多火力旺的小夥子,往往是腳容易出汗。而身體不好的人,腳往往會先冷,這是身體原因所導致的。並不是說寒氣,來自於腳底。
這句話要看怎麼理解,若是單純的認為它是寒氣的來源,那就是沒有科學依據。若是正確的對這句話進行理解,本身並沒有任何錯誤。生活中的很多老話都是這樣,僅僅是對部分事情的總結,並不代表一定是起因。
❸ 上熱下寒證的介紹
上熱下寒證,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熱,熱證、寒證同時出現的一類的證候。亦即寒熱錯雜表現之一。出《靈樞·刺節真邪》。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上越之症,症見足脛寒冷,而面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泄瀉,又稱戴陽,為虛脫癥候之一。
❹ 上熱下寒,怎麼調理
上火下寒型,是最難治的一種體質。
中醫葯方:上火下寒,治宜上火 ,溫下寒,方選附子瀉心湯,大黃6 黃連9 黃苓6用開水沖,附子10水500ML開後煎半小時,攪勻後分二次服用。 但最好別瞎吃任何葯或者食物。 一般熱症也要分是頭火、肺熱、胃火、腸燥、腎熱 一般寒症也要分是肺寒、胃寒、腎寒 不同的葯物或食物療效不同,比如:薑糖水治療胃寒,治療寒涼引起的痛經,但治不了腎寒引起的四肢冰涼,紫菜能治療腸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琵琶止咳露只能之肺熱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❺ 從養生角度講上身熱,下身到腳都很冷,是何原因
上熱下寒證,泛指上部有熱、下部有寒,熱證、寒證同時出現的一類的證候。亦即寒熱錯雜表現之一。出《靈樞·刺節真邪》。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上越之症,症見足脛寒冷,而面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泄瀉,又稱戴陽,為虛脫癥候之一。
它是由於下焦的陰寒過盛,陰寒會「欺負」腎陽,使其在下焦受排擠而呆不下去,只能向上逃跑,這樣上焦就會出現假熱的症狀。這時的治療就不能再清上溫下了,而要溫下通陽,使上焦之陽返回本位,這種情況平時較為少見,只見於危重的病人。
本證為臨床常見的急、慢性證候,多出上焦有熱,中焦有寒,寒熱互阻,陰陽不升降失職發展而成。證屬寒熱錯雜、胃失和降、虛實互見之候。其病位雖在脾胃,往波及多個臟腑如腎、大小腸等,使病情復雜而加重。
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泄瀉、肢冷、脈沉遲。《靈樞·刺節真邪》:「上熱於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參見厥陰病條。
指腎陽虛,陰寒盛於下,火不歸原而虛陽上浮。
參見虛陽上浮條。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泄瀉、肢冷、脈沉遲。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
❻ 上熱下寒身體情況
上熱下寒出自《靈樞刺節真邪》:「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上越之症,症見足脛寒冷,而反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泄瀉,又稱戴陽,為虛脫癥候之一。
❼ 上熱下寒的中醫治療
一、正常人
1、根據中醫陰陽理論,人體正常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
2、根據中醫三焦理論, 健康 人的能量分布狀態:下焦最熱,中焦次之,上焦最涼。
二、上熱下寒的症狀
口舌生瘡、牙齦腫痛;下肢寒涼、怕冷,大便溏瀉。
三、上熱下寒的命名依據
上下方位法
四、中醫判斷上熱下寒
1、有的中醫歸納為:腰部以上不正常發熱,腰部以下過於寒涼。
2、有的中醫歸納為:頭臉太熱,腿腳太冷。
3、有的中醫從三焦理論解釋,認為是:上焦有熱,下焦有寒。
五、上熱下寒的直接病因:
1、久坐,下肢不運動;
2、臟腑功能失衡。
一、上熱下寒,屬於寒熱錯雜,歸於疑難雜症,比較難治 。
單純用熱葯,上焦更熱;單純用涼葯,下焦更冷。臨床常用:溫下清上法,實際上溫下清上法往往難以奏效。
二、上熱下寒的中醫病機一般分四種:
1、心火過旺(心有實火)為主,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次之。
2、心腎不交
3、病在中焦
4、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為主,心有虛火。
三、上熱下寒的中醫治則治法
1、心火過旺(心有實火)為主,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次之。
治法:先用各種瀉心湯去心火,待心火基本正常,然後溫補腎陽。
2、心腎不交
心腎不交的病證,又當進一步分辨其陰陽虛實。近人葉顯純《論交通心腎》一文,把心腎不交之證,分成「心火旺,腎陰虛」、「心火旺,腎陽虛」、「心氣虛,腎陽虛」、「心氣虛,腎陰虛」等4種類型,分別以「瀉心火,滋腎陰(如黃連阿膠湯)」、「瀉心火,助腎陽(如交泰丸)」、「益心氣,助腎陽」(如茯菟丸,《景岳全書》酸棗仁湯)」、「益心氣,養腎陰(如天王補心丹)」等4種不同的交通心腎法加以治療。
以上四種心腎不交,「心火旺,腎陽虛」,其典型症狀就是上熱下寒,治法:「瀉心火,助腎陽,交泰丸主之,也可使用烏梅丸。達到心腎相交,水火相濟。
3、病在中焦
中焦是連接上焦和下焦的通道,中焦功能不正常,上焦之熱和下焦之寒不能對流。
病在中焦具體又可分為:
(1)中焦不通(中焦淤堵),治法:通利中焦,清理脾胃積滯,讓中焦恢復正常。
(2)中焦虛弱,治法:建中湯主之,讓脾胃功能強大起來。
(3)調理脾胃氣機,使脾升胃降。
4、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為主,心有虛火。
治法:四逆湯、桂附地黃丸、右歸丸。待腎陽虛症狀基本消除,心之虛火不治而祛。
·
此外,還有:
引火歸元法,常用肉桂。
引火下行法,常用獨活、牛膝等。
·
特別要注意的是:
1、心火有實火和虛火之分,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心火過旺,使用瀉心湯,比較好理解。而命門火衰,虛火上揚,應補命門之火,命門之火恢復正常,則上揚之虛火自然祛除。
2、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有人認為有區別,本人認為大抵相當,基本是一個意思。
3、心腎不交,有四種類型,只有「心火旺,腎陽虛」,這種類型,才會形成典型的上熱下寒。
4、病在中焦,有三種分類,分別採用通利法、補法、調理氣機升降法。
其實,中醫治療上熱下寒,最終還是要回到辯證施治的路子,不可不分型,不可盲目使用一種治法。
1、日常多進行下肢運動,避免久坐;
2、金雞獨立;
3、敲打帶脈;
4、泡腳:熱氣向上走、腿腳部有很多穴位。
王保玉大夫坐診地址:西安市高新一路楓葉苑北區北門小二樓·西安高新(雁塔)伍求南診所
歡迎轉載或轉發,請註明以下信息:
作者:陝西西安火神派中醫王保玉
2021年1月3日
❽ 上半身熱下半身卻是冷的
每個人的體質都很不相同;一部分人的體質有一定偏頗,偏熱的人經常會覺得上火,偏寒者則比較怕冷。但還有一部分人,身體表現出看似矛盾的症狀,口乾、嘴邊長包、煩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中醫稱之為「上熱下寒」。
眾所周知,熱氣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氣本性向下走,如果任由它們自由發展的話,很明顯將會出現「兩極分化」,機體的平衡就受到破壞而引起疾病。我們平時健康無病,是由於機體有阻止這種兩極分化的能力,把熱氣往下拉,把寒氣往上提,使寒熱交流達到動態平衡。
1、先講講「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橫隔以上 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臟器;橫隔與肚臍之間為中焦,包含脾、胃等;而下焦指的是肚臍以下的下腹部,內含腎、大腸、小腸、膀胱等。我們把上、下焦設想成兩個 車站,這兩個車站互相向對方發車。會有兩大原因導致這種交流失敗,一是車站不能發車;二是路途中有堵塞。在人體當中也有類似的這兩種情況,我們來分別討論。
2、如果腎陽不足,不能鼓動腎水上升,就是腎臟不能「發車」,這樣心火得不到腎水的滋養,就會在上面出現熱的症狀,同時因為不能交流,使腎臟也得不到心火的溫煦,在下面出現寒的症狀。同理,先有心陰不足不能主動下交於腎,也能造成上熱下寒。治療需要清上溫下,比如交泰丸就有這種作用,它由黃連和肉桂 組成,黃連清心熱,肉桂溫腎陽。正如《慎齋遺書》中所說:「欲補心者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腎之法也。」
3、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交通的道路,也會使得上下焦的交流失敗,進一步出現熱盛於上、寒滯於下。這時治療就重在疏通,如半夏瀉心湯就使用了黃連、半夏、乾薑、黃芩等葯物以辛、苦的葯開路,打開中焦的通道。
4、有時病人本沒有上熱,只有下寒,醫生想給予補葯以溫下寒,但因為路途不通,補葯被堵在上面,反而會造成上熱。現代人體質多郁,這種因郁滯造成的上熱下寒更為多見。所以有上熱下寒症狀的朋友,需要考察一下自己是由於郁滯造成的,還是心腎不交造成的,應分別給予不同的調理。
5、還有一種特殊類型的上熱下寒,它是由於下焦的陰寒過盛,陰寒會「欺負」腎陽,使其在下焦受排擠而呆不下去,只能向上逃跑,這樣上焦就會出現假熱的症狀。這時的治療就不能再清上溫下了,而要溫下通陽,使上焦之陽返回本位,這種情況平時較為少見,只見於危重的病人。
❾ 脾胃寒濕和脾胃熱濕有什麼區分該如何辨別
現代人的體質大部分屬於上熱下寒型的,但這只是停留在知道這個層面。其實對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了解的人可能並不多。所謂的上熱下寒,就是醫學上的脾胃熱濕和脾胃寒濕。主要表現上半身比較容易上火,而下半身則顯體寒。通俗一點就是,下半身比上半身怕冷,比如女性常見的手腳冰涼就是一種典型症狀。當然了,這說得是非常籠統的。那麼,在醫學上,脾胃寒濕和脾胃熱濕該怎麼區分呢?
無論是濕熱體質還是寒濕體質,重要的都在於自身的調理。健康的飲食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必要的運動、愉悅的心理缺一不可。
❿ 現代人多數是上熱下寒體質,什麼是上熱下寒如何正確的調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通常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經常會對於一些疾病的防護與治療也格外的上心。並且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人是屬於上熱下寒體質,而這種體質對於我們人體健康來說是非常不好的,因此我們就應該正常並且合理的調節我們的身體健康。
同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自己個人的作息,因為如果作息時間不規律的話,也會使得我們出現上熱下寒的體質,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千萬不要熬夜,如果熬夜的話,會使我們人體免疫力出現大幅度下降這樣從而導致很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擾,這樣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來說,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多補充睡眠,這樣就可以提高我們人體的免疫力,減輕我們人體當中各項器官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