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摔跤服的介紹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
『貳』 摔跤服裝叫什麼名字
摔跤服飾】
遼闊的烏珠穆沁草原是摔跤手的搖籃。這里摔跤的傳統源遠流長,盛名至今不衰。康熙五年(1666年),在清政府主持的盛會上,安珠在一千零二十四名摔跤手參賽的大比中獨占鱉頭。十九世紀初,巴特爾朝克圖參加清廷京師盛會,又以頭名布魁載謄而歸。十九世紀中葉的摔跤手都仁賽嘎(都仁扎那),更是牧民傳說和歌謠中的人物。烏珠穆沁的摔跤服裝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1)摔跤坎肩
這是為便於對方抓拿穿著的摔跤上衣。從質地看,有香牛皮、粗面革、氈子和布子的四種。從式樣看,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又叫蝴蝶坎肩、翅膀坎肩。因為形狀有點像蝴蝶翅,實際上就是一種緊身坎肩,有領口無領,袖子很短,有個後片,前面幾乎什麼也沒有,用兩根皮條(坎肩上面帶著)裹回來,扎在腰上就成。不論用什麼材料製作,領口、袖上、邊緣一帶一定要用香牛皮或粗革層層鑲邊,用皮筋、絲線、麻筋等密密地縫納出來,在上述這些部位和後腰兩側用銀或銅泡釘鑲嵌出來(要不摔出汗以後就滑得抓不住了),後心還有個五寸見方或月亮似的銀鏡或銅鏡。鏡上有鏨花或鼓出來的四雄(龍鳳獅虎)及象、鹿等圖案。也有各種紋樣和蒙文篆字或方塊蒙古字的。一定要用結實的布做里子。
(2) 圍裙
這不是家庭主婦腰上圍的那種東西,而是把紅、黃、藍三色綢、緞、布條紮起來,穿綴在一根結實的皮條上,牢牢地扎在腰間,在摔跤坎肩下邊、褲帶和套褲褲腰上邊再緊緊地捆上一層,讓那些花花綠綠的布條垂下來,一行動就抖動起來,加上這身怪異的打扮,往往給你一種無敵猛獅之類的奇想。
(3) 靴捆
摔跤手穿的靴子跟平時沒有什麼不同,但作用似乎不同。這是為了保護腳部、使人站穩,很好地發揮摔跤的各種技巧。怕它滑脫和踢起來得勁,要用一條結實的皮條捆幾圈,這就是靴捆,長可六尺,寬約二公分,一頭拴銅環、鐵環,或打個死扣,
(4) 包腿
烏珠穆沁摔跤手有個特點,"絆踢"的技巧用得十分普遍,為了保護小腿,便發明了包腿這種東西。將裝磚茶的竹箱拆開,把竹子削成竹篦,從踝骨開始,一直纏到膝蓋以下。這就是包腿。
(5) 套褲
牧人平時騎馬外出,為了保護褲子,溫暖膝蓋,也要穿套褲。但摔跤手穿的套褲基本上成了裝飾品。尤其是新手,一定要用顏色鮮艷的緞子做料,用各色庫錦和金銀線綉出邊來,再用刺綉和沾貼工藝描出四雄和蝙蝠、萬字各種圖案,看去像大戲里武將腿上戴的甲一樣。裡面的褲子也特肥,上面羊胃一樣有無數褶子,據說也有護襠的作用。
(6) 吉祥帶
就是摔跤手脖子上戴的綢緞條兒,戴的越多的說明獲勝的次數越多。這綢緞條兒雖然不過一指多寬,卻不是隨便給的,它是同獎品一起贈送的。六十四名摔跤手比賽奪魁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塊三角形的吉祥帶(整方綢子的一半)。一百二十八名摔跤手比賽奪冠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匹打了結的綢哈達。
烏珠穆沁有交接吉祥帶的習俗。一位久經沙場、多次奪魁的布魁年過半百,就要把自己的摔跤坎肩和吉祥帶傳給他有希望的後代和鄉鄰里嶄露頭角的新手,舉行一個有趣的儀式。一般是在一個什麼大型的集會上(比如那達慕),經過上級事先批准,某兩個人或幾對人要被封為榮譽布魁。屆時這幾個人來到會場,披掛整齊,互相摔三輪跤。不過並不是比賽,而是表演,最後要摔成和局,然後立於主席台前,由主持人簡單介紹他們的生平事跡,過去取得的榮譽,將獎品發給他們。獎品與這次即將奪冠的布魁相同或相近。受獎的布魁要當場把自己的坎肩和吉祥帶解下,給選定的接班人穿戴上,預祝他比賽取得好名次,不要辜負老輩的期望。這次發的獎品,是這些布魁一生中最後領到的獎品,也是最後一次參加比賽。這個儀式結束,摔跤比賽才正式開始。
『叄』 蒙古族摔跤服飾有哪些
遼闊的烏珠穆沁草原是摔跤手的搖籃。這里摔跤的傳統源遠流長,盛名至今不衰。康熙五年(1666年),在清政府主持的盛會上,安珠在一千零二十四名摔跤手參賽的大比中獨占鱉頭。十九世紀初,巴特爾朝克圖參加清廷京師盛會,又以頭名布魁載謄而歸。十九世紀中葉的摔跤手都仁賽嘎(都仁那),更是牧民傳說和歌謠中的人物。烏珠穆沁的摔跤服裝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1.摔跤坎肩。這是為便於對方抓拿穿著的摔跤上衣。從質地看,有香牛皮、粗面革、氈子和布子的四種。從式樣看,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又叫蝴蝶坎肩、翅膀坎肩。因為形狀有點像蝴蝶翅,實際上就是一種緊身坎肩,有領口無領,袖子很短,有個後片,前面幾乎什麼也沒有,用兩根皮條(坎肩上面帶著)裹回來,扎在腰上就成。不論用什麼材料製作,領口、袖上、邊緣一帶一定要用香牛皮或粗革層層鑲邊,用皮筋、絲線、麻筋等密密地縫納出來,在上述這些部位和後腰兩側用銀或銅泡釘鑲嵌出來(要不摔出汗以後就滑得抓不住了),後心還有個五寸見方或月亮似的銀鏡或銅鏡。鏡上有鏨花或鼓出來的四雄(龍鳳獅虎)及象、鹿等圖案。也有各種紋樣和蒙文篆字或方塊蒙古字的。一定要用結實的布做里子。
2.圍裙。這不是家庭主婦腰上圍的那種東西,而是把紅、黃、藍三色綢、緞、布條紮起來,穿綴在一根結實的皮條上,牢牢地扎在腰間,在摔跤坎肩下邊、褲帶和套褲褲腰上邊再緊緊地捆上一層,讓那些花花綠綠的布條垂下來,一行動就抖動起來,加上這身怪異的打扮,往往給你一種無敵猛獅之類的奇想。
3.靴捆。摔跤手穿的靴子跟平時沒有什麼不同,但作用似乎不同。這是為了保護腳部、使人站穩,很好地發揮摔跤的各種技巧。怕它滑脫和踢起來得勁,要用一條結實的皮條捆幾圈,這就是靴捆,長可六尺,寬約二公分,一頭拴銅環、鐵環,或打個死扣,
4.包腿。烏珠穆沁摔跤手有個特點,「絆踢」的技巧用得十分普遍,為了保護小腿,便發明了包腿這種東西。將裝磚茶的竹箱拆開,把竹子削成竹篦,從踝骨開始,一直纏到膝蓋以下。這就是包腿。
5.套褲。牧人平時騎馬外出,為了保護褲子,溫暖膝蓋,也要穿套褲。但摔跤手穿的套褲基本上成了裝飾品。尤其是新手,一定要用顏色鮮艷的緞子做料,用各色庫錦和金銀線綉出邊來,再用刺綉和沾貼工藝描出四雄和蝙蝠、萬字各種圖案,看去像大戲里武將腿上戴的甲一樣。裡面的褲子也特肥,上面羊胃一樣有無數褶子,據說也有護襠的作用。
6.吉祥帶。就是摔跤手脖子上戴的綢緞條兒,戴的越多的說明獲勝的次數越多。這綢緞條兒雖然不過一指多寬,卻不是隨便給的,它是同獎品一起贈送的。六十四名摔跤手比賽奪魁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塊三角形的吉祥帶(整方綢子的一半)。一百二十八名摔跤手比賽奪冠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匹打了結的綢哈達。
烏珠穆沁有交接吉祥帶的習俗。一位久經沙場、多次奪魁的布魁年過半百,就要把自己的摔跤坎肩和吉祥帶傳給他有希望的後代和鄉鄰里嶄露頭角的新手,舉行一個有趣的儀式。一般是在一個什麼大型的集會上(比如那達慕),經過上級事先批准,某兩個人或幾對人要被封為榮譽布魁。屆時這幾個人來到會場,披掛整齊,互相摔三輪跤。不過並不是比賽,而是表演,最後要摔成和局,然後立於主席台前,由主持人簡單介紹他們的生平事跡,過去取得的榮譽,將獎品發給他們。獎品與這次即將奪冠的布魁相同或相近。受獎的布魁要當場把自己的坎肩和吉祥帶解下,給選定的接班人穿戴上,預祝他比賽取得好名次,不要辜負老輩的期望。這次發的獎品,是這些布魁一生中最後領到的獎品,也是最後一次參加比賽。這個儀式結束,摔跤比賽才正式開始。
『肆』 摔跤節的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原是肉搏的技術,是從踢、打、摔、拿的徒手搏鬥發展而來。南朝人任昉撰的《述異記》中說,上古時期的蚩尤部落都會角抵,曾用這類技術與黃帝部落激戰。《禮記·月令》記載西周把角力列為軍事體育項目。古書中記載著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兩人摔搏的事例。 歷代王朝都培養一批摔跤好手,在節日盛典上,給帝王將相表演摔跤,供其享樂,或給外同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秦、漢以來,摔跤也是廣大民眾強身自衛、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經常在廣場上舉行表演比賽。漢朝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舉行的摔跤比賽,附近三百里的居民都來觀看。大文學家及天文歷算家張衡看了摔跤表演後,在二京賦里贊揚說:「臨回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到了唐宋時代,摔跤(相撲)開展得更為廣泛,一年兩度搭起檯子舉行表演比賽。當時的比賽已初具規模,有約定俗成的規則,有裁判員,勝利者還獲得獎品(其比賽的形式和現在日本相撲一樣)。《水游全傳》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一章,生動地描寫了摔跤比賽的場面、規則和技術。當時涌現出一批全國聞名的摔跤手,如唐代的蒙萬贏,從小入「相撲朋」(摔跤組織),專門從事摔跤活動。他在十四五歲時就拳腳敏捷。長大後技術精湛,比賽經常獲勝,並多次贏得獎賞。「萬贏」呼號自此名揚四方,他真實的姓名反而被人遺忘。他以摔跤為職業達數年之久,並樂於傳授技藝,「五陵少年,幽燕任俠,相從詣教者數百」。宋代還有了女子摔跤。靠表演摔跤為生的藝人自古就有。
解放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沈陽等地都有賣藝的摔跤場。這些地方是摔跤愛好者集會的地方,它在開展摔跤運動、交流技術、提高個人技藝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中國跤術》作者之一的滿寶珍同志就是北京天橋跤場的老藝人。古代的摔跤是裸體或穿象鼻褲兜襠(如日本相撲運動員的服裝)進行。主要較量力氣,拼體力,比賽可以拳打腳踢,使用逼迫關節的擒拿方法,經常把對方摔至不能抵抗為止,以至有些比賽出現流血場面。後來規則逐漸改進,技術向靈活、敏捷的方向發展。服裝逐漸改為穿短袖上衣,系腰帶,芽長褲和鞋。把對方摔到三點著地--除兩腳外身體各部(包括手、肘、膝)著地即為失敗。先失一跤者負,後來改為三跤二勝。比賽不分體重級別。民間摔跤的傳統形式是某一個地區,由一位年長、德高望重、技術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組織,其成員多是他的子侄輩親屬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閑暇時間,在土地上練習摔跤,無代價地傳授技藝。屆時還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義務指導。 摔跤是兩人身體接觸,直接對抗,從頭至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活動了所以從事這項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勻稱發展,肌肉發達。特別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柔韌等身體素質。摔跤時運動員要有力量,動作快才容易摔倒對方,所謂「一力降十會」。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笨力不成,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所謂「四兩搏千斤」。摔跤是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相間的競技運動,一場比賽下來,需要耗費很大氣力,從而增強了心臟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摔跤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摔跤雖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但在舊社會只為少數人服務,廣大勞動群眾沒有條件從事自己喜愛的摔跤運動。
改進
解放後,黨和政策十分關懷人民的健康,明文規定:「開展多種多樣形式的體育活動……對於那些為群眾所熱愛和熟悉的武術、摔跤……等必須予以重視,並加以改進,去掉其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廣泛開展勞動群眾中的體育活動的有效形式之一」。國家體委把中國式摔跤列為全國競賽項目,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單項錦標賽,使摔跤走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發展的道路。 1957年在內蒙呼和浩特市舉行了「十一城市及內蒙古自治區職工摔跤比賽大會」,把職工的摔跤活動推向高潮。 第1屆全運會有19個單位的128名運動員參加中國式摔跤比賽。運動員身體素質好,基本功扎實,個人的絕招准確、多變。大部分人經受過全國比賽的鍛煉,又多次參加過一些省、市間的對抗賽,經驗豐富,在技術上也有創新。例如,解放軍隊(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運動員何潤宗根據原來的「揣」和「揣花兜」而創立了「披」。後來許多運動員使用這個技術,並有了各種變化。各地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還根據規則的精神,交流的技術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區傳統的摔跤特技應用於中國式摔跤中去。經過系統訓練,不僅技術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隊的技術特點更加鮮明和突出。例如,北京、天津運動員擅長手法和小巧動作,以巧取勝。內蒙古運動員腿腳靈活,力量大,常以「假踢真擰」、「得合勒」等技法擊敗對手。
新疆運動員喜歡摟抱上摔,大毛拉的「撒網」(把對方抱起來掄幾圈再摔下去)堪稱一絕。山東、遼寧、河南的運動員動作扎實,基本功好。山西隊的抱腿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在這一屆運動會上,技術向准確多變的方向發展。 第1屆全運會後,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練習摔跤的人少了,技術水平下降,中國式摔跤一時處於低潮。1963年後才逐漸恢復,業余體校有了摔跤班,並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比賽。第2屆全運會上,得分標准改為根據對方身體倒地情況分別判得1分或2分,促使運動員使用大動作。為鼓勵運動員積極進攻,快速得分,使比賽更為激烈、緊張,並防止因技術水平相差懸殊出現傷害事故,限定一場比賽兩人得分相差10分即結束比賽、判為絕對勝利。 十年動亂期間,各種摔跤。比賽停止了,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人們練習摔跤。直到1974年才恢復全國比賽。1975年第3屆全運會上的摔跤比賽參加比賽的單位和運動員不多,技術也沒有發展。 打倒「四人幫」後,摔跤界通過撥亂反正,逐漸恢復正常活動。私人跤場和廠礦的摔跤隊逐漸恢復活動,練習中國式摔跤的人又多起來。1982年和1986年的第2屆和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都把摔跤列為主要比賽項目。第4屆全運會上,摔跤比賽分為十個級別。摔倒對方一跤根據動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況可以得1分、2分或3分。參賽運動員都經過系統訓練,技術水平普遍提高。技術戰術向著積極快速的方向發展,一代新手在成長。如內蒙古隊員董雅臣勇猛頑強,體力充沛,動作敏捷、連貫,善於抓上就用,連續進攻,不給對方喘息機會,他的比賽所向披靡,名震跤壇。 中國開展國際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來,與中國式摔跤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促進。中國式摔跤吸收了國際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戰術和教學訓練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術和配對練習等訓練方法。在規則方面吸收了國際摔跤的絕對勝利和限制消極的精神,洋為中用、豐富了中國式摔跤的技術武庫,促進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和提高。
第6屆全運會使用的1986年修訂的規則,從得分標准到比賽服裝都要充分體現中國式摔跤的特點一個倒下,一個站著,講究不砸不落,鼓勵運動員使用干凈利索的技術。規則的得分標準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評分原則--把對方摔倒的情況和身體落地的部位確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標準是將對方摔成身體騰空(兩腳有一同時離地過程)後軀干(肩、背、臀、胸、腹、胯)或頭著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沒有使對方身體騰空,僅把對方摔倒使之軀干著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對方摔得身體騰空、軀干著地而自己沒有站穩,用手撐在對方身上,則只能得2分。把對方摔成四肢著地,或把對方摔倒後,自己也隨著倒地,只能得1分。為了促使比賽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場比賽時間縮短為兩局,每局仍是3分鍾,但要求運動員積極主動進攻,不允許長時間消極防守,如果持續30秒鍾不進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對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該場比賽資格。運動員比賽的摔跤衣為國紅和天藍兩色,摔跤衣的邊沿有花紋。顏色要美觀、大方、協調,並有民族特色。這些規定不僅體現了中國式摔跤的民族形式、特點,而且會進一步促使中國式摔跤技術水平提高和廣泛開展。 中國式摔跤是中國的一項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它的歷史悠久,鍛煉價值高,在城市和農村都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摔跤運動也將會有更大的躍進,這一民族體育運動必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伍』 摔跤比賽對服裝有要求嗎
比賽摔跤服
運動員必須穿著國際摔聯認可的紅色或藍色連體摔跤服上場比賽。摔跤服胸前印有所代表國家或地區的徽記,背後印有最大尺寸為10厘米×10厘米的國家或地區名稱縮寫。運動員摔跤服上不得印有其他國家/地區的徽記或名稱縮寫。允許使用無金屬部件的薄形護膝。運動員比賽時必須攜帶一塊手帕,在開賽前向場上裁判員出示並接受檢查。
服裝上的廣告
除採用國際奧委會規定的服裝外,運動員可以穿腿部或後背下部印有贊助商名字的摔跤服。贊助商的名字同時還可出現在運動員所穿浴袍的背部或衣袖部位。贊助商的字母和標記高度不能超過位6厘米。
『陸』 我喜歡看摔跤比賽,覺得兩個肌肉男穿緊身衣抱在一起很有感覺,正常嗎
這有什麼不正常啊,美的東西當然就喜歡了。肌肉的表現也是美的一種啊,不要以為身材凹凸有致才是美,力量的美也是一種,而且個人覺得美的表現方式有太多種了,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喜歡的事物不一樣,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呀,不要太在意了,比如有的人喜歡吃肉,有的人就喜歡跳水或者是運動。俗話說蘿卜鹹菜各有所愛嘛。你喜歡的東西別人可能不喜歡,別人喜歡的東西相反你可能覺得也一般,這就是審美啦。
『柒』 中國式摔跤競賽服裝有要求嗎
1、運動員必須穿規定顏色及標準的比賽服裝,相同顏色的運動褲及軟底高腰鞋。
2、運動員上場之前,必須穿好跤衣,紮好腰帶(腰帶由腹前繞到背後,再繞回腹前打扁結,松緊要適度,以手能插入為標准),以免妨礙比賽。
3、比賽進行中,運動員必須經場上裁判員指令,才能整理服裝。
『捌』 中國式摔跤競賽中服裝有什麼要求
一、摔跤衣
(一)摔跤衣用六層布製成,在領襟、胸襟、小袖抓握部位要縫的比後背部位稍密。
(二)示意圖為中號規格尺寸。大號和小號跤衣規格尺寸較中號增減4厘米,袖口增減2厘米。特號跤衣比中號跤衣的尺寸增加8厘米,袖口增加6厘米。小叉10厘米。
(三)顏色:摔跤衣分為大紅和天藍兩種顏色。前襟、下口及袖口的邊要有寬3厘米的花邊。顏色美觀、大方、協調,應有民族特色、
(四)摔跤帶用六層布製成,顏色同摔跤衣。特號長4.40米;大號長3.70米;中號長3.40米;小號長3米;帶子寬2.5厘米。
(五)表演摔跤衣尺寸同比賽摔跤衣,但外層用綢緞。
(六)運動員著摔跤衣後屈臂90度,袖口要有一拳的空隙。
二、摔跤褲
(一)燈籠褲
(一)顏色與摔跤服相同
(二)褲腿底部與脛骨下段距14厘米
三、摔跤靴
(一)軟底高腰靴
四、裁判服(略)
五、裁判鞋(略
『玖』 東京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的服裝贊助品牌是什麼耐克嗎
是安踏,不是耐克。
安踏此前發布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領獎裝備,揭開「冠軍龍服」的神秘面紗。
據了解,此次的「冠軍龍服」由安踏與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得主葉錦添聯手打造,將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美感和高科技融於一身,創新性地加入唐裝圓立領和一字扣等中式元素,在與運動版型完美結合的同時,整體設計還充分融入傳統文化理念和哲學,將東方美學以頗具先鋒感的設計語言展現給世界。
安踏的其他贊助
安踏還為本屆奧運會打造了舉重、游泳、摔跤、拳擊、體操等代表隊比賽裝備,運用大量黑科技,全方位保護奧運健兒。
比如,國家隊舉重比賽服,就應用了安踏獨有的腰部支撐系統,使腰部支撐力大幅提高的同時,還可以防止過重導致的肌肉損傷。噸位鞋採用的是超耐磨纖維,相當於普通材料的2.5倍,能承受超1噸的重量。
而摔跤比賽服,則通過面料的防抓科技,極大降低了被對手抓握的機會。體操及蹦床比賽服利用3D立體剪裁,實現全面貼合人體,避免高強度空中動作受風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