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南的明星有誰
海南的明星有陳楚生、馮銘潮、王霏霏(Fei)、蘇運瑩、譚小燕、顧雅莉、湯子星等。
1、陳楚生
陳楚生,1981年7月25日出生於海南省三亞市,中國內地流行男歌手,演員,原創音樂人,全國青聯委員,海南省青聯常委,奧運火炬手。
2、馮銘潮
馮銘潮(Edi),1987年10月28日出生於海南省海口市,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畢業於新加坡APMI工商管理本科,繼而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專科進修。
3、王霏霏(Fei)
王霏霏(Fei),1987年4月27日出生於海南省,歌手、演員。2007年進入韓國娛樂公司JYP Entertainment成為練習生。2010年7月1日以miss A組合成員身份出道。
4、蘇運瑩
蘇運瑩,1991年4月8日出生於海南省三亞市,中國內地女歌手,畢業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2014年,創作出個人第一首原創歌曲《心事》。2015年,獲得CCTV-3《中國好歌曲第二季》全國總決賽亞軍;同年,憑借原創歌曲《野子》獲得「第十六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年度最受矚目歌曲;同年12月,推出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冥明》。
5、譚小燕
譚小燕,1965年出生於海南省五指山市,中國內地女演員。1983年出演處女作電影《南方的岸》,自此開始演藝事業。1986年出演電影《珍珍的發屋》。1987年領銜主演都市罪案劇《便衣警察》。1988年主演影片《輪回》。1991年出家庭情感電影《過年》。
㈡ 黎族的風俗習慣,聚集地和主要節日簡介
1、聚集地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2、風俗習慣:舞蹈
如《打柴舞》在地上擺設二根平行長棍,相距數尺,再由數人手執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橫架其上,分合擊拍,舞蹈者跳躍其間。隨著節奏的快慢,表演各種動作,情調爽朗活潑,氣氛熱烈詼諧,為廣大黎族群眾所喜愛。
3、風俗習慣:婚俗
黎族除了男女雙方從小訂親外,都要經歷「玩隆閨」過程。黎族社會有一種習俗,就是當男孩和女孩長到十三四歲時就不能在父母屋內居住,父母要為他(她)們另建一個小房子——「隆閨」,或者是男孩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子則由父母幫助蓋。
「隆閨」一般建在父母家旁邊或村邊,一般只有8~10平方米大小。居住「隆閨」表示男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她)們需要有自己自由交往的天地。「隆閨」有男女之別,男女「隆閨」分別住著幾個甚至十幾個男孩女孩。這里是男女青年進行社會交往,談情說愛,吹奏樂器和對歌定情的場所。
4、節日:牛節
黎族認為牛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徵,家中設「牛魂寶盆」村中設立牛神廟。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歷法),舉行招牛魂儀式。在牛節這一天,修建牛欄,給牛喝酒補身,晚上集眾敲鑼打鼓,歡跳招牛魂舞蹈,祝願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殺牛。
5、節日: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准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㈢ 海南有多少少數民族 各有多少人口
根據2017年海南省統計年鑒,海南少數民族主要為黎族、苗族、壯族和回族。黎族人口為1490013人;苗族人口為79004人;壯族人口為38866人;回族人口為12795人;其餘少數民族共有21079人。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數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縣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漢族人口主要聚集在東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區。
海南世居民族:
1、海南黎族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島上獨有的民族和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秦漢以前,古百越中的「駱越」一支就從大陸渡海到海南島,這時海南黎族的發端。
2、海南苗族
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後裔發展而成,。生活在海南中部山區和黎族居住地的周邊。
3、海南回族
海南島上的回族大多數居住在三亞的羊欄鎮,人口一萬左右。海南回族中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多數是越南人。羊欄回族人的語言與越南語及馬來西亞語非常接近。
羊欄回族人多數經商。海南島回族居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當時沿「海上絲路」乘船來華貿易的波斯(今伊朗)、大食國(今阿拉伯)穆斯林在海南休整、補給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風避難滯留,或遭海盜掠劫上岸,形成海南的回族雛形。
㈣ 黎族有什麼生活習性
1、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在黎語種叫「打登」或是「模歐」。海南漢語叫「秀面」和「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
2、黎寨婦女精於紡織和刺綉,憑著靈巧的雙手,用簡單的工具便可織出精美圖案的頭巾、上衣、石榴裙等黎錦民族工藝品。
3、寨里黎胞能歌善舞,山歌對唱曲調優美,抒情動聽;傳統的《打柴舞》、《米舞》、《錢鈴雙刀舞》等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合銅笛,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4、海南島上少數民族眾多,而黎族,可謂是民風最開放了,女子長大了,變在房子邊搭個小寮,隨便哪個男子如果互相中意,就可對歌入住。如果結婚了,長子往往不知道父親是誰。
5、海南黎族祖先原生活在上海,以船為家,後遷入陸地,為懷念先祖的船家,在陸上蓋成船形屋。寨里的男人留長發結鬟於額前,以紅布或黑布纏頭,上衣無領對胸開襟。
㈤ 想了解「黎族歌王」符其賢嗎
黎族歌王符其賢符其賢
符其賢,男,黎族,1930年出生於廣東省東方縣東方公社(今海南省東方市)。他是黎族眾多的歌手中,享有盛名的一位民歌手,被譽為「黎族歌王」。中國音樂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廣東省文聯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廣東分會會員。
符其賢自幼生長在深山黎寨,受到本民族歌謠藝術乳汁哺育。他童年開始就酷愛聽唱民歌,與民歌民謠結下了不解之緣。年紀稍大,他到高山放牧,常與夥伴們對歌,一口氣能唱幾十首,夥伴們稱贊他「牧童歌仙」。從此,歌離不開他,他離不開歌。用他的話來說,一個月不唱歌就感到不舒服,三個月不唱歌就會生病,半年不唱歌便會悶死。海南島解放之前,符其賢就已經是他家鄉一帶馳名的歌手。
如果說,解放前符其賢編唱民歌是出於自發,處於萌生、原始階段的話,那麼,解放後他編唱歌謠則是進入自覺的飛躍的黃金時代。
符其賢所編唱的黎歌雄亮渾厚,朴實感人,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20世紀50年代,符其賢參加縣歷屆舉辦的「國慶節」、「五一節」民歌比賽,連獲冠軍錦旗。1954年被海南區、廣東省選拔為民歌演唱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民歌演唱比賽,榮獲一等獎,1956年成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團的歌唱演員。
符其賢曾到北京、上海等20個省市演唱了100多首黎族民歌。主要有《劈山蘭》、《結婚歌》、《愉快的春天》(又名《春天的歌》)、《鬥牛個》、《姑娘變了心》等。《愉快的春天》還由中國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發行。符其賢作為中國的文化使者,到東南亞友好訪問演出,使黎歌這一古老而多姿的演唱藝術,曾一度轟動世界歌壇,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符其賢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廣東省文聯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廣東分會會員。民歌代表作有:《鬥牛調》、《舊犁舊耙》、《誰家的姑娘》、《愉快的春天》等。
「黎族歌王」符其賢(右二)、「黎族歌後」王妚大(左一)、瑤族歌手小唐(左二)、
海南自治州文化局幹部蘇海鷗(右一)等1979年國慶期間在北京天安門前合影
㈥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錦:「華南文化史的標本」令人驚嘆的美麗
黎族紋身:紋在臉上的文化
紋身的工具比較簡單,多是就地取材。主要有藤刺、拍針棒和染料。藤刺多用白藤刺。白藤在黎族地區生長較多,白藤密生利刺,有單生和互生兩種,單生的要求刺要鋒利,刺必須整齊地排列在藤枝同側的軸心線上;互生(即對生)的兩行刺要排列整齊,刺要等長,間距相等,一般取一至兩組。手握部分長短隨意。剝去外皮,僅留木骨。要保持藤刺清潔,以免施文後感染生病。在沒有白藤的地方,可用其他植物堅硬而鋒利的荊刺為工具。拍針棒是文身用來拍打藤刺的工具,或竹或木,也有用筷子的。染料是在文身時用來繪染花紋圖案用的。多用當地所生樹木的炭木合植物油、水,或植物葉、莖、果的汁液。不同地方所用的樹木也不同。如苦子大炭合油、麻楓樹籽灰合水、色坎木灰合棕油、象斑樹果灰合油、松明子灰合象斑樹合油等。這些樹木均是當地黎族的叫法。
紋身的工作都由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婦女擔任。多是被文者的親戚,祖母、母親、姐姐、姑母、姨母等擔任。在文身的過程中,首先要選定吉日,由主文師舉行儀式,殺雞擺酒設祭品,向祖先鬼報告受文者的名字,求保佑平安。主文婆用樹葉在施文場上掃一番,說是趕走「凶魂」,並把樹葉掛在門上,以表示忌諱,不許外人內進。參與施文程序的人員,除了主文婆和受文者母親外,還得邀請二三個已完成文身的婦女參加。施文成功之後,要煮龍眼樹葉水洗身,受文者的父母要殺雞或豬,擺席請酒,慶賀主祚賜予受文者美麗的容貌。主文婆的報酬甚豐,有的是兩塊光洋,大米一籮,有的交一頭牛作為酬謝。如施文失敗,歸咎於鬼魂搗亂,受文者家要敲鑼打鼓,殺牲祭祖先鬼,祈求祖先賜於文身者美麗的容貌。
紋身對於黎族來說,是一項神聖的人生生活內容,所以,文身的儀式與過程自然也深受黎族人的重視。可以說,文身過去是每一個黎族婦女生命禮俗中的成年禮,因此,文身的禮俗、儀式與禁忌也十分復雜。
㈦ 在海南島生活的黎族是怎樣過去的他們祖先是誰
在海南島生活的黎族是怎樣過去的?他們祖先是誰?
生活在海南島上的黎族是一個古老的渡海民族,他們對舟船懷有很深厚的感情。傳說黎族祖先乘獨木舟來到海南島,在定居海島時,建造的房屋也採用了倒扣的船形,稱為船形屋。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從語言系屬來看,黎語與源於古代越族的壯、布依、侗、水、傣等族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上都有顯著的共同特徵,說明其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㈧ 黎族人風俗習慣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
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
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歷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采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卧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
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
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
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谷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