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是一名哈薩克族男生,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哈薩克族的男生,在我的印象中,長得非常的帥氣。
尤其是眼睛以及發型的搭配。更多的是卷發的多一些吧,深邃的眼神,有一種混血的帥。
『貳』 來幾個大圖男人的圖片不帶字,
『叄』 哈薩克族男有沒有娶漢族女的多嗎
有的呢附近很多很多,你可以問哈族同志。很多人也是,很多有維族男人娶漢族女人的。你想娶漢族老婆的話可以哦
『肆』 彝族男人的圖片
http://www.sznanke.com/life/26660.html
http://www.hanimages.com/005985.html
上面有圖,自己看。
『伍』 這個圖片里的男人是什麼人經常在T-shirt上面印有他的頭像的。
·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的羅薩里奧,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游擊隊領導人。他參與了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古巴新政府擔任了一些要職之後,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在其它國家繼續發動共產革命。在玻利維亞,他在一次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軍事行動中被捕,並於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維亞軍隊殺害。死後,他成為了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有大量文藝作品以他的名字命名。
『陸』 哈族的風俗習慣
哈薩克族自古為游牧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文,目前,哈文字使用的是經改良的俄文字母。
由於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哈薩克族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民情。
哈薩克族傳統居所是圓頂氈房,傳統服飾以毛皮為主,極有特色。哈薩克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子帶鄉花、下擺多皺的連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帶水獺皮圓頂帽子,帽頂綉花並有漂亮的鳥羽毛。姑娘出嫁時,帶一種尖頂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後換戴花頭巾。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換戴一種叫克木謝克的頭飾。
從事畜牧業的哈薩克人主要的食物是奶類和肉食,特別是冬天,哈薩克人要宰牛、宰馬、宰羊,將這種過冬肉叫"索古姆",還製作馬腸、香腸等。麵食有饢、包爾沙克(油炸麵疙瘩)、別斯巴爾馬克(肉菜拌面片)、抓飯等。
哈薩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
哈薩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使用伊斯蘭年歷。於每年3月20左右過"納吾魯孜"節,即哈族的春節。節日期間,每家都做"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春。
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是齋月,在齋月里人們白天都不進食。齋月過後開始過"肉孜節",即開齋節。
"肉孜節"之後70天過"古爾邦節",即伊斯蘭里的新年,是大節,家家戶戶屠宰牲畜,紀念安拉。
哈薩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都搞各種文體活動,如彈唱、對唱、跳舞、猜跡、踢毽、放風箏,還舉行賽馬、摔跤、姑娘追、叨羊、馬上角力、射箭等各種比賽。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招待來客總是拿出最好的食物,並宰羊殺畜。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割下右頰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網放進盤子,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哈族人不吃豬肉,不食動物血。在哈族人家做客應注意,在氈房內席地盤腿而坐,不脫鞋,不得把兩腿伸直。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不能跨過吃飯用的餐布。哈族熟人之間見面、送別都行擁抱禮,男人初次見面,都雙手緊握,極為熱情。
哈薩克的哈族人和我國境內的哈薩克族屬同宗同宜,語言相通,風俗習慣極為接近。
『柒』 求這個圖片的出處 很多地方看到這個男人的表情的 就是不知道出處
猥瑣臉原型是演員——崔成國
網路:
http://ke..com/view/349203.htm
出自韓國電影——【金館長對金館長對金館長】
網路:http://ke..com/view/858352.htm
有表情包,金館長惡搞臉型系列
系列圖:http://tieba..com/%B1%ED%C7%E9/tupian/list/%E9%87%91%E9%A6%86%E9%95%BF%E6%81%B6%E6%90%9E%E8%84%B8%E5%9E%8B
要表情包可以留郵箱,我發給你。
『捌』 以前小時候看的一款動畫片,主角是一男一女和一個機器人。機器人的頭是圓的,兩個藍色的圓圓的眼睛。
是由韓國二維動畫《太空嬉哈族》
「太空嬉哈族」是由頭腦簡單卻力大無窮的嬉哈鴨和瘋狂喜愛玩具收集的王子等卡通人物為代表的一個群體。他們生活在由無數小行星組成的宇宙中。神奇浩渺的外太空使生活充滿堅信,又魅力無窮。與我們身邊的「嬉哈族」一樣,他們引領著一種流行時尚潮流:個性鮮明張揚,著裝獨特前衛,追求超炫的娛樂方式,崇尚自由的生活理念,面對挫折樂觀灑脫、不屈不撓……
『玖』 柯爾克孜族和哈薩克族從服飾上如何區分呢
主要從帽子上區分:哈薩克族女子戴的帽子上有貓頭鷹的羽毛,男子戴四棱帽頂的小帽。而柯爾克孜族有的沒有裝飾,有的是絲絨、珠子等,男子普遍戴白色高頂方形帽。
另外柯爾克孜族人多喜紅色,女子戴頭巾。哈薩克族則多色。
『拾』 哈薩克族常見的名字有什麼
阿麗滕蘇阿克,瑪依拉,艾琳娜,瑪利亞,哈爾哈沙,艾拜依,阿克克等。
哈薩克人沒有姓氏,名字的全稱由本名和父名組成。在日常生活交往時,有時為了區別同名者,或在寫信、寫作時把本名與父名齊稱,一般只單稱本名。
新中國成立前,巴里哈薩克族的生產活動,習慣上都以「耶利」為單位行動。他們在政治上實行著清政府所建立的王公制度,其頭人為王、貝子、公、昂布、台吉、烏庫爾台、扎欏、藏根等,這些職務都是世襲的。
巴里坤的哈薩克族人統屬克烈、乃蠻、瓦克三大部落。這三大部落和各個氏族都以自己的祖宗或本部落英雄的名字作為本部落、本氏族的口號,標志本部落、本氏族的威武和力量。小氏族沒有專用口號的,就用其大部落的口號。
習俗
雖然哈薩克人沒有自己的姓,但是名字卻很豐富多樣。哈薩克人給人命名時幾乎不受任何限制,與自然現象、畜牧業、動植物、山水、地名、品德、性格等等有關的詞都可以作為人名。如:喬勒潘(金星)、古麗(花)、江布爾(雨)、吉別克(絲)等等。
哈薩克族男子的命名,在封建社會制度下,高官職的貴族,常在名後加「汗」;錢財和牲畜多的人,在其名後加「巴依」;如有英雄壯舉的,在其名後加「巴特爾」。
在兄弟眾多的家庭,弟兄們的名字常以排名稱呼,又通常以最後一字相同者多,上一字相同者少。如「薩利拉」、「阿利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