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玄宗時期,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誰
楊貴妃.
楊貴妃,即楊玉環,她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生平簡介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郁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已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貳』 宜春學院的美女有哪些 注意要照片哦
大幾的,不會是新生吧
『叄』 宜春籍的明星各位都有誰
有好多東紅明星
羅晉
胡希凡,男,1988年9月20日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內地青年演員,畢業於北京影視學院。演藝經歷豐富,曾做過演員副導演,對劇本和角色的把握精準。代表作品有《怒海紅塵》、《我的故鄉晉察冀》、《異鎮》、《沖向黎明》、《獨狼》、《我和我的傳奇奶奶》、《第一縱隊》、《孤影》、《杜心五傳奇》等。
『肆』 宜春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名人有很多,看下面一一列舉。
劉梓華 ,原名友芝,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鄉上洞村梓木人。生於1912年9月13日申時。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曾多次負傷,三次昏死,五次立功,榮獲獎章五枚,居位通訊員,排長,作戰參謀,團參謀長,偵察參謀,作戰科長,參謀處長,團長等職位,解放後任天津軍區參謀長。參加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臘子口,平型關大捷等戰。後因傷口復發,於1951年4月17日逝於北京。周赤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鄉林田村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團政治委員,電台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徐稚(97-168),字孺子。宜春的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一說南昌北瀝徐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徵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春市的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一說九江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
鄭谷(848-911),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劉恕(1032-1078),字道原。宜春的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皇祐元年(1049)舉進士,官和川翁源知縣。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鑒》。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范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為成都人氏外,其餘兩位均為宜春籍人物。
劉攽(1023-1089),字貢父, 號公非。宜春的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宜春的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虞集、楊載、范木亨(樟樹市人)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延祐元年(1314)由布衣授為翰林院國史編修。至元六年(1343)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升侍講學士。乃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綰。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勛銘辭,多出其手。
鄧王番,字韞玉。宜春的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樂從事。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朝廷據民願再度正式任命其為袁州刺史,處士彭蟾有詩稱賀。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橋梁廣濟橋為鄧王番修建。鄧王番任袁州刺史時,見宜春縣白芒山(今屬分宜)山清水秀,遂舉家留居白芒。第6代孫鄧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後裔輾轉遷徙至四川廣安。廣安後裔中出了個歷史偉人鄧小平。
袁繼咸(1593-1646),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鎮)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七年(1634)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宦。宦黨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
張自烈(1597-1673),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生,博物洽聞。家中藏書36萬余卷。明亡,閉門著述。晚年隱居廬山,累征不出,主講白鹿書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存。張自烈著述頗豐,尤以《正字通》影響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書,共收錄三萬三千餘字。清代官方編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為藍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區秀江中路西段,國民時期曾名豈山路,即以張自烈字型大小而命名。
朱軾(1665-1736),字若瞻,號可亭。宜春市的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為官清廉剛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惠洪(1071-1128),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春市的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贊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宜春的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況鍾(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宜春市的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吏員。後薦為禮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賦重,要朝中大臣薦舉賢能,況鍾被舉薦任蘇州知府。上任後,況鍾懲奸吏、裁冗員、減重賦、廢苛捐、清積案、平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呼為"青天"。治蘇任滿,蘇州一萬三千餘人聯名乞求況鍾連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蘇州。況鍾為官清廉,卒於蘇州任上。歸葬時,十里長堤站滿哭祭人群。古代傳奇小說中載有不少況鍾辦案故事。1956年,崑曲《十五貫》上演,經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況鍾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宜春市的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從伍。萬曆四年(1576),率兵鎮壓寧州大溈山農民起義,次年於寧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率部平定。升副總兵。後戍邊雲南。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於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鄧子龍善詩著有《橫戈集》。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宜春市的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後屢赴京趕考,未中進士,逐漸冷淡功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諭期間,寫成《天工天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一部系統記載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巨著。此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編寫《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以編寫《網路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中國科協紀念的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中,宋應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應星紀念館曾在奉新落成。
張勛,字少軒,號松壽。宜春市的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光緒五年(1879)當兵,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 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扎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率馬隊為前峰入遼東參戰。後隨袁世凱,升總兵。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率部駐徐州,禁其部率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民國6年(1917),張勛率兵入京,擁護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後寓居天津。死後歸葬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字披素,號介蓀。宜春市的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蘭書室"讀書。1907年考取瑞州中學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鈞所轄江西新軍的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復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討袁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投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鈞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中工作。1920年初,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轉至德國,與周恩來等籌組旅歐少共,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黨派遣與聶榮臻等一同入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為主任。在黨內,任兩廣區委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黨團書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犧牲。
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宜春市的高安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出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一功績。宜春市區的昌黎路也是紀念韓愈。
易安華(1900-1937)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後因寡不敵眾,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官兵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夏征農(1904.01.31~2008.10.04)原名夏正和,字子美。宜春市的豐城同田鄉夏家村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原書記、《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辭海》主編。 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學,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後赴上海入復旦大學學習並任青年團支部書記,《海上青年》雜志主編,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其後期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歷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濟南市委書記、山東省委副書記、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批鬥。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著有《征農文藝創作集》、《征農文藝散論集》、《征農詩集》、《夏征農文集》8卷本等。
杜平(1908-1999),中將,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螳螂坑一個貧農家庭,少年時期聰穎好學,靠成績優異獲得的公助金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後考入湖南長沙群治學校。早在中學時期就接受進步思想,1929年冬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農會,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在人民軍隊的漫長革命生涯。杜平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伍』 楊貴妃為什麼沒成為皇後
原因有五:一、李隆基對楊貴妃曾經是自己兒子壽王妃這一點有所顧慮。楊玉環之所以從壽王妃搖身變為玄宗妃子,原因是,武貴妃死後,後宮數千佳麗中,沒有一個能合李隆基心意的。臣屬們為了讓玄宗快樂起來,給他推薦了已經成為壽王妃的楊玉環。雖然,楊貴妃為了「改適」,假模假式做了一陣子尼姑,但曾經是「兒媳婦」的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二、李隆基跟楊玉環的結合,主要是文藝興
五、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沉湎於男歡女愛,沉湎於聲色娛樂,但基本上還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別的不說,至少他不會把官職當作可以濫贈予人的東西。他的駙馬、功臣張說的兒子張垍很想得到宰相的職位,但是,李隆基就沒有輕易地委任他為宰相。有一次,一個藝人在一次演出中有上佳的表現,博得了玄宗的好感。但是當他通過高力士說情,想要獲得一個小職位的時候,李隆基就不但沒有讓他如願,反而把他給殺了。可以推測,對於皇後的名號,他還是相當看重的;對於楊貴妃,他也沒有愛到頭腦發昏、任其索取的程度。
『陸』 楊玉環為何只是貴妃而沒成為皇後
原因有五:
一、李隆基對楊貴妃曾經是自己兒子壽王妃這一點有所顧慮。楊玉環之所以從壽王妃搖身變為玄宗妃子,原因是,武貴妃死後,後宮數千佳麗中,沒有一個能合李隆基心意的。臣屬們為了讓玄宗快樂起來,給他推薦了已經成為壽王妃的楊玉環。雖然,楊貴妃為了「改適」,假模假式做了一陣子尼姑,但曾經是「兒媳婦」的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二、李隆基跟楊玉環的結合,主要是文藝興趣的相投,並沒有要她「母儀天下」的想法。李隆基是個十分熱心的文藝愛好者,他不但喜歡欣賞文藝演出,還精通多種文藝形式,他「素曉音律」,作曲、吹笛子都很在行。他甚至讓數百名宮女成立了一個皇家女子樂團——梨園,集中居住在宜春北院。「善歌舞,邃曉音律」的楊貴妃也常常到梨園演奏她拿手的琵琶,深受大家的歡迎,「諸王貴主」競相拜她為師,學習彈奏琵琶。玄宗之所以每次游宴、洗溫泉都要帶著楊貴妃,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有相同的文藝愛好和相當的文藝造詣,文藝上他們有共同語言,可以互為知音,也可以說是琴瑟和諧。
三、楊貴妃雖然聰明伶俐,能夠隨時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對她顯然是有所不滿的。天寶五載和天寶九載,楊貴妃兩次先後兩次被李隆基驅逐出宮。驅逐的原因,史書沒有明言,不得其詳。當然,每次驅逐楊貴妃後不久,多情、痴情的李隆基就會後悔,思念不已,很快由高力士將其接回宮中,禮遇如初,歡愛如舊。可以說,楊貴妃對李隆基而言,是讓他歡喜讓他憂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只適合戀愛做貴妃,不適合結婚做皇後。
四、楊貴妃顯然是一個具有浪漫氣質的女人,她沒有多少權力慾望。一方面她滿足於李隆基的寵愛,另一方面她有文藝的愛好,日子過得很充實。此外,有沒有皇後的名號,對她而言沒有太大影響。
五、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沉湎於男歡女愛,沉湎於聲色娛樂,但基本上還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別的不說,至少他不會把官職當作可以濫贈予人的東西。他的駙馬、功臣張說的兒子張垍很想得到宰相的職位,但是,李隆基就沒有輕易地委任他為宰相。有一次,一個藝人在一次演出中有上佳的表現,博得了玄宗的好感。但是當他通過高力士說情,想要獲得一個小職位的時候,李隆基就不但沒有讓他如願,反而把他給殺了。可以推測,對於皇後的名號,他還是相當看重的;對於楊貴妃,他也沒有愛到頭腦發昏、任其索取的程度。
所有這些皆為後人的猜測,真實答案將永遠是個謎!
『柒』 楊佩瑾的媒體報道
人間只有美是無敵的-記諸暨籍著名作家楊佩瑾
楊佩瑾,原籍諸暨街亭鎮高嶺下村人,一級作家,南昌大學兼職教授,原江西省文聯主席,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後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省勞動模範等稱號,主要作品有、、、、、等
1949年,剛滿14歲的楊佩瑾從當時的暨陽中學考入了華東軍政大學,開始了他槍林彈雨的軍旅生涯。
當朝鮮戰場的戰火燒到中國邊境的時候,16歲的楊佩瑾也隨志願軍大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參加了那場舉世矚目的戰爭,在朝鮮這塊土地上流血流汗地奮鬥了三年。當時他擔任了中國人民志願軍63軍的電台報務員。根據這段血與火鍛造的戰爭經歷,楊佩瑾老師在1960年5月出版了處女作長篇小說,被譽為「反映我軍訓練生活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而讓我們真正記住楊佩瑾這個作家名字的,可能就是他在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創作,出版於七十年代初期的長篇小說。
(楊佩瑾老師同期聲:根據朝鮮的戰地生活,特別是大家都非常感興趣的偵察兵生活,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叫做《劍》,在1972年的10月份,這部書就出版了,這部書出版以後,在當時書荒的年月里曾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前後出版了近300萬套,就是說江西出版社一次出了六十萬,一次又出了六十萬,那麼在人民出版社,北京的人民出版社,農村版先後又出了150萬,還有各個省的重印等等。後來又由中國外文出版社把它翻譯成英文、法文和日文。)
這部反映朝鮮戰爭中我軍偵察兵戰斗生活的作品,在一大批讀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魏巍的著名散文一樣譽滿中國的文壇。當時隔四十年後的94年,楊佩瑾老師以一個著名作家的身份,帶領中國作家藝術代表團再次踏過鴨綠江,再次踏上當年戰斗的土地,在板門店的談判桌前提起那根象徵三八線的話筒線時,他有了許多的感慨。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楊佩瑾老師曾擔任過江西鐵道報的記者、編輯,風風火火地奔走在千里鐵道線上,後來他又擔任了中共宜春地委的宣傳部部長。在這段時間里,楊佩瑾老師多次深入到江西的革命老區湘贛根據地,與老區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寫出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的長篇小說「天意」三部曲、、及,其中被改編成電影;而獲江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文學作品一等獎,先後在全國二十餘家電台連播,並被改編為電影,中國京劇院將它改編為京劇。
應該說,楊佩瑾老師是以創作革命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而享譽中國文學界的,到 1995年,楊佩瑾老師創作出了一部和故鄉有關的小說,用他生花妙筆,向世人再現了二千多年來一直活在人們心中,被譽為中國美神的西施那種舉世無雙的美。
(楊佩瑾老師同期聲:其實《浣紗王後》所寫的那段歷史也是戰爭,這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戰爭,其實也是寫戰爭,也是寫戰爭當中的人,寫戰爭當中一個年輕女孩子的她的悲劇性的一個命運,也是寫西施這樣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她那一種高尚的,崇高的為人民利益而獻身的精神,寫她的善良,她的聰慧,寫她的美麗,使她能夠成為我們中國的一個美的象徵。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有一年,在江西,秘魯有一個文化參贊,有外交官來這里,來給他們的美術家辦展覽,我作為文聯主席陪同他作了一些交談,談起我的家鄉的時候,我就跟他介紹,我的家鄉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她就是中國最早的美女西施,這位外交官一聽說是西施,就說,哦,西施,我知道,我知道,她是中國的美神。這話給我很大的觸動,我覺得西施在國外都有那麼大的知名度,把她看作為中國一個美的象徵。所以我回到家鄉去了之後,家鄉很多父老鄉親也希望我把西施寫出來,他們說你在江西已經寫了那麼多反映江西的小說,也應該給家鄉的西施寫一部小說,所以我下決心去寫這部小說。)
對楊佩瑾老師自己來說,在他所有已出版的八部長篇小說中,他最喜歡的還是,這位已經年過花甲的作家,談到時說,他創作這部作品時是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的,如同年輕人描繪他們眼中的夢中情人一樣,來創造這位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之首的美神形象的。
(楊佩瑾老師同期聲:我覺得西施在人民心目當中,是非常受到喜愛的這樣一個人物,所以我一定要把她寫得非常美好,傾注了全部的的感情來寫,要把她寫得很美,不但外形要美,她的環境要美,整個她的心地要美,所以我在書的扉頁上寫道:人間只有美是無敵的。)
像荷花一樣美麗而清純的西施形象,以及她那美麗而悲壯的故事,從少年時期開始就一直夢牽魂繞地伴隨著楊佩瑾老師,半個多世紀後,終於成了他筆下如詩如畫的動人篇章,這其中有刻骨銘心的愛情與仇恨,有令人回腸盪氣的歡笑與眼淚,可以這樣說,這當中傾注了楊佩瑾老師的畢生嚮往和心血,傾注了他真摯的感情,以及由西施故事而引出的深深的思索。
(采訪同期聲:《浣紗王後》出版以後,獲得了中國第十屆圖書獎,當時參評的書比較多,有100多部,而且都是比較有名的作品,為什麼《浣紗王後》就獲得了獎,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浣紗王後》之所以受到讀者的喜歡和文學界的好評,主要也就是寫出了西施她的一種人情的美,一種人性的美,寫她心底里善良,和我們今天的讀者它的心是能夠相通的,就是對一種高尚的情操和她的這種春青的朝氣,都是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所嚮往的。)
的出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獲得中國第十屆圖書獎的同時,又獲得了共青團中央的「五個一工程獎」,江西省優秀文藝成果特別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1997年年初和年末,破例一年內兩次以兩個月時間,全文連播了這部作品。海外版則以兩個多月時間縮編連載了這部作品。同年秋天,在海峽另一邊的台北市,一家出版社出版了的三卷本,幾乎同時,大陸許多大中城市紛紛出現了燙金書名的精裝盜版本,甚至連楊佩瑾老師的名字都換成了台灣作家席絹的名字。
現在的楊佩瑾老師除了搞創作外,還擔任了江西省的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的會長,為了江西的文化事業他不停息地奔忙著。87年,他受義大利政府的邀請,和中國作家代表團一起出訪了義大利,和世界筆會主席、義大利著名作家阿爾貝托。莫拉維亞有了很深的較往。97年,他以江西省山江湖治理開發委員會高級顧問和考察團團長的身份,出訪了美國的田納西州,並准備開始創作一部有關環境與發展為主題的長篇小說。
令楊佩瑾老師很欣慰的是,他的兩個兒子都繼承了他的文學細胞,他的大兒子既是一個導彈設計師,而且熱愛文學,是個文學碩士,他的二兒子是江西省一位很出色的青年作家,現在在文學雜志社工作。
在我們采訪就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問楊佩瑾老師對家鄉的文學創作有什麼建議時,他滿懷熱情地告訴我們:
(楊佩瑾老師同期聲:我覺得我們有這么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還可以出現更多的好作家,可以出現更多的文學藝術方面的人才。我們諸暨現在越來越美了,我今年春節去看到諸暨比我們小時候那個諸暨變化非常大,文藝氣氛也比以前更加深厚了,我也去諸暨中學和學生見過面,和他們座談過,我覺得他們在文學上的觀念和他們的素養都比我們那個時候強。特別是現在我們諸暨市委市政府,市文聯的同志都在這方面努力。希望將來有朝一日,諸暨市的領導可能考慮把在外面的一些諸暨籍作家,年紀大的,年紀輕的,能夠都找回去,一起能夠見見面,座談座談,給諸暨文學的發展大家提提建議,這可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捌』 江西省宜春市出了哪些古代官員
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所說的寶劍精氣,藏於今豐城榮塘。「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所說的高士徐稚,家於今豐城市白土。科舉時代有「袁州進士半江西」之說,江西第一個文科狀元唐代人盧肇曾苦讀於袁州城東一沙洲上,後人名之「狀元洲」。第二個狀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狀元姚勉,宜豐人。明代探花吳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鄭秉恬,上高人。
此外宜春籍名人還有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沈彬、任濤、吳罕、代理袁州刺史鄧璠;宋代史學家劉恕、宋朝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宋代著名詩僧惠洪、南宋史學家徐夢莘、詞人向子湮、袁去華、畫家楊無咎;元代詩人揭傒斯、范梈、學者杜本、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紅巾軍領袖彭瑩玉;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史學家陳邦瞻、鄒維璉、抗倭名將鄧子龍、清官況鍾、明代大臣姜曰廣、袁繼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張自烈;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清代重臣朱軾。
近現代名人有革命家熊雄、革命烈士易安華、民主鬥士楊杏佛、軍閥張勛、戲劇家熊佛西、詩人白采、詞學大師龍榆生、《辭海》主編夏征農、畫家王夢白、作曲家辛滬光、物理學家吳有訓、冶金物理化學家徐采棟、化學家江元生、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劉高聯、奧運冠軍楊文軍等。
宜春是革命老區,從這塊紅土地上走出了杜平、王宗槐、周赤萍等一批共和國將軍,走出了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長征道上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宜春人劉梓華。
『玖』 歷史楊玉環為什麼沒被立為皇後
楊貴妃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熊濤,再加上天生麗質,被譽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唐玄宗為了博得楊玉環的歡心,可謂是有求必應,不僅讓他香享盡榮華富貴,就連她的家人也都賞賜高官厚祿,且地位顯赫,真可謂「一人得道,仙及雞犬」。可是如此寵愛她的唐玄宗,為什麼沒有冊封她為皇後而只封為貴妃呢?
這一問題,從唐至今,引起人們無數的好奇與猜測。
觀點一:由於唐玄宗時從兒子壽王李瑁手中將楊玉環搶過來的,盡管唐玄宗為得到她,先讓她做了一段時間的女道士,但畢竟楊玉環確確實實嫁給了壽王為妻。在重視禮制的封建社會,這種違背常理的女子哪有資格做母儀天下的皇後呢?唐玄宗與楊玉環自然對此心如明鏡,唐玄宗不能封,楊玉環也不提。因而一直到死,楊玉環也違背立為皇後。
觀點二:唐玄宗之所以不封楊玉環為皇後,是從壽王身上考慮的。楊貴妃被奪走,給壽王留下了感情上的創傷,這一點唐玄宗是清楚的,同時也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再加上楊玉環長期沒有生子,皇後的位置一直沒有人選,一旦發生重大變動,很有可能造成政變。因而唐玄宗在61歲過完大壽的時候,就將楊玉環立為貴妃,而沒有立為皇後。
看過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盡管楊貴妃沒有被立為皇後,但在宮中的地位卻一點兒也不亞於皇後,實際上就是六宮之主,無人不敬,沒有哪個妃能超越楊玉環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皇後不皇後的,其實都一樣。
『拾』 李玉萍這個名字應該怎樣解釋
文化印象84 分。(主要參考成語、詩詞、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數理74 分。(主要參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學筆畫組合的搭配關系)
用字的意義:
玉:玉字是指一種質地柔軟、透明有光澤的石頭,可用來 心製造裝飾品或做雕刻的材料,由於較為貴重難得,歷史上一直與金並稱為金玉,形容價值珍貴的東西。此外,玉字還引申有潔白美麗之義。(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841,850次)
《說文解字》釋雲: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其貫也。凡玉之屬皆從玉。[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
萍:柔和、自然、親切。意為在水面浮生的草。(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256,940次)
《說文解字》釋雲:蘋也。水艸也。從水、蘋,蘋亦聲。
總評:
玉此字能較好的與您的姓氏搭配。
萍此字能較好的與起名用字玉搭配。
字義玉表示美、晶瑩、珍貴;萍表示紫萍、青萍、草本植物,意義優美。
音律李、玉、萍的讀音是lǐ、yù、píng,聲調為上聲、去聲、陽平,音律優美,朗朗上口。
字型李為上下結構,姓名學筆畫7畫;玉為獨體字結構,姓名學筆畫5畫;萍為上下結構,姓名學筆畫14畫;字型優美,利於書寫。
五格該名字的五格筆畫搭配為7-5-14,五格俱佳。
意蘊暫無。
文化印象:成語釋名、趣味解釋、名言名句和名人用字
成語釋名:
暫無。
趣味解釋:
玉潔冰清 · 萍水相逢
玉振金聲 · 萍水相逢
玉堂金馬 · 萍水相逢
潔白 · 青萍
名言名句: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蘇軾《水調歌頭》
都作連江點點萍。
-王國維《採桑子》
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明·吳承恩·西遊記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李商隱《錦瑟》
名言名句
名人用字: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據說她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因此得名「羞花」。
李桂玉:清末女作家。作有長篇彈詞《榴花夢》、《三奇緣》等。
張露萍:黨的好女兒。
周赤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江西省宜春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傳統解析:五行八字、屬相、五格數理
五行、屬相分析:
溫馨提示:由於您沒有指定詳細的出生日期和時間,故此信息無法獲取。因為五行八字需要提供詳細的生日信息才能進行推算!
五行屬相
>>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格數理解析:
結構解析外格 15
(陽土) 1李 7玉 5萍 14天格 8
(陰金)人格 12
(陰木)地格 19
(陽水)總格 26 (陰土)天格數是先祖留傳下來的,其數理對人影響不大。
地格數又稱前運,影響人中年(36歲)以前的活動力。
人格數又稱主運,是整個姓名的中心點,影響人的一生命運。
外格又稱變格,影響人的社交、智慧等,其數理不用重點去看。
總格又稱後運,影響人中年(36歲)以後的命運。
天格8解析意志剛健的勤勉發展數。
地格19解析反應機敏,先聲奪人數。
人格12解析意志薄弱,難酬志向,百忍尚可得和平。
外格15解析福壽雙全的立身興家數。
總格26解析變怪奇異的豪俠數。
三才解析
(天人地)雖成功運不佳,但若注意保持身心健康,努力拚搏,則成功之期可待。
基礎運解析
(人地)雖能順利發展,但可能有意外事情發生。
成功運解析
(人天)命運雖被壓抑,但只要努力抗爭就能趨吉避凶。
人際關系
(人外)外表柔和,內心剛毅,愛好名聲,重理而不易服人,性格易變,避免少勞多得,勤勉者可成功。
上述分析僅供參考!五行、五格、生肖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