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國時期的10大傳奇女子分別都是誰,長相如何
國民時期屬於動盪時代,如果是以當代人來分析那個時候的局勢,應該出現不少奇特的事情,而這個時間段內,出現的奇女子也是不少。對比當時局面,我們通過照片來了解一下,當時國民期間這十個奇女子,到底是什麼人。她們雖然處於那個動盪年代,但以個人能力來說,絕對不會屬於當時男兒,而且她們其中不少,更是成為當代女子效仿對象。
吳健雄在美國獲得最高科學榮譽獎,丈夫是孫世凱孫子,為此名氣相當高。
Ⅱ 徐志摩的四個女人,其中誰的結局最好
徐志摩生命中與四個女人結緣,我們來看看她們的結局如何:
1、徐志摩原配妻子:張幼儀。張幼儀與徐志摩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封建婚配,徐志摩不喜歡張幼儀,成婚生下長子後就出國讀書了。後來張幼儀到歐洲與丈夫團聚,徐志摩與林徽因墜入情網,要與張離婚。張生下次子後離婚。張幼儀回國並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後來在香港與醫生蘇紀之結婚,婚姻幸福。
Ⅲ 徐志摩一生愛過幾個女人
徐志摩(1897——1931)一生為四位女性所困: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和陸小曼。徐與張系奉父命而結合,以仳縭告終。與林相見恨晚,是一廂情願。陸則是乘虛而入造成了事實夫妻。《不容青史盡成灰》作者劉紹唐認為,「僅有凌叔華本最有資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婦的
Ⅳ 徐志摩有幾個女人
徐志摩經歷過的女人有: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韓湘眉......這只是中國的。
1.與張幼儀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勵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
2.與林徽因
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徐志摩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並不惜與發妻張幼儀離婚。
3.與陸小曼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後結婚
原諒我無法告訴你到底他最愛的是哪個。
因為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陸小曼的婚姻又參雜了太多的物質功利,他與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噓。
至於哪個是最愛他 我想是張幼儀,因為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Ⅳ 徐志摩一生中與三位女性有感情糾葛,他最愛的是陸小曼還是林徽因
《再別康橋》可以說是我國最著名的現代詩之一,也正是這首詩許多人將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感情產生了好奇。但其實這首詩幾乎不可能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畢竟當時他已經和陸小曼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對於自己那段生活的留戀。而且徐志摩和林徽因其實也根本不可能在一起,最初他倆因分開可能是因為林徽因,但後來絕對是徐志摩自己放棄了,所以才和陸小曼有了感情。
但在兩人結婚後,因為經濟的壓力徐志摩變了,變成了另一個王庚,但是陸小曼依舊對其不離不棄,也正是因為兩人其實是一種人。在徐志摩去世後,陸小曼雖說有過緋聞,但卻從未改嫁,這也是因為陸小曼知道自己此生已經很難再遇到徐志摩這么適合自己的人了。
Ⅵ 徐志摩一生中的三個女人都是誰
徐志摩一生中的三個女人分別是: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個女人。他的原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張幼儀,他們的愛情短暫易逝,隨著徐志摩留學外行,這段愛情便名存實亡了;後來在徐志摩的愛情路上先後遇到靜女林徽因,倩女陸小曼,張幼儀與徐志摩的愛情最終宣告終結。張幼儀和徐志摩的離婚案件是當時民國第一件仿效西方國家的離婚案件。因為林徽因的冷靜和現實的一面,便成全了徐志摩和陸小曼這一對才子佳人,而當時作為證婚人的梁啟超曾當著徐、陸兩人的面痛罵他們「不懂愛情」。陸小曼的「私奔」使她的前任丈夫王庚一生未再娶,而她後來委身的徐志摩也因為她的奢華無度(或者也因為林徽因的召喚)而輕輕作別,「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中國詩人、散文家。留學美國時改字志摩,小字又申。筆名有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車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時,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飛機師王貫一、副機師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學校畢業生,年齡均為36歲。飛機上除運載了40餘磅郵件外,乘客僅徐志摩一人,也是36歲。開始天氣甚佳,不料在黨家莊一帶忽遇漫天大霧,飛機師為尋覓航線,降低飛行高度,不慎誤觸開山山頂,機油四溢,機身訇然起火,墜落於山腳,待村人趕來時,兩位飛機師皆已燒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後,僅衣服著火,皮膚有一部分的傷,但他額頭撞開一個大洞,成為致命創傷:又因身體前傾,門牙亦己脫荊。當晚,細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詩人的早逝。
二、張幼儀
張幼儀出身江蘇名門,受過新式教育,她性情溫和善良,長相明眸清麗,知書達理又遵傳統守孝道,她對徐志摩並不了解,他們的婚姻,是父母定下來的。15歲的張幼儀就輟學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婚後不久,長子徐積鍇出生。
張幼儀在離婚之後,遠赴德國柏林,學習德語,並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
三、林徽因
在徐志摩分開人世的一個半月後,林徽因在給胡適的信中寫道:「這多少天思念他得很,然而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林徽因始終清楚,徐志摩只是她性命中的驚鴻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過錯。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香消芳盡,絕塵而去。時年51歲。她用她裹挾著自己一生的清冷婚姻,玉成了無數男人心中的妄想。她只能冰涼地活在民國傳奇里。得到林徽因噩耗的金岳霖凄然寫道:「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一次,他酣暢淋漓,不再婉約退守。由梁思成設計的墓碑上刻著她生前已千百次的自語:「這里長眠著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築師、詩人和母親。」
四、陸小曼
陸小曼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徐志摩失事前為一個階段,那時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徐志摩失事後,她受到劇烈震動,人變得消極而沉寂;解放後為第三階段,她重新振作起來,獲得新生。
1931年11月上旬,為得一筆錢彌補陸小曼巨額開銷的虧空,徐志摩答應做蔣百里出售愚園里住宅的中人,故於13日由北平返回上海家中。
Ⅶ 跟徐志摩關系匪淺的就有兩個,民國風流才女有哪些
民國有四大才子,分別是徐志摩、郁達夫、邵洵美、戴望舒。那麼自然也會有四大才女,她們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不過這都不是最吸引人的,最吸引人的當然是民國四大風流女子。這個在歷史上是沒有定論的,不過可以找幾個來作為典型來看看。
第四位,大明星周璇。
周璇當然是大明星,但是感情經歷也是比較豐富的。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作曲家嚴華,可惜婚後僅僅3年,便因為各自的猜疑走到了婚姻的盡頭。
離婚以後的周璇,與綢緞商人朱懷德宣布了戀情關系,此後兩人感情再次破裂。但是周璇此時已經懷上了孩子,可是她依然選擇離開朱懷德。
此後周璇又認識了唐棣,本來兩人感情非常好,都打算進入婚姻的殿堂了,結果唐棣被判了3年,這場戀情也就無疾而終了。
Ⅷ 徐志摩一生遇到了三個女人,其中誰是他的最愛
徐志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創作的靈性、自由的新詩現在依然被眾多讀者奉為經典,就是這樣的一位天才,在感情生活上卻顯得不是那麼完美,甚至遭到後世人的唾棄,不停地追尋心中最純真的那份愛,才是他性情中那最真實的體現,那麼徐志摩到底愛誰呢?
圖
徐志摩的一生中出現過三個女人,他把最熱烈的追求留給了林徽因,把最冷酷的一面留給了張幼儀,而把最溫柔的一面留給了陸小曼。你問徐志摩愛陸小曼嗎?是的,他到死都愛著陸小曼。
Ⅸ 徐志摩的一生有關聯的幾個女人,分別是誰
徐志摩經歷過的女人有: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韓湘眉,不少了吧,這只是中國的。
和張幼儀的感情,除了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話連篇的信之外,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通常人們總是說,婚姻後不怎麼融洽,離了婚反倒互相體貼。這些話都是徐志摩的朋友說的,怕靠不住,就是靠得住也是表象。實情是,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甚至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張幼儀從不吐一點兒口風。
這正是張幼儀的賢慧,論者又會這么說:太離譜了,怎麼就不想想,讓她說什麼好呢。說徐志摩好吧,人家跟你離了,說不好吧,棄婦之外還得加個妒婦。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自己吃了一半兒,叫別人奪去的葡萄就更酸了。
幾十年過去了,這苦命人終於在去世前說了實話。她活了88歲,1988年在紐約去世。她的侄孫女張邦梅小姐,1996年9月在美國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由道布里幾出版社出版。兩人關系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張邦梅是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她的父親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律學位,曾在紐約任律師。從1983年到1988年張幼儀去世前, 她和姑婆談了五年, 先寫成畢業論文,再充實成傳記著作。「姑婆看過我的論文」,內容的真實性是可以信賴的。會不會肆意詆毀呢?也不用擔心,作者反復強調,張家始終以徐志摩為榮,張禹九臨終叮囑孫女,寫書時「對徐志摩要忠厚些」。就是這位爺爺,遺囑中要家人在他的葬禮上朗誦幾首徐志摩的詩。
起初她是懷著敬仰的心情來探索徐志摩與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實卻一次次地引起她的質疑與憤懣,為姑婆所受的屈辱,為徐志摩的冷酷無情。
她萬萬沒有想到,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1920年冬,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 過去都認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 寫了那封乞求父親的信。現在知道了,這封信多半也是應張君勱之請而寫的。分居數年又有了子嗣,當時的情勢,沒有理由不讓張幼儀出國。 不是徐志摩要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 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對家裡的責任。再沒有比張幼儀本人的這個解釋更為合理的了。
若是思妻心切,他不會那樣去迎接她。
三個星期後,輪船終於駛進馬賽港的船碼頭。「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里。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著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因暈機嘔吐,徐志摩把頭撇過去說:「你真是鄉下土包子!」話才說完沒多久,他也吐了,張幼儀也不甘示弱,輕聲脫口說:「我看你也是個鄉下土包子。」
在倫敦、波士頓,以及後來在柏林那一段生活,過去總說徐志摩如何的仁義,如何的善良,現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對待張幼儀是很不友好的,簡直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
兩人在波士頓住下,不久張幼儀懷孕,此時徐志摩正在瘋追林徽因,無暇顧及,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徐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過後不久,徐志摩帶一位中國女留學生來家中吃飯,書中叫她明小姐。張幼儀發現,這位穿著毛料海軍裙裝的小姐,竟是裹過腳的。送走客人,徐問張,對這位明小姐有什麼看法,張說:「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走來走去的徐志摩把腳跟一轉,好像張幼儀的評語把他的煩躁和挫折一股腦兒宣洩出來似的,突然尖叫說:「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書名即由此而來。張幼儀是天足,徐志摩後來也很少穿西服,這只是一種象徵,象徵兩種文化的沖突,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
徐要馬上離婚,見張不答應,竟一走了之,將張一人撇在波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張的去向,卻不予理睬。只在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於從小腳的陰影里走出,成為一個「穿西服」的、引人矚目的新女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台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這樣的,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這是個非常微妙的問題。還是聽聽張幼儀的自述吧: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不是說不定,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為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這本書的寫法,可謂新穎別致。外國學者在寫法上的殫思竭慮,實在讓我欽佩,是嚴格的傳記,甚至是口述實錄,其勾人閱讀的興味,一點不亞於偵探小說。由一隻桃心木箱里的一件黑綢紗寫起,引出對家族史的興趣,結尾仍舊到那件黑綢紗,那隻桃心木箱。正文分兩條線索,互相交叉又互為表裡,一條是主線索,由張幼儀的敘述構成;一條是副線索,寫自己在婚姻上的思考與追求。「小腳與西服」這一命題,在這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