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誰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一位歌女。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
(1)十大美女琵琶行擴展閱讀:
琵琶行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
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盪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
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貳』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我認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個琵琶女是一個技藝高超,同時身世坎坷的可憐人,是生活在封建社會底層下可憐女子的代表。
在那個女子沒有任何地位和話語權的社會,從事歌舞表演職業琵琶女的故事,在當時的黑暗社會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為古代封建社會對於職業的偏見,以及對底層女性的壓迫,讓女性無力反抗抬不起頭來。
『叄』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會的廣大婦女的形象,寫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
白居易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3)十大美女琵琶行擴展閱讀:
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盪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
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肆』 《琵琶行》中彈琵琶的女子的形象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 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伍』 《琵琶行》里描繪的彈琵琶的女子是誰
肯定不會是孟姜女,孟姜女是秦朝的,白居易是唐朝的,時間對不上啊!
嗯.現在對這個琵琶女的爭議也是蠻多的,現在多數人比較贊同的一種說法是李香君,參考下好了!
『陸』 琵琶行並序中琵琶女的形象具有哪些特點
琵琶女的形象特點: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當年: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 空船。 (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花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
這種回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柒』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到底何許人也,為何白居易一直在描述她
說起白居易,我相信很多人都學過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們都知道《琵琶行》里有一個琵琶女,琵琶女在當時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都能感覺出來她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女子,而且也特別的有氣質,隔著千年的時光依舊能夠感受到當時琵琶女的魅力。
如果要是按照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以後的情侶關系的話,那麼其實白居易描述琵琶女也未嘗不可。但是可能我們不知道最後究竟是怎麼樣的。因為在古代婦女地位極低,即使是李清照,她晚年的生活也不得而知,更何況是身份地位的琵琶女。
『捌』 《琵琶行》中作者怎樣描寫琵琶女高超彈技的
作者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描寫手法,展現琵琶女彈琴技藝的高超。
1、正面描寫:《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譯文: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大弦聲音沉重抑揚如暴風驟雨,小弦細促輕幽、急切細碎,如人竊竊私語。嘈嘈聲切切聲互為交錯地彈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顆顆掉落玉盤。一會兒像黃鸝在花下啼鳴婉轉流利,一會兒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動滯澀不暢。
好像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像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聲音暫歇卻比有聲更動人。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銀瓶炸裂,水漿奔迸;又像殺出一隊鐵騎,刀槍齊鳴。一曲終了撥子從弦索中間劃過,四弦一聲轟鳴好像撕裂了布帛。
2、側面描寫: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譯文:忽然聽見江面傳來陣陣琵琶聲;我忘卻了回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譯文:東面和西面的畫舫和遊船都靜悄悄的,只看見江心之中映著的秋月泛著白光。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譯文: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的眼淚最多?我江州司馬淚水濕透青衫衣襟!
(8)十大美女琵琶行擴展閱讀
1、《琵琶行》創作背景
《琵琶行》創作於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為七言古詩。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2、《琵琶行》鑒賞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傑作,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盪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
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玖』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身世
琵琶女說自己原是京城歌女負有盛名,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蝦蟆陵。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她姓名。曲子彈好後曾經使得技藝高超的樂師佩服,梳妝打扮好了常常被貌美的歌女妒忌。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後來獻彩,彈奏一支曲子能得到的絲綢不知其數。
後來上了年紀,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破敗,只得嫁給商人為妻,但是上個月商人出去做生意,把她自己留在了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與她作伴。
(9)十大美女琵琶行擴展閱讀:
《琵琶行》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
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消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