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侗族姑娘深情的望著我,對我唱情歌
喜歡上你了,你的桃花運來了,我想是。要把握住機會哦。
2. 侗族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標准英文譯名:Kam Grand Choirs)是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首侗家的歌謠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從古至今,他們敘事、傳史、抒情等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也正因為如此,侗族文化盡管經受過歷史的風風雨雨、人間滄桑,它仍以一枝獨秀保存下來,並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
漢人有字傳書本 侗族無字傳歌聲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中國貴州、湖南、廣西、湖北4省,人口約296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而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全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35萬。侗族不僅民風淳樸,而且也極富創造性,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欣賞的侗族特有的民間音樂。
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築鼓樓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 歌師年逾古稀 大歌後繼乏人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之一,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新中國成立之前,因侗族無文字,長期以來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世代相承,鮮為人知。因此有些外國學者在論及中國音樂時妄加斷言,稱「中國音樂一直是單聲部的」(1911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中國音樂補遺》,費吾爾著;「中國音樂根本沒有多聲部進行,更不必談和聲與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阿爾斯特著的《中國音樂》)。當時的中國音樂家和文化人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侗族大歌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民間多聲部音樂,故無人出來反駁。
其實侗族大歌的形成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音樂像是被隱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鮮艷的奇葩和一串串美麗的珍珠,日夜散發出迷人的清香,閃耀著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後全國進行土地改革期間,才為老一輩音樂家肖家駒、郭可諏等發現,並組織音樂工作者深入黎平縣侗族山區去收集發掘、記錄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組織強大陣容晉京演出,為人們帶去有聲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響,打破了侗族大歌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狀態,引起強烈的反響,當時中國唱片社還為侗族大歌錄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邁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縣的侗族合唱團,從解放以來,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過法國、義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組織侗族合唱團11人,首次出國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活動,她們在巴黎夏樂宮演出非常受到歡迎,僅謝幕就達37次。藝術節執行主席馬克爾維多,在觀看後激動地說:「美極了!美極了!在東方一個僅有百多萬人口的侗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古老純正,如此閃光的藝術,在世界上實為罕見」。
1994年春節文藝晚會和2001年的春節文藝晚會,黎平縣侗族大歌隊演唱的《蟬之歌》、《布穀催春》等侗族民間的歌曲,從而使黎平縣這朵藏在深山裡的民間藝術奇葩,名揚海內外。
然而,隨著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全面沖擊。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尷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護和「申遺」
隨著侗歌在國內外頻頻亮相,貴州省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對其給予了更多的關注。1984年榕江縣,在縣里的中小學開展了「侗歌進課堂」實驗,其影響力擴展到黎平、從江、錦屏,並輻射到湖南、廣西等侗族地區。「侗歌進課堂」前前後後經歷了18年的風雨,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於沒有經費來源、沒有制度保證、沒有師資支持,使得其在實踐中存在一定困難。在從江縣高增鄉,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嚴重的斷層現象,會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學唱侗歌的已寥寥無幾。
自然生態需要保護,人文生態也需要保護。像侗族大歌這樣的珍稀「物種」,應當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得到科學有效地搶救和保護。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永遠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協調發展、不斷進步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居於這樣一種現實狀況和人文理念,黎平縣提出了「搶救、保護、繼承、發展侗族大歌」的行動計劃。
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區貴州省黎平縣岩洞鎮已建立侗族大歌保護試點基地,通過一系列活動建立大歌文化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師的獎勵及命名政策;將侗族大歌納入學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中;發掘、搶救和整理瀕臨失傳的大歌作品,進行文字記載、製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過/人過三十好似綠葉變枯黃/人生一世多短暫/春秋已度心有餘/而力不足/歲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時相聚應永記心中」—這是侗族大歌中一隻曲子的歌詞大意,充分說明了侗族對於歌曲的熱愛。願這悠揚、神秘,宛如天籟般悅耳的大歌永世長存,也願這夢幻般的旋律讓世人同醉。 侗族地區歷史上曾劃分為若干個「洞」,每個「洞」管轄一大片地區(若干村寨)。隨著歷史的發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區已經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卻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興皮林和從江的龍圖貫洞為中心;「九洞」以從江的增沖、信地為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為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區以及與之毗鄰的地區或村寨。榕江縣栽麻鄉的苗蘭、宰盪、加所一帶,古屬「九洞」范圍,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區之一。由於演唱場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員性別及年齡的不同,大歌可分為「鼓樓大」、「聲音大歌」、「禮俗大歌」、「敘事大歌」、「兒童大歌」、「戲曲大歌」;或者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等。鼓樓大歌,侗語叫「嘎得樓」,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隊在鼓樓對歌演唱的主要歌種,其它以中心襯詞來稱謂,有「嗅嗬頂」和「干賽」兩種,內容多為情歌。「干賽」是正式對歌的主要曲調,也是「嘎老」的主體,各地男女聲都有自己的聲腔,多以流行地區來命名,如「嘎蘭」(苗蘭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盪」(宰盪的歌)等。聲音大歌,侗語叫「嘎唆」(al soh),它不是鼓樓對歌的主要歌種,而是對歌過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數是應聽眾的要求或歌隊為了顯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稱「換嗓子」。聲音大歌歌詞短小,以展示音樂曲調為主,常常摹仿蟲鳴鳥叫,接腔時由幾個歌手輪換唱高音,此起彼伏,優美動聽,最能發揮歌隊的整體演唱水平。從音樂的角度看,聲音大歌是侗族多聲歌精華中的精華。歌名常冠以魚蟲鳥獸或季節時會的名稱,如「嘎侖朗」(蟬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敘事大歌,侗語口叫「嘎君」(al jenh)或「嘎盡」(aI jebl)。它既是民歌的一種,也是曲藝的一種。按歌詞體裁,可分為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鄉」兩種;按音樂唱腔,可分為「嘎君」和「嘎盡」兩種。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內容來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漢列美》、《孝順父母》、《勸懶人》等。禮俗大歌,侗語叫「嘎禮鄉」(al liix xangh),是各種禮俗場合演唱的多聲歌的總稱。一般分為「攔路歌」、「酒禮歌」、「踩堂歌」三種均由領唱和合唱構成。兒童大歌,侗語叫「嘎臘溫」(al lagx uns),這是兒重遊戲娛樂時唱的多聲歌。歌詞短小,曲調歡快,以齊唱為主,合唱為輔。歌名多根據內容來定,如「螞蟻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戲曲大歌,侗語叫「嘎瓦」(al wagx),是侗戲演出時唱的多聲歌。多用於一出戲的開場或收場,或是仙人、官人出現的場面,由前台、後台的演職員一起唱,氣氛熱烈。沒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間合唱隊來演唱;二是它有兩個聲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樓當著眾人放聲歌唱;四是歌詞長大,長歌四五十分鍾才唱完一首,往往給人以「長歌閉目」的感覺。
大歌流行地區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隊,這些大歌隊都是民間業余組織。由男女自由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隊又按年齡分為:兒重歌隊、少年歌隊、青年歌隊、成年歌隊、老年歌隊等。 兒童歌隊
是在歌師或歌兄歌姐的指導下,接受大歌的啟蒙訓練,以學唱童聲大歌為主,也兼學別的大歌,培養興趣。
少年歌隊
是在歌師或歌兄歌姐的指導下,開始全面的大歌訓練,少女歌隊往往邊紡紗、做針線活,邊學歌練歌,各種歌種都要學,為對歌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有客隊進寨對歌,就站在旁邊見習。
青年歌隊
是在歌師的指導下,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調和唱詞,具有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與客隊對歌的主力,有時亦主動出訪別的村寨。成年歌隊,平常協助歌師對歌弟歌妹進行訓練,當好青年歌隊的參謀,是青年歌隊強有力的後盾。
老年歌隊
主要為青少年歌隊作示範,亦是老有所樂的需要,以唱敘事大歌為主。歌隊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師,他們是歌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一般年齡較大,閱歷較為豐富。歌師應具備下列條件:一是原來就是優秀歌手,久經對歌的鍛煉;二是精通各種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詞,並能改編和即興創作;四是作風正派,為人師表,有組織領導能力;五是有奉獻精神。歌師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識的人,最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為弘揚侗族的優秀音樂文化,格江縣文化部門,把民族音樂引進學校。並在車江小學建立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以學習演唱侗族童聲大歌和其他優秀民歌為己任。取得顯著的成績,成為侗鄉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面旗幟。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文聲復調合唱歌曲,除少數地區男聲演唱鼓樓大歌時用三弦大琵琶伴奏外,其餘均為無伴奏十天指揮合唱。大歌的基礎調式屬自然五聲羽討式。但亦有調式轉換的情況。常見的音程關系是三度、五度、四度、七度、二度,極少六度,不用八度和其他變化音程。其中三度是大歌女聲復調中的基本音程關系,而三度無論大小都是協和音程。對四度、七度、二度等不完全協和或不協和音程的出現,侗家人亦很習慣。大歌基本上是兩個聲音,低音部是主要聲部,由眾人齊唱;高音都是派生的,由一人領唱或由多人輪流領唱,這是大歌的一個特點,也是侗族人民對民間合唱的一種創造。特別是演唱聲音大歌時,襯腔由幾個歌手輪流領唱,模擬蟲鳴鳥叫,此起彼伏,不僅使歌聲連綿不斷,同時求得音質、音色、音量的對比。而低音都轉入一個長主低續音,退到從屬的作為背景的地位,把主角讓給高聲沖擊,讓它自由地發揮。「侗族大歌」是中國最早發現、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編輯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並受到世界音樂界所矚目的一個歌種。這樣一種美好的音樂確實代表了我們國家的一個方面的水平。世界上曾經有這么一個論調:中國只有單聲音樂,中國音樂是單線條地思維的。事實上我們中華民族有豐富的多聲部音樂,侗族大歌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侗族大歌的存在和發展,是侗族人民的驕傲,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3. 侗族民歌的攔路歌
攔路歌是多姿多彩的侗族民歌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品種,運用於多種不同的場合。在三江侗族婚禮中,新娘三朝回門,從夫家回娘家時,男方寨上派出一支隊伍陪伴新娘前往女方寨子。女方寨上用紡車、織布機、油茶濾、杉木尾、禾桿草、干辣椒、柚子枝葉、竹簍、雞籠、木馬、風車之類,一步步堵塞路口,歌手擺開陣勢,眾多親圍看助威。雙方對唱「攔路歌」和「開路歌」。男方隊伍唱對一樣,女方寨上搬開一樣,最後路障全部撤除,迎客進寨。在廣西三江、龍勝一帶,「月也」時,客寨蘆笙隊來到主寨寨外,主寨也用侗家生活和勞動中的各種用具和雜物,設下重重路障。主客雙方擺開歌陣,比婚禮中所唱更醋暢盡歡。在這個場合比歌才,比知識,比機智,也增友誼,先對象,育愛情。客隊唱歌答對一樣,主寨撤走一樣,如果客隊答不出歌,可以燃放鞭炮向主寨表示敬意,主寨也就盡撤路障,迎客進出寨。
4. 侗族舞蹈啰吔舞簡介!
解放後,侗族文人音樂舞蹈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音樂方面,侗族張中笑、龍明洪、楊秀昭、肖枚、劉蘭平、龍庭才、張勇、吳定幫、吳支柱、吳玉蓮等有較大影響,在舞蹈方面,侗族吳少光等人有較大貢獻。
張中笑(天柱縣人)主要作品有:大型歌劇《人民戰士》曲作主筆、中型舞劇《劉英俊》曲作主筆、電視劇《起步》、《花溪的春天》等曲作者。1979年後,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省市的20多家刊物、電台、電視台、唱片社發表歌曲、曲作150餘篇,代表作有《黃果樹瀑布》、《四季花歌》等。他的作品先後獲全國獎8個,省級獎19個。另外撰有《歌曲作法》書稿十餘萬字,其中部分章節已公開發表,編輯出版了《貴州彝族民歌選》專輯(貴州人民出版社),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龍明洪(天柱縣人)創作舞蹈劇《桔子紅了》、《苗山巡邏》、《放鴿橋畔》、《爐火更紅》、《春之歌》、《紅軍衛生員》、《星光》等音樂16部;創作歌劇、話劇、電視片配樂曲9部。創作歌曲100餘首,其中《杉木深處侗家歌》、《金鳳展翅》、《金色的地毯》等50多首已公開發表或演出。其理論著作主要有《藝術民主三題》、《關於現代派音樂的摘錄與討論》、《論調外和聲》等。他創作的音樂、歌曲9次獲省市和全國獎;經他配樂曲的電視片《高原彝家》於1984年3月獲全國民族優秀節日二等獎,並被譯成英、法、日三種文字,發行30多個國家。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楊秀昭(天柱縣人)已創作《四月八組曲》、《春暖花開三月三》等各種體裁的器樂、聲樂作品及歌劇、舞劇、電視音樂共100餘首(部);編有教材《樂隊配器法》、《管弦樂織體寫作》兩部,與人合作出版專著一部。其中論文《中立音與中調式應在音樂創作中佔有一席》在廣西音協主辦的「音樂創作民族風格論文評獎活動」中獲一等獎;本人專著《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論文《論廣西少數民族音樂中的中立音與中調式》分別獲廣西藝術學院首屆科研、創作、表演評選二等、三等獎。他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基礎理論、包括民族音樂學、樂器學、樂律學等都作了系統的研究和探討,有獨特見解。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肖枚(女、天柱縣人),歌唱演員,1984年10月參加全國青年歌手第二屆電視大獎賽。獲北京賽區中直機關優勝二等獎。1985年12月參加全國少數民族聲樂比賽獲「金鳳獎」(一等獎)。1986年6月參加全國青年歌手第二屆電視大獎賽獲「優秀演唱」獎。1987年5月參加全國「健牌杯」廣播歌曲大獎賽獲「優秀演唱獎」。1986—1989年中國唱片公司出版她演唱的專輯磁帶三盒、拼盒10餘盒,獲全國第一屆盒磁帶比賽銀獎。現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劉蘭平(女,天柱縣人)1983年8月在貴陽舉辦的第三屆「花溪之夏」音樂會上,她獨唱的《清水江搖籃曲》獲二等獎;1985年元月參加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的「星期音樂會」上獲「侗族歌手」稱號。
龍庭才(天柱縣人)在黔東南州歌舞團從事作曲工作,現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貴州分會、貴州音樂文學學會、貴州民族音樂研究會會員。他從小受家鄉民間音樂的熏陶,在工作中又搜集了大量的侗族民間音樂曲調。1978—1987年,創作了《同志也請到侗家吃油茶》、《侗家花橋美》、《侗鄉處處琵琶聲》、《請來侗寨看花開》、《侗鄉放排歌》、《你若真心愛阿妹》、《苗嶺,我可愛的故鄉》、《誰不把我林場誇》、《苗家寨前一條河》等歌曲;創作的器樂曲有《苗嶺新年好》(二胡齊奏)、《侗鄉新曲》、《侗寨變了樣》、《我從侗鄉來》、《山寨之夜》,創作的舞蹈音樂有《小夥伴》、《清水姑娘》、《新苗》、《采杉種》等80餘首,其中獲獎18個。同時,收集整理民間樂曲100餘首,民間樂曲10餘首,還發表了《淺談侗族玩山歌》、《錦屏縣啟蒙區民歌調查》、《報京侗族民歌淺析》、《北部方言侗族地區民歌簡述》等研究和介紹侗族音樂的學術論文。
張勇(榕江縣人),吳定幫(黎平縣人)等人,自幼生長在南部方言侗族農村,對侗族大歌、琵琶歌以及侗戲的編導演出具有豐富的經驗,他們虛心向漢族音樂戲曲界學習,對侗歌、侗戲的改革作了大量的工作培訓,輔導了一大批侗族青年演員。他們先後將各種侗歌曲調熔入戲曲之中,改變了侗族傳統戲劇過去單調的幾種表演方式和唱法,對侗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吳少光(三穗縣人),他在舞蹈編導方面具有較高的造詣。作品《苗族木鼓舞》獲國家文化部及國家民委優秀表演獎;與人合編導的《斗鳥》獲貴州省文化出版社一等獎;《銀項圈》獲三等獎;《花帕》獲貴州省文化出版社、中國舞蹈家協會貴州分會頒發全省舞蹈選調演出編導三等獎;創作的《放鴨歌》(詞)在貴州省農村歌曲徵集活動中獲三等獎,《天上有顆星》獲全省少年兒童歌曲紀念獎。《請來侗寨看花開》(詞)獲貴州省第一屆《苗嶺之聲》音樂節創作獎。此外,還在《舞蹈藝術》等發表了《談苗族舞蹈動作中的「腰」》等學術論文。1986年加入了中國舞蹈家協會少數民族舞蹈研究會,並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部《舞蹈藝術》編輯部聘請為「《舞蹈藝術》之友」。
侗族青年女演員吳玉連(黎平縣人)、楊水先(從江縣人)、陸金連(黎平縣人)、吳杏蘭(榕江縣人)等在侗族大歌、琵琶歌的唱法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曾先後在國內外的演出場合中得到較高的評價。 趙縣的挎鼓(又名背燈挎鼓),是一種很別致的民間舞蹈。表演者背上背著一盞特製的龍燈或西瓜燈,將鼓挎在腰間,雙捶擊打圓鼓。時而歡騰跳躍,時而旋轉著敲打著輕快有序的鼓點。每值燈節之夜,數以百計的「背燈挎鼓」湧上街頭,排成一字長蛇陣,在鼓樂聲中,燈火之下,於歡樂的人群中往來穿梭表演。表演者與觀賞者融為一體,共同享受著一種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喜悅,增強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5. 侗族民歌都有哪些分類
侗族民歌在兩個方言區有較大差異。貴州天柱、錦屏、湖南新晃、靖縣一帶的北部方言區,主要流行單聲部民歌。有山歌、玩山歌、酒歌、儀式歌等類別。
山歌,侗語叫「阿高井」,意為「高坡歌」。即興編唱於山澗野外。曲調高亢,音域寬廣。內容多與勞動、愛情有關。
玩山歌,是男女青年在約定的日子上山相會時對唱的情歌。玩山歌主要以未婚青年擇偶尋情為目的。已婚青年則將其作為娛樂,展示歌唱才能。玩山歌有一整套歌曲,簡直就是這一風俗全過程的記錄。如「約日子歌」、「初會歌」、「贊美歌」、「盤答歌」、「試探歌」、「初戀歌」、「囑咐歌」、「送行歌」、「相思歌」、「信物歌」、「失戀歌」等。玩山歌有對唱、獨唱、齊唱等形式,曲調多樣。其中有一種叫「白話」的歌,似唱似說,娓娓道(唱)來,傾訴心扉,頗有特色。
貴州黎平、榕江、叢江、廣西三江、龍勝、大苗山、湖南通道等地形成的南部方言區,其民歌有大歌、小歌、敘事歌、習俗歌等類別。
侗族大歌是一種二聲部同音色合唱歌曲。有女聲大歌、男聲大歌、童聲大歌之分。大歌又分為「鼓樓大歌」、「敘事大歌」、「聲音大歌」和「兒童大歌」四類。「鼓樓大歌」一定在侗寨的寶塔狀鼓樓里演唱,內容多為情歌。「敘事大歌」有女聲唱的「嘎窘」和帶有吟誦性風格、男女均可演唱的「噶節卜」之分,主要為敘唱歷史,講述英雄和傳說故事的內容。「聲音大歌」侗語稱為「噶所」,常常以描摹自然聲音景觀,如流水、鳥啾、蟬鳴,來抒發美好的情感。「兒童大歌」音域較窄,曲調活潑,內容為多為兒童游戲和傳授知識。(詳見後文「多聲部民歌」)
侗族小歌侗語稱「嘎拉」,是南部方言區的單聲部民歌。是中青年情侶賞月時獨唱或對唱的歌曲。小歌有專門的歌唱場所,就是侗寨的「月堂」。多以小嗓輕聲曼吟,曲調結構短小,旋律委婉優美。月明之夜,行歌望月,富有浪漫情調。按演唱程序及內容,小歌有「敲門歌」、「探望歌」、「相愛歌」之分;按伴奏樂器,小歌又有「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之分,徒歌時,則叫「山歌」或「河歌」。
侗族敘事歌侗語稱為「嘎錦」。多為歌師自彈自唱的形式。各地的敘事歌曲目十分豐富。內容多講述侗族先民遷徙、創業的歷史,也有講述其他歷史傳說故事的。
侗族的習俗歌種類較多,如攔路歌、開路歌、酒歌、贊歌、哭歌等,最有民族特色的當是「攔路歌」、「開路歌」。
唱攔路歌與開路歌有兩種民俗背景。一是婚嫁喜慶之時,男方派人到女方村寨接新娘,女方村寨的青年便故意設置路障,或手牽手攔住寨門,用歌唱出攔路的「理由」。此時,對方須以歌作答,謂之「開路」。另一情況是節日時,村寨之間常互相邀請對方歌隊來唱歌,並殺豬請酒款待對方,以聯絡感情,擴大交往。客人來時,東道主寨子的青年就故意攔路,以歌交流。
侗族的酒歌稱「嘎靠」,在款待客人的酒宴上唱。
侗族的贊歌種類很多,有贊村寨歌、贊鼓樓歌、贊房屋歌、贊水井歌等,內容十分廣泛。
侗族的哭歌是一種喪俗歌。
6. 侗族民歌的歌曲介紹
女:妹不怕,不怕哥屋三個叉;
不怕石頭當撐架,不怕白水當香茶;
只要阿哥志氣大,家會興隆人會發。
(張家禎)
憑天憑地同發誓,妹進哥屋才算真情的夫妻;
結成夫妻同勞動,有哥當家一生一世不愁吃。
(徐朝大)
一心一意來連哥,不怕爹娘處罰多;
鋼刀拿來當板凳,鐵鏈拿來當裹腳。
男:生也不丟死不丟,要學田裡的泥鰍;
泥鰍不怕田干水,兩我不怕刀割頭。
女:生也莫分死莫分,青藤纏樹樹纏藤;
哪怕背個爛笆簍,討米同靠一邊門。
男:生也要連死要連,不怕雷打火燒山;
雷打肉身魂不散,陰魂不散結良緣。
(秋 鴻)
女:生也不丟死不丟,哪怕閻王把簿勾;
閻王勾了生死簿,黃土蓋面心才服。
男:結成良緣莫分開,生也同生死同埋;
生在陽間共屋坐,死去陰間共靈牌。
(楊世澤) 天上有雲才下雨,地上有水才開溝。
花山有路才行走,愛妹才貌哥才求。
(陳再文)
男:求一求二又求三,為哥求得口水於。
不論大小借一樣,伸手容易縮手難。
女:嘴巴唱得蓮花現,方的也被哥說圓。
這朵細花哥拿去,禮輕義重哥莫嫌。
(楊立中)
男:帕綉飛娥妹送哥,哥將帕子貼心窩。
帕子爛了飛娥在,頭發落了心不落。
(秋 鴻)
女:哥要分花為把憑,花才打苞時才青。
季節不到耐煩等,風調面頰再來勻。
(龍燕怡)
男:來到園中百花開,邀姐同心砌花台。
要砌花台從地起,今朝為著借撈來。
女:聽哥要跟妹借帶,心裡害羞想走開。
其實腳走心不走,離開離開又攏來。
男;跟妹借帶妹莫急,是為和氣不扯皮。
扯根頭發准得數,姻緣望靠這—回。
女:送哥帶子送哥情,送哥頭發送哥心。
帶子連著哥心願,頭發連著妹深情。.
男:哥是半天小蜜蜂,—妹是玫瑰帶刺蓬。
要摘鮮花刺著手,枉費開得朵朵紅.
大江水急轎難架,小溪水淺船難劃。
勸妹莫講推辭話,傘把長了哥難拿。
劃把青蔑打背兜,背兜好打口難收。
若妹不借花帕子,伸手容易手難縮。
樹到秋來葉轉黃,陽雀下蛋滿山藏。
藏得這個丟那個,有口無心妹哄朗。
十七十八不攀花,還有幾年在娘家。
還有幾年娘家坐,船爛江邊無人劃。
(姚源標)
深泥塘仲裁芋荷,芋荷葉大根又多。
只要真心妹願意,石板栽花也能活。
妹在河邊洗白菜,打落一匹隨水來。
哥想撿到花園里,有葉無根不能栽。
(龍永春) 圓親婆:昨夜燈花來結綵,今朝喜鵲門前飛;
曉處我家喜客到,跑去路口望幾回。
女皇客:昨夜接到紅書來,笑在眉頭喜在懷;
搭賴親戚看得起,黃金買路來學乖。
圓親婆:年開月利燈結綵,尊客千里送親來;
頂風冒雨多辛苦,跋山涉水腳走拜。
主東要我來迎駕,手捧紅書樂開懷。
女皇客:一路桃花紅鮮鮮,輕腳慢步到門前;
兩個金童分左右,一對玉女站兩邊;
主東禮節真周到,貴鄉月亮格外圓。
圓親婆:天上祥雲現五彩,喜客像從天上來;
我家房屋沒打掃,灰塵打沃客人鞋。
女皇客:主人不必太過謙,走進貴府人新鮮;
桌椅抹得影現,地上掃得得塵不沾;
金盆打水來洗臉,玉碗端茶送手邊;
層層步步禮節到,主東服侍本周全。 圓親婆:一封書子四四方,擱在茶盤正中央;
我來請求無別事,討把鑰匙去開箱;
取得衣服重打扮,好給新人換喜妝;
取得綉被綾羅帳,好給新人鋪龍床;
我把龍床鋪好了,再請喜客看洞房。
女皇客:寶箱寶櫃鴛鴦鎖,要等貴人親手開;
娘家鑰匙交把我,換衣出門忘帶來。
圓親婆:一封書子四角折,放在茶盤來請客;
娘家鑰匙交把你,再也不會記不得。
女皇客:撿得少來丟得多,記性不好奈不何;
捧崽找嶄鬧笑話,原來擱在我懷窩。
圓親婆:手拿鑰匙喜盈盈,鋪起龍床迎新人;
雙手攤開靈芝草,四角鋪得一展平;
兩頭放起荷葉枕,中部錦被層疊層;
金童玉女成雙對,早生貴子跳龍門。 圓親婆:你家姑娘好聰明,腳勤手巧腦又靈;
對待老的多孝敬,對待少的言語多;
手上澡路般般會,紡紗織布樣樣精;
綉鳳綉得鳳展翅,綉龍綉得龍騰雲;
操持家務是裏手,周圍欒轉都有名。
女皇客:爹娘盤女好操場心,盤到十八長成人;
她是人長智不長,對人待客禮義生;
說話不知輕和重,過河不曉淺和深;
炒菜不知咸和淡,煮飯不曉熟和生;
挑花綉朵她不會,砍柴割草也不行;
年輕望靠老人教,耐煩教她學聰明。
妹崽年輕骨頭嫩,好多門路理不清;
手拿棉花不會紡,手拿細麻不會擰
做雙鞋子不像樣,前露牙齒後退跟;
做事不知好和歹,講話不知重和輕;
關門搭得光當響,走路不管坎和坑;
待人不分老和少,話像牛頭脹死人;
炒菜不知油鹽貴,煮飯不曉碗和升;
望靠婆婆多指教,耐煩教她成能人。 1、日落西山路難行,翻坡架嶺莫送日子得擔心。
你轉家鄉逍遙殿,心想無計我也收隊轉回屋。
2、送過橋頭客慢走,路上艱難耐耐煩煩莫心憂。
你住一州我一縣,轉回家中可莫冷心拍胸頭。
3、人情是的家底薄,七十賢文廣見多文世上多。
新朋坐下體貼我,言呆口噸每得一句話曖和。
4、自杯酒來黃又黃,從今每來招待親朋是應當。
滿盤剩席是誇獎,六月遇荒每得好菜勸客嘗。
5、今朝送客行苦路,東方日出西下橋頭把路修。
席前捧敬自杯酒,腳踏南山會你龍步人勞六。
6、親戚不賢人喜愛,收拾力功你陪仙姑下凡來。
人情天大深如海,千兩黃金難買貴架寒門來。
7、自杯酒來滿滿著,東都才子配嫦娥。
嫦娥就配仙兒女,好像仙姑配彩和。
同吃桌上花燭酒,公賀五子大登科。 8、借一樣,借你金壺筷二雙,借你金壺來酌酒,
借你銀釀海棠,左邊釀個金獅子,右邊釀個讀書房;
上邊釀個堂堂滿,下邊釀個萬年長;上下左右釀完了,
恭賀主家萬年長。
9、多謝主,多謝你家的酒席,千般百樣都擺有。還有龍鳳
配鯉魚。
10、這杯酒來紅仙仙,不知地來不知天。
手拿松樹當油點,手拿石膏當岩鹽。
不知一年有好久,不知一月有幾天。
撿得頭來不得腦,枉自為人在世間。
要我送親我也送,人長衣長同百年。
11、一杯酒來黃又黃,娘家生在窮地方。
常年四季風寒冷,未成立冬原下霜。
自然環境沒改變,哪來力量送嫁妝。
12、一杯酒來黃又黃,莫來席前誇嫁妝。
木材指標管得緊,千商量來萬商量。
打台書桌擱鏡子,打口箱子裝衣裳。
這個嫁妝沒象樣,儉慢親戚和姑娘。
13、娘家坐在高坡上,一缺棉花二缺糧。
送我姐妹到貴府,人也長來夜也長。
14、娘家坐在窮山窩,天晴少來落雨多。
家中因為勞力少,手邊無錢奈不何。
一來美送鴛鴦枕,二來美送好被窩。
送我姐妹到貴府,儉慢姑娘和公婆。
15、這杯酒來亮滴滴,莫誇娘家的東西。
因為娘家無志氣,各行培嫁送不齊。
16、這杯酒來綠又綠,沒有本事送帳勾。
各是親戚的愛好,講到此事我害羞。
17、這杯酒來滿滿酌,莫誇娘家送得多。
金盆銀盆都美送,送女服待你公婆。
18、長麻細絲輪成線,棉花成條枳成衣。
倆邊親戚不閑氣,這朵細花樂了一。
19、這杯酒來綠又綠,大口大河水長流。
修成的路要成走,鴛鴦成對到百頭。
20、車個位,車個位子轉東方,老的車個
添福壽,少的車個兒滿堂。
車個位,車個位子轉南方,風車高坡
百花動,鯉魚轉下清水塘。
車個位,車個位子轉西方,金雞轉下
鳳凰嶺,鳳凰轉下金子江。
車個位,車個位了轉北方,我來多天
要轉去,轉回家中遠傳揚。
21、金盆打水起風波,伸手拿盆臉皮薄。
各位六親看倒我,臉上好比火燒坡。
請主端轉堂中去,端與公公與婆婆。
公洗三帕得回事,婆洗三帕心頭落。
公公婆婆都洗過,鴛鴦龍鳳靠得著。
22、自杯酒來六又六,拉莫也拉留莫留。
來了幾天又幾夜,客來多天也害羞。
辭別主人我要去,祝賀你家一滿屋。
為願你家風水好,今年冬天又轉游。
23、不是我來自謙虛,娘家經濟真薄為。
山高水冷每出產,缺發經濟又少吃。
因為我家多子妹,有常無衣每整齊。
用盡親家錢和米,就地取土把牆為。
油無明珠每光彩,自愧席前來端杯。
24、服事的人費金心,洗鍋抹灶獻殷勤。
客未出門掃地等,挑水洗菜忙不停。
燒茶做飯時間等,每得休息一刻分。
上馬席前來玉問,笑在眉頭愧在心。
大醉分分每敢領,轉退主動讓湖平。
25、堂中酒飯樂滔滔,吉慶三多步步高。
發拳打馬多熱鬧,唱歌行令本逍遙。
可惜自己難領教,枉費主人培通宵。
酒紅知己千杯少,留點精神到明朝。
26、手提壺瓶把酒斟,花堂桌上讓海棠。
左邊讓個金銀庫,右邊讓個讀書房。
金銀庫內出財寶,讀書府內狀無郎。
天高地厚家神種,人生長命水流長。
釀起五龍一歸位,五龍歸位鬧洋產。
五更三點王登位,其森降駕又團堂。
26、黃道天開如是夜,殺豬宰羊迎接六親來團員。
高朋坐下午里有,一堂和氣喜歡歡。
今天客來不帶酒,借花獻佛把杯端。
27、金台銀橙色色喜,象牙筷子擺得整齊白玉杯。
一堂坐下生得美,人和意厚一堂都是仙子陪。
今天客來不帶禮,借花獻佛來端杯。
28、人多馬眾在等客,堂前辭別好上車。
彎風堂中辭喜酒,絲線牽連辭紅葉。
堂上高親辭木本,迎親周到辭禮節。
玉女迎賓辭現主,提壺酌酒辭分別。
灶房勞碌辭辛苦,族親意厚辭人德。
扶事幫忙辭禮義,痴客煉主辭一切。
一堂合氣真難舍,分清必有我回國。
29、作客多天要回鄉,留別有關小規章。
借對玉碗把糖釀,借雙筷子架橋梁。
金鍋銀爐請讓位,我來桌上讓海堂。 女:爹娘盤女十八春,插柳只望柳成林,
如時爹娘開金口,逼我出門淚紛紛。
母:爹娘盤女盤得苦,清早出門晚歸屋;
就如春分魚分散,掉娘身上一塊肉。
女:明明我是哥的妹,硬把兄妹兩分離;
一把白米攝出去,怎麼半點不可惜。
兄:斷線風箏飄得遠,斷線的船下了灘;
他家行茶過了扎,哥想留妹確實難。
(秋 鴻)
女:女生外相菜籽命,嫂妹都是女兒身;
好像秋天岩上草,只見黃來不見青。
嫂:妹妹出門莫心傷,姑娘在家住不長;
娘家只是灘頭水,婆家才是蓄水塘。
(楊立中)
女:門前鐵炮響三聲,辭別爹娘出閨門;
兄弟妹妹多齊整,我卻單獨不同人;
門口大田我無粉,箱中文契我無名;
爹娘是把天平秤,為何這樣不公平?
父:門前鐵炮響三聲,我來送女出閨門;
男婚女嫁前朝定,世上不光你一人;
千宗百樣雖無份,紙不留名心留名;
不是爹娘心揚狠,只怪社會不公平。
(蒲德才)
女:月月紅,只求月月在紅中;
不想今朝離姐妹,一個西來一個東。
柳絲長,柳絲飄飄度時光;
回頭幾陣光明好,今看柳絲斷肝腸。
荷花開,荷葉張張伴蓮台;
妹比蓮花強十倍,就如霜打面色衰。
雪花飛,百鳥不叫人凄凄;
妹是雪中離群鳥,一人飛去難飛回。
7. 甜蜜語之十大美女唱情歌 發燒女聲在線聽免費,求百度網盤下載資源
甜蜜語之十大美女唱情歌 發燒女聲歌曲大全在線聽免費,網路網盤下載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ZvPmjPKsYK3oTP0I1uYYPw
8. 侗族民歌的特點
模擬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模擬自然是它的演唱特點之一。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
侗族大歌常常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產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聲音歌」中模擬蟲鳴鳥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見的,如「嘟咕、嘟咕」等這些蟬鳴、布穀鳥的叫聲,讓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對自然界的親和。
(8)侗族美女唱歌視頻大全擴展閱讀
1、鼓樓大歌
這類大歌是主客雙方在鼓樓中對唱。如果客隊是女的,主隊必須是男的;否則反之。內容以長篇敘事詩(神話、傳說、故事、贊歌等)為主。因為鼓樓大歌系男女雙方對歌,其內容也有不少愛情故事。
2、聲音大歌
這類歌式以表現歌曲的曲調和歌隊的聲音為主。可調一般較短小。曲調多是對蟲鳴、鳥叫、流水等自然音響的模仿,所以聲音變換多,基本上是一首詞一個曲調。這類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樓大歌的演唱中進行。
3、敘事大歌
這類大歌一般是歌隊出寨走客,應主人的邀請而唱。歌較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著名的敘事歌有《珠郞娘美》、《莽歲流美》、《元東》等。
4、禮俗大歌
一種是每年正、二月間祭祖母堂時,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種則是當有外寨客人來時,主人在村口攔路,主客相互盤問對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