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古代美女短發圖片大全

古代美女短發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6-17 11:13:56

❶ 古代女配戴的發髻名稱

具有東方美的旗袍也是女生們展現清新古典形象的很好詮釋,那麼穿旗袍到底搭配什麼發型好看呢?盤發,披發,穿搭不同風格的旗袍。呈現出清純婉約抑或嫵媚優雅的的氣質。
淡雅純凈感的古典美女,紮起簡單披肩發型,側放在一邊,不需要多餘的修飾,露出飽滿的額頭,清新可人,一身修身的素雅旗袍,呈現出素凈淡然的妙齡少女氣息。
具有復古青瓷氣息的一款藍色花紋旗袍,具有大氣感,造型上也需要花點心思,溫婉的盤發,帶點優雅輕熟感,配上珠寶墜飾,更顯高貴感。
鄰家女孩氣質的一款旗袍搭配造型,可愛的雙盤發髻,柔亮的黑發,斜劉海,富麗的牡丹花與恬靜感的少女,那一份安然空靈感盡顯。
這是帶點大膽氣息的性感式旗袍風格,採用中式的復古卷發盤起來深V鏤空的紅色旗袍,紅唇造型,仿若妖嬈的大上海歌女。
青瓷是最具中國風的一款旗袍樣式,也是時下比較受寵的,梳理的光潔的發型,底盤的發髻,帶有一絲簡約溫柔的良家女氣息。
穿上旗袍,如果在加上復古的傢具,抱著琵琶,完全變身古典美女,披肩卷發,配上羽毛發飾,典雅清新。
短發也可以穿搭旗袍哦,尤其是齊劉海學生頭短發,帶有清純活潑感,相對於長發,盤發的溫婉大氣,更顯隨性簡單。
黑色長發盡顯東方女子的純粹自然美,略顯蓬鬆的高發髻,多一些霸氣感,紫色的中式旗袍與時尚的泡泡袖相結合,凸顯別樣的典雅感。
如果臉型不夠完美,盤發的同時,考慮留個劉海,或者以大側分的盤發設計,發髻遮在額前,女人味十足。

❷ 怎樣區分【古代日本女子發型】和【大唐朝女子發型】

唐朝時候中國派出外交官以及商人到日本訪問建立外交關系後,日本開始全面模仿中國的.所以日本古代女子發型和唐朝十分相像,日本古代發飾有以下幾種
放發:在正常情況下,頭發每月可生長1。5-2工分。蓄發3-5年便可長至1-1。5米左右。原始人任頭發自然發展。只是當長頭發影響正常勞動時,才用蔓草、樹枝、竹簽等把頭發捲起來。原始人剪頭發,很可能使用竹刀或者破碎的貝殼。
目刺、短發:從3歲開始,日本幼兒就需要梳一定的發型。日本平安時代這種習慣僅為上流社會所貫行。後來,這種風習逐漸傳至民間。由於這種短發使前額的頭發正好留在眉毛上,所以稱目刺。其型十分類似今天的運動頭。
垂發:如同葯師寺收藏的日本神功皇後像上的發型。日本平安初期流行垂發發型。頭頂部打一個發結,將其餘的頭發披散著。後來的鐮倉、室町時代的大部分女性也習慣這種發型。對於官僚和高級武士家來說,長長的黑發是衡量美女的第一個先決條件。由於充滿自然美的長發容易亂,故將耳朵前面的頭發削去,留下60公分左右作為鬢發。上流社會的婦女坐卧之時,便將長發放入特製的匣子里,以防散亂。平安時代上流社會的女子要穿十幾層衣服,拖著長長的辮子。她們過著不能與其他異性見面的生活,只有不斷增長的頭發能給她們帶來一些安慰。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有不少是描寫婦女的長發的。
全發:日本男人的蓄發長度比婦女短得多。平安時代日本男子把額際的頭發剃成半月形。日本江戶時代日本男子則把前額至頭頂的頭發剃成半月形,然後挽發髻。當然這只限於普通人。江戶時代從事特殊職業,有特殊身份的人,如學者、醫師、浪人等可做全發發型。日本幕府末期,武士們開始學習西式兵法。其發式也發生一些變化。前額的半月形向後進一步發展,所以不需要繼續挽發髻。日本的志士們則風行小竹刷子式發型,人稱「尊皇風格」。所謂「儒學頭」則是在全發的基礎上挽一個小髻。
結發:將頭發紮成一束或者幾束,作出各種不同的發型。
美豆良:這是一種常見於日本神話故事和出土陶俑中的成年男子的發型。從頭頂中間將頭發分成左、右兩半,在耳邊結成圓形。日本平安時代它是冠禮式上少年梳的發型(如聖德太子像)。後來成為歷代天皇幼年時代梳的發型。到了明治時期,天皇也梳這種發型。近年來一些日本婦女也開始採用這種發型。
雙頂髻、高頂髻:日本奈良時代婦女中流行結頂髻之風。她們將長發卷至頭頂。分捲成兩個髻的稱雙頂髻,捲成一個髻的稱高頂髻。這種發式很可能是上流社會婦女及宮女們的發型。
束發:將長長的頭發從背部結起來,或者在後腦部分結紮起來。這種發型在許多描繪下人及雜兵的圖畫中可以見到。這是最簡單的日本發型。
日本鹿鳴館時代(明治初期),日本國內開始出現西式服裝,發行也隨著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和式西式相結合的發型,這種發型顯得十分輕便,與和服十分匹配。將頭發圍繞頭部捲起(內裹一個卷發器),頭頂做一個發髻。這種發型稱「不明真相」。頭頂部的發髻高高聳起的稱「二零三高地」。(取日俄戰爭時,日本獲勝的203高地戰)頭發前部蓬起的稱「庇發」。
卷梳、釵卷:梳、釵、井均為做發型的工具。一般說來,日本勞動婦女多做梳卷、釵卷等發行。因地區不同,他們有不同的名稱。如「螳螂卷」、「蛾卷」、「海螺卷」、「貝殼」等等。風俗畫中妓女們梳的發型多為「貝卷」,頭上插著梳釵。明治時期的「夜會卷」也屬於「貝殼」一類。
唐輪:唐輪是日本鐮倉、室町時期年輕的武士及幼兒梳的一種發行。從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曾在社會上大為流行。唐輪也是年輕的歌舞伎表演者的發型。由於這種發型最初十分簡單、樸素。後來逐漸向復雜型發展,稱「兵發髻」。這種發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它與相撲運動員的發髻十分相似。
日本發:日本出土的女子陶俑多梳島田髻。實際上,就是把唐輪(做在耳後的頭發卷)搬到頭頂上。島田發由前發、鬢、髻、褒(日本婦女發型後部的突出部分)四部分組成,可做二、三百種發型。進入明治時期以來,日本男子不再結發。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著這種習慣。明治以後保留下來的日本式發型有島田型、銀杏返、割桃、丸髻、煙草盆等。其中的島田發型是日本姑娘結婚時梳的發型。
剃發:日本明治四年(1871)太政官發布剪發令。作為歐化的第一步,街上出現了穿西裝,剪了發的人們。明治六年日本天皇親自剪發,以為全國之示範。但老者中仍有不肯剪發,保留原發型者。幕府末期許多人出國留學或到外國軍隊內受訓,剪發逐漸成為時代潮流。小分頭成為文明開化的標志。日本的西式理發店也能剃各種各樣的發型。女孩子也開始梳三股頭發編在一起的辮子。只是日本女子剪發大大遲於日本男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美女兵的剪發風刮到日本。大正末期至昭和年間日本女子開始剪發。今天剪短發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了

❸ 如果這張圖上的人物是個真人「與圖一模一樣」,她算的上 古典(復古) 天香國色的大美人嗎

我猜你是想知道國色天香的大美人的標准吧,發給你自己對照參考吧!
一、膚
《詩經·衛風·碩人》描繪美女庄姜「膚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朱熹集·詩經卷》)。數千年來,「凝脂」的特徵一直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美女嫵媚多端,畢竟以色為主(《閑情偶寄·聲容部》李漁)。詩經雲:「素者,絢也!」作為白的極致「雪」字被視為皮膚顏色的標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其他諸如「肌膚勝雪」、「膚如凝雪」、「欺霜賽雪」等詞語隨處可見。
另外晶瑩、透明、溫暖的白玉也常用作修飾美女的肌膚。例如五代時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無汗。」(《避暑摩河池上作》孟昶)
單純的白色並非皮膚顏色的唯一標准,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曹植《洛神賦》中的女神遠觀「皎若太陽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淥波」。「桃花含露」、「出水芙蓉」、「出水紅菱」等類似描寫美女的詞語皆著眼於粉紅色。
同樣描繪楊貴妃的美,白居易的詩「梨花一枝春帶雨」著眼的是與白同色的梨花。而李白「一枝紅艷露凝香」著眼的是與牡丹同色的艷紅。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則提出了白里透紅的和諧美的標准,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
古代將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莫過於「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漢孝惠皇後外傳》)。清晨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之美,足以美得令人心醉、令人窒息。
代表人物: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在姊妹中最為美艷,很受唐玄宗的喜愛。一月給錢十萬作為買脂粉的費用。虢國自矜艷麗,每出入禁中,常素麵朝天(《新唐書·楊貴妃傳》)。唐朝詩人張祜描述道:「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經典鏈接:《太平廣記》引《王子年拾遺記》記載:劉備的妻子甘皇後玉質柔肌,姿態光艷。一次劉備召甘後到白綃帳中。下屬遠遠望去,只見帳中的甘皇後好比月下聚雪。河南進獻一個玉人,高三尺。劉備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後。甘後和玉人潔白齊潤。劉備說:「不意我玉人乃有兩也。」下屬們直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二、手
《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柔荑是茅草的芽莖(《朱熹集·詩經卷》)。它潔白、光滑,鮮嫩得一掐出水又纖細無比,宛若無骨。它的妙處還在於它能發出淡淡的香氣。輕輕吮一口,唇齒留香。用它來比喻美女的手指真是生動、傳神、恰如其分。
唐代詩人韓偓《詠手》中,用「腕白膚紅玉筍芽」把手比作嫩筍牙,與柔荑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劉蘭芝。她「指如削蔥根」。把手指比喻成削好的蔥白。取其形、色,頗為經典。
唐趙鸞鸞《纖指》詩:「纖纖軟玉削春蔥,長在香羅翠袖中。」將手指比作白玉。晶瑩、透明又有溫暖的感覺。
柔荑、嫩筍、蔥白、白玉的特徵均構成中國古代美女手的標准。
經典鏈接:南朝陳武帝章皇後冰雪聰明,儀容俏麗。手指甲長五寸,顏色紅中透白,每逢遇到喪事,就會有一個手指甲先折斷。(《陳書·高祖章皇後傳》)
三、發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發的標准。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贊美婦女頭發烏黑、濃密的古詩。《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載:「鬢發如雲,不屑髢也。」「鬢」意為頭發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贊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發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一頭黑發便不屑於使用假的發髻了。後人常以烏雲代指女人秀發,如「烏雲高綰」。
又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昔有仍氏生女,鬢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玄」和「鬢」意思相同,都是稱贊頭發烏黑的詞語。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據《太平御覽》記載:「上(漢武帝)觀其(衛子夫)發鬢,悅之。」衛子夫的一頭秀發一打開,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樣,閃閃發光,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漢武帝(據說武帝那時候正為沒有後代而苦惱,所以比較注重道家的某些觀點,比如頭發烏黑濃密者氣血旺,氣血旺者高壽多子)。《陳書·張貴妃傳》記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鬢發如漆,其光可鑒。」又如《昭明文選·七辨》曰:「鬢發玄髻,光可以鑒。」
除衛子夫、張貴妃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外,《新唐書·後妃傳》記載唐高祖李淵的妻子、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皇後出生時發垂即過頸,從三歲開始發與身等,及長大成人更是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烏雲。
古代女人的發型變化多端,如直發(張麗華)、短發(梁綠珠)、卷發(趙合德)、束發(趙飛燕)、盤發(甄妃)等。
經典鏈接一:晉明帝時,大司馬桓溫納蜀主李勢女兒為小妾。桓溫的妻子康長公主妒火中燒,持刀欲殺李氏。但見李在窗前梳頭,發垂委地,姿貌絕麗,徐下結發,斂手向公主說:「國破家亡,無心以至。若能見殺,實猶生之年。」神色閑正,辭氣清婉。公主擲刀抱著李妹妹說:「我見猶憐,何況老奴(桓溫)?」(《妒記》南朝宋·虞通之)。
經典鏈接二《十髻謠》:◇鳳髻(周文王時一名步搖髻)有發卷然,倒掛么鳳。儂欲吹簫,凌風飛動。◇近香髻(秦始皇時)香之馥馥,雲之鳥鳥。目然天生,膏沐何須。
◇飛仙髻(王母降武帝時)飛仙飛仙,降於帝前。回首髻光,為霧為煙。◇同心髻(漢元帝時)桃葉連根,發亦如是。蘇小西陵,歌聲相似。
◇墮馬髻(梁冀妻)盤盤狄髻,墮馬風流。不及珠娘,輕身墜樓。
◇靈蛇髻(魏甄後)春蛇學書,靈蛇學髻。洛浦凌波,如龍飛去。
◇芙蓉髻(晉惠帝時)春山削出,明鏡看來。一道行光,花房乍開。
◇坐愁髻(隋煬帝時)江北花榮,江南花歇。發薄難梳,愁多易結。
◇反綰樂游髻(唐高祖時)樂游原上,草軟如綿。婀娜鬟多,春風醉眠。◇鬧掃妝髻(唐貞元時):隨意妝成,是名鬧掃。枕畔釵橫,任君顛倒。(倒掛,又名么鳳,類似鸚鵡而小,綠色羽毛,嘴紅色,甚嬌麗,常倒懸架上)。(《東方美女百韻全書》陳敏等)
四、臉
《詩經·衛風·碩人》中的美女庄姜:「螓首蛾眉。」螓首,是指一種類似於蟬的小蟲。它的前額豐滿、光潔。這是古代美女額頭的標准。
古代美女的標准臉型是上部略圓,下部略尖,形似瓜子,豐滿潔白,俗稱鵝子臉。此外「滿月」也是符合中國古代審美標準的臉型。面如滿月,指臉盤圓圓的、白白的,像滿月一樣,相貌白皙、豐滿、富態而有神采。(《東方美女百韻全書》)
臉部的酒窩稱笑靨或雙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關於笑靨的描寫。如《楚辭·大招》中即有「靨輔奇牙,宜笑焉只」的描述;又如漢代班婕妤《搗素賦》:「兩靨如點,雙眉如張。」諸如「笑靨如花」的詞語多不勝數。
臉部的酒窩又名梨渦,得於詩「旁有梨頰生微渦」。本指宋代美女黎倩的酒窩,後泛稱女子面頰上的酒窩。一張標準的瓜子臉配上梨渦淺笑足以增添嫵媚。代表人物:楚平王夫人伯嬴明眸秀項,面如鵝蛋。(《香艷叢書》中《老狐談歷代麗人記》篇)
經典鏈接:秦檜將抗戰派名臣胡銓貶謫至嶺南。在廣州,胡銓喜歡上了一位名叫黎倩的美女(一說黎倩系侍妓,此處依袁枚說。據朝鮮宋時烈《朱子大全札疑》記載,黎倩系有夫之婦。其夫發現了胡銓與黎倩的私情,逼令胡銓食藁與豆相混的馬料,否則殺之,胡銓不得已受辱)。十年後,胡銓攜黎倩從貶地北歸。途中,胡銓飲於湘潭胡氏園,微醺中題詩壁上:「君恩許歸此一醉,旁有梨頰生微渦。」(《情史》馮夢龍)
五、目
中國古代美女眼睛的標准既側重於神韻又有著恰如其分的比喻。「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漢書·孝武李夫人傳》)。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白居易)這種眼睛的神韻是中國古代美女眼睛的神態的標准。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見底,「秋水」、「秋波」在古代常用來形容美女的眼睛。清澈明亮是古代美女眼睛形的標准。唐代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元趙雍《人月圓》詞:「別時猶記,眸盈秋水,淚濕春羅。」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美人的眼睛如秋水、秋波,靈靈有神、楚楚動人。
經典鏈接:張貴妃(麗華)冰雪聰明,有神采,進止閑暇,容色端麗。每瞻視盼睞,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在閣上靚妝,臨於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陳書·張貴妃傳》)
六、鼻
「面如一朵花,全靠鼻當家」。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美女鼻子的標準是玲瓏剔透,富有立體感。古代有「鼻若瓊瑤」的說法。瓊瑤,美玉的一種,晶瑩、光滑且溫暖。此詞條主要著眼於鼻子的玲瓏剔透美,「鼻若懸膽」則側重鼻子的立體美。
代表人物:崔鶯鶯:恰便是檀口點櫻桃,粉鼻兒倚瓊瑤。淡白梨花面,輕盈楊柳腰。(《西廂記》王實甫)
七、唇
中國古代美女嘴唇的審美標準是其色要紅潤、有光澤、其形要小巧。人們常以「櫻桃」來比喻口唇,即因其形,更由其色。早在先秦的《楚辭·大招》中就有「朱唇皓齒,嫭以姱兮」的話,《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口如含朱丹」都是講唇的紅潤美。據孟棨《本事詩·事感》記載:白居易有兩個年輕貌美的小妾樊素和小蠻。其中樊素善歌,小蠻善舞,白居易曾作詩贊道:「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的口唇小巧紅潤,就像熟透的櫻桃一般嬌艷欲滴。蘇軾也有「一顆櫻桃樊素口」來加以描繪美人口唇之美。
美女口唇也常常用「檀口」或「絳唇」來形容。檀是一種淺紅色或淺絳色的顏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口紅,所以「檀口」便成了描寫女性淺紅色嘴唇的一個專用語。比如唐代香奩詩人韓偓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黛眉印在微微綠,檀口消來薄薄紅。」
至於美人的舌頭也有專門的術語。諸多名花,丁香憑借其香和形脫穎而出,成為美人香舌的代言花。
經典鏈接:歐公(歐陽修)知潁州,有官chāng盧媚兒,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蕖花香。有蜀僧雲:「此人前身為尼,誦法華經二十年。」(《香艷叢書》知蟲天子)
八、齒
晶瑩潔白、整齊均勻是中國古代美女牙齒的標准。
美女庄姜「齒如瓠犀」。瓠犀,葫蘆的子,晶瑩潔白而小巧整齊(《朱熹集·詩經卷》)。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齒如含(編)貝」。曹植在《洛神賦》中說:「丹唇外朗,皓齒內鮮。」這個「鮮」字,說的是皓齒的光澤。朱唇輕啟,嫣然一笑,雪白整齊的牙齒的確更增美女的嫵媚。
九、頸
《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領如蝤蠐」。領是頸的意思;蝤蠐是天牛與桑牛的幼蟲,乳白色,長而豐滿(《詩經疏》孔穎達)。「領如蝤蠐」意思就是頸項如蝤蠐那樣潔白,豐滿。古代美女頸的標準是潔白、光滑、豐滿。韓偓在《席上有贈》一詩中,以「鬢垂香頸雲遮藕」之句來描寫女子頸部的馨香、嫩白,頗為經典。宋代詞人曾布曾有「窗間粉頸斷瑤瓊」的詩句;又如明朝《尋芳雅集》中《粉頸》詞:「霜肌不染色融圓,雅媚多生蟾鬢邊,鉤挽不妨香粉褪,倦來常得枕相憐。嬌滴滴,嫩娟娟,每勞引望悵佳緣。」(《東方美女百韻全書》)
十、足
漢代前的作品鮮見對女性足的具體描述,可見古代並無具體的審美標准。《洛神賦》中盡管有「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描述,卻只是描寫女性足部的動態美。據《南齊書》記載,廢帝東昏侯對貴妃潘玉兒的小腳情有獨鍾。可戀足在當時只是個別現象,並非普遍現象。杜牧詩雲:「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春雲」。似乎唐代已有纏足的習俗。五代南唐時,有一宮女窅娘輕盈善舞,以帛纏足,足纖小如彎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後主李煜的寵愛。由此開始,纏足之風逐漸盛行於宮廷。從宋代始纏足之風遍及民間,「三寸金蓮」成了宋元以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東方美女百韻全書》)
經典鏈接:香蓮三影:花間苔上蹴鞠影;臨流浣濯水中影;春宵一刻燈前影。
香蓮三上:掌上;肩上;鞦韆板上。
香蓮三中:被中;鐙中;雪中。
香蓮三下:簾下;屏下;籬下。(《香艷叢書》知蟲天子)
十一、胸
古代對胸部並無任何審美要求,也無任何標准。描寫美女的文學作品如《詩經》、《登徒子好色賦》、《洛神賦》等都對胸部隻字未提。尤其《洛神賦》鋪排華麗,對女性身體極盡詳盡描述之能事,可是唯獨對胸部諱莫如深。《漢雜事秘辛》(有學者疑為明朝狀元楊慎偽作)描寫東漢宮廷選美時對梁商的女兒梁瑩全身體檢,堪稱事無巨細。即使提到了她的乳房,也只有「胸乳菽發」四字。可見,平胸並不影響其美。
自唐代開始,文學作品中開始大量出現描寫胸部的作品。如「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敦煌曲子詞《雲謠集·風歸雲》)。又如「素胸蓮臉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雲謠集·浣溪沙》)。唐代詩人韓偓在《席上有贈》一詩中,以「粉著蘭胸雪壓梅」來寫女子胸部的白、香、軟。
十二、腰
細腰是中國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徵。春秋時期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傳說。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一文中鄰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賦》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約素」都極力渲染美人腰的纖細。漢伶玄所撰《趙飛燕外傳》描述飛燕名字來歷時說她「長而纖便輕細,舉止翩然,人謂之飛燕」。譙川秦醇子所撰的《趙飛燕別傳》則記載她「腰骨纖細」。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樣以纖腰為美。《南史·徐勉傳》記載南朝梁武帝賜給徐勉很多女樂,其中舞人張凈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上舞。」又有羊侃的小妾孫荊玉,能反身貼地,銜得席上玉簪。
白居易的小妾小蠻纖腰若柳,故有「楊柳小蠻腰」的經典詩句。值得一提的是美女身材的標准漢朝是骨感美。
經典鏈接:據《太平廣記》記載:漢武帝寵愛的美女麗娟,玉膚柔肌,吹氣勝蘭。漢武帝常用衣帶綁住麗絹的衣袖,惟恐她隨風而去。又如趙飛燕,能作掌上舞,漢成帝惟恐風將她吹走而建「御風亭」。
十三、香
明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上說:「名花美女,氣味相同,有國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結自胞胎,非自薰染。佳人身上實實在在有此一種,非飾美之詞也。此種香氣,亦有姿貌不甚嬌艷,而能偶擅其奇者。」女人的體香可以分為天然的和後天的兩種,前者是女性自身所生發的天然體味,稱為「天香」。歷史上最早以香氣著稱的女子最出名的莫過於漢武帝所寵幸的宮人麗娟,她玉膚柔肌,吹氣勝蘭,但是否是天香不得而知。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體自生香,則是有史以來最早記載有天香的美女。至於趙飛燕同樣吹氣如蘭,則是後天的熏陶。一般的女性想要擁有誘人的體香,就需要用薰染的方法來增添身體的香氣,以彌補先天不足。李漁承認了「國色天香」的可遇而不可求,認為薰染是正當的。「有國色而有天香,與無國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餘則薰染之力,不可少也。」除熏染外,唐代元載小妾薛瑤英,則是幼時長期食用其母所做的「香丸」(用花粉發酵處理後做成內服美容丸),長大以後,肌膚柔潤、玉體生香而青史留名。(《幽夢影》明張潮)
經典鏈接:三國吳主孫亮有四個深受寵愛的美人,分別叫朝姝、麗居、洛珍、潔華。四名佳人合在一起散發出來的香氣有別於西域所貢的諸種異香。這種香氣沾上衣服,時間越久香味越濃,洗滌百遍也不減退,所以名為「百洗香」。孫亮又稱這種香為朝姝香、麗居香、洛珍香、潔華香。(《拾遺記》王子年)

記得採納哦!~~

❹ 現在古裝在女生中很流行,有哪些適合搭配古裝的發型

我覺得短發波波頭就很適合,別看波波頭是非常現代的造型但它真的很適合古裝,很多人都會這么打扮,穿一身古裝,然後梳一個波波頭,波波頭的現代感加上古裝的造型會讓整個人大不一樣,中西結合,古代與現代的結合會讓你別具一格,我建議時尚的女生都可以這么穿試一試,甚至可以拍一套這樣的寫真。

所以古典的著裝並沒有固定的搭配風格,總體說,就是怎麼好看怎麼穿,你覺得這樣穿好看,你就這樣穿,你覺得那樣梳頭發好看你就那樣梳,只要是不違背公序良俗,就都可以的,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千萬不要困於所謂的規則,規則都是人設定的。

❺ 古代女子發型名稱和圖片

.

❻ 中短發怎麼扎古風發型

中短發扎古風發型步驟如下:

1、首先把頭發梳順,扎兩個小馬尾。

(6)古代美女短發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古裝發型意指具有古代風格的發式。主要指向為古裝劇的發型。廣義上是指具有古典氣質和韻味的發型。

狹義上是指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現多用於拍攝武俠等影視作品,古裝並非真正歷史上存在的發型,而是現代人根據現代審美仿化出的。

發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 ,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

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❼ 古代女子的發髻種類

遠古的披發;漢代婦女的「倭墮髻」;北朝婦女的「十字髻」;唐代婦女的「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婦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關朝代頗為流行的發式。少 數民族婦女的發式更是式樣萬千,例如有傣族婦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婦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婦女的「風凰妝」;有苗族婦女的「獨角髻」;有滿 族婦女的「兩把頭」。土族婦女的婦式竟有七、八種之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等。但其中流行最為久遠,也最為普遍的要算「披發」、「辮發」和「盤發」

披發 漢代婦女 「倭墮髻」;北朝婦女 「十字髻」;唐代婦女 「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婦女 「朝天髻」、「同心髻」。此外,少數民族的:傣族婦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婦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婦女的「鳳凰妝」;有苗族婦女的「獨角髻」;有滿 族婦女的「兩把頭」。土族婦女的婦式竟有七、八種之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等。

披發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發式,在人之初時,人們無不披發。而當時的披發並不為美,人們才知道利用梳理順散發的頭發,讓它帶給人以利索的感覺。
披發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使所有的頭發自然下垂,以發箍在前額、腦後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種是將前頂頭發剪割成齊額短發。戴發箍和割短發,都為使頭發不於障眼。
2.辮發
婦女尚梳辮子的民族很多,有的為遠古流傳下來的習俗;有的是後受民族影響梳起來的。
我國婦女梳辮發的歷史久遠,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梳理散亂的頭發,他們有的割斷長發;有的以發箍束發;也有人則編發成辮。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盆上,繪有眾人攜手踏歌的場面,在每一個人的頭頂,都下垂有一根辮發。
雖說只是簡單的編發成辮,但內中確有一些學問,辮發的不同梳法和辮發的多少,不僅用來比美,還常常作為區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婦的標記。
辮發的發式主要有:
單辮式: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於頭頂梳一根辮子的發式十分流行。上孫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為此種發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發式與踏歌人物的發式相同,都是將所有頭發梳攏於頭頂,編結成一根辮發;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銅壺上人物紋飾及廣西左江崖畫中都有頂垂單辮的人物形象。單辮還有一種梳法,是將頭發梳攏於腦後靠近脖頸處,編發成辮。這種發式,主要流行於漢族、滿 族、朝鮮族、蒙古族、赫哲族、棕斡爾族、西藏夏爾巴人等。
雙辮式:雙辮式有梳於頭頂兩側及梳於兩耳根部兩種。廣西崖畫人物,多於頭頂梳雙辮。洛陽金村土舉雀女子銅像及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青銅儲貝器蓋上梳雙辮女子像,都將雙辮梳於兩耳根部。梳於耳根部的雙辮發式在今天的漢族、新疆地區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民族的婦女頭上十分流行。藏族、鄂溫克族女子還有將多條辮子匯總成兩條大辮的嗜好。鄂溫克族姑娘梳八條辮子,結婚時,要由一位年長的婦女為她將八條小辮合並成兩條。梳理辦法是,先將頭發梳成八條小辮,再把八條小辮分作兩半,左右各四條,用彩色線繩在靠近辮根的位置上,把四條小辮捆繞在一起,一直繞到辮子的中下段,然後將四條小辮全部散開,改梳一條大辮。結婚以後,兩條辮子要用兩個黑布套套上。
三辮式:在廣西崖畫中,可以看到梳三條辮子的人物形象。今天,三辮式主流行於土族、雲南地區的藏族、裕固族。裕固族姑娘結婚時,將頭發梳成許多小辮子,再把小辮子,再把小辮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編成三個大辮,兩條垂於胸前;一條垂於後背,然後用紅色綴球發套辮子上。平時,婦女們不套發套,而是將前邊兩條辮子用綵線連在胸前。
多辮式:梳多條小辮的民族比較多,有新疆地區各民族、藏族、鄂溫克族、裕固族等。納西族和普粘族婦女也曾有梳多辮的習俗。古書上說,納西族婦女發「辮發百股」;普米族婦女「辮發為細縷,披於後……」。甘肅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婦女,多辮式的梳法較有特色。它是先把頭發從頭頂分成上下兩部分,頭頂部分梳一條辮子,下面的頭發梳成許多小辮子,以越多為越美,有的多近百條,這種發式一般需要三個人幫助梳理,耗時近一、兩個小時,因此梳一次便數月不動。維吾爾族姑娘的辮發,不僅以多為美,還以辮長為美,有些姑娘辮長可至腳跟處。
辮環:辮環是將一條或兩條大辮繞頭成環。尚梳辮環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雲南的蒙古族、門巴族、白族、普米族等。西藏自治區的藏族婦女將頭發平分兩束,在貼近耳根處,分別梳成兩個大辮,辮中雜以多彩絨線,再將兩條大辮相互交叉,向頭頂盤繞成環。發式梳成後,給人感覺好似頭戴一個鮮艷的花環,非常美麗。普米族姑娘以辮發粗壯為美,所以她們常以氂牛尾或絲線作假發,和辮子摻在一起,繞成辮環。
改變辮發的式樣,可作為人生各階段的標志。改變發式,意在約束行為,一個女子一旦改變發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變發式以示成年的習俗。發式中原來的單辮改為雙辮,並相互從後頸部位交叉向頭頂盤繞成辮環。
蒙古族布里亞特的姑娘、鄂溫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區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辮發,以辮多為美,有的姑娘辮子可多達百條。梳理時,需要旁人的幫助,而且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方可完成。婚後婦女的辮發則簡單得多,一般只梳兩條辮發。她們這種改變發式的目的在於時刻告誡自己已是有夫之婦,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異性。此外,婚後婦女要擔負起操持家務、養兒育女的重擔,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裝扮自己。滿 族姑娘和朝鮮族姑娘的發式雖然簡單,但扎有一根紅頭繩的粗壯大辮,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結婚以後,大辮改為盤髻,以顯示穩重和成熟。
3.盤髻
盤髻是將頭發歸攏在一起,於頭頂、頭側或腦後盤繞成髻。盤髻成椎狀者,又稱「錐髻」、成螺絲形的稱「螺髻」、盤髻較小的稱「髻」。
從各地出土新石器時代發簪的現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們,就已盤發成髻。我國歷代漢族婦女皆喜盤發成髻。河南安陽即出土有盤發於頭頂的商代婦女俑。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腦後梳椎髻。湖南長沙馬王椎一號漢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發式皆為盤髻。隋朝婦女的盤髻,當是稱「盤桓髻」。唐代婦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眾多的婦女、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號唐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都於頭頂梳螺髻;清代婦女盤髻於腦後。以前漢族少女多於頭頂兩側梳髻。
少 數民族婦女梳盤髻的現象,歷來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烏蠻……男婦髻……」。四川涼山居民「椎髻、跣足……從夷蠻習俗」的記載。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西漢時期,滇人青銅貯貝器蓋上的婦女形象,有不少梳盤髻者,此出土的青銅舞俑,也盤發於頂。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崖畫中,都有梳盤髻的人物形象;清代《雲南通志稿》插圖中很多梳盤髻的婦女形象。過去,滿 族貴族婦女婚後,梳一種稱之為「兩把頭」、「叉子頭」、「如意頭」的盤髻。梳法是將頭發分成上下兩部分,一部分下垂於腦後,梳成燕尾式發髻,俗稱「燕人頭」,另一部分挽於頭頂,擰成繩股,盤繞成一個覆蓋在頭頂的扁長形發髻,再於發髻間插飾一個叫「大扁方」的發簪,即作裝飾又為固發。
滿 族、朝鮮族、傣族、苗族、基諾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區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盤髻。且各具風格。侗族婦女喜歡將發髻梳到左耳部位,幾乎蓋住整個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腦後盤髻,並任發梢自然下垂於肩部;傣族婦女將長發鬆鬆的攏於頭頂或偏向一側,然後梳成盤發,不少人還在盤發中抽出一段發梢作裝飾;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交界地區的苗族婦女,有一種盤發,被稱作大盤頭,是用假發在頭頂盤繞成碩大的發髻,再橫一支發簪以固定假發,發簪與假發之間用布帶相綁,假發在頭頂鬆散下垂,齊肩蓋耳,十分奇特。
4.剃發
古往今來,人們多以女性有一頭如雲的秀發為美,殊不知,世界上還存在著一些以女性光頭為美的民族。我國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發的習俗。剃發又稱髡發,舊時滿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頭頂後部留一撮頭發,編結成辮盤於腦後外,其餘頭發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發。按朝鮮族習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齊耳短發,並剃光後頸頭發。
居住在我國雲南省雙江縣境內的拉祜族,以婦女剃光頭作為已婚的標志,因此凡是結了婚的婦女都剃光頭。據說,當地婦女剃光頭的最初原因是為了便於狩獵。拉祜族曾經是個狩獵民族,尤其擅長獵獲兇猛的野獸。在那裡,狩獵不僅僅是男人的事情,婦女們也要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過雲,婦女們辮發很長,狩獵時,常常遇到被野獸抓住頭發的事情。為了安全起見,男子把頭發全部剃光,女子除頭頂一小撮頭發外,其餘頭發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雲南勐海縣巴卡囡和賀開兩個村寨的拉祜族婦女認為剃光頭既美觀又利落,在那裡從少女到老年婦女,人人都剃光頭。
德昂族的紅德昂和花德昂婦女過去亦有剃光頭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頭為美;芒市地區的德昂族婦女,是將靠近前額的頭發剃掉,腦後的頭發梳成辮發,纏繞於頭頂包頭之上。瑤族金秀盤瑤的婦女和苗族大盤頭苗的女子都曾流行過剃發習俗。
正當地中海文明在羅馬帝國的推動下向外擴散時,主導東亞文明的中華文化也正走向第一個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殲滅群雄,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建立起統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後,在它的基礎上,劉邦締造了更為穩固、強盛的漢帝國。政治的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早在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基本構架已經奠定,但由於分裂割據,地區性的特徵比較明顯。秦漢的統一和中 央集權,抑制了物質生活層面上的「異」。從此以後,地方文化雖然仍然有自己的特點,但統一性卻佔了主導的地位。
在服飾樣式方面,先秦以來,華夏族已大體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發髻的格局。國君得喜好與宮廷的式樣對於風氣的變異有很大的主導性,楚靈王欣賞纖腰,國中的女子聽說後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結食而餓死。政治與文化的統一,使這一習氣更加有增無減,貫穿於爾後的整個古代社會,成為服飾變化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傳統的服飾樣式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在重大禮儀場合穿用的典禮服飾;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飾。前者繁盛奢華,後者簡單朴實;上層貴族的日常普通服飾受前者的影響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飾則變化較少。歷代封建王朝創立之後的「制禮作樂」,主要目的在於規范前者,同時也對後者產生一定的影響。
戰國時代的女子的發式雖然存在的地區的差別,但到後期基本趨向於把發髻綰在腦後的拖垂式樣。秦漢時代婦女最流行的發式仍是垂髻,由於這種發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雲彩一般嫻雅飄逸,故而是人又有「垂雲髻」的美稱。大約在西漢末年,高髻逐漸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開來,當時京城長安流傳的童謠說:「城中好高級,四方高一尺。」《東觀漢記》說,東漢明帝馬皇後的頭發極為美觀,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餘,繞髻三匝」。可見,在東漢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貴的是僅以自己的頭發結成高髻,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這一時期假發也相當流行了。東漢時代婦女發式的另一個變化是垂髻的翻新。漢順帝時,外戚梁冀的妻子孫壽創造了一種名叫「墜馬髻」的新式樣,發髻略偏一側,造成一種不平衡的觀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時間,都市中的貴族婦女紛紛仿效,「妝鳴蟬薄鬢,照墜馬之垂髻。」這種發式增添了女子的嬌媚之態,一直流傳到後世,並出現了各種變化的形式。例如,魏晉時代就有一種由「墜馬髻」派生出來的「倭墜髻」。晉崔豹《古今注》雲:「墜馬髻今無復作者,唯倭墜髻,一雲墜馬之餘形也。」這種發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傳不息。從出土的形象資料來看,這種發髻的梳結方式是總發於頂,在頭頂正中挽一發髻,並使之一側偏斜,再用發簪將其固定。正如當時人所吟誦的那樣:「倭墜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公元3世紀至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充滿動盪曲折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間的沖突,導致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激烈變更。當時名士階層放浪不羈的習氣在婦女裝飾尚也有反映,西晉初年,「婦人束發,其緩彌甚之,堅不能自立,發被於額,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於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 教繪畫中仙女、飛天形象的影響,演化出「靈蛇髻」、「飛天髻」、「盤恆髻」等多種樣式。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把頭發梳在頭頂,分梳成幾股,談後再盤秤各種式樣。在這一時期,的盛行對女子的裝飾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勞」獲勝凱旋將士的「營妓」,爾後她們的「服務」對象從軍人逐漸轉向民間,並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專事修飾、衣著奢華的為了取悅於人,常常是新潮服飾的倡導者和推廣者。從此以後,在風俗改易方面,妓家風尚成了僅次於宮廷式樣的另一個主導力量。
也許是南北朝時代為婦女的妝飾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發式更加五彩繽紛,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如果說,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曇花一現,那麼,強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氣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從傳世的唐人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女都是健壯的豐頤厚體。因此,在婦女的妝飾上,一掃前代萎靡不振的頹廢風氣,顯得華麗風雅。過去流行的各種發式,幾乎都得到了創造性的繼承,偏垂的墜馬髻、盤繞的雲髻、高聳的飛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驚鶴髻」,形如受驚鶴鳥的展翅欲飛之狀;到了唐代轉變唯「驚鵠髻」,線條更加柔和自然,與女子的臉龐相應成輝,極富情趣。開放的社會造成了擴大的胸懷,唐代婦女中還流行過多種受少 數民族風俗影響的發式,如烏蠻髻、椎髻、回鵠髻等等,人們不以為怪,反而競相仿效,吟誦這類發式的詩歌比比皆是。在整個盛唐一代,聳起於頭頂的高級始終風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達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詠:「髻鬟峨峨高三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傳世的《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所梳的就是這種發式。高髻的風行,使得假發得使用更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採用毛發編成的假發之外,還大量使用木質、紙制所制的假發髻,這種被稱為「義髻」的假髻其實更接近於首飾的范疇。在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就曾出土過兩件實物:一件是木質的,狀如「半翻髻」,外塗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釵簪之用;另一件是紙制的,造型與「峨髻」相似,外表也塗漆,並繪有繁縟的花紋。
在五代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宋代,雖然國力不及唐代強盛,但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繁華卻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導權不僅僅只有少數門閥貴族操作,人數眾多的世俗地主與士大夫階層的參與,使社會文化滲透了更為強烈的文人氣質,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風度。與此相應,女子服飾的潮流也由奢華轉為典雅、簡朴,「唯務潔凈,不可異眾」,苗條代替健壯成了美貌的標准。這個時期的女子發式仍然崇尚高髻,雖然式樣不及唐代那樣豐富多彩,卻亦頗具風格。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簡編,只需將頭發攏到頭頂,挽成一個圓形的發髻就可以了。後來,又從「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蘇髻」。這種發式的基本造型與「同心髻」類似,只是在發髻的根部系束絲帶,使之不垂於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邊遠的地區仍然流行不衰,陸游在《入蜀記》中談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們「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枝,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裡,法紀的高度已逐漸趨於收斂,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說,他在小時候曾「見婦女裝束數歲即一變,況乎數十百年前,樣制自應不同。如高冠長梳,猶見及之,當時名『大梳裹』,非盛禮不用。若施於今日,未必不誇為新奇,但非時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輩治器物、蓋屋宇,皆務為高大,後漸以狹小,首飾亦然」。由此可見,高髻在風行近千年後勢頭轉向低落,與建築式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從此以後,高達二三尺的發髻就很稀少了,生活於明清之際的李漁對高髻更是痛加抨擊:「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觀,直於魑魅魍魎無別矣。」
清明時期我國的封建時代進入了晚期,傳統文化已發展到相當純熟的地步,生氣逐漸減退,文化趣味轉向繁瑣、堆砌,過於追求細致。外在的華麗,掩蓋不住創造力的貧乏。明代婦女的發式趨於低矮尖巧,達到六七寸即被認為是高髻,發髻的樣式變化不多,如牡丹頭、花盆頭、缽盂頭等等,大體數十年翻出個新花樣了,但發髻上的飾品卻極為華麗。這一點,在記載高嵩家產的《天水冰山錄》中有明顯的反映。這一時期,妓家風尚堆女子的服飾潮流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大官顯貴欣賞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時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時的「杜韋娘髻」(亦稱「茴香髻」),就是首先創始於風塵女子杜韋娘,然後由南方推向全國的。甚至宮廷的發式也倒過來受民間的影響,「雅以南裝為好」。
清代尤侗有詩詠道:「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明代婦女盛行帶頭箍和發冠,這兩件飾物很快就有了相當強的裝飾性,一位在明代後期訪問過中國的葡萄牙多明我會修士克路士記載說,婦女們「把頭發梳得很好,向後理,在頭頂上結扎,用一條寬緞帶從根到頂適當地束縛。緞帶四周飾有珠玉和金箔。」17世紀中葉,滿足入關建立了全國政權。自先秦時代延續下來地男子梳髻於頂的習俗,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改為剃發梳辮,而女子則仍然維持前明舊俗,這就是所謂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婦女嘗梳的「抓髻」,即發髻結束於腦後的式樣,大體出現於清代晚期。民 國初年,隨著剪發風氣的推廣,女子的發髻也以簡練、利落為時尚,越往後,梳的人越少,在偏遠的鄉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後才逐漸絕跡。

❽ 漂亮古代美女圖片大全:中國女明星誰最漂亮:最美古裝

早期港劇,港影時期的女神:黎姿,王祖賢,張敏,李若彤,朱茵,範文芳,溫碧霞,邱淑貞,梁小冰,周慧敏,戚美珍,黎美嫻,曾華倩,趙雅芝,張玉嬿,謝寧,袁潔瑩,葉全真,梅艷芳
早期大陸劇女神:陳曉旭
現在的女神:劉亦菲,舒暢,佟麗婭,毛曉彤,唐藝昕,郭珍霓,萬茜,韓雪,李沁,金晨,陳瑤,娜扎,郭曉婷,蘇青,程媛媛,高洋,劉詩詩,景甜,張鈞甯,桂綸鎂,杜若溪,韓瑜,李彩樺,林允兒,申珉熙,甘婷婷,何琢言,張萌,張嘉倪,白冰,胡冰卿

❾ 古裝短發美女圖片

你說要古裝美女我可以給你圖片,但是古裝配短發不好看。一般古裝都是長發的。

❿ 十二歲女生適合古代的那種頭(短發)

古代女生可以留短發?不可以~

閱讀全文

與古代美女短發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1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0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6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69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899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38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99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91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41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68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16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09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2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99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47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70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99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6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