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鍋庄」是哪一個少數民族的舞蹈
鍋庄"是羌族的民間舞蹈。
羌族「鍋庄」的種類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鍋庄」、有禮儀性的「迎客鍋庄」、還有顧名思義屬於未婚男女的「青年鍋庄」等等。
「鍋庄」舞的隊形基本呈圓圈狀,但有封口與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間隔站位的區別。舞隊所採用的形式和名稱,多根據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內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邊唱邊跳,少有樂器伴奏。速度和節奏取決於歌詞內容和舞者的情緒。因此,在青年們所跳的各種「鍋庄」中,還分別有歌頌美好生活的抒情鍋庄,有夾帶游戲的趣味性鍋庄和以詼諧幽默、情調濃郁,表達男女間愛情等不同形式的鍋庄。
每逢年輕人跳「鍋庄」,麥場四周都會聚集眾多的中、老年婦女,她們邊曬太陽邊輕輕地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陽光和歌舞的歡樂,把她們又帶回到自己頻頻作舞的少女時代,幸福憧憬的回憶使她們因歲月艱辛而布滿溝紋的面頰重新散發出了光彩。
羌族「鍋庄」的風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異。甚至即使是鄰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風格上也廻然有別。但凡是未婚男女用於表達愛情和選擇情人的「鍋庄」類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為活潑、充滿朝氣和吸引人們前來觀看的集體舞蹈。
里縣木卡鄉的《青年鍋庄》,是當地專供未婚青年們進行交誼、娛樂,小有名氣的「鍋庄」舞蹈。每當節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會穿上自己綉制,鑲嵌著紅、綠、藍、黑各色花邊的桃紅、湖藍色長袍、圍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綉花「雲雲」等節日盛裝,把黃土鋪地的場院點綴得如同色彩繽紛的花壇。在他們那一張張稜角分明、黑里透紅的面龐上,閃爍而明亮的眸子不時地流露著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氣 ,使高原上燦爛的陽光也較之遜色。
不知在誰的號令下,青年們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圓圈,開始了舞蹈。在分別由男女領唱和混聲合唱的交替過程中,舞蹈隨節奏相應而起不斷變化。他們在為晾曬作物,高高豎起於場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動、跳躍、旋轉作舞,宛如若干只美麗的蝴蝶伴隨著嘹亮的歌聲追逐、穿梭、嬉戲於美妙的柵欄之中。而更為令人心動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個段落,隊形由開口處的領舞者,帶領大家從圓圈形式轉換為向內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時,男女青年近距離的面面相對,羞澀的紅霞便即刻飛上不少姑娘們的雙頰。每逢這時,旁觀的眾鄉親們就會通過那雙雙對視的幸福目光,推測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戀的情人。友好的議論、鬨笑和頻頭論足隨之而起,把「鍋庄」舞蹈的氣氛推入了更加熱烈的高潮之中。
除此之外,黑水縣色爾古特有的《女子鍋庄》,也是有著特殊誘人情趣和魅力的圓圈舞蹈。而且聽說,只要這里的年輕姑娘們一跳「鍋庄」,就會牽動左右幾個村寨小夥子們的心。小夥子們無論有什麼重要的事都莫過於觀看《女子鍋庄》更為重要。
服裝艷麗、精神煥發的姑娘們在《女子鍋庄》開場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們的誦經、祝福和按照禮儀飲一巡咂酒,然後才開始跳舞。
舞蹈形式和語匯雷同於藏族「鍋庄」,但又遠比藏族「鍋庄」動作幅度大,速度快,轉身多,其優美程度簡直可以稱作表演性舞蹈。而極為罕見的是,姑娘們經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現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嬌媚。隨著樂曲展開和節奏的加快,少女們從優美、抒情的集體舞蹈轉入各自顯示擺動「髖關節」幅度與技巧水平的獨舞競賽。她們有的在旋轉中快速搖動髖部;有的在左右擺動髖部數次後,緊接一個原地旋轉;還有的在原地連續地做著 360°的髖部大迴旋擺動。每當這時,她們的肩、臂、腰、臀、腿以至雙腳,無處不迸發出女性青春的涌動和無盡的魅力。這些姿態各異的旋、擺,使身上佩戴的各種飾物也隨搖晃而發出叮鐺撞擊聲,更增加了舞蹈的韻律感和動態美。
在這里,姑娘們傾心盡力地舞蹈,絕非只為娛樂。如參觀者能夠注意到周圍男青年們火辣辣的眼神,即可悟出其中的奧妙:從舞蹈前老人對姑娘們的「祝福」開始,姑娘們個個不但顯得格外熱情洋溢、端莊大方,而且竭盡所能地表現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嫻熟和「三道彎」身段的優美。其目的只有一個,要以此來獲得小夥子們的鍾情和愛慕。
色爾古的舞蹈對伴奏沒有嚴格的要求,除以歌唱伴舞外,隨時還可加入小鑼、銅鈴、月琴、本民族的「口弦」和在秦漢時期已有記載的「羌笛」來進行伴奏和助興。
❷ 什麼是鍋庄舞 藏族鍋庄舞的音樂及跳法
鍋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與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居民喜歡跳鍋庄舞。 鍋庄舞的音樂 跳鍋庄舞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區旅遊的時候,,伴著篝火,吃著烤羊,跳跳鍋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❸ 傈僳族舞蹈的鍋庄舞
《鍋庄舞》是彝族、傈僳族所喜愛的舞蹈。「鍋庄」,是因為最初圍著火塘跳的舞而得名。雲南的這兩個民族跳鍋庄最有特色,逢年過節時都跳。跳「鍋庄」人數不限,不需伴奏。
❹ 什麼是鍋庄舞
鍋庄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庄,藏語稱為「卓」。人們這樣贊譽鍋庄舞內容之豐富,「天上有多少顆星,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氂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千人鍋庄舞
鍋庄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
編輯本段分類鍋庄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庄」、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庄」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庄」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編輯本段特點鍋庄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稱鍋庄為「擦拉」(意為玩藝),在部分地方稱鍋庄為「卓」(意為舞蹈)。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編輯本段歷史起源鍋庄舞起源於西藏,分布於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
藏族,約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兌巴」(阿里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衛巴」(拉薩地區),「康巴」(四川西部地區),「安多娃」(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
鍋庄舞
區)。藏語依地區劃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由於草原遼闊,水草肥美,生產多以牧業為主。主要有綿羊、山羊和氂牛、犏牛。其中氂牛體大毛長,耐寒負重,除供奶、肉外,還是交通運載的「高原之舟」。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菜、碗豆等農作物。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對研究藏族的服飾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十世紀到十六世紀,是藏族文化的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除舉世聞名的《甘珠爾》 、 《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問世。 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爽奔放。他們以歌舞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揚頓挫,合轍貼韻,悅耳動聽。唱時還伴以各種舞蹈。舞姿優美,節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鍋庄舞、弦子舞最為廣泛流傳。
編輯本段風格特色
鍋庄舞的傳承人徐桂蓮
鍋庄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庄」、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庄」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庄」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群眾鍋庄」和「喇嘛鍋庄」、城鎮鍋庄和農牧區鍋庄的。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千人鍋庄舞
鍋庄舞有古舊鍋庄和新鍋庄之分,古舊鍋庄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較喜歡此調,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蓮花生大師的誕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輝煌的寺院》、《銀光閃爍的王宮》、《福氣財運降此地》、《豐收啊豐收》等,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
新鍋庄的歌詞內容、舞姿都比較靈活,多反映生產勞動,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活動,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新鍋庄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編輯本段舞蹈流派昌都鍋庄昌都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庄」發祥地。根據昌都縣鍋庄的歌詞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昌都鍋庄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鍋庄廣為流傳。每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時,廣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男性穿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女性隨後唱和,歌聲嘹亮,穿透力很強,舞者和著歌曲「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呀」(擬聲)地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蹉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換動作。男性動作幅度很大,伸展雙臂猶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顯現出健美、明快、活潑的特點。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達,舞畢由長者或組織者敬獻美酒、哈達,兄弟姐妹
那曲鍋庄舞
情誼藉此得到升華。
昌都鍋庄可分為農區鍋庄(包括城鎮)、牧區鍋庄、寺廟鍋庄三大類,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庄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
昌都鍋庄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後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昌都鍋庄藝術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情豪邁的民族特性,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縣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鍋庄藝術之鄉」。
迪慶鍋庄迪慶藏族鍋庄舞,廣泛分布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從麗江石鼓轎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畫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測,鍋庄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盛大慶演活動
迪慶藏族鍋庄舞以德欽縣奔子欄鎮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鎮、小中旬鎮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欄在待客時以鍋庄歌舞形式表現系列禮儀程序,有「祝福鍋庄」、「逐客鍋庄」、「贊頌鍋庄」、「相會鍋庄」、「辭別鍋庄」、「挽留鍋庄」、「送別鍋庄」、「祈福鍋庄」等種類,在全國各藏區十分罕見。其曲調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個部分。
香格里拉鍋庄分古、新兩種,「擦尼」是古鍋庄,歌詞內容、舞步形式都較古老,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質,有專門的動作和歌詞,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愛;「擦司」是新舞,系隨著不同時代而新編的歌舞。迪慶藏族鍋庄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
迪慶藏族鍋庄包含著豐富的藏族文化內涵,形式完整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其中蘊含著友愛、團結等傳統的人文精神,有較高的藝術和社會價值。
昌都鍋庄昌都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庄」發祥地。根據昌都縣鍋庄的歌詞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昌都鍋庄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鍋庄廣為流傳。每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時,廣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男性穿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女性隨後唱和,歌聲嘹亮,穿透力很強,舞者和著歌曲「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呀」(擬聲)地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蹉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換動作。男性動作幅度很大,伸展雙臂猶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顯現出健美、明快、活潑的特點。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達,舞畢由長者或組織者敬獻美酒、哈達,兄弟姐妹情誼藉此得到升華。
昌都鍋庄可分為農區鍋庄(包括城鎮)、牧區鍋庄、寺廟鍋庄三大類,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庄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昌都鍋庄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後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昌都鍋庄藝術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情豪邁的民族特性,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縣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鍋庄藝術之鄉」。
玉樹卓舞玉樹卓舞流傳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卓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樹卓舞中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隨著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樹卓舞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域文化的形態發展起來。
玉樹卓舞種類繁多,其內容以對家鄉、自然風光等的歌頌為主,同時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現廣泛內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聲三個部分。玉樹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較強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濃的「法」卓(藏語稱「曲」卓)兩類,整體結構由從慢到快兩部分組成,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玉樹卓舞的動作主要圍繞甩袖來進行,表演時常常有
玉樹卓舞
幾十人、上百人共同參與。舞者的袖子很長,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動作優美瀟灑,手臂旋轉自如,運動路線變化多樣。
腿部的動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著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移動,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周身協調配合。整個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性舞蹈陽剛、帥氣之美充分展現出來。女子舞蹈動作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動作基本與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較小,展現出女性柔美秀麗和溫柔端莊的特性。
卓舞具有廣泛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其豐富的表現形式、獨特的風貌、精湛的技藝、強烈的個性為廣大群眾所稱譽,在藏族歌舞藝術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顯著的典型性,顯示出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卓舞蘊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價值。它所具備的凝聚力和激發力,在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能發揮積極作用。
玉樹依舞玉樹「依」的產生比「卓」早。舊石器晚期原始人為了表達內心情感、傳遞住處根據日常勞動呼聲、
玉樹依舞表演現場
勞動節奏,發現原始音樂,隨藏族語言的出現和發展,繼而產生了歌,後又有謠,隨著它們的發展和完善,便產生了「依」這種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其唱詞內容多為贊美自然、宗教、勞動,歌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產資源,贊頌勤勞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頌黨、歌頌社會。「依」的舞蹈動作和技巧都來源於生活,從騎馬、狩獵、趕羊、打場、擠奶、剪毛、打酥油等生產勞動姿態中吸取動作發展提煉而成,是反映玉樹藏族人民生活風貌的網路全書,有笛子、牛角胡等器樂簡單的伴奏,亦可無器樂伴奏。
「依」是歌舞結合的形式,舞姿輕快活潑,生活氣息濃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動作和技巧來源於生產生活,涉及騎馬、狩獵、趕羊、打場、擠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動,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樹依舞形式活潑自由,不僅在喜慶節日中跳,還在日常休閑男女群眾歡聚一起時舞蹈,對舞蹈者的人數、年齡、性別、服飾、場合無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眾基礎。
白龍卓舞稱多縣白龍村,白龍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賓和寺廟宗教活動
稱多縣白龍村 白龍卓舞
時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間古典舞蹈「白龍卓舞」主要發源和流傳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村的空格、布熱、上、下開哇和東郭四個村寨里。「白龍卓」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白龍卓」作為一種藏族民間傳統的古典舞蹈,早在遠古時期它只在祭祀、迎賓和寺廟節慶上演出,並且只允許成年男子參加。
白龍卓舞以詩體的語言,通過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賓和寺廟宗教活動時表演的舞蹈。白龍卓舞存世約有30多種,以詩體的語言,通過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萬物。白龍卓舞舞姿粗獷飄逸,曲調莊重飽滿,蘊涵了藏民族對精神、信仰、價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鮮明,極具美學價值。
目前,許多白龍卓舞藝人相繼去世,斷層嚴重,文化空間越來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搶救和保護。
編輯本段歷史傳承近日,西寧市的中小學生開始利用課間操時間學習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鍋庄舞。鍋庄是藏語「果卓」的
鍋庄舞
諧音,即圓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節日或農閑時跳。鍋庄舞進入校園,既能活躍學生的文化生活,又有利於弘揚民族文化。目前,西寧市所轄四區三縣的中小學已全部開展了鍋庄舞活動。
資料圖片:2008年3月24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藏族小學師生在課間跳鍋庄舞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詞條圖片(10張)
開放分類:
舞蹈,習俗,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來完善「鍋庄舞」相關詞條:
熱巴舞弦子舞藏戲熱巴舞弦子舞藏戲網路中的詞條正文與判斷內容均由用戶提供,不代表網路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如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❺ 鍋庄舞初學教程內容是什麼
鍋庄舞初學教程內容是教基本舞步,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
「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
「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鍋庄舞甩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跳起,揮動雙袖載歌載舞。
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其中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飛翔,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
鍋庄舞的歷史
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庄舞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庄」、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庄」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庄」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❻ 鍋庄舞的基本步法有哪些
鍋庄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鍋庄舞甩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跳起,揮動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其中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飛翔,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
(6)小美女跳鍋庄舞擴展閱讀:
鍋庄舞流行於昌都、甘孜、阿壩以及雲南、青海、甘肅等廣大藏區。鍋庄舞按地區分類,可分為昌都鍋庄舞、迪慶鍋庄舞、玉樹卓舞、玉樹依舞、白龍卓舞等。
獨特的地域風情和良好的鍛煉健身價值,適合於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場地、參加人數不受限制,因此鍋庄舞不僅在藏族地區廣泛開展,在西北地區一些城市如蘭州、西寧、格爾木、酒泉、張掖、定西、寶雞等逐步流行起來。
❼ 鍋庄舞是怎麼樣的一種舞蹈
「鍋庄」--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鍋庄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庄」,近代有稱「歌庄」,唯《衛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石樁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說》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性組織叫「鍋庄」'這類商行收購土產,代辦轉運設有客錢,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攜驟宿幫居其中。晚上,他們往往在院內曠地壘石支鍋熬茶抓糟袍,茶餘飯後不時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境。在西藏,鍋庄以昌都鍋庄最為有名。時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曠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著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毛腿,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飄逸灑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啟唱,歌聲嗦亮穿透力強,舞群和著歌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啞」的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鍋庄舞形式多樣,反映勞動生活的叫「羊毛鍋庄」;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庄」;表現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鍋庄」(雜以模擬兔子跳的動作)、「醉酒鍋庄」(有摹仿醉漢神態,顯示身體靈巧的嬉戲動作)。鍋庄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純朴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驟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大,具有明顯的體育舞蹈訓練價值和鍛煉價值。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鍋庄舞的健身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❽ 藏族孩子雪地跳鍋庄,就是這么熱情奔放 這個鍋庄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鍋庄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鍋庄舞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
舞蹈時,一般 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2006年5月20日,鍋庄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❾ 成都春熙路鍋庄舞西饒姐姐是做什麼的
西饒姐姐是太古里跳舞的街拍視頻一位短視頻達人。這位美女來自康定。年齡40歲左右,在她身上,歲月的痕跡並不明顯,一顰一笑,一招一式,沒有少女的羞澀,反而多了幾分少婦的成熟大氣,神情非常自然。歲月從不敗美人,女人的美其實跟年齡並無多少關系。
❿ 鍋庄舞的基本步法
基本步法手部動作為晃,甩,撩,腳上動作為跨腿踏步蹲,趨步輾轉,悠顫跨腿,然後所有舞者再圍成一圈順時針進行走動,而圍成的圈圈也時大時小。
雖然鍋庄舞在甘肅,雲南,西藏都是有所分布的,但是如果非要去追究源頭,其實是很難找到的,因為關於這種舞蹈在歷史上是完全沒有任何史書有記載的,所以也只能根據舞步來推斷,最後確定為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原始的舞蹈。
(10)小美女跳鍋庄舞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鍋庄舞是藏族地區的一種古老歌舞,在碌曲縣境內廣泛流傳且歷史悠久。而碌曲縣更被中國舞協授予中國鍋庄舞之鄉的榮譽稱號,已連續數年舉辦鍋庄舞大賽。香浪節源於上山採薪,香浪的藏語意思就是採薪。
節日期間,高原上鮮花盛開,農牧民群眾乘草盛花艷、豐收在望的大好時機,身著華麗的藏服,紛紛來到景色宜人處安營紮寨。節日期間,當地人烹牛宰羊煮酒熬茶,盡情享用美味可口的系列傳統藏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