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樓夢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釵」正冊里都有誰
一、金陵十二釵正冊:薛寶釵、林黛玉、賈元春、賈探春、史湘雲、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
二、出自《紅樓夢》。
三、擴展知識:十二釵判曲原詞
1林黛玉判曲《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2薛寶釵判曲
古鼎新烹鳳髓香,那堪翠斝貯瓊漿?
莫言綺縠無風韻,試看金娃對玉郎!
3賈元春判曲《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4賈迎春判曲《喜冤家》
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一味的驕奢淫盪貪歡媾。覷著那,侯門艷質同蒲柳;作踐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嘆芳魂艷魄,一載盪悠悠。
5賈探春判曲《分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6賈惜春判曲《虛花悟》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麼,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7賈巧姐判曲《留余慶》
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8史湘雲判曲《樂中悲》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准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9王熙鳳判曲《聰明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10妙玉判曲《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11李紈判曲《晚韶華》
鏡里恩情,更那堪夢里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銹帳鴛衾。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12秦可卿判曲《好事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是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
王昭君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人其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自古以來書畫家、詩詞家和戲劇家筆下久遠的主題。但有關王昭君及昭君出塞的文化主題基調與其說是凄美,不如說是哀怨、同情。
(2)中興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昭君出塞」其時匈奴經歷了「五單於爭立」的窩里斗,國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漢元帝坐享「昭宣中興」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滅了郅支單於,朝野集體牛哄哄的,呼韓邪卻是抱著「且喜且懼」的心態來的。
名列我國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出生於公元前52年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孫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
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
C. 四大美女分別怎麼死的有沒有什麼好的比較接近歷史的電視劇介紹她們的啊
一、據說,西施從吳國歸來後,勾踐讓她沉湖死去;還有一種說法是,她在歸國的途中悄悄隱去,過上了平凡人的日子。
二、王昭君33歲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三、貂禪之死沒有準確的記載。
四、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兵變」,不論新舊《唐書》官方記載,還是民間筆記小說、文集,甚至唐宋後人詩詠詞賦,均持此說。
D. 姓楊的名人
楊玉環 (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楊太真,是唐玄宗的貴妃,又稱楊貴妃。她體態豐腴,肌膚細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為妃,後因為美貌被唐玄宗召進宮中,封為貴妃,深受寵愛。楊氏一家因此而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朝政,敗壞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兵士嘩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而死。
楊堅:馮翊(今陝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時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殺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勵精圖治,改革兵制,於公元589年滅陳,結束了東晉十六國以來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楊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慘酷猜忌,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終激亂敗國,為宇文化及弒於江都。謚煬。
楊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占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楊氏幾代楊延昭, 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久經沙場,智勇兼備,防守邊關20餘年,因操勞過度,57歲時死於軍前。
楊秀清 (?~1856):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勢頗盛,故世並稱洪楊,後為韋昌輝所殺。
楊振寧 (1922~):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尚昆 前中國國家主席。
楊 炯:華州華陰人,初唐四傑排名第二,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於顯慶四年(659年)舉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舊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今均不傳。明萬曆中童□搜輯匯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其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最大,有《楊炯集》傳世。
楊深秀(1849-1898):清末維新變法人士。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精通中西數學。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後授山東道監察御史。1898年3月,與宋伯魯等在北京成立關學會,又列名保國會。6月上疏請定國是,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應騤阻撓新政事。維新派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人脅制時,他上疏辯護。戊戌政變中,不避艱危,援引古義,請慈禧撤簾歸政,遂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楊漪村侍御奏稿》、《虛聲堂詩抄》、《聞喜縣新志》。其獄中詩為世人所傳誦。
E. 中國歷史奇女子哪些
1、呂雉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F.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及死因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即昭君出塞)。
一剪梅.昭君
窈窕身姿舞彩鸞,雲鬢悄翻,霧鬟輕盤。杏花帶雨潤羞顏,粉面嬌攀,青黛幽延。
塞外胡沙沒黯天,木葉蕭殘,草葉凋憐。雁門關外望長安,曲也凄然,心也霜寒。
貂蟬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貂蟬也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李長吉詩《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蟬的影子。她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關羽和諸葛亮低多少。然而,歷史上到底有無貂蟬其人呢?�
按,貂蟬之名並不見於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么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里,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發出來的。在這里,「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棲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別有用心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將她斬於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余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於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隨」,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隱去——「貂蟬已隨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一剪梅.貂蟬
裊裊笙歌舞袖紅,端若芙蓉,行若翩鴻。裙釵輕擺笑眸濃,一朵蓮蓬,兩下歡容。
機巧周旋父子中,淚語梟雄,媚語衰翁。鳳儀亭處起殺跫,情自隨風,業自成空。
西施
�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一剪梅.西施
越女溪邊紗影長,玉骨流芳,容艷魚藏。纖身為國換羅裳,惑了吳王,亂了朝綱。
意懶沉歡響屐廊,日里神慌,夜裡尋香。越王兵至館娃亡,湖上舟揚,煙雨蒼茫
楊玉環
楊玉環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發燙的題材,通過影視傳媒接受啟蒙的年青一代,滿頭滿腦子的楊妃、慈禧和武則天的故事。楊、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變過程以及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認識,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唐玄宗開元3年,他被選入皇子壽王李瑁邸被冊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開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為李瑁重娶個媳婦,暗暗地將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白香山《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時,玉環歲,唐玄宗已經56歲。天寶4年,玉環冊為貴妃,一直到14年她縊死馬嵬,她都是這個名號,故後世稱其為「楊貴妃」。�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大踏步走向腐敗的時期。宮中僅「貴妃院織錦刺綉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她的家族,則「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說,楊妃的三個姐姐,都封為國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計,見制度閎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李林甫。在歌舞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終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如入無人之境,潼關陷落後,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勉強到了馬嵬驛,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之後,六軍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一直到七年之後,玄宗的孫子代宗廣德元年,杜甫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方基本平息。唐帝國一落千丈,它使經歷過往日輝煌的人們回憶起這一段歷史不禁感慨噓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正因為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感受,所以才動人。沒有體驗過滄桑感的年青人對這首詩是無動於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後做了太上皇成了歷史的棄兒,重返長安後他更成了「多餘的人」,何況這位風流天子畢竟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所以她與楊貴妃的悲劇在時過境遷之後又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至少,在人們議論和回憶的時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後,他和楊妃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距離最近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陳鴻的《長恨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它們對玄宗「傾城傾國」既有批評,更多的是同情和歌詠。「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凄惋纏綿,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動容。臨邛方土「為感君王展轉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終於引出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故事,成了愛情主題的一般歌詠。唐明皇和楊貴妃也開始了他們的角色轉換。�
中唐以來,李楊故事一直是熱門題材。唐人筆記《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宋人的《楊太真外傳》,對這一故事不斷地予以渲染。至遲在宋、金時代,這一事故開始搬上了舞台。元雜劇的名家都寫過明皇太真故事。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傳奇寫李、楊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長生殿》。在《長生殿》中,李、楊完成了他們角色轉換,作者在歌詠這一旖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還值得一提的是楊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有一種傳說是楊妃當年並沒有死,她被偷天換日地保護了下來,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得終其天年。「忽聞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來,人們把那蓬萊、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處,當作神仙的樂園。在日本,有楊妃像、楊妃墓、楊妃廟塔多處。在受盛唐文化哺育過的日本國民的心目中,楊妃身上散射著那一文化的神聖光環,而楊妃故事實質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一剪梅.玉環
殿宇繁華醉眼迷,猶憶前期,堪嘆今時。塵沙滾滾馬飛蹄,遙見旌旗,已近追騎。
落敗山河怨綵衣,兩處悲啼,四面生凄。一腔幽泣墜枯枝,人已悲離,魂已消兮。
G. 古代四大美女是怎麼死的
西施據說是被沉到湖裡溺死的,也有說是和范大夫隱居了,楊玉環是在馬嵬坡被縊死的,至於貂蟬本就是傳說中的人物,有說是被關公月下所斬,王昭君應該是正常離世的吧!
H. 急、急、急
1、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人類始祖,留下了「女媧補天」的傳奇故事。2、嫘祖,黃帝軒轅氏的元妃,據說養蠶是她發明的,被後世譽為「蠶神」。3、嫫母,古代四大醜女之一,形同夜叉,醜陋無比,但她為人賢德,被黃帝軒轅氏娶為次妃。是繅絲和鏡子的發明者。4、瑤姬,一說為王母娘娘之女,一說為炎帝之女,傳說曾協助大禹治水,後化為巫山女神。5、精衛,「精衛填海」是中國遠古神話中最為有名,也是最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兒被東海波濤吞噬化成精衛鳥而嘆息,更為精衛鳥銜運西山木石以填東海的頑強執著精神而拋灑熱淚。6、姜嫄,傳說是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生下中國的農耕始祖後稷;母以子貴,姜嫄也被後世尊為聖母。7、簡狄,傳說是帝嚳的次妃,因為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被商族的後代頂禮膜拜。8、後緡,夏帝少康的母親。少康在母親的教育下發憤圖強,立志要奪回天下,終於形成「少康中興」局面,後緡也被稱為「中興之母」。9、婦好,據歷史學家考證系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一位女性軍事家。10、太姜,周文王姬昌的祖母。11、太任,周文王姬昌之母。12、太姒,周文王姬昌之妻,武王姬發之母。以上三人合稱「周室三母」。13、邑姜,姜太公之女,武王之妻,晉開國君主唐叔虞之母。晉祠中有「聖母殿」專祀邑姜。14、周宣姜後,周宣王之妻。漢《列女傳》雲:「周宣姜後者,齊侯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宣王常早卧晏起,後夫人不出房,姜後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有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後,而勤於政事。」後用為後妃輔主以禮的典實。15、許穆夫人(前690—?)許國許穆公夫人。春秋衛國(今河南省淇縣)人,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16、齊姜,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之夫人。齊姜寧願獨守空閨,苦勸丈夫拋棄安樂,回國靖難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遠見和魄力深為後人稱道。17、樊姬,楚莊王(?—前591年)夫人。楚莊王在稱霸以前,十分喜歡打獵,樊姬多次勸阻,終於感化了楚莊王,從此改過自新,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國家政事上。18、定姜,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獻公(前576—前559)的妻子,被劉向評論為:「聰明遠識,麗於文辭。」19、顏征在(—前535),孔子的母親,年輕守寡獨自撫育孔子成人。20、敬姜,春秋時期魯國文伯歜的母親,早年守寡靠緝麻線為生,在文伯歜做了魯相後仍舊操勞紡織。21、庄姜,衛庄公夫人《詩經·衛風》雲「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形容她的美麗。史傳庄姜既善且美,有很好的口碑。22、定姜,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獻公(前576—前559)的妻子,被劉向評論為:「聰明遠識,麗於文辭。」23、西施,名夷光,四大美女之一。24、衛靈夫人,成語「不欺暗室」謂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即源自衛靈夫人。25、孟母,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佳話。孟母被推崇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26、鍾離春,戰國時齊宣王之皇後,古代四大醜女之一。「貌似無鹽」往往用來形容醜女,即源自於她,因為她是戰國時代齊國無鹽縣人。但她飽讀詩書,志向遠大。27、呂雉(前241—前180年)漢高祖劉邦皇後,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是一位性格剛毅、有抱負、有韜略、有作為的政治家。28、竇漪(前205—前135年),漢文帝皇後,景帝之母、武帝之祖母,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沿續「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29、緹縈,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孝女,「緹縈救父」促使漢文帝取消了自古以來殘酷的肉刑。30、卓文君,我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精詩文,善彈琴,與司馬相如如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佳話。31、衛子夫(?—前90年),漢武帝第二個皇後,其弟衛青、外甥霍去病是古代名將、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32、馮嫽,我國第一位傑出的女外交家,隨解憂公主陪嫁烏孫國,因其才能在在西域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史稱「馮使夫人」。33、王昭君(前52年—?),古代四大美女,赴匈奴和親史稱「昭君出塞」,為民族團結作出了犧牲。34、班婕妤(公元前48—2年),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文學家,為漢成帝妃子,善詩賦,有美德。35、陰麗華(4—64年),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相夫教子,主理後宮,不曾干預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時代。36、孟光(生活在東漢初),東漢名士梁鴻之妻,「舉案齊眉」就是他們夫妻的故事,而且孟光也是古代四大醜女之一。37、班昭(約40—約120年),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著有《女誡》,並合撰《漢書》。38、鄧綏(81—121年),東漢和帝皇後,相繼輔佐殤帝和安帝,控制朝政長達二十年。39、阮氏,東晉名士許允之妻,古代德美才佳的四大醜女之一。40、卞氏(160—230年),曹操夫人,生有曹丕、曹植四子,為人堪稱女性楷模。41、蔡文姬(約177年—?),我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著名的文學家。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42、貂蟬,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為王允使美人計除了董卓立下大功。43、黃碩,黃阿丑能詩善文,博學多識,相夫教子,勤勞持家,成就了諸葛亮的千秋大業。44、陶母湛氏(243--318年),晉朝大將陶侃的母親,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45、褚蒜子(324—384年),東晉康帝司馬岳的皇後,先後在晉穆帝、晉哀帝、晉孝武帝時,三度臨朝稱制。46、謝道韞,出身名門,東晉著名女詩人。47、花木蘭,北魏著名女將。48、馮太後(442—490年),北魏文成帝皇後,執掌北魏政權25年之久,主持了諸如三長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調制等一系列改革,為北魏江山的繁榮富強打下了良好基礎。49、冼夫人(522—602年),在戰亂紛爭的南北朝時期,保持了嶺南地區百多年的穩定。50、獨孤皇後(543—602年),隋文帝楊堅的文獻皇後,並稱「二聖」。
51、竇皇後(569—613年),與唐高祖李淵生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及平陽公主五位子女,皆為大唐天下的奠基者。52、平陽公主(—623年),唐高祖李淵的女兒,真正的巾幗英雄,為大唐王朝建立立下驚世戰功。53、長孫皇後(600—636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後,史上著名的賢後。54、徐惠(627—650年),唐朝一代才女,唐太宗李世民妃。55、樊梨花,唐將薛丁山之妻,傳說武藝最高,天下無敵。56、陳碩真(?—653年),唐朝起義軍首領,自稱「文佳皇帝」。57、武則天(624—705)中國唯一的女皇帝。58、文成公主(625—680年),唐室和親吐蕃,嫁與松贊干布。59、太平公主(665—713),武則天之女,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公主之一。60、金城公主(698—730年),也嫁到吐蕃,促進了民族和諧。61、公孫大娘,唐朝開元年間的舞蹈家。62、薛濤(770—832年),唐朝著名女詩人。63、郭貴妃,唐憲宗妃,唐朝中後期影響最大的賢後。64、述律平(879—953年),遼開國兩朝皆參與處理政事與軍事,為遼政權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大功。65、佘賽花(934—1010年),北宋名將楊業之妻,著名的佘太君。66、穆桂英,著名的楊門女將。67、蕭綽(953—1009年),史稱遼朝「承天太後」,,攝政二十六年權傾一時,使遼朝進入鼎盛時期。68、劉娥(968—1033年),宋仁宗時垂簾,長期控制北宋的國政。69、歐母,歐陽修的母親,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她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靠自己辛勤勞動,一心養兒長大。70、蘇小妹,受父兄影響才情皆佳的著名才女。71、岳母,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是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72、孟皇後(1073—1131年),宋哲宗趙煦的皇後,賢淑溫婉。73、梁紅玉(1102—1135年),韓世忠妾,擂鼓擊敗金兵的巾幗。74、李清照(1084—1155年),宋朝女詞人,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可謂最出色的才女。75、朱淑真,宋朝優秀女詞人。76、訶額侖,成吉思汗的母親。77、孛兒貼,為鐵木真先後生下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四個兒子,都是剽悍善戰的武士。78、黃道婆(1245—1330)推廣織造技術的發明大家。79、管道升(1262—1339年),元朝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80、馬皇後,與明太祖朱元璋患難與共的皇後。81、徐皇後,徐達之女,與朱棣合葬於明十三陵之長陵。82、張皇後,明孝宗皇後,封建皇朝一夫一妻的典型。83、秦良玉(1574—1648年),則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將之一,被封為「鎮東將軍」。 84、柳如是(1618—1664年),古代愛國名妓。85、孝庄太後(1613—1687年),清朝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滿清入關後由亂及治起到了關鍵作用。
86、秋瑾(1875~1907)——鑒湖女俠。87、趙一曼(1905~1936)——抗日英烈。88、林徽因(1904~1955)——著名才女。89、潘玉良(1895~1977)——著名旅法畫家。90、宋慶齡(1893~1981)——孫中山夫人,國家名譽主席。9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婦產科專家,新中國首批學部委員中的唯一女性。92、吳貽芳(1901~1983)——中國最早的女大學校長之一,1928年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93、史 良(1900~1985)——「七君子」之一,新中國首任司法部長,曾任人大副委員長。94、丁 玲(1904~1986)——新文化運動後五大女作家之一。95、胡 蝶(1907~1989)——中國最早的電影皇後。96、鄧穎超(1904~1992)——全國政協主席,職務最高的女性。97、鄧麗君(1953~1995)——中國一代歌後。98、張愛玲(1920~1995)——20世紀最傑出的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99、吳健雄(1912~1997)——世界著名的女科學家。100、宋美齡(1897~2003)——蔣介石夫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中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