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有關四大美女演講

有關四大美女演講

發布時間:2022-05-31 02:27:50

1. 有關中國四大美女的故事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2.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課前三分鍾演講稿英文版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語、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具有傳承性、包容性、多元性、開放性等.
Hakka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e of the hakka people together create,including hakka,drama,music,dance,crafts,folk customs,architecture,humanities,diet,etc.Hakka culture continuity,inclusive,diversity,openness and so on.
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漢族文化中獨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廣東客家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樣,都是古代南粵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文化.
Hakk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uthern China culture,also is the han Chinese culture,unique and rare treasures.Since one thousand,the hakka people tried to keep their unique culture,hakka culture is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cellent culture,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o create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e.Guangdong hakka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ngnan culture,and wide mansion culture,the chaoshan culture,is the ancient south guangdong native culture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culture in thousands of years of mutual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e of relatively stable.
盡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卻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Though hakka culture across China in guangdong,fujian,jiangxi,guangxi,sichuan,Taiwan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overseas in Indonesia,Singapore,Thailand,etc.,the study of distribution of hakka history origin so wide,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20th century caused widespread attention.The hakka origin have some sporadic records,the earlies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前三分鍾說這些介紹就夠了!

3. 古代四大美女也有不足為題意的作文

貂嬋,傳說中一個風華絕代、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在這個野獸英雄、戰士與謀士,在這個完全被男人充斥的三國時代,貂嬋卻成為這個時代最為耀目、最為動人的焦點,她無情的摘走了男人們夢寐以求的榮耀與知名度。她的美貌讓整個三國失魂落魄,她的才智讓三國時代的天下英雄黯然消魂,她幾乎把整個三國時代弄得暈頭轉向!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三國演義》說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又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貂蟬的美,素有「閉月」之稱;她的膽識,如《三國演義》所載,也絕不亞於昭君、西施。只是歷史上的貂蟬,是否真如羅貫中所描繪的,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因此這位傾倒眾多英雄豪傑的美人的真實身份,至今尚無定論。由於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故貂蟬是王允家中的歌妓這一說法流傳最廣。王允是漢獻帝時的司徒,因不滿於太師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無良策,終日茶飯不思。他視為親女兒的歌妓貂蟬窺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於是王亢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於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貂蟬對王允的意圖心領神會,一會兒在呂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許,卻被董卓霸佔的痴情人,一會兒又在董卓面前裝作受呂布調戲的無辜者,使董、呂彼此恨之人骨,終於反目成仇,最後呂布殺董卓,夷其三族。貂蟬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計劃實施得天衣無縫,順利地鏟除了當時朝中一大禍害,後人嘆日:「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於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另有「董卓婢女」一說。據《後漢書·呂布傳》載,董卓任呂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兩人誓為父子。有一次,呂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手腳輕健方得避開,從此呂布對董卓暗懷怨憤。後董卓派呂布守中(宮中的小門),這是對他的信任,呂布卻趁機與侍婢私通,兩情相許,又惟恐董卓識破,由此生出許多矛盾。由於這段記載與三國故事中貂蟬約呂布在鳳儀亭相會,董卓明畫如刺呂布的情節相合,人們認為使董、呂反目的貂蟬,實際上是董卓的婢女。
還有人認為,貂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曰,曹操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向曹操請求說,呂布派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救,城破之後,請把秦之妻賜我為妻。曹操答允了。後關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產生好奇心:那秦宜祿之妻是否乃絕色之人?於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將秦妻送入自己營帳,隨後便「自留之」,關羽因此「心不自安」。元代雜劇就在此基礎上附會出一個《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來,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往引誘。貂蟬使出千種柔情,百般挑逗,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殺死貂蟬,以示心跡。這里,貂蟬與秦宜祿之妻便合二為一了。
此外,徽劇、川劇、紹劇、京劇都有《斬貂》劇目,寫呂布在白門樓殞命後,其愛妾貂蟬為張飛所獲,送至關羽處。關羽甚愛憐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傑往往以迷戀女色而身敗名裂,便逼令貂蟬自刎。因而,又有「貂蟬為呂布之妻說」。如果貂蟬成為呂布妻(或妾),是在呂布殺董卓之後,那麼此說與一、二說不矛盾,有人據此認為此說不能自成一說。
總之,貂蟬的故事,或出於小說,或出於戲劇,文人的渲染與演繹使她越來越不可捉摸。由於這些故事或多或少與史實有關,真真假假,更為難辨,以致歷史上的貂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就成為難解的懸案了。

王昭君

王昭君名王嬙,昭君是她的字。西漢元帝時她被選入宮,但一直未見過元帝的面。
西漢時,北方的匈奴十分強大,經常南下到漢的邊疆上騷擾擄掠,西漢的對策是軟硬兼施,一面經常派大軍征伐,另一方面又常用「和親」的方法籠絡。所謂和親,就是皇帝將自己的女兒(實際上多半用皇族姑娘甚至宮女冒充)嫁給匈奴的最高統治者單於,結成親戚關系以求暫時的和平共處。
漢元帝竟寧元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到長安朝見漢元帝,漢朝廷隆重歡迎,關系很融洽。呼韓邪表示:願做漢家的女婿,復和親之好,元帝很高興地同意了。這時,住在深宮從未見過元帝面的宮女王昭君聽見此消息後,主動提出願意充當和親人選。傳說批准後元帝當眾召見王昭君,見她長得非常美貌,後宮里少有,於是有些留戀不舍之意。但由於已答應了呼漢邪單於,不便失言,只好讓她遠嫁匈奴了。
昭君出塞到匈奴,旅途上騎乘什麼,打扮如何,歷史沒有明文記載。唐代人則猜想是騎馬去的,身穿紅斗篷,懷里抱著琵琶。因此唐詩中也就多半這樣描述了

楊玉環

楊玉環,祖籍弘農華陰,後徙居蒲州永樂,因父楊玄琰為蜀州司戶,而出生於四川。楊玄琰早逝,楊玉環被其叔父河南府士曹楊玄珪收養。她十分美麗,能歌善舞,也很聰明。開元二十二年,第十八子壽王瑁納玉環為妃,於是,她從河南來到長安皇宮。
李瑁為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所生。由於武惠妃特別受寵,又生了兒子,所以,她的地位超過了未生兒子的王皇後。地位優越的皇子與楊玉環這樣的美女結為夫妻,理應是美滿的婚姻。但是,好景不長,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死了。玄宗兩位愛妃先後世,終日鬱郁寡歡,高力士於是尋得美人楊玉環獻給玄宗天寶四載八月,楊玉環正式被封為楊貴妃。這時,玄宗已經六十一歲,楊貴妃才二十七歲,相差三十四年的老夫少妻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楊貴妃一人受寵,楊家滿門飛黃騰達,除了他已死的父親被追封為太尉、齊國公外,三個姐姐地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楊貴妃與這些皇親國戚,奢侈腐化,揮金如土,大大增加了國庫的開支。僅其三個姐姐的脂粉費每年就需一千貫錢。至於諸楊的住宅,更是富麗堂皇,非一般官員可比。
楊貴妃雖然過著聽歌觀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但卻時刻提心吊膽,稍有疏失,便使玄宗不悅,就會造成嚴重後果。楊貴妃曾經兩次冒犯玄宗,以忤旨罪被逐出皇宮。第一次是在天寶五載,楊貴妃被送到其堂兄楊銛家中。由於楊貴妃去後玄宗心情不佳,半日不思飲食,對左右的人橫加捶撻,於是高力士奏請迎回楊貴妃。楊貴妃見玄宗,伏地請罪,玄宗才得之如初。第二次是天寶九載,楊貴妃又被逐出宮門,玄宗很快後悔,派人送去御膳,楊貴妃也表示有忤聖顏之罪,並剪發一縷,獻給玄宗。楊貴妃遂又被迎回宮中。盡管有過這兩次曲折,但總的看來,玄宗對楊貴妃還是十分寵愛。每年十月,玄宗都要到華清宮(在今陝西臨潼)過冬,楊貴妃照例陪同前往。在華清宮修有端正樓,作為楊貴妃的梳洗之所;還有蓮花湯,專供玄宗沐浴;另有芙蓉湯,是楊貴妃沐浴之所。韓國夫人、虢國大人、秦國夫人等也隨同前往,並在驪山下修有住宅。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碌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次年六月,叛軍攻破潼關,進逼長安。玄宗問策於宰相,因楊國忠曾遙領劍南節度使,主張去四川避難,玄宗遂決定逃亡成都。玄宗帶楊貴妃姊妹、太子、高力士等少數貴族、親信,倉促離京。午時到了咸陽,打前站的宦官王洛卿與咸陽令都已逃走。玄宗與楊貴妃飢餓難忍,無人獻食,楊國忠買來蒸餅,暫解了燃眉之急。
西行至馬嵬驛,護衛玄宗的禁軍將士飢餓疲憊不堪,怨聲載道。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通過宦官李輔國與太子密謀,先誅楊國忠,然後宣布楊國忠是引起禍亂的罪魁禍首。在窮途末路之際,玄宗離不開軍隊的保護,不僅沒有追究軍士擅殺宰相之罪,反而親自慰勞軍士。但軍士仍然不滿,陳玄禮說:「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應正法。」玄宗替楊貴妃辯護道:「楊貴妃深居宮中,怎知楊國忠謀反!」高力士說:「楊貴妃雖然無罪,但楊國忠被殺,楊貴妃還在你身邊,軍士豈能安心!」玄宗自然清楚,軍隊是否穩定與自己的安危直接相關,於是不得不忍痛割愛,命高力士縊殺楊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一個年方三十八歲的美麗女子就這樣在逃難途中告別了人世,但亦有一說被縊死的只是一名宮女,楊貴妃本人則逃到日本,到安史之亂平後,玄宗欲召貴妃回長安,但楊貴妃已淪落風塵,已再無顏面面聖了。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4. 急!急!急!求關於古代4大美女的演講,最好有課件,謝謝了

給你資料啦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



貂蟬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貂蟬也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李長吉詩《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蟬的影子。到了現代,人們又把她炒成「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關羽和諸葛亮低多少。然而,歷史上到底有無貂蟬其人呢?�

按,貂蟬之名並不見於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么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里,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發出來的。在這里,「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棲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別有用心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將她斬於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余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於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隨」,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隱去——「貂蟬已隨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5,7喜〖KG-*3否5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楊貴妃�

楊貴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發燙的題材,通過影視傳媒接受啟蒙的年青一代,滿頭滿腦子的楊妃、慈禧和武則天的故事。楊、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變過程以及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認識,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唐玄宗開元3年,他被選入皇子壽王李瑁邸被冊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開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為李瑁重娶個媳婦,暗暗地將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白香山《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時,玉環歲,唐玄宗已經56歲。天寶4年,玉環冊為貴妃,一直到14年她縊死馬嵬,她都是這個名號,故後世稱其為「楊貴妃」。�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大踏步走向腐敗的時期。宮中僅「貴妃院織錦刺綉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她的家族,則「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說,楊妃的三個姐姐,都封為國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計,見制度閎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楊國忠。在歌舞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終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如入無人之境,潼關陷落後,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勉強到了馬嵬驛,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之後,六軍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一直到七年之後,玄宗的孫子代宗廣德元年,杜甫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方基本平息。唐帝國一落千丈,它使經歷過往日輝煌的人們回憶起這一段歷史不禁感慨噓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正因為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感受,所以才動人。沒有體驗過滄桑感的年青人對這首詩是無動於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後做了太上皇成了歷史的棄兒,重返長安後他更成了「多餘的人」,何況這位風流天子畢竟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所以她與楊貴妃的悲劇在時過境遷之後又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至少,在人們議論和回憶的時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後,他和楊妃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距離最近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陳鴻的《長恨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它們對玄宗「傾城傾國」既有批評,更多的是同情和歌詠。「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凄惋纏綿,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動容。臨邛方土「為感君王展轉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終於引出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故事,成了愛情主題的一般歌詠。唐明皇和楊貴妃也開始了他們的角色轉換。�

中唐以來,李楊故事一直是熱門題材。唐人筆記《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宋人的《楊太真外傳》,對這一故事不斷地予以渲染。至遲在宋、金時代,這一事故開始搬上了舞台。元雜劇的名家都寫過明皇太真故事。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傳奇寫李、楊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長生殿》。在《長生殿》中,李、楊完成了他們角色轉換,作者在歌詠這一旖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還值得一提的是楊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有一種傳說是楊妃當年並沒有死,她被偷天換日地保護了下來,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得終其天年。「忽聞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來,人們不都是把那蓬萊、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處,當作神仙的樂園嗎?在日本,有楊妃像、楊妃墓、楊妃廟塔多處。在受盛唐文化哺育過的日本國民的心目中,楊妃身上散射著那一文化的神聖光環,而楊妃故事實質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br>參考資料:http://tv.finaleden.com/ChapterInfo/762/762661.asp

5. 知道四大美女其中的西施的進!給我講述西施的始終!

人物簡介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漢族,今浙江諸暨薴蘿村人。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驚艷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楊玉環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
「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成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楊妃」。
其實西施的美貌我們誰也沒見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
西施的缺陷就是腳比較大。西施是大腳,發明了遮腳裙。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王昭君是溜肩,故發明了墊肩。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5,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
關於四大美人的缺陷還有另一個版本。傳說西施耳朵生得較小,便請匠人製作了耳環,戴上後拉長了耳輪,彌補了缺陷。王昭君兩腳生得較大,便請裁縫裁製很長的裙子,長裙拖地,裊娜多姿,把腳大的缺點遮掩了。貂蟬身上有股難聞的異味,便命丫環從後花園中采來鮮花,加工製成香料拭擦全身,頓時芳香襲人,更加迷人了。楊貴妃走起路來步履沉重,鞋聲咯咯,使人生厭,便在身上佩戴銅鈴、玉器,姍姍行走時,金玉相撞,叮叮當當,別有風韻,刺耳的步履聲消失在悅耳動聽的金玉聲中了。
[編輯本段]人物點評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所謂古代四大美女,在現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於春秋末越國薴蘿。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後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地區)。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一、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二、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三、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親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賞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系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編輯本段]相關古跡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1986年,諸暨請中國美術學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作西施塑像;同時,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編輯本段]關於西施殿:
美女西施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西施故里就在諸暨市城南薴蘿山下,浣紗江畔。西施生於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諸暨乃越國都城(後遷會稽)。
公元494年吳越交戰,越敗於吳, 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妻將臣入吳為質三年。勾踐歸國後,發誓洗刷這奇恥大辱,於是採用文種提出的「美人記」。幾經尋覓,終於「得薴蘿山賣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勾踐選到西施後,獻於吳王,吳王大悅:「越貢西施,乃勾踐之盡忠於吳之證也。」從此沉湎於酒色不能自拔,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打敗了吳國。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薴蘿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於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 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 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景點門樓外觀象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朱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作為主體建築的西施殿,綜合吸取了傳統宮殿和民間宗祠的構築手法,把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橋為主軸,並配置水池和東西側廂,這種結構既保證了主殿的體量,又不至於呆板,起承開合多變化,高低錯落有層次,大殿內的西施像(底座高80厘米,像高280 厘米)神態嫻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台,台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范 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與西施殿遙遙相對的鄭旦亭是為紀念與西施同入吳的美女鄭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鄭旦亭左側,依山就勢而建,歷代文人墨客為西施題寫的詩句和古今中外畫家創作的各種西施畫像都一一刻了碑羅列在此;碑廊盡處便是整個景區的最高點,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皆在眼前了。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歷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6.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越國有一美女,名喚西施,她的眼睛比這溪水還要清澈她的皮膚比天上的白雲還要柔軟,她的嘴唇比花瓣還要嬌嫩。她站在水邊,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裡,江邊的鮮花羞慚的都枯萎了,魚兒不敢在江里流,生怕弄亂了她美麗的倒影,她白雪一般的手伸到江水裡,柔和得好像要溶在水裡一樣。她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美麗。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穿著打扮,也常有一些人有意無意的模仿他的行為舉止。
西施有一個鄰居叫東施,東施的容貌長得很醜,她見西施長得美,別人時常效仿西施的衣著、舉止。她就常常暗地裡觀察,看看西施到底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非常美。於是,她就跟著模仿這個樣子,東施本來就長得很醜,又皺起了眉頭,本來身體就含胸弓背,卻又捂住了胸,就更加醜陋不堪了,同時呢,有錢人看了,就趕緊閉門不見,拉起妻子和兒女就趕緊躲起來,那個醜女只看到了西施皺眉時的美,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西施很美。

7.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有哪些

西施本是浙江一個小山村的浣紗女,沉魚落雁,當時越國成為吳國下屬國,越王勾踐為復國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使其沉迷美色誤了朝政,最後夫差亡國喪身
王昭君本是西漢皇廷的一個秀女,天生麗質,後匈奴呼韓邪單於向漢元帝求和親,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使得西漢與匈奴交好半個多世紀(落雁一詞源於她)
貂蟬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王允眼見董卓要竊取東漢王朝便設下連環計,先是將貂蟬暗中許給呂布,再明獻董卓,使二人反目相互猜忌,最後呂布殺死董卓(董卓是呂布的義父)
楊玉環開始本是壽王李瑁的妻子,之後被唐玄宗看上並帶回宮中,「君王從此不早朝」,後來安祿山反叛,隨皇帝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軍中都說安祿山造反楊貴妃是其妹不應該留著,37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父親楊國忠也死了

8.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典故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典故】

1.西施:西施浣紗

《全唐詩》「嶺上千峰秀,江邊細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

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就流傳開來。

2.王昭君: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元帝答應呼韓邪單於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單於。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嚮往和平願望,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昭君去世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雲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等人,都繼續為漢匈和平友好做過努力。昭君出塞六十年,「邊成宴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3.貂蟬:貂蟬拜月

貂蟬在後花園拜月,忽然,輕風吹來,一片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事正好被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


9. 關於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的優美作文段落。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楊玉環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
「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成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楊妃」。

四大美女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四大美女介紹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越復國後,西施立了功卻最終被越王裝進皮袋沉到江里。見(<墨子。親士篇>書中言:"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麼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當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於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這里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王昭君】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王昭君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昭君出塞」是漢匈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貂蟬】
貂蟬,陝西米脂縣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貂嬋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閉月說的是貂禪,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楊玉環】
楊玉環(719~756),唐代蒲州永樂人(山西永濟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楊貴妃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西施:大腳。素有「沉魚」之譽的西施雖然美麗,但是腳卻比一般人大,於是她想方設法地掩蓋這個缺點,因為她喜歡跳舞,所以她經常穿長裙,又為自己特製了一雙木屐,結果因為鞋子高了一塊,不但看不出來腳大,還因為走路時左右搖擺,加之長裙飄飄,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風姿
王昭君:削肩。讓「落雁」為之驚嘆的昭君容貌出眾,但是肩膀有點窄小,正好安排她出塞,於是她就經常披著毛皮製的斗篷,由於皮毛的蓬鬆,不但使她的削肩得到了隱藏,還因為雪白的圍領和鮮紅的斗篷襯托,反而更映得她五官秀美,眉目如畫
貂嬋:耳小。傳聞能夠「閉月」的貂嬋順利地實行了美人計,是因為她天生麗質,但是她耳朵極小,特別是耳垂,幾乎無肉,未免難看。於是她就從耳環上彌補,經常戴那些鑲有獨粒大寶石的圓形耳環,不但看不出耳朵的缺陷,反而是細耳碧環,愈顯俏麗
楊貴妃:狐臭。號稱有「羞花」之美的楊玉環其實體味濃重,所以她特別喜歡沐浴——「春寒賜浴華清池」,傳下了千古美名。不過她經常洗澡是因為狐臭的緣故,常洗自然會減輕很多味道,而且她還喜歡鮮花,更經常佩戴香囊,因此不但不會令人聞到刺鼻的氣味,反而行動處香風飄拂,嗅之欲醉

閱讀全文

與有關四大美女演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3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65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1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0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4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95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46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69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21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15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5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2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0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89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3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68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24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