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滬劇有多少流派你知曉嗎
京劇的旦角流派:梅、程、荀、尚。須生的流派:譚、馬、余、言。越劇的袁、傅、戚、金,范、徐、尹、畢。舉不勝舉。那麼滬劇也是一樣的,也有著諸多各具獨特風格的流派。
滬劇的聲腔創造表演傾注了滬劇幾代藝人幾十年的心血。著名老演員有三十年代的筱文濱、施春軒、筱月珍,施春娥。還有四十年代崛起的後起之秀: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楊飛飛、筱愛琴、汪秀英、王雅琴、顧月珍、趙春芳、凌愛珍、小筱月珍、丁國斌等,各有風格特色,有的自成流派。在這些流派里最惹人注目的應該是:丁是娥、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筱愛琴、楊飛飛等人了。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和代表劇目。我在這里一邊打字一邊卻覺得有些心酸。因為要把他們幾位的姓名拼寫出來,簡直要費了我九牛二虎之力啊!相反地,如果我想打那個港台明星,甚至韓國明星的姓名那才叫省力呢!
我現在真正體會到: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的深刻意義啊!時過境遷哪!據說現在滬劇已經申遺了。但是在咱們中國像這樣的地方戲曲,要多少有多少,如果要認真去申遺的話。不知還會有多少呢!像我在上面舉出的姓名現在還有幾個人知道啊?尤其是前面三位。他們可是滬劇的創始人呢!他們可是功勛昭著啊!咱們先來談談筱文濱,他的原名張文俊,1904年生於上海,早年拜師學申麴生角。1931年與筱月珍組成「文月社」演《白羅衫》、《雙珠鳳》、《珍珠塔》、《玉蜻蜓》等傳統彈詞戲。 19 38年成立文濱劇團,由他改編和主演了不少新時裝戲,其中《賢惠媳婦》、《恨海難填》兩劇,曾被攝製成影片。筱文濱唱腔講究吐字運氣,音韻柔美動聽,是「 文派」 創始人。他演唱的《三國開篇》,後來作為滬劇男演員初學必學的代表作。解放後,他參加了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繼續為滬劇發展作出貢獻。
施春軒,1901年生於上海縣,父施竹亭、大伯施梅亭、二伯施蘭亭,都是申曲老藝人。尤其是施蘭亭,在灘簧時期(滬劇早期)就有較高的聲望。施春軒原來無心從藝,學戲不專。由於二伯的嚴格培植和耐心教導,大有長進,在他的父親主持籌建的春韻社(後改施家班)中,逐步挑起大梁。到了30年代末期,他和筱文濱被同行和觀眾公認為申曲「兩巨頭」。由他們主持的文月社(後改稱文濱劇團)成為申曲界最有影響的班社。民國31年(1942年),施春軒的施家班改稱施家劇團。以後幾經合並改組,直到1951年年底,改稱長江滬劇團,施春軒一直擔任團長或副團長。
經過長期舞台實踐,施
B. 求音樂:滬劇(家)別梅唱段
家--別梅
梅:
獨步梅林影孤單,風吹梅花欲斷魂,
昔日梅林依然在,舊事翩翩湧上心。
我與他
青梅竹馬眼前事,情意相投私定親
到如今, 一場春夢難挽回
只落得,一縷情絲空餘恨
新:
未見梅時心想梅,來到我家常避開
母女即將回家去,此時不談何時談
不見梅時心恍惚,此時一見心欲碎
梅:
痴痴望,心欲碎,彼此相見口難開
不見他時倒還罷, 此時一見更傷悲
新:
兩年來,與你隔絕音訊斷
覺新無時不思梅
聽說你婚後不久丈夫死
我暗中為你淚滿腮
為什麼來到我家避開我
我有千言萬語對你談
梅:勿
往事如水東流去,流入大海永不回
我願你與表嫂偕白首,思梅之意燒成灰,
新:
燒成灰,隨風吹,吹不掉我心中梅
我難忘梅林同散步,我難忘燈下談未來
我難忘共吐傾心話,我難忘冰雪同賞梅
梅啊梅
我愛你之心難磨滅,我愛你刻骨銘心記胸懷
梅:大表哥
傷心人怕聽傷心話,舊事重提我更傷悲,
我求你,愛梅之心愛表嫂
我才能,百結惆悵全解開
C. 滬劇雷雨的經典唱段有哪些
經典唱段有「盤鳳」「吃葯」「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
滬劇雷雨的經典唱段有「盤鳳」「吃葯」「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雷雨》本是一出被業界公認為講述北方家族的故事,在滬劇舞台上,用吳儂軟語演繹成了江南故事、海派風格。
因為滬劇擅演戲劇沖突強烈的悲劇故事,而這正是《雷雨》文本的特點,而滬劇的西裝旗袍海派傳統,更是給這個故事賦予了獨特氣質。
五一國際勞動節《雷雨》
2020年5月1日的「勞動最光榮,致敬奮斗者」慶五一國際勞動節滬劇專場演出中,錢思劍、朱儉、吉燕萍、洪立勇、徐蓉、王麗君、吳爭光等著名滬劇演員與2013」級滬劇青年演員團將分別演繹《庵堂相會》《紅燈記》《雷雨》《大雷雨》《蘆盪火種》《昨夜情》。
以及《璇子》《碧海青天夜夜心》《血染姊妹花》《叛逆女性》《龍鳳花燭》等滬劇經典唱段。其中《今日夢圓·雨中情》《星星之火·啟發楊桂英》都歌頌了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勞動者的故事。滬劇院希望通過這場演出致敬那些在疫情中奮斗拼搏的最美勞動者。
D. 滬劇里最經典的唱段
我只知道京劇
介紹一些流水板為主的唱段,如下:
(劇目) (唱段名)
三家店-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
定軍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在黃羅寶帳領將令;(此為兩段)
桑園會-秋胡打馬奔家鄉,站立在桑園把話答;(此為兩段)
珠簾寨-賢弟抬頭來觀瞧,老雖老孤的須發老(張建國唱),昔日有個三大賢(三個「嘩啦啦」,層層高起,很是好聽);
打嚴嵩-(麒派和馬派都不錯);
追韓信-我主爺起義在芒碭;
五家坡-蘇龍魏虎為媒證(流水對唱);
四郎探母-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流水對唱);
梅龍鎮-月兒彎彎照天下(對唱);
淮河營-此時間不可鬧笑話(馬連良唱);
甘露寺-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歷數「劉關張趙諸葛」的流水,有氣派);
斬黃袍-天作保來地作保;
秦瓊賣馬-站立店中用目灑;
空城計-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余言高馬楊奚關派均有此段);
穆桂英掛帥-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
鎖麟囊-耳聽得悲聲慘(此為「二六板」);
春閨夢-可憐負弩充前陣(此段唱詞極為優美,如詩如畫);
紅娘-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
蘇三起解-蘇三離了洪桐縣(梅尚程荀張派都有,各有千秋);
牧虎關-高老爺來至在牧虎關;
斷密澗-李密聞一言無定準;
雙投唐-這時候孤才把這寬心放(鄧沐偉,關懷對唱,是凈角生角對唱經典)
打龍袍-一見皇兒跪埃塵;
四郎探母-一見嬌兒淚滿腮;
法門寺-劉公道在大街我珠淚雙拋。
E. 比較有名氣的滬劇有那些個 (劇名)
上海滬劇 劇目
十不許
劇情簡介:一對年輕情人,男的外出經商,音訊全無,待返回後再相會時,女的責怪男的不應忘恩負義,在外樂而忘返。男的乃告知在外經商賠本,流離失所,漂泊碼頭,有家難歸之苦。女的不信,男的即將所到 滬劇-戲劇
之處的詳情述說,女的聽後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個不許」要男的承諾:不許他外出遊碼頭;不許他走夜路與別的女子鬧私情;不許他練拳頭,以免失手傷人;不許他去嫖娼;不許他去偷尼姑;不許他吹簫,多吹要傷身;不許他上茶樓,以免交上壞朋友;不許他另娶別的女子為妻等。男的全部允諾,兩人重歸於好。此劇也可單列摺子戲,如《游碼頭》、《練拳頭》(又名《疊沙頭》)、《水晶宮》、《上西樓》等數折,其中尤以《游碼頭》更具特色。
小分理
又名《小分離》。劇情簡介:青年書生與富家女有私,約期相會。但三次約會,書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約在八月中秋,女准備了豐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見書生到來,無奈只得請父母同飲賞月,此時,該書生前來踐約,見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翌日晚上,書生爬過女家圍牆欲去責問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卧病不起。病癒,書生再去看望,女的責怪書生不該四次失約,書生說明前三次原因,亦責女不該在第四次戲弄他,經解釋,雙方誤會冰釋,重 滬劇石榴裙下劇照
歸於好。該劇語言比較典雅,常為其他戲種移用,故為滬劇對子戲演唱時期較為典型的劇目之一,常演不衰。解放後,「愛華」與「勤藝」等劇團曾整理演出過。
借黃糠
原名《黃糠記》,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傳統骨子老戲之一。劇情簡介:富家李俊明因遭天 滬劇-戲劇
災人禍而敗落,年關前向女婿張錦春家借貸。豈料長女大囡與婿錦春為人勢利,對岳父百般奚落,只借小錢一百,黃糠五升。李憤極歸家,痛感世態炎涼,遂攜幼女小囡投河自盡。幸被寺院救起為僧,小囡被漁民救起送歸舅家。舅父為此大怒,迫使張錦春夫婦求父下山,但李決意為僧。小囡亦隨舅父謀生,張氏夫婦只得狼狽而歸。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整舊小組集體整理,陳劍雲執筆,導演楊觀復,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愛琴、沈俠民等。首演於新光劇場。該劇語言生動,庄諧兼具,生活氣息濃郁。其中《借黃糠》、《放水墩》、《求下山》諸折演唱頗具功力,前輩藝人丁少蘭、筱文濱、楊月英、筱月英等均擅演此劇。「人滬」改編後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劇目之一。上海市戲曲學校及歷屆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學館均以此劇為教材。
陸雅臣
據說根據青浦實事衍化而成。劇情簡介:陸雅臣出身富家,懶散成性。父母亡後,整天混跡賭場,終將家產全部輸盡,甚至在人販子唆使下逼賣妻子再賭。正巧其岳母前來探望女兒,苦心勸導,陸竟執意賣妻。岳母無奈,拿出一百銀元將女兒「買」回娘家。結果陸又將銀元全部輸光。深夜回家,人去財空,悔恨交並,便懸梁自盡。鄰居蔡伯伯發覺後,將其救活,勸陸重新做人,並領其去見岳母。經陸懇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予原諒,重營生路。該劇在灘簧、申曲時期是各班社、劇團的熱門傳統劇目,其中以施春軒、筱文濱兩人的陸雅臣各具特色。1987年11月,為籌募編纂《上海滬劇志》基金,由《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和上海滬劇院選其為「上海市滬劇界著名演員聯合演出」劇目,由師於生重新整理為7場《陸雅臣賣娘子》,導演劉衛國,音樂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設計王魯平、趙瑋瑛、徐堅,演員王盤聲、趙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楊飛飛、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濱孫、趙雲鳴、楊美梅、韓玉敏,演出於共舞台。1988年參加』88香港中國地方戲曲展,由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茅善玉、徐俊等演出於香港新光劇場。1987年11月聯合演出實況由上海電視台製成錄像帶,中國唱片公司製成全劇盒帶。
顧鼎臣
又名《雙玉玦》。劇情簡介:明代相國顧鼎臣退居家園,某日春遊,避雨鄉民林子文家,
顧見林妻陸素貞儀態端莊,酷似其亡女,允收為義女。當地兵部尚書之子毛君瑞,見陸姿色,頓生惡念,調戲不成,授意家奴殺死老帳房,移屍林家門口,將林子文以殺人兇手治罪。陸素貞求援於義父顧鼎臣。顧因慮及身份,賦詩致知縣,暗示其將林開釋。知縣仍唯毛家之命是從制林死罪。顧無奈親手具文向皇帝伸冤。當林子文行刑時,顧鼎臣親赴法場營救,崑山知縣拒不容情,正在千鈞一發之際,皇命宣告林子文無罪,當即獲釋,夫妻團圓。該劇源於明朝發生在江南地方的實事。20世紀20~40年代,文明戲、申曲等劇種,吸收評彈和各種唱本以幕表形式相繼演出。1954年由石見加工整理。導演金林,作曲楊步青,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施春軒、汪秀英、趙雲鳴、蔡志芳、卜文英、丁國斌、朱吟楓、趙雲聲等。是年9月,由長江滬劇團演出於中央大戲院。該劇情節曲折, 滬劇石榴裙下劇照
富於鄉土氣及人情味。其中《閣老游春》、《花廳評理》等折較具特色。施春軒飾演的顧鼎臣塑造了一個厚道、風趣又有素養的老相國形象,是該團的保留劇目之一。
楊乃武與小白菜
又名《楊乃武》、《餘杭奇案》。劇情簡介:餘杭縣知縣劉錫彤之子劉子和,仗勢姦汙了因貌美而號稱「小白菜」的民婦畢秀姑,並趁其丈夫葛小大患病之際,下毒謀害,以圖長期霸佔畢氏。案發後,劉家父子與師爺錢某合謀誘騙畢氏,嫁禍於曾與畢氏有情的楊乃武。楊雖經抗辯,卻在酷刑下屈打成招。眾鄉紳不服,聯名上告,浙江巡撫受賄枉斷,楊胞姐淑英入監取得乃武親筆訴狀,冒死進京滾釘板告狀。適逢官場內訌,清廷才命刑部重審。畢氏受騙不肯吐實,刑部置密室讓臨刑前的楊、畢相會,竊聽得二人互訴衷情,方使案情大白,三載冤獄得以昭雪。民國16年(1927年)施家班據文明戲改成幕表的連台本戲,首演於虹口新市場,施春軒演楊乃武。1950年10月,中藝滬劇團以嚴雪亭的彈詞為藍本,趙燕士、張智行、張幸之改編,莫凱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56年9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以「中藝」本為基礎重新改編,編劇樹人、宗華、幸之,導演莫凱、邵濱孫、楊觀復,作曲馬駿之、萬智卿,舞美設計姜雲峰。主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人滬」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6年收入《全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 滬劇
》。1988年及1991年上海滬劇院攜此劇赴香港演出,茅善玉、徐俊、孫徐春等主演。1956年,努力滬劇團演出此劇,編劇王峰,劇情無官場內訌情節。此本後由北京市曲劇團改編演出,魏喜奎主演,拍攝成戲曲藝術片。1957年,勤藝滬劇團也演出此劇,改編整理金人,導演商周。
啼笑因緣
劇情簡介:民國初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平,青年學生樊家樹來北來求學,在天橋結識賣藝的關壽峰、關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鳳喜。樊不願與表兄介紹的交際花何麗娜交往,卻傾心於沈鳳喜,並幫她擺脫了賣唱生涯。樊、沈之戀為表兄陶伯和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為由,促樊南歸。樊、沈車站惜別,被軍閥劉將軍見,遂以約請唱堂會為名迫沈去劉府,沈在劉將軍淫威之下淪為小妾。一月後,樊返平,由進入將軍府明為丫環、暗中保護鳳喜的關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農壇相會,沈隱痛難言,以重金酬樊,以報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 滬劇:羅漢錢
不義。沈羞愧中歸還定情飾物,痛哭而去。樊、沈相會被劉將軍知悉,盛怒之下,鞭打鳳喜,鳳喜深受刺激,當即精神失常。劉將軍又見關秀姑貌美,強欲佔有。關秀姑用計騙劉將軍去西山成婚,會同關壽峰將劉刺死。初由宋掌輕根據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成幕表,由石根福、石筱英所組的「福英社」,於民國19年(1930年)5月21日首演於中南劇場。後由石筱英、衛鳴歧、邵濱孫、筱愛琴組成的中藝劇團於民國37年重演於東方劇場。筱文濱領導的文濱劇團,也於民國29年1月1日由范青鳳改成幕表演於大中華劇場。在三四十年代經常為各班社演出於江蘇、浙江、上海各城鎮,為申曲時期較有影響的劇目之一。1961年由何俊改編成劇本,由長江滬劇團首演。1969年何俊重新整理,由徐匯滬劇團演出。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滬劇院一團演出,沈鳳喜、何麗娜兩角由馬莉莉一人飾演,陸敬業飾樊家樹,韓玉敏飾沈母。何俊幾次改本均無「刺劉」結尾。
阮玲玉自殺
劇情簡介:阮玲玉幼年喪父,由母幫佣扶養,供其就讀。一日邂逅張達明,互為傾心,欲結伴侶。適張母病危,阮遂伴張返里探親,至時張母已故,阮與張遂在靈前成婚。未久,張失業,阮又生女小玉,日計維艱,幸得胞兄介紹,阮入國風影片公司任演員。未幾成為電影明星。張由同鄉茶商唐季珊介紹去香港就業,唐乘機追求玲玉;阮母貪圖富貴,逼女依允,唐妻知情後,掀起家庭風波。數月後,達明返滬,知阮已與唐同居,即去評理,而阮願與張離異。張雖請律師代訴,但終於同意離婚。後張去唐宅欲見女兒,阮母不允並辱之,張向法院起訴。小報記者獲訊,輿論紛紜,轟動滬上,玲玉拍片緊張,又接法院傳票,只得停機與唐商議,誰料唐對此置之不理。玲玉力孤無援,竟服安眠葯自盡,臨終遺書:「人言可畏。」張聞訊至殯儀館撫屍痛哭,悔恨莫及。宋掌輕、石筱英根據文明戲《玲玉香消記》整理改編為幕表。石美英主演,民國24年(1935年)石根福、石美英領銜之福英社首演於國貨商場申曲場。同年農歷4月,中山社亦於松江松匯小築演出此劇。由王夢良根據文明戲編排幕表,楊美梅飾阮玲玉。建國後努力滬劇團於1996年曾整理上演。
雷雨
《雷雨》是根據曹禺同名話劇改編。民國27年(1938年)12月施家劇團由施春軒改為幕表演出於大中華劇場。主演金耕泉、施春軒、邵鶴峰、俞麟童、施文韻、施春娥、楊美梅等。次年9月由解洪元、楊雲霞、俞麟童、夏福麟領銜的新光劇團也以幕表演出於東方劇場。其他如「文濱」、「敬文」及上海滬劇社也競相以幕表演出。1954年愛華滬劇團由張承基改編,導演貝凡,作曲水輝,舞美設計關復。主演凌愛珍、楊月霞、吳樂聲、袁濱忠、杜智華、楊美梅、凌大可、沈天紅。演出於國泰劇場。195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由宗華改編,導演藍流,作曲何樹柏,舞美設計俞亮。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筱愛琴、俞麟童、李廷康、顧智春、李仁忠。演出於新光劇場,後巡迴演出於武漢、長沙、南昌及福州、廈門等地。此劇內容和結構和原著無大差異。1959年滬劇大會串,由上海市人民、藝華、努力、勤藝、長江、愛華6個劇團聯合演出於大舞台。採用宗華編本。導演藍流,作曲姚牧,舞美設計魏徵、姜雲峰。主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濱孫、王盤聲、小筱月珍、楊飛飛、筱愛琴、袁濱忠、趙雲鳴等。1987年上海滬劇院三團為參加「首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由藍天、虞元芳改編,導演楊文龍,音樂指導劉如曾,作曲瞿春泉、楊妙康、吳正奎,舞美設計沈希宇、王魯平。主演陳瑜、茅善玉、孫徐春、汪華忠、李仲英、王明道、王立海、金玉明。同年6月14日演出於共舞台。1989年上海滬劇院赴港演出,仍採用宗華改編本,導演藍流,作曲萬智卿,舞美設計石炯。主演邵濱孫、馬莉莉、張清、孫徐春、陳瑜、沈仁偉、王明達、倪幸佳。1990年冬,上海滬劇院舉行六代同堂會串暨部分優秀劇目展演,演出此劇於大舞台。採用宗華的刪節本,宋之華整理;藝術指導凌琯如,導演藍流,作曲萬智卿、汝金山,舞美設計杜時象,燈光設計應日隆,服裝設計陳國梅,造型設計靡惠良。主演汪華忠、馬莉莉、張杏聲、孫徐春、諸惠琴、茅善玉。後又演出於上海商城劇場。
秋海棠
根據秦瘦鷗同名小說改編。劇情簡介:天津女子師范高材生羅湘綺,在畢業典禮上被鎮守使袁寶藩看中,藉勢強娶羅為妾。有名噪一時的旦角秋海棠來津演出,因其藝兄趙玉昆肇禍,謁袁求助,得晤湘綺,彼此意氣相投,遂盟永好;事泄後,袁毀秋海棠面容,深錮湘綺。秋海棠攜與湘綺所生之女梅寶隱居僻壤。十餘年後,梅寶長成,為生計,從師習京戲,秋海棠力加阻撓。後秋海棠帶梅寶到上海,困居逆旅,梅寶外出賣唱,在酒肆被無賴調戲,青年羅少華仗義解圍,並悉其父病重,傾囊相助。此前,軍閥戰敗,袁寶藩垮台,湘綺遂得自由,遍訪秋海棠無著,適其兄羅裕華電召來滬。羅少華是湘綺兄裕華之子,湘綺因少華熱戀梅寶,同去酒肆,母女得以相逢。其時秋海棠病入膏肓,不願再見湘綺,當湘綺趕到時,他已跳樓自盡。改編邵濱孫。主演邵濱孫、凌愛珍、筱愛琴等。文濱劇團民國31年(1942年)6月8日首演於大中華劇場。後中藝滬劇團重演此劇,主演邵濱孫、石筱英、衛鳴歧、筱愛琴。1956年,由勤藝滬劇團演於明星大戲院,改編金人,導演商周,主演楊飛飛、趙春芳、丁國斌。1960年,蘇州市滬劇團重新改編演出,改本重點修改了第一場《被騙成婚》、第五場《咫尺天涯》及最後一場《名伶之死》。1960年,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演出,邵濱孫、姚聲黃、楊文龍、戴俊生改編,楊文龍、李廷康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夏福麟主演。此改本最後一場與蘇州改本略同,即將秋海棠跳樓自盡改為秋海棠化名吳三喜,在上海某舞台充當「筋斗蟲」,在台上失手,當湘綺趕來時,已奄奄一息,控訴了社會的殘酷迫害。1982年2月上海滬劇院再度修改演出。改編姚聲黃,導演王育,主演汪華忠、李建華、華雯、倪幸佳、王明道。這是滬劇改編演出較多的劇目之一。
白毛女
現代劇。根據賀敬之、丁毅同名歌劇移植改編。劇情簡介:此劇基本情節與歌劇《白毛女》相同,講地主黃世仁逼死貧苦農民楊白勞、搶走楊女喜兒,喜兒伺隙逃入深山,秀發變白,後得參加八路軍的戀人大春相救,終獲解放,惡霸地主黃世仁終被嚴懲的故事。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王雅琴、小筱月珍、金耕泉、施春軒,1949年7月先後由上藝和文濱、施家劇團首演於皇後劇場和中央大戲院。1951年秋,由文牧、俞麟童、李智雁、莫凱、張智行、張幸之集體移植改編,上藝、中藝、英施、藝華4個劇團同時在光華、中央、九星、新光劇場上演。1952年6月,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創作研究室集體改編,李智雁、莫凱、藍流執筆,導演莫凱、藍流,主演筱愛琴、解洪元、丁是娥、石筱英、李廷康、俞麟童、夏福麟,作曲董源、劉如曾,舞美設計張堅安。由當時上藝、中藝合並的上海滬劇團展覽演出於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二等獎,演員筱愛琴、解洪元獲演員二等獎。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時由陳劍雲改寫《逼打手印》一折,導演楊文龍,主演許幗華、沈仁偉,同獲青年演員獎,楊文龍獲青年導演獎,陳劍雲獲青年編劇獎。此外,紅旗滬劇團在解放初也曾在郊區移植演出此劇。
大雷雨
劇情簡介:20世紀20年代江南一個書香門第早年守寡的馬老太,含辛茹苦把兒子惠卿、女兒惠敏撫養長大,並娶了媳婦劉若蘭;馬老太憂慮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尤其對女兒受新思想影響而有反抗情緒,更感苦惱。惠卿生性懦弱,他既愛妻子又孝順母親。一日,馬老太看到若蘭表弟梁世英前來探望,認為是敗壞馬家門風,又聽了內侄應金耕的讒言,竟把若蘭逐回娘家。若蘭回娘家後,仍想著丈夫會來接她回去;曾與她相戀過的梁世英要她跟他走,她不答應。當傳來馬惠卿將奉母命另行婚配的消息時,若蘭仍對丈夫始終不渝,直至惠敏前來證實,才大失所望。丈夫雖來向她解釋,也難治她心靈創傷。加上馬母給她的難堪和污辱,使她無法忍受,發瘋般奪門而出,在大雷雨中結束了生命。惠卿經受刺激不再彷徨,終於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而惠敏也為追求理想的新生活離家而去。該劇根據吳琛話劇本《寒夜曲》改編,改編莫凱、李智雁,導演莫凱,作曲范佩蘭,舞美設計曾國標。主要演員石筱英、邵濱孫、筱愛琴。1950年中藝滬劇團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52年5月6日上海滬劇團經過整理再度演出於中央大戲院。1957年5月7日又演出於人民大舞台,主要演員石筱英、邵濱孫、筱愛琴、丁婉娥、沈俠民、李廷康、夏福麟、筱彩霞、筱惠琴。1957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莫凱、李智雁改編的單行本。1979年、1981年,由姚聲黃重新整理改編,導演王育,作曲奚耿虎,舞美姜雲峰。主要演員諸惠琴、徐伯濤、石筱英、沈仁偉、王珊妹。1991年4月赴港演出片段,由茅善玉、孫徐春主演。
蝴蝶夫人
劇情簡介:19世紀末,長崎市的日本藝妓蝴蝶,因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為美國海軍炮艦軍官平克爾頓所惑,不顧家人所阻,與平克秘密舉行了婚禮。半月後,平克奉命回國,兩人當時相約明年燕子做窠的時候,再來相聚。不料平克一去五年,杳無音訊,蝴蝶孑然一身經受著各方面的生活煎熬,並悉心撫養平克所留下的孩子,而平克卻早已把她遺忘了。一天,平克的炮艦又來長崎,蝴蝶以為平克可以回到身邊,但負情的平克卻是與新婚的美國妻子來度蜜月。當得知蝴蝶還在等他,便授意美國領事索走蝴蝶所生的孩子,而自己狼狽地逃走了。蝴蝶受此打擊,大夢終醒,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以她父親所遺的匕首切腹自殺了。根據當時同名的美國電影改編。改編者張恂子、文牧,作詞喬紅薇,導演周起,作曲翔村,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演出是以外國戲中國化(但女主角蝶子仍為日本裝)的形式。故劇情與原著略有出入,主題改為反封建。1950年12月21日由上藝滬劇團首演於巴黎大戲院。1962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根據普契尼原著重新改編,以外國裝演出。改編藍流、陳劍雲,導演朱端鈞,副導演藍流、王興仁,編曲劉如曾,舞美設計孫浩然,造型設計陳紹周。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筱惠琴、李廷康、顧力群。首演於美琪大戲院。原歌劇以歌唱為主,較少戲劇情節,改編本除保留了原有著名的歌劇唱段「在那晴朗的一天」以外,根據滬劇特點,豐富了若干細節,使演出更增添了感人的悲劇色彩。
F. 滬劇楊飛飛全部唱段內容是什麼
滬劇楊飛飛全部唱段內容有《陸雅臣》、《賣紅菱》、《十不許》、《小分理》、《捉牙蟲》等。
內容介紹:
1、《陸雅臣》
介紹:陸雅臣出身富家,懶散成性。父母亡後,整天混跡賭場,終將家產全部輸盡,甚至在人販子唆使下逼賣妻子再賭。正巧其岳母前來探望女兒,苦心勸導,陸竟執意賣妻。岳母無奈,拿出一百銀元將女兒「買」回娘家。
結果陸又將銀元全部輸光。深夜回家,人去財空,悔恨交並,便懸梁自盡。鄰居蔡伯伯發覺後,將其救活,勸陸重新做人,並領其去見岳母。經陸懇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予原諒,重營生路。
2、《賣紅菱》
介紹:清末民初農村青年范鳳英和薛金春相愛,並訂有婚約。鳳英父母雙亡後,叔父逼其嫁給富戶張家,又賄通官府誣薛勾引良家婦女,將其發配充軍。薛金春刑滿後喬裝成賣菱人到張家探望鳳英,互訴苦衷,並相約在廟會時一起遠走高飛。
1954年勤藝滬劇團曾整理此劇。執筆馬達、張智行,導演司徒陽,主演楊飛飛,趙春芳。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整理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此劇為薛金春偽裝賣紅菱來探望鳳英的一段尤為出名。
3、《十不許》
介紹:女的不信,男的即將所到之處的詳情述說,女的聽後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個不許」要男的承諾:不許他外出遊碼頭;不許他走夜路與別的女子鬧私情;不許他練拳頭,以免失手傷人;
不許他去嫖娼;不許他去偷尼姑;不許他吹簫,多吹要傷身;不許他上茶樓,以免交上壞朋友;不許他另娶別的女子為妻等。男的全部允諾,兩人重歸於好。
4、《小分理》
介紹:青年書生與富家女有私,約期相會。但三次約會,書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約在八月中秋,女准備了豐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見書生到來,無奈只得請父母同飲賞月,此時,該書生前來踐約,見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
翌日晚上,書生爬過女家圍牆欲去責問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卧病不起。病癒,書生再去看望,女的責怪書生不該四次失約,書生說明前三次原因,亦責女不該在第四次戲弄他,經解釋,雙方誤會冰釋,重歸於好。
5、《捉牙蟲》
介紹:以捉牙蟲、關亡、看風水、看相算命等騙術糊口的捉牙蟲娘子,遇到以偷竊為生的朱阿狗。朱欲詐騙捉牙蟲娘子的錢物,邀她到他家中算命、關亡,並乘機加以調笑。捉牙蟲娘子知道朱阿狗不懷好意,在為朱捉牙蟲時加以報復,撬去朱的牙齒後溜走。
G. 滬劇經典唱段100首的介紹
《滬劇經典唱段100首》是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年10月1日出版的圖書。
H. 滬劇演員倪幸佳現在在哪裡
在浙江,倪幸佳,浙江鎮海人,1961年生,畢業於上海滬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曾主演《叛逆的女性》、《璇子》、《秋海棠》、《魂斷藍橋》等劇目。
1974年考入上海滬劇團(今上海滬劇院)學館學藝。1979年畢業後留團,曾主演《叛逆的女性》、《璇子》、《秋海棠》、《魂斷藍橋》等劇目,特別是她主演的滬劇電視連續劇《昨夜情》使她名聲鵲起,她是石筱英的關門弟子,扮相端莊秀麗、唱腔甜美抒情、表演質朴自然,很受觀眾喜愛。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
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I. 滬劇經典唱段100首的作品目錄
一、獨唱篇
祭海選自《甲午海戰》(金堂媽唱段、丁是娥演唱)
推磨選自《向五兒》(向五兒唱段、丁是娥演唱)
夢囈選自《蝴蝶夫人》(蝶子唱段、丁是娥演唱)
一場風潮心膽寒選自《蘆盪火種》(阿慶嫂唱段、丁是娥演唱、女聲合唱)
回憶選自《羅漢錢》(小飛蛾唱段、丁是娥演唱)
搖籃曲選自《被唾棄的人》(林蘊華唱段、丁是娥演唱、女聲合唱)
你比秋雲薄幾倍選自《大雷雨》(劉若蘭唱段、石筱英演唱)
人遇危急見忠良選自《母親》(母親唱段、石筱英演唱)
斥敵選自《蘆盪火種》(沙奶奶唱段、石筱英演唱)
淑英告狀選自《楊乃武與小白菜》(楊淑英唱段、石筱英演唱)
曾記當年讀經文選自《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乃武唱段、邵濱孫演唱)
啟發楊桂英選自《星星之火》(劉英唱段、邵濱孫演唱)
名揚天下選自《甲午海戰》(方伯謙唱段、邵濱孫演唱)
懺悔選白《紅色宣傳員》(崔鎮午唱段、邵濱孫演唱)
寫狀選自《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乃武唱段、邵濱孫演唱)
規勸選自《雷雨》(周朴園唱段、解洪元演唱)
找水選自《金沙江畔》(金萬德唱段、解洪元演唱)
教育張啟選自《巧遇記》(方有忠唱段、解洪元演唱)
傷員頌選自《蘆盪火種》(陳天民唱段、解洪元演唱)
勸降選白《江姐》(甫志高唱段、解洪元演唱)
滿腔悲憤恨難消選自《星星之火》(楊桂英唱段、筱愛琴演唱)
臨別囑托選自《江姐》(江雪琴唱段、筱愛琴演唱、女聲合唱)
秀英行路選自《庵堂相會》(金秀英唱段、筱愛琴演唱)
一團亂麻難理清選自《豐收之後》(趙五嬸唱段、王雅琴演唱)
歸國選自《第二次握手》(丁麗俠唱段、楊飛飛演唱)
嘆五更選自《搶親奇緣》(張翠柳唱段、楊飛飛演唱)
綉房思君選自《陸雅臣賣娘子》(羅秀珍唱段、楊飛飛演唱)
四鳳獨嘆選自《雷雨》(四鳳唱段、楊飛飛演唱)
尋找治療法選自《春到草原》(李貢唱段、王盤聲演唱)
三封信選自《黃浦怒潮》(林耀華唱段、王盤聲演唱)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選自《艱難的歷程》(梁曉光唱段、王盤聲演唱)
一曲相思寄台灣(王盤聲演唱)
勝利屬於黨選自《趙一曼》(趙一曼唱段、顧月珍演唱)
責婿選自《陸雅臣賣娘子》(羅母唱段、汪秀英演唱)
求岳母選自《陸雅臣賣娘子》(陸雅臣唱段、趙春芳演唱)
行路選自《賣紅菱》(薛金春唱段、趙春芳演唱)
壯志凌雲選自《紅燈記》(李玉和唱段、袁濱忠演唱)
絕不辜負黨教導選自《桃李頌》(陶國祥唱段、袁濱忠演唱)
讀遺書選自《年青的一代》(林育生唱段、袁濱忠演唱)
飛向新世界選自《雷雨》(周沖唱段、袁濱忠演唱)
歸家選自《紅燈記》(李鐵梅唱段、韓玉敏演唱)
勸女選自《少奶奶的扇子》(金曼萍唱段、韓玉敏演唱)
怎能把革命傳統全忘掉選自《銀錠飛轉》(秦志英唱段、韓玉敏演唱)
茫茫大海波濤涌選自《甲午海戰》(鄧世昌唱段、張清演唱)
飲水思源不忘本選自《金綉娘》(金綉娘唱段、諸惠琴演唱)
離群的孤雁失歸窠選自《大雷雨》(劉若蘭唱段、諸惠琴演唱)
綉荷包(許幗華演唱)
自盡選自《日出》(小東西唱段、許幗華演唱)
辛酸往事涌心房選自《母子嶺》(賀秉忠唱段、沈仁偉演唱)
光棍苦選自《三接新娘》(老光哥唱段、沈仁偉演唱)
唱支山歌給黨聽選自《童年》(雷鋒唱段、沈仁偉演唱)
三顆子彈選自《姊妹倆》(辛政委唱段、汪華忠演唱)
寫遺書選自《小巷之花》(馮磊唱段、汪華忠演唱)
思念親人選自《櫻花》(秦滔唱段、張杏聲演唱)
花香經久格外醇選自《孔雀膽》(段功唱段、張杏聲演唱)
黨的政策是我們農民心頭肉選自《三接新娘》(金寶唱段、徐伯濤演唱、男女聲合唱)
魚水情選自《金綉娘》(梁超唱段、徐伯濤演唱)
魂追往事倍傷情選自《啼笑因緣》(樊家樹唱段、陸敬業演唱)
獻花選自《被唾棄的人》(趙志強唱段、陸敬業演唱)
手拿一朵紅玫瑰選自《母子嶺》(賀冬蘭唱段、沈惠中演唱、女聲合唱)
讀信選白《帶血的花》(秦波唱段、沈惠中演唱)
望鏡中選自《日出》(陳白露唱段、馬莉莉演唱)
荒祭選自《女兒的回憶》(陳芳芳唱段、馬莉莉演唱)
一絲白發選自《宋慶齡在上海》(宋慶齡唱段、馬莉莉演唱)
洪湖水浪打浪選自《洪湖赤衛隊》(韓英唱段、馬莉莉演唱)
……
二、對唱篇
J. 滬劇《白毛女》中的唱段「楊白勞獨嘆」歌詞
楊白勞 - 劉秉義
詞曲:劉秉義
十里風雪一片白
躲帳七天回家來
指望著熬過了這一關
挨凍受餓我也能忍耐
猛聽叫喜兒頂租子
好比那晴天打霹靂
喜兒啊喜兒啊我的命根子
父女倆死也不能離
老天單殺獨根草
大水盡淹獨木橋
我一生只有這一個女兒
離開了喜兒我活不了
喜兒喜兒你睡著了
爹爹叫你不知道
你做夢也沒想到
你爹我有罪不能饒
縣長財主豺狼虎豹
我欠租欠賬是你們逼著我寫的呀
賣身的文書
北風刮大雪飄
我哪裡走哪裡逃
哪裡有我的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