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河大合唱相關內容
一:背景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例。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之後,《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於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歷五月十一日),原藉廣東番禺,父親冼喜泰是一個船工,在他出世時已去世,母親黃蘇英是一個農村婦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歲時祖父去世,隨母親到南洋,進了一所舊式學校,攻讀四書五經。後轉到英國人辦的英文學校,攻讀英文。十一歲轉到華僑辦的高等小學,讀了兩年,回到廣東,進嶺南大學附中,又升入大學,一直以半工讀來維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音樂教員。二十一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一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涌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一交響曲,並於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志凌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一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共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一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後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後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第一組曲《後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
三:《黃河大合唱》引起的轟動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此後的數十年來《黃河大合唱》一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徵,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其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黃子孫中永遠傳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際,香港舉辦了歷時14天的「黃河」音樂節。《黃河大合唱》全曲演唱僅40分鍾,然而那天的謝幕竟長達20多分鍾。在台灣,《黃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時間長達40多年。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到香港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後,對《黃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很多人想辦法爭取《黃河大合唱》在台灣的演出,各種報紙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呼籲。在台灣被禁錮了40多年的《黃河大合唱》最終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國紐約的百老匯春意盎然。「黃河之聲」中國經典名曲音樂會吸引了來自香港、台灣和大陸的旅美華人,也吸引了眾多的美國人。美國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紐約時報》兩次介紹該音樂會。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美國人用中文演唱氣吞山河的《黃河大合唱》。開場的《黃河船夫曲》激烈緊張,這段唱曲節奏較快,歌詞繞嘴,對於美國歌手們來說發音相當困難,但他們那種「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態度,反而把樂曲表現得更有力度。美國合唱團的女聲部音質清麗,極富彈性,中文發音準確,金發碧眼的女士們以熱愛家鄉這種人類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黃水謠》表現得有如春波婉轉,映出了黃河兩岸農田村舍。合唱的最後一個樂章《怒吼吧黃河》將音樂會推到黃河的浪峰,當《黃河大合唱》在合唱團八十幾位隊員多次重復的「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的高亢歌聲中結束時,激動萬分的觀眾一下全都站起來,以雷鳴般的掌聲和熱情的歡呼聲向中美藝術家表達他們內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謝。觀眾中的美國人從節目單中的英文介紹和演員們表現的音樂中也聽懂了「黃河」,他們與中國聽眾一樣情緒高昂,熱烈地鼓掌。再三謝幕的全體演員們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衛黃河》,這時觀眾們情緒高昂,以有節奏的掌聲加入了這雄壯的進行曲,還有不少人跟著唱起來。歌聲結束,激動的觀眾們還不願離去,又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最後演員們唱了三遍《保衛黃河》,音樂會才徐徐落下帷幕.
4.《黃河大合唱》簡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一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歷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動,在一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陝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裡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麼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黃河大合唱》當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採用三弦伴奏,人聲朗誦的第三段《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往往被略去不演。據說是因為戰時難找能勝任該段朗誦的演員,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卻成為慣例。從創作技術來說,冼星海運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聲寫作技巧來創作《黃河》;從題材上來說,則將現實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藝術性的加工塑造,這使《黃河大合唱》成為一首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感的藝術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個世紀前《黃河》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卻仍然存在,每次唱之聽之,仍令人激動,其因在此。
或許在今日重溫一下冼星海於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間,在蘇聯所寫的「創作札記」中關於創作《黃河大合唱》的經過,對欣賞這部作品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寫,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寫於陝北抗日根據地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時際演劇第三隊來延,光未然同志把黃河歌詞寫好後即交我去譜,寫成後由第三隊鄔析零指揮,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演出,其後魯藝周年紀念晚會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舉行了兩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評。
以後延安遇到有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沈志遠和蒙古代表及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西北攝影團等,都是以《黃河大合唱》為中心。這曲是在魯藝一個小窯洞(魯藝舊址)里寫成的,為著第三隊要離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時間連總譜和合唱寫成了。因為各地不論前線和後方都歡迎這個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寫成五線譜,用交響樂隊伴奏合唱,比較簡譜所寫的更好些,但因為忙於教務和創作,一時未能執筆。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順利地把它完成了。這種配器法是歐美和各國都可採用,比較以前的簡譜更國際化,但同時這個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進步的技巧。
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曾屢次由我指揮,合唱隊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樂隊二十餘人,多用中國樂器。大禮堂幾乎容納不下,聲音遠遠可以聽到。
還在延安的時候,人們就告訴我,重慶和國內各報都有說及《黃河大合唱》是抗戰期中新音樂的創舉。當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辦事處時,蕭三告訴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報報導我和《黃河大合唱》;蘇聯名記者和攝影師卡爾門先後在「國際文學」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幟」寫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國的一年》,其中也有關於我和《黃河大合唱》的評論。我當然不會因為這樣就滿足。尤其是有一天,吳玉章同志當全體魯藝術學生教員集合時,說及我的努力和《黃河大合唱》得到國際上的嘉許,我聽了之後,自問漸愧,因為我歷年所想創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產,一方面又要精練,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麼,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漸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寫了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後的呼吸為止。我不曾忘記丹第八十三歲臨死前還對我們說,他想寫作,仍想完成他關於理查特·瓦格納的文章!羅曼·羅蘭七十三歲的時候仍想學習俄文,因為他發現俄國文學的寶藏。
Ⅱ 亞洲天使童聲合唱團的《青花瓷》 歌詞
歌名:《青花瓷》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傑倫
演唱:亞洲天使童聲合唱團
所屬專輯:《天使の游園會》
發行時間:2009-10-01
發行公司:天圓唱片
歌詞: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刻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雲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在潑墨山水畫里
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刻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雲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刻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雲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Ⅲ 《黃河大合唱》的作曲者是:
曲作家:
冼星海,生於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歷五月十一日),原籍廣東番禺,父親冼喜泰是一個船工,在他出世時已去世,母親黃蘇英是一個農村婦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歲時祖父去世,隨母親到南洋,進了一所舊式學校,攻讀四書五經。後轉到英國人辦的英文學校,攻讀英文。十一歲轉到華僑辦的高等小學,讀了兩年,回到廣東,進嶺南大學附中,又升入大學,一直以半工讀來維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
冼星海
音樂教員。二十一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一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涌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一交響曲,並於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志凌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一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共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一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後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後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第一組曲《後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
詞作家: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13年11月1日生。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享年89歲。
著作有: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 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等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一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後因鄂北組織被破壞,失掉黨的組織關系。 30年代起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誌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由閻述詩譜曲後,以其深懷憂患與悲憤體現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他的《街頭劇創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由晉西抗日游擊區奔赴延安。同年3月,到延安後創作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被選入初中一年級下學期人教版語文書第六課)。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為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汲收借鑒,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煉。 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光未然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後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1942年回到雲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雲南與李公朴、聞一多一道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1945年10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離開昆明。次年由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光未然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
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寫了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這些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的文藝現象發表意見,先後就歷史劇、神話劇中的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問題,戲曲遺產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論述,同時對新詩創作問題積極探討,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了中國新詩的創作繁榮。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 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等。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於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原為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本段
5、背後故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一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歷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動,在一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陝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裡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麼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詩性大型聲樂套曲,共分八個樂章。由光未然作詞,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後來的大合唱及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黃河大合唱》當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採用三弦伴奏,人聲朗誦的第三段《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往往被略去不演。據說是因為戰時難找能勝任該段朗誦的演員,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卻成為慣例。從創作技術來說,冼星海運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聲寫作技巧來創作《黃河》;從題材上來說,則將現實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藝術性的加工塑造,這使《黃河大合唱》成為一首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感的藝術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個世紀前《黃河》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卻仍然存在,每次唱之聽之,仍令人激動,其因在此。
或許在今日重溫一下冼星海於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間,在蘇聯所寫的「創作札記」中關於創作《黃河大合唱》的經過,對欣賞這部作品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寫,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寫於陝北抗日根據地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時際演劇第三隊來延,光未然同志把黃河歌詞寫好後即交我去譜,寫成後由第三隊鄔析零指揮,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演出,其後魯藝周年紀念晚會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舉行了兩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評。
以後延安遇到有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沈志遠和蒙古代表及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西北攝影團等,都是以《黃河大合唱》為中心。這曲是在魯迅藝術學院一個小窯洞(魯藝舊址)里寫成的,為著第三隊要離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時間連總譜和合唱寫成了。因為各地不論前線和後方都歡迎這個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寫成五線譜,用交響樂隊伴奏合唱,比較簡譜所寫的更好些,但因為忙於教務和創作,一時未能執筆。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順利地把它完成了。這種配器法是歐美和各國都可採用,比較以前的簡譜更國際化,但同時這個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進步的技巧。
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曾屢次由我指揮,合唱隊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樂隊二十餘人,多用中國樂器。大禮堂幾乎容納不下,聲音遠遠可以聽到。
還在延安的時候,人們就告訴我,重慶和國內各報都有說及《黃河大合唱》是抗戰期中新音樂的創舉。當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辦事處時,蕭三告訴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報報導我和《黃河大合唱》;蘇聯名記者和攝影師卡爾門先後在「國際文學」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幟」寫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國的一年》,其中也有關於我和《黃河大合唱》的評論。我當然不會因為這樣就滿足。尤其是有一天,吳玉章同志當全體魯藝術學生教員集合時,說及我的努力和《黃河大合唱》得到國際上的嘉許,我聽了之後,自問漸愧,因為我歷年所想創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產,一方面又要精練,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麼,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漸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寫了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後的呼吸為止。我不曾忘記丹第八十三歲臨死前還對我們說,他想寫作,仍想完成他關於理查特·瓦格納的文章!羅曼·羅蘭七十三歲的時候仍想學習俄文,因為他發現俄國文學的寶藏。貝多芬臨死時說:『我不過寫了幾個音符……』我是什麼東西呢?比較他們差得多了,還不更努力么?」
Ⅳ 古代十大美女和丈夫之死
我來試試:
紂王-自焚而死,致死人-武王姬發
妲己-被抓斬首
夫差-自刎而死,致死人-越王勾踐
西施-一說隨范蠡遠走他鄉,還有就是被勾踐殺了
呼寒邪-病死
昭君-老公死後,無奈隨胡俗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蠻人就是蠻人),最後也是鬱郁而終
漢成帝-精盡人亡,致死人-趙飛燕、趙合德姐妹(這個很銷魂)
趙飛燕-成帝死後,害怕被反攻倒算,自殺身亡
呂布-縊殺(即被勒死),致死人-曹操
貂蟬-不明,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人,貂蟬是小說家杜撰的人物
陳叔寶-病死,被俘後病死於長安
張麗華-斬首,被高穎借口紅顏禍水斬首,使得愛慕至極的楊廣對高穎深恨之
李治-病死
則天皇後-這個不用介紹了,地球人都知道,當了唯一的女皇,後病死
李隆基-病死(死的時候比較郁悶,被兒子打入冷宮,郁悶壞了)
玉環-一說弔死馬嵬坡,一說東渡扶桑了
弘歷-病死(這位最夠本,當了60年皇帝,讓位給兒子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但仍舊大權在握,因此實際掌權為六十三年,同時還是封建帝王最長壽記錄保持者-年八十七歲)
香妃-病死,死的時候五十多歲
對我的回答還滿意么?滿意的話就把分給我吧,呵呵。
Ⅳ 適合校園合唱的歌曲有哪些
最新{{灌籃}}主題曲 周大俠 ---周傑倫.
1 糖果盒子 sweetbox - 06.every step.mp3 (女聲英文)
.0
2 burning.mp3 (強烈推薦!超動聽女聲英文!)
3 何潔-你一定要幸福.mp3
4 蒲公英的約定.mp3
5 周傑倫—情畫.mp3
6 in非主流主打.mp3
7 何耀珊 - 做你的公主.mp3
8 青花瓷.mp3
9 周傑倫-甜甜的.mp3
10 許哲佩-02-氣球.mp3
11 twins-一時無兩-05尋找莫札特.mp3
12 黎明 - 想你們.mp3
13 袁成傑 戚薇-外灘十八號.mp3
14 蜜雪兒michelle branch-06-here with me 和我在一起.mp3
15 黑色眼鏡-eru feat.裴澀琪.mp3
16 東方神起 - 東方的斗魂.mp3
17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女版.wma
18 小丑魚(韓文版)-東方神起.mp3
19 周傑倫-無雙.mp3
20 我不配.mp3
21 高耀太-disco韓國冠軍(超好聽).mp3
1 周傑倫-無雙.mp3
2 孫耀威-愛的故事(上集).mp3
3 何耀珊 - 做你的公主.mp3
4 [英文版]a better day_黑蝙蝠中隊.mp3
5 fly to the sky 像男人一樣.wma
6 李慧珍 張靚影- 你叫什麼名字.mp3
7 彩虹.mp3
8 蜜雪兒michelle branch-06-here with me 和我在一起.mp3
9 1983組合-等愛走了以後(蝴蝶飛飛)ok.mp3
10 02 不行嗎(巴厘島的故事) 白智英.mp3
11 1983-兩個人.mp3
12 bobo - 光榮 (抒情版).mp3
13 吳雨霏、鄧麗欣 - 偏愛.mp3
14 宇田多光first love.mp3
15 李秀英 啦啦啦.mp3
16 蔡依林-非賣品.mp3
17 東方神起 - 東方的斗魂.mp3
18 孫耀威-愛的故事(下集).mp3
19 袁成傑 戚薇-外灘十八號.mp3
20 《青蘋果之戀》-3-that night-sweetbox.mp3
21 美女的煩惱-星.mp3
22 不想懂得(公主小妹片尾曲)-張韶涵.mp3
23 范逸臣-piano.mp3
24 勁舞團-李孝利-10 minutes 十分鍾.mp3
25 不要愛他--李孝利.mp3
26 凌晨三點種---張智成
1 (劇場版)小雪-其實我介意.mp3
2 1983-兩個人.mp3
3 fly to the sky 像男人一樣.wma
4 不要愛他--李孝利.mp3
5 王恩琦 - 動聽.mp3
6 eo2-內疚.mp3
7 勁舞團-李孝利-10 minutes 十分鍾.mp3
8 范逸臣-piano.mp3
9 金色年華系列--強烈DJ
都是超級好聽的歌曲,希望你會喜歡。--
Ⅵ 「聽松書屋」是那位方家的收藏印鑒
應該是「聽松」吧
「聽松閣」工作室
袁慶玲:
女,1961年7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79年在景德鎮市藝術瓷廠從事陶瓷繪畫工作,擅長陶瓷山水、八馬繪畫,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系畢業,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在繼承陶瓷繼畫的基礎上,她吸收中國山水畫技法,結合陶瓷器型和工藝特色,大膽創新。龍其是在1995年以後與丈夫朱丹忱共創「聽松閣」工作室 ,陶瓷繪畫與陶瓷書法的巧妙結合,其作品清新淡雅,層次豐富,既富傳統韻味又有個人特色,深受國內外收藏家的青睞和好評,遠銷日本、新加坡和世界各國。
曾參加《景德鎮陶瓷美術作品展》、《建國五十周年陶瓷作品展》、《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陶瓷藝術作品展》、《瓷都景德鎮巾幗杯陶瓷藝術作品大獎賽》、《江西省巾幗風采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並獲獎,陶瓷作品入選《景德鎮陶瓷全集》、《千年瓷韻》、《景德鎮當代美術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