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張松茂四大美女瓷器

張松茂四大美女瓷器

發布時間:2022-05-15 05:41:54

『壹』 張松茂的瓷瓶作品是手繪圖案還是印製圖案

您的問題,這樣的瓷器品種,張松茂的瓷瓶作品,真品是手繪圖案;真品不是印製圖案;一定要注意區分!

『貳』 張松茂的國色天香瓷版畫有收藏價值嗎

您的問題,這樣的瓷器品種,張松茂的國色天香瓷版畫,真品有收藏價值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叄』 怎麼鑒賞陶瓷

1.造型別致製作精巧
進行簡單分析,可以看出,此製品的上下兩端都好似喇叭一樣,上端略微比下端要大些,中間鼓出且上面有等距離排列的四根齒狀的稜角,中間鼓出的地方下面有條凹槽,底部隨著四根稜角的地方有淡淡不明顯的三角形突起。這樣的造型對於瓷器的製作是一種挑戰,像一般的瓷器,常見常見的都是類似與家中裝飾的花瓶一樣,造型上很單一,而北宋官窯瓷器就造型精緻,氣度不凡,給人眼前一亮,別致新穎的感覺。
2.釉色美麗燒制精湛
北宋徽宗朝的官窯汝窯製作的天青無紋橢圓水仙壺,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鏡子一樣,晶瑩光亮,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光澤閃亮。此青色釉彩是天青釉,又被成為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給人的感覺雖樸素但卻高雅清新,給人以脫俗之感。此天青釉因為其價格昂貴,所以只有官窯會使用,一般民窯不會以此作為原材料。和一般的瓷器相比,其燒制水平也高超,瓷器表面光滑,沒有半點瑕疵,光亮照人,內部也沒有小的氣泡。
我們現在還能見到這樣美麗的釉色精湛的烤制技術嗎?即使在景德鎮也很難再見到這樣的珍物了。
3.釉層厚度極為薄
從斷面可以看到,北宋官窯瓷器的釉層的厚度很薄,這在一般的瓷器上是很難遇見的,並且想要模仿也是難。並且斷處呈現的是流暢的線狀,這也是其獨有的特點(贗品呈現的是不連續的齒狀)。
現今有些人為了賺取不義之財,製作假的文物變賣,如果這樣完全可以根據瓷器釉色的厚度和斷處的裂縫來判斷它是不是北宋官窯的真品。
4.底部的支釘痕跡
北宋官窯的製作採用燒釘製作,器底留有細小的支釘痕;支釘燒大多為3個、5個或6個。
並且從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支釘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因此可以認為凡傳世的北宋汝窯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釘痕跡,無一例。
歷史傳承,在對北宋官窯瓷的了解研究中,同時對北宋宮廷生活有了一些推測和估計,可以聯想到當時宮中歌舞昇平奢華的生活。也透過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發展生活的人們也無法想到,無法達到的。
現代陶瓷藝術史學是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新興學科,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陶瓷研究,它涉及現代陶瓷藝術這一新藝術門類研究的原則、觀念和方法,並且它將現代陶瓷藝術研究納入到藝術史研究的范疇。
現代陶瓷藝術品收藏比較有名的是廣州的瑞哲軒藝術館,瑞哲軒藝術館主要以現代名人名家和有升值潛力的中青年作品為主,其中包括何叔水、張松茂、劉偉、趙美雲、俞軍、江見鳴、徐小明。楊青等的作品。

『肆』 景德鎮陶瓷的陶瓷名人

趙概
趙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來到新平鎮隱居。在浙江為官時了解和掌握了越窯制瓷技藝,對新平鎮陶瓷的胎釉配製、成形和焙燒等工藝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當地制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對推動新平鎮燒造製品由陶器階段進人瓷器階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後人尊敬愛戴,稱為「制瓷師主」。據《浮梁縣志》載,「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 明洪熙年間,少監張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鎮內御瓷廠建起了一座「師主廟」,後又稱「佑陶靈祠」,尊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師主廟記》。
何稠
隋代著名建築家、工藝家。何稠為研製琉璃瓦,曾專程前來景德鎮進行試燒。經過反復試驗,終於使燒成溫度大為提高,成功的造出了琉璃瓦。隨著燒成溫度的提高,使景德鎮陶瓷生產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陶玉
景德鎮鍾秀里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陶玉在鎮郊設窯造瓷,所造瓷器「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唐武德中(公元618~626),陶玉將所產瓷器載入關中,進貢於朝,被稱為假玉器。陶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陶窯」。
霍仲初
景德鎮東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霍仲初自辦一窯,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進御」,使新平瓷器一舉名天下。霍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霍窯」。
周丹泉
字時到,蘇州人,明隆慶、萬曆間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亂真;所制陶印、文式、辟邪、龜象、瓦鈕、連環,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周窯」。
崔國
明隆慶、萬曆間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路,製作精細。崔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崔公窯」。
昊十九
又名昊為,景德鎮人。生於明嘉靖前期,卒於明萬曆後期,明代制瓷名家。昊聰明過人,工詩善畫,所制瓷器,精美絕倫。他製作的流露盞,明如硃砂,色如晚霞;製作的卵幕杯,薄如蟬翼,晶瑩透亮;製作的瓷壺,造型優美,風格典雅。明萬曆間,御史樊玉衡曾贈給昊十九一首詩,詩雲「宣窯薄甚永窯厚,天下馳名昊十九;更有山詩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
這首詩好度贊揚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華。北京故宮博物院現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龍方盂,口有銘文,文曰:「鈞爾陶兮文爾質,龍函潤珠旭東壁,萬曆昊為制。」
童賓
字定新,景德鎮里村人,生於公元1567年,逝於公元1599年,明代燒瓷技師。童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鎮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一日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成功了。瓷工們為紀念這為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他為「風火仙師」,並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廟」。

字栗園,安徽省縣人,清初繪瓷名家。吳氏善繪山水,同時善仿越窯的秘色器。他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吳窯」,與當年官窯中的唐窯、朗窯、年窯齊名。
藏應選
清朝廷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朝廷派遣藏應選等人駐景德鎮御窯廠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7年中,御窯廠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尤以鮮紅、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最佳。藏氏督造時,其窯稱為「藏窯」。
朗廷極
字柴,清康熙間的江西巡撫兼景德鎮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兼職督陶7年)。朗氏督陶時,其窯稱為「朗窯」。清人劉廷稱朗窯乃「柴中丞公開府江西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又稱朗窯所造的描金五爪雙龍酒杯、脫胎碗等器「誠可謂巧奪天工矣」。
當年朗窯所創的一種紅釉瓷器,極為名貴,被稱為「朗窯紅」。此外,朗窯還創燒出一種頗為珍貴的素三彩。
唐瑩
字俊公,別號俊公氏、雋公、叔子、蝸寄、蝸寄老人、陶成君士人、陶人、陶使者等。關東沈陽人,生於1682年,卒於1756年,清代朝廷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駐景德鎮協理陶務,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一月,結束陶務離鎮。他在景德鎮協理陶務的15年中,為發展陶瓷生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據記載,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鎮,便來到瓷工當中,與工人們吃住在一起。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瓷的要領。在此基礎上,於雍正八年(1730年)繪制《陶成圖》。雍正十三年(1735年),著成《陶成紀事》。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成《陶冶圖說》,並制陶20幅,對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進行了科學總結。唐英的這些著作,對指導、促進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鎮督陶期間,唐英還親自動手製作陶瓷,傳世作品甚多,他的力作「白地墨彩篆書壽字筆筒」、「行書筆筒」、「冬青釉隸書瓷板」、「粉彩三果盤」等,現分別珍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處。為紀念這位曾為發展景德鎮瓷業生產作出過傑出貢獻的督陶官,1987年有關部門在市郊盤龍山興建了一座庄嚴、古樸的「唐英紀念室」,室內陳列了唐英的畫像、塑像及著作。
年希堯
清雍正間的淮安板罐督理兼景德鎮御窯廠窯務。在他兼管窯務的10年中,其窯稱為「年窯」。當年,「年窯」所造瓷器「極其精細」,「琢器多卵色,圓器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瓏諸巧詳,仿古創新」。這段時間,發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脂釉瓷為最佳,其胎骨極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內的白釉也隱隱透出粉紅色,極是好看。清人查儉堂在《年窯墨注歌》中稱道:「國朝陶器美無匹,邇來年窯稱第一。」
朱琰
字桐川,別號笠寧,海鹽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進士,曾任江西巡撫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職時,對制瓷歷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並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陶瓷史――《陶說》。全書分說今、說古、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該書對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朱琰除著有《陶說》外,還著有《金華詩錄》、《明人詩鈔》、《詞林合壁》等等。
寂園叟
清代人。著有《陶雅》一書,該書對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質、釉色、裝飾以及陶瓷銷售情況均作了記述,特別是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所產器物的記述更為詳細。這部書對研究中國制瓷歷史,特別是研究清代制瓷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陳國治
安徽省祁門縣人,清道光、咸豐間的雕瓷名匠。陳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龍、馬,並在畫面上施以各種色釉,燒成後極是好看。《說瓷》一書雲,清道光至光緒期間,「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 王炳榮
清同治、光緒間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類。
王廷佑
字少維,安徽省涇縣人,清同治、光緒間的繪瓷名家。王氏善淺絳彩繪,作品多以人物、動物為題材。
金品卿
安徽省黟先人,清光緒時的繪瓷名家,金氏善淺絳彩繪,作品多以人物為題材,其代表作有《漁樵閑話》等。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長雕反瓷。所謂反瓷,就是雕好後不上釉便直接入窯焙燒的一種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雖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稱:「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為罕見之寶」。《說瓷》一書雲,當年所產的這種反瓷「多屬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
清末民初的詩人,飾瓷名家。李氏對陶瓷顏色釉裝飾很有研究,當年他配製出的祭紅釉為全鎮祭紅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
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製作的瓷器胎質純白,紋飾精美。
程門
字雪笠,安徽省縣人,清末民初繪瓷名師,以繪山水、花卉見長。鄧之誠在《宙薰瑣記》中稱贊程門所繪作品「極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縣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鋼針、鋼刀、鋼錐在瓷面刻以各種畫面,稱刻瓷,此種工藝為黎勉亭所創。當年袁世凱為了實現其個人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計討好英國上層人士,於民國四年(1915年)將黎勉亭特地請進北京為英王喬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時間才將瓷像刻成,該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評。
胡顏
明國時期的繪瓷名家。胡氏能畫善填,所仿乾隆古月軒畫面,足以亂真。
游長子
福建省人,民國時期的雕塑名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1丈多長的太白醉酒卧像,神形兼備,曾在陶瓷界轟動一時。
徐仲南
名,號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於1872年,卒於1953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繪瓷名家。徐仲南從十幾歲起就在老家南昌學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青年時專攻人物,中年時專攻山水,晚年時專攻松竹。他畫的人物,神形兼備;畫的山水,層次豐富,意境高深;畫的松竹,蒼勁挺拔,清新秀麗。
鄧碧珊
字壁寰,號鐵扇子,江西余干縣人。生於1874年,卒於1930年。民國時期繪瓷名家。鄧自幼生長在鄱陽湖畔,常常釣魚、打魚,對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及形態特徵了如指掌。他知曉急水中的魚藻粗壯,靜水中的魚藻細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曉鯉魚的鱗片從頭到尾約有三十六片,鱖魚的鰭平年一般只有12根,閏年才有13根;知曉鯉魚常年棲於粗藻,金魚常戲於獅草……。由於他十分熟悉魚藻、了解魚藻,所以他畫的魚藻特別真實、生動、活潑。因為他的魚藻畫得好,故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稱。
何許人
字德達,又名處,乳名花子,安徽南陵人。生於1882年,卒於1942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何氏善微書,能在徑寸印泥盒上書寫《出師表》、《赤壁賦》。其雪景也畫得極好,所畫「寒江獨釣」,寂寥空闊,意境頗深;所畫「梁園飛雪」,雪擁丹閣,雍容華貴。
汪曉堂
又名汪隸、汪隸華,號龍山樵子,江西省婺源葉村人。生於1885年,卒於1924年。清末民初的繪瓷名家。汪氏擅長人物,所畫仕女,姿態輕盈,衣褶如行雲流水,設色精細淡雅。
吳靄生
名麟,廣東南海人。生於1886年,卒於1926年。民國時期的制瓷名匠。少時在香港經商,1909年來景德鎮創辦合興瓷庄,1912年任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社長。吳氏在景德鎮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頗負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層肥厚、柔潤,當年景德鎮的汪曉堂、潘陶宇、王琦等繪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為吳靄生所制。
王琦
字碧珍,別號陶迷道人。生於1886年,卒於1933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王琦最擅長繪畫人物。在技法上,他大膽運用粉彩顏料繪畫人物臉部,使作品呈現出清新柔和的美感。他的這種畫法,在那時可算是一大突破,一大創新。他為人正直,敢於反映現實,作品具有強烈的世代感,如「喚起抗日」、「禁止鴉片」等作品,在當時曾產生過較大的社會影響。由於王琦的技藝精湛,畫風新穎,故倍受人們的崇敬和愛戴。1910年,浮梁縣知事陳安曾題匾額一塊贈與王琦,匾額書「神乎技矣」四字。
潘陶宇
字鼎均,又名古歡,號詹湖外史,江西波陽人。生於1887年,卒於1926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1911年後,出任江西省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圖畫老師,其時的畫瓷名家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均出自其門下。潘氏在執教之餘,常繪瓷器。出自他手下的作品,無論是人物還是山水、花卉,均甚精細,筆法清新秀麗。1923年,軍閥曹曾出重金聘潘為其彩繪陶瓷文具。
王大凡
號希平局士,又號黟縣樵子,生於1888年,卒於1961年。安徽黟縣人。少年至景德鎮學繪古彩人物,後專攻粉彩。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曉堂的影響較大,他的人物畫規矩嚴謹,風格古雅,在景德鎮影響巨大。
田鶴仙
原名田青,別號荒園老梅,浙江紹興人。生於1894年,卒於1932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田鶴仙作畫運筆活潑瀟灑,線條蒼勁挺拔,用色淡雅脫俗,構圖新穎別致。所畫山水,別具一格;所畫梅花,獨具風韻。
程意亭
字甫,號山山民,江西樂平縣人。生於1897年,卒於1948年,近代著名陶瓷畫家。程意亭自幼喜愛繪畫,青年時入江西陶業學校學國畫。畢業後先到九江繪畫陶瓷,後來景德鎮從事陶瓷美術工作,潛心攻習花鳥。他所畫構圖獨特,運筆傳神,既注意寫實,又善於誇張,畫面清新俏麗,活潑灑脫。
汪大滄
號一栗,別號桃源老農,安徽省黟縣人,生於1901年,卒於1952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繪瓷名家。王氏擅長以禿筆繪畫粉彩山水,用筆簡練沉著。四十年代,汪氏的作品在景德鎮享有盛譽。
畢伯濤
別名達、黃山樵子,祖籍安徽縣,生於1885年,卒於1961年。早年師從鄱陽畫家張雲山,後至景德鎮專攻粉彩,擅長翎毛花卉,以用筆工細、設色雅靜著稱。
王步
字仁元,號竹溪,晚年常署「陶青老人」,江西豐城人。生於1898年,卒於1968年。他精於青花花鳥,對青花料色及技藝作了長期探索與研究,在青花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有「青花大王」之譽。
劉雨岑
原名玉成,又名雨城,別號湖漁、巧翁、竹人,安徽太平人。生於1904年,卒於1969年。擅長粉彩花鳥,並創「水點桃花」技法。他的作品筆墨纖細,格調清理雅緻,具有文人畫的風貌。
曾龍升
字龍升,景德鎮瓷塑名家,江西豐城人。生於1900年,卒於1964年。他所作的壽星、觀音羅漢神態和藹,有親切感,衣紋流暢、飄逸。他創作的《鍾馗試劍》,吸取木雕塊面技法,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地。 王錫良
原籍安徽省黟縣,1922年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秦錫麟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2年5月生於江西余干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松茂
原籍江西省鄱陽縣,1934年1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進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0年9月生於江西省豐城市,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戴榮華
1940年生於江西省波陽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育賢
1938年4月生於江西省余干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隆夫
原籍江西省浮梁縣,1931年12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恩懷
原籍江西省豐城市,1935年12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劉遠長
江西省吉安市人,生於1939年7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熊鋼如
1941年2月生於江西省豐城市,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唐自強
湖南省長沙市人,生於1940年1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徐慶庚
江西省樂平市人,生於1941年8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胡獻雅
江西省南昌人,生於1902年,卒於1995年。生前系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施於人
浙江省餘姚縣人,生於1928年,卒於1995年。生前系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周國楨
湖南省安仁縣人,生於193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李林洪
江西省豐城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姚永康
浙江省寧波市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李菊生
江西省波陽縣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鍾蓮生
江西省萍鄉縣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郭文連
江西省吉安縣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朱樂耕
江西省波陽縣人,生於195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何炳欽
江西省婺源縣人,生於1955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任瑞華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於194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陸軍
上海市人,生於1948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寧鋼
江西省余江縣人,生於196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張學文
江西省贛州市人,生於1943年,現為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教授。
鄧利
貴州省遵義市人,景德鎮青年陶瓷藝術家,景德鎮陶瓷藝術圈後起之秀。
程曲流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教授。
羅邁生
江西省都昌縣人,生於1933年,卒於1973年。生前系工人出身的陶瓷技術革新能手。
出現在

『伍』 張松茂連年有餘瓷器瓶有價值嗎

您的問題,這樣的瓷器品種,張松茂連年有餘瓷器瓶,真品有價值的;真品完整的市場上一般喊價在20000元左右;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陸』 青花瓷文化價值

青花瓷文化,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將繪畫、書法巧妙地融為一體。古代繪瓷藝人經過巧妙構思,亦將其表現在瓷器上,並使其升華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萬曆、天啟年間的靈芝托「壽」,靈芝托「喜」的畫面,甚至不用襯托物直接書寫在瓷上的書法「壽」字,看來亦飽滿、流利,給人藝術享受。青花瓷是元代時期景德鎮瓷工的創造發明,當時燒制就已經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細、青花濃艷、造型多樣而負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間的青花瓷燒造成就更加顯著。
青花瓷文化價值主要從兩點來體現最為明顯:

一.青花瓷的美學價值
火中鳳凰,儼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國國畫。它把國畫與精美的瓷器相結合,其藝術價值顯然大為提高。在富於變化而又優美的景德鎮藝術瓷器造型上,在潔白的瓷胎表面,繪制精心設計的高雅國畫,青紅對比絢麗多姿,罩上玉質感很釉色美等四美於一器,再經過難於駕馭的火的藝術的洗禮。簡直成了火中鳳凰!這種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在元代創制伊始,極為難得,只能作為帝王等貴族收藏欣嘗,或作為國寶「賜贈」友邦。

風景如畫的江南風光的藝術再現。景德鎮座落在黃山余脈的群山環抱之中,地處黃山、廬山、九華山、波陽湖、長江、新安江之間,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具有典型的如詩如畫的江南風光。在這優美的大自然環境的長期熏陶下,歷代藝術大師師法大自然,創作出千姿百態的畫面。這對提高青花釉里紅畫面的藝術價值起到了天然玉成的作用。

人文薈萃,大師輩出。江西素有人傑地靈之稱。它地處吳頭楚尾,擁有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傳統優勢,又地處大江南北文化交流之要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贛文化。唐、宋八大文學家,江西佔了王安石、歐陽修、曾鞏三家。臨川才子之鄉,千百年來保持發揚了傳統優勢。南昌八大山人朱耷的書畫,奇特瑰美,對景德鎮陶瓷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景德鎮鄰接徽州、江浙,這些都是文化、美術的發達地區。景德鎮自宋、元開始貢瓷器於朝廷,明、清兩代朝廷派督陶官設御窯燒制帝王用瓷與國家用瓷,延聘四方畫師極盡繪畫之美。在這些先進文化的世代熏陶下,景德鎮美術大師代代相傳。近代,則有珠山八友。他們的繪畫與瓷畫作品都是傳世珍品。新中國建立以來,創辦了景德鎮陶瓷學院,設置陶瓷美術專業,改變千百年師徒傳授技藝的傳統,用現代科學方法培育了大批陶瓷美術人才。他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富有時代氣息的新作品。新中國建立以來,景德鎮美術大師星漢燦爛。畢淵明、王錫良、張松茂、周國楨、秦錫麟等等,各有特色。擁有如此眾多的世代相傳的陶瓷美術大師,繪制出精美絕倫的青花釉里紅藝術瓷就是很自然的了。

青花藝術瓷是素雅與艷麗的和諧統一。它猶如牡丹,葉青花紅,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它的色調比重具有廣泛的可變性,或濃汝淡抹,或寫實寫意,都意境深遠,巧奪天工。青花釉里紅藝術瓷對瓷器的造型有廣泛的適應性。藝術瓷的造型多為瓶類,其造型變化無窮,一般有大小、高低、寬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線與曲線交替運用。其中以小口矮領豐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飾以青花釉里紅畫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它的俊俏秀麗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時空界限,歷經千百年一直為中外人士所喜愛。現代,箭筒以及各種誇張變化的造型,甚至殘缺美的造型,飾以青花釉里紅畫面無不妙趣橫生。
二.超越時空的魅力

自元代創造青花釉里紅藝術瓷以來,歷經明、清以至現代,在這657年的發展歷程中,一代代藝人辛勤探索,從起步階段的釉色不夠純正,造型、圖案的比較單一,發展到釉色純正,造型、圖案日趨豐富多彩。正由於這個藝術瓷品種的不斷發展完善,使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被中外人士所鑒嘗。

元代釉里紅器的特點是:紋飾比較簡單,紋飾題材較少;銅在高溫下容易揮發,無淡彩,只有一個比較濃的色階,並且紋飾線條常見暈散;銅彩料在燒成過程中十分敏感,窯室氣氛稍有變異,便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元代釉里紅器呈純正紅色的很少。

元代青花瓷器,以1979年江西省發現4件成組的青花瓷器為代表。其中2件俑,1件塔式四靈蓋罐,1件樓閣式谷倉。後2件器物書寫至元戊寅年款。蓋罐堆塑青龍、白虎為耳,腹部堆貼朱雀、玄武,腹下近底處飾變形蓮瓣一周。線條勾青花,突起部分施釉里紅,頸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劉大使宅凌氏用」款。谷倉形似牌樓,二蘆燒成。樓上、樓下均塑人物。突出部位施釉里紅,倉後青花墓誌銘一篇。這應是谷倉式墓碑。根據墓誌銘得知,墓主人凌氏生於前至元30年,死於後至元4年,因此這4件青花釉里紅器都為公元1388年所制。

明代的青花。《遵生八箋》說:「宣德年造紅魚靶杯,以西紅寶石為末,圖畫魚形,自骨內燒出,凸起寶光,鮮紅奪目,若紫黑色者,火候失手,似稍次矣。」這種宣德釉里紅三魚高足杯,上海博物館有收藏。

康熙雍正時期的製作,在明代的水平上有提高。康熙時期基本上能掌握發色的效果,其銅紅呈色作用一般比較穩定,和宣德時的成功作品一樣呈淡紅色。雍正時期的更有呈鮮紅的色調,而且成品率很高。國內外有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的青花器,往往以青花繪亭台、樹干,以繪花朵,兩種色調都比較淡。康熙青花器有青花龍和龍相結合的雙龍圖案,也有青花、釉里紅相配合的花卉。圖案,更有一種以青花、釉里紅和豆青釉色相結合的所謂釉下三彩,則是把釉下彩繪的制瓷工藝推進了一步。

雍正時期的更趨精進。唐英在《陶成紀事碑》中記述雍正時期重要的制瓷,
民國時期,歷經長期戰亂,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景德鎮瓷業嚴重衰退,各種藝術瓷也呈嚴重滑坡的趨勢。

新中國建立以來,景德鎮瓷業得到了迅速的恢復與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多,國內人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對藝術瓷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青花瓷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它的藝術精品可以為國家收藏,外商或高收入者購買鑒嘗,一般藝術品可以美化廣大人民的生活。

製造工藝上的新飛躍。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用傳統柴窯燒制青花瓷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更何況景德鎮只保留了幾座柴窯,富有經驗的燒窯老師傅也越來越少,新形勢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景德鎮陶瓷學院趙達峰教授等人組成科研課題組,在輕工業部的批准立項下,研究用現代測試手段調配的顏色釉配方,用煤氣窯代替柴窯燒制青花瓷。經過數年的反復試驗,取得了大量的試驗數據,終於取得了成功。其質量完全達到柴窯燒制的標准,並且把憑經驗燒制改為憑現代科學技術的儀表監控,使產品質量穩定,正品率高。這樣,就為小批量生產這一名貴藝術瓷提供了現代工藝設備。

『柒』 景德鎮做瓷器的大師級人有幾位,分別是誰

李進,藝名李峻,男,1940年9月生,江西石城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長期在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藝術創作研究,師從"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苦研技藝,鍥而不舍。他擅長陶瓷裝飾人物,兼攻花鳥、動物。作品不浮於"形"似,著重刻畫物象內涵情感,意境和手法藝高一籌,並多次獲國家級一等獎。

工藝美術大師李進作品——鱖魚瓷板

『捌』 張松茂和徐亞鳳的作富貴滿堂具有收藏價值嗎

看好了!
首先,這不是兩位大師親自創作的,這是根據兩位大師之前創作的作品為原型,由現在的工人用貼花工藝,重新加工出來的工藝瓷器,基本上不具備任何收藏價值,放在家裡擺著玩就好了,要是指望這東西轉錢,趁早的該幹嘛幹嘛去吧。

『玖』 張松茂和徐亞鳳大師共同創作的《牡丹蓮花瓶》價格多少

央廣購物3980元

『拾』 清代制瓷名家排名

作為愛壺人,你可知道晚清時期的紫砂八大家都是誰嗎?他們分別是:

邵大亨、俞國良、邵景南、邵友廷、何心舟、邵大赦(邵赦大)、申 錫、黃玉麟。

俞國良

俞國良(1874-1939)原籍無錫,是晚於黃玉麟的名手。

生於1874年,制壺技藝精湛。曾受聘為蘇州金石家、書畫家吳大澄(著名書畫家吳湖帆的祖父,歷任廣東巡撫、湖南巡撫)制壺,後為兩廣總督端方制壺,名重一時。1915年為葛德和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制壺,所制「四方傳爐」為中國選送參加1932年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的紫砂產品之一,獲優秀獎。

俞國良老家在無錫錫山,故常用印章「錫山俞氏」「錫山俞傳」。晚年定居宜興蜀山,與當地邵氏寡婦成婚,傳藝於邵氏後人邵陸大、邵寶琴,1939年病逝,安葬於老家錫山。邵寶琴即倪順生之母。

民國 俞國良制線圓壺

俞國良 雲方抽角壺

民國 俞國良制段泥扁墩壺

民國 俞國良一百果壺

俞國良 矮八方壺

民國 俞國良制企陶銘刻春夜宴桃李園圖象鋪首銜環巧色四方瓶

民國 俞國良制石生銘紫泥傳爐壺

民國 俞國良·柿花套組

俞國良制、少亭刻 段泥鼓釘牛鈕壺

清末民初 俞國良制東溪銘段泥漢君壺

民國 俞國良制南林刻石鼓文洋桶壺

邵大亨

邵大亨(1796-1850),活躍於嘉慶道光年間,宜興上袁村人,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制壺大家,其制壺以氣韻見長,所作多簡潔莊重,氣度不凡。

清代高熙在《茗壺說贈邵大亨君》稱:「其掇壺,頸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晌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嘴注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出。氣眼外小而內巨,如喇叭形,均無窒塞不通之弊。且貯佳茗,經年嗅味不變。此皆前人所未逮者」。

顧景舟大師也認為「大亨壺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大亨壺在清代已被珍若拱璧,歷來深受藏家珍愛,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譽。

邵大亨制魚化龍壺

閱讀全文

與張松茂四大美女瓷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4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3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68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06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4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9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50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0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23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18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6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2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0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98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3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73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24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