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四位他們在現實中存在過嗎
西施、貂嬋、王昭君、楊玉環是盡人皆知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盡管她們的美貌今人誰也沒見過,但關於她們的故事與美貌的描寫仍是車載斗量,世人百看不厭,百說不煩。中國上下五千年,為何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僅限於四個美人兒,而不是八個十個,或者更多?她們在歷史上的千古美名,是因為她們的美貌還是因為別的?文人投票說有人說是文人投票所得,有詩作證。 沉魚:西施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覺希。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笑顰安可希。 落雁:王昭君 黃沙白馬如雲,落日悲茄處處聞。此去妾心終許國,不勞辛苦漢三軍。 閉月:貂嬋原是昭陽宮里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花好風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羞花:楊貴妃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權力選美說也有人說四大美女是美麗與權力綜合的產物,身在男權社會中,為男人的政治作出了犧牲,所以被頒以四大美女的光榮稱號。 由此可知,四大美女不是權力所能推出來的。那麼四大美女因何在歷史上獨占熬頭呢?三大原因首先,她們都是心理戰高手。不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女那般羞澀,也不是小家碧玉那般不夠大氣,她們懂得在合適的時刻把握合適的時機表現自己。比如出身於湖北香溪的村妞昭君,見到皇上時,沒嚇得半死,也沒有土得不知禮數,而是落落大方地盈盈下拜款款而言,不卑不亢的氣勢,大家閨秀都自嘆不如。 再說西施,肩負歷史使命,理應有心理壓力,可她偏能忍辱負重,將家國之仇埋在心底,把對范蠡無盡的愛藏入記憶,歡顏侍君,喜怒不形於色,有幾人能修煉到這般境地?再看貂嬋和楊玉環,哪是光有美色就可以穩坐千古美女的寶座的?她們不僅讓自己人美,還要讓歷史美! 其次,她們都曾侍奉過兩個以上的男人,絕不幹從一而終的事業。賢良淑德,相夫教子是很好,可美人不能如巷子的酒一樣,酒香了是不怕巷子深,人美藏在巷子里卻只能終老到死無人識,只能浪費。不管四大美女是自願還是被迫而不能從一而終,也許我們都得承認她們的識大務。 不管美女因何而成就了自己的美女地位,反正截止至唐朝,美女圖就沒了新的篇章,西施在春秋,貂蟬、昭君在兩漢,楊貴妃在唐朝。是後世再沒了美女,還是別的原因?要說按以上的選美標准,不管權力還是美色,陳圓圓都理應入選的。 也許,唐之後的中國宋明理學盛行,女子無才便是德。誰有女性魅力其實是賤的標志。男人們愛美女,只能去煙花柳巷或者是前代故事中找尋。陳圓圓的落選,其實是中國女性地位每況愈下的反映。再往後,中國進入戰爭時期,女性的第二性徵漸漸被無奈地抹平。到今天,女性地位上升,翻身作主人,每個女人都是美女,中國進入了眾美皆美的時代。 我想說的是她們的確存在過。
『貳』 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分別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叄』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彈琵琶,本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姊歸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人。史書上說,王昭君是「良家子」,什麼是「良家子」呢?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女,漢時,非醫、巫、商賈、百工之子女,為良家子。由她的出身可以看出,王昭君是普通人家的女兒,屬於勞動人民,這對她的性格影響很大,她具備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在王昭君出生200多年之前,在姊歸,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人,他就是屈原,他不僅以優美的文章流傳於世,也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教導後來的人走向光明。他面對當時黑暗的形勢,沒有同流合污,反而堅守自己的貞操,與惡勢力做斗爭,他心系楚國,有高尚的愛國情操,在國家蒙難之時,投河自盡。屈原理想就是「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王昭君身為屈原的老鄉,對屈原感受更深,她讀屈原的著作,覺得自己正靠近一個偉大的靈魂,她立志學習屈原。屈原的高尚人格,陶冶了昭君的情操,成為她一生的財富。屈原對王昭君的影響是巨大的。王昭君生活在南方地區,根據司馬遷記載,西漢武帝時期,「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飢饉之患,以故{此口}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可以看出,南方地區經濟不發達,耕作方式簡單,而且自給自足,貧富差距不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南方地區的風俗與中原有很大差別,中原禮教對南方地區影響非常小,這對王昭君影響很大。有些小說,戲曲總把王昭君寫成十分遵守禮教,其實情況恰恰相反。家庭出身,屈原的影響,地理位置,對王昭君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王昭君的性格。第一是敢闖敢拼。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一個人必須要敢闖敢拼,要敢於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愛拼才會贏,如果安於現狀,只會讓自己埋沒一世。王昭君是一個火辣辣的人,她不甘命運的安排,自願放棄優越的宮中生活,來到匈奴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面對匈奴陌生的環境,她不知道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待她,但她知道,如果不拼,自己的人生價值將不會實現,還不如拼一拼。有這股拼搏精神,她不僅獲得了幸福,而且做出了很大的業績。王昭君敢闖敢拼的性格與她來自三峽有很大關系,余秋雨在《三峽》中說:「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王昭君)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一些湖北名人,如張居正,張之洞,都有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說:「從三峽出發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捲起一點旋渦,發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第二是崇尚自由。由於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長大,受封建禮教影響較少,所以她養成了崇尚自由,不喜歡被束縛的性格,她進入宮廷,這個束縛人性的地方,感到非常壓抑,所以一旦匈奴來和親,她為了獲得自由,自願要求出塞。由於王昭君崇尚自由,她非常高傲,在宮廷裡面是個冷美人,不喜歡巴結討好,阿諛奉承,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被皇帝寵幸。我想,對於熱愛自由的王昭君來說,也許匈奴非常適合她,她在那裡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廣闊的草原自由地騎馬馳騁。可以說,崇尚自由的精神,貫穿了王昭君的一生。第三是大丈夫氣概。王昭君在後宮,沒有趨炎附勢,沒有阿諛奉承,自己雖然地位低,但從不諂媚,雖然很美,但沒有以自己的美色取悅他人,她也像男子一樣到邊疆建功立業,做出了令許多男兒自愧不如的偉業,這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王昭君的行為,體現一種大丈夫氣概,我們可以看得出王昭君胸中的浩然正氣,這遠不是閨中弱女子所能比的。清朝有一個人,叫陸燿,他在《切問齋集·王明君詞序》中說:「夫始之不以色進,有班姬辭輦之賢;繼之不以難委,有馮女當熊之勇;至其去後而赴絕域,偶殊類而輯邊陲,有翁主和戎,木蘭從軍之義。」他贊美王昭君不以美色侍奉皇帝,就像班婕妤,班婕妤是東漢歷史學家,文學家班昭的祖姑,漢成帝的妃子,當漢成帝要班婕妤陪他坐車時,她拒絕了,並勸成帝要以國事為重,王昭君和她一樣,體現自己的骨氣;而王昭君自請出塞,體現了勇氣,正如漢元帝的寵妃馮昭儀,漢元帝有一次游御花園,受到熊的襲擊,其他妃子都躲得遠遠,惟獨馮昭儀用身體擋住了熊;昭君到邊疆,建立了豐功偉績,正如翁主,翁主指的是劉細君,漢武帝時期和親烏孫,也好比花木蘭替父從軍,這是英雄之氣。骨氣,勇氣,英雄之氣,這都是大丈夫氣概,不僅許多女子都自愧不如,也讓許多男兒汗顏,20世紀30年代,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曾拜訪昭君墓,寫下了「懦夫愧色」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而王昭君,是無愧於這四個大字的。第四是聰明機靈,膽識過人。王昭君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當匈奴來和親時,她自願和親,不僅是因為她渴望自由,也是因為她有其他宮女所沒有的政治智慧,她清醒地意識到當時的政治形勢,比其他宮女都站得高,看得遠;在匈奴,她以自己的智慧,接受胡俗,傳播漢民族文化,使兩個民族和好了六十餘年。漢朝匈奴,兩個曾經敵對的民族化干戈為玉帛,而且時間還比較長,足見王昭君太聰明了。「昭君再嫁」,一般人認為是王昭君的痛苦,但換個角度想想,也可以看出王昭君的智慧來。呼韓邪單於死後,新單於雕陶莫皋要求王昭君嫁給他,這是個很難堪的要求,因為這在漢朝是不允許的,是違背倫理的。王昭君怎麼辦呢?她把問題扔給漢朝皇帝去解決,寫了一封信,問皇帝我該嫁呢?還是回家呢?這真是一箭三雕:第一,保全了自己的榮譽,如果皇帝叫我不嫁,人們會贊揚我的名節,如果皇帝叫我嫁,人們會贊揚我的犧牲精神,後世的那些「理學家」也會畢嘴,不說三道四;第二,沒有得罪匈奴,王昭君這樣做,是讓匈奴人知道,她是按照皇帝旨意辦事,嫁與不嫁,完全是皇帝的意思,王昭君即使不嫁,也該怪那個漢朝皇帝,王昭君沒有責任;第三,王昭君這樣做,體現了漢朝對匈奴的管理,又體現了她的愛國,道德上佔了上風。所以,王昭君成功繞過了倫理關,後世很少有人在這件事上罵她。第五是她的人民性。作家陳鴻在《昭君台》中說:「昭君審美的之根,不是她身體的美,也不是她奉獻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識,她的人民性。」王昭君是勞動人民出身,她具備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陳鴻說:「仔細查看她的足跡,在昭君身上顯示出人民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王嬙來自香溪河畔那個叫寶坪的窮山村,那種山民和山土的乳汁,養育了她,並且把人民性這顆種子深深埋在了她的心裡。」她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的安寧。她自請出塞,是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為民請命,而且實實在在為百姓服務,為匈奴百姓做了許多好事,許多假裝為百姓實則為自己撈好處的人,難道不應該在王昭君面前感到羞愧嗎?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和親女子,如劉細君,解憂公主,文成公主,但為什麼名氣沒有王昭君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昭君的人民性,容易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第六是愛國主義精神,這是與屈原一致的地方。王昭君繼承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她和屈原一樣,懷才不遇,但她雖然地位低,但還是心繫祖國,渴望為國家出力。有這樣的愛國主義精神,她身負國家和人民的重託,和親匈奴,到了匈奴,她「半為匈奴半為漢」,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換取漢匈六十多年的和平,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王昭君的努力,減輕了漢朝幾百年的邊患,為中原的和平安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盡管王昭君在匈奴有她的苦處,但她看到國家平安,百姓安樂,她會覺得這一生沒有白過。第七是獨立意識。王昭君不甘於住在宮廷,受他人控制,不是任人擺布的木偶,而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她抓住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自請出塞,由於她受封建束縛較少,她具備一種大家閨秀所沒有的獨立意識,特別像五四時期的那些女性,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自己的姐妹: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黑暗的封建時代能鼓舞受壓迫的婦女。1923年,郭沫若寫歷史劇《王昭君》,就是借用王昭君之事來宣傳婦女解放的。我們甚至可以說王昭君是婦女解放的先驅。以上七條就是王昭君的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王昭君出塞和親,與她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可以說王昭君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女子,正如陳鴻所說:「那個青冢,那種美麗,那種千古的賽過孟姜女、賽過竇娥、賽過每位拖裙走過歷史門檻的婦人的峽江女兒王昭君,早已化作一座清洌的精神豐碑。|
『肆』 四大美女的由來為什麼是那4個人是誰評定的呢
四大美女的稱號是歷史家評的.
四大美女都是與政治有關的,關系著當朝的興衰,更加凸現他們美麗了。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伍』 請問江淮八大名女是誰
江淮八大名妓----桃花扇的李香君,紅顏禍水陳圓圓,還有那個不知和董鄂妃啥關系的董小宛等等
『陸』 歷史的四大美女是哪四的美女,她們的丈夫分別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楊貴妃)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嫁於吳王夫差 王昭君嫁於匈奴呼韓邪單於 貂嬋嫁於呂布楊貴妃嫁於唐明皇李隆基(玄宗)
『柒』 四大美女都是誰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
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養女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捌』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指的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國美女,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
楊玉環,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
『玖』 歷史上四大美人都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
1、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沉魚。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山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2、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
3、貂蟬:甘肅臨洮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閉月」。貂蟬的生活年代約在東漢末年,出生年月均不可考。
4、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山西永濟)人,是唐玄宗之寵妃,故又稱:楊貴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
歷史典故:
1、西施賣相
據說,當年越國選美,西施名列榜首。在進京途中,行人爭相圍觀,結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難行。護送西施的越國相國范蠡,見此盛況,心生一計,索性叫西施住進路旁旅社的一幢華麗小樓,而後四處張榜: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
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
3天下來,范相國所得金錢無數。進京後,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范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後代的「美女經濟」開了先河。
2、貂蟬拜月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