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三峽的文化名人和神話傳說。
1、遠在洪水泛濫年代,大禹率領著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慘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紛
紛回歸了故土,開荒播種,重過田園生活。
在治水大軍中,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著一個小孫女,這姑娘長得花顏月貌,聰
明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著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峽,正要轉移到別的地方,這里卻鬧流行眼病。一個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爺倆的治療下,終於眼病好了,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種疾病的人
陸續不斷,花椒見此情景,不忍心隨爺爺轉移而離開這里,便向爺爺提出留在三峽。
爺爺念
她十三四歲,人小體弱,放心不下,堅持要她跟隨遠征。花椒決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給
爺爺說情,大禹見這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有一顆為民之心,十分喜歡,但要當場考考她的醫
術,就提出幾種疑難病症要她處方,她都能對答如流按症施葯。
接著讓她獨個一人醫治了一
個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給治好了。爺爺見了點頭
稱是,大禹滿意地說服了花椒的爺爺,將她留在三峽了。
花椒送走了爺爺和治水大軍,她跟以往同爺爺出診一樣,身背小葯箱,走東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長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當地百姓個個喜歡她,稱花椒為「神醫
姑娘」。
後來,由於這一帶森林密集,土地潮濕,濕熱性眼病廣泛流行,嚴重地區,人們挨
家挨戶病倒呻吟不止,有的還害瞎了眼。見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過來,於是
就發動大家尋找一種開白花、結小子、味麻性烈的葯物來治療,療效十分顯著,治一個好一
個,從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葯。
人們為了採摘方便,便將此種樹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後,為了預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餚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紅籽兒,日長天久,這
小紅籽兒就成了調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風味——麻辣味。
從那時起,一代一代流傳至今。後人們為了紀念花椒姑娘,便把這無名的小紅籽兒稱
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時代,巫山有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兒瑤姬就帶著她的十一個姐妹來此治水,並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的治水天書,治水結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宮,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
3、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孫中山先生當時對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構思,但由於現實原因限制,沒有著手實施。
4、唐朝詩人還利用「竹枝詞」的風格,創新成文人詩中的一種新體裁,杜甫和劉禹錫是開創竹枝新風的兩位大家。杜甫在三峽期間,潛心研究這種民歌體裁,用這種文體創作自己的竹枝詞。
他所寫的《夔州歌十絕句》,便是新的竹枝詞的成功嘗試,特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後,對竹枝詞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劉禹錫。他公開以「竹枝詞」名義為詩,篇幅達到11首,被後人贊為「竹枝正宗」。以後的歷代文人都創作了許多竹枝詞,蔚為風氣。
5、據專家考證,竹枝詞又名巴渝辭,實際上最早是巴蜀三峽地區的一種民歌,自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代就在川楚一帶流行,戰國詩人宋玉有一篇《對楚王問》,其中有幾句話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這種「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來合唱的達到數千人,可見受當時川楚民間的歡迎程度。
古書記載,武王伐紂時,南方少數民族有一支巴人的軍隊,他們一邊戰斗一邊歌舞,這種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時就演變成為「竹枝詞」。每逢節日,眾多演唱群眾手執竹枝,邊歌邊舞,慶祝豐收。大概到唐朝時,三峽地區普遍流行著「竹枝詞」這種民歌,唐朝許多詩人都親身觀看過這種表演。
② 三峽大學的校花是哪個
去紅臉健身看一看,裡面健身的美女個個都是校花級別,不僅長得好看,身材還超好。
③ 三峽大學女生長得好看嗎
好看,大學美女多。要好好加油哦!
④ 三峽美女的詩句
《三峽歌》 陸游
十二巫山見九峰, 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雲暮雨渾虛雨, 一夜猿啼明月中。
《入峽次巴東》 白居易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里工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竹枝詞九首(其七)
劉禹錫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巫山曲 》 孟郊
巴江上峽重復重,陽台碧峭十二峰。
荊王獵時蓬暮雨,夜卧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秋興》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在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長江》 杜甫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
朝宗人共悒,盜賊爾誰尊?
孤石隱如馬,高蘿垂飲猿。
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
⑤ 三峽大學美女多嗎
到學校逛逛就知道了,很多,尤其是外院的
⑥ 宜昌那兒的美女多啊`
被宜昌人民公認的三峽長江邊上的妹子最靚,大美女王昭君就是三峽的哦
⑦ 關於三峽的神話傳說或人物典故也行!註:要的是名稱!!!
一、關於女神的神話女神神話是三峽地區神話的主體,這表明這一小塊地方特別能孕育美女,特別崇拜美女,具有深厚的美女情結。從這個角度看,這里出現王昭君這樣的歷史美女名人,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必然性。1、嫘祖傳說嫘祖是黃帝的正妃。在中原文化里,一種觀點認為黃帝的妻子是硚氏姐妹,而且這種觀點得到很多古文化學家的認可。但在中原文化里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最有力的證據是《史記》,《史記》記載黃帝「娶於西陵之女」,並且在流行的傳說中,黃帝有四妃十嬪,其中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嫘祖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被後世稱為「先蠶」。三峽這里的人們當然比較認同後一種觀點。理由除了《史記》之外,還有這里的關於嫘祖的大量的傳說。相傳有一年春天,少女嫘祖在西陵峽口西陵山的桑園里養蠶時,碰到正統帥大軍路過的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絲織綵衣,閃著輕柔溫和的光,感到十分奇怪。因為當時人們都是裹著草葉或者獸皮,黃帝就問嫘祖身上穿的是什麼,嫘祖說是蠶絲。黃帝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明,就決定把嫘祖帶走。嫘祖對這位年輕大帝也是一見鍾情,願意結為夫妻。但黃帝與嫘祖受到本地土著的圍追堵截,在逃走的過程中還曾躲藏在黃牛岩的一個山洞裡,這個山洞就是三峽黃牛峽的軒轅洞。在三峽地區還有一句流傳久遠的俗語,「皇帝老兒是山裡人的外甥」。這一俗語似乎從民俗學上證明了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現在西陵山上建有嫘祖廟,廟門上有一塊「人文初祖」的大扁。據說能夠得上「人文初祖」資格的大扁,全國才兩塊,另一塊在黃帝陵,所以在三峽,人們將嫘祖稱為偉大的「中華第一祖母」。2、塗山氏在中原正統文化里,塗山氏是大禹的妻子。大禹在南方治水時娶塗山氏為妻。《尚書·臬陶漠》記載,禹「娶於塗山。」《華陽國志·巴志》載:「禹娶於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在這個體系裡面,塗山氏與大禹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帝舜殺了治水不力的水利部長鯀以後,封鯀的兒子禹擔任水利部長,繼續治水。禹東奔西走,在治理三峽時,遇見塗山氏並娶之為妻。禹治水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日日夜夜獨守空房,每到月出就情不自禁地思念「身九尺二寸長」的禹,唱出了情歌「候人兮猗!」。據《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塗山氏所唱「候人兮猗」,是有史可稽的中國第一首情詩,是漢語愛情詩的開音之作。後來有一天,塗山氏給禹送飯,看見禹化身為熊,十分羞慚,遂化為石頭,禹向此石索要兒子,石頭裂開,裡面有一個嬰兒就是禹的兒子啟。在三峽區域的傳說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的。禹在三峽藉助包括黃牛在內的諸神,疏鑿半通不通的峽江,開啟中華民族治理三峽的偉大工程,來自重慶(江州)的美少女塗山氏深為感動,產生了情愫。屈原《天問》記載:「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據聞一多、林庚、劉不朽等大家的意見,「通」就是「私通」,與三峽區域的傳說相一致。台桑,是一片長有茂密桑林的坪台,禹與塗山氏在那裡幽會。禹白天要工作,塗山氏比較寂寞,就唱出了那首《候人》歌。這個故事與後面要講到的三峽神女瑤姬對楚王「願薦枕席」,鹽水女神對廩君「願留共宿」,具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三峽神話特色。最近,眼睛不太好的紀連海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講了這個故事,引起網上一片憤慨,被質問「你這種人搞的什麼研究?」弄得紀先生連連道歉,說自己確實不懂什麼研究,只是一個歷史知識的普及者罷了。其實,幾千年來三峽地區就是這樣流傳的,偉大屈原還寫在了自己的詩里。3、瑤姬瑤姬是三峽最著名的女神,我們一般說三峽女神,指的就是這位女神。傳說她是炎帝的小女兒,未成年而亡,葬於巫山,成為巫山神女。三峽區域關於這位女神的傳說最多,素材最為豐富,影響也最為廣泛。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就是這位女神的形象。這位女神與治水英雄大禹也有一段關系。據唐廣成《墉城集仙錄》載,神女瑤姬攜狂章、虞余諸神出遊東海,過巫山,見洪水肆虐,於是「助禹斬石、疏波、決塞、導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瑤姬為助民永祈豐年,行船平安,立山頭日久天長,便化為神女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來朝霞,又最後送走晚霞,故又稱「望霞峰」。在有的傳說版本中,她還授禹「天書」,又幫助助禹斬殺了錯開峽的孽龍。事跡十分豐富。瑤姬女神與楚王的一段韻事,是三峽女神系列中最為閃光的篇章。據宋玉《高唐賦》描述,楚王游高唐時晝寢,夢中看到一位美麗的少女來到他的卧室,對他十分溫存也十分主動。說「我是巫山之女。聽說您來游高唐,所以就趕過來,想陪您一起睡眠。」楚王當然當仁不讓,巔鸞倒鳳,度過了一段刻骨銘心美好的時光。臨走時少女又告訴他:「我住在巫山南面靠山頂的一個平台上,早晨是變幻多姿的朝霞,傍晚是隨風飄灑的細雨。早早晚晚,都在那個平台附近。」第二天早上楚王專門去看,果然看到了異常溫柔繾綣的早雲。為了表示對神女的紀念,下令在那個平台上立了一座廟,號曰「朝雲」。宋玉又在《神女賦》里,極盡其能事地對瑤姬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說那個時代的西施和毛嬙與之相比,不過是面黃肌瘦的女子罷了。宋玉這兩賦開我國美女神賦之先河,對後世之影響深遠,曹植因「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作《洛神賦》就是一例。瑤姬不僅是三峽地區盛傳的女神,在全國也有極大的影響,並創造了我國文學上可稱經典的「雲雨意象」。4、山鬼山鬼雖然沒有瑤姬那樣的全國性影響,但在三峽地區,則是一個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體現三峽巫文化的巫性女神。她介乎人神之間,聰明、漂亮、活潑、狡黠,精力旺盛,赤裸的美妙身段上,纏著纖細的女蘿藤,披著翠綠的木蓮樹枝、石蘭葉和芬芳的杜衡草,喜歡歌舞,在人們的視線中時隱時現,做著愛情的游戲。屈原著名的詩篇《山鬼》,通過一個巫女迎山鬼的故事,對山鬼進行了細膩的描述。山鬼代表了三峽地區大批巫兒的形象。在三峽的遠古時期,巫文化熾盛,不少美少女都是巫兒,她們以與男子交媾和從事巫術活動為職業,在社中享有極高的地位。據《山海經》記載,這些巫兒「其名曰女屍」。「女屍」即「屍女」,《說文》雲「屍,陳也,象卧之形。」也就是說這里使用了屍的本義。袁枚《隨園隨筆·屍女》說:「大概遇社會之日,則巫兒皆出,妖冶喧闐。」從這些記載並聯系三峽本地的傳說,可以想像當時三峽地區巫兒眾多的熱鬧景象。5、鹽水女神鹽水女神是同在三峽地區的巴人神話女神。她是鹽水部落的首領, 土家人尊稱為德濟娘娘,居住在鹽陽一帶。某年月日,巴人部族首領廩君率部沿清江北上圖發展,途徑鹽陽,鹽水女神一見鍾情,攔住了廩君的雕花土船,並軟語溫存,一片熱情真誠挽留說:「我們鹽陽這里方開闊廣大,魚鹽十分豐富,希望你能留下來共同生活。」廩君考慮到部落生存利益,沒有答應。入夜,鹽水女神來到廩君的船上,與之共宿。天明廩君執意繼續北上,鹽水女神就化為一隻飛蟲,並麇集萬千同類,在河面上如雲如陣,昏天蔽日,使廩君莫辨東西,難以北上。這樣過了七天七夜,廩君終於心生一計,差人將一縷青色絲線作為定情之物贈給鹽神,要她系在身上,表示兩人永相合好。鹽神欣然受諾。廩君站在一塊向陽的坡石上,照著青絲一箭射去,正中鹽神。鹽神在愛人的利箭之下,躺在江邊慢慢地合上了雙眼。廩君率眾繼續北上,後來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統一了清江各部,成為巴人的相王天子。他後來在武落鍾離山死去,化為白虎,蹲在山頂,每日望著上游鹽陽的方向,難以釋懷。從這些女神神話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點:一是三峽地區受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影響極為深遠,從關於嫘祖的傳說,到塗山氏的「候人兮猗」、瑤姬的「願薦枕席」和鹽水女神的「願留共居」,都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文化特徵;二是巫文化極為熾盛,山鬼及其眾屍女的生動形象,體現了三峽獨有的巫文化特徵。正是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使三峽成為產生女神的沃土和搖籃,成為我國神話體系中的一大奇觀。二、關於香草的神話 古時候的美女總是與香草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讀《經樓夢》就可以看到這一點,裡面的眾多美女身上都帶有香囊,香囊裡面裝的就是香草。三峽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豐富,奇花異草很多,香草也就極為豐富。香草與美女共生共存,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從而成就了三峽地區美女與香草的共同神話,或者說香草美女共同成為了傳說的主體和主題。所以在《楚辭》中,香草美女也是敘事述物的最常用的載體和素材。 1、靈芝《襄陽耆舊傳·山川·巫山》記載,瑤姬謂楚王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實為莖(靈)芝,媚而服焉,則與夢期……」從記載中我們知道,瑤姬的精魂依附在靈芝草上,這種靈芝能媚人,吃了它就能在夢中與瑤姬幽會。2、菟絲在《山海經》中的《中次七經》記載:「又東二百里,曰姑搖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草,其葉厝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菟丘,就是現在的菟絲草,在中葯中常常使用,服之能激發男人的情慾。3、三秀《山鬼》雲:「采三秀兮於山間。」王逸註:「三秀,謂芝草也。」這與瑤姬精魂所化的靈芝草有可能是同一植物,也可能是另一種香草類植物,但肯定與靈芝具有相類似的作用和功能。4、石南(蘭)三峽山澗中常生長有一種石南葉,女子服後可令其思男,故亦稱「思男」葉。《山鬼》的女巫就是「被石蘭兮帶杜衡」。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曰:「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可見這是一種用於女人的媚葯和春葯,可以激發女子的性慾。 從這些似現實非現實而又與女神女巫緊密相聯的關於香草的傳說中可以看出,三峽地區具有強烈的香草崇拜,這種崇拜又是與三峽巫風熾盛緊密相關的。在祭祀活動中,由女巫扮演女神(美人),而芳香植物則成為巫術的載體,是可以導致幻覺和夢交的迷幻草。香草的巫術力量既可以悅神、避邪除瘟,更能刺激男女的情慾以達到生育和繁衍的目的。另外,從女神名稱上也可以看出女神與香草的緊密關系。在古漢語中,瑤、淫通用。《文雅·釋詁》曰:「瑤,淫也。」所以瑤姬就是淫姬。淫,與飽滿、活潑、生命力旺盛是同義詞,在人類生殖還不發達的時代受到崇拜。香草類植物是女子淫的得力的神性助手,所以一同受到崇拜。此種觀念與習俗,在現代三峽周邊的山區里,仍可見其殘存的古老痕跡。三、關於治水英雄的傳說治水或說治峽,是三峽區域另一神話主題,反映了古代三峽人民對治理三峽的強烈願望。《水經注·江水》載:「此峽(瞿塘峽)蓋自禹鑿以通江。」郭璞《江賦》雲:「若乃巴東之峽,夏後疏鑿。」「峽(西陵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乃禹治水,此江不足瀉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並沖,此江遂絕,於今渭之斷江也。」 三峽民間還廣泛流傳有神牛(黃牛岩)助禹開峽等神話傳說。《水經注·江水》引《本蜀論》雲:「時巫山峽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即鱉靈)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鱉靈是蜀國的國相,治峽期間望帝與其妻私通。鱉靈完成治峽任務回朝後,望帝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受之而去。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受到人們的景仰。這些傳說,豐富了三峽地區的神話傳說。總之,三峽地區具有豐富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以美女、香草、治水英雄為主題和主線,從一個重要方面深刻反映了三峽區域的文化內核,甚至可以說,這是三峽文學之根。
⑧ 中國四大美女誰在三峽換過衣
王昭君 王昭君出生於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的地方普通的民家。
⑨ 重慶三峽學院的美女多不多啊
看,美女是和人口基數成正比的,中文系和外語系由於人口基數大,美女就比較多.其他系稍微要少點。還有三峽學院有10000多18-25左右青年男女,美女來講就比外面的要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