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校長是哪位
很明顯不是,谷士文曾經當過華中師大和湖南大學校長,但是沒當過電子科大的校長。1996年電子科大的校長是劉盛綱院士。劉盛綱,物理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MIT國際電磁科學院院士、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聯合國發展計劃署高級科學顧問、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電子學會會長,曾長期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1956年,調往成都參與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攻讀蘇聯專家的研究生並任專業翻譯,1958年通過副博士答辯。1978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教授。1984年,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1986年至2001年4月,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Ⅱ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師資隊伍
院領導
顧曉勤、盧滿懷、楊洪祥
高級職稱
王連圭、顧曉勤、熊矢、杜平安、楊平、唐賢遠、羅小發、劉海潮、周文輝、程文彬、盧滿懷、彭芳、倪利勇
博士教師
何偉、黎萍、顧曉勤、張國慶、倪利勇
自動化工程系
劉躍華、周文輝、程文彬、劉保軍、彭芳、潘奇明、朱春媚、劉金華、王連圭、唐賢遠、黎萍 、張國慶
機械工程系
盧滿懷、賈玉雙、李博、何偉、倪利勇、沈文浩、顧曉勤、於曉光、羅小發、劉海潮、彭偉、張春紅、任敏、劉艷霞
實驗室
吳德強、王凡、謝湘平、何炳超
輔導員
李娜娜、彭娟、劉輝、李保安 盧滿懷,男,中山市人,黨員,副教授,1976年出生。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2000年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被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學歷;2003年東北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2003年到學院工作,承擔了多門專業主幹課的教學工作,主持實驗室建設項目3項、校級以上教改項目6項、修訂2008-2013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機械設計基礎》等十多門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大綱的撰寫;主持參與國家、省級質量工程3項。2009年至今,獲中山市、學校年度優秀教師6次,指導學生科技競賽獲國家、省級二等獎以上3次,發表教研論文多篇;2011年以第一完成人獲中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先後主持省市級科研項目10多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專利授權2項;2009-2011年被聘為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2011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2011廣東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信息員。2009年獲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青年教師優秀論文評選三等獎,指導2名總校碩士研究生。
杜平安,男,62年5月生於重慶開縣,92年於重慶大學獲博士學位,03年在美國Georgia Tech進修訪問。電子科技大學CIMS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個人經歷:
1980.09 - 1984.07 東北大學機械繫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1984.07 - 1986.09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工作,助理研究員;
1986.09 - 1989.07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二系讀碩士,獲碩士學位;
1989.09 - 1992.07 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讀博士,獲博士學位;
1992.09 - 1998.07 電子科大CAE研究中心工作,副教授;
2003.04 - 2003.10 美國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修;
1998.09 – 2010.03 電子科大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工作,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為四川省機械設計與傳動協會副理事長、四川省學科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製造與自動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四川省製造業信息化達川、瀘州等市副組長、電子科大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機電系統的數字化設計、模擬與製造,基於有限元法的數值模擬技術,虛擬樣機技術等。先後完成包括863計劃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獲專利2項,出版學術專著、教材5部,發表論文80餘篇,指導研究生50餘名。
講授課程:1、有限元分析與建模,碩士生課程;
2、CAD/CAE/CAM方法與技術,本科生課程。 楊平,男,1963年09月生,教授,碩士。1984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精密儀器工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得四川大學機械製造工學碩士學位。2006年任電子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宇航學會會員。2009.8-2010.2 美國密歇根大學S.M.Wu MRC製造技術研究中心(S.M.Wu.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isty of Michigan)訪問學者。
主要從事機械電子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拖動方向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撰寫《機械電子工程設計》(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檢測技術-虛擬實驗室》(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教材2部;近年來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40餘篇(EI,ISTP收錄1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持各類研究課題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5項。 賈玉雙,講師,碩士,1967年6月生,黨員。
1985.9—1989.6中南工業大學機械繫冶金機械專業,本科
1989.9—1992.1中南工業大學機械繫冶金機械專業,碩士
1992.5—1994.12中山市電梯廠技術開發部,技術員
1995.1至今中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講師 彭偉,男,生於1975年,工學碩士、實驗師。
研究方向為可靠性設計與優化、維修性設計。主講課程有《機械原理》、《機械製造工藝學》、《機械制圖》等。在國內外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數篇,其中3篇被SCI、EI收錄。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機電一體化,本科,學制四年,工學學士)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現代機械設計理論、方法和先進生產、製造技術,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開拓創新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核心課程:主要課程有工程力學、工程圖學、電工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機械原理、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製造技術、機械設計、液壓與氣壓傳動等。實踐包括金工實習、社會實踐、開放式課外科技創新實踐、專業課程實驗及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1.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方向:機械CAD/CAM、塑料工藝與模具設計、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數控加工工藝及編程、模具製造工藝、模具安裝調試與維修等。
2.機電一體化方向:單片機及應用、計算機控制技術、感測器及應用、光機電一體化、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等。
培養特色:既注重學生本專業及相近專業扎實系統的理論基礎培養,又重點強調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通過實踐教學體系九大實踐平台(實驗室及實踐裝備)、四大教學模塊、二十多門實踐課程近六百學時的訓練,以及大量豐富的課外科技活動和學科競賽,使學生不但具備在裝備製造業及相關領域中所需的現代設計和製造技術,又使學生具有極強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大大地增強學生自身在社會、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的核心競爭力。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可在裝備製造、機電工程、汽車工程、信息工程、計算機、交通、建築、冶金、家電、倉儲等行業領域從事相關產品的設計製造、研究開發、管理、策劃、營銷、服務等工作。也可到科研、行政、事業、院校等部門從事科研、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學制四年,工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電氣工程、電氣控制、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控制理論、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等領域的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受到較好的工程實踐基本訓練,具有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與研究的基本能力。
核心課程:電路基礎、模擬電路基礎、數字邏輯設計及應用、自動控制原理、電力電子技術、電機與拖動基礎、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運動控制系統、電氣控制與PLC、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培養特色:本專業以電氣工程與電氣控制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系統工程等為特色,具有多學科交叉、內涵豐富﹑應用領域寬廣的特點;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工程實踐訓練;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訓練、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及校企合作,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使學生在社會、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就業方向:面向科研院所、公司、企業、決策管理部門。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可到電力、機械、建築、電信、交通、電子、金融、工商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高科技公司從事各類電氣工程、電氣控制設備、先進裝備的設計、開發與運行管理,從事企業供配電系統和建築電氣的設計、開發與運行管理,也可從事信息處理、軟體開發、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自動化(本科,學制四年,工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電子技術、電氣技術、控制理論、信息處理、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等領域的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受到較好的工程實踐基本訓練,具有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與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運動控制、過程式控制制、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管理與決策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設計、運行及研究等方面工作。
核心課程:電路基礎、模擬電路基礎、數字邏輯設計及應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及應用、電力電子技術、電機與拖動基礎、運動控制系統、電氣控制與PLC、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檢測與轉換、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培養特色:本專業以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氣控制、計算機控制技術等為特色,具有多學科交叉、內涵豐富﹑應用領域寬廣的特點;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使學生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工程實踐訓練;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訓練、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及校企合作,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使學生在社會、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就業方向:面向科研院所、公司、企業、決策管理部門。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可到機械、電子、電力、建築、電信、交通、金融、工商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高科技公司從事各類自動控制系統、樓宇智能化、先進裝備﹑電子產品、計算機與網路的設計、開發與運行管理,從事生產及管理綜合自動化、控制系統工程的設計與研究開發,也可從事信息處理、軟體開發、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Ⅲ 電子科技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強答一波,答主本科在讀
在電子科大獃了這么久,也上過很多老師,教授的課,其中有幾個老師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怎麼深刻呢,就是每次學弟來問我的時候,我都會強力推薦的老師。
肖延高
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四川省知識產權研究會常務理事。
總的來說,成電的好老師真的不少,平時沒事乾的同學可以去蹭課呀~
Ⅳ 上海大學的知名校友
政治界
楊尚昆: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1926年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博古: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25年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王稼祥: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25年進入上海大學附中部學習並擔任學生會主席。
許繼慎:革命烈士,中國紅軍早期傑出高級指揮員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何秉彝:革命烈士,五卅時間主要活動者,1924年進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積極參加中共領導的革命活動。同年12月被選為上海大學學生會執行委員。不久,任上海學生聯合會秘書,共青團上海地委組織主任。同年底,協助劉華開展上海工人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30日,參加「五卅」示威遊行,遭帝國主義巡捕鎮壓,中彈犧牲。時年23歲。
李碩勛:革命烈士,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張治中:著名抗日將領,愛國主義人士,曾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陳賡: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新中國開國大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首任院長,曾作為旁聽生入上海大學學習。
張琴秋:紅軍唯一的女將領,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
梁披雲:全國政協第六、第七、第八屆委員,著名教育家和書法家,192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徐匡迪:歷任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主任、常務副校長,上海市高教局局長,上海市計委主任,上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兼院長等職。現中國工程院名譽院長,上海大學校董會主席、終生教授,博士生導師。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夏征農: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原市委書記,上海大學顧問。
王力平:原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上海工大計算機工程系校友。
王林鶴:上海市總工會主席、市經委副總工程師、市發明協會副會長,全國勞動模範,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電機系。
周慕堯: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理化系核物理專業。
尹弘: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1985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
薛潮: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管理工程系。
鍾燕群:上海市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199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管理工程系。
景瑩:曾任上海市外經貿委副秘書長、南匯區副區長、普陀區副區長;現任上海市旅遊局副局長,1983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分院(現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科學界
楊雄里: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963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生物系。
林國強:中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化學系。
孫晉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科協副主席、全國勞模,1968年畢業於上海科大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
陳騊聲:工業微生物學家,是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創立了上海科大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
鄒元爔: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58年創辦上海科大冶金系,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系主任、教授。
嚴東生:中國無機材料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科大副校長、名譽校長,現上海大學名譽校長。
黃宏嘉:國際著名微波與光纖專家,我國微波光纖領域的重要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科大副校長、名譽校長、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現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名譽校長。
郭本瑜:著名計算數學家,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數學系,原上海科大常務副校長、校長。
鮑家善:著名低溫物理學專家。原上海科大物理系教授,名譽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郭禮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大生物物理化學系。
胡金豪:上海天文台黨委副書記副台長。1975年上海科大無機材料專業畢業
謝宇: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和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上海工大冶金工程系
干勇: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1982年於上海工大獲碩士學位。
李芸: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黃黔;歷任上海工業大學教授、校長助理、副校長,上海大學教授、副校長,國家科委科技司副司長,教育部科技司司長,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研究司司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等職;是上海工大培養出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為錢偉長院士。
吳傑: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傑出貢獻獎獲得者,美國天普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系系主任,畢業於上海科大。
胡傳平: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長,畢業於上大機械繫。
教育界
匡亞明:著名教育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社會活動家,原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名譽校長,1926年考入上海大學就讀。
王生洪: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曾任上海科大常務副校長、上海市委統戰部長、原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校長等職,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工程力學系 。
曹家麟: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上海電力學院校長。
騰建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楊德廣: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原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師范大學校長。
鄭令德: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委員會書記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上海工大電機工程系校友。
周鴻剛: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管理工程專業碩士。
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校長。
許德良:歷任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副校長,上海市衛生學校校長,上海中醫學院副院長、顧問等職;中共早期黨員之一,曾長期擔任上海大學庶務員。
工商界
周忻: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1990年畢業於上海工大機械工程系。
周文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上海城建集團副總裁兼總工程師,上海大學、同濟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大學力學系博士,導師為錢偉長院士。
張林檢:上海市企業聯合會會長,上海儀電控股(集團)董事長。
馬新生:百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大學研究生學歷。
倪建達:上海城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實城市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1992年畢業於上大經濟管理專業。
劉培森:上海英達國際人才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工大1980屆機械專業。
胡逢康:曾任飛利浦照明電子全球研發中心總經理、飛利浦照明亞太區CTO(首席技術官);現任「縱領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科大電子系77屆。
楊士寧: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首席營運官,上海科大電子系77屆。
唐豪:上海市工商聯合會,上海市商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上海大學副校長。
王喆:寶鋼集團資深高級技術專家。
李世平:寶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紀委書記。
解建平:寶山工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戴克明:中國戴迪國際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
朱皓:上海慧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
何志明:新航星集團董事長。
彭宏陵:香港宏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董泰康:科威特華僑華人協會主席。
吳俊:昆明俊業鑫化工原料有限公司董事長。
丁紅陽:上海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顧春林:上海德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建祥:上海快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87年畢業於上海工大。
俞勇: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新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93屆校友。
廖建偉:上海興安得力軟體有限公司總經理,90屆校友。
郭瑋:新致軟體公司董事長。
張維華:上海電信黨委書記。
吳錫龍:上海電信總經理。
王文海:寶信軟體公司董事長。
龔少暉:35互聯(中國頻道)CEO,1988年畢業於計算機學院。
錢文明:上海博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95屆自動化專業博士。
龔其恩:美國鵬博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及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1985年畢業於上海工大機械製造專業。
江燕: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集團)科技開發部經理、研發中心主任,上海科大高分子系87屆。
蔡國鈞:全國勞動模範、上海亞太計算機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總裁,上海工大計算機系77屆。
林野:國家電網華東公司總經理,77屆校友。
王國平:中國微影視第一人,全球旅遊視頻網總裁,上大文學院85屆。
余谷:美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總監,上大國際商學院84屆。
人文界
孔另境:著名出版家、作家,曾參加過北伐革命,1925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丁鈴: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2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施蟄存: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陽翰笙;著名編劇、戲劇家、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
龔方震:原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研究室主任,中外關系史學會常務理事,畢業於上大法學院。
劉達臨:上海大學社會系教授,亞洲性學聯合會主席,中華性文化博物館館長。
葛紅兵:著名作家,中國當代有代表性的文藝評論家。
戴望舒:現代著名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和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學中國電影史專業研究生畢業。
白賓: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畢業於上海科大精密機械專業。
高韻斐: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社長,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新聞學會副會長。
郭敬明:著名青年作家,2002年進入上大影視藝術工程專業,後轉為影視藝術技術專業。
許傑: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畢業於上大中文系,是第一位擔任美國重要藝術博物館的華裔館長。
政法界
翟建: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
鮑培倫: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
江憲: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
陶鑫良:全國著名知識產權律師,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
鍾人鑒:著名銀行金融業務律師,上海虹橋正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宋學東: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畢業於上大法學院。
藝術界
黃葆戉:近現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上海大學美術科書畫教授及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主任。
陳逸飛:著名油畫家,文化實業家,導演。1965年畢業於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現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謝晉:著名導演,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首任院長。
邱瑞敏:中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霍尊:上海天韻文化簽約歌手,東方衛視真人秀節目《聲動亞洲》亞洲賽區三強。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冠軍。
滕俊傑:國家一級導演,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1999年進入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研究生班學習。
Ⅳ 電子科大有美女嗎多不多
很多的,我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美女如雲啊,很爽
Ⅵ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好嗎
特別聲明:該文章經過近一年時間調查得出,絕對真實,但很快會被刪帖,請感興趣同學自行保留,如果你不希望你的文憑將來成廢紙或浪費父母的血汗錢或不想成為下一個"謝策"也請私下轉發. 刪帖者就是助紂為虐!
作為一個在這個學校生活了三年多,正在尋覓工作崗位中的大四學生,由於與幾位在成都學院工作的中層幹部和教師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知道了很多普通同學無法知道的事實真相。從我們大一進來,學校就告訴我們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是電子科大和國騰集團採用"新機制、新模式"強強聯合合作辦學的典範。那這個"典範"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要說一個學校,那最重要的是說說這個學校的院長(校長),我這幾個朋友又是怎樣評價目前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的院長羅正祥的呢?他們一致評價是即無能,也無道德底線的一位院長。他拿著全院最高的年收入(據說幾十萬吧,還不算配車配司機),做著全院最輕松的工作,從不給本科生上課,幾乎很少到教室聽課,也很少到學生食堂宿舍了解情況,每天到點來,到點走,加班不是他的事,但眾多拿不到他收入十分之一的輔導員卻經常晚上周末值班。雖然有教授頭銜卻從不給本科生上課,幾乎很少到教室聽課,也很少到學生食堂宿舍了解情況,每天到點來,到點走,加班不是他的事,但眾多拿不到他收入十分之一的輔導員卻經常晚上周末值班。還掛著博導名號,卻不見帶教師做科研。因為他的這些頭銜是靠其在電子科技大學擔任處長及副校長時期通過公權獲得。但這人卻很會作秀,非還搞個院長接待日,下面的人自然心領神會,每次安排的學生往往都是事先選好了的,怎麼說話也會提前打招呼。至於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這樣他必須出席的場合的發言稿都是專門有人事先擬定好,到時只管照著念一遍就可以了。一到內部幹部開會就口若懸河,聽不進不同意見,那些本來敢說真話的人由於會受到打壓批評,整體風氣也只能順著他的意思逢迎,大家都開始逐漸溜須拍馬、說大話唱高調成了學校的一種普遍風氣,當然這樣他會有所獎勵,那就是以陞官做為鼓勵手段,從08年2月份他當院長以來,已先後提拔數十人擔任處科級幹部,以學工處機關為例,副科級以上幹部超過8人,而旁邊錦城學院的學工部門全部人員才只有8個人。學院機關單位人員臃腫、人浮於事堪稱川內獨立學院之最.
他最關心的其實不是學院的發展,雖然經常掛在口上,而是他的高薪收入能不能按時到賬。他知道要有這一切,必須得無限討好他的老闆,所以他一到學院任職就不顧很多人的反對,將本科生學費從12500元漲到15000元,而要堵住大家的嘴就是去運作各種獎項,通過他在教育廳的老關系拿回什麼精品課程,示範中心,特色專業之類的獎項,再通過這些獎項去圈回更多的像"優秀民辦高校""全國獨立學院排名第14名"這樣的稱號,在評審這些獎項的過程中,即沒有專家到校考察,也沒有答辯評比的過程,主要靠教育口的關系運作。而對學生是不是享受到了精品課程、特色專業建設之類的服務他並不關心。至少我系的什麼電路分析精品課程,只能用讓人噴血來形容,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有氣無力,如無點名這樣的手段維持,恐怕絕大多數同學不會到教室來上課。很多上課的專職教師本身也沒什麼水平,到成都學院來無非就是圖工作清閑,除了課時工作量,也沒有其它的考核指標,並且還不用坐班。當年招生宣傳中反復提及的電子科大優秀教師教授博導之類,幾乎沒有有到成都學院來兼職教學的,過來上課的一些本部教師本身就是在電子科大教學工作較差,教學工作任務不足,過來掙些課時費而已。在我們交納的15000元學費中,有20%即3000元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冠名費用,1000元不到用於教師的工資、課時酬金,用於其它行政日常開銷不到2000元,實驗室設備及房屋維修等不到1000元。其它的部分幾乎都可以作為國騰集團凈利潤,電子科大成都學院目前也是國騰集團最重要的現金奶牛,投資辦獨立學院的獲得的利潤完全稱得上是暴利。這一點可以從2010年國騰電子上市的招股說明書中的第56頁關聯單位的盈利情況可見一斑。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的公開盈利高達6908.23萬元,這還是09年的數據,學費上漲和招生擴大後凈利潤更可觀。對於國騰方面而言,多招一個學生每年就多增加幾千上萬的收入,這一點上作為院長羅正祥是很清楚的,他通過他在電子科大的關系把電子科技大學九里堤校區一部分拿來裝成都學院的專科生,這還不夠現在又要把學校紅區籃球場拆掉建學生公寓。與之相反的是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這么多年竟然沒有修建一間專門的教師公寓,一位學院中干朋友的解釋是增加一個學生就是增加一份收入,而增加一位教師就是增加一份開支!由於這幾年四川高考生源一直呈上升趨勢,加之像錦城學院這樣辦得比較好的獨立學院升到了二本,電子科大成都學院的生源還不錯,特別是2011年由於發的錄取通知書太多,導致部分學生報到後無宿舍住,在羅正祥的授意下,後勤部門強制租住學生宿舍的單身教師限期搬離學校,騰出床位,否則將個人物品扔出去!教師在羅正祥這樣的眼裡只是上課工具,賺錢才王道。也是這年冬天,11位航院的美麗女生差點因煤氣中毒集體身亡,事情的起因是國騰為節約成本采購安裝便宜燃氣熱水器,而成都學院紅區的宿舍都是三室一廳的住宅類型(國騰這樣設計學生宿舍是為將來招不到學生留後路,可出租給高新西區的上班人士),十幾個學生共用衛生間,一旦通風不好,就存在隱患,此事也引起了成都疾控中心的關注,無奈國騰方面才更換了紅區所有的熱水器。他最擅長的是弄虛作假,這和他在電子科大當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一脈相承,很多電子科大本部的老師都說,羅正祥主管教學的那幾年是電子科大本科教學質量滑坡最嚴重的幾年,同時也是運作獲獎比較多的幾年,自己帖了金,學生卻遭了殃。在這次成都學院本科學士學位評估時,他又故技重施,讓各個院系按指標倒推做數據,評估專家到校後臨時安排學生上實驗課,要求把實驗室填滿,以彰顯他最能拿得出手的實驗室建設成果了。而在一些實驗室建設中,最為學院的最高領導,卻熱衷插手實驗室設備廠商的選擇,我就聽我系的個老師說,花了500多萬建立的訊方實驗室利用率很低,學了也用處不大,功能的實用性和豐富性還不如一些學校僅投資七八十萬建的3G網路實驗室。而該實驗室的設備招標參數是由訊方公司事先提供,指定品牌(即華為),結果當然只有訊方一家滿足要求,價格自然很高了。該公司給學院院長及負責教師給的回扣分別高達數十萬,以至我系一位劉姓教師過後不久就換了一輛二三十萬元的好車。這個實驗室要是和羅正祥的另外一個實訓基地斂財方案比起來就小巫見大巫了,他僅僅到上海智翔(ultrawise)公司去了一圈,就與對方草簽了一份2000萬的實訓基地建設方案,通過一位參與人員了解,該方案實際投入連300萬都不到,而且用的硬體都是過時的電路板,本能免費得到的軟體也被標上了高價。智翔公司採取給羅正祥數以百萬計高額回扣承諾,採取先在學院內製造建實訓基地必要性輿論,再讓智翔的方案輕鬆通過走過場的專家論證會,然後在順理成章的由智翔作為唯一承包商。然而由於金額太大,引起投資方國騰集團的察覺,最終該方案流產。國騰沒動羅正祥的重要原因就是這個學校還要應付教育部的獨立學院五年過渡期評估,而羅正祥在評估專家裡圈子裡面人脈很深,他自己也曾在會上宣稱沒有他通過不了的評估,他也經常做別的學校評估專家,這些專家們當然會相互給面子,高校的各種評估一般都是走過場,通常是大問題視而不見,挑點小問題彰顯水平。這個學校在學生就業率上的"做假"更是家常便飯,我們輔導員就明確告訴我們只要想辦法簽一個就業協議回來就可以置換相應的學分,順利畢業就有保障。其實我們真實的就業率很低,本來在這個學校就學不到什麼東西,很多人如不是家裡通關系想找到好一點的工作非常困難。在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很多學生都知道這個本科文憑好拿,不拖欠學費再差的學生通點關系也能順利畢業。
他最喜歡的業余愛好是跳舞,為此還安排他的一位女舞伴到成都學院擔任教學督導,掛實驗中心主任,無須做具體事情。當然這位女舞伴據說還是有些水平,但說到另一位親信許姓主任就不敢恭維了,這人在電子科大擔任過學報編輯、出版社社長,後來因經濟問題被免職,後找羅正祥幫忙開始安排到我系任系副主任,後有升職到微電系擔任系主任,由於對微電子專業一竅不通,幾乎不敢面對學生和教師談專業,也迴避接觸行業里的人。讓不懂專業的人擔任系主任這也算開了國內高校的一個先例吧,這也直接導致了今年微電錄研和就業的大幅下降。現在這人又調回我們系當系主任,真他媽的!而對這些產生的後果羅正祥並不擔心,他只希望在他後面擔任院長的幾年裡不出大問題,能忽悠住上面,他和他親信的利益有保證就行了,反正他一個電子科大的退休老頭,後路有保障。至於成都學院上萬學生,幾百教職工只要不發生亂子,讓他多清閑些,其它方面他並不真正關心。
他在外最愛吹噓的是他任職的這幾年出版了多少教材和學生競賽成績,這裡面的水分更大。說到教材,就不能不提到計算機系在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內炮製出十幾本教材的事情,這些教材幾乎都是粗製濫造,大量抄襲其它教材內容,學生學了後普遍反映無新意無特點,錯誤較多。編寫教師更關心的是每本教材銷售到學生手中自己能拿多少提成,而不是學生從這些教材能真正受益多少。學工處的負責人也不甘落後,動用學工幹部輔導員從網上拷貝各種信息拼湊出一本叫《人文素養》的教材,要求所有新生必選必買該教材,想想看這可是每年四五千本的固定銷量,提成自然落入教材作者尹彤副院長為首的人口袋中。有了教材,就要安排上課,這門《人文素養》課程也成了給那些與學工處負責人關系好的輔導員上課掙取課時費的一個渠道。這些本沒有站上講台資格的人上課的效果大家可想而知,當然新生同學還是比較好應付的。學生競賽成績也是羅正祥很看重的一個面子工程,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經費人力在這個裡面,會有個別學生受到重點扶植,這些學生不用上課,就是完全以競賽拿獎為唯一目標。而對於廣大熱愛科技活動的同學卻沒有那麼幸運,他們不得不自掏很多費用去參加各種比賽,多餘的活動經費往往被負責這方面工作的學工系統人員用於到各地開會旅遊,甚至包括去像泰國這樣的國外熱點景點。我們輔導員就認為電子科大成都學院的學工系統是學院內最"黑暗"的組織,幾乎所有輔導員都以能調離這個崗位為榮。幾年前死在宿舍里長達半個月之久直到屍體腐爛發臭而無人過問的"謝策事件"已經被大家淡忘了,而當時卻是轟動一時的大事情,一位還有良知的副院長在面見謝策家長時承認這是學校的責任,過後立馬遭到羅正祥的訓斥,於是整個學院上下對外的口風立變,聲稱這與學院無關。直到引起了央視記者的關注,並製作好一檔采訪節目,采訪中羅正祥完全罔顧事實,推卸責任,早拋卻"學生為本"於腦後,拒絕承擔對學院的任何賠償要求。但聽說央視12套即將播出這檔采訪節目後就慌了神,連忙與國騰的相關人員飛赴北京公關,終將該節目在播出前拿了下來,並賠償謝策家長35萬元。過後網上傳出連學生的兩瓶醋都不放過的號稱"史上最吸血教師"況漢就是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的輔導員,這個人還是學工部門重點培養的對象,如果不是學生的網上曝光,這個人可能都是團委副書記這樣的職務了。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卻從無人去關心,因為只要是羅正祥的親信在學院內就不會有什麼事。
一個高校辦得好與壞,衡量標准不是看通過關系去運作多少個獎項,不是不斷地高喊著"辦國內一流獨立學院"、"以學生為本,以學院發展為重"這樣的美麗"謊言",而是看這個學校真實的反應就業質量的就業情況,是看在校慶的時候有多少校友不遠萬里趕回母校慶賀生日,是看有多少校友慷慨解囊支持母校發展。而用這些標准衡量,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毫無疑問是一流爛校。在2011年十年校慶中,羅正祥竟然想出拉到捐款就返10%的激勵措施,結果一筆校友捐款都沒收到!獨立學院不是本部退休幹部和下台幹部的避風港,我們都是交了高額學費帶著對未來的理想而來到了這個學校,當然希望學院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價值。這里我們鄭重要求學院恢復12500元的學費標准,並重新任命一位年富力強的院長帶領成都學院走向未來!
Ⅶ 電子科技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電子科大作為一個傳統的工科學校,擁有眾多的知名校友。我選擇幾個知名度較高的給題主介紹。
網易總裁丁三石
丁磊爸爸1993年本科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創立網易,15年時,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十,《陰陽師》《第五人格》……網易爸爸的游戲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他的總裁丁磊竟然是我校本科生!據說他當年差點因為掛科沒有畢業,因此對我校總是懷有一種不明的怨念。
王東升,京東方董事長,為我校95年碩士畢業生,我校的畢業生涉足於電子信息產業的方方面面哦。
其實我校還有很多很多知名校友
比如馬吟吟學姐,前段時間的電影《無名之輩》就是她主演的,她也有回到學校和同學們介紹自己的經歷,再比如李雨奚學姐,獲得過韓國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頒獎禮最佳新人獎。還有許多軍方的大佬,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Ⅷ 電子科大侯孟書教授的資料
姓名:侯孟書 性別:男 E-mail:[email protected]
系別: 職稱:教授 職務:計算機學院副院長
學歷:博士 電話:
研究方向:計算機網路,P2P計算
教育背景
1990.9-1994.7 西南石油大學,計算機軟體專業,本科
1999.9-2002.7 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
2002.9-2005.7 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
教學情況
本科《基於操作系統編程技術》,
碩士《分布式系統》
科研情況
目前主要從事分布式計算、P2P計算和分布式存儲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科研項目「支持IPv6的P2P內容發布系統」、「基於P2P的網路硬碟」;作為主研參加「新一代企業業務智能技術的研究與實現」 、「網路集成攻防系統」、「高性能遠程支持系統」等多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