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四大木版年畫和年畫四大家的區別是
中國四大木版年畫和年畫四大家沒有區別,都是指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由於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也稱作中國「四大年畫」。
1、綿竹年畫
質朴的四川綿竹年畫繼承了唐宋繪畫線描傳統和著色技藝,從而形成了明快艷麗、質朴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點。
四川綿竹年畫約起於明末清初,其品種以門神、門童形式最富有變化。在製作上以畫工勾染為主,即只用墨線印出畫樣後,即以手工描繪,這與蘇州桃花塢全以色版套印者完全相反。綿竹年畫還用捺印法,即在添補金色團花時,將花樣刻成圖章型,捺在畫面上。
2、蘇州桃花塢年畫
蘇州桃花塢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桃花塢年畫的印 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刻線工秀,色彩絢麗。被民間畫壇稱為「姑蘇版」。
3、天津楊柳青年畫
天津楊柳青年畫,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它的木版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周圍的幾十個村莊也都繪制年畫。
楊柳青年畫的特點是: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保留了民間繪畫的技法,並受清代畫院的影響;多取材於舊戲劇、美女、胖娃等,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人物的頭臉多粉金暈染,富有裝飾性。
4、濰坊楊家埠年畫
濰坊楊家埠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始創於明末,全以手工操作,用傳統方式製作,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期,風行黃河下游一帶。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 ,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1)四大美女手工裝飾擴展閱讀
1、天津楊柳青年畫譽滿京畿
明代的楊柳青是南運河上的一個重鎮,隨著南運河的開通,其經濟日漸繁榮。到明代中後期,楊柳青初步產生了木版年畫藝術,明末出現了最早的畫鋪,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才逐漸繁榮起來。
清代京津地區作為中國文化的中心,社會文化十分繁雜,皇家文化和貴族文化匯聚滿漢文化精要,官紳文化聚合儒士官吏文化潮流,市井文化則集中了金、元、明、清四朝京城民間習俗。楊柳青鎮位於南北交通要道,經南運河與南方聯系密切,因而其生活習俗既有北方的風格,又有南方的味道。
天津是京城對海外的主要口岸,具有外交和貿易雙重功能。這樣一來,楊柳青鎮年畫藝術就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響,消費者也呈多元化,既有皇家和貴族,又有城鎮市民,還有鄉村農民,甚至還有外國人。半印半繪的加工工序,使楊柳青年畫更接近工筆重彩國畫,從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藝術風格。
2、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江南年畫的優秀代表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自南宋臨安(杭州)。南宋文化經一百多年的發展,融會了江南文化的精秀細巧,形成了與當時的新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兼容性的精雅文化風格。這種文化風格影響下的木版年畫,在江南以杭州為中心直接傳播至周邊的蘇州、無錫等地區。
自元朝起,元明兩代戲曲雜劇和小說傳奇碩果累累,社會上刊印發行的劇本、小說幾乎都附有木刻插圖,帶動中國古代版畫藝術達到了頂峰。而江南刷印木刻版畫的繁盛,帶動了木版年畫的發展。蘇州木版年畫在藝術技藝上還直接得益於明清兩代江南繁榮的文人書畫藝術。
元代趙孟頫及「元代四家」就活動於蘇州一帶,明代唐寅「吳門四家」和董其昌「華亭九友」,都先後生活創作於蘇州一帶,他們的字畫文章享譽江南,影響廣泛。至清代,江南文人畫已在畫院普及,深刻地影響著木版年畫的發展。
因此,歷史、經濟、文化與藝術的原因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成為中國江南木版年畫的中心,創造了與同時代開封朱仙鎮和其他地方木版年畫明顯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技藝。
3、山東濰坊以楊家埠年畫為代表。炕頭畫是該地頗具特色的品種。濰坊年畫的特點是線條粗放,造型簡括,色彩強烈,多用原色。
4、四川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
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
② 桃花塢木刻年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更新時間:2003-6-24
從傳世的文物來看,木刻書籍和木版畫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起初,木版畫主要用作書籍的插圖,即綉象畫。木版畫單獨印行成為年畫,大約是到宋代才出現的。蘇州年畫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被稱為「姑蘇版」年畫。最早的年畫傳說是唐伯虎作的《風流絕暢圖》。
清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鋪,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於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我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當時蘇州年畫鋪的名稱,現在還留存在畫面上的,前期有:「張星聚」、「張文聚」、「魏鴻泰」、「呂雲林」、「陸福順」、「墨香齋」、「春源」、「季祥吉」等;後期有:「王榮興」、「陳同盛」、「陳同盛」、「吳錦增」、「吳太元」、「鴻雲閣」等。畫師在畫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塢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歸來軒主人、寶繪軒人、墨林居士、杏濤子等;後期有:嵩山道人、吳友如、周夢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桃花塢年畫採用木版套印,長期以來一直運用比較簡單的手工方式從事生產,色彩上紅黃綠黑藍五種顏色。在無數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製作下,蘇州年畫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構圖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於裝飾性,形成一種優美清秀、嚴密工整的民族藝術的獨特風格。 桃花塢木刻品種很多,大致可分為門畫、農事畫、兒童、美女畫、裝飾圖案畫、歷史故事畫和神州傳說畫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類畫片,內容有門神、灶神,以及所謂「辟邪人物」。含有致富獲利內容的畫片有《一團和氣》、《娃娃得利》、《劉海戲金錢》、《歲朝圖》等。有關農事的有《春牛圖》、《豐收圖》、《魚樵耕讀》、《大慶豐收》等。山水風景畫片有各地風景,如《姑蘇萬年橋》、《蘇州閶門圖》等。雍正後出現的故事戲文畫片,范圍很廣,有古有今,有單張有連續,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軍山》等。風俗畫有《玄妙觀廟會》、《蘇州城內外三百六十行圖》等。風土人情躍然紙上,今天成了寶貴的地方史料。有些年畫富有愛國主義色彩,如《法人求和》、《劉軍門大敗法軍圖》等,贊揚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劉永福,可謂較早的政治宣傳畫。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侵入我國,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有了發展,所謂「月份牌」派的年畫傾銷城鄉,桃花塢年畫大受威脅,盛況開始衰落。加上太平天國革命軍兵臨蘇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倉皇逃走,在戰事中,蘇州遭受到燒殺搶劫,楓橋、山塘一帶毀於一炬,年畫鋪俱遭焚毀。雖有幾家遷入閶 門內和桃花塢一帶繼續營業,但已無法振興。光緒初年,一些畫師轉到上海舊校場工作,蘇州年畫鋪僅靠上代傳下來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舊校場畫來應市,甚至代銷石印洋畫,而門神、灶君之類年畫卻成了主要商品。蘇州桃花塢年畫當時已瀕於人亡藝絕的境地,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復,迎來了新的春天。
③ 四大美女手工費是多少錢。特急
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