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別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1、西施:沉魚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是浣紗的女兒,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有一天她站在一條河邊、清澈見底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得她更加美麗,見到她的美麗身影時,河下面的魚都忘記的游水,漸漸沉到河底,從此西施「沉魚」這個代稱開始傳下來。
2、王昭君:落雁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送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
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王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2、貂蟬:閉月
在三國時期,王允的女兒貂蟬有一天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剛好王允瞧見,為了宣揚自己女兒的美麗,她就說月亮見到他女兒時都要躲在彩雲後面,從此貂蟬就得來「閉月」的代稱。
3、楊玉環(楊貴妃):羞花
有一天楊玉環在花園逛時,她對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的她摸了一下面前的花,沒想到花瓣就立即收縮起來,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這時候剛好有個丫環看到然而到處跑地說楊玉環跟花比時,比不過楊玉環的美麗,花都害羞低下了頭。從此楊玉環就得了「害羞」的代稱。
(1)四大美女楊昭君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典故
1、沉魚之容
西施天生麗質,婀娜迷人,浣紗時魚見其美而忘記了游水,漸沉於水底,故譽其有「沉魚」之美。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2、貂蟬拜月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3、玉環羞花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復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植株上綴以數朵淡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朴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
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
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
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4、平沙落雁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寧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對漢稱臣,並自請為婿,漢元帝挑選了宮女王昭君。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凄婉悅耳的琴聲,美艷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㈡ 中國歷史上四大美人圖都是出自何人之手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分別都有沉魚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閉月的貂蟬、羞花的楊貴妃。想來對這四大美人都不陌生吧。不僅在我國老少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那麼,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圖,究竟都出自何人之手呢?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王昭君維護漢匈關系穩定達半個世紀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廣為流傳。她的美人圖是漢元帝時期毛延壽所作。
楊玉環,身高1米6左右的她,體重竟達到了130多斤,在以豐腴為美的唐代,楊玉環可能是最為漂亮的那個,楊玉環善音律,懂歌舞,很快就俘獲了唐玄宗的心。她的美人圖是唐代宮廷畫師所做。
㈢ 古代四大美女的稱號及名字
古代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1、西施
西施,子姓施氏(9月19日出生,農歷八月二十五,具體生卒年不詳,一說卒於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
㈣ 四大美女分別是哪人
分別是戰國時期的趙飛燕,西施,唐朝的楊玉環,三國的貂蟬,合稱古代四大美女
㈤ 古代四大美女為啥被稱為四大美女,到底她們高大上在哪裡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這四人有著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貌。這是盡人皆知的歷史知識。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之所以成為最流行的古代四大美女,不是因為人長得漂亮,而是因為她們在人品人格上的不平凡的表現。
㈥ 唐朝的楊貴妃是不是很胖
不是胖,是豐腴,當然肯定不瘦。楊貴妃體態豐腴。
唐朝人以豐腴為美,楊玉環則「凝脂胭華」,連「脂肪」都開始「凝集」,像「胭脂」一樣散發著「華麗」的色彩,這都是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6)四大美女楊昭君圖片擴展閱讀:
楊玉環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雖然體態豐腴,但史書上也記載著她是一位舞蹈高手,還精通胡旋舞,身段飄搖,翻躍如風,令人眼花繚亂。
楊玉環自入宮以後,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楊玉環若生在別的年代,或許成不了楊貴妃。
唐朝人以豐腴為美,楊玉環則「凝脂胭華」,連「脂肪」都開始「凝集」,像「胭脂」一樣散發著「華麗」的色彩,這都是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籍貫:蜀州(今四川成都)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妃子一笑
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有著傾城傾國之美,天生麗質,又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以致唐玄宗對她寵愛有加。
那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為了博得楊貴妃的歡心,每逢荔枝季節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四川(有的說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
宮中的享受又是極其奢侈,越是難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寶越要進貢,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讓唐玄宗封為宮廷御酒,其釀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獨厚的四川興農釀酒之地利優勢,釀出來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當時楊貴妃在華清宮里品嘗荔枝時是怎樣的一番動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與其對飲,楊貴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當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了。從此便有這歷史上這著名的一笑。「華清笙歌霓裳醉,貴妃把酒露濃笑」!那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的美酒,也取名為:露濃笑。
㈦ 楊玉環被稱為四大美女的什麼
楊玉環被稱為四大美女的楊貴妃。
楊玉環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 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雖然體態豐腴,但史書上也記載著她是一位舞蹈高手,還精通胡旋舞,身段飄搖,翻躍如風,令人眼花繚亂。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其實只是楊貴妃的衣冠冢,位於陝西咸陽市興平嵬市馬鎮西500米處,距西安60公里。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整座墓冢都用青磚包砌,墓後有一座高約6米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
楊貴妃故居
楊貴妃故居位於山西省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東向100米處。佔地面積近百畝,建築形制為仿唐民居。楊貴妃故里,是一座類似城堡式的獨宅三進院落,它依山勢而建,南北走向,可瞰黃河。建築分堡門、下院、中院、上院、西花園、貴妃池,自下而上,建在一條中軸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