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一、彝族風俗
1、成年禮:少女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彝族少女成年的換裙儀式,彝語稱為「撒拉火」,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俗稱「換童裙」,在少女13歲或15、17歲時舉行。
2、婚禮風俗: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臟捲曲則為凶,表示不能相配。
二、彝族服飾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
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
三、彝族節日習俗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通常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四、彝族飲食
彝族的飲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獨特的風格。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五、彝族民居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干欄式」住宅。彝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
(1)涼山彝族美女服裝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彝族的發展現狀: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彝族自治政權—西昌縣紅毛姑彝族自治區(區級)。1951年4月、5月,分別建立了昭覺縣彝族自治區和峨山縣彝族自治區兩個縣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
隨著民族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實,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建立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三個更大范圍的民族區域自治單位(地區級)。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還相繼在雲南的江城、寧蒗、巍山、路南、南澗、尋甸、元江、新平、祿勸、漾濞、普洱、景東、景谷,貴州的威寧,廣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邊、馬邊等縣建立了單一的彝族或彝族與其它少數民族聯合的自治縣。1979年1月,又將彝族居住比較集中的西昌地區合並到涼山彝族自治州中。
彝區的各自治機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依照法律的規定,制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單行條例。如涼山彝族自治州制定了「民主改革實施辦法」;規定以當地通用的彝、漢兩族文字作為自治機關行使職權的工具;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照顧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規定留下麻園地、姑娘羊、壽材樹;對於彝族人民節日用糧、民族服裝用布等問題也都有適當的照顧與規定。
㈡ 彝族人民喜歡哪三種顏,服飾上的圖案大多與什麼有關
彝族人民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服飾上的圖案大多與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有關。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厘米,多染為深藍色。
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縫制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厘米寬的皺折。
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
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
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
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發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
(2)涼山彝族美女服裝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
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
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
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童裙裙短,一般為兩節,腰小擺大。成人為三節,上節為腰,中節直桶狀,下節成細密格紋。長裙的特點在於下節的層層皺折,所以俗稱百褶裙,以多褶為貴。
舊時裙式長短與身份有關,黑彝女子長裙拖地,行走時塵土飛揚,以示尊貴。所地地區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
其下橫間以紅、白、黑細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
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
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貴婦人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㈢ 穿著彝族服裝如何新奇進場
10月26日,在涼山州昭覺縣東晨中學的彝族服飾展示廳里,封面新聞記者見到了各種各樣的彝族服飾。這些衣服,有的是傳統的彝族服飾,有的則是在繼承基礎之上創新的產物。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不斷創新彝族服飾形態,讓更多人接受了解彝族服飾,是昭覺縣彝族服飾傳承人和彝族服飾工作者積極探索的課題。
最傳統的彝族服飾一般用白色、藍色、黑色作為服裝主色,配以花鳥、山水、日月等圖紋。
彝族服飾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部形象的史書,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據昭覺縣彝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馬昭寧介紹,最傳統的彝族服飾,一般都是用白色、藍色、黑色作為服裝主色,配以花鳥、山水、日月等圖紋,服裝款式多為右偏襟。
單看顏色的搭配,就可以區分穿著者的年齡。顏色搭配鮮艷一些的就是年輕人,顏色搭配素雅一些的就是中老年人。而這些服飾的面料多是棉、麻、毛等天然纖維,都是自織自染,自己縫制。女子下裝統一稱為百褶裙,在膝蓋以下的位置對面料進行處理,根據質地和地域的不同,面料處理的長短、寬窄也不一樣。
單看顏色的搭配,就可以區分穿著者的年齡。
「要不斷地傳承創新。」她介紹說,現在市場上最流行、穿著率最高的彝族服飾,被稱為仿古裝。為了滿足現代人的使用需求,這些衣服在顏色搭配、花紋圖樣等方面,相較於傳統服飾,有了不少的創新和變化。例如,在傳統彝族服飾上不常見的紅、黃配色,在現在的仿古裝上就十分常見。
為T台設計的彝族服飾。
她說,今天,如何讓更多人喜歡彝族服飾,讓彝族服飾更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是一個難題。在昭覺,有34名彝族服飾傳承人和4萬余名從事彝族服飾產品工作的農村婦女,正積極創新探索。如在展館中陳列的新郎裝和新娘裝,就是一次創新的嘗試。新郎裝中融入了軍裝元素,新娘裝則使用了蕾絲元素,整套衣服採用有絲光質感的面料,以此來讓服裝更時尚,更有現代氣息。
「彝族服飾值得被更多人發現。」她認為,彝族服飾美麗耀眼,應該走出去被更多人欣賞。值得慶幸的是,多年來,昭覺彝族服飾展演隊參加了多種國內大型民族文化活動,向外界展示了彝族服飾。
今年9月22日北京時裝周的開幕活動上,一場彝族服飾秀驚艷了到場的所有人。
同時,昭覺縣委縣政府還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作開展了彝族服飾創新設計課題,探索民族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時尚轉化。除此之外,今年9月22日,在北京時裝周的開幕活動上,一場主題為「走出大涼山」的彝族服飾秀,向世界展示了彝族服飾文化的風采,驚艷了到場的所有人。馬昭寧表示,藉助這些機會和平台,彝族服飾有了更多創新和發展的機會,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希望彝族服飾能夠走出四川,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
㈣ 彝族服飾特點
彝族服飾特點主要是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汪坦製品和刺綉裝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盯橘史上,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常年皆著。
彝族服裝一般由純羊毛手工打造,從收取羊毛,紡成線,浸染,到織布,裁剪,刺綉,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穿戴習慣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凱陵團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
㈤ 有人說有些彝族女子很漂亮,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大涼山有個美姑縣,走進彝族村寨,你就心服口服了,這里的姑娘真的很漂亮。這位在縣城讀高中,回家過彝年的彝族姑娘美不美,等你來評價。
想起央視一個綜藝節目里,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完《翻身農奴把歌唱》這首歌以後,女主持傻乎乎地問她:您就是翻身農奴的代表。。。才旦卓瑪一把搶過話筒說:「不是,我們沒有做過農奴,我們家有牧場也過得挺好。」
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赤貧。在彝藏部落 社會 ,以前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彝族的等級有「孜目」、「諾」、「曲諾」、「阿加」、「呷西」等。這些制度分別是掌權者,高中低級貴族,一般平民和農奴。因為有著這些等級森嚴的制度,不同等級的人士是不可以通婚的。
時過境遷,傳統意義上的原貴族人士,生活比較安逸,自然氣質美好。她們保留了高原人特有的基因,因此很多女子確實有著異域風情,非常漂亮。
令人欣慰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花了大量的財力扶持這些地區,消滅了等級制度,讓人民的生活逐步富裕起來。期待越來越多的同胞更加美麗起來。
我們現在來看看在 娛樂 圈中的彝族美女明星吧,看看你們覺得誰最美吧!
一、吉克雋逸(1988年四川涼山州人,歌手、演員,代表作品:《Lotion Song》、《BOSS》、《即刻出發》、《彩色的黑》、《我的貓》、《所愛一生》、《無俠》)
二、何潔(1986年貴州貴陽人,歌手、演員,代表作品:《你一定要幸福》、《希望》、《經過》、《小永遠》)
三、海哈金喜(1990年四川省涼山州人,模特、演員,代表作品:《胡楊的夏天》、《那年花開月正圓》)
四、張力尹(1989年四川成都人,歌手,代表作品:《Timeless》、《星願》、《晴天雨天》、《愛的獨白》)
五、艾如(1989年四川雅安人,演員,代表作品:《裸婚時代》、《踮起腳尖吻到愛》、《 時尚 女編輯》、《不是不想嫁》)
六、海藍(雲南昆明人,演員,代表作品:《靈魂拒葬》、《我是特種兵》)
七、阿魯阿卓(1985年貴州畢節人,歌手,代表作品:《心上的羅加》、《映山紅》、《山風一樣自由》、《西風》)
八、馬瑜遙(1992年雲南紅河州開遠人,演員,代表作品:《特殊檔案》)
這些彝族美女明星你們覺得誰最美呢?你們還知道誰呢?歡迎留言討論噶。
我們彝家姑娘肯定漂亮呀!俗話說心靈美才是真的美,若她沒有一顆善良的心,沒有素質,那光有一副好看的皮囊有何用?彝族姑娘心地善良、樸素、單純,善解人意,不嬌氣,因為從小家境貧寒,所以磨練出了吃苦耐勞、堅強的意志。凡事靠自己,不會輕易得罪人,很容易相處。
彝家姑娘還心靈手巧,簡單的衣服、鞋子,都能自己綉制。把生活中常見的野花、小鳥、蝴蝶等做參照物,綉在自己的生活用品上,以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彝家姑娘能下地幹活,也能上山砍柴,唱起山歌,隔著一座山的阿哥都能清晰的聽到;山中的小鳥為她伴奏,蝴蝶兒為她伴舞,回到家中會幫父母洗衣做飯,從不埋怨。
在城市裡工作,不管是什麼職位,彝族姑娘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永遠有著一副吃苦耐勞的精神!
所以,我認為彝家姑娘是最美的,哪家小伙能娶到我們彝家女子,那你不僅取到了妻子。還得到了福。
我現在就在彝區工作,大多數彝族人都是很漂亮的,輪廓分明,鼻樑挺,眼睛大,鵝蛋臉,身材勻稱,即使皮膚黝黑也抵擋不住帥氣和漂亮。
說實話,都生活在祖國的邊疆城市,見多了少數民族吧,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特色和風情。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水土養育了不同的性格特色,加之各民族自己的血脈延續,服裝文化的點綴,可能就更有自己的特色了,有句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民族的姑娘都有美麗的一面,彝族姑娘的美來自於他們那方水土的養育,文化的傳承,血脈的延續,特色藝術的熏陶,自有特色之美,獨具一格的美麗!
是台灣的根據秘名生產。
有些漢族女子也是很漂亮,那又是怎麼回事念
彝族女子確實很漂亮!不管是五官輪廓,還是個頭,還是胖瘦,都非常的完美,最主要是勤勞,能吃苦,沒有什麼怨言!負面就是不大會收拾家裡的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