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們班的「四大才女」4百字作文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班昭)
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
中國現代文學「四大才女」
[編輯本段]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怕偕中狀元後,不認發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鑒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範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克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後父親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東漢末曹魏初,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悲憤和痛苦的時代,詩人們把這血和淚、悲憤和痛苦堅忍地收藏起來釀造了一曲憎恨悲涼的時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這個時代里產生的優秀男歌唱家,就在這雄渾、高亢、悲涼的時代合唱隊伍里,一個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飽嘗戰亂別離之苦的女文學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里,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余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續漢史,血淚寫春秋。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編輯本段]李清照【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是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來金朝大軍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愛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凄凄」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編輯本段]上官婉兒上官婉兒(664~710年),唐朝女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巾幗首相第一人,繼承了祖父的全部才華,擅長詩文,天分極高。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後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女皇連連驚呼:「此女絕非凡!」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韋後寵信,專掌起草詔令。與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後、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後欲效武後而稱帝,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後、安樂公主,擁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46歲。開元初年,唐玄宗廣征上官婉兒的作品,編成文集20卷,張說作序。《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婉兒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左沖右突,成為盛唐時期的「無冕女皇」。智慧、肉體、靈氣、才華……婉兒憑借這些法寶,穿梭於朝中重臣之間,譜寫了一篇美麗、凄婉的人生華章。
[編輯本段]卓文君西漢臨邛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
卓文君天生麗質,容貌姣好,自幼聰明信任,博聞雅識,詩歌詞賦,無一不精,更兼擅長音律,琴技無雙。
她是卓王孫之女,喪夫後家居。許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卻看中了窮書生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能彈琴作詩,卓文君從中領會到他的才華和情感,一心相愛。天下。司馬相如家裡一無所有,卓文君隨他私奔後,就開了個酒鋪,親自當掌櫃,文君當壚賣酒,相如則作打雜,不怕人譏笑。後卓王孫礙於面子,接濟二人,從此二人生活富足。後來司馬相如終於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則流行民間,並為後世小說、戲曲所取材。
司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艷,當壚賣酒,白頭興怨,長門靈賦;封禪遺書傳為千古佳話。流傳於世的還有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頭吟》:「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蹀躞御溝止,溝水東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桿何裊裊,魚兒何徙徙,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和凄怨的《訣別書》:「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卓文君,一個美麗聰明,精詩文,善彈琴的女子。可嘆的是十七歲年紀輕輕,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間,只因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多情而又大膽的表白,讓久慕司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聽傾心,一見鍾情。可是他們之間的愛戀受到了父親的強烈阻撓。卓文君憑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對追求幸福的堅定,以及非凡的勇氣,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與深愛的人私奔。當壚賣酒為生。生活艱難,但兩人感情日深。這也是一直流傳至今的愛情故事裡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話。
自古至今,大多數男人總是令人失望。司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當他在事業上略顯鋒芒,終於被舉薦做官後,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卻。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一首《白頭呤》,「……聞君有二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人心,終老不相負。……」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執著和嚮往以及一個女子獨特的堅定和堅韌。也為她們的故事增添了幾分美麗的哀傷。
終於某日,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是表示夫君對自己「無意」的暗示?她,心涼如水。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
其詩曰:一別之後,二地相懸。雖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道不完,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嘆妻子之才華橫溢。遙想昔日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遺妻納妾之事。這首詩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數字詩。細細品讀,其愛恨交織之情躍然紙上。
卓文君是聰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棄。她用心經營著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終於苦盡甘來。他們之間最終沒有背棄最初的愛戀和最後的堅守。這也使得他們的故事千轉百回,成為世俗之上的愛情佳話。
卓文君,一個有思想,有勇氣,敢愛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應該是值得的。比如充滿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見鍾情,比如與愛的人攜手終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復何求?後來人們根據這個事還有一首詩:《望江亭》
當爐卓女艷如花,不記琴心未有涯。
負卻今宵花底約,卿須憐我尚無家。
句首四字連起來為:「當不負卿」。
[編輯本段]班昭其實,關於四大才女的界定眾說紛紜,還有一位常被提及的才女,她就是班昭。
班昭(約49—約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壽)妻,早寡。(後漢書·列女傳》有她的記載。因為《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漢和帝詔就東觀續成之。數召入宮,令皇後貴人師事,號曰曹大家(gū)。有《女誡》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後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清代女作家趙傅「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贊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她的父親後,她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班固,字孟堅,九歲能作文,稍大一點,博覽眾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編輯本段]中國現代文學「四大才女」20世紀「五四」時期及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女性文學作家及作品。她們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及審美傾向而獨樹一幟,令當時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們將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與文學作品之中,達到了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廬隱、石評梅、蕭紅和張愛玲就是那個時代女性文學的四位代表作家,被稱之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四大才女」。四位中除張愛玲外,由於各自的病因,廬隱的全部創作生涯只有十二、三年;石評梅還不到六、七年時間;蕭紅的創作也才有七、八個春秋。雖然她們創作的時間很短,但卻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思想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廬隱】
廬隱是一位思辯才識相當健全的女性,她提出了婦女走上社會獲得其做人價值的必要,也提出了文學對歷史進步應起推動作用及革命之於文學的重要性等看法。她性格極其熱烈,據她自傳說,少時既失父母之愛,長大後又常受命運的播弄,一個熱情人處於這樣冷酷環境,好像一株玫瑰花種在冰天雪窖,叫它怎樣可以蓓蕾?她創痛的心靈要求愛情的慰藉,正等於花之需要陽光的溫煦呢。在廬隱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們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她的散文作品有一大類明顯地是自我感受的渲泄與陳述。她用「灰色眼睛看人生」,作品不粉飾、不掩蓋,即使彌散著「悲哀」也絕對的真誠。廬隱的苦悶,現代人不曾感覺到,但在別人看來諱莫如深,唯恐人知,廬隱卻很坦白地暴露出來,又能從世俗非笑中毅然決然找尋她苦悶的路。這就是她的天真可愛和偉大之處。
【石評梅】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面上更為脆弱更為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艷的詞彙,她的作品彷彿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而是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辯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廬隱曾評價她說,石評梅註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幻想到現實痛苦與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破壞、反抗的全部悲劇起落的連續過程、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她的散文就是她心跡的真實記錄。
蕭紅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張愛玲
張愛玲也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生在上海一個門弟顯赫的家庭。她的外曾祖父是著名人物李鴻章,家庭對她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她受到了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雙重影響。她的作品是通過理性的思考,去找尋和把握都市市民在歷史進程中真實的精神狀態,體現了都市平民化傾向和濃郁的市民情趣。她談的都是自己的所歷、所見、所悟和所感,既是對世俗生活的認同,又不拒絕享受現世人生,卻也不願意苟同,這也是張愛玲「俗」卻不俗的所在。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先生曾評價說,張愛玲的散文與小說,如果拿顏色來比方,則其明亮的一面是銀紫色的,其陰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讀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鋼琴上行走,每一步都發出音樂。但她創造了生之和諧,而仍然不能滿足於這和諧。她的心喜悅而煩惱,彷彿是一隻鴿子時時要沖破這美麗的山川,飛到無際的天空,那遼遠的、遼遠的去處,或者墜落到海水的極深去處,而在那裡訴說她的秘密。她所尋覓的是,在世界上有一點頂紅頂紅的紅色,或者是一點頂黑頂黑的黑色,作為她的皈依。
B.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四大名妓是誰
四大才女:
千載名女 卓文君
卓文君,西漢臨邛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她是卓王孫之女,喪夫後家居。許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卻看中了窮書生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能彈琴作詩,卓文君從中領會到他的才華和情感,一心相愛。司馬相如家裡一無所有,卓文君隨他私奔後,就開了個酒鋪,親自當掌櫃,文君當壚賣酒,相如則作打雜,不怕人譏笑。後卓王孫礙於面子,接濟二人,從此二人生活富足。後來司馬相如終於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則流行民間,並為後世小說、戲曲所取材。
司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艷,當壚賣酒,白頭興怨,長門靈賦;封禪遺書傳為千古佳話。流傳於世的還有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頭吟》:「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蹀躞御溝止,溝水東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桿何裊裊,魚兒何徙徙,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和凄怨的《訣別書》:「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怕偕中狀元後,不認發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鑒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範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嚴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東漢政府的腐敗,終於釀成了黃中軍大起義,使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後,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歷三台,拜中郎將,後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 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董卓死後,他的部將又攻佔長安,軍閥混戰的局面終於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這心境是可以想像得到的,當初細君與解憂嫁給烏孫國王,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總算是風風光光的占盡了身份,但由於是遠適異域,產生出無限的凄涼,何況蔡文姬還是被擄掠呢!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來,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在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後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氣的時侯,就能想到過去的種種,尤其是在志得意滿的時侯,在這回憶中,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對他的教導,想至、老師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當他得知這個當年的女孩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現在一旦要結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力的左賢王,和天真無邪的兩個兒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後,每於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後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唐朝人李頎發出這樣的感慨。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的,在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衛護下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這年她三十五歲,這年是公元208年,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坎坷的命運似乎緊跟著這個可憐的孤女,毫不放鬆。就在她婚後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惶茫�懿傯�擋濤募�蠹��栽謐�乃擔骸安灘�芍��諭猓�罹�陸苑縹潘�牟琶��裎�罹��� ?
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語意哀酸的講清來由,在座賓客都交相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懇道:「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一命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迴文狀,並寬有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歸來以後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就蔡文姬而言,飽經離亂憂傷,已經是殘花敗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兩個兒子,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是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一些無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免為其難地接納了她,董祀犯罪當死,何嘗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產生的叛逆行為所得到的結果呢?蔡文姬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勁,要為丈夫開脫,終於以父親的關系,激起曹操的憐憫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里,還曾經前去探視。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學也是振古爍今的,這樣的人就特別的愛書,尤其是難得一見的書,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立即說:「既然如此,可命十名書吏到尊府抄錄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這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見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遠嫁河東衛家,衛家是河東世族,她的丈夫衛仲道更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離開衛家回到老家。她最後嫁給董祀,也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關於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是這樣說的: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余年。」
盛稱蔡文姬的資質與修為,想不到一個博學多才的好女子,命運是如此凄慘,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有人認為:蔡文姬受辱虜庭,誕育鬍子,文辭有餘,節烈不足,又另當別論。
千古才女----李清照
一對描金彩繪龍鳳喜燭,插在修長的美人型燭奴上,它的光焰歡快地跳躍著。兩盞垂著金色流蘇的八角薄紗大紅宮燈,懸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緋紅。新人靜靜地坐在妝台前,綉紅的大紅蓋頭把她和周圍的一切隔開了,眼前只是一片紅色的神秘的朦朧。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時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就要為人之婦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靜的閨閣生活,一晃眼就過去了。還是攀坐在父親膝頭的年齡,上百首古詩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時期,執筆屬文,展卷吟詩,更是錦心綉口,吐屬風流。她一天天長大,在婷婷玉立的風姿之外,更多了一層至誠淳樸的書卷氣。她以王獻之的字帖學書,寫得一手秀麗的小楷,鐵劃銀鉤;她對前朝李思訓、王維的金碧、水墨兩大畫派都十分酷愛,也常常研朱揮毫,作幾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兒時就已學會撫琴;她父親常對她母親感嘆:「我的清兒若是個須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現在她就要成為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媳,青年大學生趙明誠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正是冬天,一個丫環特地送來一枝梅花,拜過天地,喝過交杯酒,她和趙明誠入了洞房。
趙明誠酷好金石,在攻讀經史之餘,對於彝器、書帖、字畫,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後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李清照對於金石學也有了濃厚的興趣,幫助丈夫考證、鑒別。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愈來愈深,趙明誠在大學讀書,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綉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後,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游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後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歲月就這樣無憂無慮地過去了。
不料,趙挺之與李格非都因得罪權臣蔡京而罷官,趙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爭中死去,趙家父死家敗,心寒已極,趙明誠與李清照離開汴京,回到趙明誠的故鄉青州。趙明誠性情淡泊,屏居鄉里後,更加潛心於金石書畫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點積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用於搜求書畫古器。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願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李清照千方百計宿減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見的古書、名畫或彝鼎金石,夫婦二人便共同校勘、鑒賞、整集簽題,指摘暇疵,其樂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聞強記,甚至超過趙明誠,令趙明誠贊嘆不已,歡喜不已。
有時夫妻倆也談論詩文。一天,趙明誠說道:「我就喜歡你那些『驚起一灘鷗鴛』,『夾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猶謝恐難禁』一類句子,彷彿不經意為之,可是我苦苦尋思,卻總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說道:「我幼年弄筆之初,常聽父親說:『文不可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憐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古人雲:言為心聲。樂府詩詞並著,講究詞隨意發,情景交融。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動情隨。若刻意雕琢,工求纖麗,就味同嚼蠟了。」
接著兩人又討論起本朝的詞家柳永、蘇軾、王安石。李清照認為柳永詞的缺點是:多寫風塵浪子,詞語塵下。蘇軾的詞是:只可稱為句讀不茸之詩,卻不可稱之為詞,是念得唱不得的。王安石、曾鞏的詞則更是讀也讀不得。
光陰荏苒,在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占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趙明誠與李清照結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來,政局一直處在急劇的變化和動盪之中。宋徽宗是一個有藝術才華的皇帝,除了篤信道教外,還擅長書、畫、樂、舞,喜歡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須有物質上的奢靡作後盾,於是蔡京專門派人到全國各地搜羅名花、奇石、佳樹、珍玩運到京都,供他觀賞。運送這些花石樹木的車船,便稱為「花石綱」。「花石綱」所經之處,民夫蝟集,錢谷一空。徽宗又在都城內興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宮」和供游賞的,「延福宮」,窮極奢麗,激起各地起義,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趙構成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定國號「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趙明誠被朝廷罷去江寧太守的職務,夫妻兩人乘船決定到洪州暫住,一路行來,兩人談論的都是國家興亡。李清照說道:「皇皇華夏,自古不乏英雄豪傑。
就說我們大宋吧,這幾年,出了多少忠肝義膽之士!李綱李樞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於危難之際;宗澤宗留守以孤軍扼守危城、彌留之際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輕的太學生陳東來說,以書生而赴國難,幾次伏闕上書,終至被朝廷斬首。丹心碧血,浩氣長存。」
趙明誠續道:「古代蜀國望帝禪位出奔,還日夜思念故國,化為啼血的子規。如今,二帝蒙塵,神州板盪,又有誰思念我們這風雨飄搖的故國呢?」
船隊已進入和州境內,李清照指著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對趙明誠說:「那就是霸王自刎的烏江啊!你剛才說得好,望帝懷念故國,化作子規,啼血哀嗚,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鵑,也變作了他的滿腔碧血!楚霸王逐鹿敗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一死以謝天下。這比起那棄天下百姓於不顧,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氣節的多!」言罷,禁不住擊打船上的桅桿,放聲吟道: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職的趙明誠死在剛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趕到建康,為趙明誠營葬,終於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趙明誠死了,李清照的愛情與希望跟著死去,她多麼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趙明誠,然而她還必須活著。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頭一卷卷書冊上,一個意念愈來愈鮮明地在心頭升起,為趙明誠整理他所寫的有關為金石彝器考證文章,因為這些金石彝器是夫婦兩人二十九年來共同歡樂的源泉。
又是五年過去了,李清照帶著他們夫婦殘存的書畫、金石、碑帖和趙明誠的一些手稿,流徒東西各地,先後到了越州、台州、溫州、衢州,最後到了杭州。
又是兩年過去了,再過一天就是上元佳節,隔壁鄰家的院子里傳來陣陣的笛聲,夾雜著江南水鄉的蓮歌漁唱,李清照掀簾走進屋內,只見條幾上的古瓶里,斜插著幾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幾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紅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鄰家的笛聲停了,傳來幾個少女的說笑,李清照來到窗前向那邊望去,只見三四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插著滿頭珠飾兒,戴著鋪翠小冠兒,紅妝艷裹,立在殘雪的院子里,准備去看上元的花燈。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頭,在她們這樣年齡,她也曾換了男裝,和丈夫一道去觀燈夜遊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轉過身來,默默地從書架上取了趙明誠的手稿,放在書案上,戀戀地撫摸著那經自己補充謄錄的趙明誠手稿,閉上眼睛,流下兩行清淚。城中遠處,隱隱傳來鞭炮的僻啪聲和孩子的歡笑聲,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箋,反復沉思吟詠,寫出:
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翠,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
秋風瑟瑟,秋雨瀟瀟,又是八月。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將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一一校正謄錄,又作了些增補,全文用細宣工楷謄寫,全部竣工。這天下午,李清照親手在素絹封面上恭楷寫下:
金石錄(三十卷)
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
寫完後叫丫環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寶預備好,擺到院子里菊花畦邊。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箋用鎮紙壓著,端起酒杯,前塵往事,驀地升上心頭,她接過把三杯酒傾在地上,說道:「明誠,我們夫妻慘淡經營幾十年的金石書畫,一毀於戰火,再毀於盜寇,如今已所剩無幾了。今後,我活一日,便與這些書畫廝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許,那些被毀的書畫,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愛惜,不肯讓它留在人間吧!如果是那樣,我也就心安了……。」然後回屋寫起金石錄後序來,在金石錄後序中她最後寫道: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寫完這篇後記,已是黃昏時分,她獨自倚著窗兒,恰見一群歸雁,掠過長空:一隻孤雁,遠遠尾隨在後。不多時,淅淅瀝瀝,又下起小雨來,無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鬱之情從心頭湧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奮筆疾書: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於哪年已不可考,她的傳世之作是漱玉詞,基本屬婉約派,由於她一生經歷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上她在藝術上的力求專精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超過了他們,她後期的詞還兼有豪放之長。她的思項羽詩和「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餛。」的詩句反映出她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代女文豪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後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贊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她的父親死後,她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班固,字孟堅,九歲能作文,稍大一點,博覽眾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漢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好在班昭還在班固活著的時候就參予了全書的纂寫工作,後來又得到漢和帝的恩准,可以到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
前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前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
班昭還有一個兄弟是班超,我們現在常用的兩個成語「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語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過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細亞三十年之久。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兒子班勇隨安恩國入貢的使者回到洛陽,帶回他給皇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人玉門關。謹遣子勇,隨安西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見故土。」表達出一種濃郁的葉落歸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後,三年後朝廷仍不加理會。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對年已七十,客居異鄉的哥哥班超,產生一股強烈的的依戀、憐憫心情,於是不顧一切地給皇帝上書:
妄同產兄西域都護,定遠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賞,爵列通候,任二千石,天恩殊絕,誠非小臣所當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軀命,冀立微功,以自陳效。會陳睦之變,道路隔絕,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固其兵眾,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賴蒙陛下神靈,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積三十年,骨詢生離,不復相識;所與相隨時人士眾,皆已物故;超年最長,今且七十,衰老被病,頭發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雖欲竭其全力,以報答天恩,迫子歲暮,犬馬齒索,為之奈何?
蠻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見代,恐開好究之原,生逆亂之心。而卿大夫感懷一切莫肯遠慮,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身之用,誠可痛也!故超萬里歸誠,自陳苦急,延頸逾望,三年於今,未蒙省祿。
妾竊聞古者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亦有休息不任職也。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候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還;復見闕庭,使國家永無勞遠之慮,西域無倉猝之憂,超得長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書,說得合情合理,絲絲人扣,漢和帝覽奏,也為之戚然動容。特別是文中的最後兩句,引用周文王徐靈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師田子方,見君棄其老馬,以為少盡其力,老而棄之,非仁也,於是收而養之。兩則故事明諷暗示,漢和帝認為不再有所決定,實在愧對老臣,於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護,接替班超。
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達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畢,任尚對班超說:「任重慮淺,宜有以海之。」希望班超對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語重心長地說:「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嚴苛,宜盪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但班超走後,任尚私下對親信說:「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經驗,竟以嚴急苛虐而失邊和,這是後話。
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他離開西域疏勒時本已有病,來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勞頓,回家一個月就病逝了,班昭無言以對。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前漢書打動漢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歸洛陽。班昭的文采還表現在她寫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
C.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四大才女,十大風塵女子。
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或班昭)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才女。
十大風塵女子,綠珠、蘇小小、薛濤、李師師、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李香君、賽金花、小鳳仙
十大風塵女子詳細資料
http://hi..com/xiaowan_aini/blog/item/37eb85f482457b6adcc474e2.html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402480.htm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957829.htm
D. 中國歷史 四大才女的簡介
古代編輯
蔡文姬
[1] 蔡文姬(約177-約239),名琰[yǎn],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又字明姬,陳留圉[yǔ](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三國時期音樂家,文學家。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yōng]。
蔡邕即蔡伯喈[jiē],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伯偕中狀元後,不認發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因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就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大漢當時選拔人才使用的是舉孝廉,即郡縣官員推薦當地有名望的人,供皇帝選擇任用。狀元是科舉特有,從隋唐才開始)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鑒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個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範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
蔡文姬的畫像
,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東漢末曹魏初,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悲憤和痛苦的時代,詩人們把這血和淚、悲憤和痛苦堅忍地收藏起來釀造了一曲憎恨悲涼的時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這個時代里產生的優秀男歌唱家,就在這雄渾、高亢、悲涼的時代合唱隊伍里,一個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飽嘗戰亂別離之苦的女文學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里,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蔡文姬夫婦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余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董祀求情【原文】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 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詞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續漢史,血淚寫春秋。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李清照
[2] 李清照(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名,兼
李清照的畫像
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是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幾被拆散。後來金朝大軍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李清照的詞多寫閨中思夫及國破家亡之情,她的詞中充斥著深深的愁絲,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讓讀者深深為之震撼。李清照當之無愧為四大才女之一。
上官婉兒
[3] 上官婉兒(664年~710年),唐朝女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巾幗首相第一人,繼承
上官婉兒的畫像
了祖父的全部才華,擅長詩文,天分極高。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後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女皇連連驚呼:「此女絕非凡!」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韋後寵信,專掌起草詔令。與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後、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後欲效武後而稱帝,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後、安樂公主,擁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46歲。開元初年,唐玄宗廣征上官婉兒的作品,編成文集20卷,張說作序。《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婉兒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左沖右突,成為盛唐時期的「無冕女皇」。智慧、肉體、靈氣、才華……婉兒憑借這些法寶,穿梭於朝中重臣之間,譜寫了一篇美麗、凄婉的人生華章。
卓文君
[4] 西漢臨邛人(今:四川省成都市隸屬),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卓文君天生麗質
,容貌姣好,自幼聰明,博聞雅識,詩歌詞賦,無一不精,更兼擅長音律,琴技無雙。
她是卓王孫之女,喪夫後家居。許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卻看中了窮書生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能彈琴作詩,卓文君從中領會到他的才華和情感,一心相愛。司馬相如家裡一無所有,卓文君隨他私奔後,就開了個酒鋪,親自當掌櫃,文君當壚賣酒,相如則作打雜,不怕人譏笑。後卓王孫礙於面子,接濟二人,從此二人生活富足。後來司馬相如終於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則流行民間,並為後世小說、戲曲所取材。
司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艷,當壚賣酒,白頭興怨,長門靈賦;封禪遺書傳為千古佳話。流傳於世的還有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頭吟》:「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蹀躞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兒何簁簁,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和凄怨的《訣別書》:「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卓文君,一個美麗聰明,精詩文,善彈琴的女子。可嘆的是十七歲年紀輕輕,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間,只因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多情而又大膽的表白,讓久慕司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聽傾心,一見鍾情。可是他們之間的愛戀受到了父親的強烈阻撓。卓文君憑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對追求幸福的堅定,以及非凡的勇氣,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與深愛的人私奔。當壚賣酒為生。生活艱難,但兩人感情日深。這也是一直流傳至今的愛情故事裡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話。
自古至今,大多數男人總是令人失望。司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當他在事業上略顯鋒芒,終於被舉薦做官後,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卻。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一首《白頭吟》,「……聞君有二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執著和嚮往以及一個女子獨特的堅定和堅韌。也為她們的故事增添了幾分美麗的哀傷。
終於某日,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是表示夫君對自己「無意」的暗示?她,心涼如水。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
其詩曰:一別之後,二地相思(懸)。雖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道不完,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嘆妻子之才華橫溢。遙想昔日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遺妻納妾之事。這首詩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數字詩。細細品讀,其愛恨交織之情躍然紙上。
卓文君是聰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棄。她用心經營著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終於苦盡甘來。他們之間最終沒有背棄最初的愛戀和最後的堅守。這也使得他們的故事千轉百回,成為世俗之上的愛情佳話。
卓文君,一個有思想,有勇氣,敢愛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應該是值得的。比如充滿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見鍾情,比如與愛的人攜手終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復何求?後來人們根據這個事還有一首詩:《望江亭》——關漢卿
當爐卓女艷如花,不記琴心未有涯。
負卻今宵花底約,卿須憐我尚無家。
句首四字連起來為:「當不負卿」。
班昭
[5] 其實,關於四大才女的界定眾說紛紜,還有一位常被提及的才女,她就是班昭。
班昭的畫像
班昭(約49—約120),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即曹壽)妻,早寡。《後漢書·列女傳》有她的記載。因為《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漢和帝詔就東觀續成之。數召入宮,令皇後貴人師事,號曰曹大家(gū)。有《女誡》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後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清代女作家趙傅「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贊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她的父親死後,她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班固,字孟堅,九歲能作文,稍大一點,博覽眾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E. 三國女性人物中,你最喜歡哪個為什麼喜歡她
蔡琰 蔡文姬吧 在她父親的陶冶下 琴棋書畫 都很精通 是很有名的才女 再加上她的一生 原本是個活潑的少女 在結婚一年 後 丈夫衛仲道死後 開始了一生的坎坷 她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余年。
F. 三國時的傳奇女子
蔡琰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里,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余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