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族女子服飾共分為幾類
水族婦女傳統服飾種類較多,按其特色歸類,大體上可以分為五種類型:
三都縣城關、水龍、周覃地區及毗鄰的獨山縣基長地區婦女著藍色大襟半長衫,靛青色長褲;綉花長圍腰,圍腰上端以銀練掛於頸上,腰間兩側有提花飄帶以系緊圍腰,飄帶系信緩好後拖於身後;腳穿尖鉤綉花鞋或元寶蓋綉花鞋;長發梳向右側,綰成一把橫掠向左額前,右側發際斜插木梳一把,外包約六尺長白頭帕,木梳及額前頭發露於頭帕外。已婚婦女在衣服坎肩、衣襟、袖口、褲腳等處均橡猛綴斜面青布大緄邊,外緣鑲兩根緄條,緄條外再鑲上花邊(俗稱「欄桿」)。褲腳「欄桿」鑲在膝下,袖口「欄桿」距袖口約三寸。這是水族婦女最普遍的裝束。
三都縣與黔東南榕江、雷山兩縣毗連地區水族婦女的裝束為:衣袖與褲腳狹小,頭包白頭巾扎於頸後,發髻盤於頂,外罩花格方巾。
三都縣九阡地區及荔波縣的水族婦女,喜著青紫色半衣無領右衽大襟衣,戴不綉花之素凈長圍腰,上有精緻銀鏈及綉工講究的飄帶。已婚女子不掛圍腰,而束長方形青紫色腰巾。
都勻內外套的水族婦女,衣褲均鑲花邊;衣長近膝,衣滑如模身、衣袖及褲腳均寬大,短圍腰不配銀鏈而系腰帶;長帕包頭,外用一塊白毛巾橫扎。
三都縣牛場、普安等地與苗族雜居的水族婦女,除長帕包頭尚保留著水族服飾的特點外,衣飾與當地苗族已無大的區別。
⑵ 十萬火急!!!想找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案 圖以及介紹....(哪位好心人能幫幫忙啊!!!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⑶ 水族服飾圖片
水族的服裝有哪些?及圖片
水族服飾的服飾特點 水族在服飾色彩上的特殊審美觀,一方面是與他們謙恭含蓄,感情內向的倫理道德規范有關;另一方面,他們欣賞的色調與他們生活的綠色自然環境是和諧一致的。因為藍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濃蔭、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們心理上產生安定和平之感。水族男女衣服多以青、藍兩色為主。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或青布包頭。老悔卜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青布長褲,衣褲四周鑲花邊,系青色綠花圍腰,穿綉青布鞋;節日穿裙子,將長發梳成一把斜綰頭上;盛大節日或宴會時,戴各式各樣的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水族圍腰水族服飾。流行於貴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飾綴綉片,在梯形外輪郭內綉五彩繽紛的花草、蝴蝶等圖案,有的釘銀泡等裝飾。穿時系銀鏈,與圍腰口銜接處的銀飾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為內容的浮雕銀花,既是掛勾又是裝飾。水族女衣較長,圍腰與衣長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護、美化服裝作用。
水族服飾的介紹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水族服飾的水家布特色 水族的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百餘年前就已聞名遠近的「水家布」,紗質細,織工精細均勻,染色深透,耐洗不褪色。除平紋布外,他們還能織出「人字紋」、「斜紋」、「花椒紋」和「方格紋」等多種紋樣。
用一句話總結水族服飾的特點 清澈純凈
水族服飾的豆漿印染 水族人民獨特的「豆漿印染」技藝,相傳已有七百年的歷史。他們先將硬紙板鏤成各種花鳥及幾何圖案,然後將模板平鋪於白布之上,再刷上特製的黃豆漿,待豆漿干透後即浸入靛液缸中浸染,最後洗凈曬干颳去豆漿,即呈現出藍底或青底白花圖案。
水族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您說的是?個水族?
水族人民的飲食特點:
一、喜食糯食
在水族,糯飯為待客珍品,而婦女特別重視。造飯方法,絕大多數用甑蒸,極少數地區用鼎罐悶。吃糯飯時,以手捏為方便,故宴功時,一面備碗,一面備手巾,如願用手捏,則以手巾掙手或餐時作潤手用,以免飯粒沾在手上。就餐時,先把手在盆里蘸上水或用濕毛巾擦手,然後把糯米飯摶成拳頭大小的圓團,邊摶邊食,不用碗筷。
二、喜食魚
水族特別喜歡吃魚,除常從江河,溪澗捕魚及用稻田養魚外,多數農家的房屋後都掘有魚塘,常用鮮魚待客。過端節時,魚為席上珍品,必不可少。
三、喜食酸,辣
絕大多數家庭常年備有幾壇酸。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直路打倒躥(不穩之意)。辣是水族人民的食用的調味品,用餐時都要打鹽蘸(用一個碗盛辣椒,鹽等佐料,加上湯,作蘸菜用)人們寧可少菜,不可缺辣。
四、喜喝酒
水族的歷史文化 據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研究所所長潘中西介紹,全國水族人口共40多萬,其中90.8%的水族在貴州,一半左右在三都。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有水族群眾20萬餘人,接近全國水族總人口的半數。其餘的水族主要散居在貴州的荔波、都勻、獨山、榕江、丹寨、雷山、從江、福泉、黎平等縣市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河池地區,在雲南省東部的富源縣古敢鄉一帶也有水族人的蹤影。
關於水族的來歷,目前尚無定論。潘中西告訴記者,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現過殷人後裔說、兩廣源流說、江南遷來說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使得其古老神秘的輝煌歷史更加撲朔迷離。
1997年貴陽醫學院的遺傳專家對貴州漢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幾個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線粒體DNA多態性進行研究,用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標本,進行2600餘次衡迅實驗,結果表明,水族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緣。由此推斷水族先民來自北方。醫學界的研究成果,正好與研究「水書」及水族古文字的專家、學者關於水族來源的說法相吻合。專家、學者從對殷商亡國變遷的歷史、水族古文字及水書、水族歷法、水族復雜聲韻母系統、水咐前此族語言中保留著大量的中原古音及水族盛大年節――端節等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從北方遷徙而來,並且至少在殷商時期就與漢族並列發展。
據介紹,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水族先民第一次舉族向南遷徙,並且從殷商母體文化中分化出來,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第二次舉族大遷徙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秦王朝統一中國之後,這次使水家先民從百越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步由南溯流鄲西北遷徙,進入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生息,形成現在的分布格局。 多姿多彩的民俗水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節日繁多且各具特色,幾乎每個節日都有其美麗的傳說。最為隆重的民間節慶當數端節。
水族的民間歌謠唱道:「廣東找食,廣西找錢」。傳說遠古時期,水族先祖在兩廣一帶過著顛沛流離的動盪生活,後渡過紅水河來到三都三洞定居。年長月久人丁興旺,三洞地窄難容,於是只好散居各地。按家族分支,老大住都勻套頭,老二留住主洞,老三則到拉佑和水東,老四住到了水婆,最後一支定居水潘。兄弟數人各居一方,這樣一來逢年過節相互不便往來。於是,兄弟聚集商議,在水族端節之時,採取分期分批輪流過的方式,套頭老大理所當然先過,其餘兄弟數人則按地域分批過完。果然,兄弟之間藉此機會相互走訪探望,增進感情。水族端節又稱「借端」或「借瓜」,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以水歷來推算過端日期。而水歷則以陰歷九月為正月,水族以秋實為歲首,認為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故以之為一歲的終了,新年的開始。一般而言,端節要從農歷的八月持續到十月,分七批過完,從頭至尾長達四十九天,可以說是世界上延期最長的節日。端節之時,正是秋高氣爽,五穀歸倉之時,水族人民難以抑制內心的喜悅之情,相聚狂歡,以慶賀一年辛勞所得,期盼來年再豐收。
臨近端節,水鄉山寨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到了大年除夕,家家戶戶打掃得一干二凈,人們忙著殺豬宰鴨,磨豆腐,開塘捉魚等等,好不熱鬧。除夕之夜,各家各戶忌葷吃素,進行莊重的祭祖儀式。祭祖儀式頗為講究,在堂屋中設一供席,擺上魚苞韭菜,素煮豆腐、糯米飯、瓜果等特色祭品,有的人家還擺放嶄新的衣帽鞋襪以及柴刀、鐮刀、鋤頭等生產用具,完畢後,一家老少圍坐一團,由長者念頌先祖的功績,然後供奉祖先,最後舉杯相邀,連聲「秀、秀、秀」一飲而盡,以示對祖先的敬重和懷念。這天晚上,人們通宵達旦,各自小飲,整個村子燈火通明,銅鼓聲聲。
亥日,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各家各戶敲擊銅鼓笑迎四方賓客,來的都是客,無論是家族親戚還是陌......>>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及民族的服裝圖片
水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啊 婚俗
水族婚姻舊時奉行民族內婚制度,採取同宗不婚,異姓開親的原則,青年男女,戀愛自由,但婚姻由父母包辦。在實際聯姻過程中,潘、韋等水族大姓,由於人口眾多,致使男女婚配成為大問題,故通過「倒栽杉」的形式,實行破姓開親。婚姻的締結分提親、問親、訂親和結親等過程。提親和問親多由媒人去進行,一旦親事定下,即擇日舉行訂親酒。
屆時,男方派出直系叔伯兄弟為代表與媒人一道,攜訂親財禮以及架子豬、公雞等前往女方家,女方亦相邀自己的房族兄弟前來相陪。午飯時,由媒人動手殺雞,並以雞眼占卜親事的吉凶,開餐後,雙方需商定結婚的日期並議定財禮的數目。此後數日,女方房族各家依次宴請男方的代表,親事就此訂成。結婚時,新郎不出面,由媒人帶領童男童女各一人以及迎親的數十人隊伍,抬著豬肉、糖果、壇子酒、糯米粑等前往女方家,迎親隊伍還須攜帶雙方議定的禮金和特製的鋸齒鐮刀、竹篾穿串的金剛藤葉和竹編魚籠,意表嫁娶不亡古、子孫多發達。新娘出閣時,撐傘出門,由其兄弟姐妹和嫂子等幾十人陪同,行進中,忌諱與同日出嫁的新娘相遇,兩向相遇不能避開時,新嫁娘要互換禮物以示吉利。到新郎家後,新娘要擇吉時入閣。屆時,新郎家中的所有賓朋和家人必須退出屋外,大門內側放置銅盆,盆內點燃桐油燈,盆口罩上篩子,大門坎上放置馬鞍,鞍上再放置一塊木板,新娘必須從木板上以左腳跨鞍入門。新娘入閣時,由一老婦手提魚罐在前牽引,跨鞍入門時,老婦要從魚罐中用青竹葉或稻穀草蘸水輕輕在新娘背上拂拭,以去邪納吉。新娘入閣之後,當天必須返回娘家,名曰:「回門」。回門之後,有的地方新娘還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不落夫家」習俗。水族人家通常婚後生下第一個小孩時才另立門戶,同時舉行設立「娘娘神」位儀式。 家庭習俗
水族社會在家庭之上,一般有家族組織制度,家族中的年長者和輩份高者共同組成一個人數眾多的「三老四公」議事會,他們按族規負責家族內部的道德評判和處理家族內部的成員糾紛。個體家庭每逢婚喪大事,都會得到家族組織成員的全力資助和協辦。家族擁有公共墓地、山林、草場、水源、魚塘或河段。「三老四公」必須負責家族大型的「拜霞」、祭祀「火神」、保寨神等宗教活動,對外代表家族參與地方性的「議榔」會議等。個體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長,擁有家庭經濟的支配權和對外交往權,也有贍養老人和撫育子女的義務。
家庭內部分工表現為男耕女織,男子主要負責犁田耙地,喂養牛、馬等大牲畜並承擔農家肥、穀物收割等重體力活兒的運輸;女子負責插秧、小季栽種、田間管理和菜園生產。日常生活中男子對外參加社交活動並保證家庭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婦女操持家務、飼養生豬、家禽、釀酒和織紡等。一般人丁較少的家庭,多數幾代同堂,只有多子農戶才承襲樹大分丫、崽大分家的傳統。分家時,必須請家族的「三老四公」出面監督以保證分家析產時的公證,分家後,父母大多與小兒同住。在家庭中,只有男子有財產繼承權。
水族社會講究樹立整體形象。同一姓氏聚族而居,村落內部強調長幼有序,並遵守世代相承的家規傳統。服飾水族男女都喜歡穿青、藍兩色服裝,所用布料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即遠近聞名的「水家布」。男子過去穿大襟無領寬袖的青藍土布長、短衫,內襯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藍簡便褲,腳穿元寶蓋青布鞋,用青布包頭。現在男子的服飾已漢化。婦女穿藍色大襟無領半長衫,著青布長褲,衣褲四周鑲有花邊,系青色綉花圍腰,喜將頭發梳成一把斜綰頭上。節慶期間,婦女喜戴項圈、鳳釵、須花、耳環、手鐲等銀飾品。建築 勤勞勇敢的水族人民世代依山傍水而居,村寨按姓氏聚......>>
⑷ 貴州水族馬尾綉綉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綉」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綉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綉的馬尾綉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綉的 歷史 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
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 歷史 。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綉的藝術。在傳統節日里,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綉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么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綉的綉娘和了解馬尾綉品的發展 歷史 ,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綉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月的貴州天氣還是很溫暖的,在這樣的天氣里,特別適合去旅行。 汽車 在大山中穿行,不知道翻過了多少座山,終於到達了三都縣中和鎮塘州小區安塘村。這座村子基本上都是居住的水族,有很多婦女都穿著自己刺綉的靛藍布衣馬尾綉民族服裝,在靛藍布衣襯托下,美麗圖案的馬尾綉顯示得更加突出靚麗。
我聯繫到一位在這個地區馬尾綉多次獲得各級比賽大獎的刺綉能手馬尾綉綉娘王芬,據王芬介紹她是出生於水族書香門第,其父親王品魁苦讀水族詩書,家學飽滿,通曉經、史、詩、文,致力於水族古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1994 年 9 月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王芬受家風影響,以己全力致力於水族馬尾綉研修傳播,其製作馬尾綉作品在80年代就漂洋過海,得到海外媒體報道,為水族馬尾綉傳播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發源地三都,曾經是「戶戶有刺綉,家家有綉娘」。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機器代替了手工,從事刺綉的綉娘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人都往城裡打工,還有多少人懂得手工的價值?還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願意傳承刺綉的文化血脈呢?
王芬帶領村裡的姐妹們非常熱情到村口迎接我們,我看到她們每個人都穿著自己民族的服飾感到很欣慰,水族年青婦女綉自己民族的綉品,穿自己民族服裝,這樣的話古老的文化就得以代代傳承下去。
當年王芬手中的針線撐起一家的生計,那個時候在街上賣馬尾綉製品的人不多,好的時候一件背帶能賣2000多元。
為了這個家,她夜以繼日的勞作,沒有一句怨言,贏得左鄰右舍無不交口稱贊。
通過努力,王芬家的日子漸漸好轉,但她沒有忘記曾經的一無所有,她說:我雖然還不富有,但我一定要幫助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
為改變馬尾綉只是農村水族婦女們農閑時的手頭活,綉品樣式比較單一的現狀,王芬在村裡辦起了馬尾綉培訓班。現在,在她帶領下村裡的貧困戶的姐妹們一起刺綉,王芬她們綉制的服裝、背帶的樣式大小,都是按春夏秋前野冬、花鳥魚蟲以及自然界事物搭配組合,有的圖案巧妙地插入水族文字的印記。
現在她們的綉品由傳統的服飾類向錢包、手提答賀包、紀念品等小巧精美的 旅遊 飾品拓展,產品不僅多樣化,也符合現代 時尚 審美要求,因此受到了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消費者的青睞。
她把村裡的婦女組織起來,對她們毫無保留的言傳身教。目前,這些綉娘個個都是馬尾綉的頂級「高手」。 之後她們採取訂單加工的方式製作馬尾綉工藝品,一些水族婦女開始依靠刺綉賺錢,大多數婦女年均收入一萬多元,有的達到3萬多元。
王芬有個女兒名叫王銀麗,今年35歲。她的命運非常不幸,她結婚不久誕下兒子的第80天,年輕丈夫不幸車禍離世。王銀麗不甘心命運對她的不公平,擦乾眼淚決定獨自撫育幼兒,她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王銀麗說她從小看著母親挑燈刺綉,清悔派耳聞目睹母親一針針一線線的刺綉,一開始覺得很好玩跟著刺綉,慢慢地自己就喜歡上刺綉了,現在可以跟隨母親一起帶領村裡的姐妹們開創馬尾綉事業。
王銀麗在母親教授的馬尾綉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刺綉技術和現代設計,讓自己的綉品博採眾長,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馬尾綉作品。
王銀麗驕傲地跟我說,她在2017年,為紀念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編制水族首部《馬尾綉典藏》中樣版製作就是由母親和她親自製作定稿,以此為樣集典成冊,為水族馬尾綉的 歷史 典藏奉獻的心血傑作。
經過艱苦努力,水族馬尾綉的生產銷售初具規模,產品開始遠涉重洋。王銀麗「綉」起了脫貧攻堅的「半邊天」,也「綉」出了自己的美麗人生。聽到這些故事,讓我感到水族的馬尾綉能有今天的成績,的確是水族婦女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⑸ 民族服飾欣賞:水族服飾圖片
水晌或埋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而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宴螞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
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團扒
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