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男偏愛數據飛升,佟麗婭來勢洶洶,她逆風翻盤了嗎
先討論一下女神四強名冊——高園園VS林允兒!劉亦菲VS佟麗婭!
高園園在直男心裡的影響力可真滴是無法超越,任別的三位如何變,總會有圓溜溜一席之地。並且或是直男認可的「狗賊」里長相最大的一位。沒法,誰讓圓溜溜確實美呢。
比照以往名冊,大家還能夠發覺2020年的四強女神年齡結構降低了許多是否有,92年的林允兒,87年的劉亦菲,84的佟麗婭,及其79的圓溜溜……
四捨五入一下,基本上全是八零後嘛~而另一組——佟麗婭VS劉亦菲,丫丫簡直完爆。
直男鍾愛丫丫在8進4大比拼中以70.4%的總比分戰勝了張梓琳!張梓琳哎,這但是第一屆的四強哎~世界小姐大賽總冠軍哎~(為丫丫高興地叉會腰)
佟麗婭此次勝於高園園或是有很多異議的。在上年的預選賽里,高園園就獲勝丫丫,為何一年後狀況不一樣了呢?
可是,高園園持續三年的季軍,早已被虎撲論壇ers候選人為「虎撲論壇選美比賽同盟冠軍」(PS:從NBA同盟冠軍取自而成)。
終究水流的青樓花魁,跌打的高園園。在虎撲論壇ers心裡,高園園便是「虎撲論壇吉祥物設計」。
最先,她的微笑太大大加分了,溫婉漂亮都還沒物理攻擊。次之,她被稱作做媳婦的不二候選人,是每一個男生都想娶回家了的種類。正由於這般,她的丈夫趙又廷是虎撲論壇直男評選出去的全民公敵「四大狗賊」之一,但又被稱作四人群中的第一帥男.....這可能是五十步笑百步吧!
2. 穿著旗袍的民國女人有多美,看了這些照片你就挪
民國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時代,雖已經過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總以為還發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匯吃飯的時候,看到店裡面穿著民國學生服裝的服務員,就更有這種體會了。回望民國時,那些身著華麗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舉手投足之處,皆是東方式的嫵媚與溫婉。
▲
杭穉英,我國最早的商業美術家之一,設計的商品包裝、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為素材,這是一幅西湖泛舟圖,確實不錯。
3. 天壇裡面有什麼
問題一:天壇里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祈年殿:埋蠢者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祈年殿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內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彎薯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徵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童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砑耙徊閭旎ㄗ槌桑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
圜丘:位於天壇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層圓形圍牆,中間是三層圓形石壇,上層檯面四周環砌檯面石,中心一塊圓形石板稱「天心石」。其外環砌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為18塊,依次往外每圈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聲音特別渾厚、洪亮。
皇穹宇(迴音壁):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磚木結構,殿內沒有橫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眾多的斗拱支托屋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極有特色,為古建築中少有。正殿外就是著名的迴音壁、三音石和對話石。
齋宮:齋宮是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齋宮在天壇圜丘壇成貞門外西北,坐西朝東,平面為方形。宮牆兩層,外層叫磚城,周長為66.07米;內層宮牆叫紫牆,周長為41.33米。齋宮正殿,面闊五間,殿座全是漢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築結構和正式宮殿一樣,檔搭重檐垂脊,吻獸俱全,但殿頂成拱券形,不露棟梁榱桷痕跡,故名無梁殿,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築。殿前左右各置配殿3間,丹墀(露台)之上,左右各置一座高大的白石亭子,左邊的叫齋戒銅人亭,右邊的叫時辰亭。
神樂署:神樂署坐落北京天壇西門內稍南側,坐西向東,是天壇五組大型建築之一,是專司明清兩代皇家祭天大典樂舞的機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2年)。又名神樂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稱神樂所,乾隆十九年改今名。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是專門用來培訓祭祀樂舞人員的機構。
希望有幫助
問題二:天壇有哪些神奇特點 天壇是現今我國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重要、規模最為宏大的一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築群,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最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與歷史遺產。 它充分運用了各種建築手法與建築形式,充分體現了美學、力學、聲學、幾何學的原理,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成就。 天壇的建築設計思想是突出天空的遼闊與高遠,從而表現天帝的至尊無上。 為此,在布局上擺脫了傳統的中軸線為對稱的設計,天壇設有呈「回」字形的兩重壇牆,把整個建築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在內壇中,但內壇並未放在外壇的南北正中線上,而位於中軸線偏東,在主體建築群以西留出了一片曠大的空地。 人們從西門進入天壇後,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開闊的天宇,神聖、博大與至高無上的天帝立刻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之下凸現出來,人們頓時會感覺到自身的軟弱與渺小,因此便會心甘情願地向天帝頂禮膜拜,祈求保佑。 祈年殿、圜丘壇等建築的設計,也遵循了同樣的原則。 天壇建築可分為三組,以祈年殿為中心是一組,以圜丘壇為中心是一組,齋宮又是一組。三組建築呈「品」字排列。 祈年殿 是天壇的象徵,是三層重檐圓形攢尖頂建築。 大殿採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基座平面呈「中」字形,高出地面達4米,分為三層,四面出階,正中為祈年殿。 大殿全部為木結構,不用大梁長檁,而用28根楠木大柱與36根枋桷銜接支撐,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也是為人稱道的。 中間24根構造獨特的通天柱(又叫龍井柱)高達19.2米,直徑1.2米,直通殿頂。 龍鳳和璽彩畫金碧輝煌,裝飾精美,殿頂蟠龍藻井富麗堂皇,雕刻精工。 祈年殿結構雄偉,架構精巧,內部空間層層上升,向中心聚攏;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造成了強烈的向上動感,顯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構思。 祈年殿沒有象通常的傳統建築那樣用高圍牆封閉起來,而是又用高度僅為1.8米的矮牆環護。 三層潔白的台基把大殿高高托起,院子地面高出院外地面4米,院外高大茂密的柏樹林僅露樹冠,相映對襯,大殿「超然在上,似有凡界盡在腳下之感」,進入視線的僅僅是矗向天空的祈年殿和其上的冥冥青天,以及在下的色調深沉的大片柏林,靜謐、肅穆、與天接近之感不覺油然而生。 圜丘壇 祈年殿的南邊與之位於同一直線盡頭的是圜丘壇,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又叫祭天台,壇四周有兩重們交坊ぃ內圓外方;壇分三層,逐漸內收。 嘉靖九年用藍色琉璃磚和漢白玉石建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加以擴建,壇面改為艾葉青石。這些石板大小形狀相同,拼合的嚴絲合縫,密不容針,二百多年來,依然水平如鏡,更沒有上翹下沉的現象發生,足見當是工匠設計之精妙,技藝之高超。 壇中心的一塊石板稱作太極石或天心石,當人站在這塊石板上輕輕呼喊時,就會有回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清晰響亮。但站在圓心以外說話或聽起來,卻沒有這種感覺。 原因在於從天心石發出的聲音傳到四周石欄後被迅速反射回去,而從發音到聲波被反射回來僅有0.07秒,所以很難分出原音和迴音,聽起來聲音極宏亮,而周圍的人是無此感受的。 當年皇帝站在天心石上,周圍寂靜無聲,只有自己響亮無比的聲音在天空回盪,彷彿自己真能與上天對話,他的內心,一定是充滿了庄嚴與自豪之感的。 齋宮 齋宮是也一處較為重要的建築,屬於祭天的輔助性建築,供皇帝祭祀之前齋戒沐浴之用。 齋宮坐西朝東,平面是一個正方形,兩重高大的宮牆把宮殿圍得嚴嚴實實,兩道寬寬的御河令人望而生畏,外溝內岸還建有163間迴廊,是皇帝齋戒時侍衛兵士放哨警衛的處所。 齋宮主要有正殿、寢宮、鍾樓等,布局嚴謹,結構規整,有小皇宮之稱。 大殿面闊五間,是拱券形磚石結構,沒有一根粱枋木柱,技藝超群,手法精湛,被稱作無梁殿,確......>>
問題三:天壇公園有哪些景點 你好。
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台。迴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問題四:天壇裡面有什麼 天壇的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
問題五:天壇公園里有哪些名勝古跡 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台。迴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問題六:天壇內的主要建築及功能有哪些 圜丘壇建築群從南側起是昭亨門、具服台、欞星門、外們健⒛們劍圜丘壇、皇穹宇。在內外們街間東南側是燔柴爐和鐵燎爐。西南側是望燈桿。圜丘壇外們蕉側是南神廚和南宰牲亭。
歷史沿革:
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圜丘壇建築群的歷史沿革。明朝的嘉靖皇帝在位期間改革禮制,在天地壇的南部新增了圜丘壇這組建築群。它是為皇帝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所用。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改造天壇的同時,對圜丘壇進行了擴建。這組建築一直保存至今。
圜丘壇建築群的主要作用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這里舉行。圜丘壇建築群有四個壇門,即東為泰元門、南為昭亨門、西為廣利門、北為成貞門,這四個門的名稱出自《易經 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這四個字贊美的是天的本質,也稱為天之「四德」。
外圍布局:
進入昭亨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具服台。天壇有具服台兩座,南為圜丘壇具服台,北為祈谷壇具服台。冬至祭天大典前,具服台臨時搭起幄次,就是帳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換祭天禮服。再往前走是內外兩道們劍們絞侵附ㄖ物周圍的矮牆。兩道們驕為天青色琉璃瓦覆蓋,象徵著天,內們轎圓形,外們轎方形,象徵天圓地方。內、外們降乃拿娓饔腥座石門,共有24座石門,稱「欞星門」。南面的內們膠屯們降牧降黎星門大小不一,中間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門;東面的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門;西面的最小是陪祀人員所走之門。內外們街間東南方有望燎位、燔柴爐、瘞坎各一個,鐵燎爐8隻,東西欞星門各有鐵燎爐2隻,內外們轎髂銜望燈桿。
建築特點:
下面我再介紹一下圜丘壇的建造特點:圜丘壇分三層,通高5.7米,四面有台階,通體鋪以艾葉青石,圍以漢白玉欄桿。第一層檯面直徑九丈為「一九」第二層檯面直徑為十五丈為「三五」,第三層檯面直徑為二十一丈為「三七」,三層檯面直徑相加為四十五,喻義「九五」之尊。四面的台階有三層,每層九級為「三九」,三層檯面一、三、五、七、九陽數俱全,相加為「二十五」以應天數。
圜丘壇上層的中心圓石叫天心石,它是天壇的三大聲學現象之一,圍繞天心石這一層共鋪九圈扇形石,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18塊,每圈都是9的倍數,以此類推,直到第9圈81塊。第二層檯面也是9圈扇形石,從第10圈開始到第18圈,第三層檯面從第19圈開始,直到第27圈,每圈均是9的倍數。9是極陽數,用9的倍數遞增,使之最大化,是為了強調天的崇高、神聖。
配套設施:望燈桿、燔柴爐等
圜丘壇外們僥諼髂戲轎渙⒂型燈桿。望燈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桿高九丈,舉行祭天大典時,望燈桿上吊掛直徑1.3米、高2.15米的大燈籠。燈籠內立巨燭5支。它既是祭天位置的標志,也是祭天儀式開始和結束的標志。嘉靖年間,當時僅建了一座,崇禎年間增至三座,現僅存其一。
圜丘壇外們僥詼南方位立有用綠色琉璃磚砌築的燔柴爐,祭天大典開始時,先將一隻刳凈牛犢置於燔柴爐上,掌爐官點燃燔柴爐,以通達天神,稱「燔柴迎帝神」。祭典告成,將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進燔柴爐內焚燒。燔柴爐西側設望燎位,皇帝在此行望燎禮,稱為「望燎」。 瘞坎位於燔柴爐東側,由綠色琉璃磚砌成,像個巨大的盤子埋在地下,直徑約1米,深約0.3米。它是用於瘞埋牛尾、牛毛、牛血的以示不忘祭地之意。
圜丘壇周圍共由燎爐12座,分布在三處,瘞坎旁,自西南向東北方向排列著8個鐵燎爐,內們蕉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燎爐。撤饌後,從配位幄次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別在8個燎爐內焚燒。從4個從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分別送到內們蕉、西欞星門外的4個燎爐內焚燒。
祭神典禮: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
問題七:北京天壇里有哪些景點? 南進北出,
圜丘壇部分:望燎爐以及與其配套的燎爐,燈桿,圜丘,天心石
皇穹宇部分:皇穹宇,迴音壁,三音石
皇穹閥西北有棵樹九龍柏
接下來是海漫大道,大道上有具服台和鬼門關,盡頭就是祈年殿
祈年殿部分:祈年殿,祈谷壇,皇乾殿
以上為中軸部分,東西兩側還有七星石,齋宮,犧牲所,72連廊
問題八:天壇公園門票多少錢?天壇裡面有什麼好完的? 開放時間:大門6:00-22:00,內部景點8:00開放。門票價格:淡季10元,旺季15元,聯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3月1日~6月30日:大門16:00止售聯票,景點17:30關門。 7月1日~10月31日:大門16:30止售聯票,景點18:00關門。 11月1日~次年2月28日:大門15:30止售聯票,景點17:00關門。 祈年殿+圜丘+迴音壁=20元,不單售其中任一景點門票;神樂署+齋宮 =10元,不單售其中任一景點門票。 淡季:4月1日~10月31日,旺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電 話:010-67028866地 址:北京市 崇文區天壇內東里7號 歷史文化景點,提升自身文化素質
問題九:北京天壇里有什麼東西 主要的是:祈年殿、迴音壁、圜丘,這三個地方要進是收費的
其實,祈年殿=迴音壁(裡面的正殿)+圜丘
如果你需要圖片,可以回復,因為我前些日子,剛剛陪人去過。
問題十:天壇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4. 天壇資料
北京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
1961年,天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北京皇家祭壇—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時天壇公園還包括了九壇八廟中的祈谷壇。
北京天壇最初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谷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哪亮建,但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而無改建除外。
(4)北京天壇美女大全擴展閱讀: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
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拿嘩,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
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消緩行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5. 五個外國美女在天壇打中國功夫的電影
先生及其成就簡介
田恪(克),本名田克傑,字海溢,號無奈台上人。五歲習武,三十歲創武學,四十五 歲悟道,四十六歲提出大修煉體系。
世界武林聯盟教授、人體力學運動三大基本規律發現者、中華武學修煉體系創始人、圓動療法創始人、大修煉創始人。著作有《現代武學叢書》《中華武學九年義務制教程》《化境》《圓動療法》《海溢書畫》《合律》等著作,300餘萬字。
田克,北京人,屬虎。大學畢業於首都經貿大學(財貿學院)。曾任:北京工商局幹部、北京發改委研究所研究員、艾倫制衣廠廠長、炎黃武館館長、海溢文化體育藝術發展公司董事長、北京武協培訓中心主任、田克文武學校校長、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名譽旗長,政府經濟發展顧問、北京網路保安分公司經理、北京新新高科通訊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康齡源公司董事、北京大學搏擊協會高級顧問、北京大學首屆中華武術國際論壇秘書長、長城武林大會組委會主任、北京收藏家協會會員、永慶源古玩收藏中心藝術總監、北京建設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助理、北京武盟體育俱樂部董事長、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理事、世界武林聯盟秘書長。
大 修 煉
田克先生的「大修煉」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養生祛病——圓動療法。2、中國功夫——現代武學。3、自娛舞蹈——舞武。4、圓滿與成功——大修煉。簡要介紹如下:
1、養生祛病——圓動療法
田克先生發現了人體運動的基本規律,是圓的運動,並以三個圓為基礎,創編了「圓動療法」。形式簡單,直接打開脊柱能量,對治療脊柱病、糖尿病、通風等人體30餘種慢性病、疑難雜症,有很好的效果。
2、中國功夫——現代武學
田克先生認為:中國功夫的基礎是運用內力,他將內力的修煉,由底到高劃分為九個階段(九品)。從而形成現代武學的訓練體系。
力學境界 品 位 修煉內容 考核頒發證書稱號
第一境界 九品 傳導力學 武 師
八品 武 師
七品 武術家
第二境界 六品 完整力學 武術家
五品 武學大師
四品 武學大師
第三境界 三品 神意力學 特級武學大師
二品 特級武學大師
一品 特級武學大師
3、自娛舞蹈——舞武
舞武是武功實戰技能、健身運動原理、舞蹈美學、情感表達、應時隨機、音樂旋律等,綜合人體藝術。田克先生認為,中國功夫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應該同時包含養生、實戰、舞美三個方面,這才是中國功夫。
4、圓滿與成功——大修煉
田克先生認為:人生就是一次大修煉。它包括:自身練功的修煉(內修);和社會生活的修煉(外修)。
內修,人體內在修煉的學問。包括人體力、形、氣、意、神等全部內容的修煉。
內修的作用有兩點,一是健康身體,祛病強身。二是健全心理。內修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開悟得道,成為大智慧者,徹悟人生究竟,以達人生的圓滿。在遠古,人們的社會生活簡單,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導引和冥想,人們生活以修煉文化為主。當時修煉者的體悟,成為今天的人崇尚的經典。
外修,是在工作、事業、愛好、家庭等生活的境遇中修煉自己。外修的內容是生存、業績、財富、成就。外修的目標是社會認可度。在今天,人們的生活的全部時間幾乎都在為工作、生存而奔忙。當人們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之後,才發現真正無法控制的是自己的身心。
內修求人生圓滿;外修求人生成功。
內修給人健康與安寧;外修可以帶來財富。
內修「圓滿」,謂之「內聖」。
外修「成功」,謂之「外王」。
大修煉——即:內聖、外王之道。
自我修煉: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分別學習了:手三圓、腳三圓、頭三圓、脊柱三圓、大鵬展翅步法、跨馬拉弓步法、圓動步法、直拳、擺拳、勾拳、栽拳、頂、閃動、長器件、短器件等。
2011年4月10號-星期日
今天,我在先生家繼續練習了「頂」,並且學習了「側踹腿,步驟為:
1、將腿台平與胯等高,後用腰椎帶動胯和腿向體側方蹬出。
2、同時,將身體放置於與腿等高的位置上,此時的胯在正確的情況下應向正前方略微凸出,雙手一高一低、一前一後,雙眼正在向已踹出的方向看。
3、達到目標後,即可將身體恢復原狀並迅速到達安全位置作相應調整。
修煉意外收獲
在練功的過程中,我發現,發展脊柱還可以將學習效率提高幾十倍之多!在我從前年開始修煉到今年長高了大概20公分!這是我的意外收獲!
高個子 學習好
6. 章子怡得過什麼獎
一,中國電影華表獎
1,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獲獎作品:《一代宗師》。
2,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獲獎作品:攔答《梅蘭芳》。
3,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獲獎作品:《十面埋伏》。
二,香港電影金像獎
1,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一代宗師》。
2,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2046》。
三,大眾電影百花獎
1,第32屆大眾簡宴慧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一代宗師》。
2,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我的父親母親》。
四,台灣電影金馬獎
1,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一代祥做宗師》。
五,中國電影金雞獎
1,第2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茉莉花開》。
六,澳門國際電影節
1,第10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無問西東》。
2,第9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獲獎作品:《羅曼蒂克消亡史》。
7. 請詳細介紹一下北京的天壇
介紹: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壇,在北京市南運雀部卜源,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旁弊早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8. 李沁在《遇見天壇》裡面的林徽因造型曝光,白色碎花旗袍,氣質溫婉,你怎麼看
對於我來說:「李沁氣質太好了」。李沁完全有著不同的裝扮,這種美就是一種新高度。正是因為有著不同的美感,李沁在娛樂圈當中,讓自己的識別度不斷的上升。每一次改編造型的時候,都能驚艷到我們。
李沁這種造型裝扮確實很適合這種角色,因為旗袍的造型顯得很溫婉。不得不說,如果李沁要是真正生活在那個年代,確實得驚艷很多人。
9. 關於天壇的資料
北京天壇
北京天壇地處,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 北京天壇
[1]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這個建築綜合體是帝王祭天的場所,它創造了一個象徵性的聯系,來加強孔子的社會的等級制度。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 of 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9年,北京天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築。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喊早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台。迴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
北京天壇(20張)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地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鄭基雀時期,國力富強,天壇鋒襲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編輯本段世界遺產
列入文化遺產
中文名稱: 天壇 英文名稱: Temple of Heaven 編號: 200-021 北京天壇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 北京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文化遺產價值
天壇外景
[2](一)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淀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中國兩座天壇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壇。 (二)北京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三)北京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編輯本段天壇布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皇穹宇台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台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迴音悠長,故稱「迴音壁」。 祈谷壇
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祈年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牆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鍾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鍾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餘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一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外溝內岸四周有迴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一座鍾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編輯本段建築特點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之一。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編輯本段圜丘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編輯本段皇穹宇
皇穹宇
[3]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三聲。 迴音壁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編輯本段祈年殿
祈年殿
[4]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祈年殿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九龍藻井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編輯本段閑嘮天壇
1420年,明永樂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了天壇。這個巨大的祭天神廟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也許和那個時候還保留著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較後發展的區域。拜後發展之賜,南城鮮有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築群用來遮天蔽地,從長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張望到高撐空中蓋笠一樣的祈年殿鎏金寶石藍琉璃頂或是綿亘數公里素樸的灰磚圍牆之一隅。 北方的園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細巧雅緻,多是宏大敘事,動輒佔地數百公頃。有一種說法,天壇當年的設計者們顧忌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稱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過「天子」,因此天壇的佔地面積比故宮要大兩倍。大概出於同樣的顧忌,天壇的主體建築都以深藍琉璃瓦敷頂,不敢僭越使用本屬皇家園林專用的明黃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開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橋東側專設的具服台臨時將黃袍換成藍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誠的敬畏和頂禮膜拜。這樣的祭典在這里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上個世紀的1914年,史稱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上皇帝的時候又聲勢浩大地操辦了一次之後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壇的南北東西各有一門,其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對於匆匆的遊客來說,最好從南門開始游覽。從南門進園,依次先到寰丘壇,這座幾何造型祭天壇的建築充滿奇思巧技,壇面、台階、欄桿所用的漢白玉石塊全是九的倍數,象徵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個小號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就是很有趣的迴音壁。在迴音壁試迴音要方法得當,如果同行兩人,兩人應面向北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才能聽見彼此的說話。迴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築,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接。天高雲淡的晚秋時節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著這條三百米長筆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門廊重重,越遠越小,天地渺然雄渾似是極目無盡,令人不得不贊嘆當年設計建築的手法和靈感。天壇另有東側的游廊、神廚、宰牲亭和西天門的齋宮等建築和古跡。特別是齋宮,因為是皇帝典禮前沐浴焚香清心靜養留宿齋戒的地方,不似天壇的其他建築那麼恢弘高遠儼儼然天庭氣概。暮春時分,齋宮內外兩道護城河的河池鋪滿盛開的紫花沙參,榆葉梅絢爛的花枝隱現在紅牆懸山頂綠琉璃瓦建造的重重迴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門上,透著庭院深深的人間氣息。難以想像,八國聯軍那時候怎麼就能把聯軍總司令部設在這樣清幽凈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實對於把天壇當作自己生活空間向戶外延展的市民來說,天壇的華美建築只是他們在這里活動的一個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來自這是城區獨有的森林公園。明清以來天壇廣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10. 北京故宮的天壇美在哪裡
天壇的意境美,可以歸納為:高、圓、清。
「高」是天的一種特性。天壇的建築是連續性的逐漸上升的完整體,從南北中軸線上看,南端的圈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訴外殿上升到38米,成為中軸線的高峰。故宮太和殿是永樂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築,是帝王的象徵,而擴年殿比大和殿還高出3米,成為天帝的象徵。
祈年殿的主體尺改建築四周,牆外低樓,空間開闊,祈年殿和帆悉圈丘的整個外輪廓直接與天空連接,祭壇彷彿高入雲霄,人站在祭壇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壇的崇高感中,蘊含著敬天的思想。
「圈」不僅指外形,而且是一種科學境界。在中國古代美學中,閱代表著生命光轉,蘊含著宇宙萬物,體現了一種「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壇建築群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大量圓的造型。圓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圓形,每一個建築又形成很多同心圓、一直擴展到與穹隆形的天空成為一個圓融的整體。
「 清」是天的一種特徵,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美學范疇,體現一種人格精神或藝術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來,通常我們稱天是「青天」、「藍天」、「蒼天」。天壇的基本色調整體是青色,不論是天空還是琉璃瓦都屬於青色。「青」是祥和、安寧的象徵,也體現了一種空靈的美。
天壇建築中,祈年殿、皇穹宇都採用藍色琉璃瓦,深藍的琉璃和淺藍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淺的對比、更顯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過來天的澄清、明朗,又與祈年殿的外輪廓虛實相生,喚起觀賞者的審美想像。
以上高、圓、清三點體現了天壇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獨特意境。如果比較一態困乎下,就會發現:故宮擁有龐大的建築群以,以氣熱取臟,天壇的建築少而精,以寧靜深遠而著稱;故宮以封閉式的一道道門、一道道牆為特點,而天壇以天高地闊的開放式為特點;故宮的空間徒刑是方的,而天壇則是柔和的圓;故宮的顏色以紅為重,而天壇則是幽靜的青綠色。天壇之美,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