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具有雲南特色的歌曲——雲南山歌
山歌,是一部寫滿音符的網路全書。在雲南,很多少數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山歌,上千年來在一代又一代地傳唱。跟著山歌游雲南,有婉轉動聽的旋律,有特色濃郁的民俗,有驚艷時光的風景,更有致敬歲月的溫情。
—
「蒙面情歌之都」者嘎
者嘎村是個好聽的名字,在元江縣城東南邊的者嘎水庫旁,極目之處,村裡都是一層又一層的土掌房,錯落有致。
一般而言,傣家的土掌房建在綠樹蔭蔽的緩坡上,多為長方形,一樓一底。者嘎村一幢幢整齊的平頂土掌房早在民國年間就建在綠樹環繞的者嘎水庫邊,是個典型的水傣村寨。遠處看,整個村落就像鋪在緩坡上的層層梯田,井然有序。兩戶人家間的距離有的僅一牆之隔,密密匝匝;有的地方,從一戶人家的房頂就可以直接跨到另一戶人家。由於者嘎的傣族傳統民居保存完整,很多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2013年,者嘎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小村一時為世人所關注。
者嘎是名副其實的「蒙面情歌之都」,村裡上到年近70的老人,下到20來歲的姑娘、小伙都能來上一兩句蒙面情歌。村裡高大的酸角樹、芒果樹見證了村寨的古老,翠綠的芭蕉樹以及娉婷的檳榔樹彷彿在講述著美麗而難忘的愛情故事。當地人白瓊蘭說,唱情歌時,傣家男女各站一邊,遇到心儀的人才可以對歌,有「哪個好看,就唱哪個」的說法。
「敢唱情歌把手牽,情歌越唱越愛戀;五月花街年年唱,情哥等著情妹來。白天唱到日落山,夜晚唱到月團圓。」每到農歷正月初五和五月初五,傣族男女會身著盛裝,趕到熱水塘,參加蒙面情歌會花街節。老人們話說今昔,青年人唱歌跳舞,小孩子們嬉戲打鬧……人們還會用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祛除舊年的污穢,乾乾凈凈、清清爽爽地迎接新的一年。
以歌為媒,以歌會友,以歌定情,流傳上千年的蒙面情歌會花街節在發展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形式,因此也被譽為「東方情人節」。
金沙江邊吟唱水田情詩
麗江市華坪縣水田村寨里,老一輩們連續三天三夜對唱情歌的佳話被所有水田人津津樂道。村中,唱歌沒有任何評比形式,誰唱得好,就會被公認為歌王。
水田村寨
起初,情歌多用於男女之間的搭白(搭腔)。「放牛放到對門坡,石頭糲腳眼淚多,小哥還是單身漢,不比別人有老婆。」這段通常是唱給做針線的女孩,意為「我沒老婆,沒人做鞋子給我穿。」當地人介紹,50年代以前,男女相識都是通過情歌,一個男的在走路趕馬,看到女的打包穀,或者在做針線,想搭白就用山歌表達。
華坪水田人是彝族,有著自己的語言、服飾、山歌文化。在大多數彝族聚居地,情歌的語言比較隨意。水田情歌則和古詩文一樣,有詞牌,每句都是工整的七個字。根據喜怒哀樂、場合不同,詞牌也不同。自娛自樂或觸景生情可以唱「耍調」,送親就唱「送親調」,經過其他村寨有「過村調」,想起什麼唱什麼時也有「散調」。
跟隨唱歌的情景變化,水田人即興編詞演唱。但水田人唱情歌有禁忌,長輩和晚輩不能在跟前。
坡芽歌書 一個圖案代表一首歌
月亮、鷓鴣、霜霰……81 個圖案記錄著一對戀人從相知、相戀、相惜到白首入土化作雙生筍的故事,現代人所執念追求的最純美的愛情被完整地記錄在這塊寬約 1 尺、長 2 尺有餘,被稱作「坡芽歌書」的土布上。經壯鄉人開口一唱,情意綿綿流淌,情景歷歷在目,聽客融入其中,時而激動、時而落淚、時而歡笑,最終歸於平寂。
坡芽歌書是在文山州富寧縣坡芽村發現的,2011年6月,坡芽歌書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坡芽歌書的里81個符號代表著81首歌,歌書分男女對唱,最末首歌為男女合唱,民歌格式為五言四句至幾十句不等,共有23個調子,每首歌都有不同的寓意。
坡芽村裡有兩棵並排而生的榕樹,當地人稱為「夫妻樹」,吃過晚飯,村裡人會如遵守「契約」般地來這里對歌。皎白的月光灑下,領頭的青年用壯語高喊一句「天上星星千萬顆,地下壯歌千萬首」,大家便會同聲應和。對歌過程中,小伙看上了姑娘,姑娘也看上了小伙,就開始單獨對歌,有的時候興致高昂能唱到第二天太陽出來,大家就直接上山勞作;有時候散得早,會留下一兩對情深的青年唱到雞鳴,越唱心裡越甜。
傳唱坡芽歌書的地方並不僅僅局限在坡芽村,近有10公里外的六益村和者寧村,遠到距離剝隘鎮70公里的那貫村,這些地區的老人都會唱坡芽歌書,並能辨識符號。在富寧剝隘一帶的壯族聚居地,「歲歲歌圩四月中,無論白叟與黃童」,趕「瓏端」成為青年男女對歌結識的好去處。
除了坡芽歌書,當地的壯族人幾乎看見什麼就唱什麼,勞作的時候看見樹上的小鳥在叫,也編上一曲,累了也會唱上一曲解乏,即興創作很厲害。
彝族村寨里 「彎彎繞繞」唱撒尼情歌
離石林縣城不遠的大平地村,是個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民間有句俗語:「撒尼的歌,阿細的樂(跳樂)。」撒尼村寨的人較善於歌唱,阿細男女善於舞蹈。撒尼人軟軟的情歌,總是要配上獨特的樂器才完美。
撒尼情歌里主要的伴奏樂器包括竹笛、樹葉、月琴、三弦、口弦。約會時,小夥子使用竹笛,吹奏出高亢、宏亮的曲調;小姑娘則用口弦或者隨手摘一片樹葉,吹出優美的曲調回答對方。一般來說,三弦、竹笛是阿黑哥專用,口弦、樹葉是阿詩瑪專用,幾種樂器演奏的效果不同,唱情歌的氛圍也不同。
來到彝族撒尼村寨里,隨時都能聽到悅耳的歌聲,愛唱的彝族撒尼人不論在田間地頭勞作,還是在家裡圍著火塘烤土豆,都會隨心哼上幾句。「撒尼人含蓄,以前都不敢跟著長輩學情歌,只敢自己偷偷學,成年後每當吃完晚飯,聽到外面有三弦響,就會約上村裡年紀相仿的姑娘悄悄循著三弦響的地方去。」撒尼人昂美仙介紹。
現在,彝族撒尼人唱情歌已經不分固定的場合或年齡段,年輕的唱,年長的也唱。撒尼情歌也已經不再只是情歌的范疇,它已經升華成為撒尼人生活中朗朗上口的歌曲。
苗族情歌 以歌為媒尋得好姻緣
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六,文山州馬關縣都會舉行「踩花山」。期間,成千上萬的苗族男女身著盛裝來到山坡會場,吹起蘆笙,跳起歡樂的蘆笙舞,自擇對手、成雙成對地唱情歌。四面八方的遊客也蜂擁而至,不但有湘西、黔南的苗族同胞,還會有美國苗裔的身影。
苗族是崇尚自由的民族,因此以歌做媒的目的也是為了尋得好姻緣,夫妻一世和睦相處。花山節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婚結友的美好時機。「對歌開始時,一般都是些公式化的套歌。」多年在花山街上「觀戰」的羅廷書說,男女雙方都要相互頌揚一番,這也是唱歌的規矩,是不可缺少的禮貌。
接下來,小夥子要主動唱上兩調求愛山歌,看中某一個姑娘,便撐一小花傘覆罩住小姑娘。如果小姑娘也有情,便以山歌對答,反之則以無言對答或躲開小傘表示拒絕。歌會的有趣之處不僅僅在於結交男女朋友,對歌時的「欲擒故縱」「欲說還休」「步步緊逼」也是考量對歌雙方智慧的一種方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文山苗族民間音樂普遍流傳的就有近70種曲調(包括民歌、說唱和器樂曲),曲調類型多種多樣,內容包羅萬象。苗族寨子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正是這樣的生活環境、傳統的生產方式、淳樸的民風,更能激發當地人的藝術想像力。
白族情歌 傳唱千年的綿綿情話
白族人以對情歌的方式傳情達意早已約定俗成,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等廟會為青年男女提供了對歌相識的機會,最為出名的當屬石寶山歌會,每年的農歷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姑娘和小伙紛紛來到大理州劍川縣,在歌會上對情歌、尋意中人。
與直白地表達愛意不同,白族將情話編進歌里,唱給對方聽,在心意相通的有情人心裡,這綿綿的情歌遠比一句「我愛你」來得溫婉動聽。白族情歌是表達愛情最風趣、幽默、智慧、藝術的形式和結晶。
白族對情歌的傳統非常悠久,據考證,石寶山歌會這一習俗至今已有千年 歷史 ,它還被列入了雲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全國第二批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白族情歌不拘一格,曲調悠揚婉轉、熱情奔放,歌詞又活潑跳躍、妙趣橫生。
當地人介紹,以前每到歌會那天,去石寶山的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條條五彩斑斕的長龍,完全像在趕一場廟會。參加歌會的白族姑娘略施粉黛,衣著光鮮,素白底衣上綉著精緻的花紋,配以顏色亮麗的頭飾、圍腰等;白族小夥子胸前掛一架別致的龍頭三弦,著裝整潔筆挺,英俊帥氣。
現今,沒有人再站在那裡對歌,只剩頑皮的猴子不時在林間穿梭,靈動至極。沿路而上,能看到很多小販在路兩邊搭台做生意,烹調一些可口的地方特色小吃,飄來陣陣香味,還有很多在兜售白族情歌的音帶和光碟。
② 請各位幫我詳細介紹一個少數民族吧!!!
壯族
人口為16178811人。
民族概況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族稱來源於部份壯族的自稱「布壯」。此外,還有自稱布儂、布土、布樣、布斑、布越、布那、儂安、布偏、土佬、高欄、布曼、布岱、布敏、布隴、布東等20多種。建國後,統稱為僮族。1965年根據周恩來的提議,經國務院批准,將「僮」改為「壯」。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數為16178811。壯族使用鉛伏念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南宋時已出現用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土俗字使用面不廣,會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國家幫助壯族創制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並得到了推行。1982年又做了適當修改,並推廣使用壯文。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壯族是由中國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鳥滸,宋以後的僮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當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祖國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主要居住著屬於百越系統的西甌和駱越兩族群,這兩個族群就是壯族的先民。
根據出土文物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壯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銅器,這些金屬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發展,壯族社會無階級的原始公社進入到奴隸社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兵分5路,進軍嶺南。秦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於中央集權制的統治之下。又派監祿在廣西修築靈渠,把湘江與灕江連接起來,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接著,從中原遷來大批漢人「與越雜處」。這些漢人在與甌、駱越的交往、通婚過程中,部分成為壯族,同時加速了越人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漢至唐初,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給壯族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壯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於嶺南的壯族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反動統治者的血腥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社會經濟
建國前的壯族社會基本上還是封建社會,封建王朝在壯族槐困地區實行羈縻州縣制度,封任壯族寨主、大姓為地方官吏,以加強對壯族人民的統治。而富於革命傳統的壯族人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奮起反抗暴政,不斷沖擊著封建統治政權,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在距今數千年前,壯族的先民就開始使用石斧、石鑿、石刀、石錛等磨光石器進行狩獵和耕種。秦漢時,廣西東部沿海地區已經播種水稻,並開始使用耕牛和鐵器發展農業生產。以越人為主體的「南越國」,其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隋唐以後,許多地方的壯族人民已使用鐵犁和鐵質腳踏犁,還發展了礦冶業、家庭紡織業和其它手工業。如宋代廣西龍州(壯人聚居區)打制的「扁刀」,可以連斬數牛而鋒刃不鈍,工藝高超,遠近聞名;南宋初葉,廣西有吃不完的賤價米運往廣州等地出售。到了明代,壯族地區社會生產,即使是邊遠地區,也呈現出「益比內地」的新面貌。至清代,壯族地廳中區的社會生產水平與當地或附近漢族地區已大體一樣了。在民國時期,由於國民黨政府不重視發展社會經濟事業,壯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十分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壯族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省西部壯族聚居區建立了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改稱自治州),轄41個縣。1958年3月15日,在廣西省的轄境范圍內建立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了桂西壯族自治州建制。同年4月1日,建立了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又建立了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壯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培養壯族幹部和發展壯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開拓進取,發展壯大了農村經濟,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鋪設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和通訊網路,繁榮了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廣大人民正在向現代化邁進。1990年廣西農業總產值達252.22億元,比1950年增長4.3倍,比1978年增長74.6%。工業總產值達353.43億元,比1950年增長117·8倍。國民收入335.98億元,比1950年增長9.8倍。廣西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貿易不斷擴大,目前,廣西已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和經濟聯系。一個開放的廣西正在中國的南部崛起。
文化藝術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
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這舞蹈流傳至今。在漢族戲劇的影響下,大約在清代,壯族開始出現戲劇。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一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歌舞劇。壯劇又分為流行於田林、西林、百色一帶的「北路壯劇」,是在滇戲的影響下,於民間說唱曲藝「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滇戲的唱腔,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於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採用了邑劇的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古代壯族先民在今廣西寧明、龍州、憑祥、崇左、扶綏五縣市境內的斷崖陡壁上,繪制了眾多的崖壁畫,僅在明江、左江沿岸連綿200多公里的地段上就有60多處。畫面有人形、獸形和圓形圖案等,人物畫像最多。人形多為正面繪制的蹲式,有的斜掛腰刀,有的在平伸的手下方、曲腿的上方有圓環。另一種是側面繪制的雙腿彎曲式,雙手向面部前方斜伸,並有圓環。寧明縣明江畔花山崖壁畫繪制集中、典型,其中一陡壁上繪制有1300多個人物形象,大的有約1.5米高,小的僅50至60厘米。此外,還有似狗的形象。筆畫古樸粗獷,給觀眾一種熱烈歡樂的感覺。壁畫多在河流急彎險灘岸邊陡壁中間,離江面30至40米以上,要攀登上去繪畫是十分困難的。壁畫的繪制年代,畫面表現的意思,用什麼方法登高繪制以及使用的繪畫工具、原料等問題,還在深入研究中。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壯錦是壯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花紋圖案別致,結實耐用。壯錦的生產,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代已有記載。到了清代,壯錦生產已遍及壯族地區,成為壯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場的暢銷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壯錦得到新的發展,花紋圖案不斷創新,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如壁掛、檯布、坐墊、沙發布、窗簾等。現在廣西靖西、賓陽等地生產的壯錦,暢銷國內外。
武術活動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有獨特的習俗。如明代桂西壯人,男孩長到十來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土司提倡群眾習武,群眾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閑時節,壯鄉的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風俗習慣
壯族的婚姻,過去是父母包辦,但婚前戀愛是自由的。富有人家納妾,勞苦人民是一夫一妻。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後來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會被處死。現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部分地區居民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和堆放雜物。近三、四十年來,這種建築形式已有改變,實行人畜分居。
壯族服飾各地不一,廣西西北部,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婦女,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塊形狀的黑帕,穿黑色寬腳褲子。男子多穿唐裝。衣料過去多是自織的土布,現多用機織布。過去有鑿齒(即打掉一兩顆牙,再裝上金牙)、文身習俗,現已改變。
飲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年節時,用大米製成各種粉、糕。婦女有嚼檳榔(也稱吃蔞)的習俗。結婚送聘禮時,榔檳是必需贈送的禮物。
宗教信仰
壯族除祭祀祖先外,還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灶神、太陽神等。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近代以來,一批傳教士到壯族城鎮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發展教徒,但影響不大。
③ 雲南山歌八卦爐指的是什麼
雲南山歌《八卦爐》是指雲南省文山州馬關縣的一首流傳較廣的悶螞民間螞仿埋山歌,在當地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它主要反映當大蘆地山區民眾生活、工作、婚戀等方面的情感和故事,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④ 少數民族的山歌
001 阿拉木汗 新疆民歌
002 阿瓦古麗 新疆民歌
003 阿細跳月 雲南民歌
004 敖包相會 蒙古民歌
005 北京的金山上 西藏民歌
006 猜調 雲南民歌
007 採茶 雲南民歌
008 草原戀 蒙古民歌
009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010 草原夜色美 蒙古民歌
011 草原之夜 蒙古民歌
012 唱支山歌給黨聽 西藏民歌
013 達板城的姑娘 新疆民歌
014 達古拉 蒙古民歌
015 達那巴拉 蒙古民歌
016 大河漲水沙浪沙 雲南民歌
017 翻身農奴把歌唱 西藏民歌
018 放馬山歌 雲南民歌
019 趕馬調 雲南民歌
020 趕牲靈 陝北民歌
021 共產黨來了苦變甜 西藏民歌
022 姑娘生來愛唱歌 雲南民歌
023 逛新城 西藏民歌
024 荷英花 蒙古民歌
025 花謝掉在河中間 雲南民歌
026 金瓶似的小山 西藏民歌
027 酒歌 西藏民歌
028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新疆民歌
029 克拉瑪依 新疆民歌
030 藍花花 陝北民歌
031 珞巴展翅飛翔 西藏民歌
032 瑪依拉 新疆民歌
033 毛主席的光輝 西藏民歌
034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蒙古民歌
035 美麗的姑娘 新疆民歌
036 美麗的拉薩河 西藏民歌
037 彌度山河 雲南民歌
038 緬甸花開十里香 雲南民歌
039 牧歌 蒙古民歌
040 諾蒙達萊 蒙古民歌
041 青藏高原 西藏民歌
042 青春舞曲 新疆民歌
043 森吉德瑪 蒙古民歌
044 十大姐 雲南民歌
045 送你一支玫瑰花 新疆民歌
046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新疆民歌
047 我的花兒 新疆民歌
048 我的家在日喀則 西藏民歌
049 我等你到明天 新疆民歌
050 洗衣歌 西藏民歌
051 掀起你的蓋頭來 新疆民歌
052 想念你 新疆民歌
053 小河淌水 雲南民歌
054 新疆好 新疆民歌
055 一朵鮮花鮮又鮮 雲南民歌
056 伊瑪夾吉松 西藏民歌
057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雲南民歌
058 雨不灑花花不開 雲南民歌
059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雲南民歌
060 月光下的鳳尾竹 雲南民歌
061 在銀色的月光下 新疆民歌
062 贊歌 蒙古民歌
063 走進西藏 西藏民歌
064 走西口 陝北民歌
065 阿里里 納西族
066 阿尼托 哈尼族
067 阿怒山歌 怒族
068 巴列咚 土家族
069 巴西古溜溜 撒拉族
070 比矮 布朗族
071 催眠歌 京族
072 達乙 仡佬族
073 侗鄉謠 侗族
074 多幸福,多快樂
075 俄羅斯情懷
076 嘎墨闊 拉祜族
077 高山青 高山族
078 姑娘生來一朵花 白族
079 黑眉毛 烏孜別克族
080 花兒 保安族
081 金山銀山八寶山 回族
082 孔雀 傣族
083 辣攪團 東鄉族
084 獵人之歌 錫伯族
085 毛難情 毛難族
086 門租 獨龍族
087 苗家樂 苗族
088 平調山歌 壯族
089 羌笛悠悠 羌族
090 請你多喝幾杯 水族
091 山水情懷 布依族
092 山野情歌 德昂族
093 思鄉曲 蒙古族
094 隨口答 仫佬族
095 塔吉克小歌 塔吉克族
096 太陽的光輝 門巴族
097 田頭謠 朝鮮族
098 托列瑪 阿昌族
099 娃哈哈 維吾爾族
100 瓦調 佤族
101 我倆的愛情 柯爾克孜族
102 五指山歌 黎族
103 舞曲 傈僳族
104 惜別 京族
105 霞果 畲族
106 小白菜 漢族
107 心上人 達斡爾族
108 敘事曲 塔塔爾族
109 搖兒歌 赫哲族
110 搖籃曲 基諾族
111 瑤山情歌 瑤族
112 一塊樂 哈薩克族
113 彝寨風情 彝族
114 迎客 普米族
115 裕固姑娘 裕固族
116 贊達仁 鄂倫春族
117 贊歌 土族
118 扎恩達勒格 鄂溫克族
119 子孫萬代 滿族
120 最美的歌 藏族
⑤ 毛家超在昭通怎麼了
毛家超在昭通參加文山雲南山歌賽。毛家超,1957年出生於河北。中國著名導演、攝影師。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後於瀟湘電影製片廠工作。
先後擔任多部影視作品的攝影,藝術總監及導演。現擔任中國電影家協會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副會長。1999年,憑借《橫空出世》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2005年,憑借《軍人機密》獲得第五屆中國大眾電視雙十佳「十佳導演」。
2006年,憑借《夜宴》獲得第51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第43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提名。代表作品有:《大腕》、《離開雷鋒的日子》、《紅櫻桃》、《天下無賊》、《夜宴》、《赤壁》、《軍人機密》、《大明王朝1566》、《中國往事》等。
中國著名導演、攝影師。1957年出生於河北,在湖南長大。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後於瀟湘電影製片廠工作。
先後擔任多部影視作品的攝影,藝術總監及導演。現擔任中國電影家協會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副會長。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橫空出世》、《一聲嘆息》、《大腕》、《離開雷鋒的日子》、《紅櫻桃》、《紅色戀人》、《天下無賊》、《夜宴》、《赤壁》擔任攝影。《走向共和》、《軍人機密》、《大明王朝1566》、《中國往事》擔任總導演。
他獲得獎項有:1999年憑借《橫空出世》獲耐毀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2005年憑借《軍人機密》獲得第五屆中國大眾電視雙空畝穗十佳「十佳導演」,2006年憑借《夜宴》獲得第51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第43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提名。所以,毛家超在昭通參加斗卜文山雲南山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