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朝歷代的美女
三皇五帝的美女應該是女媧
夏朝的妹喜,夏朝是因為她滅亡的
商朝的妲己,商朝是因為她滅亡的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東周的美女是褒姒,周幽王為了博她一笑烽煙戲諸侯,東周滅亡了。西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西周的美女是西施,西施就不用說了吧,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只首,還有一個美女是鄭旦,她是和西施一起送給吳王夫差的。
後來秦始皇滅掉戰國時期所有的國家,他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個皇帝,建立秦朝,秦朝的美女是秦始皇的媽媽趙姬,還有虞姬(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老婆)
漢朝的美女就多了,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漢文帝的竇皇後,漢景帝的王皇後(她是漢武帝的媽媽,她本來就嫁過人的,後來有人給她算命說她以後大富大貴,就把她嫁給漢景帝,如果她不漂亮,漢景帝怎麼會看上這個結過婚的女人了?)
漢武帝的衛皇後(衛子夫),李夫人(傾國傾城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她)。漢文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和妃子趙合德。
三國時期的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孫尚香,甄宓 ,大喬,小喬
南北朝的張麗華
隋朝的隋煬帝的蕭皇後(四個君王都娶過她)
唐朝的長孫皇後,武則天,太平公主,高陽公主,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五代十國的周娥皇,花見羞
宋朝的李師師
遼朝的蕭燕燕
明朝的陳圓圓,李香君,柳如是,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
你不要清朝,那我就不說了 請採納謝謝
Ⅱ 漢朝出過什麼美女
漢朝出過美女包括:西漢的王昭君,西漢的趙飛燕,東漢的文昭甄皇後,東漢的貂蟬。
1、王昭君,(約前52-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2、趙飛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趙氏,號飛燕,為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後。在中國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燕字指的正是趙飛燕。如此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3、文昭皇後,於183年1月26日(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出生,名不明,相傳為甄宓,中山無極人(今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魏文帝曹丕的妻子,據載:她初入魏宮,宮中有一綠蛇,她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她仿效而梳成發型,每天皆同蛇形變化而梳發不同,取名為「靈蛇髻」。
4、「閉月」是貂蟬的代稱。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2)漢朝九大美女擴展閱讀:
(1)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因後宮女子眾多,就叫畫工畫像看圖召見寵幸。宮人都賄賂畫工,獨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畫得最差,不得見漢元帝。後來匈奴來求親,漢元帝就按圖像選王昭君去,臨行前才發現昭君優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來,就把畫工都殺了。
(2)趙飛燕體態極其輕盈,一天她穿了一件雲英紫裙來到太液池邊,再笙歌鼓樂中翩翩起舞,突然間狂風大作,像風箏一樣飄起來。於是成帝趕緊叫樂師們拉住趙飛燕的裙擺,免得她被風吹走。待風停時,發現趙飛燕的雲英紫裙竟被抓得皺皺的,從此宮女們盛行穿折疊出褶皺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
(3)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魏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封她為文昭皇後。被傳是《洛神賦》中的「洛神」甄氏(甄宓)。
(4)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閉月」就是講她。古今中外,有權的男人大凡與絕色的美貌佳人攪和在一起,往往被美人弄得身敗名裂。但盡管如此,男人仍對美人趨之若鶩,就如飲鴆止渴一般,貂蟬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說明。
Ⅲ 中國古代10大美女排行!(最好有圖片並附介紹)
1、排行第一位:狐狸精美女妲己
幾乎中國古代每個王朝的滅亡,都或多或少的與美女有關,當然最著名的例子要算「妲己亡殷」了,妲己的狐媚另紂王言聽計從、魂不守舍,酒池肉林、挖人心肝,最後好端端的一個殷商毀了,難怪後世把小三兒叫做「狐狸精」,看來妲己確實有迷死人
2、排行第二位:傾城美女褒姒
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雖然不是為了褒姒所寫,但恰恰正是褒姒的寫照,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煙戲諸候,問世間還有哪個女子的微笑有這么大的威力?
3、排行第三位:沉魚美女西施
西施位居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魚」之稱,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詩中「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就是西施,西施的美貌遠近聞名,但她的身子卻有些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發她都皺著眉頭,捂著心口,緩步前行,人們管這姿勢叫「西施捧心」,這樣看來,連生病的時候都這么漂亮,可見西施的美麗。
4、排行第四位:落雁美女王昭君
漢朝在立國之初,便與匈奴兵戎相見,烽煙蔽日,鼙鼓震天。自王昭君這個大美女出了塞和親後,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看來一個美女能引發一場戰爭,也能阻止一場戰爭啊!
5、排行第五位:閉月美女貂蟬
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中的「閉月」,古今中外,有權的男人大凡與絕色的美貌佳人攪和在一起,往往被美人弄得身敗名裂。但盡管如此,男人仍對美人趨之若鶩,貂蟬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說明,呂布為了這個女人把乾爹董卓都幹掉了,可見貂蟬美女的絕色!
6、排行第六位:羞花美女楊玉環
楊玉環這個肥姐姐如果到現在看,可能不算什麼美女,但是在唐玄宗眼裡,那可是能令「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美人兒,連荔枝都因為這位姐姐改名為妃子笑了,可以得出楊玉環的魅力所在。
7、排行第七位:瘦身美女趙飛燕
如果說楊玉環是胖美眉的代表,那趙飛燕就是瘦美眉的目標了,趙飛燕由於體態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後來人稱的「燕瘦環肥」的「燕」就是趙飛燕,比喻體態瘦削輕盈的美女,在目前以瘦為美的時代,趙飛燕入選中國古代十大美女,是當人不讓的。
8、排行第八位:跨時代美女蕭皇後
歷史上風流一時、迷君傾國的紅顏女子不計其數,然而能像蕭皇後那樣數經改朝換代,總伴君王之側的女人卻是寥寥無幾,歷經隋煬帝的皇後、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後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如果說蕭皇後不是大美女,那還有天理嗎?
9、排行第九位:蘇州名妓陳圓圓
陳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為了這位美女,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就是這個美女,不僅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還大大推進了清朝定都北京和大清王朝的建立與崛起。
10、排行第十位:二奶美女李師師
李師師顯然是一個成功的二奶,寧當交際花也不當妃子,正是現代社會某些女性的人生觀,皇帝也好,宰相也好,就連水泊梁山的好漢也好,都被李師師睡過,可以看出這個二奶美女有多吸引人了!
這個圖片就不好找了!不好意思哦
Ⅳ 漢朝9位和親 女子
細君公主
(上)
幾乎整個西漢王朝,蒙古高原的匈奴勢力一直是西漢政權面臨的最大外在威脅。早在漢高祖時期,劉邦為了國家的穩定,曾經打算把嫡出的女兒魯元公主送去和親,只是由於呂後的一再哭求才做罷,最後漢廷在後宮中挑選了幾位美女送給匈奴可汗,又陪送大量金銀珠寶,才算勉強解決了暫時的危機。
此後,漢朝諸帝繼續推行「和親」政策換取暫時的和平,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大力發展經濟。漢武帝即位時,社會經濟經過長達70餘年的休養生息,已經得到恢復和發展。漢高祖時期,即使皇帝出行也湊不齊4匹同樣顏色的馬,宰相只能乘牛車;而「文景之治」後,各個倉庫中堆滿了糧食和金錢,甚至穿銅錢的繩子都放的腐爛了,社會的富足可想而知。
公元前135年,文帝竇皇後(竇太皇太後)病死,武帝終於擺脫束縛,隨即清除異己,終止「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獨尊儒術。他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大刀闊斧的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多方面的改革,取得輝煌成就。國家富足,皇帝又大權在握,抗擊匈奴的時機終於成熟了。在前127年---前119年的幾年中,武帝大舉討伐匈奴,終於迫使匈奴北遷。
然而,西域卻並未安寧,彪悍的匈奴民族也從未罷休。為了徹底鏟除匈奴的威脅,武帝廣泛展開外交攻勢,其中一條,就是與西域大國烏孫結盟以「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15年,烏孫國陸桐王昆莫派使者出訪漢朝,使者親眼見到漢朝的富強,深感不虛此行。昆莫聽了使者的匯報,不由對漢朝產生了仰慕之情,他派人送來1000匹良馬作為聘禮,表示願與漢朝通婚,武帝當然答應,從宗室女中選中劉細君嫁與昆莫。 (下)
劉細君原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武帝的同父異母兄弟劉非的孫女。早在前121年皇室的互相傾軋中,細君的父親劉建和母親成光就以謀反罪被處死,家族受牽連也被夷滅三族,細君因是幼小的女孩得以倖免,但身價卻因此一落千丈,她是靠父輩親戚的憐惜才得以長大成人的。雖然依然保持著皇族的身份,但皇族的榮華富貴卻與她空悉配無關。身世的坎坷和世事的冷漠,使柔弱的細君過早的嘗到了人生的苦難和無奈。
但細君畢竟擁有皇室血統,又生的美麗,所以在她16歲時被選為和親公主。瞬息之間,早已被世人遺忘的孤女成為了高貴的公主。然而,這樣的大起大落,對細君究竟是福是禍呢?
前105年,細君到達烏孫首都赤谷城,烏孫國王昆莫舉行盛大的婚禮迎娶細君為右夫人(第二王後,第一王後是匈奴女子)。可是再喜慶的場面也沖淡不了細君內心的憂傷,因為新郎昆莫已是一位年過七旬、滿頭白發的老人了。
盡管細君從小失去父母、寄人籬下,過著與平民無異的生活,卻從未喪失過對幸福生活的追求;16歲正是花一般的年紀,在她的內心深處,多少次的編織過未來的美好生活,她渴望有一個如意郎君能給她愛給她保護給她幸福,可是,眼前漫天的沙暴和狂風捲走了她所有的渴求和盼望,使本來就多愁善感的細君心中更加悲苦!
於是在出嫁不久,細君便請求昆莫為她仿照漢人的房屋樣式建造了一所居室,自己帶著宮女獨自住進去,一年也只是禮節性的和丈夫見1、2次面而已。
由於語言不鬥指通,又不習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細君悲愁難抑,她作詩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鶘兮歸故鄉。
這首詩內容平實簡單,卻感情真摯,千百年來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因此流傳了下來。
兩年後,昆莫去世。臨死前,昆莫留下遺言,要細君按烏孫風俗嫁給自己的孫子岑輒國王。
這顯然與細君從小受到的道德倫理相距太遠了,細君抵死不從,並上書漢廷請武帝為自己作主。
武帝雖然同情細君的心情,可對他而言,政治需要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回書細君,要她為國家大計著想,按烏孫風俗行事。細君無奈,只得含淚順從又成為岑輒國王的妻子。
不久,細君為岑輒生下一個女兒,取名少夫。
然而,由於幾年來一直鬱郁寡歡、悲愁過度,此時的她大概已經得了產後憂鬱症吧,加上身體虛弱,產後不久,細君公主便撇下襁褓中的女兒撒手而去。死時年紀應該在20歲左右。
#日誌日期:2006-6-20 星期二(Tuesday) 晴
評論人:音語石 評論日期:2006-6-20 20:09
漢匈關系史上的重要人物:解憂公主 (一)
漢武帝劉徹為了聯合西域大國烏孫夾擊匈奴,於公元前105年派宗室女細君公主出塞和親,可僅僅幾年細君便因悲愁過度去世。劉徹在讀著細君的《悲愁歌》,同情她不幸的同時,又焦慮萬分:雖然漢朝通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佔領了河西走廊,大敗匈奴主力,迫使匈奴北遷,但英勇善戰又民風彪悍的匈奴人並沒有罷休。劉徹深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匈奴人隨時可能卷土重來;烏孫雖然與漢朝和親,卻依然保持對匈奴友好的中立政策,烏孫歷代國王的第一王後依然從匈奴貴族中選取就是明證。細君公主的遠嫁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卻也為聯合烏孫夾擊匈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武帝左思右想,為了不前功盡棄,決定再選派一位宗室女和親烏孫。
這位女子便是本文的主角----解憂公主。
解憂是楚王劉戊的孫女。漢景帝時期,發生了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楚王劉戊是其中的主謀之一,所以失敗後家族遭到殘酷的洗刷,只有極少數後代因為「皇恩浩盪」僥倖免死,算是留下了一點血脈。解憂出生時,距楚王劉戊自殺已有30多年,家族早已衰敗。
解憂的身世和細君極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解憂不像細君那樣多愁善感。她從小性格爽朗,暗淡的幼年生活磨練了她的意志,使她過早的獨立。同樣是小姑娘,解憂在性格上是比細君成熟堅強的。因此,對於被選定為和親公主,解憂只是悲傷一時,心中很快便豁讓開朗了。她處之泰然,勇敢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前102年,19歲的解憂公主來到烏孫。她努力學習當地語言,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盡力和烏孫貴族打成一片。
幾年後,岑輒國王去世,他的叔伯兄弟翁歸靡即位,取解憂公主為妻。解憂與翁歸靡的關系應該是不錯的,因為幾年中解憂先後為翁歸靡生下了5個孩子。3個兒子中,大兒子當了烏孫大國王,次子是沙車國國王,小兒子成了烏孫大將;2個女兒,大女兒是龜茲國王後,次女嫁給烏孫侯王為妻。當然,這些都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6歲的漢昭帝即位。匈奴借機卷土重來。此後十餘年,匈奴與漢朝、烏孫戰爭不斷,各有勝負。
前74年,匈奴與車師國結盟,以武力威脅烏孫交出漢朝公主。面對匈奴的挑釁,解憂公主毫無懼怕,她毅然上書昭帝,請求漢廷支援。可是告急文書剛到朝廷,漢昭帝便去世了。
同年秋天,漢宣帝即位,烏孫國王翁歸靡再次上是湖請求支援。宣帝積極備戰,於公元前71年派出15萬大軍,兵分5路出擊匈奴;烏孫也自帶5萬人馬配合漢朝。在漢、烏孫的夾擊西,匈奴大敗,包括匈奴單於在內的3萬9千人被斬殺,漢朝獲得牲口70多萬頭。
第二年,匈奴新單於帶領1萬人馬攻打烏孫,俘獲了一些人質,以此作為報復。可是在回師中遇見大雪,士兵被凍死有十分之九,漢、烏借機追擊。匈奴自此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再也無力與漢朝對抗。而在這場勝利中,解憂公主配合漢朝夾擊匈奴,做出了卓越貢獻。
公元前63年,解憂與烏孫國王翁歸靡上書漢宣帝,表示願意立兩人的長子元貴靡為烏孫的王位繼承人,並請求嫁漢朝公主於元貴靡,親上加親。
宣帝認為解憂的建議很好。於是解憂公主弟弟的女兒相夫公主被選為新的和親公主。
然而,車隊剛剛走到敦煌,烏孫國內形勢突變:翁歸靡病死,烏孫貴族立前國王與匈奴女子所生的兒子為新國王,號稱「狂王」。宣帝命令相夫公主返回長安(相夫運氣真是好)。解憂又成為狂王的妻子。兩人雖然婚後生有一子,但關系卻並不好,狂王性格暴虐,無人敢接近。解憂決定除掉他。
不久,漢使來到烏孫,解憂向他們介紹了烏孫的情況,並合謀設下酒宴宴請狂王。酒宴散後,事先埋伏的兵士拔劍向狂王砍去。可是,劍砍偏了,狂王只受了點輕傷,他奪馬狂奔。狂王的弟弟和兒子得知,派兵包圍了解憂的住所。
可是解憂毫無懼色,她帶領侍衛堅決的抵抗。幾個月後,漢朝管理邊防的官員派兵趕來支援,終於解決了危機。宣帝隨即派張翁出使烏孫,了解情況。
由於除掉狂王一事解憂和漢使者事先沒有請示朝廷,結果造成了被動局面,張翁一來到烏孫便宣布公主有罪,還抓住她的頭發肆意辱罵。
解憂無端受辱,不得以上書朝廷,痛陳狂王當殺的理由和張翁的無禮行為。宣帝見了解憂的書信,終於認識到要爭取烏孫聯合抗匈奴,必須除掉狂王。張翁因對公主不敬,被處死。
就在此時,烏孫國內形勢再次發生突變:前國王翁歸靡和匈奴女人所生的兒子烏就屠,殺死狂王自立為國王。
(3)
解憂公主憂心沖沖,因為這樣一來,烏孫勢必倒向匈奴,對漢朝極為不利。她立即採取措施,力圖化險為夷。
在跟隨解憂從漢朝來到烏孫的宮女中,有一位姓馮的女子,她為人像解憂一樣果敢、干練。她曾經多次跟隨解憂出使西域各國,享有很高的威望。解憂將她嫁給了烏孫的右大將為妻,西域各國臣民尊稱她為「馮夫人」。
因為右大將和烏就屠關系比較密切,解憂派馮夫人游說烏就屠。馮夫人向烏就屠曉以利害,鄭重告戒他漢軍已經集結待命,如果他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烏就屠不得不讓步了,他同意不當國王,只當「小國王」。
解憂派馮夫人親自去長安向宣帝詳細陳述。宣帝見連解憂身邊的宮女都如此能幹,非常高興,乾脆任命馮夫人為正式的使節。
馮夫人帶著浩浩盪盪的車隊,馬不停蹄的趕回烏孫。解憂立即召集烏孫國王、貴族開會,由馮夫人宣讀漢朝皇帝的詔書:立解憂的長子元貴靡為烏孫大國王,管理6萬戶;烏就屠為小國王。管理4萬戶。
在此之前,烏孫國王都是由匈奴王後所生的兒子擔任。元貴靡能成為烏孫大國王,實在是破天荒第1次。這說明漢朝的影響終於在烏孫占據了壓倒的優勢。而這一切,與解憂公主的長期努力和馮夫人等人的竭力斡旋是分不開的。
公元前51年,解憂的兒子元貴靡病死。她上書宣帝,表達了喪子之痛和思念故鄉、想回故國的心情。宣帝同意了。
此時的解憂已是71歲的老婦人了。她帶著另外幾個孩子榮歸故里。宣帝派專人迎接公主,並為她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解憂終於回到了闊別50多年的故鄉,她雖滿頭白發,蒼老不堪,卻精神矍鑠,十分激動。
回國後,解憂在長安過著安逸輕松的日子,直到兩年後因病去世。
(四)
解憂公主的名氣遠比不上後來的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但她實在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僅僅從她在歷史上留下了那麼多的事跡就可以看出她是和親公主中的大人物。她識大體、顧大局,性格堅毅果敢,以其大義凜然之氣和聰明才智,為我國與中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密切聯系和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謂女中巾幗。
正是因為解憂公主成功聯合烏孫與漢朝夾擊並大敗匈奴主力,才使得漢朝邊境在宣帝中期逐步得到安寧;不僅大傷了匈奴的元氣,而且促使其內部發生分裂,一部分人開始謀求與漢朝和親,這是後來元帝時期,匈奴主動向漢朝求婚、昭君出塞、漢匈關系由戰爭轉為和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終年以淚洗面--王昭君的婚姻
王昭君是蜚聲史簡的歷史人物。近兩千年來,詩壇大家、史學巨擘乃至老一輩革命家都同她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其中有杜甫、江淹、王安石、馬致遠等,在今人中有董必武、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曹禺、呂振羽、翁獨健等。文學家選韻賦詩、擘箋覓句,要塑造出一個綺年玉貌的漢朝女子別鄉去國、和親匈奴的形象;史學家則力求透過撲朔迷離的歷史煙霧,鉤沉發微,還原那一段塵封土積的歷史事實;老一輩革命家則盱衡時局,謳歌那段民族融合的歷史佳話。
昭君和親的歷史功績自應肯定。漢朝在立國之初,便與匈奴兵戎相見,烽煙蔽日,鼙鼓震空。「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百姓流離,田園丘墟,北方邊陲迨無寧歲。自昭君和親後,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頭漢墓出土的「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瓦當殘片便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秦漢之前,北方少數民族不受中原王朝管轄,「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自呼韓邪歸漢開始,邊疆王朝才置於中央王朝的領導之下,從而為祖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匈奴因和親而受到漢文化的浸潤和影響。呼韓邪單於為使昭君所生之子立為單於,改父子繼承製為兄弟繼承製,並在他的繼承人稱號前加上「若?」二字。「匈奴謂孝為若?,自呼韓邪單於降後,與漢親密,見漢帝謚常為孝,慕之。至其子復株累單於以下,皆稱若?。」(《後漢書 南匈奴傳》)在其他生活習俗方面,匈奴也刻意摹仿漢朝,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正是有鑒於此,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才寫出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的詩句。
漢朝和親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於她才識的高低,也與她容貌的妍媸無關,起決定作用的是漢朝的強弱。若漢朝勢力強大,無遠弗屆,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敬重;若漢朝勢衰,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冷落。昭君和親時,恰值漢強胡弱之時,這便給她的成功帶來了契機。昭君下嫁的呼韓邪單於有一段凄風苦雨的經歷:他是老單於的長子,本該由他嗣位,不料變生肘腋,卻被右賢王屠耆堂捷足先登,稱握衍朐?單於,呼韓邪只得逃往妻父烏禪幕那裡避難。握衍朐?單於因暴戾恣睢引起國內不滿,烏禪幕趁機擁立呼韓邪為單於,並發兵進攻握衍朐?單於,握衍朐?單於兵敗自殺。正當呼韓邪躊躇滿志、重整旗鼓之時,又有人覬覦單於寶位,先是「五單於爭立」,後有三單於並立,群雄逐鹿,匈奴再次陷入混亂之中。經過一番鏖戰,最後只剩下呼韓邪及其兄長郅支單於兩人,呼韓邪又在交戰中敗北,狼狽萬狀,走投無路,只得皈依漢朝。當漢朝誅殺了他的對手郅支單於時,他「且喜且懼」,「願婿漢氏以自親」。此時的呼韓邪勢窮力蹙,俯仰由人,事漢則安,背漢則危,他的榮辱興衰完全在漢朝天子一念之間。昭君在這種情況下和親,匈奴舉國上下豈敢怠慢?她被尊為「寧胡閼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的論者誇大其辭,說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召,去完成漢匈和好的使命,似乎她一身系漢朝之安危、社稷之休戚,只有她才能挽狂瀾於既倒,這是不切實際的溢美之辭!
「環?影搖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江秋。」就昭君個人的遭遇來說,她那和親的壯舉其實是一出悲劇。這是一樁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聯姻「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婚姻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怎能屬於愛情呢?」昭君不過是漢元帝羈縻匈奴的一個籌碼而已。漢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親,沒有一個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誰願遠嫁異域?昭君雖然是自願請行,但那是因為「數歲不得見御」,忿而反抗的一種方式。《西京雜記》說昭君因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而無緣得到天子臨幸,是耶非耶,眾說紛紜。但杜甫、王安石對此篤信不疑,有杜甫「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王安石「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的詩句為證。昭君從風光旖旎的江南乍到風虐雪饕、氣候冱寒的漠北,住穹廬,被旃裘,食畜肉,飲?酪,習俗迥異,語言不通,呼韓邪年齡比她大一倍還多,兩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見鍾情,更何況兩人才結婚三年,剛生一子,呼韓邪便一病不起?呼韓邪死,其前妻之子復株累若?欲妻之,昭君不肯,「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既然落花無返樹之期,逝雲無歸山之理,昭君只得含淚再醮,再生二女。後來她的兒子又無辜被殺,喪子之痛使她悲憤難抑。她在匈奴度日如年,以淚洗面,哪裡像戲劇中那樣光采照人,風情萬種呢?可見,戲劇塑造的是藝術形象,而歷史上的王昭君又是另一回事了。
Ⅳ 西漢時期的四大美女分別是誰
昭君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東漢末年時人。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唐朝玄宗時人。
「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春秋末期時人。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漢朝元帝時人。
Ⅵ 漢朝比較出名的女人有哪些
1、呂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統一的封建王朝獨攬大權的女人,呂雉奉行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得漢王朝經濟逐步繁榮,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
2、竇猗房:西漢王朝著名的女統治者,歷經漢朝三代,她奉行的黃老無為政策對後世影響深遠;
3、淳於緹縈:上書救父,成為中國封建孝道的典範;
4、王娡:使用高超的手段成為漢景帝皇後,漢武帝劉徹的生母;
5、陳阿嬌:金屋藏嬌的由來,陳阿嬌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Lesbian皇後;
6、衛子夫:從歌女到母儀天下,由於她的關系,大破匈奴的名將衛青也橫空出世;
7、趙鉤弋:中國歷史上因「主少母壯」而屈死的第一位後妃,成為後世君主紛紛效仿的榜樣;
8、卓文君:當壚沽酒只為情,鳳求凰故事的女主角;
9、馮嫽: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她輔佐解憂公主經營西域,使新疆地區逐步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
10、上官小妹:花季少女成為太皇太後,她廢黜昌邑王擁立漢宣帝,使得漢王朝在漢武帝之後又出現了昭宣中興的局面;
11、王政君:歷漢四世為天下母,最終導致其侄兒王莽篡漢建新;
12、王嬙(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流傳千古;
13、趙飛燕(趙宜主):中國歷史上最擅長舞蹈的皇後,她也是導致西漢王朝覆滅的罪魁之一,趙飛燕還與唐代的楊玉環組成了成語「環肥燕瘦」;
14、陰麗華:輔佐漢光武帝劉秀開創了東漢王朝光武中興的局面,「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15、鄧綏:東漢王朝著名的女統治者,在她執政期間東漢王朝達到鼎盛;
16、班昭:既是文豪又是罪魁,其所著《女誡》一書開啟了中國封建男權社會的先河;
17、梁妠:東漢王朝著名的女統治者,她締造了東漢最大的外戚集團,由於她的關系,奸臣梁冀掌控東漢,東漢王朝逐漸走向衰敗;
18、何蓮:何蓮在漢靈帝死後臨朝稱制,她與兄長何進的統治最終導致東漢王朝進入群雄割據狀態;
19、蔡文姬: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音樂家,胡笳十八拍的創作者;
20、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用美色顛覆權力,致使董卓為呂布所殺。
Ⅶ 中國古代著名的美女都有誰黃帝的老婆漂亮嗎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
�
貂蟬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貂蟬也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李長吉詩《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蟬的影子。到了現代,人們又把她炒成「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關羽和諸葛亮低多少。然而,歷史上到底有無貂蟬其人呢?�
按,貂蟬之名並不見於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么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里,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發出來的。在這里,「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棲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別有用心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將她斬於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余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於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隨」,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隱去——「貂蟬已隨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5,7喜〖KG-*3否5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楊貴妃�
楊貴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發燙的題材,通過影視傳媒接受啟蒙的年青一代,滿頭滿腦子的楊妃、慈禧和武則天的故事。楊、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變過程以及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認識,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唐玄宗開元3年,他被選入皇子壽王李瑁邸被冊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開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為李瑁重娶個媳婦,暗暗地將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白香山《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時,玉環歲,唐玄宗已經56歲。天寶4年,玉環冊為貴妃,一直到14年她縊死馬嵬,她都是這個名號,故後世稱其為「楊貴妃」。�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大踏步走向腐敗的時期。宮中僅「貴妃院織錦刺綉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她的家族,則「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說,楊妃的三個姐姐,都封為國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計,見制度閎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楊國忠。在歌舞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終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如入無人之境,潼關陷落後,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勉強到了馬嵬驛,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之後,六軍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一直到七年之後,玄宗的孫子代宗廣德元年,杜甫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方基本平息。唐帝國一落千丈,它使經歷過往日輝煌的人們回憶起這一段歷史不禁感慨噓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正因為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感受,所以才動人。沒有體驗過滄桑感的年青人對這首詩是無動於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後做了太上皇成了歷史的棄兒,重返長安後他更成了「多餘的人」,何況這位風流天子畢竟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所以她與楊貴妃的悲劇在時過境遷之後又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至少,在人們議論和回憶的時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後,他和楊妃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距離最近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陳鴻的《長恨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它們對玄宗「傾城傾國」既有批評,更多的是同情和歌詠。「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凄惋纏綿,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動容。臨邛方土「為感君王展轉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終於引出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故事,成了愛情主題的一般歌詠。唐明皇和楊貴妃也開始了他們的角色轉換。�
中唐以來,李楊故事一直是熱門題材。唐人筆記《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宋人的《楊太真外傳》,對這一故事不斷地予以渲染。至遲在宋、金時代,這一事故開始搬上了舞台。元雜劇的名家都寫過明皇太真故事。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傳奇寫李、楊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長生殿》。在《長生殿》中,李、楊完成了他們角色轉換,作者在歌詠這一旖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還值得一提的是楊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有一種傳說是楊妃當年並沒有死,她被偷天換日地保護了下來,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得終其天年。「忽聞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來,人們不都是把那蓬萊、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處,當作神仙的樂園嗎?在日本,有楊妃像、楊妃墓、楊妃廟塔多處。在受盛唐文化哺育過的日本國民的心目中,楊妃身上散射著那一文化的神聖光環,而楊妃故事實質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br>
1.陳圓圓
明清之際常州武進人
本姓邢,名沅,字畹芬
為蘇州名妓
善歌舞
吳三桂納為妾
晚年為女道士
改名寂靜,字玉庵
2.花蕊夫人
青城(四川灌縣西)人
徐國璋的女兒
貌美如花蕊
故封為「花蕊夫人」
精通詩詞
以才貌兼備而得
Ⅷ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誰西漢時期的是哪一位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春秋戰國時期人越國人)、貂蟬(東漢)、王昭君(漢元帝時)、楊玉環(唐朝)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