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分懸賞]語文常識/素材
兩周秦漢: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東漢名將,座駕:捲毛獸,兵器:冷血劍,成名經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 辱。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
事件:漢明帝永平五年(62),班超的兄長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隨著遷居洛陽。由於家境貧寒,班超替官府抄寫文書,維持生計。班超每日伏案揮毫,常輟業投筆而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閑乎」(《後漢書·班超列傳》)?旁人皆笑之。班超說:「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漢書·班超列傳》)!
荊軻: 戰國末期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
關於荊軻的詩詞:
《春秋戰國門荊軻 》
作者:周曇 年代:唐
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騎駕群胡。
有心為報懷權略,可在於期與地圖。
事件:荊軻刺秦王
屈原:
(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名言: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韓信:
韓信(?—前196年),漢族,字重言,淮陰(時稱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楚州區留有與胯下之辱相關的「胯下橋」遺址,並在鎮淮樓東側建有韓侯祠紀念。西漢開國功臣,初屬項羽,後歸劉邦。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
座駕:五明驥,兵器:魚腸劍,經典之戰:暗渡陳倉,井徑之戰,垓下之戰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有關韓信的詩:
韓信廟
劉禹錫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鍾室嘆良弓。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卻過淮地吊韓信廟 。
事件:
胯下之辱
蕭何月下追韓信
歇後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老子: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
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事件:高論生死
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語錄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睏不堪!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斗爭的手段。兩者是凶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關於莊子的典故和寓言
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鵷雛,您可聽說過?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蘇秦: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據(今洛陽東郊太平庄一帶),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
與趙秦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至樂毅破齊前夕,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使。帛書《戰國策》殘卷中,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與《史記》所載有出入。
事件:勸齊王伐宋
合縱攻強秦
蘇秦拘於趙
刺股懸梁: 釋義:形容刻苦學習。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項羽:
項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漢族。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史上最強武將。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人稱西楚霸王。楚漢時代傑出的軍事家。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
事件:
巨鹿之戰,雄霸天下
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其敗也勃。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在無能開動其戰爭,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戰。
烏江自刎
烏江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無名
劍折沙盡血洗風
七載成敗轉頭空
盪恨笑飲蒼天淚
段韌傲刻夕陽紅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虞姬:
公元前202),秦末人.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過虞溝游虞姬廟
袁枚
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瘦腰(指虞姬)。」
「霸王別姬」是秦漢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
霍去病:
霍去病:西漢名將(前140—前117),漢族,軍事家。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 ,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里,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4歲。
關於霍去病的詩詞:
《少年行四首》
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於。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20)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事件:
昭君出塞
《怨詞》
附昭君《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民國,魯迅)。司馬遷是西漢夏陽龍門人。夏陽(今陝西韓城南),縣名,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事件:發憤著《史記》
《史記》十大名篇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史記共130篇
魯迅稱贊: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將史記與屈原的離騷相提並論,反映司馬遷之偉大
蘇武: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於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准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於。
事件:《蘇武牧羊》典故
《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 ,
窮愁十九年,
渴飲雪,
飢吞氈,
牧羊北海邊。
心存漢社稷,
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
心如鐵石堅,
夜在塞上時有笳聲,
入聲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
雁群漢關飛。
白發娘,
望兒歸,
紅妝守空幃,
三更同入夢,
兩地誰夢誰?
任海枯石爛,
大節不稍虧,
終教匈奴心驚膽碎,
拱服漢德威。
孫臏:
孫臏,戰國時軍事家。在今山東鄄城人。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86米)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銀雀山出土,有一萬一千餘字。
孫臏 中國軍事家。戰國中期齊國人。少時孤苦,年長後從師鬼穀子學習《孫子兵法》,顯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不料,他卻因此遭人暗算……
孫臏: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經典名言】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貴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國內亂中被殺死,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追殺,從宋國(今河南商丘夏邑縣)逃到了魯國。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四書》中。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有說法為《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孔子名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
荀子名言
(1)鍥而不舍(《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名言
(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4)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8)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9)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 勸學>>)
(10)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的作品: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出自:《荀子·大略》
三國兩晉:
竹林七賢 :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國侄縣(今安徽宿縣西南),改姓嵇。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
【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
【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後改稱阮咸,簡稱阮。
阮咸不僅擅長演奏,也精於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說就是他所作,李季蘭在同名詩中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1950年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持阮彈奏的阮咸畫像,神情專注。
編輯本段【王戎(234—305)】
字浚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好了不寫了,好多哦。累~~~~~~~~`
Ⅱ 請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美女
虞姬、王昭君、卓文君、辛追和凌惠平
Ⅲ 史上真正的虞姬是什麼樣子
虞姬,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稱「虞美人」。今沭陽縣顏集鄉人。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相傳容顏傾城,文武雙全,舞姿美艷。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直到最後在楚營內舞劍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場「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
虞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培悄爛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配漏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運基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霸王別姬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
更也有贊揚虞姬的詩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怨。也持吳越薄鋼刃,香魂血濺烏江岸。
Ⅳ 虞姬是什麼病
虞姬是自刎而死。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了她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是楚漢相爭時候楚霸王項羽的愛妾,人們大多認為虞姬是一個大美人,因為虞姬也被叫做「虞美人」。虞姬此人很是漂亮,她擅長跳舞,舞姿楚楚動人。除了跳舞之外,虞姬還特別喜歡舞劍,她舞劍舞的特別好看。所以,在人們的印象裡面,虞姬就是一個少有的中國古代的集美貌與才藝於一身的妙人。
虞姬的身份一直是一個謎,根據民間的項羽和虞姬的相遇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據說在公元前209年的時候,悉配塵項羽和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那時候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有很多起義都是反抗暴秦的統治的。項羽和叔父兩人一直忍辱負重,終於還是起義了,他們要復國。在項羽的手下將領中有一個人叫做虞子期,而虞子期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妹妹,她就是虞姬,虞姬好武,她尤其崇拜和喜歡英雄人物,對於項羽也是一見鍾情。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虞姬和項羽互相愛慕,項羽迎娶虞姬為妾,虞姬從此就跟隨著項羽東征西戰,形影不離。
但是虞子期這個人物只是明朝時期的甄偉《西漢通俗演義》中的虛構人物,不僅如此,這個虞子期也不是虞姬的哥哥,他在這個書中是虞姬的堂弟。書中的原句是這樣寫的「數日,梁遣人娶虞姬歸會稽,與籍成親,就帶堂弟虞子期隨軍賣姿聽用」。後代大多將虞子睜禪期修改為虞姬的弟弟,因此,虞姬是否是虞子期的妹妹或者是堂姐,這個是沒有歷史考證的。
可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對於虞姬只有一句話的記載,就是「有美人名虞」。根據這句話,人們推斷虞姬的名字就是虞,但是虞姬的姓是什麼就不知道了。那個時期人們通常將美貌的女子稱作「姬」,因為《史記》中只有一句對於虞姬的記載,所以人們對於虞姬的稱呼就自然而然成為了「虞姬」,表示這是一個美貌的女子。
有人說「虞」可能只是虞姬的姓,但是有的人又認為「虞」是虞姬的名,因為虞姬的記載真的太少了,所以對於虞姬的稱呼沒有統一。有叫虞姬的,也有叫「虞美人」的。另外說到這個虞美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秦漢時期,後宮中的女子有位份就叫做美人,例如電視劇《美人心計》中,各諸侯王的後宮夫人們就有各種的美人,後來不斷提升了位份,林心如飾演的就是一個進宮的美人一步步上位,最後變成皇後太後的故事。所以有人就說美人只是當時的一個位份的稱呼而已,項羽雖然自稱為楚霸王,級別自然是比之皇帝或者王要低一個等級,但是在人們心中楚霸王項羽是當之無愧的王,因此項羽將心愛的女子虞姬封為美人就沒什麼奇怪的,這也表現了虞姬在項羽心目中的地位。
Ⅳ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中的美人和將軍分指
虞姬, 班超。
花聲·懷古
作者:(元)張可久
正文: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賞析:
這首曲慨嘆秦漢時統治者之間的戰爭和各民族間的戰爭,給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表現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故用「懷古傷今,慨嘆民苦」來概括該曲的中心思想是最恰當不過的。
文章怎樣「懷古傷今,慨嘆民苦」的?先用三個典故:一是霸王別姬,即楚漢相爭時,項羽被困垓下,突圍前與愛妾虞姬悲歌訣別,虞姬自刎而死。項羽突圍至鳥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吳聯軍大敗於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門關外。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對時世的看法,項羽、曹操、班超這三個秦漢時期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功業英名雖然萬古不會磨滅,但他們的功業英名是以「生民塗炭」為代價的,這是一;二是作者沒有褒揚三位英雄的業績,只交待他們的失敗與不得志,便說明歷史上像這些英雄人物不過是過眼煙雲而已。作者為何對英雄人物的成敗得失而無所感慨呢?這和他憫民生,體民苦的思想有關,當時的封建王朝內余或部豎滲伍,君昏臣庸,統治者之間你爭我奪,為了爭奪到權位及天下的目的,他們總是打著「弔民伐罪」,「以有道伐無道」等為民的旗號,以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並藉助老百姓的力量去實現他們的慾望,到頭來遭受傷害的仍是老百姓,所以作者無不傷心地發出感嘆「傷心秦漢,生民塗炭」,此句也意在表達英雄美人雖有壯烈哀艷的故事,但在歷史的畫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難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反映了作者最本質的情感。喊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