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她是古裝第一美人從小學戲曲,在最紅時嫁人如今依舊美艷動人,你怎麼看
目前長相眾寵的演藝圈裡,女星美麗的太千篇一律,而這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TVB漂亮美女,及其台灣青春偶像劇的瓊瑤女主角更看起來有特性,令人難以忘懷。今日要給大夥兒詳細介紹的,是第三代瓊瑤女模,她是瓊瑤最賞析的女星,她便是蔣勤勤。
B. 17位戲曲出身的女星,個個眼帶鉤子,儀態萬方,甩木頭美人幾條街
娛樂 圈裡很多女演員的演技都毀在了雙眼無神上面,像跳芭蕾舞出身的劉詩詩,氣質絕佳,顏值也非常能打,但是一演戲就被詬病演誰都像盲人;科班出身的喬欣,「眼技」也成了她演技重災區,正在熱播的《嫣語賦》中明明她的人設是個爽姐,卻被她空洞的眼神、努嘴式的演技演得毫無波瀾,被吐槽像一個台詞機器人。
就連剛出道時以靈氣出圈的陳鈺琪,這幾年也頻頻遭遇演技質疑,前不久一部《鏡雙城》直接拉垮口碑,她被吐槽最多的是:眼睛裡沒有戲,看起來像呆頭鵝。
這些女演員,明明長得那麼漂亮,但是一演戲就垮,大多數是毀在一雙讓人入不了戲的眼睛上面。
而說到眼裡有戲,就不得不提那些戲曲出身的女演員了。
眾所周知,戲曲演員在台上表演時的舞台妝都是極為厚重的,基本上五官長啥樣都化得看不清楚,所以他們傳遞情緒最重要的就是靠那雙像鉤子一般的眼睛。
戲曲表演與影視表演大體是相通的,當他們跨界出現在大小熒幕時,能很輕松地用「眼技」演出角色的層次出來。
比如何賽飛,她19歲考入浙江岱山越劇團,後調入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有過多年的越劇生涯。當時她與茅威濤、何英、董柯娣等一起被稱為小百花的「五朵金花」,後來投入演藝圈演過不少膾炙人口的角色,如楊九紅、海蘭珠等。
她眾多的角色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獨特的氣質,楚楚可憐又魅惑誘人。而她無處安處的魅力的體現,除了身段好、儀態佳,最重要的就是那一雙如絲的媚眼。哪怕是上了年紀,眼睛依舊炯炯有神。
跟何賽飛一樣從小百花劇團走出來的還有陶慧敏,她年輕時真可謂杏眼桃腮,眉眼如畫,典型的江南美人的風韻。
出演《人民的名義》里的校花時,她曾被彈幕吐槽「這顏值還校花」,只能說發這個彈幕的人是真沒有了解過她年輕時的作品。
很多以古裝出圈的女演員在進入演藝圈拍戲之前,都曾有過戲曲經歷。被譽為「內地第一古裝美人」的蔣勤勤,10歲開始學京劇,從青衣轉為刀馬旦,一學就是7年。
雖然她因嗓音條件不好後來轉了行,但多年的唱念坐打,給她後來在古裝界封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演遍四大名著的古典美人何晴,出生於江南水鄉,13歲考入浙江昆劇團學習崑曲。崑曲的高貴、優雅、含蓄,在她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兩彎似蹙非蹙煙柳眉,一雙似喜非似含情目用來形容她也絲毫不為過。
50-70年代出生的女演員,很多都是十幾歲就投身戲曲,之後轉行也有一技傍身。憑借《還珠格格》里的皇後一角走紅的戴春榮,是秦腔演員出身。她從11歲開始學秦腔,15歲從戲曲學校畢業後被西安市秦腔二團錄取,4年後成為團里挑大樑的大青衣,在當地頗有名望。
後來她機緣巧合進入演藝行業,是憑借一身演技出圈的。《還珠格格》里的皇後,小時候追劇時覺得很討厭,長大後拋開主角光環再看,她又何嘗不是一個囿於宮闈的可憐女人呢,當年皇帝愛她的驕傲、好強、嬌俏,有了新歡之後這些統統就就成了刁蠻、惡毒、無禮。
這個人物之所以被塑造得這么鮮活立體,她多年的戲曲功底功不可沒,隨便一個眼神都傳遞著多種情緒。
中年才開始演戲最後還被觀眾記住了的,一般都是有幾把刷子的。憑借《我的前半生》大火的「薛甄珠女士」扮演者許娣,是曲劇演員,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且是我國第一位獲得戲曲「梅花獎」的曲劇演員。
從事影視表演後,不管多麼臉譜化的角色,她也能演出她的味道來。
也不怪觀眾常常吐槽現在的快餐影視作品沒有看頭,確實從製作到服化再到演員的選擇上都相當敷衍。
想當年87版《紅樓夢》拍攝歷時三年,妥妥的慢工出細活。不僅如此,開機前劇組還給演員集中培訓了三個月。
至於演員方面,當時製片方更是全國各地海選與角色契合的演員,最終很大一批入選的都是戲曲演員出身,像北靜王和柳湘蓮的扮演者侯長榮是揚劇演員,王熙鳳的扮演者鄧婕是川劇演員,史湘雲的扮演者郭霄珍和襲人的扮演者袁玫是黃梅戲演員,晴雯的扮演者安雯是京劇出身。
鄧婕的父母都是從事川劇工作的,她16歲那年考入四川省川劇學校學習花旦,畢業後分配到川劇團。後來《紅樓夢》去選演員,三個選角導演帶著爭議把她的錄像帶給了王扶林導演,王導看完當即表示滿意。
她的身高不佔優勢,但是身段好,儀態佳,而且氣場非常強大,一雙眼睛尤其有戲。拍完這部劇後,認識她的不認識她的都覺得她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很潑辣的女子,足以證明角色有多深入人心。
憑借《上錯花轎嫁對郎》里的杜冰雁一角被觀眾熟悉的小李琳,11歲開始學京劇,主攻刀馬旦。
後來她轉行考上戲做演員,拍古裝戲時多年戲麴生涯鍛造出來的儀態和眼神也是有加持的。
很多人驚艷於杜冰雁的顏值,其實她的儀態和古典氣質更不容忽視。
那一頷首一低眉,就像書里走出來的大家閨秀,舉止優雅、端莊大方,古人的儀態步伐被她拿捏得死死的。
很多湖北籍女演員都是戲曲出身,除了小李琳,徐帆、袁泉、曾黎也都是。
徐帆是學京劇出身,她的父母都是楚劇演員,小時候她也想學楚劇來著,但父母認為學戲曲太苦,不主張她干這行。12歲那年她偷偷報考了湖北省戲曲學院,因為楚劇老師們都認為她,為了瞞過父母她改報了京劇,學大青衣。
2002年電視劇《青衣》選女主角時,製片方曾在她和蔣雯麗之間做過取捨,最終因為她有過多年京劇經歷而選擇了她。
袁泉和曾黎是湖北荊州老鄉,都是在十來歲的時候被中國戲曲學院附中招為京劇專業的學生,後來又同時考入中戲成為同班同學。
2015年,曾黎時隔多年在舞台上挑戰了一把扎靠唱刀馬旦,雖然最終被節目組淘汰了,但是造型和唱腔驚艷了無數觀眾。
袁泉是 娛樂 圈裡出了名的氣質美人,她有一雙顧盼生輝的大眼睛,不管出演什麼類型的角色,她的「眼技」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像《大上海》里一個回眸,讓人一眼萬年。
這與她在戲曲學校里多年的功課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她們的同班同學秦海璐考中戲前也是學京劇的,主攻刀馬旦。秦海璐17歲時曾帶著她的《天女散花》訪問日本26個城市,連演40餘場,14米的長綢耍得靈活自如。
後來她覺得要實現自己嫁個好人家的夢想的話,中專學歷太低不利於相親,於是又去考了中戲。不管是藝考還是後來成為演員,戲曲功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19年她在中餐廳里再唱京劇,把蘇有朋給感動哭了,直言她眼波流轉之間太有韻味。
被稱為「 初代京圈女神」的 劉蓓,10歲開始學京劇,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學過梅派和程派,師從李文敏。據說她的嗓音條件非常好,屬於不用功也是青衣骨乾的類型。
但由於外形太出眾,她剛畢業就被人挖去拍電視劇去了。干一行,行一行,不久她就拿到了百花影後,從此離京劇就漸行漸遠了。
有多年戲曲功底的演員,一些非常細小的動作就能讓人看出與眾不同,尤其是古裝劇中。像《甄嬛傳》里的眉姐姐,打眼望上去就非常有古韻,身段、肢體動作、眼神,都更加有古韻。
沈眉庄的扮演者斕曦學過多年黃梅戲,且當過文藝兵,無論外形還是儀態,都實屬出眾,再加上她的臉型比較圓潤,明眸皓齒,雙瞳剪水,很難不成為古典美人。
80年代後出生的演員學過戲曲的就比較少了,除了斕曦,大概也就李依曉、王曉晨這幾位了。
李依曉5歲練雜技,8歲轉學京劇,曾代表學校去德國出演過京劇《夜鶯》。後來入行拍戲,她塑造了蘇妲己、甄宓、虞姬等眾多絕世美人形象。2020年,她在《鬢邊不是海棠紅》里飾演過一個京劇名伶,出場不過短短幾分鍾,卻驚艷無比。
像她這種眼睛秋水盈盈、身姿曼妙的女演員,動圖和視頻更能體現美貌和靈氣。不像很多女明星劇照美哭,一到劇中就呆若木雞。
王曉晨自幼與京劇結緣,擅長刀馬旦,曾被保送至中國戲曲學院,但她最終選擇了考上戲做演員。
她演古裝其實也很亮眼,不過她好像一直困在家長里短的都市劇里。
90後女演員李沁曾是崑曲演員,且是重點培養的對象。進入影視圈之後她的資源尚且,但似乎還沒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時而受到肯定,裡面被抨擊演技浮誇。
當她遇到了適合自己的角色時是可以發揮好的,比如《楚喬傳》里的元淳公主,黑化後「眼技」非常突出,能讓觀眾感受到前後反差。
以前學表演出身的演員業務能力都是非常強的,這幾年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員演技甚至被一些學舞蹈、學戲曲出身的跨行演員甩了幾條街。
以上這17位戲曲出身的女演員,無論顏值、氣質還是演技,都是備受認可的。或許小舞台上的戲曲表演與熒幕上的表演有差別,但她們端方的儀態、顧盼生輝的眼神,舉手投足別樣的神韻以及散發出來的古典風流韻致,是時下很多新生代演員欠缺的。
C. 五洲唱響樂團成員美女圖片她們都叫什麼名字
1、姓名:季托(亞洲)
民族:漢
籍貫:吉林
出生日期:1986.1.16
政治面貌:中共預備黨員
健康狀況:良好
在讀學校:中國戲曲學院
專業:二胡
2、姓名:唐伯虎(美洲)
英文名:Annie
專業:歌手
曲風:流行歌曲
生日:1990年7月
星座:巨蟹
血型:O
身高:163公分
體重:48公斤
籍貫:美國
3、姓名:黑玫瑰(非洲)
性別:女
專業:歌手
生日:1981年6月
職業:歌手
血型: B
身高:5英尺8英寸
體重:60KG
國籍:烏干達
4、中文名:索菲亞
語言:西班牙語、英語、漢語
身高:165cm
國籍:波蘭
膚色:白色
特長:唱歌、表演
具體的可以點這個鏈接看http://ke.haosou.com/doc/1825138-1930257.html
D. 誰被稱為京劇界的第一美人
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員、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北京京劇院演員、工梅派青衣竇曉璇;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王夢婷;堪稱是當代京劇界「老、中、青」三代「美人」的典型代表!
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人,李勝素成就斐然獲獎無數,1987年獲得「首屆CCTV全國青京賽獲優秀表演獎」;1991年獲得「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1996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7年獲「古巴第十四屆·傑出青年藝術家」稱號等等。
E. 樣板戲中「四李」女演員 人人漂亮唱功好 如今兩人72歲李炳淑77歲
喜歡樣板戲的朋友們,還記得當年因主演樣板戲電影而紅極一時的「四李」女演員嗎?
想當年,她們都處於最好的年齡,以最佳的狀態,為觀眾呈現了各自的拿手好戲。
她們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唱功更好,每個人都被各自的戲迷所深深喜愛。
哪怕是到現在,她們都依然擁有很高的聲望,以及專屬的地位。
只是,當年的四個人,現在已變成三個人了。其中的「大李」已經去世了。
那麼,她們都分別是誰呢?
她們分別是—— 李麗芳、李炳淑、李維康和李元華 。
親愛的朋友們,請問你還記得她們嗎?
咱們先說 李麗芳 吧。
她在這四個人中年齡最大,所以又被稱為「四李」中的「大李」。
李麗芳1932年出生於一個演藝世家。很小就跟隨自己的姐姐李慧芳開始學藝。
她擁有極高的天賦。早在40年代就已經成為京劇舞台的一位「名旦」。那時,她才只有十幾歲。
新中國成立後,李麗芳先是加入總政京劇團,然後又進入中國京劇院四團。後來在1958年,為了支援西部建設,她來到寧夏組建了寧夏京劇團。
李麗芳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角色,無疑就是現代京劇樣板戲《海港》中的方海珍了。
她那雄渾、壯美又很清雅的演唱,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但其實李麗芳最初演的現代戲,不是《海港》,而是《杜鵑山》。她當時在劇中扮演女主角賀湘(也就是後來楊春霞扮演的柯湘)。
那是1964年夏天,北京舉辦了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這次演出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京劇團都各自上演了新編的現代戲。其中寧夏京劇團上演的就是《杜鵑山》。演出後極受歡迎。
而當時上海京劇院演出的是《海港的早晨》(後改名為《海港》),女主角的扮演者有童芷苓、楊春霞等人。
李麗芳因在《杜鵑山》中扮演女主角很成功,所以北影廠准備將該劇搬上銀幕時,也定下李麗芳繼續演柯湘。而正當李麗芳為此做准備時,她卻突然接到通知,調她到《海港》劇組扮演方海珍。
李麗芳那天生嗓音洪亮的優勢,在《海港》中得到了全面的發揮。她因此一舉成名。
後來《海港》被拍成電影,李麗芳仍是女主角。而隨著電影的上映,她一下子成為了全國觀眾心目中的偶像。
她那一頭短發的干練模樣,當年不知感染了多少觀眾呢。
大家因為現代京劇樣板戲而認識李麗芳。但其實她演唱的傳統戲也非常好,像《穆桂英掛帥》、《呂布與貂蟬》、《花木蘭》等,都深受廣大戲迷的喜愛。
只是,這位好演員,已於2002年4月29日去世,享年70歲。
我認識的一位戲迷朋友對我說,在她小時候,家裡的牆上貼著兩張美女的劇照,一張就是李麗芳扮演的方海珍,而另一張,則是李炳淑扮演的江水英。
江水英是現代京劇樣板戲《龍江頌》中的女主角。她的扮演者李炳淑,比李麗芳正好小10歲,但唱功卻同樣十分了得。
李炳淑出生於1942年,是安徽宿州人。她14歲就進入宿縣京劇團 學戲 ,1959年考入上海戲曲學校深造。她嗓音清亮甜潤,唱腔婉轉悠揚,聽來令人盪氣回腸。
1961年她從上海戲曲學校畢業後,先是在戲校的京昆實驗團做演員,並因演《楊門女將》而初露鋒芒。1970年她成為上海京劇院二團演員,在現代戲《龍江頌》、《審椅子》等劇中出演女主角。
更多觀眾認識她,當然還是通過《龍江頌》這部現代京劇樣板戲電影。她那動情的演唱,以及質朴的表演,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學會了她演唱的「手捧寶書滿心暖,一輪紅日照心間……」
而她手捧寶書的造型,也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個畫面。
她是那個年代最紅的明星和演員。
後來她還在傳統京劇改編的電影《白蛇傳》中扮演白素貞,同樣大受歡迎。
如今,這位「梅派」傳人77歲,雖早已退休,但仍孜孜不倦地向青年演員傳授技藝,被弟子們譽為「不倒的常青樹」。
而李維康和李元華這兩位同齡演員,一位是《平原作戰》中的小英,一位是《龍江頌》中的阿蓮。
當年她們在這兩出樣板戲戲中出演角色時還非常年輕,而今兩人也都72歲了,可依然堅守在各自的舞台上。
李維康在自己12歲那年就開始登台演出了。1965年,她還在中國戲曲學院念書呢。中國京劇院的導演阿甲就看中了長得漂亮唱功又好的她,將她調到中國京劇院演翠屏(也就是後來《平原作戰》中的小英)。那時,她只有18歲。
但其實《平原作戰》這出戲也是一波三折,李維康能演上小英這個角色,也經歷了太多磨難。好在是金子總會閃光。最終,她在現代京劇樣板戲《平原作戰》中成功地扮演了這個抗日女英雄的形象。並且隨著電影《平原作戰》的上映,她也成為了當時家喻戶曉的一位明星。
李元華的成名,似乎比李維康還更早一些。
當李維康在中國戲曲學院讀書和練功的時候,李元華也考入了上海戲曲學校,並憑借甜美的嗓音和超高的悟性,而備受關注。那時,當她在舞台上演出梅蘭芳先生的名劇《宇宙鋒》時,大家都覺得她將是一顆未來之星。
這顆未來之星很快就在現代京劇樣板戲《龍江頌》中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了。1966年,她被《龍江頌》劇組選中,成為了其中江水英和阿蓮的扮演者。
而後來《龍江頌》被拍成電影,李元華所扮演的阿蓮,那活潑的性格,清爽的短發造型,一下子就打動了眾多年輕觀眾的心。她由此成為太多人心中的女神。
李維康和李元華,兩個人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出名,而且後來除了在京劇表演上取得巨大成就外,在其他藝術領域方面,也收獲頗豐。
李維康很早就參加了電視劇的演出,在85版的《四世同堂》中成功塑造了韻梅這個角色,還一舉拿下了第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視後稱號。
而後來李元華不僅主演了電影《北斗》,而且更為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她曾在《白毛女》、《鳴鳳》等歌劇中出演女主角,所扮演的喜兒和鳴鳳不僅獲得郭蘭英等老藝術家的認可,同時更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如今,這兩位藝術家雖已都不再年輕,但對藝術的追求之心,卻始終未變。我們依然在眾多的晚會現場,看到她們活躍的身影。在此,讓我們祝福她們——身體 健康 ,永葆藝術青春。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今天再次說起昔日的樣板戲「四李」演員時,不知喚起了各位怎樣的記憶呢?在四位演員中,各位最難忘和喜愛的是哪位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與更多朋友進行互動吧。
另外為了使大家更好地重溫經典老電影,和老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我們專門創辦了一個專欄,並且會不定期上傳大家所喜愛的內容,歡迎大家關注、轉發和訂閱哦。
我是雅清,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捧場,咱們明天同一時間,再會。
F. 前兩天在電視上看見的,一個穿白色長款袖子很寬的,短頭發女歌手唱著戲曲風格的歌曲,很好聽
有很多種可能自己看看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