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笛子十大名曲都是哪些
笛子十大名曲:姑蘇行、梅花三弄、妝台秋思、幽蘭逢春、春到湘江、喜相逢、鷓鴣飛、黃鶯亮翅、小放牛、揚鞭催馬運糧忙。
1、小放牛
採用崑曲音調,具有江南風味。樂曲典雅,表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秀麗風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寧靜的引子,是一幅晨霧依稀、樓台亭閣、小橋流水誘人畫面。抒情的行板,使遊人盡情的觀賞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
Ⅱ 十大著名笛子曲是哪些
十大著名笛子曲是:《梅花落》、《月光下的鳳尾竹》、《牧民新歌》、《姑蘇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鷓鴣飛》、《黃鶯亮翅》、《揚鞭催馬運糧忙》。
1、《梅花落》
《梅花落》是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一直流傳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梅花落》也是一首大角曲,用於特定的朝廷儀式,由專門人員演奏,隸屬一定的部門。
2、《月光下的鳳尾竹》
《月光下的鳳尾竹》是由我國作曲家施光南創作的傣族樂曲,詞作家、詩人倪維德作詞。該曲以其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不由聯想起那鬱郁蔥蔥的鳳尾竹林,那別具一格的傣家樓閣撒落在竹林間,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
5、《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是寧保生先生1976年創作的竹笛名曲,另有古箏演奏家王中山根據其改編的古箏曲。
自問世以來,就以其鮮明的湖南花鼓音樂特色,時而激情如火,時而流暢清雅的旋律,引起了全國廣大笛子演奏者的熱烈反響,並受到了笛子愛好者的特殊青睞,不但被多種笛子出版曲集爭相出版。
Ⅲ 中國笛子十大名曲有哪些
中國笛子十大名曲有:《姑蘇行》、《春到湘江》、《小放牛》、《牧民新歌》、《五梆子》、《霓裳曲》、《黃鶯亮翅》、《鷓鴣飛》、《牧笛》、《喜相逢》
1、《姑蘇行》
譜曲:江先謂
《姑蘇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謂於1962年創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受的竹笛經典名曲。
曲名為游覽蘇州(古稱姑蘇)之意,全曲表現了古城蘇州的秀麗風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樂曲旋律優美親切,風格典雅舒泰,節奏輕松明快,結構簡練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樂曲之一。
4、《牧民新歌》
作者:簡廣易
《牧民新歌》是簡廣易於1966年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曲子。作品以濃郁清新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展現出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牧場上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現了新時期牧民的精神風貌。
5、《五梆子》
改編者:馮子存
五梆子是一首由馮子存根據華北地區傳統民間樂曲改編的笛子獨奏曲,是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
原曲優美明快,熱情奔放,曲調優美健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常用於戲曲過門,經馮子存整理加工後,賦予樂曲以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個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運用,使樂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廣為大眾所喜愛。
Ⅳ 十大經典笛子名曲哪些值得新手欣賞
十大經典笛子名曲值得新手欣賞的有《姑蘇行》,《春到湘江》,《喜相逢》,《小放牛》,《牧民新歌》等等……
1、《姑蘇行》
幾番遞升的旋律,如翻似滾把情緒層層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潤與激情交互輝映,以把深切的情誼富有神韻的呈現出來。吐音清秀通暢,干凈利索,並注意安排好吸氣點。各音區要變換自如,高音要富於共鳴感。
Ⅳ 笛子十大名曲
1、笛子十大名曲之姑蘇行
江先渭根據崑曲曲牌《佛上殿》改編。崑曲的音調色彩鮮明,甜美抒情,誘發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樂曲分三段:寧靜的引子,以清秀流暢的曲調,展現了姑蘇園林的幽雅和秀麗,似乎是一幅晨霧依稀,樓台亭閣隱現的誘人畫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猶如置身於幽曲明凈、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之中,盡情地觀賞,美不勝收。中段是對比性的熱情小快板,樂曲應用變奏手法,旋律快速流暢,形成段落之間的對比,遊人嬉戲,情溢於外。當再現第一段時,人們似乎沉醉於美麗的景色之中,流連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轉動聽、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麗、曲調優雅純凈,悠然從容之中呈現了一派詩情畫意。
2。笛子十大名曲之苗嶺的早晨
《苗嶺的早晨》是1974年白誠仁先生特意為新生俞遜發的“口笛”創作的曲目,曾被中國藝術團在世界演出,享譽海外。後被陳鋼用原譜作為小提琴曲。 悠長抒情引子,紅日初升,綿延山地里清脆綿長的鳥鳴聲表現晨曦漸開,鳥鳴嚶嚶。深樹中鳥兒睜開惺忪睡眼慵懶而活潑的歌唱。日高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呈現出苗嶺自然風光的無限秀麗,大家出工了,苗嶺漸漸沸騰起來。 轉入主題部分後,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快速的節奏表現百鳥爭鳴,歡呼雀躍,自由自在。二胡揚剛之聲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勞忙,輕巧輕靈的吐奏,配合著口笛獨特的音色,體現出山嶺中成巒疊翠中鳥兒清脆鳴聲,苗族人民熱情、積極的勞動場景,山嶺中成巒疊翠中鳥鳴明麗清脆,結合苗族飛歌的旋律,一時分不清鳥鳴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時鳥、自然、人和諧相融,苗嶺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熱切嚮往。 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轉慢抒情,苗嶺和諧之景、深遠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現主題,悠長的歌聲綿綿不盡,三日繞梁,回味無窮,令人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流連忘返
3、笛子十大名曲之蔭中鳥
《蔭中鳥》是著名笛子大師劉管樂於1955年創作的作品。作者以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民間流行的模擬鳥叫等高難度的吹奏技巧,譜寫出一首富有音樂性的樂曲。全曲短小活潑,旋律歡快,其素材采自河北高陽、蠡縣一帶流行的嗩吶小曲。主題旋律生動,鮮明,運用頓音、滑音等技巧,模擬鳥的鳴叫,形成鳥語化的旋律,表現林蔭中百鳥爭鳴、一派生機的景色。中段笛子在輕快曲調伴奏下,自由模仿各種鳥叫,活潑的快板、喧鬧熱烈的音樂,讓聽者進入了蔭中百鳥競相爭鳴的藝術境界,描繪出一個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景觀。
4、笛子十大名曲之五梆子
原為華北地區的器樂曲牌,馮子存改編為笛曲。五梆子在原戲曲中用作過場音樂,曲調優美明快,情緒樂觀向上。全曲共四段,各段有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變化。第一段旋律簡明,速度緩慢,較多使用滑音技巧,音樂具有語言化的特點和富於歌唱性,從中可感受到北方人民豪爽樂觀的氣質,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第一變奏旋律加花並把句末的長句改為每拍一音,運用垛音和花舌音使音樂詼諧風趣。第二變奏演奏技巧更復雜了,速度進一步加快,音樂輕快流利,情緒雀躍歡欣。最後一次變奏,即興發揮,出現了“放輪”和固定音型,音樂熱情奔放。樂曲是典型的變奏體結構,在主題的一系列變奏中,旋律的潤飾越來越復雜化,與初次陳述時的主題面貌相差也越來越大,使音樂充滿著向前推進的動力。
5、笛子十大名曲之今昔
陸春齡創作於1957年。樂曲通過新舊社會生活的鮮明對比,表現了人民對新中國的熱愛。全曲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旋律歡快,第二部分開始的曲調由低沉、壓抑,轉為激動、悲憤,表現人們奮起向黑暗勢力作斗爭。這一部分運用較多的滑音、贈音等技巧,在音色、音量、氣息控制、指法等方面均與一、三部分有所不同,形成對比。此曲用音色嘹亮的F調笛奏,第一、三部分,用音色渾厚的C調笛奏第二部分,使其對比效果更為鮮明。樂曲具有江南笛曲風格。
6、笛子十大名曲之秋湖月夜
俞遜發與彭正元在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的啟發下寫成此曲。笛曲古樸典雅,充滿詩情畫意,表現我國傳統藝術作品中常見的那種恬靜淡遠的意境美。樂曲分三段。一開始抱笙奏出長音背景,箜篌輕輕撥動,宛如一湖清波微微盪漾。後笛子與小樂隊相互依託,奏出悠緩平靜、秀美高雅的主題,勾畫一幅秋湖月夜圖。第二段是富於浪漫主義想像的一筆。先由鍾笛和笛子模仿出遠山古剎的夜半鍾聲,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靜謚。接著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陣仙風吹過,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樂頗具古代宮廷舞曲的風韻,彷彿展現了九天仙女於湖光月色下舞動長袖,起舞弄清影的舞姿,這一段與前後兩段形成動靜對比,使優美寧靜“畫卷”增添了生氣。第三段在抱笙空曠安靜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變化的主題,描繪出秋露滿天、玉兔西沉、滄遠空闊、水天一色的壯麗景象,使人陶醉於詩情畫意之中。演奏者用特製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時而如一泓秋水清澈見底,時而又如洞簫鳴鳴不絕如縷,使樂曲倍添意境。此曲在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獎中獲一等獎。
7、笛子十大名曲之鷓鴣飛
湖南民間樂曲,樂譜最早見於1926年的《中國雅樂集》,以後以絲竹樂合奏、簫獨奏等多種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帶流傳,後經陸春齡加工改編,發展成具有濃鬱江南風格的笛子獨奏曲曲。樂曲通過對鷓鴣展翅飛翔的生動描繪,表達了人們渴望自由和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悠揚抒情的慢板和流暢活潑的快板,使音樂富有層次和對比。在演奏中充分發揮了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圓潤、悠揚委婉的特點,並通過打音、顫音、贈音等技巧調飾曲調,以表現鷓鴣飛翔之態。如樂曲開始的四個長音,運用實指顫音、虛指顫音以及力度的變化,一下子就把鷓鴣擊翅翻飛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聽眾面前。中段運用氣息控制,通過力度的'強弱對比,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鷓鴣忽遠忽近、忽高忽低,縱情翱翔的姿態。樂曲最後運用越來越輕的虛擬顫音,給人以鷓鴣飛向天邊,越飛越遠的聯想。
8、笛子十大名曲之揚鞭催馬運糧忙
這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獨奏曲曲,主要表現清脆的梆笛(有時可輔以電聲樂為伴),笛子聲部編寫除對音色作了細膩的修飾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再現。通過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亂的演奏手法,提煉出各類發音模式的聲波特性及MIDI表現方式,靈活運用和創新各類笛子的演奏技法,使一曲《揚鞭》把竹笛演奏技巧發揮懂啊體現得淋漓盡致的地步。
1. 引子部分
《揚鞭催馬運糧忙》曲譜
《揚鞭催馬運糧忙》引子部分,首先在笛子演奏長顫音,模仿馬的嘶叫聲,伴奏樂隊奏出快速而強烈的音型中開始了。讓人彷彿看到一隊隊滿載糧食的馬車在寬敞的大路上向前飛速賓士。陽光燦爛,鳥兒歡快地追逐在馬車左右,希望能啄到糧食來飽腹,平日寂靜的馬路上也變得喧鬧起來。
2. 第一樂段
然後第一樂段,用2/4節拍,快板,模仿馬蹄節奏“噠,噠噠,噠噠噠”頻繁出現,使這段音樂的情緒非常歡快強烈,令聽眾彷彿看到運送公糧的馬車隊伍浩浩盪盪地奔向前方的壯觀場面,大路上,車來車往,馬嘶鳥鳴,熱鬧非凡。
3. 第二樂段
緊接著速度突然放慢,樂曲轉入第二樂段。這段音樂採用中板,與第一樂段在速度上形成對比。音樂主題是A部主題音調的變奏,旋律剛柔並濟,個性舒展、明朗,富於歌唱性。使人彷彿聽到豐收之後的農民在喜悅地交談著,他們豐收後不忘國家,支援國家建設,開開心心地去送愛國公糧。在路上,他們揮動馬鞭,大聲地交談著,憧憬著來年的美好生活;小孩子站在車上的麻袋上,努力地揮手驅趕著饞嘴的麻雀,不時樂得哈哈大笑,再現樂段的情緒更加熱烈奔放。最後在模仿馬的歡嘶以後,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調結束全曲。
9、笛子十大名曲之喜相逢
《喜相逢》原是流行於內蒙古的一首民間樂曲,後吸收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為過場的音樂,或配合劇中人入洞房等歡樂喜慶的場面使用。笛子獨奏曲曲《喜相逢》是馮子存等在傳統樂曲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此曲採用民間變奏手法,在演奏上運用吐音、花舌、飛指、花舌顫音等技法、生動地表現了戀人依依惜別和別後重逢時的歡樂情緒。全曲音樂氣氛熱烈、生動活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全曲分四段,後三段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節奏,對前一段主進行變化重復,從各個側面豐富和發展了主題的音樂形象。第一段,是主題音樂的呈示,其開始樂句用了我國民間樂曲常見的散板形式,後又以緩慢的速度和感嘆性的慢速滑音、表現親人惜別時依戀難舍的情緒。第二段,是主題的第一次變奏,速度加快減少了滑音,用輕快活潑的節奏表現出親人重逢的喜悅心情。第三段,是主題的第二次變奏,通過速度加快和吐音的運用表現了一種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歡樂場面。第四段,是主題的第三次變奏,它用了性格火熱的固定音型,不斷穿插進行。花舌音再次使用,速度漸快,將音樂推向高潮,將親人團聚的歡樂之情推向頂點。
10、 笛子十大名曲之牧民新歌
1966年,曲作者簡廣易、王志偉在內蒙古伊克昭盟有感於生活,以內蒙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了這首樂曲。樂曲旋律來自內蒙古民歌,表現牧民辛勤勞動、建設遼闊草原的新生活。寬廣遼闊的引子彷彿把我們帶入一望無際的草原,藍天白雲、牛羊成群……短暫離調,使動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第一段是優美深情的慢板,羽調式的旋律富於內蒙民歌風味,它傾吐著牧民對黨,對新生活的熱愛。第二段是跳躍的小快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調加以變奏處理,運用吐音技巧和節奏,描繪出牧民騎著駿馬前進的歡樂景象。緊接著的第三段,將主題音調的節奏拉寬,旋律熱情舒展,表達了牧民們對社會主義的衷心歌頌。第四段巧妙地運用調式對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宮調式色彩,使音樂情緒更為高漲。第五段運用花舌、飛指等技巧,生動地模擬駿馬的嘶鳴聲。最後,急速的十六音符進行和強烈的節奏,渲染了遼闊草原人歡馬叫的熱烈氣氛,在高潮中結束全曲。1975年亞洲廣播聯盟曾對這首曲子予以推薦。
Ⅵ 求簡單好聽的笛子獨奏簡譜(f調)
簡單好聽的笛子獨奏F調簡譜《牧羊曲》:
(6)美女笛子獨奏大全欣賞擴展閱讀
《牧羊曲》該曲作為電影《少林寺》創作的主題曲,由王立平負責創作。王立平最開始創作了一首以河南豫劇元素為主的歌曲。
雖然歌曲創作後得到了導演的認可,但是王立平並沒有交差了事,而是反復琢磨,認為該電影主要在香港播放,香港人或許並不了解河南豫劇,因此也就很難談得上喜歡,於是放棄了原作,重新創作出該曲。
Ⅶ 笛子曲子最好聽的十首
1、《牧民新歌》
笛子領域要論那首樂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如果說《牧民新歌》是第二,那麼沒有任何一首笛子獨奏曲是第一。《牧民新歌》是以內蒙民歌音調為素材,由簡廣易、王志偉創作的。
2、《揚鞭催馬運糧忙》
《揚鞭催馬運糧忙》是魏顯忠創作於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獨奏曲。該曲根據東北民間音樂風格創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樂曲之一。
3、《喜相逢》
《喜相逢》原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後被山西梆子、二人台等吸收為戲曲情節中的過場音樂曲牌,用來伴奏戲中角色入洞房、拂試灰塵等動作,改編後,表現一對情人惜別和重逢時的心情。
4、《姑蘇行》
《姑蘇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謂於1962年創作的一首笛子名曲,是一首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受的竹笛經典名曲。曲名為游覽蘇州(古稱姑蘇)之意,全曲表現了古城蘇州的秀麗風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
5、《鷓鴣飛》
《鷓鴣飛》原是湖南民間樂曲,也用於簫獨奏或絲竹樂合奏,後經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並演奏而流傳於海內外,同時也成為了南派笛子風格的代表名曲。
6、《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濃郁。樂曲表現湘江兩岸秀美的春光和人們歡欣鼓舞、建設家園的豪情壯志。因子,廣闊而富於激情,展現出湘江碧波滾滾、煙霧繚繞的壯美景色。
7、《牧笛》
《牧笛》作於1958年。是劉森根據劉熾為雙人舞《牧笛》寫的舞蹈音樂改編的。表現了五十年代農村年輕人的美好生活,可稱之為《新小放牛》。樂曲清新、明快的引子將人們帶到新的農村生活。
8、《帕米爾的春天》
《帕米爾的春天》由李大同先生,以塔吉克族民歌為素材,吸取同名歌曲主題而創作。樂曲描繪了帕米爾高原壯麗多姿的風光,表達了塔吉克族人民純朴豪放的性格,以及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懷抱中的幸福和喜悅心情。
9、《秋湖月夜》
《秋湖月夜》由俞遜發與彭正元創作於1981年,在1983年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獎中獲一等獎,1992年榮獲「世界華人經典作品」。
10、《三五七》
《三五七》是趙松庭1957年根據浙江婺劇亂彈唱腔改編而成的同名笛子獨奏曲,曲名出自曲牌《憶江南》的詞格,即白居易的《憶江南》。因為《憶江南》的前幾句詞格是三、五、七個字,所以曲名叫作《三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