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工藝美術四大美女

工藝美術四大美女

發布時間:2023-02-28 11:59:03

1. 細紋剪紙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又名細紋刻紙,流行於樂清。最初多應用於龍船燈或窗欞裝飾,後婦女用它作綉花底圖,綉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稱剪花。這種細紋刻紙,構圖雋秀優美,刀法精妙入微。景細線紋闊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闊度薄紙能刻22刀,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細如發絲;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建國後,細紋刻紙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又有創新,圖案內容花鳥、人物兼備,其代表作細紋《花烏》《軍民魚水情》、《課余》、《紡織姑娘》等先後在國內外展出,影響廣泛。
樂清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風景秀麗的雁盪山麓,傍依甌江,瀕臨東海,隸屬溫州轄區。西漢初年,東甌王在此建都。東晉寧康二年,置樂成縣,屬永嘉郡,此乃樂清建縣之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南宋以來,甌江流域的經濟與文化就十分繁榮,宋紹興元年這里已設舶務,對外貿易與海外交流頻繁,民間文藝極其豐富,民俗活動多姿多彩。尤其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倡導下,主張"通商重工",商業意識逐漸崛起。長期以來手工業作為"重工"的主要手段,使這里的民間工藝美術不斷地豐富與壯大,並享譽國內外。諸如甌塑、甌綉、草編、竹編、鑲嵌、米字花邊、黃楊木雕、石雕、紙扎、剪紙等。出現了大批技術精湛的民間藝匠。

樂清細紋剪紙的歷史

樂清古屬吳越之地,又位於甌江之畔。樂清的剪紙就是在甌越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誕生的。據考證,樂清的剪紙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五代《武林梵志》有雲"吳越踐王於行去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至元代《大德樂清縣志》(公元1297年-1307年)所載"社裡笙歌達旦,能衢剪綵為眾共賞,與民同樂"。可見樂清的剪紙歷史之久遠。早期的樂清剪紙亦以女性為主,故此,有人把剪紙稱之為"女性藝術"。古時候有"男居外,女居內"之習俗,或叫"男耕女織"。自古以來,中國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准莫過於"巧手"。在農村,誰家的閨女媳婦會剪一手好花,全家都引以為榮。蓬年過節,家裡如沒有個會剪紙的,就只得向鄰居討花貼。作為一項不可缺少的藝術活動,使民間剪紙更加普及。從女性的童年開始,農村就把剪花織綉作為教育女兒的一種主要手段之一。除了剪"窗花",還有剪花樣作為刺綉的底樣,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品德。她們用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手法,簡單的工具、材料去美化農村,美化生活。

由於樂清位於東海之濱,甌江之畔,為溫州的重要商埠,參與海上作業的人數急劇增加。但海上作業風險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龍神、謁求風調雨順的活動與故事不斷豐富,龍國騰已成為當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節,村村可見"魚燈"與"龍船燈"(後來也叫"首飾龍")的民俗表演活動,表現"魚在水中游,龍為海中王"的故事情節。據姜維在《山與海瑣談》中記載:"村落糊楮,象龍首尾,載版為身,機轉轆轤,篝燈於上,從似金鼓,沿門索賞,謂之龍船燈"。道出了龍船燈的形、質與活動形式。樂清的細紋剪紙就隨南宋的"龍船燈"相輔而生,相得溢彰,人們習慣稱它為"龍船花"。剛開始時的"龍船花"與後來的"龍船花"比較,早期的"龍船花"顯得相對粗獷、單純、古樸。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不斷需求與創造,對甌越民間文化、海洋文化及農耕文化的感悟、運用與理解,使細紋剪紙日趨成熟、精細、豐富、生動、多樣,其民間民俗的文化內涵也更加深厚,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徵,終於使樂清細紋剪紙獨樹一幟。現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全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分冊中將樂清細紋剪 紙作為極其獨特而鮮明的語言個性收編在冊。

樂清的細紋剪紙不僅具有重要的民間藝術價值,它還對於地域文化的延續及其審美趨向和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是一種民間藝術,更是一種民間文化與標志。記得我的孩提時代,每逢春節,就可看到紙扎"魚燈"和"首飾龍"。魚燈活動都在傍晚天黑之後舉行,一組有十幾盞魚燈,一般第一盞為"龍燈",後面跟著各種各樣的"魚燈",在"龍燈"前面還有一人手執"龍珠燈",在鑼鼓喧嘩聲中開始了以龍嬉珠為形式的娛樂活動,有表示"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等抬式,互比高低,爭奇斗艷。但小時候的我更迷戀的還是"首飾龍",首飾龍一般長為4.5米,高3米,寬2米。以龍為頭尾,以船為身,又似層層樓閣,四周布滿戲典人物與神話人物。並通過首飾龍中軸滾動(後改為電動)使人物栩栩如生。首飾龍上所有的窗花亦用細紋剪紙裝飾而成,精細至極、令人贊嘆不已。無論是"魚燈"、"首飾龍"或"龍船花"都反映出當地勞動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蓄興旺、吉祥如意樂清剪紙的發展

據考證,在樂清剪紙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大部分。一是早期剪紙以女性為主體,以美化生活為主流,為剪為主要手段,但題材、內容、手法、形式與我國其它地方的剪紙有所相似,並無鮮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龍船燈"的出現,打破了女性藝術的范疇,成為男女皆為的民間手工藝術,並且從原來以剪為主變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將樂清的細紋剪紙叫做細紋刻紙,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足以說明細紋剪紙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變化,使樂清的剪紙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個性語言。回顧樂清的細紋剪紙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

宋代。隨著南宋"龍船燈"的出現,樂清的細紋剪紙應運而生。剪紙作為龍船燈上的窗花裝飾開始演變,從造型語言上變原來花鳥、草蟲為主為幾何形狀為主,常見有柳條紋、磚塊紋等。這個時期的剪紙,作為龍船燈上專有的用途,開始變的細膩而富有裝飾性,使樂清的剪紙初步形成個性語言,與原來的女性剪紙逐漸拉開了距離,如圖②。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的剪紙叫做樂清細紋剪紙的起始階段,或叫初級階段。

元、明時期。隨著"龍船燈"活動年年頻頻出現,人們的審美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民間藝匠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造,使細紋剪紙的語言開始豐富,技法開始熟練,紋樣開始精細。這個時期的細紋剪紙著重講求對比與變化的形式美,一般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粗內細為常見,外面多為柳條紋,裡面一般有磚塊紋、十字紋、井字紋等,如圖③。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的細紋剪紙叫做成熟期。

明、清時期。明末清初,隨著樂清商貿和手工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娛樂活動有著更高要求。於是在每年春節開始有"龍船燈"的賽事活動。而評判龍船燈的重要標准之一是看"龍船花"的精美程度,這就成為民間剪紙藝匠嘔心瀝血、精心創作、不斷創新的強大驅動力。這時,龍船花的紋樣除磚塊紋、十字紋、井字紋之外,還有長壽紋、正字紋、魚鱗紋、雙喜紋等。通過民間藝匠的不斷創造,使細紋剪紙的紋樣增多到幾十種,使細紋剪紙藝術的語言更加豐富,技法更加成熟,如圖④。所以把這個時期的細紋剪紙稱為高峰期。

新中國成立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樂清的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手工藝隊伍不斷壯大,先後成立許多工藝美術產家。其中,黃楊木雕、石雕、竹編、草編、米字花邊等產品遠銷國外。樂清的細紋剪紙就是在這個時期手工業商品經濟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當地人就是將龍船燈的飾花"龍船花"轉化為商品,這個時候人們開始把"龍船花"改名為"樂清細紋刻紙",其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與地區,深受世界友人的喜愛。

1955年,樂清縣黃楊木雕廠成立了剪紙車間,首次將民間剪紙藝人請到工廠,並配有專門的設計人員。至20世紀70年代,在樂成、象陽寺前村、地團橋頭村等地相繼成立十幾家專業剪紙工廠,孕育出一支龐大的剪紙製作隊伍,高者能在方寸之間刻制出2500多個洞孔,因此,被有關專家學者與新聞媒體稱為"微雕藝術"、"中國一絕"等。郭沫若先生有詩雲:"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透得末有;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郭先生的這首詩中講的南方剪紙,尤如是對樂清的細紋剪紙而言。
的美好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的剪紙紋樣,在原來的基礎上拓展到人字紋、米字紋、葵花紋、梅花紋、菊花紋等近百種。其剪紙版面一般分外、中、里三層,外層多為花鳥、草蟲、動物之類,中間為細紋,裡面為主題圖案,有時外紋也為主題圖案。這時細紋剪紙在繼承傳統"龍船花"的前提下進行大變法,變過去單純作為"龍船燈"上的窗花裝飾為居室飾品,也可叫牆花。其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並且通過對甌越文化、海洋文化、農耕文化的覺悟與運用,將民風民俗等語言要素納入其中,使細紋剪紙更賦予地方文化內涵。況且在技法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所以我們把這個時期的樂清細紋剪紙稱為鼎盛時期。

縱觀樂清細紋剪紙的發展歷史,始終是以甌越文化、海洋文化和農耕文化為背景,獨具匠心,逐漸趨向成熟,並成為鮮明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為世人所矚目。

上個世紀末新世紀之初,隨著樂清經濟新的騰飛和商品經濟浪潮的強烈沖擊下,樂清的細紋剪紙卻面臨著前所末有的危機,它將面臨著滅絕的可能性。如今樂清能善細紋剪紙者已是廖廖無幾,他們並且都已步入中老年段,年輕一代的細紋剪紙還是個空白,樂清細紋剪紙藝術這一顆鑲嵌在東海之濱的璀燦明珠能否永久地放出異彩,尚是一個未知數。

林邦棟與樂清細紋剪紙

林邦棟出身在一個世代以油彩、紙扎。龍燈等手工業為生的家庭。其祖父林祠明在油漆畫、塑佛像、紙扎龍船燈諸方面在當地頗有影響,其文林松亭繼承了祖輩的技藝,又在細紋剪紙方面有所發展。林邦棟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喜愛油漆畫,紙扎和剪紙藝術。他看著家人神奇的技藝十分著迷,一看就是大半天,而且常常廢寢忘食。在13歲那年,父親見其如此迷戀民間藝術,便開始潛心傳授油漆、紙扎和剪紙藝術,二十歲左右他便能獨立設計剪紙花紋、並熟練地刻制。

由於他勤奮好、刻意求新,又有一身嫻熟的細紋剪紙技藝,於1955年首批被吸收到樂清縣黃楊剪紙小組,後發展為樂清縣工藝美術廠。在廠三十年間,使他有著充足的時間,潛心研究民間細紋剪紙藝術,設計了剪紙紋樣數百種,剪紙作品遠銷國外。使樂清的細紋剪紙從原來單一用途"首飾龍"上的花飾,發展成為書箋、居室布置等多元用途的獨幅作品。到了70年代並以樂清工藝美術廠的剪紙東間為奠基,在全縣各地相繼成立了幾十家專業剪紙廠家,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剪紙製作隊伍。剪紙作品大多數屬外貿出口產品。一時間樂清的剪紙遍布全球,成為當地一種產業與文化。林邦棟先生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林邦棟有深遠的細紋剪紙傳統,但他從不摩古不化;敢於創新,而不失傳統本色。傳統的"龍船花"剪紙大都以豎長方外形,外部花紋亦以磚塊狀常見,裡面配以細紋,細紋花樣的模式不超過20種。林先生憑著對細紋剪紙的執著追求,對技術 的精益求精,對民間文化的深刻領會,通過長期的思考、探索、實踐,使樂清的細紋剪紙又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在外形上有正字形、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葵花形等,細紋樣式上發展到近百種,從四圍的磚塊狀變化為花卉、鳥獸、人物、風景等。使細紋剪紙更富於動靜結合,粗細相間,疏密對比,給人一種強烈的秩序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如今,他雖然已是古稀老人,但他一旦進入細紋剪紙創作與刻制,依然是精神抖擻,手提刻刀,如魚得水,動作自如,一氣呵成。他的技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可老人從不僅滿足於此。他深入百姓生活,非常注重搜集民俗民風、民間傳說故事,並將它運用到細紋剪紙藝術之中。使細紋剪紙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使細紋剪紙的題材更加廣泛而富有民間特色,使細紋剪紙的語言更加豐富燦爛。他所創作的《龍飛大有年》、《多福多財》、《金玉滿堂》、《魚躍龍門》等作品,都充分地展示了傳統的民俗偶意。

在人們的心目中,林邦棟還是慈善的老人,令人尊敬的老人。鄰里結婚、祝壽、生兒育女、過年過節,老人常刻一些松鶴、壽星、鴛鴦、雙喜、龍鳳及窗花之類的題材內容送給他們。林老常說:"他們需要什麼,我給他們刻什麼",可見老人的作品是深受百姓的歡迎。察其原因,是老人的作品即來源於生活,又回到了生活。

回顧林邦棟先生所走過漫長的藝術歷程,令人感嘆不已。他的作品即代表著一個地方和民族的文化與藝術 特色,並走出地方,走向全國,也走向世界。使我不禁想起一位哲學家說的話:"只要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林老的細紋剪紙已有著鮮明的個性、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魚躍龍門》、《龍飛大有年》、《細紋剪紙系例》分別獲得全國金獎和最高榮譽獎,作品分別在中國美術館。法國科布倫茨州博物館展出、收藏和現場表演,《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剪紙藝術報》等幾十家新聞媒體報道了他的細紋剪紙藝術。他已被授予首批"中國剪紙藝術大師"的光榮稱號。

林老不光是位細紋剪紙傳人與大師,同樣也是一位紙扎藝術稀世傳人與大師。1999年為了迎澳門回歸,他帶領兩個兒子一起製作長達2000米的臣龍,被人們稱贊為"中華傳統一絕",並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1998年他製作的"首飾龍"在"浙江省鄉鎮工藝美術精品展"中被評為特別獎。1999年雲南昆明世博會上,又展現了他精心製作的"首飾龍",今天中外贊不絕口。

細紋人生--細紋刻紙工藝美術師陳余華先生

陳余華先生系浙江省樂清市象陽鎮寺前村人,1953年出生,15歲隨父(剪紙藝術大師陳朝芬先生)學藝,長期從事中國民間細紋刻紙的創作和研究。現系中國剪紙研究會會員,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樂清市剪紙研究會理事,工藝美術師。三十多年來創作了數百幅刻紙作品,主要作品有《四大美女》、《桂林山水》、《十二生肖》、《獨生子女》、《細紋花鳥》、《雙魚》、《沖出亞洲》、《觀音》、《連年有餘》、《熊貓》、《花蝶》、《九龍圖》、《九獅圖》、《慶祝港澳回歸》等優秀作品遠銷國內外。

《四大美女》1992年在紀念《講話》發表五十周年美術展獲優秀獎。為繼承家父的精湛技藝而學刻的《九獅圖》刀法細膩工整,深得行家好評,在象陽首屆"浙江民間藝術精品展"中獲一等獎。1996年《九獅圖》和縮制的《紅樓夢》在浙江省鄉鎮工藝美術精品展中榮獲一等獎,《龍船花》獲三等獎,《沖出亞洲》在1999年10月第四屆中國黑龍江跨世紀全國剪紙展覽中榮獲金獎,《雙魚》在2000年9月第五屆中國黑龍江跨世紀全國剪紙展覽中榮獲銀獎,《鳳戲牡丹》、《熊貓》和《九獅圖》1999年12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榮獲銅獎,《觀音》在"99年中國民間剪紙博覽會"中榮獲銀獎,《獨生子女》獲優秀獎,《九獅圖》等五件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館收藏。《連年有餘》在"99年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中榮獲金獎,2000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中榮獲一等獎,並同《九獅圖》、《鳳戲牡丹》、《十二生肖》、《天女散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以及中國華夏剪紙博物館、溫州博物館、樂清文物館、樂清圖書館等處收藏。《花蝶》2001年10月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九龍圖》2001年在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大賽中榮獲銅獎、溫州工藝美術世紀回顧展中榮獲金鹿獎。他所創作的細紋刻紙在浙江省第十一屆大學生運動會中榮獲特別貢獻獎。在浙江省工藝美術評審中被評為優秀作品獎。作品被中國輕工總會會長陳士能同志觀賞後,得到高度好評。藝術傳略與作品分別載入《中國美術報》、《人民畫報》、《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世紀珍藏版》、《中國工藝美術與禮品圖文總覽》、《溫州民間藝術一百年》及《中國民間剪紙集》等。其藝術歷程被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攝制組攝制並多次播放,2000年10月被浙江有線經濟台《非常人家》欄目專題拍攝,2001年5月被溫州電視台國際部特約拍攝"匠心細微處----陳余華和他的細紋刻紙"專題片。陳余華先生潛心研究將原有的60多種細紋圖案發展到100多種,其所創作的作品刀法既工整細膩,又活潑流暢,被行家譽為"中華一絕"和"剪紙之最"。
我也不算很了解,給你搜了點,隨便參考參考吧。。。。

2. 漢代石雕仕女的解說

仕女是人物類雕刻中最多的。仕女本意是指官宦家的女子,在工藝美術中泛指所有古裝青年女子,包括了我國神話傳說、歷史傳記和小說戲曲中的古裝女子形象。[1]如:嫦娥、西施、楊貴妃、王昭君以及《紅樓夢》中的眾多女子等,都是膾炙人口、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仕女題材。在業界,傳統塑造美女的概念是「新月眉、鵝臉蛋、櫻桃小口杏子眼;楊柳腰、削雙肩,纖纖細手步態緩」
。這幾句話,勾畫出了一個具有大家閨秀之氣、體態窈窕的佳人形象。許多雕刻者也是按照這個標准來雕刻仕女。

在古代,不同的著衣特點代表著不同的等級階層,宮廷貴族與平民百姓的衣著均有著規定的樣式。同樣,仕女形象也有等級之分,服裝也多樣,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在還未遇到范蠡前是一個浣紗女,她的穿著打扮就是一個村婦裝扮,後來到吳國後就是宮妝打扮了。另外,不同朝代的服飾、打扮也不同。所以在雕刻仕女時,傳統雕法主要用寫實的方式表現古典題材,除了注重對仕女的整體形象的塑造之外,也十分注重對仕女服飾、裝扮的處理。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要想在人物雕刻方面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就要求雕刻者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吸收現代科學的方法,講求人體比例結構和運動規律,並與傳統技法相結合,創作出符合當代審美情趣的作品。

仕女雕刻怎麼突破傳統,創作出符合當代審美情趣的作品?筆者從業幾十年來一直都在探索研究。作為仕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四大美人有著傾國傾城之貌,關於四位女子,不僅流傳著眾多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小故事,更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女的典型稱呼里所包含的歷史典故,更是受歷代雕匠喜愛。

3. 知道四大美女其中的西施的進!給我講述西施的始終!

人物簡介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漢族,今浙江諸暨薴蘿村人。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驚艷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楊玉環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
「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成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楊妃」。
其實西施的美貌我們誰也沒見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
西施的缺陷就是腳比較大。西施是大腳,發明了遮腳裙。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王昭君是溜肩,故發明了墊肩。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5,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
關於四大美人的缺陷還有另一個版本。傳說西施耳朵生得較小,便請匠人製作了耳環,戴上後拉長了耳輪,彌補了缺陷。王昭君兩腳生得較大,便請裁縫裁製很長的裙子,長裙拖地,裊娜多姿,把腳大的缺點遮掩了。貂蟬身上有股難聞的異味,便命丫環從後花園中采來鮮花,加工製成香料拭擦全身,頓時芳香襲人,更加迷人了。楊貴妃走起路來步履沉重,鞋聲咯咯,使人生厭,便在身上佩戴銅鈴、玉器,姍姍行走時,金玉相撞,叮叮當當,別有風韻,刺耳的步履聲消失在悅耳動聽的金玉聲中了。
[編輯本段]人物點評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所謂古代四大美女,在現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於春秋末越國薴蘿。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後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地區)。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一、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二、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三、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親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賞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系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編輯本段]相關古跡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1986年,諸暨請中國美術學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作西施塑像;同時,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編輯本段]關於西施殿:
美女西施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西施故里就在諸暨市城南薴蘿山下,浣紗江畔。西施生於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諸暨乃越國都城(後遷會稽)。
公元494年吳越交戰,越敗於吳, 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妻將臣入吳為質三年。勾踐歸國後,發誓洗刷這奇恥大辱,於是採用文種提出的「美人記」。幾經尋覓,終於「得薴蘿山賣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勾踐選到西施後,獻於吳王,吳王大悅:「越貢西施,乃勾踐之盡忠於吳之證也。」從此沉湎於酒色不能自拔,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打敗了吳國。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薴蘿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於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 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 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景點門樓外觀象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朱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作為主體建築的西施殿,綜合吸取了傳統宮殿和民間宗祠的構築手法,把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橋為主軸,並配置水池和東西側廂,這種結構既保證了主殿的體量,又不至於呆板,起承開合多變化,高低錯落有層次,大殿內的西施像(底座高80厘米,像高280 厘米)神態嫻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台,台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范 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與西施殿遙遙相對的鄭旦亭是為紀念與西施同入吳的美女鄭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鄭旦亭左側,依山就勢而建,歷代文人墨客為西施題寫的詩句和古今中外畫家創作的各種西施畫像都一一刻了碑羅列在此;碑廊盡處便是整個景區的最高點,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皆在眼前了。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歷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4. 怎樣才能叫做中國傳統美女

苗條,賢良淑德,知書識禮,櫻桃小嘴柳條腰,明眸皓齒瓜子臉

5. 八大山人誰畫四大美人瓷板畫

張松茂。
張松茂大師創作設計的《四美圖》粉彩瓷板畫分別描繪「西施浣紗」、「貴妃醉酒」、「貂蟬拜月」、「昭君出塞」的場景。他的粉彩仕女,在材質的革新上,創造出粉彩鮮亮的服飾效果,使流傳了幾百年的粉彩色調更加豐富。作品構圖豐滿嚴謹,格調清麗秀雅,意蘊雋永,人物體態輕盈,姿容嫵媚,風姿綽約,採用工筆重彩畫法,把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生活姿態與環境背景相襯托,情景交融,線條舒展自如,流暢勁健,筆勢園轉,服飾飄舉;褶紋稠疊不亂,衣帶緊窄瀟灑,頗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妙。在中國畫傳統筆墨中融入了西畫寫生素描技法,人物造型神態自然豐富,用筆纖麗,線條細勁而流暢,畫面構圖飽滿,造型生動,具有的生動的故事敘事性和場景的再現。人物個性氣質和內心活動都刻劃得鮮明細膩,且除了主題人物的刻畫外,畫面中的亭台樓閣、雪山假石、遠瀑飛鳥、花卉樹木等均繪畫精細豐美,布局考究,美侖美奐。整幅作品,張松茂大師勾線圓潤流暢,用筆簡率疏秀,色彩則雅潔明麗,人物畫法擺脫了陶瓷匠人的俗套,講究現代美術的比例、均衡,畫面中雖是傳統人物、歷史題材,卻契合著新的時代氣息。其繪法運筆的生動自然,色彩搭配的和諧統一,精妙的筆觸與造型的精準無一不體現了大師深厚的藝術功力。張松茂大師創作設計的此幅《四美圖》粉彩四屏瓷板畫屬其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作品將山水的意境,花鳥的情趣,人物的神韻描繪得淋漓盡致,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甚至能達到呼之欲出的神奇效果,令人為之傾倒,在拍賣場上更是極為少見的,值得珍藏。

6. 橄欖核兒雕刻宏遠是名家嗎

不算,給你提供一部分參考,現在能人輩出。

不過主要還是看作者的雕刻風格是不是自己喜歡的

夏白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

因擅長橄欖核雕之技,被譽為「一時聖手」。當時的皇帝朱瞻基酷愛核雕,因此對他極為賞識。

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中記載:在明朝宣德年間,工匠夏白眼所雕刻的各種東西,如烏欖核上雕了十六個娃娃,形狀只有半粒米大,眉毛、眼睛,喜和怒都具備。又如雕的荷花上九隻白鷺飛跑的樣子,雕在方寸的小核上,可說是絕一無二的精品。時間流傳久了,人們便把它珍藏起來,當成留世的一件寶物。
在文章的最後,他稱夏白眼的作品為「一代奇絕」。
封錫祿(嘉定人,以精於橄欖核雕而著稱於清乾隆朝。)

根據歷史記載,他的代表作是橄欖核雕《草橋驚夢》,表現的是當時的鄉間夜景:疏柳藏鴉,柴門卧犬,茅舍儼然,鄉民羅列,所有這一切全都在一枚小小的橄欖核上得到了完美地體現。其構思之精巧、布局之嚴謹、神韻之豐滿、人物之悠然,讓人嘆為觀止。
陳祖章(廣州人,清乾隆年間入宮。)

陳祖章以牙雕聞名天下,但其橄欖核雕之技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核雕中工藝精湛,難度更高的是雕刻核舟。

在核舟作品中,《東坡夜遊赤壁》歷來是雕刻工藝家們常用的題材。至清代,廣東的宮廷工藝家陳祖章在學習、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創作《東坡夜遊赤壁》核舟,並在技藝、內涵上都有所發展,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7人,個個刻畫精緻,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

陳祖章的核舟有一件傳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國寶大觀》上是這樣介紹的:「此舟呈稍深的橘紅色,高1.6厘米,長3.4厘米。舟上設備齊全,艙中備有桌椅,並擺著杯盤菜餚,小窗鏤空,可開可閉。舟上八人,異彩紛呈,為蘇東坡泛舟夜遊赤壁故事。舟底鐫刻著細字《後赤壁賦》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掌』款。」
杜士元(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人,是擅長雕刻橄欖核舟的奇人。)

有關杜士元雕刻橄欖核的史料記載只有零星碎語,稱有「窮極工巧之能事」,當地人稱他之為「鬼工」。

《履園叢話》記載杜士元所雕核舟,每枚值銀50兩。即使如此,人們依然趨之若鶩。因他的技藝高超,被乾隆帝徵召至啟祥宮,讓他專為皇宮服務。據說他因被禁於皇宮之中,終日悶悶不樂,後來佯裝瘋癲,才被放歸故里。

常熟市博物館有枚迄今僅見的杜士元制《漁樂圖》橄欖核舟。核舟呈深棗紅色,雕刻者就著橄欖核天然外廓弧線隨形而雕刻出船底與船篷。橄欖核舟上,艙、篷、舟楫齊全,篷上鏤空的魚簍,船中數人大如米粒,有人曬網,有人烹茶,有人閑坐觀天,一幅船上漁家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核舟底有「乾隆乙丑(1745年)造,仙傳杜士元」行書雕款。此外,核舟另作水浪狀象牙底座以作承托,座底還有行書雕款:「皮肉生來有益長,其中將他造船行。網船家家多子孫,漁翁得樂嘗端陽。」
湛谷生(廣東增城新塘鄉人,清咸豐年間著名橄欖核雕藝人。)
據說,「雕刻的工具全是自製,雕刻的手法也很獨特。雕刻時,先把橄欖核含在口內,待濕透後才取出。每遇晴天早上,便對著東邊的窗檯,讓陽光照射著,精雕細琢。正午以後,他就休息了。這樣每天只刻三四個小時。」

如今,在增城縣博物館,珍藏著雕刻家湛谷生於咸豐四年(1854年)他53歲時的作品《蘇東坡夜遊赤壁舫》。 這件精美的藝術品的主體是一個小畫舫,長45毫米左右,工藝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圍案而坐,旁邊還蹲著一個書童煮茶,船後有船娘把舵,船的兩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開合;船頭的小鏈條也以橄欖核雕成,環環相扣,船底刻有蘇東城《前赤壁賦》全文共537個字;船艙上有兩扇可開可關的小花窗,艙前兩邊都開有小門,船艙鏤成兩層,拾級可下,船尾高掛一盞風雨燈,讓人油然而生羽化之思。

在2005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上,他所雕刻的一件「清核雕先賢人物串」108粒以134.2萬元的高價成交,開創了核雕拍賣的新紀錄。這串核雕顆顆大小勻稱一致,包漿圓潤成棕黃色,每顆果核上所雕皆是秦漢至明初的忠臣良將、詩人儒士等共108位。每顆果核上還用陽文雕出人物的姓名,每個字約2毫米,字字清晰規整,讓人嘆為觀止。
殷根福 (?-1940 民國時吳縣舟山村人。)

蘇州著名橄欖核雕大師,吳縣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簡意賅,世稱「殷派」。殷根福初學竹雕,繼學牙雕,再學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永興齋,出售竹雕牙雕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中獲得一些橄欖核,精心琢磨以後,決定隨形設計,用以雕成羅漢頭像,為此,他專程去羅漢堂內觀察羅漢形象,雕塑成後串成手串,在店內銷售,很受民眾的歡迎。藝品一上市,旋即售空。

此後,他專事核雕,專雕羅漢頭像,並成為殷氏的獨特藝術品。當時,上海僅此一家。以後,殷根福所雕的羅漢頭像,成為風行一時的核雕藝術品,求購者絡繹不絕。殷根福刻制的羅漢頭像,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臉部表情自然,雙眼傳神,十八個羅漢個個不同,神采各異,形象生動,被譽為「殷氏羅漢」。

殷氏開創的羅漢頭像與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創新。以往的雕刻技藝在雕刻前都要畫個草圖,如園林、人物、花鳥、走獸等,然後按圖雕刻。而殷氏羅漢則無需畫圖,只要吃准五刀,即鼻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是為「定位」。

他的技藝後來傳於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弟子須吟笙等人。
殷雪芸 (1928-1996 女,吳縣舟山村人。)

自幼隨父學橄欖核雕。抗日戰爭後停工。1972年蘇州工藝美術局發現她有獨特技藝,安排她到蘇州工藝美術公司專做橄欖核雕,並培養了董蘭生等藝徒。1978年橄欖核雕作品曾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1979年又去西德、法國展出。作品有《壽星》、《三星》、《十八羅漢》等。
須吟笙(近代核雕名家,1924年生人)

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尚健在,蘇州光福舟山人,是蘇工核雕殷派第二代傳人,師從殷根福 (?-1940),和殷根福 之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同時學藝橄欖核雕刻,作品有橄欖核雕《楊家將》三件.

須老先生已經八十多歲,少有作品上市,其實須老先生還雕東西,但只是為了應付宣傳做做樣子而已,眼神和腕力多有點不從心了,由於年齡的關系雕的東西和以前的也有了些差距,但須老先生的地位是不可以否認的,他的羅漢頭可算殷前輩十八羅漢雕刻開派以來十八羅漢頭雕刻的一個里程碑,現在的一些新人,包括一些所謂名家除了繼承還是繼承,沒有一點點的發揚,須老先生的東西不多,新的幾乎不出,現在仿他工的人也不多,因為須老先生的工藝境界已經不是常人能仿。他的作品已經很難覓得。我去了數次也未能如願。到是在民間還能看到他的作品。他的羅漢頭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

殷麗娟是須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藝品廠一帶一出來的徒弟(這一點鮮為人知)。其早年從事過木雕、石雕、牙雕,等。在橄欖核雕中除了雕刻羅漢頭之外還有偉人頭像為大家所知,還有一些其他題材的單子,但留存的已經很少。曾在舟山工藝品廠成立後在其中指導廠中學徒,可以說現在青壯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導過
鍾年福

1927年臘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

14歲開始學習雕刻,師從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藝品廠,1973年4月7日成立東山工藝美術廠。可以說為舟山的橄欖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鍾老刀法粗曠,作品特點鮮明,為了愛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無人能出其右。也從事過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雕刻。

大女兒鍾菊英(在89年後就不從事雕刻因為眼睛不好)、大兒子鍾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從事雕刻)、二女兒鍾菊仙(現在還在從事雕刻)。開門徒弟是鍾火元、其他徒弟有謝才元、鍾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指導過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
謝才元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等題材,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曾和須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羅漢相。開門徒弟是朱紅為,還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鍾秀琴

1959年生人,師從鍾年福、鍾元慶、須吟笙。1973年進入東山工藝美術長,與須培金和周麟鳳同時開始學習核雕,可以講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輩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細膩中能透露出鍾年福的粗曠,須吟笙的寫意和鍾元慶的工整,可以說是集大家之所長,代表作品是走獸十八羅漢、走獸八仙、圓雕雲彩八仙及許多題材的單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

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胡君偉、蕭艷萍、殷晨月等)現已揚名核雕界。

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周麟鳳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藝品廠(當時有周雪官、須培金夫婦,周泉根、周麟鳳夫婦,謝才元、鍾秀琴夫婦),刀法精準而細膩,現在為了丈夫和愛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放棄了核雕工作,專心在家照顧愛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務閑暇的時候雕刻一些小掛件,現在除了一些「壽桃」之類的小件,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其作品。
丁國良(橄欖核雕刻新一代代表)

蘇州民間雕刻 工藝品---核雕

丁國良:光福舟山下中人,是蘇州雕刻橄欖核新一代雕刻藝人, 選核特別講究;他雕刻的作品單面十八羅漢採用大籽鐵頭核,選料精良,大小一致,顏色相同,純刀工、不打磨、不拋光、粗獷豪放、別具一格;在蘇工核雕中有著一定的影響,價格日見看漲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他的作品需要先付定金才能拿到, 是送禮、收藏之上品
07年6月前市場價:8888.00元
=======================================
宋水官

蘇州工藝美術師、蘇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蘇州市收藏家協會會員。

1946年生於蘇州核雕之鄉———光福舟山村。從小耳濡目染,愛上了核雕藝術。

1967年,與老一輩藝術家一起創建了舟山雕刻廠。

1973年被吳縣政府邀請到東山組建吳縣雕刻廠,專門負責牙雕生產。

2005年11月,被國家評審為美術工藝師職稱。

在近40年的核雕生涯中,培養傳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另外,他還創作了許多作品,尤其是各種羅漢像,雕刻細巧精緻,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國許多收藏家的青睞,並珍藏之。
=======================================
周義清 (68年生)

85年開始學習橄欖核雕刻技術,他所雕刻的布袋佛很是有神,作品供不應求。

在當時一起學習的弟子中算是郊郊者,後工廠解體,轉到無錫靈山大佛,面佛修心九年,在這九年中仍潛心於橄欖核雕刻.從沒放棄為了讓普通玩家也玩得起的宗旨.於03年重操小刀面向大眾,做起了核雕中的老題材各種布袋佛的雕刻。在業界特別是上海很有名氣。他的布袋佛像,姿態各異,可愛可親,價位接近平民消費,很受各地客戶的推崇.
徐月明(1964年生人,自學成才)
80年畢業之後開始從事核雕的學習和雕刻,使用的原料非常好,工手非常細致,而且有創新性,作品不俗氣,在其作品阿福上就能體現出他的與眾不同,所以他的阿福受到眾多核雕愛好者的喜愛。代表作品有文財神、武財神、福祿壽、觀音、關公、以及眾所周知的阿福。
徐益明
1971出生在蘇州,曾經參過軍,做過生意,並且是中共員,如此復雜的經歷之後還能靜下心來從事雕刻很不容易,1998年開始學習核雕,師從周建明,2003年開始自己創業,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濃重的殷派風格,固化,傳統,刀工規整,傳統題材非常之多。現而今他已經另闢新路,創作了許多新穎的題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體現心中所想,能化平面於立體,化呆板為靈巧,使作品活起來。主要作品有八仙系列,十八羅漢系列,觀音,鍾馗等。現創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羅漢和浮雕八仙過海。
胡君偉
1970年出生,蘇州藏書人,原本從事石雕,後迷戀核雕,決定改行!拜周全根學藝!先在其兒媳婦處學2月羅漢頭而後經師傅指點2周後回家自己琢磨!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他將原來的石雕工藝成功地引入了核雕工藝中。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簡潔,流暢,內涵豐富!給人想像的空間!並加入把玩要素!雕刻題材新穎,廣泛。有花鳥藤蔓,人物羅漢,動物風景等!作品非常強調新意,造型靈活,布局合理,刀法簡潔細膩流暢,在後期的拋光處理,尤被業內人士誇好!

他的代表作有達摩,祝福,三駝,龜龍,錢眼。生生不息,知足長樂,負荊請罪,和氣生財,十二金釵等等。收比較出名的徒弟有胡海生,吳麗君等,都在核雕行業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鍾靜峰
生於舟山村,鍾火元長子,自幼深受父親核雕藝術的熏陶.1985年隨父學藝,1986年拜沖山佛像雕刻祖師李永良之子李榮壽為師,學習佛像雕刻。

從藝二十多年來,主要作品有橄欖核雕「老子出關」、「西廂記」,紅木雕筆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紫檀木筆筒「紅樓夢十二金釵」、「八仙過海」等,其作品人物鮮明,刀功簡練醇厚,深受大眾喜愛。

曾獲蘇州市渦區工藝美學會會員助理工藝師
帥道富
1972年出生於江西省奉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自幼家境貧困,於1988年綴學在家務農。一個偶然的機遇,在1991年他拜師朱紅偉,到蘇州學習核雕技藝,從基本功的三刀開始;那時的市場並不景氣,一天下來只能賺十幾元。於是從一起拜師學藝的有十二人,到目前為止只剩下他一個人還在執著於核雕藝術。

1994年出師後他被招女婿在 下 中 村,之後更加潛心鑽研核雕技藝,謙虛認真的向前輩們討教,得到過鍾年福、須吟笙等老前輩的指教。有時遇到了難題,會特意叫車請須老來家裡指導。(同行中有人曾刻意的說:「須吟笙根本不認識帥道富這個人。」那是因為大家都叫他作「小江西」的緣故,他本人一直也沒有特意的跟前輩們報過自己的大名,可見其為人本分和謙虛,他家裡還保留有須老和其他幾位師傅的教學作品。說起「小江西」,「須老」一定記得這個聰明好學的弟子。)經過十六年的歷練,加上前輩師傅們的細心指導和教誨,帥道富的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十八羅漢等作品在上海、北京、天津、還有台灣等地很受歡迎。
朱東琴
女,1975年出生於核雕之鄉光福舟山。1992年學習山水畫,1994年開始跟帥道富學習橄欖核雕。

至今從事核雕也有十多個年頭了;由於有繪畫的功底加上勤奮好學,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以山水為背景的風景十八羅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她雕的仕女、四大天王、嬰戲圖等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其作品中蘊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細膩與精緻,所以價格也已經超過了夫婿帥道富作品的價格,為蘇州橄欖核雕新生代女性代表人物之一。
鍾勤鋒
生於舟山村,鍾火元次子,自幼受父親藝術熏陶,隨父學藝至今,其主要作品有「七星高照」、「鍾馗」等。
曾獲蘇州市渦區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助理工藝師
周志堅
周泉根之子,師從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點,規整細膩,沒有偷工減料之嫌,對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樣非常嚴格,早期雕刻過十八羅漢頭,因為個人喜好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雕此題材,現在主要的作品就是「七星高照」及「彌勒」,「七星高照」全部使用大粒鐵圓核來雕刻,核肉飽滿渾圓,自然顏色通紅,加上精細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堅之妻,師從其公,作品一樣秉其家特點,原料優秀,精細而傳神,其主要作品為小籽十八羅漢頭,看其所雕題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當水準,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羅漢頭,就能證明周泉根對其兒媳的羅漢頭雕刻也是認知的。
肖艷紅
生於1980年,師從表姐肖艷萍,從藝至今已有十餘年,但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進步非常快,從她出現在市場上的第一條作品之後往下看,會發現雕工明顯細致,而且會看出是用心琢磨來改進的,在其姐的耐心指導下會越做越好。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暗八仙、風景八仙、福字壽字等,她的作品風格接近肖艷萍,刀口清晰,神態自然,受許多核雕愛好者青睞,而且帶著女工特有的細膩和精巧,很有發展。
周春毅
1986年生於舟山村這個核雕之鄉,自小沉浸在核雕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資聰穎,5歲就可以磨出像樣的歸,6歲就會雕刻羅漢頭。

入門導師是其父周泉興,曾經師從周泉根、蕭艷萍、周雪官、須培金,雙面十八羅漢頭為其首創。

其代表作品為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壽星頭、喜怒哀樂等,其雕刻的羅漢頭風格迥異,形式新穎,充分體現出人生百態,究其源頭就是他腦中有千百顆羅漢頭的形象為其做素材,所以他的作品能擁有自己獨立的風格,不落俗套,尤其在單面羅漢頭這個題材上他要求自己十分嚴格。年輕、有朝氣,肯創新,悟性高。
吳建東(蘇工核雕刻新人,蘇州高新區東渚人)

原從事筆筒雕刻,刀功深厚,做工精緻,現從事橄欖核雕刻,他的作品極具欣賞價值,雖然做橄欖核雕刻只有幾個月,但他的作品一經面市就得到了很高的評介,價格日見看漲,加上他年輕,升值潛力極大,是個人收藏和送禮的首選之作。實乃核雕中之佳品,個人特長:雕刻各種神態的八仙類人物
陸小琴
1976年生於蘇州光福鎮,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從事兩年刺綉工作,二十歲後做紅木傢具·紫檀木筆筒雕刻,後因喜歡橄欖核工藝品,開始雕刻橄欖核。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構思精巧,人物眉目清秀,表情祥和自然,造型飄逸,富有動感。每件作品都透著一個『雅』,既不喧鬧也不過分沉寂,靈動中透著穩重,高雅中透著輕盈。刀口處理干凈細致。

代表作有《觀音》《四大美女》《清者自清---蓮花》《八寶觀音》《福祿壽》《浮雕八仙》《逍遙游--船》《文殊菩薩》等

7. 紫砂壺四大美人壺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顧景舟款四大美女紫砂壺分別刻繪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引自網路
如果你是一個紫砂壺愛好者,一定聽說過顧景舟的大名,顧景舟是製作紫砂壺的文玩,大家每年都會有很多價值上億的富豪,求得顧景舟的一頂紫砂壺,顧景舟製作的紫砂壺價格高達上百萬,而且每年製作的紫砂壺限定限量,可謂千金難買一壺,第一個獲得國家部委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壺藝家。
四大美人壺代表了顧景舟最高藝術境界和水平,很難想像這樣一款美輪美奐精妙無比的紫砂壺耗費了多少的精力和時間,這也是顧景舟自己登峰造極的一個作品,代表這紫砂壺界的最高水平,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完美無缺的藝術品,氣質壓人脫俗,造型流暢靈活,工巧雕琢。
每一寸泥土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紫砂壺的理解,對於藝術的解讀。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最典型的形象躍然於紫砂壺壺身,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彷彿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一般,彷彿要跳躍出紫砂壺表面,彰顯大師風范。

閱讀全文

與工藝美術四大美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341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168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03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45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637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67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672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1931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22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18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04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480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44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988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25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2835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767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78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965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