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女葫蘆絲b調的歌曲我總感覺費力,上不來氣請教,多謝!
沒關系的。對於初學者而言,剛拿起葫蘆絲吹奏時候,都會感覺費氣費力的,甚至會覺得兩腮酸脹,上氣不接下氣。——這是初學者常見的現象,不必差異。練習多了,就會逐漸掌握正確的吹奏方法(尤其是氣息控制方法),這個現象就會消除了。
B調葫蘆絲比較少見(市面上還沒見過),你提到的,應該是「降B調」葫蘆絲。
葫蘆絲是靠簧片震動發音的,要想讓主管上的銅質簧片震動,是需要一定的氣息量的。所以,初學者剛拿起葫蘆絲上手後,吹奏發出的音,往往不是葫蘆絲「應該」發出的音,那是所有音孔發出的好像都是同一個音的「泛音」。
只有加大吹奏的力度,葫蘆絲的「正確」的音,才真正發出來了。而這時候,吹奏者會明顯感覺吹奏的時候,是比較「費力」的。
在常見的五個調式的葫蘆絲中,降B調和C調葫蘆絲,費氣費力感還不是太明顯的,接觸時間長了,會覺得 小D調葫蘆絲會更費力些,而G調和F調葫蘆絲會更費氣些。
2. 歌曲:〔小小新娘花〕葫蘆絲簡譜是什麼
《小小新娘花》葫蘆絲簡譜
(2)小美女演奏葫蘆絲曲擴展閱讀:
歌曲《小小新娘花》收錄在專輯《這條街》中,專輯發行公司為中友緣唱片,專輯發行時間為2010年11月18日,專輯收錄了16首歌曲。
其他演唱版本
歌曲《小小新娘花》由歌手孫露演唱,收錄在專輯《情調私語2》中,專輯發行時間為2009年01月01日,專輯收錄了15首歌曲。
3. 請大家推薦適合小學生齊奏的葫蘆絲曲目。演出比賽用。
《小蘋果》,節奏歡快,技術難度不太大,又是大眾都熟悉的曲子。如果在前奏與間奏時,再配上舞蹈動作,就更完美了。
4. 鄉村愛情13里小爽直播時吹的葫蘆絲叫什麼音樂
鄉村愛情13里小爽直播時吹的葫蘆絲叫《望星空》是由良朋作詞,鄧舒月作曲,汪蘇瀧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1年5月20日
5. 葫蘆絲十大名曲有哪些
導語: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等民族中,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朴,極富表現力,深受雲南人民的喜愛。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葫蘆絲十大名曲,歡迎大家參考!
1、《月光下的鳳尾竹》
「月光下面的鳳尾竹,輕柔美麗像綠色的霧,竹樓里的好姑娘啊,光彩奪目像夜明珠……」傣族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是一首特具民族情調的歌曲,以其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不由聯想起那鬱郁蔥蔥的鳳尾竹林,別具一格的傣家樓閣撒落在竹林間,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隱隱飄出的陣陣葫蘆絲,幽攸抑揚,輕清淡雅。
2、《多情的巴烏》
《多情的巴烏》這首曲子是著名作曲家張漢舉老師的經典之作,此曲原本是一首彝族風味的聲樂曲,歌詞大意是這樣的,雲霧山中遍地竹,砍棵竹子做巴烏,吹的我呀傻呼呼忘記種包穀,虧得他呀來幫忙,種完包穀吃晌午,巴烏吹到莊稼熟。
3、《月夜》
用葫蘆絲渲染恬靜的夏夜,微風中,樹顯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花散發出清香。這樣的時刻,一個穿白色衣裙的美麗少女,獨坐池塘邊上。音樂處理得十分和諧,迷濛的月光灑滿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嚮往,使人陶醉。
4、《侗鄉之夜》
這是一首旋律明快流暢,讓人激動的巴烏獨奏曲 ,每到趕擺時人們換上喜愛的新裝,懷著喜悅的心情,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
5、《竹樓情歌》
李海鷹作曲,為葫蘆絲六級考級曲目。表現了傣族青年男女甜蜜的愛情生活。
6、《婚誓》
《婚誓》是電影《蘆笙戀歌》的主題曲,由雷振邦作曲,此首樂曲運用雲南少數民族音樂體裁,旋律婉轉抒情,意味深濃,雖然樂曲短小,結構簡單,卻是葫蘆絲樂曲的一首經典名曲。該曲從音樂結構及旋律的處理都是很不錯的,雖然其結構簡單丶但旋律優美是無可挑剔,。真正的曲味石澗淌過清泉,樹上的鞦韆還在輕輕搖盪。靜靜的山林中一對有情人悄悄地許下了永遠的誓言。
7、《傣寨情歌》
《傣寨情歌》由王次恆先生作曲。該曲通過富有地方色彩的傣族音調,描繪出傣族青年男女的真摯戀情、載歌載舞的動人場面、恬美秀麗的傣寨風光,把人們引入了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
8、《美麗的金孔雀》
全曲共分五個部分,即:引子,中板,快板,中間自由樂句,尾聲。本曲旋律優美,既有傣族音樂風格,又具有完整的音樂體裁,表現手法極為豐富,其演奏用了全接作1和全接作5兩種指法,使旋律更優美感情的變化更為豐富。本曲所採用的比較突出的技巧主要是雙吐和顫音的運用,由於這兩個技巧用得很多,所在演奏中的難度明顯增加。但也正是這兩個技巧的運用使得樂曲的快板表現更為熱烈歡快,振奮人心。
9、《漁歌》
漁歌屬民歌的一種,為打魚者所唱,此曲基本音調彩自雲南紅河州哈尼族音樂,曲調流暢優美,抒發了邊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嚴鐵明老師創作的這首《漁歌》是巴烏獨奏曲中較為經典的一首。
10、《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是雲南較有代表性的一首聲樂作品,多少年來經久不衰,家喻戶曉,其以傣族音樂為基調,表現了雲南德宏州一帶的美麗風光及風土人情。
拓展閱讀
構造
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整個葫蘆做氣室,葫蘆底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幾個音孔,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發「3」音,右邊附管不發音(或發低音「6」音)。
趙也 繪制linxuanyinyue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氣室,葫蘆口做為吹口,通體長約30厘米。常見三管,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的葫蘆絲。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的竹管為主管,其餘為副管。主管上開幾個音孔,一般前六後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個洞,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 ,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 ,在兩支副管緊貼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線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用三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厘米。主管用於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起源
葫蘆絲是由中原的「笙」逐漸演進、改造而來的。笙,歷史久遠,發源於中原,後傳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其兩支副管不開音孔與古簫一樣,可用於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來的簫、笛非常相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激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絲。其中的六孔葫蘆絲,可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分類
以附管發音數
雙音葫蘆絲——只有高音附管發一單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飾作用。
三音葫蘆絲——兩只附管都分別發一單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別是中、低音葫蘆絲的實用性幾乎為零。
附管形式
音塞式——單音附管被軟塞塞住。
按孔式——單音附管的發音須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有四個音孔,可配合主管發出簡單的旋律音。
音高
可分為【超高音葫蘆絲】、【高音葫蘆絲】、【次高音葫蘆絲】、【中音葫蘆絲】、【次中音葫蘆絲】、【低音葫蘆絲】、【超低音葫蘆絲】等。
音域
傳統葫蘆絲——標准傳統型葫蘆絲音域為一個純八度加一個純四度,即包含十七個半音,共九個全孔音。
擴音域葫蘆絲——又分為加鍵和不加鍵兩種。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擴寬為一個八度另五個音。
產地
雲南葫蘆絲——音色甜美、圓潤、清析,屬標准傳統型葫蘆絲,具有鮮明的傣族風格。
北方葫蘆絲——音色粗獷、開放,音量大。但有的廠家生產的葫蘆絲比標准傳統型葫蘆絲少一個音。
其他產地——音色各異。
拆卸形式
可拆卸葫蘆絲——主管、附管都可以從葫蘆上拆卸下來,便於專業人員維修,也便於使用者作細微調整。
不可拆卸葫蘆絲——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蘆上,非專業維修人員不能拆卸。
調音形式劃分
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安裝有銅制調音節(簡稱銅插),可對音高作細微調整,不能調節筒音。調音是非線性調節, 調定後不能再變動。
不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沒有安裝銅制調音節(簡稱銅插)。
按照材質分類
葫蘆、木質、膠質、景泰藍…… 雙管葫蘆絲
傳統雙管葫蘆絲——兩只相同主管裝在同一個葫蘆上,同時發出旋律雙音。
雙管兩調葫蘆絲——組合式葫蘆絲。即將本調為F和bB的兩只主管安裝在一雙腔雙嘴葫蘆上,組合成一支F調的寬音域葫蘆絲。以此類推
可以組合成很多調的葫蘆絲。
雙管和弦葫蘆絲——按大三度或小三度配合的A、B兩只主管安裝在同一葫蘆上,同時發出和弦音。
音調
葫蘆絲,屬簧管耦合振動類樂器,共有高、中、低音3種類型,常用有D/E/F/G/A/B/等調。各民族之間風土人情、地域環境的不同使得葫蘆絲這種樂器在構造上也不盡相同。
由於傳統葫蘆絲在製作上有七個發音孔(主管),一個發音孔一個音(不能象竹笛那樣通過氣息的變化在一個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來),加上一個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個音來。所以一般傳統葫蘆絲通過移動宮音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理論上應該可以吹出五到六個調來,但由於受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傳統葫蘆絲只能轉四個調,而且常用的調只有兩個,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調(筒音作5)最為常用。以C調葫蘆絲為例,除可以吹出本調(第三孔作1)還可以吹出 G調(筒音作「1」),它是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六聲調式,在吹奏樂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樂曲都能演奏,要根據樂曲的音域情況適當的來選擇,最佳調就是以第四孔作「1」演奏,若樂曲需要轉調可通過更換葫蘆絲來解決,一般常用葫蘆絲有降B、C、D、F調等。
葫蘆絲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樣能達到三個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為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朴,柔美迷人,極富表現力,深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台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動聽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葫蘆絲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 「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其動聽的聲音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音域
1.超高音:小B調、小降B調、小A調、小G調
2.高音:小F調、小E調、小降E調、小D調
3.次高音:小降D調、小C調(初學者首選)、B調
4.中音:降B調(初學者首選)、A調
5.次中音:降A調、G調
6.低音:降G調、大F調
7.超低音:大E調、大D調、大C調
演奏姿勢
站姿
要求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略分開,呈外八字站穩,兩腿直立,身體的重心點放在兩腿中間(必要時可左右移動)。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頭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目視正前方。雙肩鬆弛平衡。兩肘自然下垂,兩臂不可夾住身體,要與腰間保持一定距離(約十厘米左右)位於身體正前方中心線。樂器與身體形成45度到50度角。
坐姿
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雙腳分立踏地,一腳稍前,一腳稍後,但不可架腿或兩腳交*。坐位高低要適當,以免影響呼吸肌肉的充分運動。
持法
要求手指自然放鬆,成弧形持葫蘆絲,雙臂和肘部肌肉要放鬆,指肚接觸孔應有周邊緣感,吹奏時在氣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彈性,過於壓緊則手酸,音窒,對演奏不利。另外手指開孔時,不宜抬的過高,否則會使手指僵硬,影響演奏速度。一般手指抬到距離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風門、口風與嘴勁
1.風門
指吹奏時上下嘴唇之間氣息經過的空隙處。風門可大可小,是隨著音的高低而變化的。吹奏低音時縮小風門 ,吹奏高音時放大風門。風門的位置不可偏左偏右,應在嘴唇的正中處,上下嘴唇要含住葫蘆絲吹孔,這要根據葫蘆絲的吹孔製作情況來決定是否上嘴唇要比下嘴唇略有突出(一般正常情況下上下嘴唇應一致),兩腮不可鼓起,要用力向里收。
2.口風
經過風門吹出來的氣息就是口風。口風有緩急之分,口風的選擇可以對吹氣的強度和用氣量起到控製作用,由於葫蘆絲屬於豎吹型簧管耦合震動類樂器,主要由簧片和竹管組成耦合震動而發音,吹奏時用嘴含住吹孔,用超吹的方法,氣流通過氣箱(葫蘆),使簧片的簧舌部分震動,並激發管內空氣柱的共鳴而發音。演奏時一般不使用基因(用緩吹方法吹出的筒音)。風門的緩急變化是高腹部、橫隔膜及胸腔的活動來配合控制的,三方要控制好。
3.嘴勁
嘴勁的大小是依據風門的大小和口風的緩急來確定的。一定要注意嘴勁和風門口風的密切配合。雖然在吹奏葫蘆絲時口風、嘴勁均有緩急之分,但由於吹奏葫蘆絲是採用超吹的方法,所以緩急是相對的,是有極限的,也就是說它在一定的范圍內變化。其原因是由葫蘆絲自身的條件而限定(音域過窄)。
6. 在陌陌上會吹薩克斯和葫蘆絲還有嗩吶豎簫的美女主播是誰
而用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更是民樂中的經典曲目。
陌陌主播馬頭琴塞恩吉雅就在直播中,放下了馬頭琴,拿起了葫蘆絲,為粉絲獻上了一曲《月光下的鳳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