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南沿海人們崇奉的媽祖是一位什麼女神
媽祖,尊為海上女神,又名天後聖母,天王母後。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生於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廿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公元1023-1032年(天聖年間)擴建,日臻雄偉。1403年-1424年(明永樂年間),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如今台灣及東南亞各地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媽祖祖廟分靈出去的。 湄洲祖廟是湄洲媽祖廟的俗稱、尊稱,是全世界媽祖信眾心中的聖地。湄洲祖廟位於台灣海峽西中部湄洲,隸屬福建省莆田市。距莆田市區東南方40多公里處,從文甲碼頭乘輪渡20分鍾便可到達;東距烏丘島(烏丘原本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現為台灣省金門縣管轄)二十海浬。湄洲祖廟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祗。
② 和平女神的媽祖「和平女神」
媽祖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它既在代代不斷傳承,但又在處處與時俱進,豐富充實自己的內涵,拓展自己的外延,努力地發揚光大。2009年,媽祖故鄉福建莆田市公布了第一批36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除了傳承「媽祖信俗」外,更重要的就是「繼承和弘揚媽祖文化,鞏固湄洲島世界媽祖文化中心地位」(引自《莆田市加強媽祖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語)。如今,湄洲媽祖祖廟的祭典就是20世紀90年代恢復媽祖祭祀以後,由一批專家參考借鑒山東曲阜的「祭孔」、陝西「祭黃帝陵」和山東泰安「封禪典禮」制定的,而且如今仍在不斷完善中。媽祖新祭典中的「八佾舞」、女子「舞生」、新創作的《海平》《和平》《咸平》等祭典歌詞以及借鑒莆仙戲曲牌改編的音樂,都是湄洲媽祖祖廟祭典的創新亮點。它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反映出時代特徵,適應了社會需求,充分顯示出媽祖文化作為優秀傳統的活態性文化組成部分的特徵。這些創新事物,自然也要反映於術語之中。如媽祖的「海峽和平女神」「世界和平女神」稱謂,就是新時代人們賦予媽祖文化新概念、新內涵的體現。(以上出自《媽祖學概論》)
在追憶歷朝歷代對媽祖的封號當中,有一個封號顯然是被忽略了,那就是海峽和平女神。據《媽祖文化》一書的作者黃國華考證,自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封媽祖為靈惠夫人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前後對媽祖一共進行了36次褒封。其中,宋朝13次,元朝5次,明朝2次,清朝16次。封號的規格由夫人、妃、天妃、天後,直到天上聖母。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關系逐步走向緩和,隨著媽祖文化在兩岸交流中越來越深入人心,媽祖遂被閩台人民譽為海峽和平女神。但把這六個字刻在石上,則另有一段故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987年,為紀念媽祖羽化1000周年,莆田市人民政府邀請南京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題字,不久,就收到林老先生的這幅字大如斗、氣勢磅礴的墨寶。下面落款:一九八七年為湄洲祖廟紀念女神羽化一千周年林散之九十一歲書。1988年,莆田市有關部門聘請著名的石雕師傅,將林散之先生題寫的海峽和平女神六個大字刻在媽祖山下的石壁上,一字幾米見方,漆成白色,十分醒目。當時坐在進島的渡船上,遠遠的就可望見這幾個耀眼的大字。
在目前條件下,海峽和平女神作為對媽祖信仰的定位,是很恰當、很合適的。女神是媽祖,和平是主題,海峽兩岸是適應范圍。具體說,就是讓媽祖在海峽兩岸關系發展中,發揮和平使者的作用。這是人民的願望,也是時代的要求。眼下,大陸人民建設普遍小康社會,需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台灣同胞求安定、求發展,同樣也要以和平為前提。兩岸交流的實踐證明,媽祖文化是通往兩岸和平的一座理想的橋梁。20多年來,我們通過這座橋梁,不僅密切了兩岸人民的交往,在許多事情上達成了共識,尤為重要的是,通過媽祖文化的交流,增進了對兩岸人民同宗同根、血脈相連,同屬於中華民族的認同,這就為化干戈為玉帛、實現和平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今後,我們繼續圍繞海峽和平這一主題,深入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將會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媽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海峽和平女神的定位也合乎世界潮流。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建設和諧世界是人類的崇高理想。媽祖文化作為促進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為海峽兩岸的和平鋪路搭橋,也可以在建設和諧世界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峽兩岸倘若創造出和平發展的奇跡,也將會影響世界各地。而隨著這種影響的擴大,媽祖文化也一定會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歡迎。加拿大卑詩省坎伯蘭市市長貝茨·弗雷德趁參加第十屆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之機,來湄洲祖廟恭請媽祖神像去加拿大祠奉一事,就是生動的例證。
媽祖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過程。將媽祖定位為海峽和平女神,也為媽祖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實現兩岸和平的過程中,人們將用新的探索、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許許多多美麗的神話傳說,進一步充實、豐富媽祖文化,把媽祖文化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海峽和平女神的石刻之所以可貴,不僅是因為它紀錄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人民自己賦予媽祖的神聖稱號,其題字本身也相當難得。林散之先生是全國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然而他應莆田之邀題寫的海峽和平女神幾個大字,卻用的是隸書,對他來說,用隸書寫這么大的字還是平生第一次,而且筆鋒蒼勁有力,字字神采飛揚,十分難得。兩年後,即1989年,林散之老人仙逝,湄洲島上的這幅隸書題字,便成為老人生前留下的唯一的一幅。(以上出自王仲莘《媽祖的第三十七個「封號」 「海峽和平女神」》一文)稱謂
歷史上的媽祖稱謂,有民間稱呼、文人稱謂和官方稱謂,且往往是交織在一起,互為影響。
宋代,民間稱媽祖為神女、靈女、林氏靈女;文人或稱龍女;官方亦稱媽祖為「神女」,如《宋會要》載「莆田縣有神女祠」。南宋仙游籍特奏名進士廖鵬飛在《廟記》中稱「通天神女」,南宋莆田人進士丁伯桂在《廟記》中稱「通賢神女」。自宋代起,林默被朝廷屢加褒封,由神女先晉為夫人,共加封號四次,故宋代有順濟夫人、靈惠夫人、崇福夫人、無極夫人之稱。嗣後媽祖又由夫人晉為妃(一般認為晉爵為妃的時間為紹熙元年,即1189年),所以媽祖又有靈惠妃、聖妃、神妃等稱謂。另外,宋代已開始出現按地域命名的媽祖稱謂,如由聖墩宮衍生的聖墩妃、由浮曦妃祠衍生的浮曦妃之類。
元代,元世祖於至元十八年(1281)加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此後「天妃」成為媽祖最常見的一個官方稱謂。除天妃簡稱外,又有明著天妃、護國天妃、海神天妃等稱謂。但《元史》中又有稱媽祖為泉州神女、南海女神靈惠夫人的記載。對於前一稱呼,泉州的學者多持因元代泉州港崛起海運發達而使媽祖有「泉州神女」說法;或者認為是因宋太祖建隆元年天妃誕生時,莆田尚歸泉州管轄,故「媽祖青少年時代生活在泉州的轄區之內,說媽祖為泉州人亦不為過」①。但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徐曉望在《媽祖信仰史研究》「『泉州神女』封號的由來」一節中則考證認為,元代朝廷的官員並弄不清「湄洲神女」的誕辰為哪一年?「所以,元朝官員是不可能知道媽祖的年青時代莆田隸屬於泉州,因此,元朝稱『湄洲神女』為『泉州神女』,應當另有理由……『泉州神女』之號與元初泉州建省有關」,徐先生的結論是:「其時莆田隸屬於泉州省,所以,『湄洲神女』被稱為『泉州神女』。」②而元代媽祖還有「南海女神」稱謂,剛是因媽祖信仰特別興盛於中國南部沿海之故。另外,元代民間水陸畫中則開始稱媽祖為天妃聖母、天妃娘媽、娘媽。
明代,開始出現媽祖經書,媽祖除天妃正式稱呼外,在明代(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太上說天妃救苦靈驗經》中,媽祖又被稱為妙行玉女、仙妃、上聖天妃、英烈天妃、無極輔斗助政普濟天妃、金闕聖妃、金闕聖後、齊天聖後等。在《地羅經下針神文》中則稱為湄洲娘媽等。在明代小說《天妃娘媽傳》中又稱為護國濟世天妃、天妃娘娘、天妃林娘娘、天妃娘媽、天妃媽、妃媽、林氏娘娘等,並言天妃為北天妙極星君之女――玄真女下凡。自明代《天妃顯聖錄》中《天妃誕降本傳》以及《海山奇遇》中《說麻姑化天妃記》等傳記問世後,媽祖開始有了「林默」的正式姓名,此後又衍生出林默娘、林默姑③等姓名昵稱。
清朝初期,一般仍沿用天妃稱呼。康熙中葉,媽祖晉:封天後。此後的雍正朝、乾隆朝,官方和文人就普遍稱媽祖為天後、天後聖母,文人又有稱作「聖後」的。在清代民間經懺和籖詩中則尊稱為妙行玉女宏仁普濟元君、天後元君、天後聖母元君、天上聖母。清代道書中還有天後聖母巨德元君、巨德天後慈雲廣覆元君、天後聖母明著元君等稱謂。在文人著述中還有海神聖母、海道正神等媽祖名號。北方民間又有把天後與泰山女神混而為一的,因此,官方和民間都出現稱媽祖為「天後聖姥碧霞元君」「天後聖母慈惠碧霞元君」「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的事實。
因媽祖曾遭到明清一些儒者的批判甚至否定,至清嘉慶年間,莆田籍進士陳池養作《林孝女事實》一文,力求把媽祖納人儒家忠孝倫理軌范,於是清季以降,媽祖又有了「林孝女」稱謂。⒛世紀80年代興起「媽祖熱」後,媽祖又有了「海峽和平女神」「世界和平女神」的時代新稱謂。
① 許在全主編:《媽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
② 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海風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01頁。
③ (清)楊浚:《島居三錄》卷7《紀誕》。
以上資料均出自《媽祖學概論》
王仲莘在《媽祖的第三十七個「封號」 「海峽和平女神」》一文中就認為海峽和平女神這個稱號對媽祖信仰的定位是非常正確的,應該受到重視。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媽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滌盪,其在社會事務中發揮的作用不斷得以分化和演進。進人現代,尤其改革開放以後,媽祖在現代社會,除了在兩岸事務上發揮作用,還依然在集聚海內外各方力量、維持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媽祖強化了全球華人的民族認同感
媽祖隨著信奉媽祖的福建人和廣東人移居世界各地進而傳播各地,其范圍已遍及全世界佔在海外華人居住區以及港澳台地區,媽祖宮廟極為普遍,在紐約甚至有「一條華人街,兩個天妃宮」的說法。媽祖由於與儒、釋、道相交融成為海外華人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華人社會中具有極強的聚合功能,他們認為媽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是超越社會制度、超越政治信仰,連接炎黃子孫的心靈紐帶。因此,他們通過媽祖崇拜這樣一條宗教文化的紐帶,來體現自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在中華民族中尋找自己的根。這種「尋根」的信念,反過來使媽祖信仰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並使之得以長期延續下來。同時,使這些海外媽祖宮廟不僅僅是進香的祠廟,更多則成了僑胞和三胞聚首的會館,成了加強僑胞和三胞團結,激發他們的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增強他們中華民族心理認同的重要場所。
(2)媽祖推動了亞太地區的合作發展
(一)推動亞太地區海洋和平發展中國一貫主張和平利用海洋,合作開發和保護海洋,公平解決海洋爭端。但當前我國的和平海洋戰略面臨著這些問題:①周邊一些國家、地區對我國的和平海洋戰略缺乏了解,與我國在東海、南海發生爭端,出現不和諧的聲音;②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系還存在著某些不穩定性,特別是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政治互信、軍事互信還有相當長的路程要走;③西方海洋霸權主義的影響依然存在,急需一種海洋和平文化來與之相互比較、相互交融,形成一種能為國際廣泛認同的新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政治理念,以調節、規范世界各國的海洋行為。媽祖作為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東南亞地區、日本等亞太國家、地區都崇敬的「海上和平女神」,可以作為良好的海洋文化溝通媒質,可以在海洋和平發展文化倡導中發揮情感紐帶和溝通橋梁作用,召集國際間各方人士一起探討解決爭端、謀求共同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推動亞太地區各方海洋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創造一個良好和平發展的文化環境,強化各方在尋求海洋事業發展和進步過程中的和諧共生關系、以實現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海洋事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二)推動亞太地區合作發展
現代社會中媽祖具備海內外文化認同的功能,是情感交融、加強人際關系的紐帶。在新加坡,相同方言的華人設立自己的方言會館;在馬來西亞興安會館,每個地方性分會館都設立天後堂,提供同鄉的聯誼場所;在日本地緣性的會館,如「八閩會館」、「福建會館」,都會供奉媽祖,把共同的神緣作為聯絡同鄉僑胞的堅強紐帶。媽祖文化在海外特定環境下具有強大的磁場,成為亞太華人與當地族群互相認同的紐帶,成為促進情感交流、商務交往的紐帶,促進亞太經貿合作發展。媽祖文化的海洋性、重商性、誠信性和努力拚搏的精神,會鼓勵亞太地區人民開拓進取、同舟共濟、忘我無私、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等經商精神,不斷創造商業奇跡,促進亞太地區的和諧與穩定發展。①
(3)媽祖推動了我國社會道德的提升
媽祖集真、善、美於一身,所體現出來的慈悲博愛、無私無畏、救人急難、公平誠信等高尚精神,是令人景仰值得仿效的道德典範。因而千百年來得到民眾的稱頌和信仰,成為人們行事做人的楷模,成為人們追求高尚遠離卑鄙的精神動力。媽祖精神所具有勸善、求真、倡美的社會道德教化功能只要得到充分發揮,就能在社會上產生明榮知恥、倡導高尚的作用。當前中國處於社會轉型階段,出現人性浮躁、物慾橫流、道德失范、社會失序、誠信缺失等現象,在社會道德滑坡情況嚴重困擾著人們的時候,一千多年前媽祖的事跡及精神可以成為我們的一面鏡子,燭見我們的卑微,引發我們的反思,提升我們的道德。
(4)媽祖促進了我國社會的和諧媽祖的愛是一種超越等級觀念、民族界限、性別差異的廣博的愛,是一種無私無求的真誠的愛。這種愛已成為一種文化積淀深深植人媽祖信徒的心中,它要求人們自覺地克服反道德的因素,使人心向善,緩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對立乃至敵對的關系,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諧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①官品佳、袁書琪:《媽祖文化內涵及其在亞太合作發展中的重要功能》,《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年第2期。(以上資料出自媽祖學概論)
③ 請問著名的「福建三女」是哪三女呢
蟳埔女是海的女兒,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們的牽掛和希冀。她們喜歡打扮,也勤勞能幹。這些生活在泉州海濱的漁家女,當男人出海捕魚或外出經商時,她們則在家織漁網,帶小孩,敲剝海蠣,為商人搬運貨物。即使到了現在,漫步村莊里,依然可以看到她們挑著海產品匆忙而過,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剝海蠣的身影。至今在泉州的各個菜市場,蟳埔女賣的海鮮仍然有良好的聲譽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說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凈峰和小岞四個鎮,是地地道的漢族。她們的服飾,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的鄉鎮,如東嶺、東橋和輞川等。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著特別寬松肥大的褲子,腰帶是扎在肚臍下面。
如今不論是在莆田繁華的街頭,東山迷人的海島,還是在漳浦喧鬧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她們裝束奇特的身影。有人說她們是少數民族,有人說她們是漢族。這一帶的7個鄉村總共只有幾萬人,雖然她們只是惠安縣人口的一小部分,卻引起了海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的關注。她們的形象隨著文學藝術家們的攝影鏡頭、詩歌和音樂走上了銀幕,書刊、報紙和五線譜,一直從中國走向了世界。高貴典雅的「帆船髻」是我對湄洲女發型的第一印象。拾步來到隔壁祖廟的天後宮,期待能在這里見到真實生活中的湄洲女。天後宮是世上所有媽祖廟之祖,漂洋過海趕來朝拜的男女老少信眾絡繹不絕。廟堂內一個身著海藍色布衫跪拜許願的阿婆極其引人注目,不用說,她就是我想要看到的湄洲女。阿婆雖然年事已高,頭發梳得可是一絲不苟,這種頭發的特點是,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高出七八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發髻,兩側別著幾根發卡,頭頂處則是一個圓圈型的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銀針,摞髻上有一段纏著紅線,整個發髻還有絹花相配,煞是耐看。抬頭再看廟里,不知何時媽祖像前的一排跪墊上已跪滿進香的女人,除了身著藍色布衫梳帆船髻的湄洲阿婆,還有很多中年婦女身著紅衣,抑或整套紅衣紅褲,頭上還插著一朵紅花。
④ 福建出了哪些女神
演藝圈當中不乏福建籍女藝人,而我認為這當中暨全國知名又有自己獨特標簽的當屬下面這幾位了~
最年輕的女神:劉楚恬
劉楚恬,晉江人,2009年9月5日出生,兒童演員 。因參演《羋月傳》而被觀眾熟知,多次登上微博熱搜,上了央視、湖南衛視等多檔知名節目,曾被外媒評為「全球最年輕美女」,今年的春晚,劉楚恬和周傑倫搭檔演出,著實又火了一把。
最清新的女神:陳都靈
陳都靈1993年出生於福建廈門,一度以清新可愛的校園女神形象走紅微博,2013年獲得FaceJoking全國高校校花校草評選冠軍。後出演電影《左耳》正式踏入演藝圈,2016年提名第24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
姚晨1979年出生於福建泉州,200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人稱微博女王,擁有微博粉絲8000多萬。姚晨出演的《武林外傳》、《潛伏》廣受歡迎,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2010年獲得第2屆華鼎獎電視劇盛典最佳女主角獎,2013年6月被聯合國難民署任命為中國親善大使。
演技實力派女神:張靜初
張靜初1980年出生於福建永安,從小在山區長大。獨自一人上京北漂,考取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進入演藝圈,她憑借出色的演技和知名美的外貌站穩了腳跟。她出演的知名作品有劇情片《孔雀》、犯罪電影《門徒》、災難片《唐山大地震》等等,多次在金像獎、金馬獎、百花獎等知名電影節當中獲得提名,獲得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獎、第30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第30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閩南網編輯 吳德月)
高山人/2021.6.21
既然是女神,個人認為則應該是恩澤眾民,受萬人朝拜的傳說中「女神」。絕非網友們所稱謂的現代什麼女明星。其實,在福建確有許多不少的「女神」傳說,除了最著名的「海上女神」媽祖、「婦幼保護神」臨水娘娘陳靖姑外,還有馬仙、太姥娘娘、斗姆娘娘、練氏夫人、吳聖天妃等五位了。
相傳「海上和平女神」的媽祖,為福建第一女神,她姓林名默,宋朝初年誕生於莆田。她出生前和去世的時候天有異象。林默不僅精通醫理,為人防疫治病。熟悉水性,時常救助海上遇難船隻。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甚至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
其二是號稱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被譽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出生於福州倉山下渡 (今福州市倉山區下渡街道),後嫁到寧德古田。傳說陳靖姑和她的手下們保胎護幼,拯救了不少難產孕婦,深得民眾認可。她的聲名遠播後,閩浙贛台地區來她這里學接生的人絡繹不絕,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至2008年,據說陳靖姑信俗文化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其三是馬仙姑,名「馬七娘」,自古是以寧德市柘榮縣為中心的民間崇拜地方神明。按柘榮縣民間的說法,七娘十三歲的時候,得到太上老君的指點並服下赤煉仙丹。後在百丈懸岩上采葯附體騰飛成仙,人稱「馬仙姑」,尊稱「馬元君」。 與媽祖、陳靖姑並稱"福建三大女神"。據傳馬仙姑年輕時多歷盡艱辛,後遇仙點化,感悟人生,修成正果,是一個極盡孝道、精於醫術、樂於公益事業的孝媳賢婦型女性,馬仙姑的孝德文化備受後人推崇。
其四是太姥娘娘,由於素有「神山太姥,海上仙都」之稱的太姥山一直曾被人們認定為是座神仙之山。而太姥娘娘的身份又有兩種說法:即一種是傳說堯帝奉母泛舟海上,突遇濃霧,迷失方向,待日出霧散之時,忽見東海之濱出現一座仙山——名日太姥山,隨移舟靠岸,上山游覽,而帝母卻決意留戀此山風景,樂不思歸,從此棲居半山雲洞中閉關修持;另一種則傳說是堯帝登山時,見一老婦酷似其母,便封她為太母,後改母為姥,故稱太姥娘娘。
其五是斗姆娘娘為中國神話傳說中是北斗七星之母,故稱斗姆娘娘。斗姆娘娘的形象很奇特,上身左右各長有四臂。正中兩手合掌作手相,其餘六臂分別執日、月、寶鈴、金印、號、金戟等。據說她的本事非常大,天上地下都行得通。道教在《北斗本命經》中說,不管你多麼貧窮下賤,多麼背時倒霉,只要誠心禮拜斗姆,念道她的名號,就會消災除禍,延年益壽。
其六就是練氏夫人,名為練寯(jùn),是章仔鈞之妻。據傳南唐軍隊進攻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甌市),破城後打算屠城,練氏夫人以楊柳為記保全全城人的性命,只殺了36個將士。全城百姓卻安然無恙,後人尊其為"芝城之母"。建州人民感念練氏夫人恩德,在夫人辭世後,將練氏夫人墓建於州署後衙(今建甌市城關芝山工人文化宮前),並題碑曰"全城眾母"。每屆清明節家家戶戶門前遍插楊柳,以示紀念,至今不少人仍保留著這一習俗。
再是吳聖天妃,姓吳名媛。吳媽信仰在包括上自福州下至漳泉的山區地帶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說她修行於仙游的興角山古峰庵。修行期間,時而上山采葯,時而深入民間為百姓行醫義診,而後又有控制瘟疫等諸多佳傳……,故而深得附近民眾喜愛。去世後百姓為了感其恩德,把其生前修道庵改建為馨角宮,塑像紀念,民間尊其為吳媽。自此,吳媛就成為了百姓心目中的女神,香火不絕。而莆田市仙游縣的興角祖宮與分靈宮,也成了百姓鄉親朝聖吳聖天妃的著名場所。僅為道聽途說,只供參考!
其中一個叫舒婷的女詩人。
她的巜致橡樹》巜祖國呵,親愛的祖國》,《雙桅船》等很多詩歌,影響那個時代,那一代人。
福建最有名的女神應該是媽祖。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媽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因救助海難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父母看到是個女孩,開始時非常不高興。但是這個小女孩生來奇異,嬰兒居然有不哭的,就給她取名叫阿默。
阿默不僅長得可愛,還聰明伶俐,父母對她越來越疼愛。年紀漸長,阿默不僅可以預測禍福,還水性極好,能夠幫助遇到海難的人。四方的鄉里都對她稱頌不已,叫她「通賢靈女」。
阿默終生未嫁,二十多歲就因為救人遇難身亡。她死後,鄰里都十分悲痛,宣稱是默娘成仙了,還會在海里顯靈救助眾人。北宋雍熙四年(987),湄洲島詞條的島民為她建了一座小小的祠,敬稱為「媽祖」
福建不但僑胞眾多,而且還盛產美女,竟然說的是女神,能進入演藝圈的個個都是顏值擔當,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演藝圈女神級別的明星。
1,葉一茜
葉一茜是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2005年,葉一茜參加湖南衛視主辦的《超級女聲》比賽,獲全國第七名而出道。
2,張靜初
張靜初是福建永安人,2000年,參演愛情劇《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由此進入演藝圈。
3,龔蓓苾
龔蓓苾是福建省泉州市石獅人,中國內地女演員,1989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你沒有十六歲》,開始演藝生涯。
4,姚晨
姚晨是 福建省福州市人,2006年,出演電視劇《武林外傳》而出名。
5,梁靜
梁靜是福建福州人,1999年,出演首部電視劇《女子特警隊》,1999年-2000年擔任鳳凰衛視主持人而出名。
6,陳都靈
陳都靈是福建省廈門市,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2013年,陳都靈因獲得Facejoking「女神排行榜」冠軍而獲得關注。
7,林夏薇
林夏薇是福建廈門人,中國香港影視及話劇女演員、香港話劇團全職演員、TVB合約藝人。
8,陳秀麗
陳秀麗是福建的,後移民馬來西亞,1997年,在新加坡拍攝電視劇《不老傳說》,擔任主演。
9,金池
金池是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中國內地女歌手、演員。2012年8月參加浙江衛視歌唱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的比賽,並進入16強,從而進入演藝圈。
10,鄭羅茜
鄭羅茜是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1級本科。2001年,鄭羅茜獲得首屆全國「明日之星」大賽冠軍。
非常多。比如陳都靈,福建廈門。很像劉詩詩,不知道以後是誰的女朋友,反正沒聽說她戀愛了,沒曝光或者沒戀愛吧。
許婧,美女模特,福州人,陳赫前妻。
張靜初
姚晨
要說福建有哪些女神,那我們就看看在 娛樂 圈中來自福建的高顏值女神吧!
一、陳都靈(福建廈門人)
二、姚晨(福建福州人)
三、許婧(福建福州人)
四、張靜初(福建三明人)
五、葉一茜(福建南平人)
六、鄭合惠子(福建福州人)
七、梁靜(福建福州人)
八、林夏薇(福建廈門人)
九、龔蓓苾(福建泉州人)
十、陳昊宇(福建福州人)
十一、鄭羅茜(福建福州人)
十二、萬妮達(福建福州人)
十三、李玥(福建廈門人)
十四、徐紫茵(福建廈門人)
十五、熊梓菱(福建廈門人)
十六、馬栗
十七、張婉清(福建泉州人)
十八、李丞汐(福建寧德人)
十九、林一霆
二十、林晨(福建福州人)
這些來自福建的 娛樂 圈美女女神你最愛哪一個呢?你還覺得誰可以是來自福建的 娛樂 圈女神,歡迎留言討論噶。
福建這個地方出美女,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從福建出來的女演員,真是個個天生麗質,顏值都非常高。有葉一茜,龔蓓苾,梁靜,陳都靈,姚晨,張靜初,鄭羅茜,林夏薇,李玥,陳秀麗。
張靜初
張靜初出生於福建三明永安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經主演過孔雀,花腰新娘,紅河等電影,電視劇作品,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演員。我特別喜歡看張靜初秀氣的臉龐,非常美麗。
葉一茜
葉一茜出生於福建南平,是超女出道,是歌手,主持人,還是前世界冠軍田亮的妻子,如今一家四口生活得很幸福。
姚晨
姚晨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演員,她出生於福建泉州市,曾經主演過《潛伏》,《都挺好》等電視劇,是一位敢作敢當,很直爽的女演員。
陳都靈
出生於福建廈門市,是模特出身,現在身份是女演員,她的顏值也是很好的。
龔蓓苾
龔蓓苾是一位出道很早的女演員,身材高挑,演技不錯,曾經出演過很多部電影電視劇作品,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演員。
梁靜
出生於福建福州,是演員,主持人,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出演過《女子特警隊》,也是一部我最喜歡的電視劇。她是導演管虎的老婆。
李玥
她是福建省廈門人,她是舞蹈學院畢業的,曾經參加過《我愛男保姆》這部電視劇。李玥是一名很有才華的女演員,她還曾經和黃志忠演過《中國遠征軍》,飾演羅星。
陳秀麗
陳秀麗出生於福建,後來移民,是演員,主持人。她演過《倚天屠龍記》等電視劇,是一位長相秀麗的女演員。
鄭羅茜
出生於福建福州市,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她演過《夏家三千金》等劇。
林夏薇
出生於福建廈門市,香港影視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請問你指的女神是哪方面?如果是明星就請用女藝人這個詞,畢竟都是人,不是神,如果真的是指女神仙,我可以告訴你,福建還真的出了個女神仙:媽祖!
「福建三大女神」:
(1)馬仙
(2)媽祖
(3)陳靖姑
⑤ 媽祖是我國福建廣東台灣一帶崇拜的什麼女神
媽祖是我國福建、廣東、台灣一帶以及東南亞和海外華人崇拜的航海女神。媽祖只是為躲避戰亂,從中原南遷到莆田的普通老百姓後裔中一名普通的漁家女。她自己是民女,救助的也多是老百姓。
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成人後,識天文、懂醫理,急公好義、見義勇為。曾經點燃自己的屋子作為燈塔,幫助風浪中的船工漁民脫險回港。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難而獻出年僅二十八歲的生命。
(5)福建媽祖三大美女擴展閱讀:
聰明正直者為神,媽祖出身於最普通的民眾之中,是來自普通民眾的英雄。正是在對媽祖的紀念中,普通百姓按照自己的願望和理想塑造她乃至神化她。
媽祖的故事,最初是在民間口口相傳。歷經宋、元、明、清朝廷30多次祭封褒獎,媽祖的地位不斷提高,逐漸成為民間神祇,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媽祖和孔子等一起被尊為「春秋諭祭」之神,列入國家祀典。
⑥ 媽祖林默共有一兄五姐,各叫什麼名字
天後天妃天上聖母媽祖真名林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後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已初具規模。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
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國家祀典就達36次,其最長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後來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型大小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澳門的英文Macau就是媽祖的簡稱。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台灣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們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有的叫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標館等。 福建、台灣、廣東及東南亞的林氏宗親都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後聖姑」、「天上聖母姑婆」等。據統計媽祖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
【媽祖】
我國閩南沿海一帶民間信仰的神只。常被誤認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而實與佛教無關。『媽祖』或『媽祖婆』乃民間一般性的俗稱。宋代以降,歷代帝王常有勒封,尊之為『聖妃』、『天妃』、『天後』或『天上聖母』等,故官立媽祖廟又稱『天妃宮』或『天後宮』。
媽祖信仰源自北宋初年。相傳她是五代末年,福建莆田縣湄州嶼林惟愨的第六女,出生時有紅光相送。因為從不啼哭吵鬧,家人遂名之為『默』,而稱為『默娘』。默娘自幼聰穎過人,後得神仙所賜銅符而能驅邪壓煞、消災解厄。二十八歲某日,嘗夢見父兄覆船滅頂,隨即跳海營救,但僅救得其兄。醒後,消息傳來,果然與夢中所見■合。默娘聞耗痛不欲生,立刻潛入海中救父;三日後,背負父屍躍起。後因悲哀日甚,無疾而終。時人傳說她在湄峰高處羽化升天。因此,鄉人乃建廟奉祀。
其後,福建沿海漁家盛傳這位女神常在海上顯靈,救助遇難船隻,因而信徒日眾,沿海地區普建媽祖廟,附會之傳說也愈來愈多。到南宋,儼然成為東南沿海航海的守護神,不只漁船,商船、戰船上也都供奉有媽祖的神像或神位。明末清初,隨著台灣的開拓,遷台者往往都捧供媽祖像同行;平安抵台後,為感念媽祖神恩,乃建廟奉祀,因而台灣早期的媽祖廟都建在海港附近,如鹿耳門、北港、關渡等。
目前台灣奉祀媽祖為主神的寺廟,有數百座之多。其中,創建最早的是澎湖縣馬公的天後宮。本島則以鹿耳門天後宮、台南市大天後宮、鹿港天後宮最早。而香火最盛的是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所祭祀的『北港媽祖』;每年農歷正月到三月的進香期,常有數十萬信徒分自全省各地組團前往參拜。
⑦ 歷史上沿海地區崇信的「天妃媽祖」,實際身世是如何的呢
天妃媽祖,又稱天後,實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
她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嶼,是個海島。林默的生卒年,據一些史書的記載,也很不相同。她的生年竟有六種說法,卒年也有四種。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歲,所謂「室居未三十而卒。」
天妃林默的祖輩可追溯到唐代。唐憲宗時,莆田有個林牧,有九個兒子,據說都做了刺使,人稱「九牧林氏」(刺使又稱「州牧」)。林默是林牧的十世孫女。林默的父親林願,做過兵馬使(也有說做都巡檢), 林默在家最小,是個「老閨女」。為什麼叫「默」呢?據說,她出生後一個多月,從來沒有啼哭過,因此父親給她取名「林默」。
正像別的許多由人成「仙」的神明一樣,林默的出生自然也被後人披上了神異的色彩,被大大地神化了一番。《莆田縣志》說,林默出生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三教搜神大全》說,林默母「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林默產,「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總之,林默的出生伴隨著無比的吉祥。
林默的成長大概林默天生是個當「神」的材料。剛剛1周歲,尚在襁褓中,見諸神像,即「手作欲拜狀」。5歲能誦《觀音經》,11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小林默似乎與神佛有不解之緣。林默長大後,即「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以病告』輒愈」。看來,林默還是個年輕女巫之類的人物。而她最大的能耐,則是對海事有著不同凡響的「靈感」。
一次,林願與四子分乘五船去福州辦事。林默與母親呆在家中。夜晚林默忽然手腳亂動。母親趕忙推醒她,問女兒是否做了惡夢。林默睜開眼睛道:「不好,爸爸他們的船遇上了風暴。」母親大驚失色。林默埋怨母親道:「我兩手各拉一條船,兩腳又掛上了兩只,嘴裡還叼著一隻,本來沒事了,可您一喊,我嘴一張,叼著的那隻船給刮跑了。」說完哭了起來:「我大哥性命難保了。」
幾天後,父兄弟們回來,哭訴海上遭遇風暴事,大哥的船已沉沒海中;並說風作之時,見一女子牽五條桅索而行,渡波濤若平地。全家這才明白,林默當時瞑目而睡,「乃出元神救弟兄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此事越傳越神,林默名聲大震。
林姑娘長大後,誓不嫁人,經常乘般渡海,雲游島嶼間。憑著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顆菩薩心,在海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被人們呼為神女、龍女。她的海上救難行善事跡,在莆田地區廣泛流傳。
升化成神在一千年前的一個暴雨天林默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險船民,因風浪太大,林默不幸被台風捲去……
人們不願承認林默遇難而死,認為她已「升化」——變成了女神。有人編造說,林默升化時,「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絳雲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揚州天妃宮碑記》)。後來還有人見她「常衣朱衣,飛翻海上」。於是莆田百姓修了個祠堂,紀念神女林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給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麗。他率領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忽遇大風暴,一下刮沉了七艘。路允迪驚恐萬分,趕堅閉目禱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保我平安!」說也怪,路允迪忽然覺得船一下平穩了,他睜眼一看,果然有位穿紅衣的神女站在船檣上。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獨船駛向高麗,完成了出使任務。徽宗聽說此事,親賜林默祠一塊題為「順濟」的匾額。
以後,神女的「靈應」越來越多。宋紹興年間,江口海寇猖獗,神女「駕風一掃而去",後屢有助剿海寇事。淳熙年間,「歲屢旱災,隨禱(神)隨應」。神女不但保佑商船漁民,助剿海寇,還有捍禦水旱疫癘之災等「法力。因此,神女的影響越來越廣,香火由最初的莆田地區,逐漸擴展到從南到北,沿海一帶的極廣大區域。
神女的「靈跡」也得到從宋至清歷代帝王的褒獎 。帝王們在七八百年間對其冊封多達40次,封號累計竟有五六十字:如輔國護聖、護國庇民、靈惠助順、妙靈昭應、宏仁普濟、昭靈顯佑、廣濟明著等。林默的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而為夫人、為妃、為天妃、聖妃,直高升至天後。 祭禮也由民間祭祀而逐漸升為朝廷派大臣祀祭,並載入國家祀典。
如果說內陸人們信仰的女神是觀世音菩薩,那在沿海,人們信仰的女神則是媽祖娘娘了。並且從宋代到清代,國家傳統祭祀的三大對象就是黃帝、孔子和媽祖娘娘。
媽祖娘娘,原名林默娘,一般認為她是福建湄洲人。對於她的信仰,開始於北宋中後期,傳說她在生前就為漁民預測出海的禍福,並且醫術高超,常在船隻遇難的時候出海救人,挽救了無數漁民。當時史料記載,她「常衣朱衣,顯聖海上,若遭風難,呼神無不救應」。宋之後的歷代帝王都對其加封,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慢慢地林默娘由人變成了神,成為了萬人敬仰的神女媽祖娘娘。
據初步統計,海內外媽祖娘娘的信眾達 2.5億人之多,香港、台灣、澳門以及東部沿海江蘇、江浙、山東、天津等地的港口都有媽祖廟。澳門的葡萄牙文 Macau就是從「媽閣的發音來的,當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登陸的港口有一個媽祖閣,葡萄牙人問這里是哪兒,路人答媽閣,於是葡萄牙人以為說的是這個島的名字,就把澳門叫成了 Macau 。
每到媽祖娘娘農歷三月二十三誕辰時, 全世界的媽祖廟都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祀儀 式,而祭祀最隆重的地方莫過於媽祖的誕生 地湄洲島了。在這一天東南亞、南北美、日本 等海外善男信女,都會來湄洲島朝拜,這里 的媽祖廟是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五千多座媽 祖廟的祖廟。這天湄洲島會舉行盛大的祭祀上香儀式,人們會在負責人帶領下對著媽祖神像行跪拜大禮,並且向媽祖敬獻祭品。戲班子還會上演再現媽祖生前事跡的媽祖戲,各種表演媽祖顯靈、送子、送葯放事的花車也會在會場一遍遍地巡遊,伴隨著舞龍舞獅隊和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祭祀的熱鬧程度甚至會超過春節。 此外,在農歷九月初九媽祖升天那日,人們也會舉行紀念活動,但因為是忌日,所以這日的祭拜禮品都是素食,媽祖廟也會從九月初六開始演媽祖戲,一直演到初九。
而除了廟里的祭祀活動,從宋代開始,東南沿海出港的各類船上都會供奉著媽祖像,在起航前、航行中、到港後都會焚香禱告媽祖娘娘,祈求一路平安。民間傳說鄭和下西洋時也舉行了拜媽祖儀式。有些地區除了媽祖出生和升天之日舉行紀念活動外,甚至每個月的初十五,都會在海邊或家中舉行祭拜儀式。
作為一個和藹可親的女神,媽祖娘娘尤其受到婦女的歡迎,每當婦女們遇到難題或要作重大決定時,則會用半月形木質聖杯,向媽祖祈禱,請求給予暗示。而為了保孩子平安,媽媽們也會到媽祖廟祈求小香袋,並在孩子的脖子上掛上媽祖的玉像,希望媽祖能像保佑海上航船一樣,保佑孩子平安。如果孩子父母外出了,甚至還可以將孩子託付給媽祖廟的相關人員照看。如此的媽祖娘娘,脫離了國家祭祀的宏大主題,變得親近平和起來。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將媽祖信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或許是由於媽祖的信眾廣泛,或許是由於媽祖信俗自國家至民間自成體系。 但媽祖娘娘如此深入大眾的原因,主要根源於媽祖娘娘身上所寄託的沿海百姓對海上航行平安歸來的期待,對人生事業、家庭平安順利的期待,以及對一個溫柔庇佑著民族的母親形象的期待 。
宋朝時候有個福建漁家女,叫林默娘,傳說她在父親出海打魚遇難後,在海上遊了幾天把父親屍體帶回來,後人為了紀念她給她建廟,並且屢顯神跡,後來歷代帝王也為她建廟祭祀,沿海人都認為她能夠保佑平安,於是就有了神化的媽祖。
媽祖信仰不只是在中國沿海,這個世界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基本上都能找到媽祖信仰,可以說媽祖是中國民間傳播最為廣泛的神明信仰。
在古代出海航行,因為造船技術不先進,也沒天氣預報,所以出海其實是很危險的,所以當時的漁民常把安慰寄託於神明信仰的保護,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祖父林孚福建總管,媽祖出生一直到滿月都不會哭,父母取名林默娘,她終身未嫁,一直行善救人,精通醫術,幫村民逢凶化吉。
林默娘生在大海邊,懂天文,習水性,她所在的海域有很多暗礁,很多遇難的船舶常得到她的幫助,也就有傳言她能預知吉凶,海事,然而公元987年,年僅28歲的林默娘就早早去世了。鄉人為了感激曾經受到林默娘的幫助,於是就在湄洲島上建廟宇紀念她,這就是著名的湄洲媽祖廟。
後來 媽祖的傳到統治者耳中,從宋朝起,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斷加封,擴建媽祖廟,媽祖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媽祖信仰也由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
文|王宇丹
媽祖,又稱天後、靈女等,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民眾心中共同的海上保護神,人們對媽祖的信仰起始於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歷史 。從傳世記載中可見,媽祖並非一個完全「捏造」出來的神明,而是由一實際的 歷史 人物演變而來,但由於史料的缺乏,媽祖的身世一直是謎團,民間或學界有關於媽祖身世的眾多說法。
雖說宋代就已存在媽祖信仰,但事實上,宋元的史籍側重於記載媽祖的神能,有關媽祖生平身世的資料寥寥無幾。南宋的廖鵬飛寫有《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一文,是迄今所見有關媽祖身世及其信仰起源的最早記載。文中寫道:媽祖,即林氏,湄洲島人,以巫祝為職業,能預知人間禍福,林氏死後,眾人為她在湄洲島上立了廟。但媽祖的名字、生卒年代、生平事跡,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時至明清,人們的想像力變得更為豐富。明萬曆三十年吳還初編《天妃娘媽傳》、明末佚名編纂《天妃顯聖錄》以及乾隆年間林清標《敕封天後志》等等都有關媽祖生平的記載。這些文字記載的造神之意毫不掩飾,其很大程度上地整合了當時流傳於民間的神話故事。各個版本的說法使得媽祖的原始形象逐漸清晰。
關於媽祖的出生時間,年份記載上沒能統一,但是將「三月二十三」作為媽祖的誕辰卻是非常一致的。媽祖的「投胎」方式也有各種說法,或是觀音賜給其母一丸,或是其母做夢受孕。另外,媽祖是莆田人,姓林,名默,之所以名為默,是因為她從出生到滿月都不曾啼哭一聲。林默幼時聰慧,有天賦的靈性,生前多次助人渡過風險,終身未嫁,28歲時為救海難而死。以上便是廣為流傳的媽祖生平。
近來有學者以宋代出土物墓誌為契機,結合文獻資料,對媽祖的名字進行新的探討,認為媽祖的原名為「新梅」。除了分析墓誌外,該學者還談及:三月二十三這個時間,正是青梅上市的時節;且莆田梅林廣泛分布,有濃厚的「梅」文化特色,取名「新梅」有合理之處。只是在民間長期的口耳相傳過程中,由於口音等原因,「新梅」之名逐漸失真,且以訛傳訛,成了史料記載中的「林默」。這一說法的出現,表明關於媽祖的研究和 探索 仍在繼續。
參考文獻:
蘇亞紅:《「媽祖」形象和名稱演變的 歷史 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唐宏傑:《海神媽祖真實名字新說》,《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年第12期。
說起 媽祖 ,原名林默娘,福建湄洲人,享年27歲。走的是 功德成聖 路子——民間這里神祗很多,除了女媧娘娘,還有山東泰山的 送子娘娘 、 上古傳承的 「先蠶娘娘」嫘祖 等,在全中國 也很出名,祭拜廣泛!
媽祖信仰平平,始於北宋中後期,傳說她生前為漁民預測出海的禍福,醫術也高超。海上福禍相依,船隻遇難時常顯靈渡海救人。史載,她「常衣朱衣,顯聖海上,若遭風難,呼神無不救應。」
林默娘從宋代「夫人」,歷朝不斷加封,到「妃」,再到「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由人變成了神,成為了沿海漁民敬仰的媽祖娘娘。不能不說趕上了好時候!
其一,唐宋道教地位很高,尤其趙官家宋真宗趙恆十分崇道;宋徽宗趙佶更以「道君」自居, 歷史 卻開個玩笑,亡國俘虜於金人。南宋小王朝,也緣於賈似道國師,慘烈悲壯亡於蒙古。「崖山之後無華夏」,日本漢學家激憤評語(有批判說「包藏禍心」)。
其二,至關主要的是:隋煬帝鑿通京杭大運河,帝國經濟中興不可逆轉的難移。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大唐中央王朝更是憑借揚州、泉州等 海上絲綢之路 貿易紅利,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
兩宋不用說了!從北宋到南宋,痛失半壁江山,幾乎全靠海外貿易支持。明清閉關鎖國,但 海外朝貢貿易 卻始終興盛不衰。漁民、世商、海寇,若是「偷渡」南洋的話,攫取眼紅暴利,生死一趟難料,那麼媽祖香火,想不興旺都難?
結論 : 媽祖信仰 可能從東漢隋唐就已隱隱流傳。正好北宋出了個林默娘,能掐會算,醫術高超,心地善良,救難漁民—— 北宋末宋徽宗時期發生了祅教/明教 方臘起義 。不知道,這個 林默娘 是否同教兄弟姊妹, 朱衣聖火使,佈道光明神? 須知道【 朱衣紫貴 】,唯有品級的官老爺及夫人們,才擁有資格穿戴!
⑧ 媽祖的傳說故事
媽祖誕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島。關於媽祖,最早史料記載於,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能預知人禍福……"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望族莆田九牧林家後裔。是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曾祖父林保吉,參加北宋軍隊,林保吉參與了作戰指揮。媽祖祖父林孚,媽祖父親林願。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口,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叫湄洲島。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盪,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凶,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媽祖的傳說故事大海深不可測,風浪又無情,漁民出海頻頻遇險。年輕的林默練就一身好水性,又能駕船如飛,自願擔起海上救援任務,哪裡有呼救,那裡就出現海上女俠的身影,經她救起的漁民無數。傳說有一次,天黑了,狂風大作,黑浪滔天,海上的船隻無法進港,得訊後的林姑娘情急中將自己家的房屋點燃了,讓熊熊大火為船隻引航……在一次海上救援中,女俠不幸遇難……消息傳來,鄉親們悲痛欲絕,誰都不信她真的沒了,更願意相信28歲的林默羽化升天,成了海神,永遠護佑他們平安順利。媽祖——一代女神就這樣千百年來被人們傳頌著,從莆田到福建,到中國沿海,再到海外,至今已有28個國家和地區,6000多座廟宇供奉著她!從宋朝到大清,歷朝皇帝36次褒封她,從"夫人"到"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每年的春季媽祖誕生日,賢良港舉行祭祀慶典,參加的信眾數以萬計,盛況空前。"媽祖回娘家"的習俗和其他媽祖信俗一道,已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媽祖由漢族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田到泉州,再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飢""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元封天妃,確立媽祖的海神職位。清康熙年間,施琅收復台灣後請封,特封天後。從1156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明永樂年間),立廟京師,而至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後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從敕封封號及祭祀禮儀場所看所屬宗教為道教。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羽化飛升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看見,媽祖同諸姐登高於湄峰之巔,告別親人們之後,獨自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之間,忽見彩雲布合,人亦不可復見。此後,航海的人又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媽祖鄉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987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湄洲媽祖廟(道觀)。祖廟於公元1023-1032年(天聖年間)擴建,日臻雄偉。1278年八月乙丑,元世祖制封媽祖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鞏固了媽祖為專職海神地位,封神於泉州。1403年-1424年(明永樂年間),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
媽祖宋代護國庇民,元代漕運保泰護航海運,明代使洋護航,清代協助定台,現代成為海峽統戰女神。清朝咸豐給予最長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後來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型大小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全部字後再加上『嘉佑』二字。媽祖之成神傳播與古代福建發達的海外交通相關連,並隨繁榮的海外交通貿易和移民傳播海內外。改革開放後,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湄洲媽祖廟是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座媽祖宮廟的祖廟。一年四季,前來媽祖祖廟進香朝覲的國內外香客人數達百萬之眾。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島上民眾要舉行各種祭典媽祖的活動。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只,並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媽祖生平有許多傳說,據《天後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它們分別是:A:萊嶼長青:湄洲島旁邊有一個小嶼,傳說有一天,媽祖到小島上遊玩時將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跡般成長,花開滿地。隨後,每年無需耕種,自然生長。當地人視仙花采之。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菜子嶼".B:禱雨濟民:相傳媽祖二十一歲的時候,莆田地方出現大旱,全縣百姓都說非媽祖不能救此災害。於是,縣尹親往向媽祖求救,媽祖祈雨,並說壬子日申刻就會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徵兆,申刻一到,突然烏雲滾滾,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復往日生機。C:掛席泛槎: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天,海上起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隻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你只管起船。隨即叫人將草席掛在桅桿上用作船帆。船開上海面,乘風破浪,飛馳而去。D:化草救商: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沖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涌進船艙,即將沉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一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沉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沒,船中人免難。E:降伏二神: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媽祖拂動手中絲帕,頓時狂風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視,媽祖用激將法激二神丟下鐵斧,丟下鐵斧之後二神再也收不起鐵斧,於是認輸謝罪而去。兩年後,二神海上再次作祟,十分厲害,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於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F:解除水患:相傳媽祖二十六歲時,那年上半年,陰雨連綿,福建與浙江兩省倍受水災之害。當時當地官員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無改觀。當地請求媽祖解害,媽祖道:災害是人積惡所致,既然皇上有意為民解害,我更是應當祈天赦佑。於是焚香禱告,突然天開始起大風,並見雲端有虯龍飛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還獲得了好收成,人們感激媽祖,省官於是向朝廷為媽祖請功並准得到褒獎。G:救父尋兄: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隻遭損,情況危急。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兄掉到海里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里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涌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於是將屍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裡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H:懇請治病: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媽祖,媽祖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癒。I:收伏二怪: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有嘉應和嘉佑二怪,經常出沒害民。有一天,一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將沉沒。媽祖見之即化作一貨船,前去救難。嘉佑見貨船前來,立即來追貨船。媽祖口念神咒,將其制服。嘉佑當即叩首服罪,媽祖將其收入水闕仙班。為制服嘉應,媽祖施計,於山路獨行,嘉應以為只是民間美女,便起歹心前來觸犯,媽祖一揮塵拂,嘉應見之不妙逃去。時隔一年,嘉應又出來為害百姓,媽祖說:"這個怪物不歸正道,必然擾害人間。"於是叫村民帶符焚香齋戒,自己則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應。媽祖也將嘉應收為水闕仙班一員。J:窺井得符:相傳媽祖十六歲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們稱她是"神姑""龍女".K:媽祖誕降:媽祖父親林惟愨(諱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惟愨年四十多歲時,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擔憂一子難保傳宗接代,所以經常焚香禱告,想再生一個兒子。惟愨夫婦的虔誠感動了南海觀音,一天晚上,觀音托夢給王氏並對王氏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不久王氏便懷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時,西北處一道貌岸然紅光射入屋中,並伴有隆鳴之聲,媽祖降生了。因媽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媽祖生得奇異,因此十分疼愛。媽祖從出生到滿月,一聲不哭,所以,其父母給她取名林默。相傳媽祖誕生在湄洲島。L:湄嶼飛升:宋太宗雍熙四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重陽節的前一天,對家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佳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家人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香誦經之後,告別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湄峰頂上濃雲重重,媽祖化作一道白光沖入天空,乘風而去。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顯聖,護國佑民,救人危難,當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供奉。據傳祖廟後的摩崖"升天古跡"處就是媽祖飛天的地。M:驅除怪風: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對面吉蓼城西面,有一座跨海石橋,是當地百姓南來北往的要道。有一天,忽然怪風颳起,刮斷了全部橋樁,一時交通斷絕,人們無法過往。百姓以為是風神所為,於是祈求媽祖解難。媽祖到石橋處察看,見遠處天空一道黑氣,知道是有怪所為,於是施展靈術將怪驅逐遠去,從此石橋通暢無害。N:收伏晏公:相傳媽祖在世時,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時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弄翻船隻。有一天,媽祖駕船駛到東部大海,怪物又開始興風作浪,媽祖乘坐的船隻搖晃的非常厲害。媽祖即令拋錨,見前方波濤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綉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媽祖不動聲色,掀起狂風巨浪與之抗擊,晏公害怕媽祖的神威,叩拜盪舟離去。但怪物一時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於是變成一條神龍,繼續興風作浪,媽祖說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在中游拋錨,制服神龍。媽祖命令晏公統領水闕仙班(共有十八位),護衛海上船民,後來晏公成為媽祖部下總管。O:收高里鬼: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個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個妖怪,當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當地百姓前去求媽祖醫治,媽祖給求治者一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於病人床頭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於是變成一隻鳥逃去,媽祖追出,見鳥藏在樹上,鳥嘴還噴出一團黑氣,媽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里"追擊並將鳥抓獲。原來是一隻鷦鷯,媽祖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一撮枯發,媽祖取火燒之,枯發現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請媽祖收留,媽祖於是將它收在台下服役。P:鐵馬渡江:相傳有一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隻,這時候,媽祖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於是靈機一動,取之揮鞭,鐵馬奔海對面風馳而去,待人上了對岸,忽然之間,鐵馬無影無蹤,旁邊的人無不驚嘆"龍女"的神通廣大。
⑨ 媽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女人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曰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據史料較多的宋 代記載,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畔一個美麗的小漁村——賢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閩林始祖林祿,在晉永嘉元年(307)以黃門侍郎琅琊王司馬睿渡江鎮建業(今南京市)。媽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時仕閩。曾祖林保吉,仕後周,顯德元年(954)任統軍兵馬使,鑒於天下紛亂,棄官歸隱。祖父名孚,官福建總管。媽祖的父親名林願(一說名惟愨),宋初官都巡檢,母親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媽祖為家中之小女。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然終胎又是一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鄰里鄉親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映得島嶼上之岩石紅光四射,父母察覺此嬰必非等閑之女,遂關懷備至,疼愛有加。因其出生至彌月間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時聰明穎悟,勝於姐妹,八歲入塾師讀書,勤學強記且過目成誦。她年小志弘,不滿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鑽研醫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災。她性情和順、熱情,排難解紛,行善濟世,均樂事為。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險船隻不幸被桅桿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後人緣以「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視她升天為神,專門到海上搶險助人去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亦時常見她於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嗣後,鄉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覲祭祀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濟險拯溺,護國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後,她仍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救逢凶遇難於眾,人們最終將媽祖奉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女神」。 媽祖短暫的一生雖未留下什麼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體系,但她的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⑩ 什麼是閩東:女神故鄉
山海相連的閩東地區,在古代曾是蠻荒之地,山海之間幾乎沒有過渡,就是在交通已經相當便利的今天,從古田到寧德,三個小時的車程也要拐上一千四百多個彎道。可以想像,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古代,人們無法征服浩瀚的海洋,也無法在陸地上擁有廣袤肥沃的良田,他們只能靠天吃飯,而在天災人禍中死去的大多是男性。因此,婦女兒童對於族群的延續和壯大顯得至關重要,這是否為女神的產生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呢?
眾所周知,福建多女神,而在閩東更為突出,從陸地上的臨水娘娘陳靖姑,到海上的媽祖娘娘林默娘,都是當地百姓虔誠信仰的女神。
寧德市霞浦縣是媽祖娘娘的出生地,這里的松山天後宮建於宋代,民間稱「阿婆宮」。阿婆宮供奉的海神媽祖,又稱天後、天上聖母,相傳她經常在海上顯靈,救漁民於危難,因而受到當地漁民的膜拜,松山天後宮近千年來香火不斷。
在松山天後宮保存有《媽祖生平圖》,圖中敘述了林默娘從出生到成為海神娘娘媽祖的經過。據傳《媽祖生平圖》繪於明代,講述了林默娘的父親從湄州乘船來到此地,「林願全家住松山」,「王氏得珠懷六甲」,「王氏生下龍女兒」等諸多故事。
被尊稱為媽祖的林默娘(960—987年),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縣湄州島人,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父親林願,官至都巡檢,慈祥樂善,被鄉里稱為善人。母親王氏,生育了一男六女,林默排行最末。她出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氳,降生彌月從不啼哭,所以稱默娘。默娘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16歲時即能通曉變化,妙用玄機,驅邪治病,濟世活人;並能呼風喚雨,常於大海狂瀾中救護難船。又曾應縣令之請,登壇祈雨,獲降甘霖。因林默娘屢顯神異,普濟世人,百姓普遍視她為神。
宋雍熙四年(987年),28歲的默娘仍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這年夏初,默娘父兄同出航海,遇大風浪顛覆海船。她赴海救兄生還,但父親遇難。默娘在海上遍尋父屍,三日負屍而歸。時人感其孝道,稱為孝女。同年九月九日,默娘端坐山頭坐化。里人感其恩德,將其肉身立廟祭祀,至今莆田湄州祖廟尚存其肉身神像,完好無損。林默娘羽化後常顯威靈,香火不絕。又屢於海上顯聖救難,被各地行船之人奉為聖神,尊稱為媽祖。歷代皇帝對這位「海上女神」多有封贈,南宋高宗敕封「靈惠昭應夫人」,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明成祖晉封「弘仁普濟天後」,清康熙帝加封「天上聖母」,乾隆時旨敕列入祀典。今天世界各地皆有天後宮祠廟,為世人所虔誠崇拜。古代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因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保障船員的安全成為航海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漁民們每次出海前都要先祭拜海神媽祖,並且請來令旗掛在船桅桿上,祈求媽祖娘娘保佑平安,這種風俗在閩東沿海地區一直延續到今天。當地漁民們說,出海的人都信媽祖婆,請來令旗掛在船上保平安、收獲好。風浪來了,一喊阿婆,這風浪就消了,在海上就平安了。好心的媽祖婆不僅保平安,還保生產豐收。
從這里的碼頭乘船出海航行一小時左右,就登上了一個名叫斗帽(原名斗姥)的小島,島上供奉著另外一位女神——斗姥娘娘。據當地人說,斗姥娘娘是北斗群星之母,傳說是海上捕撈航行的保護神,她在茫茫大海中為漁民指明航向。因為這座小島地處寧德市著名港口三都澳的中心,自古以來,進出三都澳的船隻川流不息,小島恰似北斗群星之母,為進出港口的船隻引航,因而得名斗姥島,並且在島上供奉斗姥娘娘。
在閩東出現的為數眾多的女神,到底透露著什麼樣的觀念,我們無法給出定論,但這些女神都與人的生命價值息息相關,為人類的生存做出過貢獻。比如在寧德市霍童縣,有一位一千多年前為幫助父親黃鞠鑿渠開田而終身未嫁的丹鸞,也成為當地人供奉的女神,春秋祭祀,累世不絕。
是否由於古代的閩東偏遠閉塞,所以遺留了一些母系社會的痕跡,為女神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因為至今在閩東的一些地區,婦女的地位還是高於男性,比如在結婚時,新郎要跪拜,而新娘是不用跪的。
再追溯到福建地區最早的女神,就是傳說中的太姥娘娘了,在寧德市的福鼎境內有太姥山,遠古時期有一女子曾在此修真,後得道成仙,人稱「太姥娘娘」。據說她是「閩中人類的始祖」,世代護佑著當地百姓。
位於東海之濱的太姥山,古屬福建的福寧府福鼎縣,是一座祈福名山。閩越一帶自古就有「上山拜太姥,下海求媽祖」的說法,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香客們雲集太姥山,拜謁太姥娘娘,祈求一生安康幸福。太姥山中有太姥娘娘石塔,建於唐代,據說其中藏有太姥娘娘的舍利,塔後的碑文至今依稀可辯:「堯封太姥」,為唐玄宗賜題。
從太姥娘娘到臨水娘娘,閩東的山山水水造就了眾多的女神,她們美麗、善良,千百年來成為村落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村族中永遠講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