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描寫一位古典美女彈古箏和跳舞的句子,越文雅越好
琴藝:
【微微福身,婉婉落座。玉指輕揚,露出纖細白皙的玉指,撫上琴面,凝氣深思,琴聲徒然在殿上響起,琴聲委婉卻又剛毅,券券而來,又似高尚流水,汩汩韻味……】
【琴音漸響,拖著綺麗的舞裙,一躍而起,向後一揚,長長的水袖在空中劃出完美的弧度,迷醉了眼,也迷醉了心。遮在臉上的面紗被風挑起,在空中打了個旋,悠悠然飄落而下,掃過屏住呼吸的宮人,看著她他的眼睛熠熠生輝,掩住了那絲淘氣,百轉千長】
古箏:
【柔柔淺笑,發辮輕揚,緩緩抬起螓首,淡淡一笑,右手輕抬,微轉螓首,甩出水袖,水袖恰好遮去臉龐,頗有些尤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玉手纖長,一撥,如緩流的溪水,清清靜靜,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綠草野花競相開放,似風起雲涌,波濤拍岸……一曲動天下】
琵琶:
【輕盈的抱出一把琵琶,纖纖細指在琵琶上面劃弄了起來,一陣清音傳來,宛如一隻夜鶯傍晚時分的疲憊,昏昏欲睡,聲音柔而委婉,半晌,節奏輕快了起來,彷彿月亮升上了天空,夜鶯在月光的迷幻中淪陷,發出婉轉的歌喉,漸漸的,音律有一種感染力,傳遍了四周,夜鶯的歌聲停留在了月光中,它刪翅而去,踏碎了滿園的月色,聲音戛然而止,但橫梁中彷彿還環繞這這曲子】
B. 拿琵琶的姑娘是什麼仙
懷抱琵琶的是妙音天女的佛像。
妙音天女(內亦譯作"辯才天女"、"美音天"、"妙音容佛母"、及"聲音佛母"等)的梵名是sarasvatī,天城文:_______, 她是一位示女性身相的智慧本尊。在印度教中,傳統上她被認為是主神梵天的妻子。大乘佛教吸收了辯才天女的形象,將她作為文殊菩薩之明妃(明妃代表本體的智慧顯現)其實都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指的是雙身的文殊,任何菩薩都有力量和智慧兩種威勢。而功能基本維持不變。
C. 楊貴妃的資料
楊貴妃(719-756),即楊玉環,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38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其與西施、昭君、貂蟬並稱中國四大美女,是體態豐腴之美。
人物簡介
[1]楊玉環,唐代容州普寧縣人(今廣西容縣)人(故鄉有爭議,具體參考下文「故鄉三說」)。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 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蟬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人物生平
楊玉環生平系列圖片(10張)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名玉環,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原名楊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出生地為四川成都,祖籍山西永濟。楊貴妃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戶,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士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後來又遷往山西永樂(山西永濟)。 在她17歲時,武惠妃洛陽選壽王妃,挑中了她。她有傾城傾國之美,(唐朝以胖為美)天生麗質,又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婚後本來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竟悖常倫,欲占 楊貴妃圖畫
為己有。(這是在一次皇家溫泉里發生的事)於是以「做女道士」為名招入宮,經過一番暗渡陳倉後,於天寶四年(公元745)封為貴妃(此等手法與當年高宗朝武則天削發為尼後入宮如出一轍),並為她修建了專門沐浴用的海棠湯(宮中三千佳麗只有她一人有),(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有詩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所以荔枝又稱「妃子笑」。 楊玉環是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楊玉環
歷代楊貴妃形象集(18張)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西幸成都。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禁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白居易所言「六軍」當為北衙禁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神武軍,但玄宗朝其實只有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四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4人。楊玉環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一位後妃。
編輯本段名字由來
她真叫玉環嗎?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林芳兵版楊貴妃(15張)《舊唐書》與《新唐書》里沒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說法,鄭嵎的《津陽門詩注》里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一個是真名,一個是昵稱。但在電視劇《楊貴妃秘史》中,楊玉環幼時的名字卻叫楊玥兒。是真是假,到現在仍是說不清楚。 不管楊貴妃叫什麼,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說他是老男人,一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麼,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聽從妹妹玉真公主的建議,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
編輯本段回眸一笑
唐代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她有傾城傾國之美,天生麗質,又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以致唐玄宗對她寵愛有加!
周潔版楊貴妃(5張)那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為了博得「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的歡心,每逢荔枝季節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四川(有的說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宮中的享受又是極其奢侈,越是難得的山珍海味、稀世奇寶越要進貢,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讓唐玄宗封為宮廷御酒,其釀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獨厚的四川興農釀酒之地利,釀出來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 楊貴妃在華清宮里品嘗荔枝時是怎樣的一番動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與其對飲,楊貴妃這時在唐玄宗的心目中當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了。李白也有一首獻給楊貴妃的清平調,詩中寫道:「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把楊貴妃的貌若天仙和著名的一笑聯系在一起,那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的美酒,就被取名為:露濃笑。
編輯本段霓裳羽衣
楊玉環除卻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長安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里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對於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有白居易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王璐瑤版楊貴妃(6張)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郁寡歡。在一次皇家沐浴時,壽王妃如出水芙蓉一下子被唐玄宗看上了。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雖然並未立楊玉環為皇後但楊貴妃在宮中就相當於皇後。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入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注》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陝西興平市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跡,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池」,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跡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皇後之謎
李玉剛演歌會中的楊貴妃
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後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么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麼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後呢?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從有關記載中發現和挖掘線索,進行相關論證和推測。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後,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鍾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後,唐玄宗才看見了楊玉環,並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卻不管這么多,他設計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然後,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郁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殷桃版楊貴妃(11張)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面不敢說,暗地裡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後。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倫理長情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么得來的婦人做了皇後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後,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後,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後。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後,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後一直沒有子嗣。至於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後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後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後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範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因此皇後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後。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楊貴妃為皇後,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 事實上,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後,但她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後的標准了。她一入宮便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民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傳說,可見楊貴妃地位之高,承運之深,宮中的儀體規制都是為她而設了。楊貴妃雖無皇後之名,但得皇後之實,而且比一般的皇後更受尊寵。楊貴妃也比較聰明,沒有反復請求唐玄宗立自己為皇後。既然已經達到了一個女人所達到的極致,得到了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後的名號呢?她只需要發揮自己的美艷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遠都是實際意義上的皇後。
編輯本段故鄉三說
楊貴妃故鄉有三個說法,一說廣西容縣,一說陝西華陰,還有一說山西蒲州。據元、清版本《容縣志》 楊貴妃圖畫
記載:「世傳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楊妃井,久已湮塞,鄉人為立楊妃廟焉。」這就是楊妃廟的由來,它曾被摧毀,只餘下一個遺址,後來又多次得到修復,而來訪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楊貴妃是不是容縣人,歷來就是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錄了楊玉環傳奇的一生。碑文是與楊貴妃同生長在唐朝天寶年間(約公元734年—公元755年)的四門助教(四門指四門大學,是唐朝最高學府太學的組成部分,四門助教相當於今天北京大學的教授)許子真撰寫的,曾經立於容城東一百二十步,並收錄於皇家編寫的《永樂大典》、《全唐文》等史書。《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載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這是當前史學家能夠找到的最貼近楊玉環時代的人所寫的官方文章了。因為唐朝的容州是嶺南的大州,管轄包括今天原越南、海南、廣東一部分在內的十四個州六十多個縣。而今天的容縣在當時稱為「普寧縣」,所以這個碑名叫「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盡管關於楊貴妃的生地全國有多種版本,但最能讓人信服的目前還是這個《全唐文》里的楊妃碑記。此外,楊貴妃的一個食性愛好——好食荔枝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個人去家鄉千里萬里仍想著「八百里加急」送來荔枝,這自然是小時候就養成的嗜好了。而在當時的氣候環境,四川和西安顯然是不可能長有荔枝的。
編輯本段羞花典故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復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植株上綴以數朵談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朴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
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1]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 含羞草的葉棲基部,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死因之謎
死於馬嵬坡
死於佛堂
死於亂軍
D. 琵琶女的故事
音樂流動的旋律是女孩的心緒,把我們帶入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通感的精神世界。我為大家整理了《琵琶女》的 故事 ,希望大家喜歡。
琵琶女的故事
唐朝元和年間,長安城內有一個叫韋青的年輕人。這韋青祖上曾是豪門巨族,到他這代,雖然已經日漸失勢,但氣派財力仍不遜色。韋青自幼受過熏陶,對音律十分精通。
這天,韋青和朋友去逛街。走著走著,突然一陣清新悅耳的琵琶聲傳來,宛如清泉流過心底。韋青和朋友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循著琵琶聲走進了一家酒樓。只見一個紅衣女子懷抱琵琶正低頭歌唱,那聲音簡直令人著迷。韋青向旁人打聽紅衣女子的姓名,卻無人知曉,只道這女子從來不願意透露姓名,人們都稱她為紅紅。
韋青迷上了紅紅和她的歌喉,成天追隨著她在酒樓出現,每每賞錢,他總是最大方的一個。時日一久,韋青越發覺得紅紅在低俗的酒樓賣唱,可惜了她的才藝,於是他有意無意地向文友墨客提起紅紅。沒多久,紅紅便聲名大振。但對韋青,紅紅始終只是以禮相待,這令韋青十分失落。
這一日,韋青正在家中回味紅紅的琵琶曲,下人稟報說有客人來訪。韋青令人請了進來,一見到那人,韋青意外至極,這不正是他魂牽夢縈的紅紅嗎?紅紅客氣地行了禮,然後看著韋青道:“我欲嫁給公子,不知公子意下如何,會嫌棄我嗎?”此話一出,韋青不由目瞪口呆。紅紅現在紅極一時,追求她的王公貴族不計其數,她為何突然要委身自己?韋青一時間欣喜若狂,顧不得去猜測其中原因。佳人開口,他豈有不願之理?
沒多久,韋青和紅紅喜結連理。紅紅隱退在家,不再涉足風塵。韋青對她倍加珍惜憐愛,紅紅起初只是淡然應付,慢慢的,在韋青的柔情感化之下,紅紅臉上又開始露出了笑容。這天,韋青忍不住央求紅紅為自己彈一曲,紅紅抱起她的琵琶,慢慢撥動了琴弦。韋青聽呆了,道:“你這琵琶實在特別,我一摯友祖上也曾有過一把極其名貴的琵琶,傳言說是其祖父託人從西域一種叫‘迷榖’的異木上取材製成,後來琵琶何以失傳了,竟無人知道……”
紅紅的臉色變了變,正想說話,外面突然傳來稟報,說宰相元稹派人接紅紅入府獻技。韋青和紅紅的臉色頓時大變。元稹這人文才不錯,然而為官卻少廉寡德,他做了宰相後,不輔君治國,卻專事鑽營結黨,飽己私慾,還是個獵艷高手。他宣紅紅進府,能有什麼好事?
臨別,紅紅哭訴道:“相公,有時我真的恨你,我本不願意捲入上層社會的生活中去,可你卻不經我同意就大肆宣傳我……那元稹對我早有歹意,我不願順從。後來打聽得你為人正直,祖上也曾是豪族,他對你家尚有忌諱,為求一個避風港,我才厚顏提出嫁給你。沒想到,還是擺脫不了任人蹂躪的命運……”
韋青肝腸寸斷,萬萬沒料到事情會是這樣子,他起初只是欣賞紅紅,不願她的才華淹沒在低俗的茶館酒樓里,沒想到卻害了她。眼看著紅紅讓元府的人強行帶走,韋青卻無可奈何。他突然想到,紅紅當初嫁給自己,為的是元稹尚對韋家有所顧忌。韋青立即找到族裡尚在朝中為官的親屬,求見敬宗皇帝,闡明事由,盼皇上發慈悲,讓他們夫妻團聚。
哪知敬宗皇帝也早聽說紅紅色藝雙絕,有意讓她入宮,但得知她已嫁為人婦,便罷休了。不料元稹這一插手,韋青託人求情,舊事重提,敬宗皇帝一念之間,將紅紅召入宮中獻唱。一曲末了,敬宗皇帝聽得心神俱醉,竟也迷上了紅紅的曲藝。韋青捶胸頓足,悔自己一錯再錯,將紅紅推入深淵。若紅紅只在宰相府,憑韋家余勢尚可周旋,這一入宮,從皇帝手裡奪妻子,這不是與虎謀皮嗎?
韋青急火攻心,當場便病倒了。這日,韋青正暗自垂淚,突然聽人叫道:“相公!”韋青一轉身,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紅紅竟回來了!原來敬宗皇帝只是將紅紅召去,聽過幾曲之後,就放她回來了。韋青抱著紅紅喜極而泣。紅紅卻憂心忡忡:“相公,我的預感很不好,皇上興致一起,指不定什麼時候又會召我入宮,屆時能否再出來,實在是懸……”
韋青一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紅紅也無主意,只盼皇上從此忘了她的存在。紅紅怕夫妻相聚時日無多,乾脆向韋青坦訴了自己的身世:“我娘曾是宮中歌伎,後來朝中一重臣聽了她的歌後,愛上了她。安史之亂,娘不願意終老宮中,趁亂在那位大臣的幫助之下逃了出來。這琵琶便是娘留給我的,是她所愛的人託人從西域尋來的異木精製而成,世上僅此一把……”
韋青大為震驚:“紅紅,你可是說,你娘所愛的那個人,你的父親,也就是我朋友的祖父?”紅紅含淚點了點頭:“我也是聽你那天說起你朋友家曾有過一把名貴的琵琶猜到的。父親病亡後,我和我娘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頓,不久,娘也因病逝世了。迫於無奈,我不得不出來賣藝。娘生前一再囑咐我,不要涉足文人政客圈,否則必將成為玩偶。沒想到,我仍然擺脫不了……”
韋青緊緊攥住紅紅的手:“紅紅,你放心!我決定了,拋下長安的一切,隱姓埋名遠走異鄉,過我們二人的幸福日子!”韋青立即著手准備。然而,他們還沒來得及收拾好,敬宗皇帝的旨意已經下來了:宣紅紅進宮獻唱!
兩人大驚失色,卻不敢抗旨。含淚離別之際,韋青說:“我等你,這次你再出來,我們什麼都不要了,馬上離開這是非之地!”紅紅點著頭:“相公,一定要等我!”然而,紅紅這一去,便再也沒能回來。敬宗皇帝將她留在了宮中,並封她為曲娘,供自己玩弄。
宮里宮外,兩人肝腸寸斷,卻無法互通音訊。韋青決定混進宮見紅紅一面,看能否幫她逃出皇宮。花了不少銀子,韋青終於化妝成太監混了進去。這天是皇太後的生日,皇太後喜歡紅紅的琵琶曲,指名讓她登台。
韋青身著太監裝,站在那裡忐忑不安又激動地等待著紅紅的出場。一個時辰後,紅紅抱著她的琵琶出來了。她美麗依然,卻是無比的憔悴,韋青心如刀絞,心裡念了千百回:紅紅,紅紅……
紅紅面帶一種詭異的笑容,向皇太後等人行了禮。然後,她輕輕地咬破了手指,開始彈唱起來。她手指的鮮血順著琴弦浸紅了琵琶,她的聲音也無比的凄婉動人。全場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動了。
唯有韋青,如五臟俱焚般盯著紅紅,他想制止她,然而已經來不及了。韋青曾隱隱聽朋友說過,那把琵琶所採用的迷榖異木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彈唱者必須有高超的技藝來控制琵琶,若是不小心破了手指,讓琵琶見了血,彈唱者將會無法遏止地唱下去,直至聲嘶力竭而亡!
他萬萬沒料到紅紅會選擇這樣一條路,他來得太晚了!他想沖出去救紅紅,卻無法不顧及滿門抄斬甚至株連九族的後果……紅紅的聲音越來越凄厲,時急時緩時低時高的琴音交織錯雜,像一個磁場般把所有人全都吸引進那韻律的境界中去。韋青再也忍不住,失聲叫道:“紅紅——”
“錚”的一聲,琵琶聲戛然而止,紅紅摔倒在地上。韋青不顧一切地沖上前去,摟著紅紅放聲痛哭:“紅紅,紅紅……”紅紅看著韋青,氣若游絲:“相公,我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你了,我以為……我……見不到你了……”說著,她的聲音漸漸低了下去。
“紅紅——”韋青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一把扯過琵琶把它摔得粉碎,然後輕輕抱起紅紅,慢慢朝殿外走去。大殿上眾人一時驚呆了,殿外護衛見事不對,慌忙操起刀槍,密密匝匝圍了上來。韋青卻不管不顧,迎著刀尖,堅毅地走了過去……
琵琶簡介琵琶(英文名"Lute"),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這種樂器總是附著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近代漢族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琵琶的流派一、無錫派
清代初葉,琵琶分南、北兩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陳牧夫為代表,用下出輪。擅長的樂曲有《海青》、《卸甲》、《月兒高》、《普庵咒》、《將軍令》、《水軍操演》、《陳隋》、《武林逸韻》等。北派,即直隸派,以王君錫為代表,用上出輪。擅長的樂曲有《十面埋伏》、《夕陽簫鼓》、《小普庵咒》、《燕樂正聲》等,無錫華秋萍、華子同兩人向南北兩派學習,編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三卷,採用工尺譜,有較完整的指法記載,是中國最早印行的琵琶譜。由華氏傳授的流派遂被稱作無錫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前後出版三次,對後世學者的影響較大,對研究琵琶古譜,提供了寶貴資料。盡管無錫派嫡派傳人不多。按照《華氏譜》原譜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採用了《華氏譜》中部分樂曲整理了現在流行的演奏話。因此,無錫派在清代中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琵琶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園為代表,李家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園之父常攜琴交遊,遍訪名家,李芳園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譽“琵琶癖”,不僅技藝超群,且編撰《南北派大麴琵琶新譜》,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版發行,後人稱之為《李氏譜》,由李氏傳授的流派稱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鈺、李芳園、吳夢飛以及吳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傳,流傳有《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怡怡室琵琶譜》、《朱英琵琶譜》等。
吳夢飛曾得到李芳園的親授,後又從李其鈺的學生張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藝術活動相當廣泛,對弘揚平湖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朱荇青師承李芳園高足吳柏君,針對《華氏譜》“左手按弦惟大禁兩指不用”,首創了運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並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區。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細膩,常配以虛擬舒緩動作加強餘音裊裊之感。武曲講究氣勢,以下出輪為主(《將軍令》用的是上出輪)。平湖派琵琶對當今琵琶的各種風格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
三、浦東派
浦樂派傳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陳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師承相傳,流傳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養正軒琵琶譜》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南匯縣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詳,性好交遊,有“江南第一手”之謄。
據說,鞠有一次坐船至蘇州滸墅關,由於時晚城門已經關閉,鞠遂操琵琶消遣,守關官兵為其琴聲所動,喜而開關放行,故有“彈開滸墅關”之美傳。鞠士林留有《閑敘幽音》手抄琵琶譜,此譜於1983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題名為《鞠士林琵琶譜》。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陳子敬、程春塘等,據《南沙雜志》載:“是時吾邑善彈琵琶者有:一為先生,一為陳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憶光緒丁亥(1887)至上海東門外王家,適子敬在坐,見指套銅甲,彈《霸王卸甲》,聲調洪亮,有拔山蓋世氣概。人謂:陳善武套,程善文套。”浦東派的鑼鼓技法就始於陳,陳的弟子曹靜樓最擅長此技。陳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長,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氣勢。
陳的再傳弟子沈浩初,對浦東派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培養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養正軒琵琶譜》。
浦東派琵琶的特點是:武曲氣勢雄偉,擅用大琵琶,開弓飽滿、力度強烈,文曲沉靜細膩。其富有特色的傳統技法有:夾滾、長夾滾、各種夾彈和夾掃、大摭分、飛、雙飛、輪滾四條弦、弦數變化、並四條三條二條弦、掃撇、八聲的鳳點頭、多種吟奏、音色變化奏法、鑼鼓奏法等等。
四、崇明派
崇明地處上海東北角,以《瀛洲古調》琵琶譜師承傳授的,由於發源於崇明島,後人就稱崇明派。崇明派以蔣泰、黃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雲、樊少雲等世代相傳,以雋永、秀麗的文曲風格聞名於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餘年的清康熙年間,那時,北派琵琶傳入崇明近鄰的通州地區,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楊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襲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風格的演變受當地風土人情的影響。
1916年沈肇州編《瀛洲古調》的出版及徐立蓀重編後改稱《梅庵琵琶譜》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發揚光大。中國近現代國樂大師劉天華於1918年隨沈氏學習瀛洲古調琵琶曲,並把這些樂曲帶到各地演奏,而且於1928年灌制了該派主要樂曲《飛花點翠》,這對推廣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勁,輪法密而清”,主張“慢而不斷,快而不亂,雅正之樂,音不過高,節不過促”。尤其輪指以“下出輪”見長,故而音響細膩柔和,善於表現文靜、幽雅的情感,具有閑適、纖巧的情趣。同時,“重夾輕輪”,偏愛單音與夾彈,認為“輪指雖易人耳,然多則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飛花點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樂曲,典雅、端正;《魚兒戲水》等小曲,則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五、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個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中國琵琶發展歷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藝啟蒙於王惠生。後王惠生把陳子敬琵琶譜傳授給汪。後又得過浦東派倪青泉、曹靜樓與平湖派殷紀平傳授,兼收並蓄,把琵琶傳統古譜根據實際演奏花音編寫出演奏譜,廣為傳授。
汪氏傳授學生都用工尺譜,而且每都親筆抄寫後送給學生,至今已成為珍貴的墨寶。凡根據汪氏傳譜演奏的,後人稱為汪派。林石城編寫並於1959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為琵琶流派之一。汪派的演奏特點首先在於,當時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輪為多,而汪氏卻創造性地運用上出輪,從而奠定了琵琶運用上出輪的基礎。其次,他不拘泥於傳統奏法,對古譜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為精練,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剛勁有力,感人頗深。
汪氏培養了一大批現、當代優秀的琵琶演奏家。如衛仲樂、孫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蔣風之等。
猜你喜歡:
1. 白居易有哪些故事
2. 雲南民間傳說故事
3. 梅花戀的故事
4. 名人勵志的故事有哪些
5. 語文趣味故事精選
E. 白居易《琵琶引》中的女子為何要「猶抱琵琶半遮面」,請您詳答
描寫了琵琶女受到邀請出來時抱著琵琶羞澀的神情,寫出了她的溫柔美麗,也為後文寫她描述自己不幸的身世埋下伏筆.
千呼萬喚她才不情願地走出來,還懷抱琵琶半遮著臉面.
F. 古代抱住琵琶的仙女是誰
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