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我超喜歡王湘雲,有誰可以詳細資料啊!
王湘雲者,湖北沔陽人。善秦腔,貌疏秀,為士大夫所賞識。有宗臣某,嘗拆其園中樓閣為其償逋債。湘雲性幽藹,善繪墨蘭,頗多風趣。
《題王湘雲墨蘭》
灑落芳姿別有神,香風習習研池春。依希露裛煙汀曉,影入湘潭自寫真。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中《燕蘭小譜》收錄,作者是「安樂山樵」吳太初
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秦腔優秀演員就有王湘雲。
另附
秦腔簡介】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的分類】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表演的特點】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的起源】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的發展】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的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劇目】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秦腔藝術特點】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乾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B. 秦腔伴奏時的樂器有哪些
秦腔最主要的伴奏樂器是板胡,發音尖細清脆,極富節奏感。此外,文場還有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
1,板胡
板胡,拉弦樂器的一種,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多種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音色高昂、堅實,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是北方戲曲、說唱的主要伴奏樂器,也可用於合奏和獨奏。
2,二胡
二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
3,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4,揚琴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
5,嗩吶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C.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有哪些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
1、嗩吶獨奏《一江風》
2、嗩吶曲《黃河情》
3、嗩吶獨奏豫劇《秦雪梅弔孝》
4、嗩吶母親
5、嗩吶父親
6、哀樂
7、嗩吶悲調曲
8、嗩吶哭皇天
9、嗩吶悲曲
10、嗩吶獨奏朝陽溝
嗩吶使用環境:
在民間,嗩吶有著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過年過節時都要請幾個嗩吶手來慶賀熱鬧一番,發展到今天,送子參軍,開張剪綵也要請嗩吶樂隊,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
D. 有什麼喪事嗩吶的曲子
流行於西北的《祭靈》,取自於秦腔曲牌的《哭音永壽庵》、《柳生芽》都很好。
E. 東北吹大嗩吶女的叫什麼
大雁。 東北美女嗩吶手大雁大嗩吶演奏《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東北吹大嗩吶女的叫大雁,《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是一部新農村偶像戲,也是湖南衛視為國慶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的獻禮作品。
F. 秦腔嗩啦筒音是哪個音
題主是否想詢問「秦腔嗩啦筒音是哪個音」?G音。秦腔(QinqiangOpera),別稱「梆子腔」「陝西梆子」,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嗩吶間音使用G音,通過嗩吶上的8個孔進行調節。
G. 楊樹林吹嗩吶吹哭的美女評委是誰,好美
這個美美女評委好像是一個比較出名的京劇演員,具體叫什麼可能需要你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