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秧歌的資料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Ⅱ 春節聯歡晚會小品《水下除夕夜》最後一段背景音樂叫什麼曲
那個曲子叫《春節序曲》,是《春節組曲》的第一樂章。《春節組曲》是作曲家李煥之於1955~1956年間創作的管弦樂曲。樂曲描繪了人民在歡度春節時的民俗盛況的深刻體驗與內心感受。共4樂章:第一樂章序曲——大秧歌,為復三部曲式。快板的主部由兩首陝北民間嗩吶曲調組成;中間部為中板,陝北秧歌音調,由雙簧管和大提琴相繼奏出旋律;最後由小號主奏的樂隊全奏再現主部音樂。第二樂章情歌為如歌的行板。開頭是英國管奏出的引子。隨後出現陝北情歌主題。情歌反復6遍後,逐漸回到由小提琴、大提琴對答的徵調式主題,經過連接句,最終重現引子音調。第三樂章盤歌為迴旋曲式的圓舞曲。由一個象徵人民在節日中歡樂聚會的主題和作為第一、二對比部的兩個副題組成,音調均來自陝北領唱秧歌調素材。第四樂章燈會為三部曲式,中板,主部音樂源自陝北民間隊列音樂嗩吶曲《大擺隊》;中間部採用秧歌調《摘南瓜》、《跑旱船》音調交疊出現,表現秧歌中的小場場面。結束部再現主部音樂,加進熱烈的秧歌鑼鼓節奏結束全曲。該曲的第一樂章後來經常以《春節序曲》為名上演。
Ⅲ 緊急!!告訴我地方具有的民間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特點
陝西民間藝術 源遠流長,影響廣泛,種類繁多,秦腔、秧歌、民間鑼鼓、皮影、泥塑等聞名國內外。它們與陝西久遠的歷史人文組成了陝西旅遊獨具魅力的特色。
秦腔 又稱「亂彈」,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對京劇、豫劇、晉劇等影響頗大,唱腔高亢激昂,粗獷豪放。保留劇目700多個,其中《五典坡》、《周仁回府》、《三滴血》等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眉戶 流行於眉縣、戶縣一帶,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深受群眾喜愛。代表劇目有《十二把鐮刀》、《梁秋燕》。民間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的說法。
碗碗腔 流行於魏北大荔縣、合陽縣一帶。音樂優美,唱腔細膩,多用來演唱愛情之類的「文戲」。伴奏樂器以碗碗、月琴為主。代表劇目有《春秋配》、《蝴蝶媒》等。 陝西鑼鼓
陝西鑼鼓 節奏明快、粗獷雄勁,表演氣氛熱烈,場面壯觀。陝西鑼鼓又分為多種,其中陝北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咸陽牛拉鼓最為有名。
陝北秧歌 舞歷史悠久,多姿多彩,紅火熱鬧,廣為流行,也叫「扭秧歌」。黨中央在延安時,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
皮影 又稱「燈影子」,系用上好驢皮或牛皮精心雕刻生動人物,動物等側影由人操作並配音的一種民間藝術,在關中地區很為流行。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鼎盛於唐代。《海陽竹枝詞》中有描寫皮影的詩:「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漢武帝李夫人)。」陝西皮影造型優美,具有收藏價值。 陝西剪紙
剪紙 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一藝術中,古老而純朴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花、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配飾花、神龕貼花等。陝西剪紙大都出至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練、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柔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 面花
面花製作 流行於陝西關中和延安,農民稱為「花饃」。有婚壽禮花饃、喪葬祭奠花饃、嬰兒滿月花饃、節日陳設花饃、等。花饃造型栩栩如生,形象可愛,加之施上紅、綠、黃等鮮艷的食色點綴,既是觀賞的藝術品,又是食用的面製品。
鳳翔彩繪泥塑 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圓塑體,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製作方法簡便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胚胎晾乾,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鳳翔彩繪泥塑歷史悠久,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表,後落戶為民。他們都會制陶手藝,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品,久而久之不斷加工完善,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鳳翔彩繪泥塑的主要產地至今人仍然在以古代軍隊單位命名的六營村。
舞蹈
·鎮巴民歌
·安康曲子
·清澗道情
·平利民歌
·關中童謠和民謠
·陝北民歌梁祝
·信天游
·社火
·銅川八陣鼓
·商洛花鼓
·志丹羊皮扇鼓
·陝北秧歌
·安塞腰鼓
·羊角鼓舞
戲曲 曲藝
·秦腔
·眉戶
·碗腕腔
·漢調桄桄
·同州梆子
·弦板腔
·陝西戲劇綜述
·社火
·豆粘畫
·民間刺綉
·蒲城神鞭
·子長嗩吶
·陝西木偶戲
·長安古樂
美術 風俗
·合陽木芯畫
·木版年畫
·延長漢畫像石
·漢中年畫
·戶縣農民畫
·鳳翔木版年畫的淵源
·洛川毛麻綉
·臘八節
·盤歌迎新娘
·哭喪歌
·吃晚飯叫渴湯
·陝西「鬧」元宵風情畫
·正月十六老講究
·天下美女蘭花花
江南比較有名的是江南絲竹。所使用的樂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揚琴以及笛、蕭、笙和小件打擊樂器鼓、板等。
Ⅳ 秧歌有哪些分類
秧歌有哪些分類
導語: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民間舞蹈形式,那麼秧歌有哪些分類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而熱鬧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於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特點
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秧歌益處
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秧歌起源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徵冠於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陝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採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於「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鬧秧歌
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形式簡便,生動熱鬧。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群眾隨著秧歌隊進入其內,觀賞各種秧歌表演,此活動具有消災驅邪的含義。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朴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朴、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摺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
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補註:秧歌,是從鄉人儺到地方戲的中間形態,它一頭連接著驅儺者(儺神,其實就是巫),另一頭連接著戲曲演員。本章擬具體介紹秧歌的名稱來源、形式特徵,秧歌與鄉人儺、戲曲、傀儡戲的關系等問題。流行於各地的秧歌,均與上古鄉人儺——沿門逐疫活動有血緣關系。這種軌跡,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難找到。
陝西的「神會秧歌」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顯然,「沿門子」就是沿門逐疫活動,只不過儺人摘下了鬼臉殼。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民間傳說,傘和響環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見秧歌與古代儺儀的聯系。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顯然,北京的秧歌與遼寧更相近些。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滄縣沒有的「賣膏葯」,東北和北京都有。
西北地區的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們「且歌且舞」,互相調笑,並且演出具有簡單情節的小戲,藉以引起觀眾的注目。
秧歌的特徵
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湖北的秧歌燈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因此,我們不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來」說,甚至可以說:南方的英歌、花燈、採茶、花鼓等,是從北方傳入的,起碼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響而形成的。
;Ⅳ 陝西旅遊景點
從西安到延安,車程大約4個小時,途中我們將路過於右任的故鄉——三原、「葯王」孫思邈及書法家柳公權的故里——銅川、民族始祖黃帝的安葬之地——黃帝陵。從黃帝陵所在的黃陵縣起,我們將進入黃土高原。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縣後,「聖地」延安就會出現在你們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對陝北、對延安有什麼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壯美」……「民歌好聽」……「姑娘好看」……「排排窯洞」……「陝北剪紙」……哈哈!看來大家對延安知道得還真不少呢!好!這一路上,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美麗而神秘的陝北。
陝北的風土人情
陝北黃土高原,總面積約9.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那裡,溝連著溝,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梁,可謂「高天厚土,渾朴曠遠,凝重蒼雄、豐富壯美」。
說起陝北,大家一定知道這么一句順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就是大家常常說起的「陝北四美」。
米脂婆姨資質出眾,朴實熱情,她們是陝西女人及整個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傳說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獻出生在米脂。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著自然的熱情,在陽光的強烈照射和西北風的勁吹之下,她們顯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於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從古至;今,這句話被當作佳話廣為流傳。大家要真想知道「綏德漢」的由來,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瞭然。抗金英雄岳飛被臭名遠揚的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殘害於大理寺風波亭(今杭州浙江醫科大學內)。當時的愛國將領韓世忠聞知此事,怒發沖冠,拍案而起。一次,在皇帝面前,當著滿朝文武大臣,拎著權傾朝野的秦檜衣領大聲質問:「『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不可一世的秦檜,此時嚇得面色如土,語無倫次,戰戰兢兢。從此以後,「了不起,綏德漢!」便成了人們誇贊綏德男人的口頭禪。
大家知道嗎?我們陝西男子還有一個可愛的稱呼,叫「楞娃」,一個「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陝西男子的某些特點,比如說為人老成正統、待人溫厚誠懇、脾氣倔強堅毅,等等。但如果以為「楞娃」們都是老實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錯特錯了,「楞娃」們精著哩,大智若愚,心頭比誰都有數。不過「陝西楞娃」們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面條。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氣就喝下去了。從表面上看他們是溫和中庸的,但一火起來擎脾氣就犯了,七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清澗縣位於榆林地區的南端。那裡盛產紅棗。清澗縣的紅棗,個大、色亮,吃起來口感很好,產量為陝北各縣之首。清澗縣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袁家溝村,它是一個只有1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於1936年2月的一個白雪覆蓋的日子裡,在那裡寫下了著名的詩詞 《沁園春,雪》。
陝北的民歌
陝北人的喜怒哀樂,就如陝北的環境,沒有什麼過渡性的中間地帶,毫不掩飾。大家聽過信天游沒有?那歌唱得真是絕了。我給大家唱兩句:「燕麥開花零零稀,忘了我娘老子忘不了你。說下日子你不回來,撿畔上跑爛我十眼鞋。」「你是你來我是我。你走你的山來我走我的溝,說不上話來擺一擺手。是我的朋友招一招手,不是我的朋友往遠里走。」
可以說民歌是陝北人心靈開出的花。「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陝北人有無論喜怒悲樂的哪種情感都會唱民歌的情景,特別是在艱難的歲月,人們吞咽下的是粗糧瓜菜,唱出來的卻是甜蜜蜜的民歌,不信,您聽:「親口口,拉手手,咱們倆個一搭搭走。」
走在陝北,無論在那綠格茵茵的山峁中,還是在崎嶇彎彎的小道上,隨時都能聽到人們那高喉嚨、大嗓子「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盪。甚至納鞋底、紡線線的婆姨們,行程、騎驢、夏天在大樹下納涼的中老年人,隨時也能聽到他們低婉吟哼的民歌聲,它可謂陝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種語言了。
陝北的秧歌與腰鼓
陝北人不但愛唱,而且愛跳。這「跳」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腰鼓。
說起陝北秧歌,大家應該不陌生。據《米脂縣志》記載:秧歌「起源古代祭祖」,時轉陽春,歌以樂之,故名「陽歌」。在陝北有些地方把秧歌隊的「傘」稱為「日照」,這是最古老的太陽神崇拜的延續。又據《吳堡縣志》記載:秧歌「源於水稻之鄉」,是插秧時所唱的歌,《明初由江南傳入陝北,與舞蹈相結合」。可見,陝北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產物。陝北秧歌的特點有兩個:一是「鬧」,二是「扭」。因此,陝北秧歌又稱為」鬧秧歌」或「扭秧歌」。每年的春節是陝北秧歌大比拼的時節,當然也是鬧得最紅火的時候。一般是鬧完本村,鬧外村;鬧完鄉里,鬧城鎮。到處都彌漫著一種喜慶的氣氛。
陝北高原雄渾粗曠,因此,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誕生了許多種剛勁有力的鑼鼓藝術。陝北鑼鼓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黃龍獵鼓、黃陵抬鼓、土基對面鑼鼓等。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為主;重扭動身姿,活潑圓滑。武鼓以打、踢、跨、跺為主;重擊鼓表演,豪放熱情,歡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魁力,又有「剛」的氣魄;鼓點節奏分明,鼓聲明亮,凝時若瑤池蓄水,動時似銀瓶乍破;其動作繁復,變化神速;纏腰鼓搖頭擺尾,神氣十足,過檔鼓腿勢瀟灑,陽剛雄勁,下岔鼓穩健安詳,如雁落平沙,還有鯉魚跳龍門、一條鞭、飛燕、三腳不落地等鼓法。表演時鼓手頭攏白羊肚毛巾,身著羊皮褂,腳扎綁腿或穿「英雄靴」,英姿諷爽,舞之剛勁激昂,剿悍豪放,氣勢磅磺,宛若鷹擊長空,氣勢如虹,觀之令人熱血沸騰、情不自禁。一位美國研究者在看到安塞腰鼓在滿天黃塵中飛揚舞動的時候震驚了,他說:沒有想到在溫良敦厚的中華傳統民間舞蹈中,還有這樣劍拔彎張、野性末泯的一支隊伍。
改革開放以來,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縣被文化部
Ⅵ 鬼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揭秘鬼方人的前世今生
鬼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揭秘鬼方人的前世今生 郭峰(書房記特約作者) 在上一篇文章《狄人為什麼叫「 」狄人」?》中反復說,「 」狄」分很多部落,或可稱作「 」方國」,有土方、鬼方、虎方、羌方、湔方、基方,還有許多打不出字的古怪「 」方」。但出現頻率最多的、歷史脈絡最清晰的是「 」鬼方」。 「 」鬼方」出現得很早,黃帝曾北逐鬼方於陰山以北。黃帝能跑到陰山和「 」鬼方」打架,說明黃帝部落距陰山不會特別遙遠。「 」石峁古城」是黃帝的昆侖城也不沒有有可能。 鬼方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趙國史料《世本·帝系》:「 」老童生重黎及吳回,生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脅,獲三人焉;剖其右脅,獲三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篯鏗,是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其五曰晏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 說的是黃帝直系後裔,顓頊的重孫陸終,娶了鬼方氏之女「 」女隤」,生下六子,成為楚人的祖先。值得注意的是,女隤的六個兒子皆為「 」肋生」,即腋下破出。據饒宗頤考證,「 」肋生」是印歐人特有的習俗傳說,在波斯和印度皆有各種題材。根據《世本》的零星記錄,鬼方也就是漢代的先零戎,為諸戎之一。 這說明,「 」鬼方」這個族歷史很久遠,黃帝時就有。其次說明,「 」黃帝」混跡於「 」鬼方」,互相通婚,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黃帝也是「 」狄」。 石峁古城東門下埋著24顆少女的頭顱 夏商時,鬼方人南遷到陝北、晉北一帶。 1965年,在陝西省綏德縣義合鄉墕頭村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青銅器,有鼎、䍌、壺、爵、觚、錛、鑿、刀、匕、戈等,器形與商晚期基本相同,但具有明顯的游牧民族特點。 與綏德相鄰的山西石樓、保德等地,也出土了與墕頭相同的商代晚期青銅器。 鬼方遺址 在陝北清澗發現6處鬼方遺址,其中高傑鄉李家崖發現鬼方城址,有9座房子、60多座墓葬、2萬余陶器殘片、10件銅器、57件石器、100件骨器。 這些遺址都是鬼方人生活留下來的。 商人卜辭中屢次出現「 」鬼方」。《易·既濟》:「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高宗就是商武丁,謚號「 」高宗」。可見,謚號這東西是商人發明的。 古本《竹書紀年》:「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今本竹書紀年》:「 」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荊。」 《易·既濟》:「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山海經》:「 」鬼國在貳負之屍北。」 此外,《汲冢周書》《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辭中,也有鬼方的記載。 從商周文獻可推,「 」鬼方」大體生活在山西的大部,陝西北部。 清澗「 」細腰關」,發現鬼方城址。河為無定河。 老郭一直以為,「 」鬼方」是商人對這個民族的蔑稱,鬼頭鬼腦的「 」鬼」,魔鬼的「 」鬼」,不是個好字,罵人呢。 後來覺得不對。「 」鬼」還真不是商人對這個民族的貶稱,是這個民族的真實名稱。當然,「 」鬼」,不是鬼頭鬼腦、妖魔鬼怪的「 」鬼」。 陝北清澗縣李家崖鬼方遺址西城牆內出土的一件三足瓮,口沿處有「 」鬼」的符號。 「 」鬼」的甲骨文。這不就是長著大腦袋的人嗎? 從上圖可以看出,「 」鬼」不是魔鬼的「 」鬼」,而是一個長著大腦袋的「 」大人物」,形象滿高大的。 這就像漢字里的「 」大」,是高大的人形。完全可以把這個「 」大」理解成氏族酋長。在陝北話中,稱父親為「 」大」,原來自己的父親是「 」氏族首領」。 「 」大」,象形字,高大的人 「 」鬼」是本字,後來加上偏旁,寫作「 」隗」「 」媿」「 」魏」,可讀作「 」wěi」「 」kuí」或「 」huái」,唯獨沒有「 」guǐ」音。到底發什麼音呢?老郭不知道,估計也沒人確切知道。 「 」媿」,從「 」女」,表示姓「 」媿」。 我們知道,從「 」女」字的姓,都是最原始的姓,也就是史書上說的「 」太古之姓」。說明那時還處在母系社會,知其母,不知其父。 有上古原始8大姓之說,分別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妊,兩說差不多,你看,都有個「 」女」字旁。 「 」媿」也從「 」女」,可見也是最原始的姓,雖然不在八大家族之列。 鬼方區點陣圖。 「 」鬼」也發「 」懷」音。商朝滅亡後,周成王封給晉國開國者唐叔虞「 」懷姓九宗」,「 」懷姓」即「 」媿姓」,寫了個別字,即媿姓九個氏族。 在今天陝北,有不伐老槐樹的習俗,傳說老槐樹是老祖宗。 中國很多地方,有尊重老槐樹,認為老槐樹吉祥的習俗。 老槐樹的「 」槐」,發「 」懷」音,字形與「 」媿」似。 陝北人稱婚房為「 」帳房」,傳說古代婚配在郊外設「 」帳」,這也是鬼方人的習俗。 陝北剪紙中有「 」抓髻娃娃」,正是鬼方原始圖騰的生崇拜、神靈崇拜。 此外,專家還對陝北方言、陝北秧歌、傘頭文化與鬼方文化進行對比,發現它們之間有密切聯系。 韓趙魏「 」三國分晉」,在山西的這個「 」魏」國,為什麼叫「 」魏」呢?與「 」鬼方」,也就是「 」媿方」是緊密聯系,一脈相承的。 中國有很多姓「 」魏」的人,「 」媿」正是「 」魏」姓的重要來源之一。 陝北剪紙,「 」抓髻娃娃」,原始生殖崇拜。 商周對鬼方連續用兵,不斷征討。《逸周書·世俘》記載,周初滅國99個,降服方國652個,斬首177779級,俘虜310230人。 《小盂鼎》詳細記載了周康王兩次征伐鬼方。第一次俘虜鬼方首領2人,斬獲首級4812個,俘虜13081人,繳獲戰車30輛。第二次俘虜首領1人,斬殺首級237個,繳獲戰馬104匹。兩次戰爭斬獲鬼方2萬餘人。 銘文還記載,周康王審訊鬼方首領,問為什麼造反? 鬼方首領大義凜然地回答,不是我們造反,是你來侵犯我們。 鬼方首領被斬首。 武丁伐鬼方。 在商周的打擊下,靠近商周的鬼方被迫投降。投資商的酋長被商王封為侯,史稱「 」鬼侯」。紂王時,鬼侯與西伯昌(周文王)、鄂侯(山西中陽縣)一起封為「 」三公」。鬼侯還把漂亮的女人嫁給商王,討好商王。 殘暴的商紂王不吃這一套,荒謬地借口鬼侯女「 」不喜淫」,而將美女殺死。並以此為借口,把鬼侯剁成肉醬,「 」醢九侯」。這就是典型的「 」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打也打不過,投降了也難免一死。怎麼辦? 只能逃跑。 往哪跑? 陝北清澗鬼方遺址不遠處就是流入黃河的無定河 東邊、南邊是商,西南是周,西邊是戎和其它狄,只能朝北。鬼國人踏上漫漫征程,開始了顛盪起伏、顛沛流離的悲壯之旅。 鬼方的遷徙,先秦史籍沒有記載,出土的兩片武丁時的甲骨卜辭,意外地給我們留下一點信息: 已酉卜,內□貞,鬼亡昜,□亡舊。五月。 另一片: 已酉卜,□貞,鬼方昜,亡舊。五月。 您看商人卜辭中的這些文字,都過去3000多年了,我們大都認識。也就是說,商人的這套文字系統,與我們今天用的一脈相承。 在英國,500年前莎士比亞的原著就看不懂了,不只中國人看不懂,英國人也看不懂,不認識字啊,什麼《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李爾王》,都需要翻譯成現代英語。中國就好得多,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還看得懂。這也是方塊漢字的優點,具胡穩定性。 莎士比亞,他的文字今天的英國人已看不懂了。 周人所說的語言,屬於古羌語,是一種多音節的黏著語,還無聲調,是與漢語截然不同的另一套語言系統。而商人語言單音節,多聲調,正與漢語相同。 我們看周的祖先的名字:不窋、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好像是音譯的,就不是今天的漢語。到後來,成了「 」季歷」「 」昌」,我們就看懂了。 這說明,周的語言有一個不斷「 」中原化」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商化。 我們今天的漢語繼承的是商的語言,也就是東夷人的語言。 其實不僅語言繼承了商,大部分文化都繼承了商。這就像後世草原民族一次次入主中原,一次次被漢化一樣。西北蠻族「 」周」,入主中原後,也被「 」漢化」了。 可參考看老郭說的《中國北方阿爾泰化、南方華夏化》。 再絮叨一個我們熟悉的例子,就是滿人。滿人入主中原後,統治中國300年,結果把自己統治沒了,他們說的話比老郭還普通。當然,一些滿語也進了漢語體系,如「 」zh」「 」ch」「 」sh」「 」r」三個捲舌音,如「 」兒化音」,就是滿人他們帶來的。還有馬虎、磨嘰、埋汰、胳肢、呵斥、邋遢、磨蹭、得瑟等詞彙,也是滿人帶來的。滿人還消滅了「 」入聲」,普通話已無「 」入聲」。當然,老郭還會用「 」入聲」說話。 剽悍的「 」八旗」去哪了? 言歸正傳。我們發現了2片商人卜辭,對卜辭中的「 」昜」字,專家們不認識,說什麼的都有。老郭看了看,這不就是陝北人天天說的「 」颺」嗎?「 」颺」,音「 」杠」,逃跑的意思。3000年了,還原封不動地保留在陝北話中。老郭據此寫了《3000年沒弄清楚的事,讓我意外搞定》。 鬼方人北逃了,商周時期,北方出現獫狁(xiǎnyǔn,音若「 」鮮允」)、葷粥(xúnyù,音若「 」熏欲」)等,還有玁狁、嚴狁、獯鬻、薰育等,都是「 」獫狁」「 」葷粥」的異體字,發音一樣。 獫狁、葷粥原本就生活在北方,臣服於鬼方,鬼方敗走了,給他們留出發展空間,於是興起了。就像淝水之戰後氐人衰落了,羌、鮮卑等少數民族乘機興起一樣。學歷史就這樣,能從前世推出後世,也能從後世推出前世。 也有論者說:從歐亞內陸歷史的一般規律來看,鬼方當屬於第二波印歐人遷徙潮擠壓下崛起的一個族群,屬於黃白混血人種的可能性比較大。 那麼,鬼方早在五帝時期(公元前2200-公元前2000年)就已經存在於朔方地區了,為何卻在殷商中期成為大國呢?這就不得不回望歐亞內陸的變遷。 其實,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開始,歐亞內陸出現了一波新的游牧民遷徙潮。第二波印歐人(即雅利安人)掃盪整個內亞地區。考古上顯示原先的奧庫涅夫文化(黃白混血),被安德羅諾沃文化所取代(較為純粹的印歐人),由此造成了第二輪多米諾骨牌效應,蒙古高原西部的一些部族被向東擠壓。與其同時,更先進的馬拉戰車、青銅武器等技術也出現廣泛播遷。在此影響下,位於蒙古高原南部的鬼方人忽然崛起成為大國。殷商受到威脅,於是才發生了歷時三年之久的「 」鬼方戰爭」。 鬼方於殷商時期崛起為大國,一度對殷商構成重大威脅。經過殷商和周人的長期討伐,鬼方人出現了分化,一部分滯留在朔方的歸化進入中原,其貴族甚至王族,成為歸化人,如懷姓九宗。也因為深知血統不同,婚姻觀念嚴格的周人才會將姬姓宗婦下嫁給這代倗伯。 另一部分鬼方人則可能從朔方一帶轉移到了西北關隴一帶,混入諸戎之中,即漢代還存在的先零戎,還有一些散居在朔方的,成為兩周時期的赤狄/白狄、鮮虞等等。從春秋左傳和公羊傳可知,赤狄/白狄/鮮虞都是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北方族群,他們與趙國歷史緊密相關,近些年的中山國考古也顯示了這批早期北方民族的文明程度頗為驚人。 至此,鬼方的面貌基本上就明朗了。 本文參考《鬼方到底是什麼人?西周倗伯DNA檢測和奇特墓葬形制揭開隱秘》等。 延伸閱讀:老郭專欄 中國人為什麼拿筷子吃飯? 陝北的信天游是古代少數民族留下來的精華? 大夏河:華夏文明的起源,黃帝從這里走向了陝北 中國人在海外建了共和國,立國107年,乾隆沒有接受這個華人國家 他改進劈山炮,63歲抬棺出征,對中國領土貢獻很大 中國為什麼北方阿爾泰化,南方華夏化? 黃帝、炎帝、蚩尤?中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 中國人什麼時間開始叫「 」爸爸」和「 」媽媽」的? 狄人是黃帝的子孫?狄人:別看我粗魯,我也是炎黃子孫 黃帝的子孫本來叫作「 」夏人」,為什麼到了商周時被稱為「 」狄人」? 在陝北,一些戰爭詞彙融入陝北方言,時至今日還時時吊在老農嘴上 人為什麼喜歡喝酒?陝北人說「 」喝酒為醉,放貨為利」,道出了原因
Ⅶ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是什麼意思
米脂的婆娘綏德的漢,是陝西的一大驕傲。
貂嬋,陝西米脂人。米脂出美女,據說和當地居民的白部鮮卑血統有關。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開創了北魏、後燕等朝代。也許是由於陝北交通不便,人員流動性較差,保留了一些特殊的基因,使得米脂的婆娘能夠成為四大美人之一。
三國時期的一代豪傑呂布就是綏德人,伴隨人們記憶的還有他與米脂姑娘貂禪英雄愛美女的動人愛情故事。綏德縣城高高聳立的宋代名將韓世忠的雕像,似乎在注視著家鄉今天的發展。做農機生意的雷錫忠走南闖北,他告訴記者,只要提起自己是綏德人,外地的很多客戶立刻就會說起米脂婆姨綏德漢的俗語。他正在琢磨著如何利用"綏德漢"這一歷史人文品牌的商業價值。
Ⅷ 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況
秧歌隊的表演,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綢等道具,踩著鑼鼓點,口中唱著當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詞,步履輕盈,邊扭邊舞。二是走場,一般開始和結束時為大場,中間穿插為小場。大場是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組合的大型集體舞,表演出「龍擺尾」、「雙過街」、「九連環」等各種圖案的舞蹈。小場是由兩三人表演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如「劉海英戲金蟾」、「車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婦」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的各種人物,類型有文武公子、少婦、丑婆、貨郎、漁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隨著嗩吶、鑼鼓聲,由歌手演唱當地的民間歌謠。秧歌隊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多則八、九十人。既可以統一表演一個大型節目,也可以分別表演各自准備的小節目。秧歌隊的領頭叫「傘頭」,是這支秧歌隊的總指揮。他手持一把傘邊舞邊唱,象徵著風調雨順。他唱的內容基本上是即興發揮,也有當地民間小調。他後面跟著裝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類的各種人物,走出各種隊形。走鑼鼓、嗩吶的伴奏下,邊扭邊舞。那些動作詼諧有趣、朴實可愛,具有廣泛的娛樂性和群眾性,很受人民大眾的歡迎。
扭秧歌的類型可劃分為「地秧歌」。踩著高蹺表演的叫「高蹺秧歌」。由於受川北地域條件影響,嘉陵區大都以表演「地秧歌」為主。「地秧歌」的難度不大,動作簡單,詼諧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體力,還可以通過這種娛樂活動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適應於山區不同年齡的人參與。過去嘉陵區人民大多數都可以在閑時扭幾步。逢年過節,只要一聽秧歌隊來了,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跟著扭起來。
Ⅸ 咱婆姨是什麼意思
娶個好婆姨咱們倆個喝喜酒是什麼歌
曹旭——《娶上個好婆姨咱們喝喜酒》
齊格梁梁的光棍溝,光棍溝。
磨磨悠悠的光葫蘆,光葫蘆。
唿唿啦啦過了那黃河口
哥兒們那個快快走小心那個栽跟頭
娶下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娶下一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娶下一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娶下一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齊格梁梁的光棍溝,光棍溝。
磨磨悠悠的光葫蘆,光葫蘆。
唿唿啦啦過了那黃河口
哥兒們那個快快走小心那個栽跟頭
娶下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娶下一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娶下一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娶下一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
娶了一個好婆姨咱們那個喝喜酒是什麼歌,誰唱的?
風起時想你 - 陳楚生
詞:徐邦源
曲:殷鍾泰
誰 能讓我忘了你
我 用什麼寫日記
心 在半空中飛行
已習慣孤寂
遇見了你 愛上了你
最後重歸於平靜
我用回憶剪成一部無聲電影
紀念我們真摯的曾經
珍貴的你
每當溫柔的風把頭發吹起
總讓我想起那時別離情景
你的眼淚是那樣晶瑩透明
每一滴 在我心裡
每當溫柔的風把頭發吹起
總讓我想起你給過的甜蜜
我們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氣
卻敵不過命運
雨 整整下了一季
夢 輕輕碎了一地
Hey 我依然在這里
雖然已沒有你
遇見了你 愛上了你
最後重歸於平靜
我用回憶剪成一部無聲電影
紀念我們真摯的曾經
珍貴的你
每當溫柔的風把頭發吹起
總讓我想起那時別離情景
你的眼淚是那樣晶瑩透明
每一滴 在我心裡
每當溫柔的風把頭發吹起
總讓我想起你給過的甜蜜
我們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氣
卻敵不過命運
也許是我太不小心
也許是我太在乎你
你什麼也沒說
我也無從問起
就讓往事散落風中
不再提
每當溫柔的風把頭發吹起
總讓我想起那時別離情景
一轉身時間飛了再回不去
我的愛你在哪裡
每當溫柔的風把頭發吹起
總讓我想起你給過的甜蜜
無論你在哪裡
和誰在一起
依然是我的唯一
阿寶歌中的蘭花花是什麼意思
這首歌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蘭花花是人名。
延安臨鎮川的蘭家河,有一個蘭花花,生得真個俊,實實的愛死人。
蘭花花年己十八歲,秀眉花眼,小小的嘴唇,見人總是笑眯眯的,臉上綻出一朵花,露出雪白雪白的牙齒。她身穿一身藍,走路就像水漂船,腳蹬一雙高底紅綉鞋,照得村裡村外的年輕後生心花繚亂,坐卧不安。都說蘭花花是百里挑一的好女子。天下的美女最數蘭花花好。
這朵花被村裡的財主人家周富貴挑中了。
周富貴外號叫」周半川」,膝下有個老生猴小子,年僅七歲,禿腦鼠眼,一臉大麻子,整天鼻涕吊兩股,富貴卻把他當成寶貝蛋蛋。想給兒子早娶媳婦,早生貴子,早看守他的家業財產。因此,便請了村西能言利嘴的劉媒婆,給他兒定個大媳婦。
劉媒婆到家吃的油,穿的綢,大煙癮一過,手在雙膝蓋上一拍,說:」哎呀!這事不用再叮嚀。那蘭花花不就是一個現成的,一萬個姑娘里頭難挑的俊女子嘛!前幾天,我還碰著他大,洋菸癮發得嘴像簸箕大,家裡一個子兒也沒有了,想把蘭花花許配人家,弄幾個片片 (銀元)和蛋蛋 (大煙)吃。」
周富貴一聽,皮笑肉不笑地問:」這沒啥難腸,煙土你背上,大錢你拿上,好話你說上,腿兒你跑上,成事總不能虧待你。」就這樣,憑著媒婆子三寸不爛之舌,正月說親,二月里定,三月里交財禮,四月里就要娶親過門哩。
當蘭花花知道時,親事已定好了。今天就過門,她哭著、鬧著不願去。他大說:」好娃哩!事已說好了,錢也使了,太窮,退賠人家不起,再說紅口白牙,三媒六證,咱也惹不起周家,是崖是坑你跳吧,命定該如此。」
蘭花花哭得死去活來,想尋無常,鄰家嬸子也勸說:」我娃年紀小小的,正在活人哩,女婿不強強,也圖個人家窯院土地。再說你瞅的那個靈醒女婿楊二娃,也在周家攔羊抵債,你過了門,明裡暗裡還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啊!」
正說著,只聽吹手王八,高騾子大馬,轎到門上了。就這樣匆忙,便對對鼓,對對鑼,對對喇叭,吹吹打打擡進了周家。
蘭花花下轎後,東照照,西看看。土牆牆院子,一排排窯,三間瓦房新錚錚的。對對豬,對對羊,對對先生坐幾行,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只見一紮高的個小女婿,連晶花帽子、披紅、袍子也拉不起,被人抱出來,和她拜天地,入洞房。這個女婿論個子一點點,論人才又禿又瞎還尿床。自己身上的鈕扣也不會扣,連炕也爬不上去,要人往上吊哩。氣得蘭花花指著窯皮罵媒人,埋怨爹娘好狠心。
那猴小子見蘭花花哭得很傷心,便說:」姐姐,你哭啥哩,快睡覺覺,明天我送你回娘家。」
蘭花花一聽,又氣又想笑,順手拉開紅綾子被子,鋪好四六綿氈,放好鴛鴦枕頭,說:」你睡吧!」
小女婿說罷呼呼嚕嚕地睡著了。睡夢中一會說;」媽媽,我要吃奶奶。」蘭花花沒理。
停了一會又說:」姐姐,我要尿尿哩!」蘭花花只覺腳脖子熱呼呼的,忙掀開被子一看,紅綾子被子象牙床都叫尿澆溼了,連她的綉鞋也泡在尿里頭,一生氣,便脫下綉鞋打女婿。
小女婿一見蘭花花打她,一軲轆爬起來,哭哇嚎叫跑到前炕上。蘭花花攆到前炕上,猴小子又跑到後炕上,蘭花花又攆到後炕上,好像貓兒把鼠竄。猴小子見躲閃不過,便雙膝跪在當炕里,叩頭像搗蒜似的說:」姐姐我不敢了。」
蘭花花擰住他的耳朵說:」我不是你姐姐。」
猴小子忙改口說:」娘,我再也不敢了。」
蘭花花說:」我不是你娘。」
猴小子說:」不是我姐,不是我娘,你今打我為甚的?」
」不是姐,不是娘,我今打你為尿床。」
」你若為的是尿床事,請你饒了吧!我以後一定改,光吃撈飯不喝湯。」說著又磕頭,又作揖。
再說周半川正在廳房陪......
陝西方言各種句子
陝西關中東府渭北一帶方言(土話讀音較重)
歪曲事實叫「胡粘呢」,罵人隱私叫「揭人短」,脾氣暴躁叫「歪人」,已婚女叫「婆娘」,生孩子叫「抓娃」,笨拙叫「吧拙」,太陽叫「爺」, *** 叫「 *** 」,大便叫「夿夿」,巴結人叫「舔尻子」,香味叫「勸」,娶媳婦叫「sei媳婦」,迎親小男孩叫「鑷姑娃」,彈嫌叫「挑刺兒」,女兒去娘家叫「遨娘家」,批評叫「數落、失撅」,眼淚叫「攆雨」,公 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豬叫「嘮嘮」,行動慢叫「暮囊」,羅嗦叫「斧音」,豬油叫「葷油、腥油」,挖苦人叫「嚷人」,追叫「攆」,羞叫「焚」,男 孩頭髪叫「帽蓋」,合適讀「和式」,慷慨叫「大方」,小氣叫「摳掐」,睡覺讀「費覺」,沒有讀「煤咧」,法律讀「法獄」,可惡讀「可誤」,這樣讀「著 樣」,晚飯叫「喝湯」,搖擺叫「吥唻」,便宜讀「偏乙」,楞小伙叫「冷娃」,壞了叫「哈咧」,污垢叫「垢夾」,作孽讀「糟孽」,頭叫「撒啊」,家裡叫「屋 里」,小娃叫「木都娃」,油條叫「油炸鬼」,猖狂讀「張狂」,找叫「尋」,愛讀「艾」,那讀「乃、喔」,斟酌叫「吃模」,不要讀「嫑」,不用讀「甭」,角 幣叫「毛票兒」,高粱叫「掏黍」,鍘刀叫「嚓子」,板凳叫「板藤」,碰、撞叫「碓」,愛誇自己往事叫「老賣派」,閑讀「寒」,遲讀「瓷」,雙、霜讀 「方」,困惑叫「枉累」,廚房叫「灶伙」,茶杯叫「碗碗」,生意叫「買賣」,商店叫「鋪子」,傻子叫「瓜娃」,愛說謊話的人叫「謊流兒」,遇事遲疑不決叫「很難唱」,錢叫「嘠啊」,損壞叫「日踏」,殘廢人叫「十不全」,中式鈕扣叫「紐門」,孩子可愛叫「乖娃」,沒眼色的人叫「莫擋兒」,鄉下人叫「鄉棒」,放下叫「擱嚇」,驕傲叫「騖」,擺闊氣叫「拽」,廁所叫「茅子」,妯娌叫 「線吼」,連襟叫「挑擔」,舅爺叫「老舅」,姨婆叫「老姨」,姑奶奶叫「老姑」,嬸母叫「娘」,強盜叫「土匪」,幸福叫「滋潤」,小孩尿布叫「褯子」,賣 *** 「賣 *** 貨」,嫖娼叫「逛窯子」,南方人叫「蠻子」,心煩叫「慔亂」,人家讀「人丫」,吃、打叫「咥」,賭徒叫「賭博軲轆子」,蚯蚓叫「曲蟬」,嘗讀 「賞」,蝴蝶叫「蟮蟮」,南瓜叫「番瓜」,沙果叫「林錦」,花生叫「花森」,緣分叫「言法」,顯擺叫「扎勢」,裡屋叫「里間」,摔倒叫「栽咧」,拳頭叫 「捶頭」,扔掉叫「招了」,賺讀「建」,毒讀「圖」,小叫「碎」,這里叫「治答」,那裡叫「誤答」,哪兒叫「呀答」,那兒叫「奈答」,昨天叫「壓里」,罵 叫「日嚼」,說大話叫「吹牛」,無賴叫「死狗」,貪吃叫「嗓捻」,笨人叫「瓷壺兒」,打架叫「打捶」,發愣叫「瓷馬古東」,疲倦叫「乏咧」,逛叫「浪」, 那邊叫「乃岸」,小偷叫「綹娃子」,這邊叫「治岸」,蛇叫「啥啊」,烏鴉叫「老哇」,鷹叫「餓老刺」,喜鵲叫「嘎雀」,老鼠叫「老福」,麻雀叫「羞羞」, 煎熬叫「熬顛」,吝嗇叫「pia氣」,勞累過甚叫「席席的咧」,祖父叫「衙」,祖母叫「婆」,很好叫「嘹」,沒成叫「黃咧」,棉鞋叫「窩窩」,說慌叫「日鬼」,掉價叫「跌咧」,餃子叫「煮角」,敬神叫「獻衙衙」,未婚女子梳頭髪叫「梳孓子」,嬰兒叫「哞牙」,經濟緊張叫「不寬展」「日子過的較竭」,陰天讀「nin 天」,晴天讀「停天」,叫花子叫「操化頭」,淺紫色叫「雪青」,植讀「池」,母乳叫「奶奶」,小蝌蚪叫「蛤螞骨豆子」,青蛙叫「蛤螞」,薛讀「些」,幽默 讀「油mei」,舊社會稱呼兵叫「糧子」,郝讀「喝」,電影讀「電凝」,顏色讀「年色」張貼讀「bia住」,岳父、岳母叫「唱人、唱母」,寬面叫 「biangbiang」,說話讀「fie話」,白天叫「賠天」,晚上叫「黑嘮」,日本讀「兒本」,冷讀......
騎驢婆姨趕驢漢主要講了什麼
陝北,毛驢,文化 騎驢婆姨趕驢漢, 咱倆好成面粘粘, 你是哥哥的命蛋蛋, 摟在懷里打顫戰顫。
山西太原話 媳婦怎麼怎麼說
山西話:餓媽類(我媽呢),
尺的嘛飯(吃什麼飯),
你干鎮類(你干什麼呢)
咱類(我們的),
你說鎮(你說什麼)
媳婦(婆姨)
陝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唱詞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
為什麼咱們倆的關系一般那般。
我一心攆上把你纏,不怕人家說長短。
太陽出來定西山,騎上個摩托來把你看。
上坡坡下窪窪八十里,來到了米脂的劉石畔。
劉石畔畔高溝又寬,村裡人把我當成一個打工漢。
圪峁峁上聽見你那賣菜菜聲,一聲聲喊得我心動彈。
山又高來路又彎,咱們二人一搭里走的歡。
摩托放在那葛針畔,咱們二人圪撈里唱亂彈。
我要親口你不敢,左山山右峁峁有人偷偷看。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今黑里咱們倆個鋪一條氈。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 20分
這個應該是新填的詞,因為詞中提到摩托車,應該是哪個會演上的節目,至於用的哪個曲我就不知道了。
一人我透女女的歌詞
陝北民歌《東方紅》最早的歌詞是這樣的:
「騎白馬,跑沙灘。
你沒有婆姨呀我沒漢。
咱倆捆成一嘟嚕蒜,呼兒嗨喲。
土裡生來土裡爛。
騎白馬,挎洋槍,
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
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兒嗨喲。
打日本也顧不上。
三八槍,沒蓋蓋。
八路軍當兵的沒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兒嗨喲。
一人一個女學生。」
Ⅹ 怎麼學習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那可以這樣學習秧歌:
1、復習秧歌的四方。
2、了解秧歌的基本知識和以前學習的幾種秧歌步。
3、先記好步奏「比如哪個步奏多少步」先學會腳步,再學手的動作搭配。
4、能隨節拍優美地扭出秧歌十字步。
5、多聽要學的舞蹈音樂, 懂得聽音樂就一定能配跳得好。
(10)陝北秧歌小美女擴展閱讀
秧歌種類:
1、東北秧歌: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2、華北秧歌: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
3、河南秧歌: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
4、高平秧歌:高平秧歌淵源於高平市東南鄉,流行於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展為一個獨立劇種。
5、西北秧歌: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6、傘頭秧歌: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