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粵曲廣東十大美女

粵曲廣東十大美女

發布時間:2022-12-20 06:59:22

1. 有哪些比較有名的粵劇名伶

蔣文端、丁凡、曾慧、曹秀琴、歐凱明、馮剛毅、姚志強、郭鳳女、梁耀安、麥玉清、郎筠玉
很多,具體的代表作你可以去網路里有。
下面是網路粵劇里摘抄的資料:
自20世紀初(民國初期),粵劇演員人才輩出。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和廖俠懷,而「粵劇四大名丑」則指半日安、葉弗弱、廖俠懷與李海泉(李小龍父親)。
除此之外,也有些獨當一面的男演員,譬如武生王靚次伯、丑生王梁醒波、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武狀元陳錦棠、武探花梁蔭棠、愛國藝人關德興、生紂王羅家權。
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覺先陳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艷芬、藝術旦後余麗珍、萬能旦後鄧碧雲。近代則有以反串為聞名的戲迷情人任劍輝。
曲藝方面,粵曲演唱家當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傑之稱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張惠芳、張月兒。鄭幗寶則被稱為「濠江之鶯」。[

2. 粵劇的歷史名人

1、薛覺先(Sit KokSin,1904年4月7日——1956年10月31日),廣東省順德人。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凈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腳、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


3. 粵劇/粵曲 的發展,名演員,名曲。 粵劇,粵曲 都要。

粵曲廣東最大的地方曲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港澳及海外粵籍華僑聚居的地方。源於戲曲聲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師娘」繼承發展趨於成熟。後由自彈自唱發展為用樂隊伴奏。樂器主要有高胡、揚琴、琵琶、月琴、嗩吶等。
粵曲各個時期均產生有傑出人才。「師娘」時期有月英、漢英、翠燕、馥蘭、群芳、二妹等。「女伶」時期人才輩出,代表性人物是大喉唱家熊飛影,子喉唱家張瓊仙(又名張玉京)和四大平喉唱家的小明星(鄧曼薇)、徐柳仙、張月兒和張惠芳。這個時期的著名樂師中,被譽為「四大天王」的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是佼佼者。此外,還有著名撰曲家王心帆、吳一嘯、曾浦生、陳冠卿、楊子靜等。建國後,粵曲更是人才濟濟,著名演員有李少芳、關楚梅、黃佩英、何麗芳、白燕仔、譚佩儀、黃少梅、李丹紅、何紫霜、何世榮(失明藝人)、陳燕鶯、賴天涯等。著名樂師有梁秋、方漢、朱海、陳萍佳、蘇文炳、屈慶、黎浩明、湯凱旋等。著名撰曲家有蔡衍棻、陸風、丁楓、陳自強、劉漢鼐、潘邦臻等。

傳統曲目有八大名曲:《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雪中賢》

4. 粵曲的粵曲名家

粵曲各個時期均產生有傑出人才。「師娘」時期有月英、漢英、翠燕、馥蘭、群芳、二妹等。「女伶」時期人才輩出,代表性人物是大喉唱家熊飛影,子喉唱家張瓊仙(又名張玉京)和四大平喉唱家的小明星(鄧曼薇)、徐柳仙、張月兒和張惠芳。這個時期的著名樂師中,被譽為「四大天王」的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是佼佼者。此外,還有著名撰曲家王心帆、吳一嘯、曾浦生、陳冠卿、楊子靜等。建國後,粵曲更是人才濟濟,著名演員有李少芳、關楚梅、黃佩英、何麗芳、白燕仔、譚佩儀、黃少梅、李丹紅、何紫霜、何世榮(失明藝人)、陳燕鶯、賴天涯等。著名樂師有梁秋、方漢、朱海、陳萍佳、蘇文炳、屈慶、黎浩明、湯凱旋等。著名撰曲家有蔡衍棻、陸風、丁楓、陳自強、劉漢鼐、潘邦臻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培養出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和樂師 。 (1911~1943)
原名鄧曼薇,廣東三水人,自幼學藝賣唱,11歲以「童星」享名,被譽為「小明星」。她的演唱感情處理十分細膩,行腔低回婉轉,纏綿悱惻,聽來沁人肺腑。以《秋墳》、《夜半歌聲》、《知音何處》等為代表作。她一生坎坷,倍受欺凌。1943年某日,她抱病登台演唱《秋憤》,曲未終而吐血,不久與世長辭,年僅32歲。「星腔」是粵曲觀眾最喜愛的一個平喉流派。 (1919~)
廣東南海人。7歲隨父學藝,習「平喉」、「子喉」。11歲浪跡江湖,她以嗓音渾厚高亢、吐字清晰、聲韻鏗鏘而獨樹一幟。她擅唱的曲目有《牛皋扯旨》、《周瑜寫表》等,她熱心培養青年演員,李丹紅是她的親傳弟子,在她的指導下,李丹紅在「大喉」的演唱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剛柔兼濟的唱腔。演唱的《牧馬人》、《二泉映月》等現代曲目被製成唱片廣為流傳。 (1961~) 廣東音樂曲藝團的國家一級演員,粵曲琵琶彈唱、演唱家,廣州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她勤奮好學,刻苦鑽研,運腔自如流暢,音色圓潤清亮。她精於彈奏琵琶,專攻自彈自唱粵曲。陳玲玉的琵琶彈奏,指法精到、嫻熟,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語,擒控收放自如。她的平喉,別具一種沉雄蒼郁、豐滿渾厚的韻致,而且能在高音區相當瀟灑地行腔,高亢激越而透露出典雅蘊藉的神髓,代表作《悲歌廣陵散》。她師承著名曲藝演唱家勞艷娟、李丹紅,還拜著名京韻大鼓名家駱玉笙為師,在兼收並蓄各家各派所長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琵琶彈唱風格。她不但擅彈擅唱,還能編能寫和對演唱曲目進行音樂、唱腔設計。 1991年曾代表廣東曲藝界赴天津參加首屆全國曲藝節演出,引起全國同行的注目,飲譽津門,獲榮譽獎。先後前往新加坡、澳洲、美國等地區進行演出和講學,為推廣和普及曲藝事業而努力工作,得到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贊揚。還曾獲第二屆中國曲藝節表演「牡丹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等全國、省、市最高獎項。1996年成功舉辦了《陳玲玉96京津滬穗港澳巡迴演唱會》,1999年獲中國曲藝牡丹獎首屆粵曲大賽銀獎,並獲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優秀中青年文學藝術工作者」 稱號,2000年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2001年更獲得了第三屆「廣州市文藝獎」宣傳文化精品獎。成為廣東曲壇一顆耀眼的明星 。

5. 粵曲——唐滌生作品表

粵劇《帝女花》相關資料匯總
時間: 2006-04-21
粵劇《帝女花》為戲曲大師唐滌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詞優雅感人,加上他大量採用古典,重視樂曲的配合,令到他的劇本更覺典雅。
故事講述明末思宗長女長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選婿,下嫁太傅之子周世顯,無奈闖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禎手刃眾皇女後自縊。長平公主未至氣絕,被周鍾救返藏於家中。後來清軍滅了闖軍,於北京立國。長平公主知悉周鍾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鍾之女瑞蘭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世顯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長平公主,大為驚愕,幾番試探下,長平重認世顯。然而此事為清帝知悉,勒令周鍾威迫利誘他們一同返宮。夫妻二人為求清帝善葬崇禎,釋放皇弟,遂佯裝返宮,並在乾清宮前連理樹下交拜,然後雙雙自殺殉國。
一直以來,中國人並不懂得怎樣記錄電影或音樂文化,但是娛樂唱片公司的主理人劉東能早在1960年已有先見之明,不惜耗費巨資,洽購該劇的錄音版權,聘回「仙鳳鳴劇團」原班台柱任劍輝、白雪仙、靚次伯、梁醒波、林家聲、任冰兒等,配合一流樂師拍和,注重音效以先進的身歷聲(stereo)灌片,以致此曲風行數十年,當年的黑膠至今已被音響界捧為天碟錄音,所以雖經黑膠,盒帶,CD等不同年代,然而到今天的SACD技術下,它的錄音亦毫不遜色,竟可配合時代,令筆者不得不佩服。
全劇於當年堅尼地道山頂纜車橋下的仁教堂錄音,形成有天然環境的REVERB音效,SACD高低音層次分明,音場遼闊,立體感強,更能忠實表現當年現場的錄音實況。特別此單張選段是香港第一批早期的SACD(時為2002年),由美國壓片,音色比其後日本壓片的《紫釵記》及《再世紅梅記》優勝。隨碟附送的港製DSD CD,亦有不俗的表現。(文/佚名)

唐滌生簡介
唐滌生 著名粵劇編劇家(1917.6.18-1959.9.16)。廣東省中山人,於中山紀念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又曾在滬江大學修讀中文。抗日戰爭爆發,他到香港投身薛覺先領團的覺先聲劇團,跟隨名編劇家南海十三郎學習撰曲編劇,後為馮志芬(原覺先聲劇團編劇,《胡不歸》的作者)的得力助手,並受馮志芬影響較深,他的編劇風格,初期跟隨俗流,後期闖出新路,爾後又受文明戲影響,詞句相當俚俗。到了成熟期的唐滌生,力求劇本詞曲的優美,注重文學性,因而吸引了不少知識界人士和青年人觀賞粵劇,為粵劇爭取了新的知音。
唐滌生在短短一生編寫了一百多部作品,以《白楊紅淚》一劇奠定了他的編劇地位,他編寫《帝女花》時,接受了著名音樂家王粵生的建議,把廣東音樂大調《秋江別》與《妝台秋思》分別譜入該劇《庵遇》與《香夭》兩場戲中,這兩首曲調旋律典雅,填詞流暢,不僅為海內外廣大聽眾喜聞樂見,還傳遍了兩廣的流行歌廳,青年人也能接受,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唐滌生的作品重視情節,緊湊有戲,以情感人。他的許多作品大都取材於古典戲曲,如把湯顯祖的《紫釵記》和《牡丹亭》改編成粵劇,改編得相當成功,為粵劇傳統劇目增添了新的瑰寶。唐滌生的作品又善於「因人設戲」和適應觀眾追求,他於四九年八月為陳錦棠領銜的錦添花劇團開新戲《金瓶梅》,也獲過不少編劇獎。唐滌生還為新馬師曾領銜的新世界劇團,編過《新小青弔影》與《新客途秋恨》,由於冠上「新」字,他便可以增添情節,不受原來故事的約束。當時有些行家稱贊他為「能新」的劇作家。
唐滌生成名於五十年代,幫助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有他的妻子,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另一位則是粵劇名伶白雪仙。五四年開始與任白合作是他事業的巔峰期,最早的作品有《唐伯虎點秋香》《畫里天仙》,五六年任白組「仙鳳鳴」劇團,他亦自此專注為她們編劇,一共改、編了十多部名劇,《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之驚夢》等即是其中的經典,至今仍在舞台傳演,歷久不衰。五九年任白在「利舞台」戲院首演他的新作《再世紅梅記》時他在座位上忽然昏倒,翌日溘然辭世,享年四十三歲。如此天縱英才不幸早夭,豈不令人扼腕惋惜。他生前的不少作品,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牡丹亭》等,至今仍廣泛流傳。為了紀念他對粵劇事業的貢獻,香港於1989年和99年的5月至12月間,舉辦「唐滌生作品回顧」,反響熱烈。
唐氏作品才華炫目,這與他曾在上海接受大都會式的文化思想有很大關系,他對事物的認識遠比他的前輩、同輩更為深刻,亦由此奠定了他在創作構思上的大膽取捨。此外他更鑽研古典文學,故他的作品遣詞典雅,富有華采,最突出的地方是他深諳戲曲之道,高低急緩錯落有致,更不會因曲害詞,因詞害意,他在粵劇劇本史上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而1942年他與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成婚,這使到他能廣泛吸取京劇和舞蹈中的藝術元素轉注入粵劇中,唐滌生作品特點是不拘泥於舊戲曲的模式,對傳統粵劇作出不少研究和敢於改革,如使用立體布景,勇於編排舞蹈,著重燈光效果,善用古曲入樂,刻劃人物傳神,做到雅俗共賞。
時至今日任白唐的魅力依然不改,反映唐滌生與任白故事也被編成舞台劇《劍雪浮生》,大受戲迷歡迎,詳情可見劍雪浮生的有關報道。同時,秋盈這位因喜歡文學而認知唐氏作品又從這些作品中對粵劇粵曲有了新的認識和好感。(文/秋盈)

任劍輝 (1912-1989)
任劍輝 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香港歷來最受歡迎的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反串扮相瀟□不凡,深受女戲迷喜愛,有「戲迷情人」的美譽。曾與多位正印花旦合作,計有:紅線女、芳艷芬、余麗珍、鄧碧雲、羅艷卿、吳君麗等等,不過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仍是白雪仙。兩位在「仙鳳鳴劇團」所演的名劇,例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等等,傳誦數十年不衰,堪稱香港文化瑰寶。
任劍輝主演的粵語戲曲片不計其數,著名的有:《洛神》(1957)、《火網梵宮十四年》(1958)、《紫釵記》(1959)、《帝女花》(1959)、《九天玄女》(1959)、《大紅袍》(1965)、《李後主》(1968)等等。即使不是粵劇迷,香港人莫有不知任劍輝其人,堪稱「一代藝人」,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文化的象徵。
任劍輝退出藝壇後與白雪仙專心扶助弟子龍劍笙及梅雪詩等人組成的「雛鳳鳴劇團」,直至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1989年11月29日病逝香港,舉殯之日,弔唁、圍觀之戲迷成千上萬,將北角香港殯儀館附近之街道擠得水泄不通,蔚為奇觀。
為紀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兩人的告別作《李後主》,瘋魔萬千戲迷,同時年輕的電影愛好者也可趁機一睹兩位巨星的豐采。

白雪仙 (1926- )
白雪仙 白雪仙,原名陳淑良,廣東順德人,一九二六年農歷四月初一日在廣州出生。曾在香港「嶺南中學」和「聖保祿英文中學」就讀,自幼喜愛粵劇。
十二歲時,拜粵劇名伶薛覺先為師,改藝名為白雪仙。曾在「覺先聲粵劇團」演出,繼後她又師事音樂家冼干持學習唱工。香港淪陷期間,為了生計而曾在歌壇演唱,期間她又參與過「新東亞粵劇團」演出。
從一九四二年起,白雪仙先後加入「錦添花粵劇團」、「新聲劇劇團」、「五福粵劇團」、「鴻運粵劇團」,曾參與主演的名劇有《小愛神》、《紅樓夢》、《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等。
一九四七年她開始拍電影,直至六八年間,她主演和參演過大約二百部電影,多是改編自她主演的著名粵劇,如《晨妻暮嫂》、《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紫釵記》、《帝女花》等。
一九六七年,她組織了「仙鳳鳴影片公司」,在參與了粵語片最大型製作的劇曲片《李後主》後便退出影壇。

1959年版《帝女花》演員表
任劍輝飾………周世顯
白雪仙飾………長平宮主
粱醒波飾………周 鍾
靚次伯先飾……崇禎帝
靚次伯後飾……清 帝
林家聲飾………周寶倫
任冰兒飾………周瑞蘭
馮玉玲飾………昭仁宮主
李艷冰飾………周 後
盧麗卿飾………袁 妃
袁立祥飾………王承恩

6. 廣東十大粵曲

廣東十大粵曲如下:

1、《三娘教子》

《三娘教子》是廣東地區非常有名的一首粵曲,它是根據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一位戲曲家小說家,李漁的著名《無聲戲》改編而來的,講述的是王春娥、薛保和薛倚哥的故事,整體的故事圍繞著自食惡果這個主題展開。

2、《三下南唐》

《三下南唐》是廣東地區一個被虛構而成的粵曲,主要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宋朝時期,狄青讓自己的兒子出任大帥,然後和楊家產生的恩怨糾葛,期間還有穆桂英掛帥的故事,女英雄穆桂英非常有名。

3、《斬二王》

《斬二王》是廣東地區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粵曲戲劇,這個粵劇整體是採用敘述性的手法表達出來的,所以觀眾們能夠很容易接受並且看懂,沒有太多特殊的唱段,但是以失手打皇帝的手法表達了藝術手法。

4、《再重光》

《再重光》是廣東地區一個比較傳統的粵曲戲劇,這個粵劇是出自於《新江湖十八本》,在清朝年間非常的有名,許多戲台都使用的是《新江湖十八本》這個本子,但是此戲曲隨著時間流逝而流失。

5、《黃花山》

《黃花山》是廣東地區一個經常被演出的粵曲戲劇,該粵劇又被叫做為《太師回朝》,主要講述的是黃花山寨主李瑞廷,下山結識了英雄姜雲龍,然後和武藝高強的他一起揭竿起義的故事。

6、《雨打芭蕉》

廣東音樂中還有不少「以景抒情」的作品,作曲家們通對場景的描繪來表現人們的精神風貌,這首《雨打芭蕉》就是廣東音樂中「以景抒情」的代表作。

7、《楊翠喜》

以清末的真實事件「楊翠喜案」段芝貴戲子換巡撫為創作背景,講述了旅津廣東人劉明德與著名歌伎楊翠喜相戀、與權貴抗爭的愛情故事。本劇的愛情主題是全新編創的故事,加入了劉明德這個虛構的人物,虛實結合地串起了真實的歷史以及「楊翠喜」這首粵曲小調。

8、《雙聲恨》

《雙聲恨》取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樂曲表達了一種在哀怨纏綿之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樂曲開始的慢板段落,色彩暗淡,曲調哀怨纏綿,多段旋律的重復如泣如訴,深沉悱惻,凄愴之情可見一斑。後面快板樂段的反復加花演奏,速度漸快漸強,明朗有力,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9、《帝女花》

《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場粵劇的名稱。作者是唐滌生。本劇背景是明末崇禎六年,國勢積弱多年,崇禎帝雖欲勵精圖治,但因飽受沉重壓力,用人不當,國勢日益衰弱。戲曲講述長平公主與周世顯的悲情愛情故事。

10、《紫釵記》

粵劇《紫釵記》由唐滌生於1956年改編自明代湯顯祖所著《紫釵記》,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湯顯祖版本的《紫釵記》,據唐人小說《霍小玉傳》及其本身作品《紫簫記》所改編,並改變其原來的悲劇結局為才子佳人故事。

7. 廣東有哪些著名粵劇

廣東有許多粵劇,著名的粵劇也有不少。有的甚至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早在明清年間就建立了,在廣東一帶也受男女老少的歡迎。


早期的傳統粵劇,有大排場十八本,包括《三娘教子》、《三下南唐》、《斬二王》等等十八個劇目。同治七年間,有新江湖十八本,包括《再重光》、《七國齊》、《黃花山》等等。在清朝光緒年間,出現了粵劇文靜戲《黛玉葬花》等,繼承京劇,民間傳說等元素結合一起的粵劇,劇目豐富多彩,很受觀眾們的喜愛,包括《帝女花》、《紫釵記》等等著名的劇目。《梁祝》這部粵劇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劇目也受觀眾喜愛,包括《六國大封相》等,其他代表性劇目還有很多,早在辛亥革命期間,為了推翻封建帝國主義,出現了《文天祥殉國》、《地府革命》等有影響力的粵劇。還有《寶蓮燈》、《羅成寫書》、《白金龍》等代表性著作。粵劇的基本唱腔高腔,崑腔,二簧,說唱等,觀眾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粵劇的傳承對中國文化也是一種延續。

閱讀全文

與粵曲廣東十大美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1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4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2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2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1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4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0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6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4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1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89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3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1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6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1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4